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纪录片《生活在别处》影评
纪录片《生活在别处》影评
去年下半年,导演张扬在人民路的九月酒吧举行了一场小型的首映会,放映他的新作《生活在别处》。在介绍这部作品时,主持人用了“纪录片”这一标签。影片十分流畅,观影过程说不上惊喜,也谈不上失望,但作为一个纪录片从业者,将此片标榜为“纪录片”的行为让我耿耿于怀。
不久后,《生活在别处》在互联网上线,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不少年轻人都为之触动,说产生了来大理生活的冲动。诸多对大理以及《生活在别处》赞美、羡慕的声音频频出现在优酷、微博等平台上。在许多没有真正来过大理的人心中,《生活在别处》成了他们对大理生活的印象。但影片所展现的,是否就是实实在在大理生活呢?
我们从影片本身出发。首先,影片的时长很短,只有18分钟。而在这短短的18分钟里,导演张扬展现了二十几个人物。影片开场,导演把镜头对向了美
优热网youre123.com 丽的洱海和他在洱海边的豪华别墅。“我来大理十几年了,终于在洱海边有了自己的家。”张扬用旁白介绍着。画面中出现了他独自在洱海边豪华别墅里休息的背影。随后,他又用画外音为结尾埋下了一个伏笔:“为什么想把家安在大理?当然是因为这里能看到苍山的落日,能看到洱海的波光粼粼,这些东西带给我无数次的震撼。”紧接着,张扬以“游泳池”承上启下,将镜头移向了MCA客栈和MCA客栈的老板尼玛。张扬导演一边用镜头展示MCA客栈其乐融融的景象,一边亲自用旁白介绍着老板尼玛。
直到这里,影片才进行了一分多钟,已经介绍了两个人物。随后的将近二十个人物也都以不到一分钟一个的频率出现。张扬导演用编导的技巧将每个人物串连起来,非常自然地由一个带出另外一个。MCA老板尼玛正跟人介绍画家叶永青的作品,叶永青恰巧就在玻璃外头喝酒。叶永青带学生采风,采着采着就采到了台湾画家韩湘宁家。韩湘宁来到大理一中,正在一中讲课的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出门迎接。奚志农在苍山拍照,那么巧就拍到了亚当夫妇在攀岩。亚当夫妇抱着孩子去了猫猫果幼儿园,遇见法国老师Pascal。Pascal骑着车去了新鸟吧,鸟吧主人荣洁早就准备好似的在二楼打招呼。荣洁让家豪去发海报,海报发到了了曼陀罗的小弟、坏猴子酒吧的英国老板、在坏猴子卖首饰的奥地利夫妇手里。家豪骑着车来到了九月酒吧门口,街头艺人正在表演。酒吧内流浪诗人汪勇在念诗,念完诗,又大半夜地赶去了双廊。汪勇刚在双廊摆摊,玉矶岛村长八旬就乘船而来,汪勇亲切地说:“诶,亲爱的八旬!”随后八旬又见去了上海艺术家沈见华„„
每一个人物的切换都那么连贯,而在一部纪录片中,这样的连贯其实更多地让人感到蹊跷。很显然,整部影片是经过精心安排的,甚至可以说是有剧本的。而纪录片的意义,是纪录真实的影像,导演不应该对事件的发生加以干预。但在此片中,导演不仅仅干预了正在发生的事,并且设计了将会发生的事。纪录片之所以有价值,正是因为它的真实性造成的在创作方面的局限。导演在一个纪录作品中不再掌控全局,而是要为事件和人物服务。成片的流畅、故事的趣味、镜头的优美固然重要,但这要是要建立在牺牲纪录影像真实性的基础上,那么这是否
优热网youre123.com 是对纪录工作的亵渎和对职业道德玩忽。如果写一个剧本,让一群人以他们的真实身份来陪着演一场戏也能叫做纪录片,那么纪录片行业可以说危在旦夕。
再谈人物本身,其实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十分有趣并且富有个人魅力的,但对于他们的展现,导演张扬通通采用旁白加影像的公式。所有人物都由张扬口述介绍,人物几乎连自己说话的空间都没有,仅有的几句稀疏台词也只是为了转换下一个人物而设计的。仿佛张扬的寥寥数语就能准确地概括一个独立个体。要知道,片中的人物都是性格鲜明的,但在片中,导演没有展现他们的性格,只展示了他们做的事。仿佛讲那么多人,只是为了告诉观众:“看吧!我们在大理的人都很牛逼。”片中多次有意无意地提到杨丽萍,连介绍八旬的妻子时也不能好好介绍,非要冠以“杨丽萍的妹妹”,这一点更加验证了导演吹牛逼的动机。
最让人大跌眼镜的一点在于,导演在影片7分钟时就开始进行了一个铺垫,那就是荣洁对家豪说的“双廊开海节”。在8分钟时,画面中又出现了“开海节倒数48小时”的字样。10分30秒汪勇说要去双廊后,镜头彻底从大理古城转移到了大理双廊。八旬对沈见华又提了“开海节”。13分45秒,出现第二次倒计时“开海节倒数24小时”。这样的铺垫让人预感到开海节将会是全片的一个高潮。一个黑场叠化标志着情感段落的结束,激情澎湃的音乐响起,画面中出现洱海延时摄影的镜头,高端洋气的航拍中,主角们正驾驶着越野、摩托、单车等坐骑奔向双廊开海节,紧接着几段开海节的画面,然后„„然后就没有了„„结束时,导演张扬拿着红酒杯和朋友们谈笑风生,画外音再次响起:“为什么会选择住在大理?不仅仅是因为这里有苍山洱海,对我来说,更重要的,可能是因为这里有这么多有意思的朋友吧!”一段小学生作文式的首尾呼应独白在意料之中出现,主角们一一闪过,画面中出现了“KCC城建股份”、“凯悦酒店”、“苍山小院”的LOGO。在鸣谢的过程中,主角们才有了每人几秒钟的说话时间。
其实,如果张扬导演能够对公众坦诚地说:“这是一部大理的宣传广告。”那么这可以说是一部优秀且有新意的宣传片,但既然将此片冠以“纪录片”的类别,那就要对其真实性和输出的价值观负责。张扬宣扬的人物大多对物质要求淡薄,但其中也不乏揣着钱来的有头有脸的人物,穿着名牌、喝着红酒、住着洋房„„这其中就包括张扬自身。不管导演多么极力地掩饰,也难擦去片中与生俱
优热网youre123.com 来的成功学影子。这样的《生活在别处》,其实只能让身居北上广从未体验过自由生活的人惊呼羡慕,而经不起时间的积淀和生活的推敲。因为生活不仅仅是看洱海的微波粼粼和苍山的落日,也不仅仅是和朋友们开Party,更是柴米油盐、做饭洗衣和种种琐碎„„揣着钱来这里的大款,自然是不用担心这些的。艺术家们大可不必把大理描绘成一个世外桃源,事实上,这里跟世界上任何一个城镇一样充满了世俗的气息。而俗和雅一样,都是艺术,也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刻意地将世俗从生活中剥离,那么这样做的动机是十分可疑的。在大理,有更多这样的故事:年轻人拿着从父母那里来的钱去到丽江,来到大理,见识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最终无法重回城市,又无一技之长,不知如何做活,于是问家里人要了更多的钱,开了一间客栈或者酒吧,开始了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的生活。在这过程中,年轻人除了学到了好吃懒做之外,一无所获。而更多类似故事的结局是,年轻人并没有经营好一家客栈或酒吧的能耐,大量亏损后,无奈将自己的店铺转让,拿着一笔钱,要么灰溜溜地去找父母,要么继续去下一个古镇行混。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大理是个好地方,但无论在什么样的好地方,我们依然需要为生活劳动,依然会有喜怒哀乐,依然会失去并且收获。看上去过于美好的东西,大多都存在问题。娑婆世界里,如果执着于寻找天堂,那么走进的往往会是地狱。每个人眼中都有着一个不同的大理,想要知道大理究竟是什么样子,那就来看看吧。(来自:陈小雨)
优热网youre123.com
第二篇:生活在别处
生活在别处
——读《芒果街上的小屋》后感
找了一个最慵懒的姿势一口气看完了《芒果街上的小屋》,阖上书,是一连串糖果的甜和丰收的殷实。的确,正如每一个人对这本书的最初感受——用《英汉大词典》主编陆谷的话来说,就是“译文文字清通,读来亲切。读完全文,很受感染。是诗化的 ‘成长的烦恼’?是户外的‘喜福会’?是在怀旧中‘等待戈多’?是不露声色的寓言化的女权宣言?„„好像是something of everything。”它总会在你的小小心上留下清新的印迹——那些稚拙的诗化般的言语,那些懵懂少女的成长物语或是内心独白。
刚看到桑德拉·希斯内罗丝(Sandra Cisneros)的这些精致的文字,想到同为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丽·狄金森(Emily Elizabeth Dickson),两者都有敏感的心灵、敏锐的触角、短小精悍的文章——都如空白般将光鲜与灿烂倾泻在我们身上。不过两者之区别在于希斯内罗丝打造的是“精品路线”,全篇似皆雕琢;而狄金森的诗文却有时有种“粗糙美”。所以讲到狄金森,讲到《芒果街上的小屋》的言辞修饰艺术,则必然记起艾米丽的《篱笆那边》:“篱笆那边/有一颗草莓/我知道,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草莓,真甜!/可是弄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亲爱的,我猜,如果他也是个孩子/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也能爬过!”读这首诗的每一位读者,能保证你不受这些甜美与单纯的表述熏染么?同样的,这本书就是一首诗,开启人简单真实又美妙的心窗,时时诱惑着你往下、往下探索那条先前你永远也不知道又随时准备接受的徜徉。
好吧,说到它了。首先是很感激的是编辑引入了博尔赫斯的《雨》:“谁听见雨落下,谁就回想起那个时候,幸福的命运向他呈现了一朵叫做玫瑰的花和它奇妙的、鲜红的色彩。”我肯定地说希斯内罗丝给我们下了一场雨——一场乱云翻卷、电闪雷鸣的雨——使得每个人都能倾听埃斯佩朗莎的声音,重温我们曾经也有过或将要经历或希冀着重返那一阶段(就想《17 Again》中的主人公一样,虽说他起初并非自愿)。看着书,会不自觉地摘录些文字,像那些新奇的比喻“爸爸的头发像扫把,根根直立往上插„„只有妈妈的头发好像一朵朵小小的玫瑰花结,一枚枚小小的糖果圈儿,全都那么拳曲那么漂亮,是那种待烤的面包暖暖的香味„„”如果我是赞同玫瑰花是香艳的,糖果圈是甜蜜的——正是我们童年那些琐碎的回忆,而烤面包的确是暖暖的--正如妈妈给人带来的感觉--美丽、温暖,那当然也可以说我是赞赏作者的比喻的吧?还有诸如“在那之前,我将一直是一个红气球,一个被泊住的气球”,新奇怪诞的描写,恐怕只有孩童或者神似孩童的人才可以想到并形诸文字吧?!此刻的我,也正希望自己是个红气球,是个热情而且自由的气球,跟着《飞屋环游记》里的老顽童泊到天堂瀑布,也跟着《童年下雪了》里的气球人——虽然脏了、破了,但是哪里有放弃可言,因为从梦想启碇到抛锚注定多艰。
米兰·昆德拉说:“为什么上帝看到思考的人会发笑?那是因为人在思考,却又抓不住真理。因为人越思考,一个人的思想就越跟另一个人的思想相隔万里(见《小说的艺术》)。”那么,埃斯佩浪莎,这个经常思考并向她的四棵树诉说的孩子显然一次又一次地引上帝发笑了--不仅因为她的思索,也因为她的“抓不住真理”,但是一个孩子说的话想的事又有多少算得上“真理”呢?那些稚嫩滑稽甚至会显笨拙的疑问能算得上是“赤裸裸真理”么?好吧,姑且可以说“赤裸裸”,但是会有人将其归诸“真理”么?好吧,可能有人,但是所谓的“大人”真的能十分肯定地回答么?我想,看了这本书,我们会更加关心“孩子们”的疑问,或许从中发现人性的初衷。
在芒果街上形形色色的人:拉菲那因长得美而被丈夫锁在屋里,“年纪轻轻就因为倚在窗口太久而变老”,“酒吧的乐声从街角传来,拉菲那希望能在变老以前去那里,去跳舞”。有生辰不吉的婶婶,“她像一个口渴的女人一样向后仰着头”,“一瓣小牡蛎,一团小肉,躺在打开的壳上,供我们观看”,还有黑暗里疲惫醒来的爸爸,有同样贫穷的拉切尔和露西姊
妹,有猫皇后凯茜、卖家具的吉尔、希望男孩子看到的马琳,有漂亮的鹭鸶儿„„其实就是
一部精辟的人物速写,也是爱伦坡的市声如潮的巴铁摩尔。
然后就看到些许的悲凉。《追风筝的人》里的哈桑是哈拉扎人,注定了比普什图人贫贱,也就只能是卑微的仆人、被人骂“塌鼻子”、被人驱逐的对象。与之相似,《芒果街上的小屋》
选择了美国--那个标榜“民主”的国家,其中的拉美移民社区芒果街。
西班牙语里意味着“希望”的埃斯佩朗莎,在学校里被同学说“名字很滑稽,引节好像
是铁皮做的„„”小团体的嘲笑是出去歧视和偏见。
猫皇后凯茜说“这个社区的人越来越杂了”,为此他们要从芒果街向北迁移,“离开这里
一点路”,在每次像我们“这样的人家”搬进来的时候。是无名的优越感,也可能是自卑心
理下的变形与扭曲,因为凯茜家与小埃家一样是移民。
坐在路易的表兄偷来的凯迪拉克上“沿着巷子兜了街区六遍”、“我们的房子里会有自来
水和好水管子,还有真正的楼梯。不是门厅里的窄梯,二十像电视上的房子那样的楼梯„„”
分明可以看出贫困带去的是什么,也讽刺得看出“电视”、“凯迪拉克”这些主流生活方式、强势文化的“浸润”作用。
有了新衣服可没有新鞋子的小埃会觉得每个人都在笑她,所以把脚缩在金属折叠椅下而
拒绝男孩子的跳舞邀请,同时认为“我的脚好像越来越大了” „„说服妈妈给她带饭却遭
嬷嬷阻拦,勉强留下流着热泪啃吃冷冰的米饭三明治„„这些琐事都让人鼻子发酸。在我们
看来多么简单又微不足道的事在“埃斯佩朗莎们”看来又是多么辛酸。当然,女孩想得到认
可和关注的心理及想得到新鞋的心愿都是很寻常的事,我却总感觉的奥某种强势拧扭下的心
态畸形--的确是寻常的,只是感觉,我再次申明。
然后说说小埃对房子的向往:“一所我自己的房子,一所寂静如雪的房子,一个自己归
去的空间,纯净如同诗笔未落得纸。是完完全全我自己的。”她太渴望有自己的书和床,有
紫色的牵牛花„„给我似曾相识的感觉„„哦,对了!周梦蝶说的“这里没有男女男骚的市
声,只有时间反刍着时间的微响。这里没有眼镜蛇、猫头鹰和人面兽,至只有曼陀罗花、橄
榄树和花蝴蝶。这里没有文字、经纬、千手千佛眼,触处是一团浑浑莽莽的沉默的吞吐的力。”
这些花树,我想,就是周梦蝶那个孤独国里的还魂草。而这所房子,也就是埃斯佩朗莎的精
神根基。但是不同的是,埃斯佩朗莎说”我离开时为了回来。为了那些我留在身后的人。为
了那些无法出去的人。”黄梅老师在《漫步芒果街--导读》中提及“返回芒果街的责任和期
许则在本质上超越了通常意义上的美国梦”,也确有其道理。不过,我想到的则只有“希望”
二字。希望总是有的,希望是《辛德勒名单》里的生还者,希望是《黑皮书》里的艾莉丝,希望是《黑客帝国》里的基努里维斯——像他们那样,劫后余生!埃斯佩朗莎,或许就是希
斯内罗丝自己,正是西川笔下的那个男孩“这里有一个男孩梦遗之后在草垛上爬起,在黎明的光线里在被迎头痛击以前”很美好,不是吗?芒果有时说再见。
后记:很可悲美国一直强调自己民主,不仅如此,而且不时抨击其它国家的民族制度的缺陷。
那难道民主是用GDP来衡量的吗?还是CPI?为何奥巴马会被称为“美国史上第一位黑人
总统”而不是一如从前的总统--既然他也有一半白人血统——难不成前提是将黑人放在一个
很不平等的位次?
此外,无论哪里都有这样的一条芒果街吧,也总是会有像埃斯佩朗莎的人群。在各民族
日益交融的的当代,在城市与居民混杂且收入差距日益拉大的今天,应该致力于为弱势者提
供荫蔽。“过去伫足不去,未来不来”,我们是“现在的臣仆”,也是“皇帝”——每个人都
是,人人平等。海派清口周立波有段引人争议的话“吃大蒜的怎么能和喝咖啡的在一起?”
进而为自己辩解“非洲卢旺达人也喝咖啡,高雅吗?孔子也吃大蒜,低俗了吗?”这种对卢
旺达大人的侮辱和所谓的“道德层面的文化生活”以后还是少见为好,这种自言“不触及低
速笑话”的低俗言论还是自己藏掖着好,可别让电视网络这些主流媒体引导这些潮流。
公共管理学院 海关管理0901班 张依倩 200922023
2009年8月28号
救赎
——读《追风筝的人》后感
现在习惯看小说先看结局。翻到《追风筝的人》最后一页,首先看到“为你,千千万万
遍”。只是觉得其他文字多属描写性或者记叙性文字,而仅这句有抒情的色彩。所以就把这
句话记下了,然后又重新翻回到扉页。
知道了阿米尔是逊尼派,哈桑是什叶派,前者是普什图人,后者是哈拉扎人,前者是少
爷,后者是仆人。“这些没有什么能改变得了。没有。但我们是一起蹒跚学步的孩子,这点
也没有任何历史、种族、社会或者宗教能改变得了。”正如阿米尔自己说的。当然,这点足
以看出他们是朋友。毋庸置疑。更别说《赤胆屠龙》、《七侠荡寇志》、查尔斯·勃朗森、罗
斯坦和索拉博,还有“芜菁拌饭的香味,还有桑椹子、酸橙子、锯角和胡桃的气味”,还有、还有树杈上刻着的永恒“阿米尔和哈桑,喀布尔的统治者”。有着这些,似乎他俩该是永远的朋友。然而,只是“似乎”,因为阿米尔在二十年里选择了父亲,选择了自己,而不是哈
桑,甚至用污蔑的方式。
本应该痛恨阿米尔的,却发现我对他的恨是那么无力。他懦弱、自私,但那时他只是个
孩子,只是个需要人保护也想得到父亲疼爱的孩子——而哈桑,也只是选择了做那个保护他的人。因为阿米尔亲眼看着哈桑被阿塞夫强暴而选择逃跑,他无法原谅自己,我想。他不能
面对自己的懦弱和哈桑对他的忠诚的背离,所以选择逃避。当时是这样,后来也是这样。
为此我选择原谅阿米尔——自他走上救赎道理之后——自阿辛汗告诉他“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之路”之后,他踏上了暌违二十年并且战火纷争的喀布尔家园,解救受阿塞夫虐待的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更确切的说是他的侄子,不惜冒着丧失生命的危险。
而对于哈桑的选择,起初是为了阿米尔而离开,后来也是为了阿米尔而回来。是忠贞?
是坚持?是哈桑对朋友的信念——这个单纯善良勇敢执着的孩子--或者说有点偏执。他是为
朋友而死的,我确信。所以当他“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然后露出一脸哈桑式的笑,消失在街角之后”,我怎能不为他流泪?就想阿米尔认为的一样,“哈桑真是纯洁得该死”,看着哈桑的心理、表情,我也觉得“自己是个骗子”——被濡染
产生对比了。
“为你,千千万万遍!”全书永远的主题。让我想起狄金森的一首诗《但愿我是,你的夏季》:“但愿我是,你的夏季,当夏季的日子插翅而去!我依旧是你耳边的音乐,当夜莺和
黄鹂精疲力竭。为你开花,逃出墓地,让我的花开得成行成列!请你采撷我吧——秋牡丹—
—你的花——永远是你的!”仅为了这句话,原谅阿米尔,接受他的救赎,“一切罪恶在事先
已被原谅,一切也就卑鄙得被许可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序)”,人都是有原罪的。
最后到索拉博,看到他的微笑(是真的叫“微笑”),看到第一片雪花,知道了希望依然
存在——是个喜剧结尾。正如Emily Elizabeth Dickson说的“希望是物长着羽毛寄居在灵魂
里唱着没有词的曲调绝无丝毫停息”,听着 Declan Galbraith的《Amazing Grace》,我知道希
望依然存在。阴霾拨开,不是白天雷啸,是乱云翻白,是无边的苍茫与空旷,是“回眸处、绝尘而逸”的过去,是等人落笔的“笔酣墨畅、窗明几净”的未来。
而对于“阿米尔”们,我想用John Denver的一段话来作结更合适不过“:And look forward
to my growing old, to grow is to change,to change is to be new,to be new is to be young again,I
barely remember when.”
后记:其实对于阿富汗,知道卡勒德胡塞笔下的阿富汗小说《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还有9.11事件后美军打击恐怖组织塔利班之外就真的不知道什么了。不知道1979年12月
27日苏联的全球扩张目标给阿富汗带去的满目疮痍,不知道塔利班政权给阿人民带来的除
了禁令还有哪些阴影,不知道现如今在那些矫饰的微笑背后隐藏着怎样浓重的哀伤和怵目惊
心的脆弱和已经迟钝的敏感。常常深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之
下的扭曲与变形,“平凡”一词一时间成了人们最真切的愿望--或许对于我们,“平凡事没有
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是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的”,为此我们要抗拒平凡。但是对于他
们,真的是种类似“觊觎”的祈愿了。
在时间嚼着时间反刍的微响中,我们不要只想着自己的小布尔乔亚情调,虔诚地祝愿阿富
汗人民能“生活在别处”--是充满希望与幸福的气味的日子--潘多拉盒子中唯一留下的东西。
公共管理学院 海关管理0901班 张依倩 200922023
2009年8月28号
第三篇:生活在别处读后感
战火硝烟的年代,到处是被法律所迫害的人们,生活在别处读后感。残破的躯体,残破的灵魂,在那些战火里灼烧,焚化。而文人作为那个时代的精神力量,也已经被涂抹了很重的时代墨彩,诗人在短暂的一生中,浓妆艳抹的扮演了各种角色,完全沦为了历史的工具。虽然诗人在努力的挖掘自己的精神价值,燃烧着自己的激情,却并不能掩饰浓重的政治色彩和大背景下的时代气息。诗人的母亲也同样在战火中激情、疯狂、沉默、而后渐渐的麻木、失落,在悲剧中衰老,伴随她的仅仅只有她不愿被人看到的“褶皱的肚皮”和那垂死的激情。诗人的父亲在战火中死亡,而他和母亲却依然遭受着社会的精神压迫,这种压迫让人疯狂,让人窒息,比那些刀枪子弹更让人难以忍受。
尽管诗人成功的让画家和周围的人刮目相看,却已经失去了原本作为诗人的自由抒情,仅仅是在这个疯狂的文学时期留下点不一样的东西,而那是什么,一点也不重要。
是么?不重要?那诗人又为什么想留下东西呢?终究是条不过那文化的长河,在河水中肿胀、腐烂、而后消失。
政治依然在继续,那么留下的东西有什么用?没用,但依然要留下,至少那些曾经令他发狂、出众的东西。或者是一些没有头的女体画像,或者是一些类似“石头的腿,穿上了沙的长袜”的诗句。那些残留着他疯狂思想的东西,遗留。只有这些,才能让他觉得自己有所为了,安心的倒在历史的黄土里。
那些如“在手术台上邂逅一把雨伞和一台缝纫机就是美。”以及“睡着了,一只眼里有月亮,一只眼里有太阳。”的晦涩语言,伴随诗人深埋在黄土下,酝酿着更深的文化。
而我们一样,在这个政治的背景下疯狂,死亡,然后在黄土下酝酿着更深的文化。仅此而已。
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只不过没有人能够解答。人类从远古的洪荒走来,在茹毛饮血的年代里,一切问题都围绕着生存展开,怎样追捕猎物使自己免遭饥饿,怎样采集火种使野兽不敢侵袭。第一问题是生存,而不是生活。但是人类的所谓高出一般动物的智慧使我们自己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在现在这个越来越复杂的时代里,人类的悲剧就是永远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
“生活在别处”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兰波的一句名言。这是一句非常玄妙的诗句,就像海子的那句“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一样令人捉摸不透,你可以把它看作一个永远的期待,也同样可以认为是一声绝望而无奈的叹息。
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人都有过渴望抑或至少是幻想过“生活在别处”,就像小说主人公雅罗米尔一样,创造了一个叫泽维尔的人物,作为他在幻想世界中的替身。泽雅尔的生命是一个梦,他睡着了,做了个梦,在梦中他又睡着了,又做了个梦,从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在前一个梦里,梦的边沿模糊了,他从一个梦过渡到另一个梦,从一种生活过渡到另一种生活,不存在任何障碍。唯一不同的是,雅罗米尔在泽维尔身上否定了梦与现实的分界,而麻木的人们只能固守在现实的围城中不敢动弹。
每个人对于生活都有属于自己的期待,期待的生活往往像彼岸之花,美艳而朦胧,正是因为朦胧的不真切感产生了空间上的扭曲,人们往往憧憬于花的美感而忽略了那些尖锐的刺,读后感《生活在别处读后感》。距离模糊了现实,花不是作为现实中的形象出现,而是成为一种形而上的理想概念存在于人的视线中。生活永远在别处,就像隔着一层毛玻璃的未来,当你被对面朦胧的美好而吸引,进而打碎玻璃的时候,生活残酷的一面也许就在你准备靠近的时候瞬间赤裸裸地呈现在你面前。不断地期待,不断地面对,理想与现实,巨大的矛盾被统一在生活的过渡之中,无论怎样追寻,生活依然在别处。
那么,到底哪里才是生活的真正出路?
小说的主人公雅罗米尔无疑是一个悲剧人物。雅罗米尔的一生就是逃离与背叛的一生。在他发现母爱变成限制现实行动的枷锁时,他对母亲说:我不得不背叛你。然而他已经一辈子都无法逃脱母爱世界所施加给他的束缚。他的一生就在理想与现实的裂谷深渊中挣扎,他渴望进入现实生活,但诗人的特性使他无法舍弃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他渴望的爱情是柏拉图式的精神爱情,他向往的生活是理想世界的生活。理想与现实的永恒分裂是现代人无法逃脱的厄运。诗人成了这种厄运的象征和化身。雅罗米尔究其一生辗转于两个世界的边沿。
诚然,雅罗米尔的一生是一幕悲剧。但他的人生给予了我们对生活的深刻反思:我们是应该在理想中过生活,还是在现实中过生活?究竟什么样的生活才能绽放出生命最为美好的一面?
我的回答依然是诗人兰波的这一句话:生活在别处!
寄居在繁华城市中的人们有着同样对生活的困惑。难道钢筋水泥森林里的生活就是每天面对不断重复的单调,每天沿着既定的冰冷轨道匍匐行进,每天在物欲的混水中拼命捞取所谓的幸福,最后忘记自己。所有人叫嚣着人类工业革命的伟大,对物质顶礼膜拜,所有的家长都用同一种姿态教育孩子:读书!挣钱!然后幸福。的确,无可否认,这是一个物质至上的时代,然而,又有多少人在物欲横流的漩涡中迷失了自我?
翻开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真正杰出的人物生前都贫困不堪,有些甚至甘愿自己放弃富裕的生活。这种情况并非完全出于偶然。我始终相信,物质当然是必要的基础,但若是把物质当作生活的最高追求,难免要付出精神上的代价。物质的奢华是没有尽头的,不断膨胀的欲望是人性中难以驾驭的劣根性。因此,自古以来圣贤之人就主张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他们洞悉了生活的真相,也为世人指出了一条相对明确的生活道路。就像孔子所说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注重精神的智者必然无意物质生活的奢华。同样的,用淡定的态度面对奢华的人终将找到精神的归属。精神上的简朴不是一种刻意为之的造作,而是一种追求更高境界的生活态度。
所以,现代人生活所需的可能只是一种突围——精神上的突围。带着像雅罗米尔一样决然逃离的勇气,带领精神从物质的围城里突围,保持灵魂的自由,然后去往一个更高的地方审视远处的生活,你将收获一个和以往截然不同的美丽世界。这可能才是“生活在别处”的积极意义,也是简朴生活的真正意义。
pS:其实这是这次寒假征文的作业,一开始写的时候言语比较偏激,写到后来发现和征文主题相差十万八千里,好在地球是圆的,所以绕着赤道狂奔一圈终于绕了回来,不过感觉忒虚伪……悲哀啊……
第四篇:若是生活在别处作文
若是生活在别处作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若是生活在别处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若是生活在别处。最近我常常想,若是生活在别处,我会生活在哪一个别处。
恩雅说,每个人都有一条根,它就在脚下,每离开故土一寸便会异常疼痛。可我固执地喜欢生活在别处的感觉。或许别处才是我的故土?又或许我现在的故土才是我的别处?
我想去一个临海的小城。
我想去一个临海的小城,找一家可以看见海景并且干净舒适的酒店住下。拉开房间的窗帘,可以透过落地窗看见阳光洒满海面,浅蓝色的海水随风轻轻拍击着海边的礁石,白色的浪花一次次涌上沙滩润湿海沙上人们留下的足迹。每天清晨我都会早早地起床,带着DV或是相机到海边看日出和潮水涨落,然后在海滩上跑一会儿步;每天傍晚的时候我都会端着咖啡杯站在落地窗前静静地看着落日的余晖染红海面和天空,看着漂亮的`海鸟们扑闪着巨大的翅膀盘旋在海面上,看着沙滩上的人们一个个离去,一直看到太阳那张通红的脸完全浸没在海平线以下,月亮为大海披上银色的新装。
白天,我要走遍这座海边小城的大街小巷,听着当地的人们用我并不怎么听得懂的语言闲话家常,我要拍下所有别致的风景;夜晚,我要在酒店里整理一下白天所拍的照片,写一些文字,然后洗一个舒舒服服的热水澡,再然后坐在被子里一手握着遥控器飞快地换台,一手拿着电话和家人或是朋友聊天分享我一整天的收获。最后我调好IPOD上的睡眠计时器,关上灯,听着自己喜欢的歌,睡着。
我想去西藏,这个想法或许有些庸俗,有些过时,但我真的想去那里。
我想去看看那里终年积雪的大片雪山无瑕的纯白;我想去看看那里清澈干净的天空令人窒息的湛蓝;我想去看看那里五颜六色的经幡随风飘扬;我想看看那里虔诚的人们一步一朝拜;我想看看那里的寺庙外一排排转经筒轻轻转动;我想看看苍山上寂寞盘旋的孤鹰怎样飞翔。我要在布达拉宫前拍一张自己满意的照片做成明信片寄给朋友,我要尝一尝酥油茶和青稞酒的滋味,我要虔诚地低下头待藏族老阿妈将纯白的哈达系在我的脖子上,我要听那些脸蛋通红的小孩害羞地唱那些古老的歌谣。
白天我要拿着我的相机,四处游赏,四处拍照,听当地的人们用生疏的普通话回答我哪个地方该怎样去然后热情地对我说“扎西得勒”;夜晚我要用热水泡着脚,看着窗外皎洁的月光与远处苍山上的白雪交相辉映,听着楼下房东一家用藏语说说笑笑,慢慢进入梦乡。
我想去江南。我不是江南的人,可是我却总觉得江南才是我的故土。
或许去绍兴,或许去周庄,总之,我要去的是一个古风犹存的江南小镇。江南,一个承载了太多东西的地方。承载了太多文人的爱,也承载了太多墨客的闲愁;承载了太多才子的传奇,也承载了太多红颜的眼泪;承载了太多历史的繁华,也承载了太多繁华后的苍凉;承载了太多人的乌托邦世界,承载了太多人的向往。所以我想去江南。我想去触摸那江南的山山水水,在那山水中寻找江南的过往,寻找那些悲欢离合,那些爱恨情愁,那些如烟繁华,那些古老而温婉的故事。
我要住在临河的吊脚楼上的客栈里,清晨,听着江边姑娘们捶洗衣裳的声音醒来,看着青石板街上渐渐热闹起来。江边洗衣姑娘们用木棒有节奏地捶打着衣服,不时溅起晶莹剔透的水珠;江面上薄薄的晨雾润湿了初升的太阳,阳光柔和地慢慢洒开。傍晚,看着夕阳缓缓落下,隔江的小村落中炊烟袅袅升起,千家万户都泛出温暖的灯光。
白天我要租一只乌篷船在江上泛舟,或是在一条条老街长巷中徘徊,我要用瞳孔收集阳光下屋檐的棱角,我要用脚步丈量青石板街的宽度。夜晚我要站在吊脚楼的阳台上,看江面上来回穿梭的乌篷船碰碎水中月亮的脸庞,听着远处谁家庭院里传来的笛声,看着老城墙上上残缺的砖块想象那里是否也曾经站过多少穿着不锈的铁衣的战士。想着江南春天会不会满城飞絮,想着江南雨后会不会有一个身着罗裳的女子轻叹怨曲,想着想着,想到迷迷糊糊地睡着。
一个人旅行/在别处生活/用行囊作伴/听风从耳边掠过/看太阳又升起了
相信我会找到/那一个/春暖花开的别处
第五篇:生活在别处读后感
看完《生活在别处》,我突然的不想去思考任何的问题,只是放松的去回忆书中的只言片语,回忆那些片段带给我的惊奇,生活在别处读后感。那些毫无掩饰的文字,带给我的仅仅是单纯的思想,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战火硝烟的年代,到处是被法律所迫害的人们。残破的躯体,残破的灵魂,在那些战火里灼烧,焚化。而文人作为那个时代的精神力量,也已经被涂抹了很重的时代墨彩,诗人在短暂的一生中,浓妆艳抹的扮演了各种角色,完全沦为了历史的工具。虽然诗人在努力的挖掘自己的精神价值,燃烧着自己的激情,却并不能掩饰浓重的政治色彩和大背景下的时代气息。诗人的母亲也同样在战火中激情、疯狂、沉默、而后渐渐的麻木、失落,在悲剧中衰老,伴随她的仅仅只有她不愿被人看到的“褶皱的肚皮”和那垂死的激情。诗人的父亲在战火中死亡,而他和母亲却依然遭受着社会的精神压迫,这种压迫让人疯狂,让人窒息,比那些刀枪子弹更让人难以忍受。
尽管诗人成功的让画家和周围的人刮目相看,却已经失去了原本作为诗人的自由抒情,仅仅是在这个疯狂的文学时期留下点不一样的东西,而那是什么,一点也不重要。
是么?不重要?那诗人又为什么想留下东西呢?终究是条不过那文化的长河,在河水中肿胀、腐烂、而后消失。
政治依然在继续,那么留下的东西有什么用?没用,但依然要留下,至少那些曾经令他发狂、出众的东西。或者是一些没有头的女体画像,或者是一些类似“石头的腿,穿上了沙的长袜”的诗句。那些残留着他疯狂思想的东西,遗留。只有这些,才能让他觉得自己有所为了,安心的倒在历史的黄土里。
那些如“在手术台上邂逅一把雨伞和一台缝纫机就是美。”以及“睡着了,一只眼里有月亮,一只眼里有太阳。”的晦涩语言,伴随诗人深埋在黄土下,酝酿着更深的文化。
而我们一样,在这个政治的背景下疯狂,死亡,然后在黄土下酝酿着更深的文化。仅此而已。
-------------------
为什么生命不能有多种可能?让我有充分的选择,并一一实践他们从而挑出比较好的?昆德拉让想象变为现实,读后感《生活在别处读后感》。人在小说里可以有不同的生活,做不同的人,扮演不同的角色。他创造不同的世界,体会他们,分析他们,感悟。他的思想在跳跃不定,像是交响乐有不同的主题,按照一定的节奏或调子在不同章节之间行走。这有时让我迷路。
《生活在别处》是人寻找伟大的自己的历程。主人公在逃离。从现实中。因为现实的自己是母亲的、父亲的,不是自己的自己。于是挣脱,挣脱别人期望的围城,寻找内心期望的自我。但自己期望的自己需要舞台,需要别人眼光的赞美,期望认同。别人毕竟是别人。不一样的。别人就像一面哈哈镜,在这个镜子里他找不到自己真实的影象。但是“他的视野无法穿越镜墙,他总是处在镜子的包围当中。”
也许生活当中有的人期望在空间上逃离以达到心灵逃离的目的。但是无论走到哪里,人如昆德拉所说的都是一条栓着皮带的狗,即使你走的很远,你依然能够感受到这条皮带。这条皮带让我想起一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有的皮带是临行密密缝过的,是自己想要的关心和爱护,这束缚是剪不断,理还乱的。
真实的生活在别处,永远在他不在的地方。梦想是现实,现实是梦想。
但是也许有时我们经过实验会痛苦的发现自己所寻找和摹仿的理想人物也许根本与自己格格不入。于是贝多芬的《英雄》只能给一个死去的人,一个永远不存在的人。嘲笑别人的时候也许我们就是在嘲笑自己,但我们没有意识到。因为我们思想里的自己不是真实的自己-------被自己嘲笑的家伙----我们认为自己是想象中的自己,高贵的家伙。
我该去哪里生活?最后一位老诗人的感悟也许揭示了真谛:只有一个人上了年纪,他才可能对身边的人,对公众,对未来无所顾忌。他只和死神朝夕相处,而死神是既没有眼睛也没有耳朵的,他用不着讨好死神,他可以说他喜欢的话,做他喜欢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