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一年级语文汉语拼音·识字·听话说话“木”、“禾”、“竹”、“子”教案
1、学会木、禾、竹、子四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会正确书写。
2、学会亅(竖钩)、乛(横钩)、亅(弯钩)3中基本笔画,会说出它们的名称,会书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木、禾两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会正确书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开火车认读:
一、五。
2、卡片认读基本笔画:一丨丿乀¬
3、卡片认读声母z、c、s、zh、ch、sh、r和整体认读音节zi、ci、si、zhi、chi、shi、ri。
二、看图说话。
1、让学生由近及远地看图,自由说说农村的景色。
2、指名看图说
一、两句话。
三、拼读音节。
出示:mùhé,自由读,指名试读,正音。
四、字词教学。
启发自学:谁会写木?指名让学生边说笔画笔顺,边书空。
禾跟木有什么不同?可引导学生编顺口溜:撇下一个木,就是‘禾’,‘禾苗’的‘禾’。
指导学生看课堂作业第5题,看看木、禾两个字是怎么演变过来的,帮助学生记忆字形。
五、指导书写。
木禾竖在竖中线上,在课堂作业本上临写。
六、复习巩固。
1、卡片认读生字。
2、看生字卡片口头认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竹、子两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会正确书写。
2、学会亅(竖钩)、乛(横钩)、亅(弯钩)3中基本笔画,会说出它们的名称,会书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认读生字卡片。
二、字词教学。
zhúzi
1、拼读音节。出示竹子,注意平翘舌音的区别,自由读、指名读、正音。
2、记忆字形。
竹可用形象教学法。坐商两片竹叶,下边一根竹子。右上也是两片竹叶,下面一根竹子,不过这根竹子要长些,下面一个钩,是竹子的根。教师边板画,边讲述,帮助学生记忆,并指导学生看作业本中的笔画笔顺,自己书空。注意新笔画亅(竖钩)。
子:强调第2画是弯钩,不是竖钩。
三、书写指导。
重点指导竹,注意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第3画是竖,第6画是竖钩。
四、复习巩固。
1、卡片认读4个生字、5种笔画。
2、看生字卡片,口头扩词。
3、做送信游戏。
第二篇:语文教案-汉语拼音。识字。听话说话1-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学习汉语拼音能帮助识字和阅读,学习普通话,学好汉语拼音。
2、学会ɑ、o、e3个单韵母,认清形,读准音。
3、认识声调符号,在教师提示下正确认读带调的3个单韵母。
4、会在四线格内抄写ɑ、o、e3个单韵母。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看图,学习单韵母ɑ、o、e的发音及书写。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从今天起我们要学习汉语拼音了,汉语拼音的用处可大啦!能帮助你识字、读书、学说普通话。
学念儿歌:
学习拼音用处大,读书识字学文化,用它学好普通话,看谁学得顶呱呱!
二、看图说话,引出ɑ。
1、图上画着谁?他们在干什么?
说图意:“小朋友学唱歌,ɑ—ɑ—ɑ—。”板书:ɑ
2、教学ɑ的音和形。
(1)发音要领:嘴要张大,舌位下降,气从嘴中自然出来,发音时要声音响亮,可把音拖长些。
(2)教师示范发音,学生模仿。
(3)启发学生看图记字形。
ɑ像一个小姑娘圆圆的脸蛋,头上还扎着一根小辫子。
用儿歌帮助记字形,如:“圆脸小姑娘,小辫右边扎。要问她是谁,就是ɑ—ɑ—ɑ—。”“我们唱歌ɑ、ɑ、ɑ。”
三、看图说话,引出o。
1、图上画着什么?它在干什么?
说图意:“一只大公鸡,清早喔喔啼。”板书:o
2、教学o的音和形。
(1)发音要领:发音时嘴张得比ɑ小些,上下嘴唇收拢成圆形,舌头向后缩,舌根向上抬起,气从嘴里自然流出。
(2)教师示范发音,学生模仿。
(3)启发学生看图记字形。
用顺口溜帮助记忆:“圆圆太阳o、o、o。”“小嘴圆圆o、o、o。”
四、看图说话,引出e。
1、图上画着什么?它在干什么?
说图意:“一只大白鹅在水里游来游去。”板书:e
2、教学e的音和形。
(1)发音要领:发音时嘴角向两边咧开,嘴成扁平形,舌头的位置和发o音时一样,让气从嘴里自然流出。
(2)师示范发音,学生模仿。
(3)启发学生看图记字形。
用顺口溜帮助记忆:“白鹅水里游,e、e、e。”“白鹅倒影e、e、e。”
五、复习巩固。
1、卡片认读。
2、发音练习。教师发音,指名找出卡片,领着全班同学读。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ɑ、o、e的发音,它们都叫单韵母。单韵母的发音,声音响亮,嘴巴的形状是不变的。
七、书写指导。
1、看老师范写,注意笔顺。(都是一笔完成)
ɑ o e
2、认识四线格,三个字母在四线格中的位置。
3、在课堂作业本上临写。
教学反馈:
第三篇:识字听话说话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头”“口”“目”“手”4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会正确书写,汉语拼音·识字·听话说话18。
2、懂得小学生要爱清洁、讲卫生,每天梳头、刷牙,经常洗手,保护视力。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头”“口”2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会正确书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用卡片认读笔画:乛 丿 亅,认读熟字“大”、“日”。
二、自学生字。要求是:
1、看看图画,想想图意,每幅图说一句话。
2、拼拼读读,想想图旁的生字是什么意思。
三、看图说话,学习字词。
1、教学“头”。
①指名看图说话。可这样说:冬冬早上起来,自己梳头。
②用“头”还可说什么?(人头、头脑、点头、摇头、石头、木头……)
③字形分析、识字。
谁能说说“头”怎么写,先写两点再写一个“大”,最后一画是“点”,不是“捺”。
2、教学“口”。
①指名看图说话。可以这样说:早上,丁丁在刷牙。
②理解词义。
每人都有一张嘴,嘴就是“口”,喝水、吃饭、说话、唱歌都用口,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汉语拼音·识字·听话说话18》。要注意保持口腔卫生,早晚刷牙。
③字形分析、识记。
“口”怎么写呢?日一口比较。
四、指导书写。
五、复习巩固。认读生字卡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目”“手”2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会正确书写。
2、懂得小学生要爱清洁、讲卫生,每天梳头、刷牙,经常洗手,保护视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说说生字的书写笔顺。(头、口)
2、读拼音写汉字,比比有什么不同。
tóu dà kǒ rì
()()()()
二、自学生字。要求是:
1、看看图画,想想图意,每幅图说一句话。
2、拼拼读读,想想图旁的生字是什么意思。
三、字词教学。
1、教学“目”。
①看图说话。可以这样说:冬冬在检查视力。
②理解词义。
眼睛就是“目”。眼睛很重要,小学生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
③字形分析、识记。
比较:日——月——目。
2、教学“手”。
①看图说话,可以这样说:丁丁在洗手。我们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
②理解词义。
通过扩词,理解词义。如:两只手、一双手、小手、手帕、手拉手等。
③分析字形。
指名边书空边说笔画笔顺。
四、综合看4幅图。
梳头、刷牙、洗手、保护眼睛,小朋友要讲卫生。
五、复习巩固。
1、区别音近字。
tóu kǒ shǒu
头——口——手
2、区别形近字。
头一大 口一日 月一目 子一手
3、听笔画猜字。教师说出字的笔画笔顺,让学生读出字音。
六、作业指导
第四篇:一年级语文上册 木禾米竹教案 北京版
木禾米竹
教学设计思路: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
以往的教学只要求讲知识点,而现在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努力做到创造性地用教材,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合作,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教学实践: 1.摆字猜字:
师:我们继续来玩猜字游戏怎么样?请拿出手中的字图和生字卡片。试试看,你要能准确地找出哪幅图和哪个字有关系,就把这个字摆在相应图画的右边。生:开始动手猜字、摆字。
[游戏是孩子的最爱,在摆字猜字的过程中,学生第一次借助了象形字能够描摹事物的形象和能直观地反映字义的特点,通过自由地认读、拼摆、猜测、交流,在自主的个性化活动中,形成了对这四个汉字音形义的初步印象,掌握了主动识字的权力。] 拼摆结果:
2.据形说义、知义得形: 出示字图木:
师:你猜出了什么字?为什么猜“木”字?
生:我猜出了“木”字,因为“木”字就像这棵树的样子。师:谁能看着树木的样子,说说分别像木字的哪一笔。生:树枝像——横;树干、树根像——竖;树根像——撇、捺。
[从图到字,依据字图巧析字形,采用比较、联想的方法,建立字图、字形间的联系。] 师:像刚才这样谁能试着反过来说一说。
生:横像——树枝;竖像——树干、树根;撇、捺像——树根。
[从字到图,依据字形巧析字义,采用逆向思维,分析、总结的方法,到达形义结合,见形知义的效果。] 师:横像树枝;竖像树干、树根;撇捺像树根。木字就像一棵大树的样子,就表示树木,将来我们还要学习带有木字的其他字,它们都和树木有关,谁能用木字组词或说一个句子。[紧紧围绕象形字的特点展开教学,借助科学有趣的识字规律,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准确。] 3.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师:先出示一张禾苗的图片:谁知道,这是什么? 禾苗
生:这是禾苗。
师:对,这就是禾苗,它们大多都长在水田里。可是,由于长时间不下雨,大地干旱缺水,此时出示第二张图片:
(枯死)的禾苗 师:谁能说说这是()的禾苗。生:这是(枯死)的禾苗。
[此时学生心里一定很难受,因为他们都露出了痛苦的表情,他们不希望是这样。]师:马上呈现第三张图片:(绿油油)的禾苗
师:谁能说说这又是()的禾苗。生:这是(绿油油)的禾苗。[此时学生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师:是啊,耕种这些禾苗的农民是多么的不容易,他们靠天吃饭,不辞辛苦,你们还记那首描写农民在田间给禾苗锄草施肥的古诗吗? 生:《锄禾》。
师:让我们一起背一背吧!生:《锄禾》。
师:看了这组图片,背了这首古诗,你们此时最想说些什么? 生:我觉得农民伯伯不容易。生:我们不能浪费粮食。……
[此时,对学生进行爱惜粮食不浪费、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思想教育就显得一气呵成,顺理成章了。]
4、儿歌促写字—趣在其中 写字与育人—相得益彰
师:仔细观察“竹”字,你想提醒大家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生:我想提醒大家在书写时应注意“竹”字左右两部分,左边是“撇、横、竖”;右边是“撇、横、竖钩”。
师:你观察的很仔细,说得也不错,的确要注意“竹”字的第三笔和第六笔。我有一关于“竹”字书写的儿歌,你们想看看、读读吗? 生:想!师:出示儿歌: 一个有钩,一个无钩,合在一起,笔直清瘦,古作竹简,又编筐篓,竹与松梅,岁寒三友。生:自由读儿歌。
师:你们知道“岁寒三友”指的是谁吗? 生:“岁寒三友”指的是竹子、松树、梅花。师:出示松竹梅的图片:
竹 松 梅 竹与松梅,岁寒三友。
师:在北风怒吼的冬天里,腊梅迎风开放,松树、竹子不怕寒冷,依然苍翠挺立,充满生机。此时,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它们很了不起。
师:同学们,我们从小就要做像松、竹、梅一样的人,坚强、刻苦、不怕困难。
[与其他植物相比,腊梅、翠竹、苍松不畏严寒的品格,将识字与育人有机结合,不仅感受到了汉字的形体美,同时也净化了学生的心灵,升华了识字教学。] 教学反思:
1.掌握科学的识字规律,给学生一个丰富的课堂。
汉字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认识并掌握这些特点和规律,对于指导我们识字、写字、甚至是用字是大有裨益的。汉字难学,这其实只是表面现象,是没有用科学的识字方法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无奈的表白。
识字
7、《木禾米竹》一课主要认识学习的木、禾、米、竹这四个字,这四个字都是象形字,象形字是通过描摹事物的形象和特征而造成的字。象形字能直观地反映字义,所记录的词多为常见的客观事物,学生能够见形知义,一次见识就会印象深刻,好学易记。因此,课堂教学我充分利用象形字的这些特点,借助实物图、过渡图(既像事物又像汉字),分析汉字的每一笔像什么,帮助学生建立起从图到字再从字到图的联系,到达形义结合,见形知义的效果。2.扩充现有的教学资源,给学生一个丰富的课堂。
从教学任务上看,这堂课只要求木、禾、米、竹这四个字会读、会写、会按笔画记字形,看图了解字义即可。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认为,若只完成这些任务不能够很好的体现新课程理念,也就是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所有有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任何方面的材料都可以作为学习内容。
总之,作为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丰富的课堂,这样才能带给学生以广博的文化浸染,才能让学生在广阔的精神空间中自由驰骋。
第五篇:小学语文:《 木禾米竹 》2教案(北京版一年级上)
木禾米竹
教学设计思路: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
以往的教学只要求讲知识点,而现在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努力做到创造性地用教材,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合作,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教学实践: 1.摆字猜字:
师:我们继续来玩猜字游戏怎么样?请拿出手中的字图和生字卡片。试试看,你要能准确地找出哪幅图和哪个字有关系,就把这个字摆在相应图画的右边。生:开始动手猜字、摆字。
[游戏是孩子的最爱,在摆字猜字的过程中,学生第一次借助了象形字能够描摹事物的形象和能直观地反映字义的特点,通过自由地认读、拼摆、猜测、交流,在自主的个性化活动中,形成了对这四个汉字音形义的初步印象,掌握了主动识字的权力。] 拼摆结果:
2.据形说义、知义得形: 出示字图木:
师:你猜出了什么字?为什么猜“木”字?
生:我猜出了“木”字,因为“木”字就像这棵树的样子。师:谁能看着树木的样子,说说分别像木字的哪一笔。生:树枝像——横;树干、树根像——竖;树根像——撇、捺。
[从图到字,依据字图巧析字形,采用比较、联想的方法,建立字图、字形间的联系。] 师:像刚才这样谁能试着反过来说一说。
生:横像——树枝;竖像——树干、树根;撇、捺像——树根。
[从字到图,依据字形巧析字义,采用逆向思维,分析、总结的方法,到达形义结合,见形知义的效果。] 师:横像树枝;竖像树干、树根;撇捺像树根。木字就像一棵大树的样子,就表示树木,将来我们还要学习带有木字的其他字,它们都和树木有关,谁能用木字组词或说一个句子。
[紧紧围绕象形字的特点展开教学,借助科学有趣的识字规律,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准确。] 3.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师:先出示一张禾苗的图片:谁知道,这是什么? 禾苗
生:这是禾苗。
师:对,这就是禾苗,它们大多都长在水田里。可是,由于长时间不下雨,大地干旱缺水,此时出示第二张图片:
(枯死)的禾苗 师:谁能说说这是()的禾苗。生:这是(枯死)的禾苗。
[此时学生心里一定很难受,因为他们都露出了痛苦的表情,他们不希望是这样。]师:马上呈现第三张图片:
(绿油油)的禾苗
师:谁能说说这又是()的禾苗。生:这是(绿油油)的禾苗。[此时学生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师:是啊,耕种这些禾苗的农民是多么的不容易,他们靠天吃饭,不辞辛苦,你们还记那首描写农民在田间给禾苗锄草施肥的古诗吗? 生:《锄禾》。
师:让我们一起背一背吧!生:《锄禾》。
师:看了这组图片,背了这首古诗,你们此时最想说些什么? 生:我觉得农民伯伯不容易。生:我们不能浪费粮食。„„
[此时,对学生进行爱惜粮食不浪费、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思想教育就显得一气呵成,顺理成章了。]
4、儿歌促写字—趣在其中 写字与育人—相得益彰
师:仔细观察“竹”字,你想提醒大家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生:我想提醒大家在书写时应注意“竹”字左右两部分,左边是“撇、横、竖”;右边是“撇、横、竖钩”。师:你观察的很仔细,说得也不错,的确要注意“竹”字的第三笔和第六笔。我有一关于“竹”字书写的儿歌,你们想看看、读读吗? 生:想!师:出示儿歌: 一个有钩,一个无钩,合在一起,笔直清瘦,古作竹简,又编筐篓,竹与松梅,岁寒三友。生:自由读儿歌。
师:你们知道“岁寒三友”指的是谁吗? 生:“岁寒三友”指的是竹子、松树、梅花。师:出示松竹梅的图片:
竹 松 梅 竹与松梅,岁寒三友。
师:在北风怒吼的冬天里,腊梅迎风开放,松树、竹子不怕寒冷,依然苍翠挺立,充满生机。此时,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它们很了不起。
师:同学们,我们从小就要做像松、竹、梅一样的人,坚强、刻苦、不怕困难。
[与其他植物相比,腊梅、翠竹、苍松不畏严寒的品格,将识字与育人有机结合,不仅感受到了汉字的形体美,同时也净化了学生的心灵,升华了识字教学。] 教学反思:
1.掌握科学的识字规律,给学生一个丰富的课堂。
汉字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认识并掌握这些特点和规律,对于指导我们识字、写字、甚至是用字是大有裨益的。汉字难学,这其实只是表面现象,是没有用科学的识字方法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无奈的表白。
识字
7、《木禾米竹》一课主要认识学习的木、禾、米、竹这四个字,这四个字都是象形字,象形字是通过描摹事物的形象和特征而造成的字。象形字能直观地反映字义,所记录的词多为常见的客观事物,学生能够见形知义,一次见识就会印象深刻,好学易记。
因此,课堂教学我充分利用象形字的这些特点,借助实物图、过渡图(既像事物又像汉字),分析汉字的每一笔像什么,帮助学生建立起从图到字再从字到图的联系,到达形义结合,见形知义的效果。2.扩充现有的教学资源,给学生一个丰富的课堂。
从教学任务上看,这堂课只要求木、禾、米、竹这四个字会读、会写、会按笔画记字形,看图了解字义即可。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认为,若只完成这些任务不能够很好的体现新课程理念,也就是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所有有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任何方面的材料都可以作为学习内容。
总之,作为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丰富的课堂,这样才能带给学生以广博的文化浸染,才能让学生在广阔的精神空间中自由驰骋。
小升初数学复习资料:基本定义与运算定律
(一)数与数字的区别:数字(也就是数码),是用来记数的符号,通常用国际通用的阿拉伯数字 0~9这十个数字。其他还有中国小写数字,大写数字,罗马数字等等。数是由数字和数位组成。
(1).0的意义:0既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作为某些数量的界限。如温度等。0是一个完全有确定意义的数。0是最小的自然数,是一个偶数。00是最小的自然数,是一个偶数。是任何自然数(0除外)的倍数。0不能作除数。
(2).自然数: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0、1、2、3、4、5、6、7、8、9、10……叫做自然数。简单说就是大于等于零的整数。
(3).整数: 自然数都是整数,整数不都是自然数。
(4).小数:小数是特殊形式的分数,所有分数都可以表示成小数,小数中的圆点叫做小数点。但是不能说小数就是分数。
(5).混小数(带小数):小数的整数部分不为零的小数叫混小数,也叫带小数。(6).纯小数:小数的整数部分为零的小数,叫做纯小数。
(7).有限小数:小数的小数部分只有有限个数字的小数(不全为零)叫做有限小数。
(8).无限小数:小数的小数部分有无数个数字(不包含全为零)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循环小数都是无限小数,无限小数不一定都是循环小数。例如,圆周率π也是无限小数。
(9).循环小数:小数部分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例如:0.333……,1.2470470470……都是循环小数。
(10).纯循环小数:循环节从十分位就开始的循环小数,叫做纯循环小数。
(11).混循环小数:与纯循环小数有唯一的区别,不是从十分位开始循环的循环小数,叫混循环小数。(12).无限不循环小数: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起到无限位数,没有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无限不循环小数。
(二)分数:表示把 “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1).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
(2).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等于分母的分数叫做假分数。(3).带分数:一个整数(零除外)和一个真分数组合在一起的数,叫做带分数。带分数也是假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相互之间可以互化。
(三)十进制:十进制计数法是世界各国常用的一种记数方法。特点是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10个较低的单位等于1个相邻的较高单位。常说“满十进一”,这种以“十”为基数的进位制,叫做十进制。(1).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其中两个数都叫“加数”,结果叫“和”。
(2).减法: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其中“和”叫“被减数”,已知的加数叫“减数”,求出的另一个加数叫“差”。
(3).乘法:求n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其中相同的这个数及n个这样的数都叫“因数”,结果叫“积”。
(4).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其中“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求出来的另一个因数叫做“商”。(5).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叫做加法交换律。a+b=b+a(6).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二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二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其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a+b+c=(a+b)+c=a+(b+c)(7).减法性质:在减法中,被减数、减数同时加上或者减去一个数,差不变。a-b=(a+c)-(b+c)ab=(a-c)-(b-c)在减法中,被减数增加多少或者减少多少,减数不变,差随着增加或者减少多少。反之,减数增加多少或者减少多少,被减数不变,差随着减少或者增加多少。
在减法中,被减数减去若干个减数,可以把这些减数先加,差不变。a –b(b + c)(8).乘法的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叫做乘法的交换律。a×b = b×a(9).乘法的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a×b×c = a×(b×c)(10).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等于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或相减)。这叫做乘法分配律。(a + b)×c= a×c + b×c(ab×c(11).乘法的其他运算性质: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必须把另一个因数缩小相同的倍数,其积不变。a×b =(a×c)×(b÷c)除法的运算性质:商不变性质,两个数相除,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缩小相同的一个数(0除外),商的大小不变。a÷b=(a×c)÷(b×c)a÷b=(a÷c)÷(b÷c)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a÷b÷c = a÷(b×c)(12).乘法的意义: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多少?例如:27×13,表示求13个27的和是多少?也可以表示求27的13倍是多少?
求一个数的若干倍是多少?例如:27×0.3或者的意义:求27的十分之三是多少?(13).除法的意义:
一个数里有几个除数。简称“包含除法”。例如,24÷3表示24里面包含有几个3。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多少倍。例如:24÷3,表示24是3的多少倍?
把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是多少?简称“等分除法”。例如:24÷3,表示把24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例如:表示:已知一个数的三分之一是24,求这个数。
(四)整除与除尽
(1).整除:甲数除以乙数(甲、乙为自然数),商是整数,余数为零。就说甲数能被乙数整除。(2).除尽:甲数除以乙数(乙数不为零),商是有限数。就说甲数能被乙数除尽。
整除可以说是除尽,但除尽就不能说一定叫整除。例如:1÷5=0.2,叫除尽,但不叫整除。因为商是小数。又如:10÷3=3……1,既不叫整除,(因为余数不为零)也不叫除尽。
约数和倍数:当甲数能被乙数整除时,就说甲数是乙数的倍数,乙数是甲数的约数。这两个概念都是相对而存在。一个自然数,不存在是否倍数与约数。例如:“3是约数”,就是一个错误说法。只能是对3、6、9、……等数而言,是其中某个数的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