第一篇:关于对孟子和荀子的认识
关于对孟子和荀子的认识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荀子,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最后卒于兰陵。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二人继承了孔子的“仁”的思想。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同时两人都强调了百姓的作用。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则覆舟”。
孟子和荀子思想的不同,首先表现在孟子提出了“性善说”,而荀子提出了“性恶说”,前者从性善论出发,大大的深化了孔子的修己,按人学说,如存心养性,反身而成,养浩然之气.而荀子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广泛的吸收先秦道法名阴阳等学派的思想成果,他吸收了道家的天道自然无为自然观“天行有常,部位尧存,不为桀亡”.孟子和荀子在王道上具有相同点,但是荀子不象孟子那样强调统治者要启发民众的道德自觉,强调的是要以社会行为规范-礼约束民众,并且他并不排斥在治民中使用刑罚.孟子的性善是为修己提供人性根据,而性恶说则为修己时要约之以礼“提供人性根据.荀子将人的生理本能称为”性“,将人为的称为”伪“.孟子将人天生具备的向善要求和可以为善的能力称为”性“[孟子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而荀子强调外在环境的重要性.并且有些学说认为孟子是”传道之儒“的代表,而荀子是”传经之儒“的代表,但这种区别不是绝对的.孟子强调”天命“,主张”天人合一“;荀子强调天道自然,主张”天人之分“.孟子的”性善“和荀子的”性恶“,在最终目的上是殊途同归的,都是为了引导人们在道德上加强修养,成为君子乃至”圣人".荀子的思想更适合当时社会的发展,其弟子韩非和李斯都从于法家,这与荀子的思想部分并不反对刑罚是有一定影响的。所以一定意义上,法家的思想是由儒家思想演变而来的。
对君主的态度上孟子主张“民贵君轻”、“民为邦本”,君主有保民的义务,而荀子则十分提倡尊君,把君主的地位提升到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孟子以为王道与霸道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行仁者王而尚力者霸,而荀子认为王道与霸道存在一定的统一性,霸道虽不及王道理想,却可以作为通往王道的过渡阶段。
第二篇:孟子荀子名言
孟子名言
1、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
5、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6、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7、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8、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9、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10、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11、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3、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1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5、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16、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8、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9、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2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2、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23、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
24、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2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6、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
27、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2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 • • • • • • • • • • • • • • • • • • 下顺之。
29、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30、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31、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32、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3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34、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35、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36、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
37、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38、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39、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40、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免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41、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42、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4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4、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45、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46、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47、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荀子名言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
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
6、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7、公生明,偏生暗。
8、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9、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10、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11、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12、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13、良医之门多病人。——《荀子·法行》 •
14、长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15、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 •
16、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修身》 •
17、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18、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
19、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 20、学无止境。
21、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2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
2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
24、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25、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2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篇》 •
27、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28、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 •
29、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劝学》 • 30、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 •
31、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荀子·劝学》
32、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33、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34、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35、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36、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37、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荀子·议兵》 •
38、恶之者众则危。——《荀子·正论》
39、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 • 40、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修身》
41、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
42、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
43、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
44、务本节用财无极。——《荀子·成相篇》 —— 荀子 •
45、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
第三篇:孟子,荀子,韩非子,庄子
孟子
一、孟子的生命情调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是继孔子之后,中国伟大的儒家。他是战国时代邹国人(今山东省邹县),他并未受业于子思,而是以孔子私淑弟子自居,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开账授徒。孟子生活在中国古代封建制度已崩而未溃,各国战争频仍以争夺中国的主导权的战国时代,(公元前403-前222年),他奔走各国,游说诸侯,批杨墨,驳农家,斥告子,在乱世中展现他特殊的风格与人格。
(一)孟子的人格特质: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1、强韧的生命力。在那段迅雷风烈的的战国乱世中,孟子不随俗俯仰,有所为有所不为,他以雄浑有力的方式批判时代的堕落,与功利主义作斗争。
2、强烈的使命感。“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刚直的气概。他斥责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所畏也。”《孟子·梁惠王上》他批判杨朱与墨子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
3、孟子对他的时代的认知:急功近利风气的弥漫。政治的黑暗与堕落。攻伐征战的频繁。
这样的时代让他“不得已”批判,并在激烈的批判中导引时代走向他理想中的正途。
(二)、孟子的游历生活
孟子眼中有四种圣人:以伯夷为代表、以清高自我期许、高亢其志,不同流合污的“圣之清者”;以伊尹为代表、以天下为己任的“圣之任者”;以柳下惠为代表虽洁身自好,但待人敦厚宽和的“圣之知者”;以孔子为代表的行止进退完全听从于心所欲不逾矩的“圣之时者”。他以孔子为典范,对他瞻仰景从。
孟子学习孔子毕生为人处世那种建构在深刻的时间意识之上的与时俱进的精神。
(三)理想的追寻:
孟子认为知识分子就应该以具体的行动实践“仁义”这种价值规范,他认为士就应该“尚志”《孟子·尽心上》孟子大概在齐威王(在位于公元前357-前320年)的时候曾游于齐,后来遍历宋、滕、薛诸国,回到邹国,再游梁国,最后在齐宣王(在位于公元前319-前301年)的时候再度来齐国,最后在 公元前312年离开齐国,结束周游各国的生活,这是一段理想追寻的历程。
二、《孟子》的介绍
1.《孟子》内书有七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每篇各分上下,近3.5万字,外书四篇,《性善变》《文说》《孝经》《为政》。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
三、孟子的主要思想
(一)经济思想
1、义利观:利是有条件的,物质利益必须服从新兴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求利不能超越道德规范。“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2、恒产理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也。”《滕文公上》就是说人民要拥有一定数量的长期的占有的财产,这是安定人心,巩固封建统治的必要条件。
3、分工和劳动理论:劳力和劳心之分,这是为统治阶级的剥削辩护,孟子属于劳心的统治阶级,他站在贵族的立场,强调阶级区别,“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4、财政赋税理论:第一,收取赋税时实行仁政,以减轻地主阶级的赋税负担;第二,注意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让财政收入有充足的来源;第三,在税率问题上,税收的标准应该以保证财政支出为前提。
5、重商:第一、“关,讥而不征。”免征商税;第二、“征商”对于那些垄断市场谋取暴利的商人是必要的,反对“与民争利”第三、价格是否合理是是发展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重要基础;第四“人皆可以为尧舜”有利于提高商人的地位。
(二)政治思想
1、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强调统治者要“与民同乐”,在他的眼中贤君应该选贤任能,使俊杰在位;制民之产,使人民饱食暖衣;轻徭薄赋,关心人民疾苦;征伐不仁之君,拯救人民;道德高尚,喜闻善言,乐行善事;明人伦,教民尊亲敬长。良臣应该立志天下,守道不屈;恪尽职守;职守清廉;臣对君“避其恶而助其善”。他提倡德治。他的理想的政治境界着重在“道”的权威是尊于“势”的。因此要以道德的修为来提升政治的作为。孟子的政治主张是以道德优先,倾向唯心论,在《孟子·公孙丑上》中他提出两个观点:
1、人心的普遍性是政治领域能否修明的关键,因此人心可以作为一切政治作为的基础。
2、德性主体的扩充或实践可以在政治领域展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孟子·离娄上》 2.重民、贵民。他指出当时社会的主要劳动者是农民,应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实际上是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考虑的,这样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他强调主权在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认为人应该是社会的人,但他强调必须先建立个人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然后个人才能与社会发生关系。个人与社会统一的基础在于心。他想调和阶级矛盾,但由于阶级条件和历史条件的局限他无法认识到阶级的对抗是无法调和的,剥削者的幸福只能建立在被剥削者的痛苦之上。这种思想有一定的欺骗性,他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这种主张是以绝不触动封建等级关系为前提的,这就明确限制了“贵民”的实际含义。况且他的主张并不是终极目的而是达到更好的统治人民这个目的的手段。
3、他主张大一统,具有法治倾向,“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眀其刑罚。”否认周天子“共主”的资格,破坏了宗法等级制,破坏了奴隶制下君臣关系原则。他具有“王法不屈”“不阿私亲”的法制倾向。
4、孟子强调“人民的主体性”他反复劝齐宣王将自己融入人民群众当中,以人民的好恶为好恶,以人民的意志作为意志,以民意的归依作为政权转移的标准。
(三)教育思想
1、教者身正,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他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乃人生之一乐。《尽心上》他反对自以为是,认为“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滕公下》
1、重视道德教化。“申之以孝悌之意。”教育的内容是“明人伦”“居仁由义”即通晓伦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教育要“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尽心下》要开启民智,维护社会秩序。还要培养精神境界高的人。他所谓的精神境界主要是:(1)“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政治上有刚正的气节。2)“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梁惠王下》尚公的社会思想。(3)“万物皆备于我”《尽心上》天人和谐统一的宇宙观。
2、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相结合。“仁且智”须明六经六艺。
3、凡人都可以入学,来者不拒。“圣人与我同类也。”《告子上》
4、因材施教,培养专才。
5、实行淘汰制,“教亦多术”这种“不教之教”要激励学生使之奋发。
6、引导独立思考。“梓匠、轮舆能使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尽心下》他的教育是心的淬炼,主张进行自我教育。
7、学贵持之以恒。“君子之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尽心上》
8、重视环境对教育的作用。在《孟子·告子上》和《孟子·尽心上》中他强调了时空条件如富岁、凶岁、肥地等客观环境对人的心性修养会造成影响。
9、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反对自暴自弃,“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滕文公下》孟子所认为的教育在于促使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之整体的觉醒。他强调客观环境对于一个人的主体性会有所影响。孟子谈到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时,重视的是主管功夫的修养成就,来转化或超越客观环境的局限性。
(四)哲学思想:心、性、天、命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
1、心、性在孟子的思想中同实异名。他的“性善论”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种心,即仁义道德的四端,亦是人性中的善。“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滕文公上》在他的“性善论”中带有唯心主义先验论,人的本质具有多层次性,绝不会像他说的那么简单,他之所以将仁义礼智作为人先天的属性是为了强调地主阶级伦理道德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这是他为地主阶级服务的表现。他无法认识到现实对道德的决定作用,而将人的道德归结为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他的错误不是肯定人在主观上具有能动的自我修养以适应客观现实的作用,对人本质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特点而是而是将主管与客观的关系本末倒置,夸大了人的主观作用,以至于看不到客观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所提倡的仁义虽带有阶级性却对于反对过度剥削、反对战争有着进步意义,“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销。”《告子上》他让人们积极维护、存养善性,这对于人的素质的提高也是有意义的。“我知言,我养浩然之气。”孟子对人的生命境界的讨论以“气、心、形”为中心。孟子的浩然之气是将生理层面的气接受理性的心的指导。他认为心可以作为道德判断的工具,生命情意应该接受德行我统帅。孟子认为人之有形的躯体会受到无形修养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践行、尽心。他认为人的“形”虽然是自然物但是人只要充实道德生命,那么自然生命就会被道德生命转化,有限的“形”就取得了无限二永恒的道德意义。
2、天、命。“莫知为而为者,天也。莫知至而至者,命也。”《万章上》虽然他将天看作宗教性的但他认为天最根本的是道德的东西。“诚,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而未有能动者也。”他认为诚可以改变客观规律,这明显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唯心主义倾向。在天与人的关系上,他将心、性、天看作一体,这是他向往的最高境界,“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天与天地同流。”“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
3、认识论。他认为“尽信书不如无书”《尽心上》重视人的直接经验,反对教条主义。“登东山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他告诉我们要纵观全局才可以避免认识的片面性。他的认识论是唯物的,“心之官则思”“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亦。”但是带有“良知”“良能”“良贵”等先验论残余。
4、辩证法。中权的概念包含了辩证法因素,中指的是“无过不及”如果偏离中道就要犯错误。与中相对,他提出了权的概念,权就是权变,灵活运用,在维护大原则的前提下,要根据实际情况变动,如果没有这种变动那就会陷入片面性。在内外因方面他比较看重内因,“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离娄上》
三、美学研究
1、“充实之谓美。”《尽心下》美是真与善的统一。
2、美是和谐统一。
3、重本质,质与文并茂。重意境,情与景交融。重神似,神与形兼顾。“上下与天地同流”“大化流行”宇宙观对中国绘画“透视法”产生了影响。以大观小,“三远法”。
第四篇:荀子读书笔记
《荀子》读书笔记
荀子是我国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他在先秦儒家中自成一派,而他的代表作《荀子》更是对后世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将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对其中的《修身》、《不苟》、《荣辱》、《正论》、《礼论》和《乐论》等几篇的内容进行梳理和概括,并分别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进行简单比较。在《修身》一篇中,荀子论述了一系列提高品德修养之术,而最根本的一点在于遵循礼法。首先,荀子指出,看到善良的行为就应该拿来对照自己,看到不好的行为就应该拿来反省自己,君子应该尊崇和亲近那些对自己指责或赞同得恰当的人,憎恨那些对自己阿谀奉承的人。随后,荀子进一步指出,使人无往而不善的是以礼为法度,用以调气养生和修身自强,他认为礼义才是既适宜于显达时立身处世,又有利于穷困中立身处世。紧接着,荀子讲到礼法的重要性:“人无法,则伥伥然;有法而无志其义,则渠渠然;依乎法而又深其类,然后温温然”。从个体修养角度来看,“礼者,所以正身也”;从巩固统治秩序维护等级制度来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而不宁”。最后,荀子提出了衡量君子的标准,他认为,君子应该“端悫顺弟”和“好学逊敏”,对于求取利益要漫不经心,对于避开祸害要早作准备,对于避免耻辱要诚惶诚恐,对于奉行道义要勇往直前,并且君子能用符合公众利益的道义来战胜个人的欲望。
在《不苟》一篇中,荀子指出立身行事不能苟且,必须遵循礼义。首先,荀子提出,只有行为、学说、名声都符合礼义才是宝贵的,“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并且“君子易知而难狎,易惧而难胁,畏患而不避义死,欲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言辩而不辞”。随后,荀子将君子和小人进行了对比,在他看来,君子不论有没有才能都是美好的,而小人不论有没有才能都是丑恶的,“君子能,则宽容直以开道人;不能,则恭敬繜绌以畏事人。小人能,则倨傲僻违以骄溢人;不能,则妒嫉怨诽以倾覆人”。紧接着,荀子提到,君子宽宏大量却不懈怠马虎,方正守节却不尖刻伤人,能言善辩却不去争吵,洞察一切却不过于激切,卓尔不群却不盛气凌人,坚定刚强却不粗鲁凶暴,宽柔和顺却不随波逐流,恭敬谨慎但待人宽容,并且君子能根据道义来屈伸进退随机应变的事。对于治理国家,荀子指出,君子只搞有秩序的、符合礼义的而不搞混乱的、只搞美好的而不搞肮脏的。对于保养身心,荀子认为没有比真诚
更重要的了,“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接下来,荀子指出,公正会产生聪明,偏私会产生愚昧;端正谨慎会产生通达,欺诈虚伪会产生闭塞;真诚老实会产生神明,大言自夸会产生糊涂。君子必须谨慎对待这六种相生。最后,荀子提出对一件东西是追求还是舍弃的标准在于认真考虑其可厌的一面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并和其好的一面进行权衡,“见其可欲也,则必前后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必前后虑其可害也者;而兼权之,孰计之,然后定其欲恶取舍”。
《荣辱》一篇论述了一系列有关光荣与耻辱的问题,其大旨是“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首先,荀子指出,骄傲轻慢是人的祸殃,而恭敬谦逊可以屏除各种兵器的残杀。光荣与耻辱的主要区别在于:先考虑道义而后考虑利益的就会得到光荣,先考虑利益而后考虑道义的就会受到耻辱;光荣的人常常通达,耻辱的人常常穷困;通达的人常常统治人,穷困的人常常被人统治。接下来,荀子指出,君子和小人在资质、本性、智慧、才能等方面都是一样的,“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尧、禹这种人,并不是先天就具备了当圣贤的条件,而是从改变原有的本性开始,由于整治身心才成功的,而整治身心的所作所为,是等到原有的恶劣本性都除去了而后才具备的。在荀子看来,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因此君子只有得到权势来统治他们,才能打开他们的心窍来向他们灌输好思想。随后,荀子指出,讲究仁德的人要把道理告诉别人、给别人做榜样,从而使人们顺从和明智,使他们遵循仁义之道,向他们反复重申,这样那些闭塞的人很快就会开窍,孤陋寡闻的人很快就会眼界开阔,愚蠢的人很快就会聪明了。
在《正论》一篇中,荀子认为社会上流行着一些谬论,他在本篇中把它们逐条列出并进行批驳。首先,君主的统治措施以明朗为有利而以阴暗为不利,以公开为有利而以隐蔽为不利,“故主道莫恶乎难知,莫危乎使下畏己”。而针对“桀、纣有天下,汤、武篡而夺之”的说法,荀子进行了批驳。他指出,能够使用天下人民的就叫做帝王。商汤、周武王并不是夺取天下,而是遵行那正确的政治原则,奉行那合宜的道义,兴办天下人的共同福利,除去天下人的共同祸害,因而天下人归顺他们。夏桀、商纣并不是丢了天下,而是违背了夏禹、商汤的德行,扰乱了礼义的名分,干出了禽兽般的行为,不断行凶,无恶不作,因而天下人抛弃了
他们。天下人归顺他就叫做称王,天下人抛弃他就叫做灭亡。因此天子一定要有理想的人选来担任。“天下者,至重也,非至强莫之能任;至大也,非至辨莫之能分;至众也,非至明莫之能和。”在荀子看来,只有道德完备、十全十美的圣人才能同时具备最强劲有力、最明辨和最英明这三个特征,所以不是圣人就没有谁能称王天下。针对“治古无肉刑,而有象刑”的说法,荀子指出,惩罚人的根本目的,是禁止暴行、反对作恶,而且防范那未来。一件事情赏罚失当,那就是祸乱的开端。德行和地位不相称,能力和官职不相称,奖赏和功劳不相当,刑罚和罪过不相当,不吉利的事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因此社会治理的好坏与刑罚的轻重是成负相关的,“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接下来,荀子指出,圣明的君主在安排官职和等级时应该重视德行和才能,“图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民载其事而各得其宜;不能以义制利,不能以伪饰性,则兼以为民”。最后,荀子指出,圣王的道德原则是看重光荣耻辱的,而这光荣耻辱包括道义和势位两个方面的光荣与耻辱。道义方面的光荣、势位方面的光荣,只有君子才能同时拥有它们。并且圣王把它当作法度,士大夫把它当作原则,一般官吏把它当作守则,老百姓根据它形成习俗,这是千秋万代也不会改变的。
在《礼论》一篇中,荀子指出,“人生而有欲”,为了满足欲望,就会发生争夺混乱,统治者为了避免这种局面,于是就制定了礼来加以约束。制定礼不但是为了用来调节与满足“养”,即人们的物质欲望,更是为了用来确立“别”,即社会等级制度。它规定的各种道德规范和礼节仪式等等都有利于等级制度的确立与巩固,所以它是治国的根本,是“人道之极”,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存亡,因此统治者必须重视和实行礼。荀子认为,礼有三个根本:天地是生存的根本,祖先是种族的根本,君长是政治的根本。“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接下来,荀子指出:“礼者,以财物为用,以贵贱为文,以多少为异,以隆杀为要”,在他看来,礼应该把钱财物品作为工具,把尊贵与卑贱的区别作为礼仪制度,把享受的多少作为尊卑贵贱的差别,把隆重和简省作为要领,礼规定着一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级序列中占有的确定地位,并按照这种地位进行社会分配,“继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
在《乐论》一篇中,荀子指出,“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莫善于乐”,音乐不但可以表现人的感情,从而
得到娱乐,而且具有“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的强大感染力,推行音乐可以引导人们修养道德、向往道义,从而可以“移风易俗”,因此音乐是治理人民的重大工具。如果对音乐放任自流,那么邪音就会搞乱社会。因此君主必须制定正声雅乐来加以引导,使它能“感动人之善心”。随后,荀子进一步指出,音乐是协调人情时不可变更的手段,礼制则是治理社会时不可更换的原则,音乐使人们同心同德,礼制使人们区别出等级的差异,因此“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
通过对上述几篇内容的简单概括可以发现,荀子的主张和柏拉图具有很多相似之处。
首先,荀子和柏拉图都主张由高尚道德的圣人治国并强调通过道德的教化与学习达到崇高的道德境界。在《正论》中,荀子指出,“天下者,至重也,非至强莫之能任;至大也,非至辨莫之能分;至众也,非至明莫之能和”。只有道德完备、十全十美的圣人才能同时具备最强劲有力、最明辨和最英明这三个特征,所以不是圣人就没有谁能称王天下。而在柏拉图所设计的“理想国”里,是由哲学王来统治的,“哲学王”是集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于一身的贤人、圣人。这与荀子的观点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次,在道德培育途径上,荀子和柏拉图强调道德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教育和努力学习而获得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这一点即使是禹和桀也是相同的。而禹成为圣人,桀成为暴君,全是后天的结果。因此只有通过师法教化才能使人的这种“恶”的本性变得美好和善良,讲究仁德的人应该把道理告诉别人、给别人做榜样,从而使人们顺从和明智,使他们遵循仁义之道。柏拉图则把人的品德分为四类: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他认为:智慧是最高的品德,通过知识的获取而得到的就是智慧。因此他十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还把“至善”作为理想人格的最高标准,把“善”与“智”统一起来,强调“智”。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强调,教育是治理国家的头等大事,他主张教育从幼儿抓起,要坚持德、智、体、美教育全面发展,要学习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四艺”,还要实施意志教育。
最后,荀子和柏拉图都认为音乐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主张对音乐教育的内容严格挑选。荀子主张把音乐区分为“正声”和“奸声”两种形式,“奸声”会诱发叛乱,“正声”则实现平治。柏拉图认为有些音乐业对人的心灵
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哀婉的音乐会使人的勇气消退。因此他要求音乐表现悲情不要过分。
与亚里士多德相比,荀子的主张一方面具有很多相似点,另一方面也存在明显不同。
首先,荀子与亚里士多德都强调法治。荀子主张“隆礼重法”,他认为法一方面要做到“无功不赏,无罪不罚”另一方面要力求“刑罚不怒罪,爵赏不输德”。否则,“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此外,荀子提出“治则刑重,乱则刑轻”。对于罪孽深重的“暴恶”之人,施以重刑是政治获得治理的表现;对那些冥顽不化之徒,必须加以“大刑”,否则就会纵容作恶,国家就不会安宁。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法律体现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遵守法律就是遵从公正。城邦以正义为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用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都必须合乎法律。在一个城邦中,立法是最关键的政治活动,议事、审判等都是附属性的。一个好的政体就应该颁布体现城邦共同利益的好的法律。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一旦脱离了法律和公正,就会变成最恶劣的动物。
其次,荀子和亚里士多德都主张改造人性。荀子提出人“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不过要将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就必须通过教育、学习和磨练,即“注错习俗之所积耳”。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教育对于国家的强盛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他首次提出根据儿童身心成长的特点划分年龄阶段和教育阶段。
再次,荀子和亚里士多德都重视音乐的作用。荀子将乐教视为教育的重要手段,他认为,乐教的目的在于“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并且音乐具有教化民心、移风易俗、裨补政教的功能。此外,荀子提出,君主必须制定正声雅乐来对音乐加以引导。而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指出,音乐具有娱乐、道德教育、养性和净化的作用。
但是,在对待人治与法治的关系上,荀子与亚里士多德存在不同观点。在荀子看来,礼和法都是治理国家的工具,但礼和法执行的好坏取决于执法的人,因此荀子主张人治至上、礼法兼治以及圣明君主的统治。而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比任何一位公民的统治更为可取。”首先,亚里士多德指出,人在本性上包含着兽性的成分,每个人都不可能完全消除野兽的欲望,即使是贤良的人也是如此。如果不依据法律治理国家,而是把国家交给一个人来统治,这就在政治中混入了“兽性的因素”,就难以体现并保障公共利益。而法律是没有感情偏私的理智的权衡,它是集中了众人的智慧而制定出来的通则,旨在谋求一个城邦的长治久安,它以城邦全体公民的利益为依归。其次,法律是众人之治,众人的意见比一个人或者少数人更具正确性。众人的智慧总是优于一人的智慧,众人的裁断总比任何个人的裁断要好些。再次,实行法治是制约权力的需要。他认为执政者实行合法统治,乃是法治的内在精神,如果把全城邦的权力寄托于任何一个人或者一个政治团体,都是不符合正义的,某个政治机构的权力过大也会有损于城邦生活。即使法律规定有不周详之处,需要执政者的个人才智发挥作用,也必须遵从法律的原来精神,公正地加以处理和裁决,否则就不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
第五篇:荀子读后感
《荀子》全书三十二篇,而以《劝学》为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劝学》又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开篇。学习是贯穿修道始终的。没有正确的见地只能是盲修瞎炼。然而学习又得先有目标。应该“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方向。这种圣贤教育与功利教育的区别就是“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劝学》这篇最重要的就是讲到了明心见性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德才能明道。但德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谓之性德。然而仅有性德是不行的。因为众生的性德被无明给蒙蔽了,无法显示其光明清净的妙用,反而显示出污浊的身心世界,令众生枉受轮转六道的痛苦。
只有依靠修德才能使性德的清净光明显示出来。修德就是积善,积善即是明道的资粮。善法有世出世间的不同。这种不同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行者自己的心志之强弱。所以即使儒家的道,也并不是局限世间的,这种理解是非常肤浅的。儒家之道行之极处也是可以出世的。当然,在一切出世法中,佛教是最为高超圆满的。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这绝非凡夫之境界。众生本来是神而明之的,之所以会变成愚昧,实在是性德被障碍的缘故。因为修德而显出性德,神明不过是性德之用而已,荀子知晓其是自得,非从外来。“圣心备焉”,圣心即是真心,“备”者恢复也,去妄显真。荀子所在的时代,佛教尚未传入中国,但绝不可说中国即无悟道者,佛经亦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荀子可谓无师自悟,但其之所以能够悟道还是因为其修学暗合道妙。宣化上人曰老子孔子皆菩萨示现,则荀子之本迹我亦不敢妄测。从《劝学》篇中我们可以明白其修学思想与佛教戒定慧三学是暗合的。荀子对道心之坚固非常重视,而曰:“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是修道最重要的,这种德操与积善的关系是密切的,是真正的戒。“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应”即是“慧”,也可以说“定”是“止”,“应”是“观”,“能定能应”即“止观圆融”。这时候才可谓之成人,即成就道业之人。
成就之后,荀子再谈到了其境界“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天地间纯是一片光明,由此可知荀子的证量一二。最后荀子以“君子贵其全也”作结,勉励后学勿得少为足,当勤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