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班会教案 尊师重道
尊师重道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尊重老师,尊重他人。
二、教学时间:第二周 星期一上午第一节课
三、教学过程:
(1)学生上台说说自己曾经与教师相处的实例(2)学生自主总结应该怎样做,才是对老师的尊重(3)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做才真正是与老师相处
1、理论
(1)定义:尊师重道是指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
(2)相关故事:有个叫杨时的人,40多岁了,很有学问,但仍十分尊敬老师。一天中午,天快要下大雪了,杨时为了向老师请教一个问题,饭也顾不上吃,就来到了程老师家。他看到老师正在午睡,不好打搅,于是恭恭敬敬地在门口等待。天刮起了狂风,鹅毛大雪铺天盖地地飞来,杨时却毫不在意。过了好长时间,老师醒来了,连忙把他从门外请进屋里,此时门外的积雪已经有一尺多厚了。
2、事例
(1)礼貌
在学校,看到老师,要主动向老师问好。在校外,见到老师,要主动和老师说话。(2)认真听
老师说的话,不可以当成耳边风。(2)遵守纪律
作业要完成,导学案要认真做,上课要认真听课,课间不可以打闹,总之班规要遵守!(3)朋友
真心与老师做朋友,把自己想说的或者有什么意见,都可以对老师说。
3、小结
学会尊重老师,把老师当成真心朋友。相信自己,更要相信他人。尊重自己,尊重老师,也要尊重他人。
第二篇:尊师重道主题班会
一、教育主题:尊师重道
二、教育目的:通过名人尊师的小故事,使学生了解我国素有“尊师重道”的传统;以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活动,自觉地把尊敬老师落实在行动上,从而使学生的道德水准提升到新的高度。
三、教育形式:
以学生干部组织活动为主,进行自主性教育。通过讲故事、、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尊师、敬师、爱师。
四、环境设置: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课件,学生分小组围坐。
五、教育内容:
1、课前准备:
(1)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尊敬老师的好故事;
(2)从平时生活中观察老师是如何关心和照顾学生的,我们该如何尊重老师,以小组为单位写一份调查报道;
(3)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尊敬老师;
(4)准备朗诵内容;
(5)准备辩论材料。
2、教育过程:
主持人1: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的,当我们刚入学还不懂事的时候,是老师从细小的事情入手,耐心地指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当我们犯了错误或是彷徨无奈的时候,又是老师循循善诱地启迪我们,仿佛是在我们的心灵深处点燃了一盏明亮的灯,把我们的人生引向光明的彼岸。
主持人2如果说知识是通向成功的大门,那么老师就是开启这扇大门的钥匙。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道的传统。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听一听大家搜集到的有关敬师的小故事。
(1)各组读大家搜集的尊师重道故事
主持人2:接下来,让我们放松一下,进行一场辩论,主题:师生是否应该很亲近。
(2)进行非正式辩论,1、3、5组正方;2、4、6组反方;7组裁判。限时10分钟,举手发言。
主持人1:经过大家激烈的辩论,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不管我们的老师是哪一种类型,他们都在用自己不同的方式爱我们,所以我们更应该尊重他们、爱戴他们。下面,有请班副段维捷为大家朗诵演唱:《》。
(3)朗诵演唱
主持人2: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接触的最多的除了父母,就是老师了。那么我们有没有仔细观察过老师的工作是怎样的辛苦?他们为了教育事业付出了多少艰苦的劳动?让我们每一组派一名代表来读一下你们的调查报告。
(4)读调查报告
主持人2:通过大家细微的观察,大家不难发现,老师的工作确实很辛苦。老师为了我们的成长,精心备课,认真批改作业。课堂上循循善诱,耐心辅导,尽心尽力,既教书又育人。为把我们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一代而努力工作工作。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像蜡烛一样,燃尽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主持人1我们要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把老师视作父母,像爱父母一样热爱我们的老师。
主持人2:那么我们该怎样尊敬老师呢?
(5)同学感言(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同学甲:要尊重老师的人格。教师是文明的使者,历来受到全社会的尊重,我们做学生的更要尊重老师,当你遇到老师时,要真诚地叫声:“老师,您早!”或“老师,您好!”。
同学乙:要尊重老师的劳动。在做人、学习、活动、生活等各方面,老师都会对我们提出要求,老师的目的就是为了我们能成为有用的人,我们要理解老师的心情,听从老师的教导,尊重老师的劳动,认真完成老师布置作业和其它任务,争做优秀的学生,文明的学生。
主持人1:最后请我们的策划人代表:总结。(可无此环节,但主持人要总结
策划人代表:一个人,无论地位有多高,成就有多大,都不能忘记曾经给予他帮助的老师。是教师让我们告别愚昧,是老师让我们挥别贫穷,是老师让人们智慧起来,是老师让民族振兴起来。老师们无私奉献、不图回报、爱岗敬业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尊敬老师,热爱老师。尊师重道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它不仅仅是九月的教师节才有的专利,而是要落实到日常生活中。许多同学在过节时给老师送上贺卡或发一条短信以表祝福,我认为,尊师不仅在于这些,更是在于大家的头脑中时刻都有这样一个意识,在于每个人都将这种意识融于自己的每一言、每一行中。本次班会的每一位策划人都真切地希望各位同学能将今天所说的一切化为实际行动,用大家的一言一行来表达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
——本次班会全体策划人
主持人 合:让我们衷心地祝愿我们的老师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本次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6)、唱班歌
六、教学评价:
本次班会的目的是继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尊师重教的美好情感。通过一系列活动,在学生的自主安排下,同学们确实体会到了老师工作的辛苦和意义,对老师的尊敬之情油然而生。班会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目标明确,紧扣主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注:各环节中间的串词由主持人自己发挥;各环节间的串词朗读时不可过于死板;主持人最好背词;最后一个环节要事先安排,但不可过于作做;主持人需一男一女。
第三篇:尊师重道
尊师重道
--读《程门立雪》故事有感
德班
[内容提要]本文从《程门立雪》故事引出尊师重道,借“二祖断臂求法”之经历阐述“明师难遇,真道难逢”的道理,借古喻今,旨在提醒我们“明师已遇,真道已逢”应珍惜德门之缘,“亲其师,则信其道”,若不信师,则难受其道。敬师且对师所授之理信受奉行,才是真正的尊师重道。
北宋时期,有一天,杨时和学友游酢,因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得正确答案,就一起去程颐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他们行至半途,就下起雪来了。赶到程颐老师家时,适逢程颐老师坐在火炉旁闭目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地立在门外等候。过了良久,程颐老师醒来,从窗口发现了站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他们浑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程颐老师急忙起身迎他俩进屋。后来,杨时学到了程门理学的真谛,世称“龟山先生”,被后人推崇为“程学正宗”.“程门立雪”的典故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影响久远。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代代相传。它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尊师重道是指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古语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师者,人之模范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人有三尊,君父师是也” 等等。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的道德观念。
为何“尊师”有如此重要呢?
我们人易迷于乱世,不辨是非,难识正邪,而须借善知识来引领,区别正邪是非,若无贤能之人作导引,我们一生都会很迷茫,不知所措,犯诸多错误也不觉。所以选择良师是如此的重要!而“良师”与其传授的“道”是一体的,我们在明师的指引下,接受其授予的道理,并将此道理内化于心,通过此明灯作指引,我们的人生才有了正确的方向,我们一生的努力才不会白费!而选择什么样的“师”,就靠我们用智慧去识别了,也依我们过去所修的善根福德因缘,所以自古有“明师难遇”“真道难逢”的感叹。因此自古寻师求道之人必历经千辛万苦才能寻到“明师”,得到“真道”!
二祖“断臂求法”之经历便能说明寻师求道之艰辛与诚敬。
慧可禅师为求法来到达磨祖师面壁的地方,朝夕承侍。开始,达磨祖师只顾面壁打坐,根本不理睬他,更谈不上有什么教诲。但是,慧可禅师并不气馁,内心反而愈发恭敬和虔诚。他不断地用古德为法忘躯的精神激励自己:“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就这样,他每天从早到晚,一直呆在洞外,丝毫不敢懈怠。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天晚上,天气陡然变冷,寒风刺骨,并下起了鹅毛大雪。慧可禅师依旧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天快亮的时候,积雪没过了他的膝盖。这时,达磨祖师才慢慢地回过头来,看了他一眼,心生怜悯,问道:“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慧可禅师流着眼泪,悲伤地回答道:“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达磨祖师道:“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诸佛所开示的无上妙道,须累劫精进勤苦地修行,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方可证得。岂是小德小智、轻心慢心的人所能证得?若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来希求一乘大法,只能是痴人说梦,徒自勤苦,不会有结果的)。”听了祖师的教诲和勉励,为了表达自己求法的殷重心和决心,慧可禅师暗中拿起锋利的刀子,咔嚓一下砍断了自己的左臂,并把它放在祖师的面前。顿时鲜血红了雪地。达磨祖师被慧可禅师的虔诚举动所感动,知道慧可禅师是个法器,于是就说:“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诸佛最初求道的时候,都是不惜生命,为法忘躯。而今你为了求法,在我跟前,也效法诸佛,砍断自己的手臂,这样求法,必定能成)。”
二祖求法之虔诚,故能得达摩祖师传授心法,并最终得道。“尊师”与“重道”是一体的,“尊师”之“诚”方能得师之真传。弟子与师“心心相印”,才能体会“心法”的妙用,真道才能在师徒间自然流淌。而今我们入于德门,虽难于效法二祖“断臂求法”之举,但二祖求法之诚值得我们效法。“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当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今生我们有此佳缘听闻佛法,亲近师尊,何不信师尊?何不穷究鸾文之理?若不信师尊又怎得其道?
《学记》曰:“……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能安于学习,亲近师长,与同学相处融洽,从而信奉师长传授的真理。如果能够这样做,即使离开了同学师长,也不会背弃道义。)
“亲其师,则信其道”.我们亲近师尊,信任师尊才能从鸾文所示之理中见收获。佛陀对信心的赞叹:“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唯信能入,唯智能渡”.而“一分恭敬一份收获,十分恭敬十份收获”是“以普贤心修布施”,普贤心是圆满的恭敬心,同时也是“广修供养”的根本。若我们对师尊有夹杂、有怀疑,对鸾文半信半疑,则我们从鸾文中所得就很有限,更谈不上将鸾文所示之理用于生活了!比如,我们生病了去找医生看病,若我们不信医生的医术,对医生所开的药方有怀疑,医生开了六种药,自己擅自主张只服用三种药,如此,我们的病能治好吗?当然并不是说我们不能对鸾文所述之理不可以提出质疑,若对 鸾文之理有不明白的地方更需要我们亲近师尊,努力修习去探究才能找到答案,这里的“疑问”与“半信半疑”的“疑”是不同的。“半信半疑”是信心不足,立场不坚定;而对鸾文之理有质疑之“疑”,是修习过程中领悟能力未到,功夫不够而产生的疑问,这是修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佛法是经得起质疑的。《中庸》曰:“诚者,成也”.这里的“诚”是全身心的投入,彻底的相信,无染污。若要学有所成,必是在“诚”中见获!
曾有初次参鸾之人对我们开乩前的敬师仪式很不理解,认为我们的德教太注重形式了,认为那些仪式是多余的。对此我不敢苟同,敬师仪式意义有三:首先,“礼本于诚”,通过此仪式表达我们对师尊的恭敬之心,由内而外“恭敬”一如;其次,我们的心念本是散乱的,通过此仪式,可摄受一心,诚心现前,为闻法作准备,用清净心闻法受益才深;再次,“礼本折慢幢”,通过此仪式去除“我慢”,常人“我慢”如须弥山大,不肯低头,而通过此仪式正可放下“我执”,践行“无我”.所以不可小看此仪式之重要性。此仪式正是“尊师重道”的一种表现形式。
具德的上师是延续我们慧命,引领我们出离生死走向解脱到达光明彼岸的大恩人。师尊之恩恩深似海,纵使粉身碎骨也难以回报!师尊就像一块磁铁,而我们就是一块未经淬炼的生铁,牢牢地被师尊吸引,无法逃离,完完全全被师尊摄受,甘愿降服自己于师尊!愿我们大家都以自己清净的身语意供养恩师,践行“一德”大法,并将此大法弘传于天下,这才是真正的“尊师重道”!
第四篇:尊师重道
尊 师 重 道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身为人师,肩负着讲学之职,更承担了育才之重任。身为学子,在学习的同时,更应该怀揣一颗感恩之心——尊师重道。
记得在小学之时,面对老师,尊重说不上,更多的是偏向敬畏,言谈之间,总有一些战战兢兢。遇见了严厉的老师,更是沉默、心虚。只有到了每次教师节,才会写一些“老师辛苦了”、“您是辛勤的园丁”之类的卡片送给老师,作为少有的沟通。纵然年年都是这样平实的语句,可尊师之心显而易见。
上了中学之后,追求个性发展,老师的约束让我们越来越不耐烦,有的时候,在楼道里遇见老师,连一声“老师好”都懒得去说,扭头跑开。甚至把老师当成敌人一样,每天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与老师作对。现在回首,那时的自己是多么不懂事,若没有老师的修枝剪叶,自己何以茁壮成长?
今天,我们走向社会的脚步正在加快,而中学校园在一点点渐远。对于老师,我们更有了一种亦师亦友的感觉。他给你安排了一次次考试、作业,也带领你经历了难忘的社会实践。他是那个在课上为你讲题的人,也是那个在课后与你一起踢球的人。他是那个在你迷惘时与你谈心的人,更是那个在你生病时关心你的人。他是你学习路上的灯塔,更是你人生成功的基石。
纵观我国悠久的历史,孔子杏坛讲学,三千弟子俯身倾耳;宋代杨时程门立雪,不畏严寒;明代宋濂千里求知,立侍先达左右,色愈恭,礼愈至。清代革命者谭嗣同更是说过“为学莫过于尊师”。毛泽东主席将徐特立尊为自己一辈子的先生。这些名人的事例无不体现了尊师重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因此也深知,老师的恩德,绝不是我们用尊敬便可以报答的,但尊敬是必须的,这既是对知识的肯定,又是对老师的感恩。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回想老师为你所付出的一切,你的所作所为是否能让他更欣慰?因此,从今天起,哪怕一句关心的问候,哪怕一句节日的祝福,哪怕一些细微的礼让,哪怕一些必要的谦卑。都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尽管这只是些简单的点点滴滴。
同学们,今天我们站在飘扬的国旗下,回顾历史,放眼未来,在此我要大声呼吁:让我们永远高举“尊师重道”的大旗!
高二二班张世昌
2012年3月26日
第五篇:尊师重道
新年以来,明礼重道及家风家规被抬上社会舆论进行鞭析和论策,虽大家都一片盛赞彰显繁华,但事实的无奈却难以掩饰,多的不说简说教育一事,看之令人悲伤,闻之令人愤怒。自从改革以来,我国事事皆喊改革,教育也喊,可俱我个人所见改革应改该改之革,留存不应改者,而我国之改革则全面推翻。却不知,一国之优良传统乃是撑起一切的根基,而华夏之尊师重道应是我国教育之根基,不能丢。但事实来看,我国改革则能丢不能丢全丢了,尤其是该改者改的不伦不类,像八股、应试一类改的徒有其表,没有内涵;像尊师重道、百家争鸣不该改者慢慢消失。近年来,我国常为外人之人权来论华夏的不是,自己也常拿此说事,就说教育全国因几起师德不道者来品衡老师的缺陷,让师者放弃教育的权利,做起劝育的保姆,而学生也从小到大者全忘记尊师之理,人人皆视老师如无物,老师仿佛一朝间成为最底层,拿着养家糊口的一点工资受着自己学生的欺负,让人情何以堪?新闻报一些道德败坏的混入老师群体,难道就说明老师的不可信吗?如果师之大,人皆仰,有才有德者皆愿意为师,岂有败类混师之理?大家想一想,如今社会经常看见家长以位欺师,甚至有学生指着老师的鼻子反骂,难道我国真到了人人皆可无师,人人自可成才的地步?悲哀之甚!人权,人权,护我国民,明我国民,人民拥护者是为人权。外人欺我,蒙我国民,国民厌之者是为草履!师之道,为大道,尊师是为重道,请尊师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