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槭树的名称由来及误用-为枫树正名

槭树的名称由来及误用-为枫树正名



第一篇:槭树的名称由来及误用-为枫树正名

槭樹的名稱由來及誤用-為楓樹正名

李學勇(台北大学植物學系退休教授)現代育林 12(2): 45-52, 1997 引言

自從清末以來,我國的植物學家一直把固有的楓樹(maple)叫做「槭樹」。誰知這卻是一個錯誤的名稱。古時的「槭樹」已經失去所指,而明代《救荒本草》中的「槭樹芽」[1],指的是七葉樹(horse chestnut)。其中的來龍去脈,且容筆者細細道來。

一、「槭」字的誤注與誤讀近代的中國字典與辭書中,不管大陸或台灣都把「槭」字注音為ㄘㄨˋ或tsu,讀作「促」。實際上古時的原音應該讀作戚(ㄑ一或chi)。請看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所稱:「槭,木可作大車輮; 從木,戚聲。」[2] 漢時並無切音的方法,只說讀「某聲」。而這個「戚」字歷經隋代的《切韻》及唐代的《唐韻》[3]都是讀作「倉歷切」或「千益切」,就是現代的ㄑ一。直到宋代的徐鍇也只說「槭,從木,戚聲」,並且說:「戚,未【註1.1】聲,千益反」[4]。也就是應該把「槭」字讀作「戚」(ㄑ一)。徐鍇的著作叫做《說文繫傳》,大約出版於西元974年。可是晚出十餘年的《說文解字注》(986),雖是由徐鍇的兄長徐鉉所注,但卻擯棄了這個「千益切」,改注為「子六切」[5]。(見圖1)。徐氏兄弟的著作都很有名。徐鍇稱為「小徐」,徐鉉稱為「大徐」。不過大徐的《說文解字注》是一本完整的巨著,所以較受後人的重視。直到清代著名文字學家段玉裁[6],就直接採用「子六切」(ㄘㄨ)而不顧他自己為「戚」所注的「倉歷切」(ㄑ一)。難怪此後的各本《說文》和近代的各種字典都把「槭」字注為「子六切」(ㄘㄨ)。這種因誤注而誤讀的結果,才會造成日本人小野蘭山的誤解與誤用。

【註1.1】本字不是「未」,正確的寫法是上面是「上」下面是「小」,但標準字型無此字,因此以「未」代替。

二、「槭」字的誤解與誤用

我國古代字書中的形聲字非常多。例如《說文解字》的本部中有:楘、槢、榣、楛、楈、遄【註2.1】、費【註2.2】、楑、楀、息【註2.3】、榗……都已經失去原義,沒有人能指出它們所代表的植物。而許慎在這個「槭」字之下,只有一句「木可作大車蹂。」誰能從這句話中猜出它的含義。歷代的文字學家和本草學家,都無法說出「槭」是什麼樹木。直到清代字學大師段玉裁的巨著《說文解字注》中,他仍舊說:

「槭,木可作大車輮(注:未詳今何木。……)從木,戚聲(注:子六切)」。

段氏沒有依照他自己為「戚」字的注音「倉歷切」(ㄑ一),卻仍舊注為「子六切」(ㄘㄨ)。不過他說「不知道指的是什麼樹木」,足見段氏的認真及誠實,不願強不知以為知。值得我們佩服。(見圖1)可是早在明代時就有一位王子朱橚依照戚字的讀音給「槭樹」找到了替身。他在永樂四年(1406)寫了一本《救荒本草》。其中有一種植物叫做「槭樹芽」,並且附有木刻圖片。(圖2之A)他說:

「槭樹芽,生鈞州風谷頂山谷間;木高一二丈,其葉狀類野葡萄葉,五花尖頭;又亦似棉花葉而薄小;又似絲瓜葉,卻甚小,而淡黃綠色。開白花,葉味甜。」

從圖2之A中可以看出「槭樹」具有掌狀分裂的對生複葉。就目前所知,常見的溫帶樹木中具有掌狀對生葉片的植物有兩種。其一是馳名中外的楓樹(maple),另一種就是七葉樹(horse chestnut)。圖2之C是日本植物圖譜中的兩幅楓樹(maple,日人誤稱為「槭樹」)。圖2之B是筆者所攝得的七葉樹。(按我國著名的《植物學大辭典》和《中國樹木分類學》都是翻印日本的圖片,而且也採用了日本的名稱「槭樹」。)由附圖2中可以看出《救荒本草》中的「槭樹芽」和楓樹及七葉樹都很相似。可是若把槭樹(ㄑ一樹)和七葉樹(ㄑ一ㄝ樹)的讀音反覆讀幾遍,就會知道「槭樹」其實就是七葉樹的省讀或縮讀。假如我們知道了其中的來龍去脈,就不會發生疑惑了。

《救荒本草》的著者朱橚並不是本草專家,他只是明太祖朱元璋元配馬皇后所生五個兒子中的老么。明太祖建立明朝以後,就封他為周王(駐節開封)。誰知王子的生活並不似想像中的安樂。太祖死後,太子朱標早死,只好傳位給太孫朱允炆。朱允炆怕叔伯輩的眾多王子不肯臣服,就拿這位五叔朱橚開刀,把他捉到南京,說他「謀逆反叛」,就把他禁錮大牢,殺雞嚇猴。可是他的二叔燕王朱棣仍舊以「清君側」為辭攻入南京,建文帝朱允炆自焚身亡(也有傳說他出走逃亡)。朱棣做了皇帝,也救出了周王朱橚。但是依舊派人監控。使得這些王子雖有榮華富貴的物質享受,卻失去了行動的自由;尤其不敢干與政治。

這些有名無實的王子飽食終日,無所事事。朱橚倒懷有惻隱之心。他看到河南省各地常有天災,每遇荒年,真是糧食無著,餓殍遍野。農民只好採掘草根樹皮,聊以維生。可是野生植物也常含有毒質。誤採誤食,時有所聞。這位養尊處憂的周王朱橚於是「體仁遵義,孳孳為善」留心查訪村民所採食的草木,收集種子,在開封闢園種植,並且「躬自閱視。俟其滋長成熟,迺召畫工繪之為圖。……彙次成書,名曰:《救荒本草》。以便用於荒歲,救助飢民。」「槭樹芽」就是書中四百餘種救荒植物之一。因為幼芽味甜,可供食用。

實際上農民叫做「槭樹」的植物,原名叫做「七葉樹」。由於那些王公貴族,本來都是五穀不分的書生。當時看到飢民採食,就問他們「這是甚麼樹?」。農民順口答稱「七葉樹」。他們把「七葉」二字合稱為一個音「chie,ㄑ一ㄝ」。朱橚誤轉為「七樹」。但又不知如何寫法。想起了這個「槭」字。於是就寫成「槭樹芽」。他不知道這個字也可以讀作「tsu,ㄘㄨ」。所以「槭樹」原來是「七葉樹」的誤讀。參看圖2即可明白。

【註2.1】本字須加木字邊,但電腦標準字型無此字,故打成「遄」。【註2.2】同上,須加木字邊。【註2.3】同上,須加木字邊。

三、把楓樹誤稱為「槭樹」的經過

我國古時詩詞中的楓樹就是與美國東部的maple同類的植物。所以我們只能把加拿大的國徽叫做楓葉。由楓樹製成的糖漿叫做楓糖漿。較好的英漢字典也都把maple譯成楓樹。日本早年的《廣倭本草》(直海龍著,日本寶曆五年,1755年)[7]中也是把日本的紅葉ka-i-de(現稱ka-he-de)叫做楓樹。原 文見圖3。

可是到了寬政十一年(1799),日本頗負盛名的本草學家小野蘭山出版了他的《校正救荒本草》[8]。他認定《救荒本草》中的「槭樹芽」就是日本的ka-i-de。更在日本享和三年(1803)刊印了他的《本草綱目啟蒙》[9]。奠定了他的本草權威。他誤把李時珍《本草綱目》中的「楓香脂」[10]誤認為漢文中的「楓樹」,卻把ka-i-de名正言順的承用了「槭樹」的名稱。他說:

「日本的mo-mi-ji和ka-he-de葉片像是蛙掌,是中國《救荒本草》中所載「槭樹」一類的植物。一般日本花農所稱來自中國的[楓樹」,葉片對生,有三尖,嫩葉老葉都呈紅色,不是真正的楓樹,應該叫做唐槭。」

到了日本嘉永五年(1852,清咸豐二年),飯沼慾齋依照瑞典植物學家林奈氏的命名方式與分類系統編寫了一部《草木圖說》[ll]。書中採用了小野蘭山的錯誤漢名,把ka-he-de(Acer)叫做「槭樹屬」,把Aceraceae叫做「槭樹科」。自此以後,日本各式的植物學家都沿用了這個名字。後經牧野富太郎起而駁斥[12],日本人乾脆取消漢名,只用ka-he-de。可是這個錯誤的「槭樹」卻和那錯誤的「楓樹」一起移植到它們的祖國,成為我國近代植物學上名稱混亂的根源。

另有一個插曲也非常有趣。在大陸陝西武功西北農學院教授石聲漢所著《農政全書校注》的「附錄二」,由王作賓所提供的「《農政全書》所收《救荒本草》及《野菜譜》植物學名」表中列有第263項說:「槭樹芽Acer pictum Thunb.槭屬,槭科。」[13] 據筆者所搜集到的資料,這個學名是在西元1784年所出版的《日本植物誌》(FLORA JAPONICA)[14]中由瑞典人Thunburg, C.P.(1747-1824)所訂定。當時的記錄說:「葉叢集枝端,互生,掌狀七裂……」。依照此一記錄根本不是楓樹或「槭樹」(Acer)。這是一個錯誤的學名。

實際上這是一種屬於五加科的七葉五加,早已由日本人小泉源一改訂學名[15]。而中國植物學家卻仍加以採用。實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四、我國文獻中「楓」與「槭」的混亂

我國傳統文獻中從來都沒有把「槭樹」當作楓樹的記錄。就是近代也有幾部未受日本錯誤影響的書籍。例如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上海商務出版的《英華大辭典》[16](由顏惠慶領導主編)中,把maple直接譯成楓樹,並無「槭樹」的譯詞。

另有奚若及蔣維喬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翻譯的《胡爾德氏植物學教科書》[17]和馬君武於民國七年(1918)翻譯的《實用主義植物學教科書》[18]都把maple譯成楓樹。只是這幾本書籍沒有大量流傳。所以很少人知道楓樹才是正確的名字。

但是自從甲午戰敗之後,我國朝野大都對日本懷有敬畏之心。既仇視,又贊羨。於是留日學生日多。這些留日學人所參考的文獻也多為日文書籍。自然而然接受了日本的名詞。例如影響廣泛而深遠的《植物學大辭典》[19](1918,上海商務)的主編孔慶萊先生在序言中就說:

「欲求吾國固有之普通名,輒不可得。常間接求諸東籍,取日本專家考訂之漢名用之。」 孔慶萊先生雖然誠實的說出取用日人漢名的話,但是就在取用日本《內外實用植物圖說》[20]的「槭樹」圖片的同時,卻在描述中說:「名見《廣群芳譜》」。誤導讀者以為那是中國固有的名稱。其實《廣群芳譜》[21]的「槭」絕對無法證明就是日本的ka-he-de。尤其是《辭典》中恰好把「槭樹科」(實應為楓樹科)與七葉樹科相提並論。如果稍加思考,不難發現「槭樹」和七葉樹的發音為什麼那樣相似,而且在「對生掌狀葉」的形態上又如此的相近。

其他有關楓樹與「槭樹」記載混亂的早期文獻尚有吉爾斯(Gile5)《漢英辭典》(1892)。[22]他在「槭」字條下注明植物的拉丁學名為Acer palmatum Thunb.。想必也是引自日本的文獻。

由於《植物學大辭典》內容豐富,包羅廣泛,所以自從在民國七年(1918)出版以來,與先前所編 《動物學大辭典》成為中國各級學校及學習植物學的人們所普遍採用。再加上胡先驌於民國五年的《科學》雜誌上所發表的「說文植物古名今證」,[23]才促成了後來的「槭樹科」專家方文培先生等著名學者群起效尤,[24]都把原來的楓樹改稱為「槭樹」。不過大家都讀作「戚」。直到台灣文化圖書公司由李國良教授注音的(最新國語辭典),「槭」字的注音仍舊是ㄑ一(戚)。[25] 不知道為什麼,到了民國六十三年(1974),由何容教授主編的《國語日報辭典》[26]和民國七十年(1981)由教育部出版的《重編國語辭典》[27]中,卻把「槭」字注音為ㄘㄨˋ。就連最有權威的《辭源》[28]和《辭海》[29],也都注為「祖郁切」或「子六切」,自然都讀作ㄘㄨˋ而且也都把「槭樹」當作楓樹來描述,甚至採用了日本牧野的圖片[30]。致令所有查閱這些工具書的讀者都接受了這個錯誤的名稱和錯誤的讀音,造成積非成是的不幸結果。

五、楓樹不能誤稱為「槭樹」

幾年前台北的報紙上有一編「深秋賞楓紅」的報導[31]。標題上有「錯把槭當楓,……管它槭或楓」的句子,文中並說「台灣的楓樹,正式的學名叫做楓香,一般俗稱的楓樹,在分類學上概屬於槭樹這一科。」

這位記者所說「一般人俗稱的楓樹」,卻正是古今中外詩詞文章中的楓樹。請看我國歷代詩句[32]:

楓林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看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楓樹

唐.劉儗

楓葉不耐冷,露下胭脂紅; 無復戀本枝,槭槭隨驚風。

(註:此處的「槭槭」讀作ㄘㄜㄘㄜ,是描寫秋葉飄落棲涼景象的副詞。)

楓林

宋.趙成德

黃紅紫綠岩巒上,遠近高低松竹間; 山色未應秋後老,靈楓方為駐童顏。

明.朱靜菴

江空木落雁聲悲,霜入丹楓百草萎; 蝴蝶不知身是夢,又隨春色上寒枝。

除此之外,可以從近年來的旅遊廣告上讀到去日本的賞楓標語;美東和加拿大更是賞楓的好去處。有沒有人把加拿大的國旗稱為「槭」葉旗的呢?因為真正漂亮的紅葉就是楓樹。「槭樹」只是對楓樹的一個錯誤名詞。要賞楓就是賞楓,不能「管它槭或楓」。台灣原產的楓香就是楓香,不能誤稱為「楓」。假若把古今中外所欣賞的楓樹誤稱為「槭」,那末,我們就不能與傳統文化相溝通。這就是為什麼不能把「槭」和楓混為一談或互相混用的原因。

幾年前,一位文學家由於讀了詩詞上的讚美,一直熱愛楓葉。她採集了台灣楓樹上美麗的楓葉,夾在書頁中,留作紀念。不料一位自認為植物專家的朋友告訴她:「那不是楓葉,那是槭葉。」使她頓覺失望的寫道:

「人們厭惡模仿,厭惡似是而非的東西。因此,當喜愛楓葉的人頓然發現,他們一直所喜愛,所珍藏的“楓葉”,竟只是槭樹的葉片時,往往會有一極受愚受欺的感覺。……」[33] 過了不久,又有一位植物專家卻在同一張報刊上寫道:

「我要告訴小讀者一個秘密:“紅葉並不是楓葉,槭葉才是紅葉”。以前不知道是那一位胡塗的傢伙把根本難以變紅的楓葉誤認為楓葉,結果竟然影響到現在,可憤也可悲!我要聲嘶力竭地大聲疾呼!小朋友!可別再錯一輩子!」[34] 現在我來告訴大家,「那一位胡塗的傢伙」就是日本的小野蘭山。小野自作聰明把台灣原產的楓香誤稱為「楓」(當然不紅)【註5.1】,又把中國傳統的楓樹誤稱為「槭」(本是紅葉),「結果竟然影響到現在」

總之,古今中外所欣賞的紅葉,正是具有對生葉片的楓樹。不能再把原指七葉樹的「槭樹」與楓樹混淆,也不能與楓樹互相混用。這樣才不至失去中國的傳統文化。【註5.1】楓香葉片還是會變紅,但其顏色視氣候寒冷程度(或海拔高度)而定。

槭樹的名稱由來及誤用-為楓樹正名

槭樹的名稱由來及誤用-為楓樹正名

槭樹的名稱由來及誤用-為楓樹正名

第二篇:豫各县市名称由来

河南省的县名由来久远,自春秋战国至今各代都有产生和演变。市名多由县名而来,是封建帝制灭亡后的近几十年间才兴起的。县市名称的命名与变更,常常受到各个时代人为因素的影响和控制。河南现有127 个县市,从名称产生的先后顺序看:春秋战国4个、秦汉38个、三国至南北朝5个、隋唐五代25个、宋金元12个、明清11个、民国16个、新中国16个。

可以看出,河南县市名称的形成有3个高峰时期,一是封建社会初期的秦汉时期,二是隋唐盛世,三是封建社会消亡后的近现代。从名称的来历、含义和演变看,都是名之有因。或记其物,或志其位,或描其形,或寄其意,或由生产,或因生活,或用方言等。无不与河南的地理、历史、政治、军事、经济、交通等密切相关。本文仅就河南县市名称的命名及其由来、含义作以下探讨。

一、与水有关的命名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自古人们在选择定居地时,首先考虑的是接近水源。河南以水命名的县市有27个。命名的规律如下:

1、因治所与河湖等水体的相对位置,依“水北为阳,水南为阴”的原则命名。治所在河流北岸,以“水北为阳”得名的县市有:

洛阳,在洛水(今洛河)之北。

宜阳,在宜水之北。濮阳,在濮水之北。

舞阳,在舞水(今三里河)北。

汝阳,在北汝河之北。

淮阳,在淮水(今淮河)之北。

泌阳,在泌水(今泌阳河)之北。

汤阴县,得名于县城在汤水之南,“水南名内黄县”。

有些县市由于治所迁移,地理环境已经变化,但名称仍保留至今。

比如,沁阳,得名于原县治(今武陟县沁阳村)在沁河北岸,今沁阳市区却在沁河之南。

荥阳,在秦代置县时,以县城(今郑州市邙山区古荥)在荥泽之北而得名,北魏县治徙大栅城(今市区老城),荥泽已不存在,荥阳一名沿用至今。

2、因位于河流发源地或滨临河川命名。

济源,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县,以地处济水(今济河)之源命名。

栾川县,北宋置,以鸾水(今伊河)源于此,得名鸾川,后“鸾”演为“栾”。

伊川县,因县境地处伊河川地,故名。

洛宁县,隋称永宁县,1914年以地临洛水(今洛河)改称洛宁。

临颍县,西汉因地临颍河设县取名。

淮滨县,1952年得名于地处淮河之滨。

3、因河流流经县境命名。如:

浚县境内有浚水(卫河、淇水合流曰浚水);

淇县境内有淇水(今淇河);

范县境内古有范水;

睢县境内有睢水;

漯河市境内有漯河(沙、澧二河在此汇流形成河湾,内多螺坑,清代称漯河);

淅川境内有淅水;

唐河县境内唐河纵贯;

扶沟县境内有洧水沟;

潢川县境内有小潢河。

二、与山有关的命名

河南因山得名的县市有11个。

1、名称直接使用辖区内的山名:

平顶山市内有平顶山;

鲁山县内有鲁山;

确山县内有确山;

桐柏县内有桐柏山;

方城县内有方城山。

2、取境内山名的一部分:

罗山县名出自境内的小罗山;

光山县名出自境内的浮光山;

中牟县名来自境内的牟山(今已无存);

新密市,西汉置密县,因县境西南有密岵山,县名源此。1995年县改市时,因城区东移取名新密。

3、因山在县市的相对位置:

南阳,因在“南山之南”得名;

嵩县因地处嵩山之西,境内外方山传为嵩山起点,故名。、三、与地形、位置、交通有关的命名

河南地处中原,地形多样,位置重要,交通便利。这种地理形势在一些县市名称的由来及含义中也有所反映。

1、因地形、位置得名:

巩义市,原秦置巩县,因南依嵩山,北临黄河,东有虎牢关,西有黑石关,山河四塞,巩固不拔,故以巩名县,1991 年改市。

陕县,秦置,因这里四面环山,周成王时,周、召二公以陕原为界,分陕而治,故名。

夏邑县,金代改下邑县名而来,下邑因其地势洼下得名。

平舆县,西汉置,传古代这里的挚国人根据地势平坦的特点,造了四轮车,称“舆”,后人称此地为平舆,因而得县名。

鄢陵县,因城在土陵之上,故名。

西峡县,因县治位于“入秦孔道,扼楚咽喉”③的西峡口而得名。

三门峡市名,取自黄河中的峡谷三门峡。

2、因水陆交通得名:

孟津、延津二县,名称均来自黄河渡口。津即渡口。《尚书·禹贡》注,在孟置津,谓之孟津。北宋改酸枣县为延津县,因境内原有黄河渡口延津得名。

通许县,北宋以地邻东京(今开封)通往许昌的大道,取名通许。

四、与地名有关的命名

1、用古政区、古城邑等命名:

河南县市名称,源自古代的国、州、府、城邑、乡等的有21个,其中不少产生的年代久远。

(1)以古国命名:

郑州和新郑,均源于春秋之郑国;

郏县源于郏国;

封丘源于封父国;

郾城源于郾子国;

虞城源于虞国;

项城源于项国;

上蔡和新蔡,均源于蔡国; 息县源于息国;

鄢陵源于鄢国。许昌源于许国。

(2)以古州、府命名:

林州市取名自金代的林州;

禹州市取名自明代的禹州;

孟州市取名自唐代的孟州;

邓州市取名于隋代的邓州;

卫辉市取名自明代的卫辉府。

(3)以古城邑、乡命名:

叶县,汉置,因春秋为叶邑得名。

宁陵县,汉置,战国魏公子无咎封宁陵君在此,秦为宁陵城,故名;

鹿邑县,隋代因境内有春秋陈之鸣鹿邑,更武平县名为鹿邑县;

沈丘县,隋代以位于春秋楚之沈丘邑地,改褒信县为沈丘县;

新乡县,隋代析汲县地置,取境内古代的新中乡之首尾二字命名。

(4)将两政区名称,各取首字命名:

1950年撤销原武县和阳武县,合并后命名原阳县; 1954年撤销兰封县和考城县,合并后命名兰考县;

1974年析舞阳县一部分建钢铁厂,1977年各取首字命名为舞钢区,后改舞钢市。

2.用其他地名命名:

(1)县市名称来自辖地村名:

南召县,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析南阳县北部置县时,以境内的南召店之“南召”为县名;

新县,1947年改经扶县而来,因驻地在新集,故名;

鹤壁市,1957年建市时,以驻地鹤壁村命名;

台前县,1978年设置,因县政丶府驻台前村得名;

义马市,1981年设市,取驻地义马村为市名。

(2)县市名称来自古建

五、与人名有关的命名

1、用姓氏人名命名:

(1)来自人名的有:

尉氏县,秦置,因此地春秋为郑大夫“尉氏”封邑,故以名县;

太康县,隋代以夏启之子太康在此筑城,城东有太康墓,改阳夏县为太康县;

清丰县,据《旧唐书·地理志》载:“以县界有孝子张清丰门阙,魏州田承嗣请为县名;

襄城县,秦置,以春秋时周襄王避乱投郑国居于矱(音 “泛”),后楚灵王在矱西1公里处筑城,取名襄城,县以此为名。

(2)来自姓氏的有:

西华县,西汉置县,因昔为春秋宋华氏之地,此居西,称西华,据此得县名;

焦作市,1945年置,因明代有9户焦姓在此经营煤炭作坊得名

2、因避皇帝讳改名:

开封县,原为秦置启封县,汉司马迁著《史记》时,因避景帝刘启之讳,改启封为开封。

南乐县,五代唐晋王李存勖,因避其祖李国昌之讳,以县治在旧治之南,改昌乐县为南乐县。

内乡县,隋代避文帝杨忠讳(“忠”与“中”同音),改中乡县为内乡县。

信阳市,因宋代避太宗赵匡义之讳,改义阳县为信阳县,后改市。

商水县和商城县,皆因宋代避宣祖赵弘殷讳(殷、商相通),改矲水县为商水县,改殷城县为商城县。

正阳县,因清雍正元年(1723年)避世宗胤祯之讳(“祯”与“真”同音),更名真阳县为正阳县。

六、与历史事迹有关的命名

修武县,秦置,取“武王伐纣、修兵演武于此”之意;

偃师县,汉置,取武王伐纣,于此“息偃戎师”之意,现为偃师市;

武陟县,隋置,“陟”意为兴起,取周武王兴起之意;

获嘉县,因汉武帝刘彻行至汲县新中乡,获南越相吕嘉的首级,以此置县;

遂平县,因唐元和十二年(817 年)唐将李硕平吴元济之乱,收复吴房,敕改吴房县为遂平县;

镇平县,因金正大二年(1225年),境内五朵山农民起义被镇丶压平息,次年设县称镇平;

西平县,汉代以古有西陵亭,当时已平夷,故曰西平;

登封市,由于唐代皇帝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将嵩阳县更名为登封县,1994年改市;

灵宝市,唐天宝元年(742年),因在桃林县南函谷关掘得天宝灵符,遂改桃林县为灵宝县,1993年改市。

七、以良好祝愿和吉祥之词命名

历代统治者为了表达其政权长治久安、繁荣昌盛的愿望,往往在给县市取名时,赋予其祥瑞、祈福、平安之意的词语,以求吉利。如:

许昌县,三国时以魏的业基昌盛于许,将许县更名许昌县;

新野县,西汉置,春秋战国时此地称蒸野,在蒸野新建县,取名新野,有更新之意;

洛宁县,隋代称永宁县,1914年改今名,均寓太平安宁之含义;

永城市,隋代置县,因城屡遭水击而不破,故曰永城,以示祥瑞,1996 年改市;

新安县,含义中也有祈求新的安宁之意;

新县原称经扶县,1947年建县,取“新”字,寓有中丶共新政权建立之意;

固始县,汉代取其“固久之固,当自此始”意置县,以示绵嗣吉祥之意;

社旗县,1965年设立,县城驻赊旗镇,以谐音取“高举社会主义旗帜”意改赊旗为社旗;

巩义市,1991年县改市命名

八、与其他因素有关的命名

以植物命名:

杞县,秦置,因境内古多杞柳得名; 长葛县,隋置,以古代建城邑之始,有葛条附树,故名长葛,1995 年改长葛市。

以政治主张命名:

民权县,1928年设立时,取孙中山倡导的“三民丶主义”之一的“民权”二字作县名;

博爱县,1929年置县时,依据孙中山建国大纲中的“博爱”二字取县名。

以用字读音命名:

辉县市,“辉”字来自境内百泉卫源庙清晖殿的“晖”(晖通辉)字;

郸城县的郸城来自谐音“丹成”,传说春秋时老子在此将“丹”炼成,故名;

商丘市,名称源自上古时这里地应商星,“陶唐氏火正阏伯居商丘”,以命名。

第三篇:安徽省市县名称由来

安徽十六座城市的名字由来

合肥

“合肥”之名始见史书于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合肥”一名的由来,指来自埠湖的施水至合肥后,与逍遥津、金斗河、南淝河渚水相继汇合。南朝宋置南豫州,于旧合肥县地置汝阴县。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改汝阴县为合肥县。从此,合肥之名就固定下来未再改过。

芜湖

芜湖最早见于史籍的地名是“鸠兹”,春秋时期的《左传》上有所记载。鸠兹城多湖塘沼泽地区,湖沼草丛,鸠鸟云集,因此得名。公元前109年即汉武帝元封二年,鸠兹设县,易名芜湖。在鸠兹附近有一大湖因“蓄水不深而生芜藻”,故得名芜湖。

蚌埠

蚌埠,最早见于清代光绪年间的《凤阳县志》,记载:“长淮卫至蚌埠二十公里内,土人取蚌得珠”。蚌埠“古称采珠之地”,又有“真珠滩之说”。

淮南

“淮南”之名最早出现在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夏商时期,淮南属“淮夷”之地,又在淮水(也就是淮河)上游之南,故高祖大封群臣时得名“淮南”。之后淮南的名称历经反复。

马鞍山 原属当涂县地,《元和郡县志》记载当涂县:“以涂山为邑,故以名焉。”1906年起,南山、向山等地相继发现铁矿,矿石集中在马鞍山江岸装船外运。1954年置马鞍山镇,属当涂县。1956年由马鞍山矿区和采石镇设马鞍山市。因西侧沿江有马鞍山,故名。

淮北

淮北,1971年更为现名,以前称作“濉溪”。元和四年(809年)置宿州,1950年析宿县西境置濉溪县,县城设在濉溪口。《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828《凤阳府山川考》:濉溪口“汴水入睢之口”。濉溪县以濉溪而得名。

铜陵

《明一统志》中记载:铜官山“在铜陵县南一十里,又名利国山,有泉源,冬夏不竭,可以浸铁烹铜。旧尝于此置铜官场。”铜陵因铜官山而得名。东汉时期,设置铜官镇,南唐保大九年(951年),改义安县为铜陵县。1958年,撤销县建制,并入铜官山市,改名铜陵市;1972年,恢复铜陵市建制至今。

安庆

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改德庆军为安庆军)“作军号名称出现,由“同安郡”和“德庆军”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庆"意。“安庆”自此得名。今安庆城始建于公元1217年,至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1760年至1937年,同时又是安徽省布政使司和安徽省会(皖省省治)所在之地。

黄山 “徽州”一名始于宋。《宋书.地理志》:“宣和三年,改歙州为徽州”,歙州改名“徽州”,是宋朝廷平定方腊后所为。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歙籍桶匠方腊在歙州毗邻的睦州建德军青溪村起兵。“徽”字,据许慎《说文》解,“纠绳也”。徽绳,同徽索,指捆绑囚犯的绳索。因此,平定方腊后,改歙为徽,有对这个“屡反之地”实行束缚、管制之意。

阜阳

阜阳在周代称为胡子国。公元前221年,秦代始置汝阴县,汉属汝南郡。三国魏置阴郡。北魏孝昌四年(公元532年)置颍州,隋设汝阴郡,唐设颍州,宋设顺昌府,元属汝宁府,明属凤阳府。清为颍州府。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颍州更名阜阳。

宿州

公元前683年,宋国借故把宿国“迁于畿内以为附庸”。从此这里便有了“宿”这个地名。唐宪宗元和4年(公元809年),置宿州以守,宿州的建制和名称一直使用到清朝。在1911年开始的中华民国时期至1999年间使用宿县的建制和名称。

滁州

隋开皇九年(589年)“滁州”之名正式出现。此后一千多年基本保持建置。滁州得名,很可能与其境内的母亲河——滁河有关。滁州城古名“涂中”,而滁河古名为“涂水”。继隋朝“南谯州”更名“滁州”后,涂水也在唐朝更名为“滁河”,沿用迄今。

六安 上古时,六安是偃姓皋陶部族活动和聚居地。故六安又称“皋城”。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置六安国,“六安”之名沿袭至今。

宣城

宣州春秋时名爰陵,秦初正式置县。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丹阳郡郡治设在宛陵,今宣州区。晋太康二年(281)析丹阳郡置宣城郡。唐初置宣州,中间一度改称宣城郡,以后复称宣州。

池州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于秋浦地始设池州,州治石城。唐天宝元年(742)改州为郡,原池州地称秋浦郡。唐永泰元年(765)复立池州,唐元和年间(806—820),改池州为池阳郡。

亳州

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都亳州。上古时,“亳”地属古豫州,成汤为诸侯时即居于此。“亳”当时写作“薄”。《汉书·地理志》有注云:“亳同薄”。《史记》载:“自契至成汤八迁,汤始居亳”。商曾几度迁都,人们将汤所都之地统称为“亳”。北周大象元年(579),因南兖州地处古南亳近临,故“遥取古南亳之名以名州”,改南兖州为亳州,亳州之名始于此。

安徽市县名称由来

安徽简称皖。在我国东南,长江下游。康熙六年(1667年)改江南右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以巡抚驻所安庆府(今安庆市)和所辖徽州府(今歙县)首字命名。清置安徽省。简称皖,本是安庆府的别称,系春秋时皖国和两汉皖县故址而得名。

安庆市

安庆市:在安徽省西南部。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置安庆军。庆元元年(1195年)置安庆府。1949年设安庆市。因安庆军为名。

桐城市:在合肥市南。春秋时为桐国。唐置桐城县。据《太干寰宇记》:桐城县“取桐乡为名。”1996年设市。

宿松县:在安徽省西南。隋开皇十八年(598年)设宿松县。据《太平寰宇记》:宿松县“本汉皖县地,元始中为松兹县,属庐江。晋武平吴,以荆州有松兹县,逐改为宿松县。”一说“宿,旧也;谓系旧日的松兹。”

枞阳县:在合肥市南,地处长江北岸。汉置枞阳县。因古枞阳镇为名。

太湖县:在合肥市西南。南朝宋置太湖左县。齐改太湖县。据《太平寰宇记》:太湖县在“龙山太湖水之侧,因为县名。”

怀宁县:在合肥市南,长江北岸。晋置怀宁县。据《资治通鉴》注:“盖以怀宁蛮左名也”。另据《名胜志》:“晋安帝以永嘉荒乱之后立县,以怀宁兹土也。”

岳西县:在合肥市西南。因县在潜岳之西,故名。

望江县:在安徽省西南。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望江县。因县临长江,故名。

潜山县:在合肥市西南。元至治三年(1323年)置潜山县。因潜山在县西北,故名。

蚌埠市

蚌埠市:在合肥北。1947年设蚌埠市。据李诚《安徽省各县市名称考释》:“《尚书·禹贡》‘淮夷蠙珠’蠙系蚌的别名,此蚌出珠,淮夷贡之。相传古时曾采蚌取珠于蚌埠。船舶聚集之处曰埠头,亦曰步头,蚌埠旧属凤阳县,称蚌埠集,亦曰蚌步集。”市因蚌埠集而得名。

怀远县:在合肥市北。宋置怀远军及荆山县。据《名胜志》:宋置怀远军,取宋理宗赵昀“荆山为城,义在怀远”一语为军名。元置县。

固镇县:在安徽省北部。北魏太和中置固镇。金称西固镇。1964年设县。以县治所在地固镇为名。

五河县:在安徽省东北边缘。宋置县。以淮、浍、漴、潼、沱五河在此汇流而得名。

亳州市

亳州市:在安徽省西北。后周置毫州。据《续通典》,“遥取古南毫之名以名州”。1912年改县。据《后汉书》:“簿,汤所都”。杜豫曰:“蒙城西北有簿城,中有汤彖”。以古簿地而得名。“簿”与“亳”同音。1986年设市。

利辛县:在安徽省西北部。1964年置利辛县。因县治在利辛集,故名。

涡阳县:在安徽省北部。北魏置涡阳县。据《水经注》:涡水“又东南迳涡阳城北”。可见涡阳在设县之初即在涡水之南。应名涡阴,取名“涡阳”名实不符。

蒙城县:在安徽省北部。唐天宝元年年)置蒙城县。据《太平寰宇记》:“南蒙城、北蒙城并在县北八十里,相去四十步,皆自后魏孝文太和七年为之”。唐因以名县。

池州市

贵池市(贵池区):在合肥市南,长江南岸,五代置贵池县。贵池水在县西而得名。1988年设市。2000年改为贵池区。

东至县:在合肥市西南。地处长江南岸。1959年由东流、至德二县合并,取二县首字为名。

石台县:在合肥市南。梁大同二年置石棣县。据《元和郡县志》:“石埭在县西北一百三十里,有两横石壅江,有如埭焉,因为名”。据《太平寰宇记》:“因贵池原有两小石埭堰溪水,遂以为名。”

青阳县:在安徽省东南部。唐置青阳县。据《元和郡县志》:“以在青山之阳为名”。

滁州市

滁州市:在安徽省东部。隋开皇初置滁州。因滁水为名。1912年改县,1989年设市。明光市:在安徽省东北部。1932年置嘉山县。以境内有嘉山,故名。1994年改设明光市,寓意吉祥。

来安县:在安徽省东北。五代南唐升元二年(938年)改来安县.据《太平寰宇记》:“来安水在县东三里,源出马岑山,东流至来安村为名。”

定远县:在合肥市东北。南朝梁置定远县。据《太平寰宇记》:“梁天监三年,土人祭丰据东城,自魏归。武帝嘉之,改曰丰城,立为定远郡,又改为广安郡定远县。”县之得名以此。

天长市:在安徽省东北缘。唐天宝七年(748年)置天长县。据《太平寰宇记》:“唐玄宗开元中以诞辰为长秋节,逐改为天长县。”《舆地纪胜》:“按《会稽志》云,玄宗初以诞节为千秋节,后改天长地久节。”天长县以天长节为名。1993年设市。

全椒县:地处安徽省东部,滁州市南部。全椒县古名椒邑,西汉始称全椒,有“江淮背腹”、“吴楚冲衢”之称。

凤阳县:地处淮河中游南岸,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家乡。据《明一统志》记载,凤阳因在凤凰山之阳,故名。自洪武七年至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今凤阳县境内为凤阳府治和凤阳、临淮二县地。1992年底,滁州市(地级)成立,凤阳县改属安徽省滁州市。

阜阳市

阜阳市:在安徽省西北部。清置阜阳县。1975年设市。小山为阜,县在山南,故曰阜阳。界首市:在安徽省西北部。1948年设界首市。1953年撤,并置界首县。因西与河南省交界,而安徽省自此始,所以名界首。县因界首集而得名。1989年设市。

临泉县:在安徽省西北。1935年设临泉县。以临颍河支流泉河之上,故名。

颍上县:在安徽省西北。隋大业二年(606年)设颖上县。据《太平寰宇记》:“以地枕颖水上游为名。”

阜南县:在安徽省西部。1950年由阜阳县南部地区析置阜南县,因在阜阳之南,故名。

太和县:在安徽省西北。金章宗泰和年间改陈留县为泰和县,以年号命名。元改为太和县。

合肥市

合肥市:在安徽省中部。汉置合肥县。应劭曰:夏水出城文东南,至此与淮合,故曰合肥。郦道元云:按水派别无合注之理,“盖夏水暴长,施合于肥,故曰合肥。”据《通鉴地理通释》:淮水与肥水合,故曰合肥。案《尔雅》:“归异出同为肥。”谓所出同所归异也,肥水出县西南,紫蓬山、施水在县东,夏肥水亦名西肥河,在风台县西北。1949年设市。

长丰县:在合肥市北。1964年置长丰县,因此县大部分原系寿县东部地区,历史上曾是寿县的长丰乡,故名。

肥东县:在合肥市东部。1949年以原合肥县东部地区置肥东县。因在合肥之东,故名。

肥西县:在合肥市西南。1948年析合肥县地置肥西县,因位于合肥之西而得名。

庐江县:在合肥市南。隋置庐江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庐江盖因旧郡而名。”

巢湖市:在合肥市东南。唐置巢县。因古巢国为名。1983年改为巢湖市,因巢湖得名。

淮北市

淮北市:在安徽北部,1971年改濉溪市为淮北市。因地处淮河北,与淮南相对,故名。

濉溪县:在安徽北部。1950年置濉溪县,以濉溪而得名。淮南市

淮南市:在安徽省中北部。1951年设淮南市。因在淮河南岸,故名。

凤台县:在安徽西北部,清雍正11年(1733年)设县。据《凤台县志》:“以县北之凤凰山,名县曰风台。”据《清一统志》:凤凰台“在寿州城南门之左,相传尝有凤凰至,因名”。

黄山市

黄山市:在合肥市东南。唐天宝年间设太平县。1983年改黄山市,因在黄山之北,故名。1987年屯溪市并入,市府迁驻屯溪。据《方舆胜览》:黄山“在太平县南三十里。旧经:黄帝栖真之地。”

休宁县:在合肥市南。东汉末置休阳县。晋改海宁县。隋改休宁县。休宁,乃合休阳、海宁为名。

歙县:在合肥市东南。秦置歙县。据《旧唐书·地理志》:“县南有歙浦,因为名。”《新安志》:“或曰歙者翕也,谓山水翕聚也”。因境内高山环抱,峰峦起伏,河流纵横,萦回曲折,故以为名。

祁门县:在合肥市南。唐永泰二年(766年)置祁门县。据《续文献通考》:唐永泰初,方清伪置阊门县,后因其垒置县,以其县东北有祁山,西南有阊门,乃合名祁门。”

黟县:在安徽省合肥市东南。秦置黟县。据《水经注》:“浙江又北历黟山。县居山之阳,故县氏之。”据《清史稿》:“县以黟山名,即今黄山也。”

六安市

六安市:在安徽省西部,奉置六县。西汉置六安国,东汉置六安县。以古六国为名。六安之名始于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置六安国,历史悠久。因舜封陶于皋,故后世称六安为皋城。1979年设市。

寿县:在合肥市西北。战国时为寿春邑,秦置寿春县。晋武帝时以避郑后讳改为寿阳县。隋开皇九年(589年)置寿州。1912年改寿县。一说据《新唐书》:“郑、汴,陈、蔡、颖为寿星分”。因系寿星分野,故曰寿县。一说到“长寿”意命名。

霍山县:在合肥市西南。南朝梁置霍州,又置岳安县。隋改岳安县为霍山县。按《安徽通志》:霍山在“霍山县西北五里,县以此名”。按,霍山“在县西北”误。据《读史方舆纪要》:霍山在“县南五里,本名天柱山,亦曰南岳山,又名衡山。”

霍邱县:在安徽省西部。南朝梁置霍邱戌。隋开皇十九年(599年)置霍邱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志云:周成王时,霍叔迁于此,县因以名。”

舒城县:在合肥市西南。春秋时为群舒地,汉置龙舒县。唐改舒城县,据《旧唐书·地理志》:“取古龙舒县为名。”

金寨县:在合肥市西。1949年设金寨县,以县治金家寨为名。

马鞍山市

马鞍山市:在安徽省东缘。1956年设市,因西侧沿江有马鞍山,故名。

当涂县:在安徽省东部,长江南岸。本汉县,属九江郡,故城在今蚌埠市西郊涂山。据《元和郡县志》:“以涂山为邑,故以名焉。”晋成帝时,以江北当涂流民纷纷渡江南下,乃于江南侨立当涂县。隋移今治,沿用侨置县名。

含山县:在安徽省合肥市东。唐武德六年置含山县。据《清一统志》:含山“在含山县西三十里,崔嵬雄峻,群山列峙,势若吞食。唐因以名县。”

和县:在安徽省东部,长江西岸。北齐天保六年(555年)置和州,明置和县。据《舆地纪胜》:“北齐图霸功,拥正阳侯渊明以归,王僧辩来迎,会于兹地,二国协和,故更名为和州”。

宿州市

宿州市:在安徽省北部。唐置宿州。据《史记》:“殇公秋立,封孙文子林父于宿。”据《元和郡县志》:宿州“取古宿国为名”。1979年设市。

宿县(埇桥区):在安徽省北部。1912年设县。因宿州得名。州因古国为名。

萧县:在合肥市北。春秋时为萧国地。秦置萧县。以古萧国为名。泗县:在安徽省东北部。北周设泗州。因洒水得名。1912年改泗县。

砀山县:在安徽省北端。秦置砀县,隋置砀山县。据《水经注》:“应劭曰,县有砀山,山在东,出文石。秦立砀郡,盖取山之名也。”

灵壁县:在安徽省合肥市北。宋元祐元二年(938年)以零璧镇置零壁县。据《名胜志》:“以县产磐石,珍之如壁,故名。”宋政和七年(1117年)改为灵壁县。

铜陵市

铜陵市、县:在安徽中南部。南唐保大九年(951年)置铜陵县。因铜官山为名。1956年设铜官山市,1958年改铜陵市。说因县境有山产铜,故名铜陵。

芜湖市

芜湖市、县:在合肥东南。汉初置芜湖县。1949年设芜湖市。据《太平寰宇记》:芜湖:“在芜湖侧,以其地卑,蓄水泞深,而生芜藻,故曰芜湖,因此名县。”

南陵县:在安徽东南。晋置南陵戍,南朝梁置南陵县。南陵,本汉县名,在关中,属京兆尹。东晋侨置于江南。隋统一后,沿用侨置县名。

繁昌县:在合肥东南。东晋侨置繁昌县于此。县因繁阳亭而得名。无为县:在合肥市东南。宋淳化初年建无为军,熙宁三年(1070年)置无为县。据《太平寰宇记》:“无为军本庐州巢县之无为镇,曹操征孙权,筑城于此。攻吴无功,因号无为”。

宣城市

宣州市(宣州区):在合肥市东南。晋置宣城郡。隋置宣城县,为宣州治。1987年改为宣州市。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地区和县级宣州市,设立地级宣城市。

广德县:在合肥市东南。东汉中平二年(185年)置广德县。据《旧唐书·地理志》:“至德二年九月,(绥安县)改为广德,以县界广德故城为名”。

宁国县:在合肥市东南。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置宁国县。取安宁定国之意。

郎溪县:在合肥市东南。1914年置郎溪县。据《桐川志》:“建平县前有郎溪,以居民郎姓得名。其地为郎埠镇。”“郎埠”,又作“郎步”。

泾县:在合肥市东南。汉置泾县。据《后汉书·明帝纪》:泾县“有泾水,出芜湖,因水立名。”

旌德县:在合肥市东南。唐永泰中置旌德县。据《元和郡县志》:旌德县“本太平之地,以县界阔远,永泰初‘土贼’王方据险作叛,诏讨平之,奏分太平置旌德县”。据《太平寰宇记》:“冀其邑人从此被化,故以旌德为县名。”

绩溪县:在合肥市东南。唐大历元年(766年)置绩溪县。据《元和郡县志》:“此县北有乳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因以为名。”

第四篇:元素名称的由来

元素名称的由来

1.氢,H(Hydrogenium, [En]Hydrogen),即形成水的元素,由希腊语Ydor(意思是水,演变为拉丁语就是Hydra)和Gennao(我产生)构成。

2.氦,He(Helium),这是从日光光谱中发现的元素,所以用希腊语Helios(太阳)命名。

3.锂,Li(Lithium),因从叶石中发现而得名,希腊语Lithos意思是石头。4.铍,Be(Beryllium),因从绿宝石(Beryl)中发现而得名。

5.硼,B(Borum, [En]Boron),得名于硼砂,硼砂的拉丁语是Boron,因为它可以熔融金属,阿拉伯语Boron的意思是焊接。

6.碳,C(Carboneum, [En]Carbon),古代就已发现,得名于炭(Carbon)。

7.氮,N(Nitrogenium, [En]Nitrogen),即形成硝石的元素,由希腊语Nitron(意思是硝石,演变为拉丁语就是Nitre)得名,后缀-gen参见氢(1)。

8.氧,O(Oxygenium, [En]Oxygen),即形成酸的元素,希腊语Oxys(酸),后缀-gen参见氢(1)。

9.氟,F(Fluorum, [En]Fluorine),得名于萤石(拉丁语Fluor,原意是熔剂),化学成分是氟化钙。

10.氖,Ne(Neon),来自希腊语Neon(新的)。

11.钠,Na(Natrium),英语为Sodium,因电解苏打(Soda,化学成分是碳酸钠)制得而得名。拉丁语Natrium意思也是苏打。

12.镁,Mg(Magnesium),得名于苦土(Magnesia,希腊一个盛产苦土的地方)。

13.铝,Al(Aluminium),得名于明矾(拉丁语Alumen,原意是具有收敛性的矾),化学成分是硫酸铝钾。

14.硅,Si(Silicium, [En]Silicon),得名于石英玻璃(Silex)。15.磷,P(Phosphorus),因会发出冷光而得名,由希腊语Phos(光)和Phoros(带来)构成。

16.硫,S(Sulfur),古代就已发现,因其晶体程黄色而得名(梵语Sulvere,意思是鲜黄色)。

17.氯,Cl(Chlorum, [En]Chlorine),以氯气的颜色绿色而得名,希腊语Chloros 意思是绿色。

18.氩,Ar(Argon),来自希腊语Argon(懒惰)。

19.钾,K(Kalium),英语为Potassium,因电解木灰碱(Potash,化学成分是碳酸钾)制得而得名。拉丁语Kalium意思也是木灰碱。

20.钙,Ca(Calcium),得名于石灰(Calx)。

21.钪,Sc(Scandium),因其发现者是瑞典人,为纪念他的祖国(Scandinavia,斯堪的纳维亚)而得名。

22.钛,Ti(Titanium),以希腊神话人物Titan命名。

23.钒,V(Vanadium),以北欧女神Vanadis命名。

24.铬,Cr(Chromium),因其化合物具有多种颜色而得名,希腊语Chroma意

/ 7

思是“美丽的颜色”。

25.锰,Mn(Manganum, [En]Manganese),因该矿产的产地Manganesia(位于土耳其)

而得名。

26.铁,Fe(Ferrum),古代就已发现,英语为Iron(从Iren演变过来),德语为Eisen。

27.钴,Co(Cobaltum, [En]Cobalt),意思是“地下小魔”(德语Kabalt),因为它能使玻璃变成蓝色。

28.镍,Ni(Niccolum, [En]Nickel),意思是“骗人的小鬼”(德语为Nickle),因为它和钴(27)有同样的性质,能使玻璃变成绿色。

29.铜,Cu(Cuprum, [En]Copper),古代就已发现,因首次从塞浦路斯岛(Aes Cyprium)获得该金属而得名。

30.锌,Zn(Zincum, [En]Zinc),古代就已发现,名称起源尚不清楚,可能来自德语Zinke(穗状或锯齿状物)。

31.镓,Ga(Gallium),因其发现者是法国人,为纪念他的祖国(Gallo,高卢,法国的古称)而得名。

32.锗,Ge(Germanium),因其发现者是德国人,为纪念他的祖国(German,日耳曼,一般就指德国)而得名。

33.砷,As(Arsenicum, [En]Arsenic),希腊语是Arsenikon。关于它的词源,一种说法是出自Arsen(Arsen,意思是强烈),因为砒霜(砷的氧化物)是一种烈性毒药;另一种说法是由波斯语Az-Zarnikh(雌黄,Az是阴性冠词,Zar意思是黄金)演变而来。

34.硒,Se(Selenium),意思是月亮的元素(Selene,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女神)。

35.溴,Br(Bromum, [En]Bromine),因恶臭的特性而得名,希腊语Bromos意思是恶臭。

36.氪,Kr(Krypton),来自希腊语Krypton(隐藏)。

37.铷,Rb(Rubidium),因其光谱是红色(Rubidus,拉丁语深红色)而得名。

38.锶,Sr(Strontium),据说这种元素来自于苏格兰的Strontian铅矿,所以得名Strontia(锶土)。

39.钇,Y(Yttrium),因钇土原产于瑞典的Ytterby而得名。

40.锆,Zr(Zirconium),得名于锆矿(Zircon),阿拉伯语意思是朱砂,波斯语意思是金色。

41.铌,Nb(Niobium),旧称Cb(Columbium,钶),因首先在北美的钶矿石中发现这种元素,而以哥伦布(Columbus)的名字命名。后来从钶矿中分离出钽(73),才真正得到该元素,遂用Tantalus的女儿Niobe命名之。

42.钼,Mo(Molybdaenum, [En]Molybdenum),其硫化物和石墨一样都是黑色矿物,德语通称为Molybdon,由此得名。

43.锝,Tc(Technetium),它是人造元素,所以用希腊语Technetos(人工制造)。

/ 7

44.钌,Ru(Ruthenium),因其发现者是两名俄国化学家,为纪念他们的祖国(Russi a,俄罗斯)而得名。

45.铑,Rh(Rhodium),因其化合物呈玫瑰红色而得名,希腊语Rodon意思是玫瑰花。

46.钯,Pd(Palladium),为纪念不久前发现的武女星Pallas而得名。

47.银,Ag(Argentum),古代就已发现,来源于希腊语Argyros(词头Argos意思是光泽或白色)来的,英语为Silver。

48.镉,Cd(Cadmium),得名于水锌矿Calamine,希腊语是Cadmein(可能是以希腊神话人物Cadmus命名的)。

49.铟,In(Indium),因其光谱是靛蓝色(Indigo)而得名。

50.锡,Sn(Stannum),古代就已发现,原意是坚硬,因为铜被掺入锡后会得到更加坚硬的青铜,英语为Tin。

51.锑,Sb(Stibium),古代就已发现,英语为Antimony,词头Anti-意思是反对,词尾是从Monk(僧侣)变化而来的,传说辉锑矿可以治疗僧侣的常见病癞病,但是很多僧侣服用后病情反而恶化,故被认为是僧侣的客星。

52.碲,Te(Tellurium),按照同族元素硒(34)的命名方法,称其为地球的元素(Tel lus,罗马神话中的大地女神特勒斯)。

53.碘,I(Iodum, [En]Iodine),以碘的颜色紫色而得名,希腊语Iodhs意思是紫色。

54.氙,Xe(Xenon),来自希腊语Xenon(奇异)。

55.铯,Cs(Cesium),因其光谱是蓝色(Caesius,拉丁语天蓝色)而得名。

56.钡,Ba(Barium),来源于重晶石(Baryta),因该矿石产于意大利的博罗尼亚(Bologna)而得名。

57.镧,La(Lanthanum),因其隐藏在稀土中而得名,希腊语Lanthanein意思是隐藏。

58.铈,Ce(Cerium),为纪念第一颗刚发现的小行星Ceres(罗马神话中谷类的女神)的发现而得名。

59.镨,Pr(Praseodymium),来自镨土(Praseodymia),是由希腊语Pratos(葱绿)和Didymos(孪晶)构成的,意思是绿色的孪晶。

60.钕,Nd(Neodymium),来自钕土(Neodymia),意思是新的孪晶,参见氖(10)和镨(59)。

61.钷,Pm(Promethium),得名于希腊神话人物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

62.钐,Sm(Samrium),得名于钐土(Samaria),是俄国矿物学家В.Е.Самарский(V.E.Samarskii)发现的。

63.铓,Eu(Europium),用来纪念欧洲(Europa)。

64.钆,Gd(Gadolinium),得名于钆土(Gadoina),为了纪念芬兰化学家加多林(J.Gadolin),他发现了第一个稀土元素钇(39)。

65.铽,Tb(Terbium),得名于瑞典的Ytterby,参见钇(39)。

/ 7

66.镝,Dy(Dysprosium),得名于希腊语Dysprositos,意思是难以获得的。

67.钬,Ho(Holmium),因其发现者是瑞典人,为纪念他的故乡斯德哥尔摩(Stockholm)而得名。

68.铒,Er(Erbium),得名于瑞典的Ytterby,参见钇(39)。

69.铥,Tm(Thulium),因其发现者是瑞典人,就以斯堪的纳维亚的古名Thule(北极的陆地)命名。

70.镱,Yb(Ytterbium),得名于瑞典的Ytterby,参见钇(39)。

71.镥,Lu(Lutetium),其发现者是法国人,为纪念他的故乡巴黎(Lutetia,巴黎的旧称)而得名。

72.铪,Hf(Hafnium),因其发现者在哥本哈根(Kobenhavn,也称Hafnia)取得的成就而得名。

73.钽,Ta(Tantalum),因其不被酸腐蚀的性质而和希腊神话中宙斯之子Tantalus(因受罚而浸在水中,但不能吸收水分)相提并论。

74.钨,W(Wolframium),得名于德国的黑钨矿(Wolframite),所以德语称其为Wolfram。其英语名称Tungsten原意是重石,主要成分是钨酸钙。

75.铼,Re(Rhenium),为纪念莱茵河(Rhine)而得名。

76.锇,Os(Osmium),因其化合物带有臭味而得名,希腊语Osme意思是臭味。

77.铱,Ir(Iridium),因其化合物呈彩色而得名,希腊语Iris意思是虹。

78.铂,Pt(Platinum),得名于Platina Del Pinto的金属,当铂的价值未被发现时,它常被奸商掺在黄金中。

79.金,Au(Aurum),古代就已发现,英语为Gold。

80.汞,Hg(Hydrargyrum),是由拉丁语Hydra(水)和Argyrum(银)组成的,参见氢(1)和银(47)。英语为Mercury,是罗马神话中众神的信使,说明该金属有流动性,古代就已发现。

81.铊,Tl(Thallium),因其光谱是绿色而得名(Thallium,拉丁语绿枝的意思)。

82.铅,Pb(Plumbum),原指铅(Plumbum Nigrum,黑铅)和锡(Plumbum Album,白铅),古代就已发现。英语为Lead,原意为领导,可能逐步引申为导线和铅锤。

83.铋,Bi(Bismuthum, [En]Bismuth),是从德语Wismut(可能得名于白色金属,或是褐铁矿石)翻译过来的。

84.针,Po(Polonium),这是居里夫人为纪念她的祖国波兰(拉丁语为Polonia)而起的名字。

85.砹,At(Astatium, [En]Astatine),来自希腊语Astatos,意思是不稳定。

86.氡,Rn(Radon),也称镭射气,这是由镭(88)衰变而来的元素,后缀-on表示惰性气体。

87.钫,Fr(Francium),因发现者是法国人,为纪念自己的祖国(France,法兰西)而命名。

88.镭,Ra(Radium),意思是射线(Radiation)的给予者。

/ 7

89.锕,Ac(Actinum),因为放射性衰变而得名,Active是活动的意思。

90.钍,Th(Thorium),以北欧神话中的雷神(Thor)命名。

91.镤,Pa(Protactinium),意思是原始的(前缀Proto-)锕(Actinum),因为镤可以衰变为锕(89)。

92.铀,U(Uranium),为纪念不久前发现的天王星(Uranus,希腊神话人物)而得名。

93.镎,Np(Neptunium),按照铀(92)的命名方法,用海王星(Neptune,罗马神话中的海神)命名。

94.钚,Pu(Plutonium),按照铀(92)和镎(93)的命名方法,用冥王星(Pluto,冥王)命名。

95.镅,Am(Americium),因发现者是美国人,为纪念他的国家(America,美洲)而得名。

96.锔,Cm(Curium),以纪念法籍波兰科学家居里夫人(Marie Curie, 1867-1934),她发现了针(84)和镭(88),是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97.锫,Bk(Berkelium),因该元素发现于伯克利大学(Berkeley)而得名。

98.锎,Cf(Californium),得名于发现该元素的伯克利大学的所在地加利福尼亚(C alifornia)。

99.锿,Es(Einsteinium),以纪念犹太裔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他创立了相对论,是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00.镄,Fm(Fermium),以纪念美籍意大利核物理学家费米(Enrico Fermi),他是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01.钔,Md(Mendelevium),以纪念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Д.И.Менделеев, D.I.Mendeleev),他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102.锘,No(Nobelium),以纪念瑞典化学家诺贝尔(Alfred Bernard Nobel),他被誉为炸药之父,是诺贝尔奖的创立者。

103.铹,Lr(Lawrencium),以纪念美国核物理学家劳伦斯(Ernest Orlando Lawrence),他是193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03号以后的元素都根据原子序号命名。数字 0 1 2 3 4 5 6 7 8 9 字头 Nil Un Bi Tri Quad Pent Hex Sept Oct Enn

104.Unq(Unnilquadium),也称Rf(Rutherfordium),以纪念英国核物理学家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他获得过1909年诺贝尔化学奖,还发现了原子核和质子(获奖后的贡献)。

105.Unp(Unnilpentium),过去称Ha(Hahnium),以纪念犹太裔德国核物理学家哈恩(Otto Harn),他发现了铀原子的核裂变反应,是1944年诺贝尔化学奖奖获得者,现在称Db(Dubnium),是以莫斯科杜布纳(Dubna)核研究中心命名的。

106.Unh(Unnilhexium),也称Sg(Seaborgium),以纪念美国核物理学家西伯格

/ 7

(Glenn Theodore Sea-borg, 1912-1999),他发现了镎(93),是195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107.Uns(Unnilseptium),也称Bh(Bohrium),以纪念丹麦物理学家玻尔(NielsHenrik David Bohr, 1885-1962),他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08.Uno(Unniloctium),也称Hs(Hassium),该原子由德国达姆施塔特(Darmstardt)重离子研究中心获得,用该实验室的所在地黑森州(Hessen)命名。

109.Une(Unnilenntium),也称Mt(Meitnerium),以纪念犹太裔瑞典核物理学家麦特纳(Lise Meitner, 1878-1968),他和哈恩(参见第105号元素)共同发现了铀原子的核裂变反应。

104.钅卢 Unq(Unnilquadium),也称Rf(Rutherfordium),以纪念英国核物理学家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他获得过1909年诺贝尔化学奖,还发现了原子核和质子(获奖后的贡献)。

105.钅杜 Unp(Unnilpentium),过去称Ha(Hahnium),以纪念犹太裔德国核物理学家哈恩(Otto Harn),他发现了铀原子的核裂变反应,是1944年诺贝尔化学奖奖获得者,现在称Db(Dubnium),是以莫斯科杜布纳(Dubna)核研究中心命名的。

106.钅喜 Unh(Unnilhexium),也称Sg(Seaborgium),以纪念美国核物理学家西伯格(Glenn Theodore Sea-borg, 1912-1999),他发现了镎(93),是195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107.钅波 Uns(Unnilseptium),也称Bh(Bohrium),以纪念丹麦物理学家玻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 1885-1962),他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08.钅黑 Uno(Unniloctium),也称Hs(Hassium),该原子由德国达姆施塔特(Darmstardt)重离子研究中心获得,用该实验室的所在地黑森州(Hessen)命名。

109.钅麦 Une(Unnilenntium),也称Mt(Meitnerium),以纪念犹太裔瑞典核物理学家麦特纳(Lise Meitner, 1878-1968),他和哈恩(参见第105号元素)共同发现了铀原子的核裂变反应。

109号以后的元素不再用科学家的名字命名。(呵呵,可是后面还是有了伦琴哥白尼)

110元素“钅达” 鐽的旧称是Ununnilium,也即1-1-0-ium,乃系根据IUPAC的系统化命名规则而命名。这个规则消除了新元素发现者对新元素拥有的命名权而引起的争议。2003年8月,IUPAC才正式将Ununnilium命名为Darmstadtium,以纪念发现这元素的GSI所在地达姆施塔特(Darmstadt)(但其实GSI位于达姆施塔特以北的一个叫Wixhausen的小区)。此外,由于110也是德国报警时所拨的号码,110又有另外一个外号叫policium(警察元素)。

111号“钅仑” 元素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2004年颁布第111号化学元素符号为Rg,名称为roentgenium。命名理据是为纪念发现X射线(亦

/ 7

称“伦琴射线”)的科学家Wilhelm Conrad Roentgen。全国科技名词委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第111号化学元素的中文定名草案:读音为lún;字形采用“钅仑”。

112号“鎶?”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2010年2月19日宣布,第112号化学元素已获正式名称“Copernicium”,相应元素符号为“Cn”,以纪念著名天文学家哥白尼(NicolausCopernicus)。化学元素周期表中又添新成员。新元素原子质量约为氢原子质量的277倍,是得到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正式承认的最重的元素。/ 7

第五篇:桥名称的由来

桥名称的由来

西湖断桥,最早叫段家桥。

很早以前,西湖白沙堤,从孤山蜿蜿蜒蜒到这里,只有一座无名小木桥,与湖岸紧紧相连。游人要到孤山去游玩,都要经过这座小木桥,日晒雨淋,桥板经常要烂断,游人十分不便。

桥旁有一间简陋的茅舍,住着—对姓段的夫妇。两人心地善良,手脚勤快,男的在湖里捕鱼为生,女的在门口摆个酒摊,卖家酿土酒。因酒味不佳,顾客很少上门,生意清淡。

一天,日落西山,夫妇俩刚要关门,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白发老人,说是远道而来,身无分文,要求留宿—夜。段家夫妇见他年老可怜,热情地留他住下,还烧了一条刚从西湖里捕来的鲤鱼,打上一碗家酿土酒,款待老人。老人也不客气,一连饮了三大碗,便倒在床上,呼呼入睡。

第二天早晨白发老人临别时,说道:“谢谢你们好心款待,我这里有酒药三颗,可帮助你们酿得好酒。”说罢,取出三颗红红的酒药,告别而去。

段家夫妇将老人的三颗酒药放在酿酒缸里,酿出来的酒,颜色猩红,甜醇无比,香气袭人。从此,天天顾客盈门,段家猩红酒名扬杭城,生意一天比一天兴隆。段家夫妇拆了茅舍,盖起了酒楼。他们为了感谢白发老人,积蓄了一笔钱,准备好好答谢他。

岁月流逝,一晃三年。这年冬天,西湖大雪,白发老人冒雪来到段家酒楼。夫妇俩一见恩人来到,喜出望外,留老人长住他家。然而老人第二天便要告别。临别之时,段家夫妇取出三百两银子送给老人。老人笑着推辞说:“谢谢你们夫妇—片好心,我这孤单老人,要这么多银钱何用?你们还是用在最要紧的地方吧!”说罢,便踏雪向小桥走去。段家夫妇站在门口相送,只见老人刚跨上小木桥,脚下一滑,桥板断啦,老人也跌进了湖里。夫妇俩急忙跑去相救,忽见白发老人立于湖面,如履平地,微笑着向他们挥挥手,漂然而去。

段家夫妇这才知道,白发老人不是凡人。想起老人临别说的话,使用那笔银钱在原来的小木桥处,造起了一座高高的青石拱桥,还在桥头建了一座亭子。从此,游西湖的人,再不怕路滑桥断啦。

乡亲父老怀念段家夫妇行善造桥的好事,便把这桥称为段家桥。后来,因为“段”、“断”同音,使被称为断桥。

放生桥横跨于朱家角镇东首漕港河上,是珠里(朱家角)十景之一。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由寺僧募款建造,僧人性潮曾规定在桥下只准放生伍鳖,而不得撒网捕捞,故名放生桥

弹琴桥——在南桥镇北数百米,原有座小石桥,名弹琴桥。相传很早以前地有个钱姓官宦,生养三女,小女弹得一手好琴。附近有个青年名韩重,也是弹琴高手。日子一久,两人知音相爱,可钱老爷不允,小女只得劝韩重进京城修琴艺,求得功名,好让父亲答应他俩婚事。韩洒泪而别。但钱强逼小女嫁于权贵,小女思念韩重,含恨而死。不久,韩重归来,得知情人已故,就盘坐于小石桥上,弹起伤心之曲,表达怀念。弹罢,抱琴投河而亡。

乾隆皇帝看高桥——奉城高桥镇有座石拱桥,建于明永乐六年。相传当地有个乡绅外出,有人问他出生何处?他说高桥。那人又问高桥有多高?他夸耀说:“初一跌下去,月半咚声响。”此事传到乾隆皇帝那里,引起游兴,欲下江南看高桥。船从淀山湖进黄浦江直驶奉贤,途径得胜港。乾隆问:“此处何地?”侍从答道:“此乃得胜港。”乾隆一听“得胜”两字,大悦,即令回朝。乾隆中途回朝可乐煞高桥乡绅,庆幸免却一场欺君杀身大祸

有关桥的诗歌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毛泽东)造舟为梁,不显其光。(《诗经.大雅.大明》)

“溪上还珠太守家,小桥斜跨碧流沙。”(华镇)

桥西暮雨黑,篱外春江碧。

桥通小市家林近,山带平湖野寺连。

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对联

1.缩千里为咫尺 联两地成一家

2.水光遥接汉 虹气上凌虚

3.上下影摇波底月 往来人渡镜中梯

4.盘旋上下,通连左右,交叉东西南北;

5.横贯长江,纵接黄河,瞩目红旗宜宾。(开津长江道立交桥)

6.中化堪称首,铁索斜拉,坦途凌波,淞南沙北横大道;

7.世界亦数二,众智辉灿,科技结晶,浦东沪西并东流。(上海南浦大桥)

桥的谚语:

桥头上跑马——走投无路

桥是桥,路是路——一清二楚

桥孔里插扁担——担当不起

桥的俗语

船到桥头自然直

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

桥归桥,路归路。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过河拆桥

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结一个仇人拆一座桥。

双桥好走,独木难行

桥的谜语 当阳桥下水倒流(猜 : 语文名词一)谜底: 夸张双星桥在市中心(猜 : 字一)谜底: 帝灞桥折柳(猜 : 成语)谜底: 别有用心板桥画意在笔先(猜 : 成语)谜底: 胸有成竹板桥复职(猜 : 成语)谜底: 郑重其事

与桥有关成语

遇水迭桥:遇水阻拦,就架桥通过。形容不怕阻力,奋勇前进。

舌桥不下:形容惊讶的神态。

修桥补路:修建桥梁,补好道路。旧喻热心公益,解囊行善。过河拆桥:自己过了河,便把桥拆掉。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桥有关的故事

谢桥就是谢娘桥,相传六朝时即有此桥名。谢娘, 未详何人, 或谓名谢秋娘者。诗词中每以此桥代指冶游之地, 或指与情人欢会之地。谢娘一种说法是指唐时名妓谢秋娘;另一种说法是指因“未若柳絮因风起”而号称“咏絮才”的一代才女谢道蕴。后来,“谢桥”成为一种象征:只要桥头站着那位心爱的女子,那座桥便配得上称为“谢桥”!有关桥新词

商桥是商业沟通的桥梁;书桥是以书来沟通的方式;文化桥梁就是文化沟通的渠道;经济桥梁是指经济上互通信息的手段;连心桥是人与人心灵之间沟通的桥梁;

生物桥:生物桥的大意是连接人与生物的了解,通过这种途径了解生物!

象棋桥:象棋桥的大意是连接人与的象棋了解,通过这种途径了解象棋

语言桥,健康桥,职业桥,医桥,农桥,车桥等

桥名谈往(茅以升)

万物皆有名,有的还要有专名,就像人有名字一样。既然是名,就要起得好。我国近代桥梁,受了西方影响,题名时,总是从地理观点出发的。只要能指出它的所在地,使人一望而知,就行了。铁路公路上,更是用里程标记作名字,如同某某路上的“345,678公里桥”,那才真是确切不移的。然而我国古时桥名,不是这样。它总要有些文学气息,使人见了,不由地发生情感,念念不忘。或是纪事抒情,引起深思遐想;或有诗情画意,为之心旷神怡。这样,通过慎重题名,一座桥的历史、作用或影响,就立刻表现出来,因而容易流传。桥的“身价”,也因此而抬高。一座桥出了名,它的名字还会跟着多起来,除了正名,还有俗名、别名等等,就像人名,除了学名,还有别号、小字等等。有的是在民间自然而然地逐渐形成的,有的却是文人学士,要借此而为自己题名的。总之,桥成就要题名,成为风气,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特色。

桥的题名,字不在多,如同人名一样,一般都是两个字,有时只有一个字。就只这一两个字,而能显示出桥的特征,正是我国文字的妙用。这是由于我国历史上的典故多和文学里的成语丰富的缘故。文史里的财富,大为桥名增光。然而桥多了,关于它的典故和成语也反过来为文史服务。比如,《史记》里“信如尾生”一辞来自桥的典故,《阿房宫赋》里,“长桥卧波”一辞来自桥的成语。桥的名字题得好,它对文史就可有贡献了。桥名的重要,有如此者。

现在来介绍一些桥名,借以窥知我国桥梁文学的丰富,它也许是世界无双的。先谈单名。较著名的有:“蓝桥”,在陕西蓝田县蓝溪上,“传其地有仙窟,即唐裴航遇云英处”;“枫桥”在苏州,唐张继有《枫桥夜泊》诗;“断桥”在杭州西湖,唐张祜诗:“断桥荒藓合”,明朝莫仲有《断桥残雪》词等。但单名之桥往往系泛指,而又可能是专名,其中有的以材料为名,如“石桥”,梁简文帝即有《石桥》诗:“写虹便欲饮,图星逼似真”;“铁桥”,明朝吴兆元有《渡铁桥》诗:“宝筏群生渡,金绳八道开”;“竹桥”,杜甫有《观造竹桥》诗等。有的指明桥的所在,如“山桥”,梁简文帝诗:“卧石藤为缆,山桥树作梁”;“江桥”,唐杜甫诗:“山县早休市,江桥春聚船”;“野桥”,唐刘长卿诗:“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等。有的指明桥的形状,如“方桥”,唐韩愈诗:“君欲问方桥,方桥如此作”;“斜桥”,宋朝欧阳修诗:“波光柳色碧溟蒙,曲渚斜桥画舸通”;“画桥”,宋朝范与求诗:“画桥依约垂杨外,映带残阳一抹红”;“朱桥”,唐朝郑谷诗:“朱桥直抵金门路,粉堞高连玉垒云”;“天桥”,山西太原保德州及云南大理都有,大理的“下断上连,石梁跨之,两岩激水溅珠,宛如梅绽,人呼为不谢梅”等。有的与桥畔景物有关,如“花桥”,福建宁德县、湖北长阳县及广西桂林都有,桂林的有“花桥烟雨”之称;“柳桥”,在杭州西湖,宋周邦彦词:“水涨鱼天拍柳桥”等。有的比较特殊,如“草桥”,在北京右安门外;“席桥”,在山东东平县,“相传宋真宗东封泰山,车驾经行,以席铺藉”;“瓜桥”,浙江富阳县,“世传孙钟设瓜于此桥”;“鸭桥”在陕西陕城。“金桥”在山西上党,唐潘炎有《金桥赋》。更有事涉怪诞的,如“暗桥”,在安徽建平县,“旧传伍员奔吴,避于山中,追者至此,云气护之,员及桥而天暗”;“鬼桥”,《初学记》“上方有鬼桥”;“赤桥”,在山西太原晋水北渠上,“宋太宗凿卧龙山,血出成河,因更今名”等。

桥名用两个字是最普遍而又标准化的,单名的桥已经不少,双名的更是多得多。试思每桥皆有名,在我们古老的大国,该有多少桥名啊!然而在这成千上万的单名和双名中,重复的究竟不多,如果把这所有的桥名都搜集起来,编成一部《中国桥名录》,该是够洋洋大观的了。

现在再来举一些双名的例,说明桥名的丰富多彩。根据反映内容,一部“桥名录”可分为五章。

第一章是“表扬”。首先是表扬桥的功用的,如“安济桥”,即“赵州桥”,在河北赵县南河上,一名“大石桥”,制造奇特,“隋匠李春之迹也”;“万安桥”,即“洛阳桥”,在福建泉州,为渡海用,“去舟而徒,易危以安,民莫不利。”“灭渡桥”,在江苏吴县,桥成“南北往来者踊跃称庆,名灭渡,志平横暴也。”“安平桥”,在福建晋江,建成于宋绍兴二十二年,全长2070米,俗名“五里桥”,旧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传说。其次是表扬造桥人物的,如“绩麻桥”,在湖北孝感县,“世传居民女绩麻所建”;“夫妇桥”,即四川灌县竹索桥,清何先德造,未完,其妻续成之;“葛镜桥”,在贵州平越,明万历间葛镜建,“屡为水决,三建乃成,靡金巨万,悉罄家资”。

第二章是“纪事”,记载有关桥的流传下来的故事。如“万里桥”,在四川成都南门外,“昔孔明于此饯费聘吴,曰万里之行,始于此矣”。唐陆肱有《万里桥赋》,宋吕大防有《万里桥》诗,杜甫诗:“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唐张籍诗:“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宋苏轼诗:“我欲归寻万里桥,水花风叶暮萧萧”,宋陆游诗:“雕鞍送客双流驿,银烛看花万里桥”。“马桥”,即“升仙桥”,在四川成都北,西汉司马相如不甘贫贱,立志做官,“尝题柱云,大丈夫不乘马车,不复过此桥”,唐岑参有《升仙桥》诗:“及乘马车,却从桥上归”,宋京镗有《马桥记》云:“兹建桥以马名,自是长卿之遗踪亦不泯矣。”“兰亭桥”,在浙江绍兴,“晋王右军修禊处,桥下细石浅濑(lài赖),水声昼夜不绝”。“洗耳桥”,在河南汝州,相传尧要将天下让给许由,许由自命清高,认为听了这话污了自己的耳朵,此桥所在“即许由洗耳处”。“虎渡桥”,在福建漳州,亦名江东桥,“江南桥梁,虎渡第一,昔欲修桥,有虎负子渡江,息于中流……乃因垒址为桥”。“宵市桥”,在江苏扬州,即“小市桥”,“相传隋炀帝时于此开夜市”。

第三章是“抒情”,通过桥名,来表达思想感情。如“销魂桥”,即“灞桥”,在陕西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因“取江淹别赋句,又呼为销魂桥”。唐王之涣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明葛一龙词:“桥上飞花桥下水,断肠人是过桥人。”“思乡桥”,在河北丰润,“宋徽宗北辕过桥,驻马四顾,泫然曰,吾过此向大漠,安得似此水还乡矣……人乃谓思乡桥也”。“至喜桥”,在四川广安,“昔欧阳修自吴入蜀,喜路险至此始平”。“情尽桥”,在四川简阳,唐雍陶《题情尽桥》诗有序云:“阳安送客至情尽桥,问其故,左右曰送迎之地止此。”“忘恩桥”,在陕西西安,“中官初入选,进东华门,门内有桥曰皇恩桥……俗呼曰忘恩桥,以中官既富贵,必仇所生,盖耻之也”。

第四章是“写景”,美化桥身及四周景物。如“垂虹桥”,在江苏吴江,桥身环如半月,长若垂虹,宋王安石《垂虹桥》诗云:“颇夸九州物,壮丽无此敌。”“春波桥”,在浙江绍兴,贺知章诗云:“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鉴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故取此名桥。“海棠桥”,在湖北黄州,“宋时桥侧海棠丛开,秦观尝醉卧于此,明日题其柱”。“胭脂桥”,在江西饶州,鄱阳王萧俨生活奢华,宅中宫人,洗胭脂水流出,把桥下水都染红了,故名。“月样桥”,在山东青州,“采石凝结如天成”。“绿杨桥”,在湖北蕲水,“因东坡醉卧桥上,有„解鞍欹枕绿杨桥‟之句,遂名”。按苏轼《西江月》词自序云:“春夜行蕲水中……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书此语桥柱上”,即是桥也。

第五章是“神异”,把神仙和桥梁联系起来,大多与道教有关。如“圣女桥”,在陕西白水,传说为三神女一夜成之。“白鹤桥”,在江苏句容,“汉永元间茅氏兄弟三人,乘鹤至此,有白鹤桥,大茅君驾白鹤会群仙处”。“集仙桥”,在江西安福,“相传居人夜闻桥上仙乐缭绕,旦往视之,惟见书吕洞宾字于桥柱”。“乘鱼桥”,在江苏苏州,“昔琴高乘鲤升仙之地”。“照影桥”,在湖北石首,“相传有仙人于此照影”。

以上是单字和双字的桥名录。三字、四字或更多字的桥名,当然也有,但为数极少。三字桥名中著名的有二十四桥,在江苏扬州。唐杜牧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中的“二十四桥”,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云是二十四座桥,并列举其名,但据南宋姜白石的《扬州慢》词:“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则又似一座桥。后来清朝梁章巨在《浪迹丛谈》中更提到在孟毓森所居宅旁之桥上,有“二十四桥”的题名榜,可见“二十四”已成为一座桥的专名。不过这种用数目字当专名的桥,并无他例,有的只是以数为序而已,如杜甫诗“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四字或以上的如“旧浣花桥”、“杨柳河桥”、“德阳王桥”(以上均在成都)、“新学前桥”、“建富木桥”(以上均在南昌)、“新饭店石桥”(四川温江县)等等,有的是地名或人名关系,其余都是把单名或双名的桥加以解释,并非完整的专名。因此,中国桥名,基本上只有单名和双名两种,在《桥名录》中把这两种搜集齐全,所余就无几了。

但是,我国古桥并非个个都有专名。有的本来并无名称,后来有人随便叫它一下,逐渐也就成了名字,如“大桥”“小桥”“新桥”“旧桥”“长桥”“短桥”“南桥”“北桥”等等。这些“俗名”,时间一久,就成为“正名”了,如福州的“小桥”,因在“万寿桥”的大桥附近而得名,就此成为专名。有的“桥”,名气非常之大,但实际上并无此桥,如“陈桥”,在河南开封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