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给予树》教学片断及反思
《给予树》教学片断及反思
(课件出示句子:透过塑料口袋,我发现,她只买了一些棒棒糖——那种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我有些生气,她到底用这二十美元做了什么?)
指名读。
师:我注意到你在读的时候特别强调了“只”字和“到底”这个词语,为什么? 生:我觉得这样才能够读出妈妈的生气。因为她只买了棒棒糖,说明没有其他的礼物了。即使妈妈给她的钱不多,也不能光买那么多棒棒糖啊?
生:我觉得这里面不光是生气,还有妈妈的疑惑。妈妈想,她到底拿那些钱干了什么呀?怎么也没跟我说一声呢?
师:这时,如果你是妈妈,你可能会想她用这二十美元做什么了? 生:买自己喜欢的零食吃了。
生:禁不住诱惑,买了一些小画片什么的? 师:可是她的塑料口袋里只有棒棒糖啊? 生:也许怕妈妈说,藏在衣服里了。(笑声)
生:我想,她还可能没舍得花这么多,想留起来以后再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师:可是,作为妈妈,她多么希望金吉娅能够心里想着兄弟姐妹,即便是家庭并不宽裕,也能够把亲情放在自己的心中啊!回到家中,不等妈妈问金吉娅,金吉娅就主动向妈妈讲述了事情的经过,于是妈妈激动的拥抱了她。请你再次读读课文,找一找让妈妈激动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生读句子)
(教师点击课件出示句子)
‚妈妈,我拿着钱到处逛,本来想送给您和哥哥姐姐一些漂亮的礼物。后来,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于是,我取下卡片,买了洋娃娃,把它和卡片一起送到了援助中心的礼品区。我的钱就……只够买这些棒棒糖了。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
师:这位同学读这段话的时候声音并不大,而且速度还很慢,谁知道为什么? 生:因为金吉娅心里很难过。
师:她明明做了一件好事,为什么还要难过呢?
生:因为妈妈当时还不知道她干了什么,妈妈的误会让她难过。师:可是,一回到家,她就开始向妈妈解释了呀?
生:她也不知道妈妈是否同意她的作法,所以说话的时候底气不足。
生:我认为是因为金吉娅的钱不够了,不能给哥哥姐姐买礼物了,所以有点难过。生:在她的心里,哥哥姐姐和那个陌生的女孩一样重要,但是“忠孝不能两全”,(笑声)她也是思考了一番才作出这个决定的。
师:同学们,你们理解得真好。正如你们所说,这20美元虽然不多,但是也可以为妈妈和哥哥姐姐买圣诞礼物,可是当她发现还有一个陌生的女孩需要帮助的时候,还是作出了一个一般女孩不能够作出的决定。你能够从这段话中看出金吉娅是个怎样的女孩吗?(学生默读,汇报。)
生:金吉娅是个善解人意的女孩。
生:金吉娅还是个懂事的孩子。她怕妈妈生气对身体不好,所以一回家就赶紧跟妈妈说了事情的真相.师:(做恍然大悟状)原来是这样!你也是个懂事的孩子,一下子就读懂了金吉娅的心。
生:金吉娅是个善良美丽的女孩子。
师:你这里所说的“美丽”指的是她有一头漂亮的金黄色的打着卷儿的头发吗? 生:我觉得她的心灵和外表一样美。师:美得和谐,美得统一。生:秀外慧中。(掌声、笑声)
师:这个词比我说的好!更贴切,更能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反思:这一部分的处理,重点在于通过妈妈的情绪变化,引出对金吉娅内心世界的探求。教师还是通过具体的词句让学生发表见解,进行讨论,同时用自己的语言去引导学生。“我注意到……”引起学生对词语的关注;“如果你是妈妈,你可能会想她用这二十美元做了什么?”给学生角色换位的机会,同时展开联想,训练他们的思维;“这位同学读这段话的时候声音并不大,而且速度还很慢,谁知道为什么?”通过说明为什么,让学生体验金吉娅此时的内心世界,同时感悟如何朗读能表现文中人物的心理。教师用这些富有实效而又了无痕迹的指导语,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关注语言,关注情感,并且调动自己的情感,调动自己积累的语言。语文学习快乐而富有实效。
略感遗憾的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有意识去运用语文学习的方法,如对于一些词语的感受,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受,自己去品味,然后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
第二篇:给予树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给予树》教学反思
给予是快乐的饶凤玲
《给予树》是 一篇有关“爱心奉献”的故事。课文写了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孩金吉娅把原本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玩具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渴望玩具娃娃的小女孩。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相当于中国的春节。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节日里,一个小女孩渴望拥有一个洋娃娃的愿望,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金吉娅帮她实现了,这是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给予是对人的一种无私的奉献。大自然给地球的一切也是一种奉献,给予是一种快乐。金吉娅通过给予树帮助了一个陌生女孩完成了心愿,既快乐了别人又幸福了自己。为了体会金吉娅的体贴、仁爱、善良和同情,我从妈妈心情的变化(担心—生气—感动),设计了几个小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1.圣诞节前夕,妈妈为什么会担心呢?2回家的路上,妈妈又因什么而生气呢?3.回到家中,妈妈又被什么感动了?学生边读边想,边想边写,记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读、思、想相结合,很快就能体会到金吉娅的美好品质。
给予是从心灵上奉献出虔诚的花朵,更是一种无限的快乐!
第三篇:《给予树》教学反思
《给予树》教学反思
《给予树》是一篇富有浓浓的人文情怀的课文,爱的教育是本篇课文的教学主题。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能忘掉语文本体,语言文字的训练也要做到扎实,并要跟情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这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抓住文本主旨,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详则略之,略则详之”,在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给予是快乐的、幸福的,这是主旨,亦是灵魂。我以“除了洋娃娃,除了棒棒糖,金吉娅还给予小女孩,给予哥哥姐姐,给予我们什么?”为重点,让学生多元地、多维地、多角度地去诵读文本、感悟文本,同时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娅那颗善良、仁爱之心、那种同情、体贴之意,引领学生层层剥笋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心灵自由驰骋的过程,成为学生情感自在滋养的过程,成为学生精神自然丰厚的过程。
二、课堂教学扎扎实实,注重读说思结合。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朗读、讨论、交流,并把字词教学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如在理解金吉娅为什么给陌生的小女孩买洋娃娃时,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又如理解课文金吉娅对家人关爱的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时,我紧紧抓住“沉默不语”的意思,并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探究“沉默不语”背后的金吉娅的内心。在读到“一个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如果你就是那个陌生小女孩你想对金吉娅说什么?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这是把读说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结果,很多学生既说出了对金吉娅的感激,又说出了对金吉娅的赞扬,同时还有爱心传递的回报。如有同学说:“亲爱的金吉娅,你送给我的洋娃娃,我已经收到了,我真不知怎样感谢你!我也要像你一样去帮助别人!”
上完此课,总还觉得学生虽能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有爱心,但并不很受感动。细想一下,并非我们的学生不懂感恩,只是他们缺少这样的体验。而要让学生有较深的体验,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完全进入到文本,与文本、人物进行三维的对话,应抓住语言文字,让学生自己走进,而不是被老师拖进去。如在体会小女孩对得到这份礼物的渴望心情之前,可从理解“盼望”入手,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什么叫‘一直盼望’?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盼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然后,启发学生想象卡片上的内容。这时再出示卡片,也许有前面的铺垫,学生思维就可能一下子打开了。此后,在后面的学习中,他们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了金吉娅为什么会这样做,并深刻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体贴和同情了。
第四篇:给予树反思
《给予树》教学反思
李 晶
课堂教学中,我以情感为主线,以“爱”贯穿始终,以个性品读为感悟积累的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过程中进入文本,感悟文本内涵,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
第一、课文的时间背景是圣诞节前夕,这是人们最快乐的日子,也是充满了浓浓爱心的日子。
第二、文章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金吉娅拿着并不多的钱,本来要给哥哥姐姐买圣诞礼物,但当她发现“给予树”上的卡片后,便毅然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而且,她对自己的行为有简单而充分的理由:“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这直接反映了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这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娅的“给予”不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心。
第三、拓展和延伸,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催化剂。写的拓展和延伸,是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阶梯。语文教学就要体现“听,说,读,写”的训练。本节课,在学习课文后,我让学生进行一个小练笔,如果你是写卡片的女孩,收到了玩具娃娃会怎么想,怎么说呢?请你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说一说,写在小作文本上。给学生静思默想的机会,为学生直抒胸臆留有空间,可以“我手写我心”,此时学生并不是一个冷静的阅读者而转变为文本的创造者,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时也升华了情感。
第五篇:给予树反思
《给予树》教学反思
在圣诞节这样一个特殊的节日里,一个小女孩渴望拥有一个洋娃娃,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金吉娅将它实现了,课文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在教材的处理上,我以“给予”为主线,通过一个问题: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去统领全文。在这个过程中同时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并与情感目标有机结合。
可回想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课前老师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尤其是小学生方面,要考虑得很细。因为学生在课堂上会出现什么情况我们老师是不知道的。教师要做大量的预设,这样在课堂上我们才能应对自如,从容不迫。虽然在知识方面我已预设,准备充分,但面对小学生的上课规范,虽已加以引导,但后半节课效果不佳,从而影响整个授课进度及情绪。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充分地备学生。
二、小学生课堂要具有趣味性,在快乐学习中感受知识。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语言,善于捕捉意外之处。一直以来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改进,此次教学有少许改变,但在课堂上仍然将学生“牵”住了,我一味的在想着如何呈现一堂充满知识的课,如何将自己的精心设计完美的呈现,甚至在得意于自己的发现,却忘记了根据学生课堂合理安排教学设计,学生应在快乐中自主学习,我想这也是为何学生到了半节课参与性不强的原因。
三、教学要化繁为简,合理分配时间。一节有效课,不在知识的多而在知识的掌握,所以在整节课中我缺少化繁为简的理念,造成时间分配不合理,使得教学关键----朗读感受环节没有重点突出,匆匆带过,整节课则显得冗长而又重点不突出。
上完这节课,我的感受就是要上好一节课不容易,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业务素质,更为关键的是如何让学生在一节课中有有效的收获,同时快乐地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