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佛教在印度的兴衰及其原因
论佛教在印度的兴衰及其原因
摘要: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并在中国传播了十分长的一段时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在佛教发源地——印度,佛教也经历了产生、兴盛、衰微、溃灭和复兴的复杂多变的历史过程。读史使人明理,纵观佛教兴衰,其中原因耐人寻味,佛教也在世界宗教发展史上写下了独特的篇章。
关键词:印度;佛教;兴衰;原因
佛教的产生的条件和背景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佛教在印度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印度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产物。由于印度实行严格的种姓制度,把人们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不同种姓之间的社会地位迥异,而且,在四等级间,实行严格、僵化的隔绝制度。当时的奴隶主阶级为了强化这种制度,严格规定不同种姓之间的权利和生活方式。面对这种地位不同,待遇悬殊的不公平规定,除婆罗门外的种姓都对此不满。可是,维持这种等级制的婆罗门教,却把这种制度加以神化,大肆宣扬种姓制度是神的意志体现。婆罗门的这种作法,为主张中性平等的佛教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随着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刹帝利、吠舍、首陀罗都开始了资本积累,拥有了大量财富,从而他们的联合势力壮大了起来,追求更高的经济和政治地位。这时,面对婆罗门教的不平等种姓制度,他们迫切需要为他们提供一种新的思想武器以战胜婆罗门教。佛教就是从由此产生的沙门思潮中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派别。它针对婆罗门教主张婆罗门为最高种姓,有巨大的特权,专横地统治其他种姓的纲领,提出众生平等的主张,反对特权政治,因而受到除婆罗门外的一切种姓的维护。所以,佛教一产生,很快就在公元前六至五世纪中,使其社会势力大大地超过了婆罗门教。
佛教的产生和发展
佛教创始人为释迦牟尼,本名乔达摩·悉达多。他29岁时离家出走,经过在摩揭陀学习“瑜伽法”和在苦行林修行6年后,仍无所获。在骨瘦如柴,生命垂危时,受牧羊女提供羊乳恢复体力后,在菩提树下盘坐49天,终于大彻大悟,获得解脱。此后他在古印度传教45年。他不仅收下五百弟子,还组成了传教的僧团,奠定佛教基本教义。摩揭陀国王因敬佩释迦,极力支持佛教传播。后来,又得到释迦本族人和拘萨罗国波斯匿王的皈依,佛教势力逐渐扩大。
到了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代,阿育王用武力扩张版图,佛教也随着战争胜利得到极大发展。阿育王在战争中体会到光靠杀不行,还要依靠佛法来征服人心才能巩固政权。因此他大力宣传和推广佛教,使得佛教得到大发展。他甚至还派人去邻国宣传佛教,使佛教传播到了更远的地区。
另一个推广佛教的功臣,是贵霜王朝的色迦王。他在中亚细亚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他效法阿育王,在征服别国时,提出的首要条件,就是必须信仰佛教。而迦王除在版图扩张外对佛教发展的贡献就是他开始雕刻佛像、菩萨像,而按原来佛教的规定,是不拜偶像和不雕佛像的。他开了先例,影响到以后偶像崇拜的形成,同时更直观地推广了佛教。
佛教的衰落至溃灭
佛教发展到公元七世纪后,就出现了衰落的趋势。由于印度出现许多封建割据的小国,它们在彼此斗争中,看重武力,淡漠了思想说教,恰好此时的佛教宗派,只宣扬一些空洞的理论,越来越脱离人们的现实生活,加上佛教的非暴力主张,更不合进行武力兼并的封建统治者的胃口,他们不仅不支持,还处处窒息佛教的传播。这样,佛教就进入了它的另一个时期,即密教时期。神秘化的密教的出现,是佛教在印度走向衰落的重要象征。
佛教的这种衰落趋势,在十世纪开始时更加加剧了,到了十三世纪,佛教在印度终于完全溃灭。溃灭的历史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可概括为三点。
①佛教的非暴力理论已不适合封建小国彼此争夺的历史现状。佛教的非暴力理论只能在统一的王朝中才能得到有效应用。当公元五世纪以后,外族入侵和封建势力兴起,王朝瓦解,小国出现并陷入不断斗争和兼并的情况,形成了重视武力的风气,促使了强调非暴力的佛教衰落下去。
②由于阶级状况和封建制度下的新的变化,促使了印度教的复兴。佛教兴起时并没有否定种姓制度,只不过反对婆罗门种姓的特权。因此在佛教流行的岁月中并没毁灭种姓制度,在客观上还造成了婆罗门与刹帝利矛盾缓和,社会贫富分化,造成利益集团要求种姓隔离,印度教比佛教更符合他们需求。而且佛教高僧的腐化贪利也使佛教影响力减弱。到了十世纪,印度教已经超过佛教,在全国占据了优势。
③外族伊斯兰教诸王的入侵,促使佛教的最后溃灭。八世纪初,阿拉伯的阿马亚王朝入侵印度。十世纪末,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又大举入侵,后来的阿富汗苏丹马穆德占领后采取的武力传教方针,强迫印度人民信奉伊斯兰教。特别是十三世纪,德里苏丹国建立后,伊斯兰信徒把持国家高官显职,更使佛教日益式微。在这过程中,大量的佛教僧侣被杀,佛寺文化几乎全部遭到毁灭,使本来已趋于衰落的佛教,遭到了致命的打击。因而佛教的溃灭,在十三世纪便成了定局。
佛教在印度的复兴
佛教在十三世纪于印度溃灭之后,到了十九世纪,才从斯里兰卡返回印度,因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运动兴起,佛教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起到一定作用,因而才得到了复兴。
当时,斯里兰卡的贵族达摩波多,在英国殖民当局的同意下,于1891年在印度创建了“大菩提会”。该会积极展开多种形式的组织活动,培植僧侣,发展教徒,尤其在一些知识分子中,竟出现了研究佛教的热潮。特别是1948年印度独立后,国大党政府一直把支持和发展佛教作为巩固其政权的重要手段之一。该党鉴于印度贱民对于其非人道的低下地位的不满,在贱民中发起了大规模的“改信运动”。这个运动是由1956年首任司法部长、宪法起草人安培严密地组织起来的。他颇有号召力,致使改信的贱民达到四十多万人,现已成立了几十个佛教组织。正是这样的培植,佛教才能在印度溃灭后得到复兴。目前,印度佛教的复兴,正随着印度的社会和政治运动不断地发生变化。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兴盛、衰落、溃灭、复兴,绝对是一部恢弘的历史大片。这部大片的上映全赖印度社会以及政权的需求,是成也需求,败也需求。释迦曾对弟子遗言说:一切万物无常存者。佛教在印度的历史正印证了他的话。不过不知道要是继续让释迦一直领导着佛教,佛教又会怎么样呢?可惜历史的巨轮一直前进,无法逆流,这一切都只能是我们自个的思考,并无答案。
参考文献:《世界文明史》,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版 《世界七大宗教》,重庆出版社,1986年8月版
第二篇:印度佛教哲学
印度佛教哲学
产生并流传于古印度,以佛教教义为核心的宗教哲学。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前5世纪的印度。创始人为悉达多(前565~前485),母系族姓为乔答摩,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佛教兴起时正是印度奴隶制经济急剧发展的时期。当时印度次大陆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大部分地区已进入奴隶社会,但有的地方还保留着氏族公社制的残余;在某些经济发达的地区,生产力已有很大提高,农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手工业已从农业中分化出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批批以城镇为主的奴隶制国家开始建立起来。当时,各国之间互相征伐,雅利安人等外来的部族和土著民族矛盾重重,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在佛教兴起以前,婆罗门教是印度主要的宗教,婆罗门教思潮占有统治的地位。婆罗门教主张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大纲领,但是随着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和发展,这种思潮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兴的刹帝利贵族的统治需要,出现了自由思想家提倡的沙门思潮据佛经说,这些思潮有“六师”和“九十六种外见”,其中主要的有顺世论、耆那教和生活派(又称“邪命外道”)等等,佛教也是其中主要的一派。在当时的奴隶制国家中,比较重要的摩揭陀国和萨罗国都是佛教流行较早的地区。
佛教在印度经历了1800多年的历史,其过程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原始佛教(公元前6或前5世纪~前4或前3世纪)、部派佛教(公元前 4或前3世纪~公元元年前后)、大乘佛教(公元元年前后~ 7世纪)和密教时期(约 7~13世纪初)。在后三个时期中还出现了很多在理论和修持上不同的派别。
原始佛教 即释迦牟尼及其弟子所传播的教说。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说、缘起说、五蕴说、无常说和无我说。
四谛说 佛陀的主要伦理道德观。四谛是苦、集、灭、道四个真理。①苦谛告诉人们现实生活中充满着种种痛苦的现象。佛教把苦分为八种,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和不爱的东西会合的痛苦)、爱别离苦(和可爱的东西别离的痛苦)、求不得苦和五取蕴苦(一切身心的痛苦)。②集谛指造成世界种种痛苦的原因和根据。③灭谛说佛教的最后理想是无苦境界涅。④道谛向人们指出实现佛教理想所应遵循的方法和道路。这种道路有八种,即正见、正思或正志(正确的意志)、正语、正业(正确的行为)、正命(正确的生活)、正精进(正确的努力)、正念(正确的思想意识)、正定(正确的精神集中)。苦谛和集谛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早期专制主义统治下人民在社会和自然压迫下的痛苦。灭谛和道谛说提出的消灭痛苦的号召和具体途径是想把世俗的问题颠倒为人的主观意识问题,要求人们在自身中而不是在社会中去寻求苦难的原因和解决苦难的办法,表明了佛教的社会作用。
缘起说 原始佛教的哲学基础。佛教否认婆罗门教的创世说,同时批判了沙门思潮中其他派别的各种世界观,提出缘起说,指出“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认为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生起都是各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或条件,离开了关系或条件,就没有任何事物的生灭变化。佛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原始佛教用这个缘起说观察人生,把人生分为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12个彼此互为条件或因果联系的环节,认为“无明”(无知)引起了“行”(意志);由“行”引起了精神统一体的“识”;由 “识”引起了 “名”(精神)和“色”(肉体);有了“名色”就有了“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心)等 6种感觉器官;有了“六入”也就引起“触”,即对外界事物的接触;由“触”引起 “受”(感受);由 “受”引起了“爱”(贪爱);有了“爱”就有了“取”,即对外界事物的追求取着;由“取”引起了“有”,即生存的环境;有了“有”就有了“生”;有了“生”也就有“老死”。十二因缘的中心内容是:人生的痛苦是由无知所引起的,只有消除了无知才能获得解脱。后来,小乘佛教把十二因缘与轮回说教结合起来,提出所谓“三世两重因果说”。
五蕴说 佛教对“法”即宇宙万有所作的说明。原始佛教是一种多元论的实在论,它把世界分成五类,称之为“五蕴”,即色蕴(物质现象)、受蕴(感觉)、想蕴(知觉或表象作用)、行蕴(意志)、识蕴(意识或认识作用)。在色蕴中包括着四大(地、水、风、火)和由四大组成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以及感觉的对象(色、声、香、味、触)。这五蕴在相互集合中构成了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
佛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由缘而起生灭变化的,因之反对婆罗门教所谓的世界终极原因──“我”或灵魂。他们断言,对客观世界来说,不存在创世者,即“法无我”,对个体的人来说也不存在一个起主宰作用的“我”或灵魂。佛教表面上反对“我”,但又赞同婆罗门教的轮回业报理论。这样,实质上承认有轮回的主体。
部派佛教 前4~前3世纪,印度出现了空前强大繁荣的孔雀王朝,在孔雀王朝著名的君主阿育王的扶持下,佛教从恒河流域传到了印度各地和周围的一些国家。孔雀王朝不久就被推翻,建立了巽伽王朝(前180年左右),巽伽王朝拥护婆罗门教,反对佛教。以后又有很多异族入侵。随着印度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变化,婆罗门教和佛教相互影响,同时,佛教传入各地后,为了适应当地的情况,也有所变化,因此,在佛教中出现了分派现象。佛教的分裂一般认为是在佛陀逝世后 100年左右的第二结集,即毗舍梨结集时,最初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派,以后又从这两个根本部中分裂出18部(根据南传佛教的说法)或20部(根据北传佛教的说法)。分派的原因很复杂,其中涉及到理论上所引起争论的问题主要有 3个:①宇宙是实有的还是假有的?②有我还是无我?③佛陀是人还是神?原始佛教把存在,即“法”,分为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类,部派佛教进而把法分为“有为法”和“无为法”。“有为法”即一切依缘(条件)而有造作生灭的事物或存在,“无为法”即不依借因缘,本来不生不灭的事物或存在。对于“法”的本体,不同派别有不同的回答:有的派别认为是实有的;有的认为是假有的;有的派别则采取具体分析的态度。例如上座部的一些派别承认有为法和无为法都是实有或真实存在的。说一切有部、多闻部、雪山部等等派别认为“三世实有,法体恒有”,即不仅承认有为法和无为法都是实有的,而且在对有为法的分析中,还认为法体是永恒存在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世都是实有的。说一切有部还把宇宙的各种现象分为“五位七十五法”。他们在分析色法时,提出了极微的概念。认为极微是不可分的、实有的,它是构成一切物质现象的基础。这种极微说是佛教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大众部等七部认为,无为法是实有的,对有为法则主张“过去未来非实有体”,即认为一切现象都借因缘而生灭,过去的已经断灭了,没有实体,未来的没有生起,也没有实体,仅仅现在一刹那中才有法体和作用。一说部宣称不论有为法、无为法、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不真实的,它们都不过是一种假名而已。经量部成实论师干脆宣称有为法和无为法都是一种假有或真空。
原始佛教否认有“我”(灵魂),但同时又承认有业报轮回,因此在理论和逻辑上必然要承认有轮回业报的主体。部派佛教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些派别还坚持着无我的看法,但很多派别不得不承认有变相的我体。例如上座部承认“有分识”,即“恒遍三有的原因识”;化地部立“穷生死蕴”,即“直到生死解脱后才能完结的蕴”;犊子部立“不可说的补特伽罗”,即“不可说的我”;经量部提出“一味蕴”,即“不间断的细意识”等。他们对这些轮回的主体作了十分烦琐的论证,但实质上都变相地承认有灵魂存在。
大众部各派对于诸法所依的主体求之于人们自己的心中,提倡“一心相续说”以及与之相应的“心性本净说”。他们认为,有情的“心”和“心所”(心的随属现象或作用)在相继活动中,有着一种永恒的内在的本性,这种本性就是轮回转移的主体。这些思想都是大乘思想的萌芽。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大约兴起于 1世纪前后。这一时期正是印度奴隶制度开始向封建制度过渡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印度的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商业经济也有了相当的发展,出现了大批富裕的商人。在商业和高利贷的影响下,农村公社的成员迅速分化,越来越多的自由公社成员沦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佃农或者卖身为家务奴隶,印度封建关系的形成并没有完全消灭奴隶制的残余。这些是大乘佛教兴起的社会背景,也是它的群众基础。
大乘佛教兴起以后,把部派佛教贬称为小乘,“乘”有 “运载”或 “道路”的意思。在大乘看来,小乘是“小道”。大乘和小乘在佛教理论与修持实践方面都有区别。在理论方面,小乘一般主张“我空法有”,大乘则主张“我法两空”。在实践方面,小乘各部派或多或少地认为佛陀是一个历史人物,大乘则把佛陀完全看作崇拜的偶像;在修持的行径和结果方面,小乘主张求取阿罗汉果,即要求达到自我解脱,大乘认为小乘的目的太低,主张进取佛果。因此在修持的内容和方法上,小乘主修戒、定、慧,大乘兼修普渡众生的“六波罗密”(到达彼岸世界的六种道路),即布施、守戒律、忍辱、精进、坐禅、智慧。所谓小乘重在利己,大乘强调利他,即是指此。
大乘佛教兴起的初期,在印度很多地区特别是在南印度出现了一批阐述大乘思想和实践的经典,如般若经典、净土经典、华严经典和法华经典等。一般认为般若经典中的八千颂《般若经》(小品)为最原始的般若经,以后逐渐增广。这种经典阐发了空、中道实相、六度、多佛、三乘分别、一心本净等等思想。在上述种种经典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太乘的两个主要派别──中观派或空宗,瑜伽行派或有宗。
中观派 创始人是龙树和他的学生提婆。龙树著有《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等。提婆著有《百论》。提婆的后继者有罗罗跋陀罗(约 3世纪)。罗罗系传至清辩及佛护(约470~540)时,因对中观的理论有着不同的解释,分裂为自续派或称独立论证派和应成派或称归谬论法派。
中观派把他们最高的真理称为“空”,认为“空”是不可描述的绝对。《中论颂》宣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以及人们的认识,甚至包括佛法等等都是一种相对的、依存的关系(因缘、缘会),一种假借的概念或名相(假名)。它们本身没有实体性或自性(无自性),所谓“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只有排除了这种因缘关系,亦即破除了执着名相的遍见,才能达到最高的真理──“空”或“中道”。后来的注释家对“空”有着不同的解释归谬论法派的佛护认为,龙树的空“是遮非表”。所谓“是遮”是指否定“实有自性”,“非表”是指不肯定任何规定性的存在。他还进一步认为,“非唯空有,亦复空空”,就是说,任何对空的认识本身也要加以空除。而独立论证派的清辩、月称(600~650)等则持相反的意见,主张用因明中的推论形式积极地表述“空”,“空”不是意谓着否定一切,而是修持者在禅思中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
中观派在排除关系,破除名相中提出了“八不”,即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
一、不异,不来、不去等八个相对的辩证模式。其中不生、不灭是从实体方面说的,不常、不断是从时间方面说的,不
一、不异是从空间方面说的,不来、不去是从运动方面说的。他们认为,破除了这四对作为一切存在的基本范畴,那就否定了客观世界和人们的认识,从而也就显示了空的真理。他们从“理”和“事”两个方面作了论证。《中论颂》写道:“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中观派在这里对当时印度哲学派别中的四种世界起因论进行了批驳。数论认为,一切事物是从自身中产生出来的,因为原因已经存在于结果之中,而中观派认为,如果因中有果或者因果相同,那么因果之间就没有差别,结果的东西就成了原因的重复,这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和经量部认为,事物是从他物产生的,因为因与果是不同的。而中观派认为,如果因中无果或者因果差异,那么,就会导致因果的消灭,一个事物会产生任何一个另外的事物;耆那教和胜论认为,事物是从自身并和他物共生的,因为众多的原因产生众多的结果。而中观派认为,如果在同一事物中,有时因等同于果或者有时因差别于果,那么,这种折衷的结合会在一个事物中同时出现矛盾的性质,这也是不可能成立的;顺世论认为,事物无因所生,中观派认为,这是一种“巧辩”,正象没有母亲就能生出孩子一样。
中观派在《中论颂》等著作中把存在归结为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另外在分析世界的基本范畴即“八不”中,承认一切现象或概念的外在形式都是互相对立的、矛盾的,每一个矛盾又包含着对立的两个方面。它承认现象或概念的相对性以绝对性为基础,这是一种辩证的说明,但是他们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和不彻底的。他们承认矛盾是为了排除矛盾,最终不得不承认没有矛盾的最高真理──空或真如。
中观派为了沟通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关系,提出了真谛和俗谛的“二谛说”。他们宣称,对一般覆盖无明的凡夫来说,应该承认经验或现象世界的存在,但是对于已经消除无明、洞察真理的人来说,经验或现象世界只是一种幻现,一种执着遍见的名相,应该承认最高的真理是空或中道。
瑜伽行派 兴起于4~5世纪,因强调瑜伽的修行方法而得名。瑜伽行派的理论奠基人是无著和世亲。该派的主要经论是《瑜伽师地论》《解深密经》《唯识二十论》和《成唯识论》等等。世亲的继承者有亲胜(410~479)和火辨(410~490)。较亲胜稍后并发挥亲胜学说的有德慧(440~520)、安慧(475~555)。史家称以上为前期瑜伽行派或无相唯识派;世亲的另一继承者是陈那,他特别注意因明的研究,是后期瑜伽行派或有相唯识派的先驱者,其主要著作有《因明正理门论》《集量论》。陈那的后继者有护法(530~610)、戒贤(529~645)和法称。法称发挥了陈那的因明学说。
瑜伽行派的世界观是唯识说。他们否认中观派一切皆空的观点,认为世界上一切的现象都是由精神的总体──识所变现出来的,所谓“万法唯识”“三界唯心”。按识的变现和作用可分为三类八识:①前六识,即眼识、耳识、舌识、鼻识、身识、意识,主要的职能是起了别和认识的作用,这六识都以各自相应的认识器官即眼耳、舌、鼻、身、心为其活动的根据,并以相应的、幻现的外境即色、身、香、味、触、法为其认识的对象。②第七识,即末那识,职能是起思维度量的作用。末那识是前六识和第八识即阿赖耶识的中介,它以阿赖耶识为其自己存在的前提和认识对象。由于末那识的活动伴随有四种根本烦恼,从而使人们陷于痛苦和生死轮回③第八识,即阿赖耶识(意译“藏识”),是前七识的共同根据,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它的本相有三个方面:一是能藏,即阿赖耶识能摄持和保存一切“种子”(“潜在力”),这种潜在的能力在时机成熟的时候能够生出宇宙万有(“种子生现行”);宇宙万有也可发生(“熏习”)新的宇宙万有的潜在能力或状态(“现行熏种子”),这种势如瀑流永恒不断的因果变化,也就是人间苦海的无限变化过程。二是所藏,即生起宇宙万有潜在力的所藏处。三是我爱执藏,阿赖耶识原非自我(灵魂)而是识的流转,但第七识妄执为永恒主宰的灵魂,被称为我爱执藏。这个“我”(灵魂)也就是轮回果报的精神主体。
唯识派对认识的职能和作用作了分析,认为有“四分”,即四种作用之分:“相分”是幻现的外界对象反映在人们认识中的形相,亦即客观对象反映在主观上的表象;“见分”是人们自己对于形相的认识能力或作用;“自证分”是证知、鉴定自己如何认识形相的了别作用,亦即 “见分”“相分” 的自觉作用,所谓“自之证”;“证自证分”是对于“自证分”的再证知、再鉴定;所谓“自证之证”,这是认识能力或作用的最高阶段和总结。唯识派曾以用尺量布的例子来说明这四分的关系。“相分”好比布,“见分”好比尺,“自证分”好比是根据尺所量知布的大小,“证自证分”好比是对于所量布的大小的证实。
瑜伽行派对于识所表现的宇宙万有进行了繁琐的分类,改造了有部的五位百法,把宇宙万有分为“五类百法”,论证一切现象无非都是识的变现。他们还对宇宙万有的本性作了说明,宇宙万有可分析为三性:①遍计性,即虚妄的表相(相);②依他起性,即假有的或相对的表相,这是由因缘或条件所引起的;③圆成实性,即绝对的表相。圆成实性不借因缘或条件,是由自身并在自身中存在着的一种最真实的实在,它是由修行完成了的人通过瑜伽直觉所亲证的。圆成实性也就是“真如佛性”。
瑜伽行派的八识是一种虚构的精神作用的体系,在八识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客体,它们的认识作用不是主观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是八个识对于由它们自己所表现出来的认识对象的认识,就是认识自体的认识。就八识的认识作用和过程来说,瑜伽行派是主观唯心主义;但就阿赖耶识是永恒瀑流的种子,它在因果业报中一味相续,阿赖耶识不单为个人所有,而为众生共有而说,瑜伽行派又是客观唯心主义。佛教唯心主义到此进入了高峰。
密教时期 公元6~7世纪,印度在政治上处于分裂局面,出现了很多封建的小国,专制主义的统治严重阻碍社会生产的发展。佛教和婆罗门教相互接近起来。佛教的密宗,又称金刚乘、真言乘。它是大乘佛教、婆罗门教和印度民间信仰的混合物,也摄取了其他宗教的一些信仰和实践。它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礼、俗信为其特征,宣扬口诵真言咒语(“语密”)、手结契印(“手式”,“身密”)、心作观想(“意密”)三密同时相应,可以“即身成佛”。
根据中国的传统说法,密教的根本经典有六经三论,其中主要的是《大日经》和《金刚顶经》。密教在教理上仍然采用大乘中观派和瑜伽行派的思想,或者把两者结合起来。《大日经》宣称,作为宇宙本原的根本佛或大日如来佛是一切智慧中的智慧。这种智慧是以菩提心为基因,大悲为根本。《三业最大教王经》说,“菩提心是空性和慈悲的统一,它是无始无终的、寂灭的,不具有任何存在和非存在的观念”。菩提心与人心相通,可分为八心六十心等,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这种心的种种表现。大乘佛教一般认为,佛的法身是超越形相和概念的;而密宗认为,大日如来佛的法身即是宇宙本原的“六大”(地、水、风、火、空、识),这样就把本体和现象统一了起来。密教所谓“当相而道,即事而真”,即是说宇宙的真实本体和森罗万象二而为一,认识了现象即认识了本体。后来的注释者们,包括中国和日本的一些密教大师,又把“六大”分为“随缘六大”和“法尔六大”,即“法尔六大”是本来具有的六种原素即一种本体的或绝对的存在,这种六大有着相应的属性和作用,属性也就是宇宙万有的本性和根本作用。“随缘六大”是假托于“法尔六大”而存在的一种相对的、现象的存在。它是随缘(关系)显现为现实的东西,这种现象的东西据说由于它和人们的业烦恼相伴随,因而可以被人们的感官所认识。“法尔六大”与“随缘六大”的关系是能生和所生的关系。它好比月与月光的关系,两者形影相随。密教认为作为宇宙的本体或现象的六大法体,也就是“六大法身”即根本佛的真身。“六大法身”综合十界、六凡、四圣。总之,宇宙一切无一不是“六大法身”的各别显现,这样,哲学的思辨就进入了神学的天国。《金刚顶经》采纳了瑜伽行派的“转识得智”的思想,提出“五佛显五智说”,认为五智中最重要的是“法界体性智”,而这五智都是唯识所转。后来进入中国西藏的莲花戒(740~796)还用般若的思想贯通瑜伽、中观的学说,形成了中观瑜伽派。
从公元前 3世纪下半叶开始,佛教就不断向古印度境外传播,逐渐发展成世界性的宗教。而在印度本土则由于公元8~9世纪以后印度教的兴盛,佛教内部部派系的纷争和僧伽的腐败,外族频繁的入侵,特别是伊斯兰教徒的武力征服,不少僧侣被杀戮,很多重要的寺庙和文物遭到破坏,因此印度佛教开始衰微,到13世纪初趋于消亡,至19世纪后才稍有复兴。
第三篇:印度佛教史
从印度佛教史课堂获得的心得体会和思考
李洪胜 1000015113
(一)由课堂我理解的佛教广泛传播的一些原因
(1)对种姓制度的否定使之受到广大在种姓制度中地位卑微的人的认可和支持。
佛教提出了种姓平等观念:不应问生处,宜问其所行。微木能生火,卑贱生贤达。只要相信佛教都能加入,对下层群众开门是其能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给了人们一条摆脱现实痛苦的愿景。婆罗门教强调婆罗门至上,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这个种姓等级制度是不能改变的,而且是先天决定的,不论后天做什么都无法改变先天的等级尊卑。而佛教的种姓平等观念则赋予了在种姓制度中等级较为低微的民众通过后天的努力修习来达到阿罗汉的境界或者成佛,而即使在种姓制度中地位较高的人也必须通过同样的修习才能成为阿罗汉。先天的“出处”对于佛教的修习就显得并不那么重要了,而是赋予每个人以平等的机会。在传教过程中也确实不分信徒地位的高低,只要虔诚地信佛教就可以加入佛教,因而佛教面对的可传教的群体范围就无限地扩大了。
而佛教的三法印1:A无常:没有东西是永恒的,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杂阿含经》:一切行2无常。B无我:无主体、无本体、无根本原因。《杂阿含经》:一切法3无我。婆罗门教认为人死后躯体毁掉,但阿特曼(“我”)不会死,会轮回。“我”是人的本体和宇宙的本体是合为一体的。早期佛教都是主张无神的,因为它的“无我”要求没有最高的或者永远不变的东西。而神都是自己不毁的,所以佛教提倡的是无神。但佛教中的神是没有地位的,不是创世神,比佛、菩萨的地位都低,寿命有限也要经受轮回,与人没有太大区别。C涅槃:(熄灭)被佛教用来指烦恼熄灭=圆寂、寂灭、入灭。是佛教追求的最高目标(涅槃状态不可言状,“不可谓有,不可谓无,不可谓亦有亦无,不可谓非有非无”)《杂阿含经》:,是名涅槃。三法印中的“无常”和“无我”都是否定婆罗门教的理论。
根据婆罗门教的理论,世界上存在着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叫做“梵”,奥义书中提出“梵我合一”,婆罗门教将梵定义为最高实体是为了确定婆罗门至上的地位和种姓制度确定的等级地位不可改变。佛教十二因缘理论否定了天地万物由梵衍生。把人生现象分为十二个相互联系的条件,人生现象依赖于这十二个条件产生:无明(人生死的原因,即无知,不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而奥义书的思想家认为无名的产生是因为人们不认识梵我同一,不认识作为现象界具体内容的无数我(小我),在本质上是梵,不认识梵是唯一的实在。);行(行为动作,三种:身、口、意);识(认识、识别);名色(即五蕴,名色在一起构成人体);六处(这里指内六处,眼耳鼻舌身意);触(接触);受(感受);爱(有了受带来的愉悦而喜欢它);取;有(生存的环境);生(在某一生存环境中会产生生命现象);老死。这十二个条件连接反复形成轮回(一切皆苦,佛教追求的是涅槃)。消除无明的方法是接受佛教的智慧,可以使十二因缘倒塌,就跳出来了。无明、行是过去因,识、名色、六处、触、受是现在果;爱、取、有时现在因;生老死是未来果。这样从理论上对婆罗门教种姓制度的否定,为下层民众大开方便之门,获得了下层群众的广泛支持的和参与。(2)佛教的理论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吸引力。
宗教的产生是因为现实的自然社会现象不能为当时的人们合理的解释,或者现实社会受到的痛苦无法得到解脱。释迦牟尼想通过学习禅定悟道没有成功,来到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他初转法轮的时候传的是四谛:苦、集、灭、道。苦谛就是:现实社会是痛苦的,只要处在轮回之中就无法摆脱这样的痛苦;集谛是对痛苦原因的分析,告诉人们欲望、渴爱是痛苦产生的直接原因,欲为苦本;灭谛是提出一个没有欲望的境界即涅槃,涅槃是佛 12 三条印证是否是佛教理论的标准;法:佛法;印:凭证。
迁流变化 3 法的意思:A观点、理论(佛法);一切事物现象(万法无我)。教追求的最高境界;道谛是消灭苦以达到涅槃境界的方法。通过初转法轮的四谛能看出,释迦牟尼最初悟道创立佛教是以消灭现世人的痛苦为目的的。而且提出了一套从头到尾相对完善的消灭痛苦的办法和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最高境界,涅槃,通过修习不论在种姓制度中地位如何都能够灭除痛苦达到涅槃,这对于对现实社会不满的群众特别是下层群众而言是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的。
佛教的的中道概念。苦乐中道(释迦牟尼认为耆那派的极端化苦行不利于修行,而顺世论认为人活着应该尽情享乐,人死后就以无所有了,这种观点也为释迦牟尼所反对)《中阿含经》:五比丘当知,有二边行,诸为道者,所不当学。一曰著欲乐贱也,凡人所行。二曰自凡自苦,非圣贤求法,无义相应,五比丘,舍此二边,有取中道(出转法轮传了中道思想,二边行是两种极端的做法)后来佛教里的中道主要是思维方法:不落两边。大乘佛教中的不二法门是指不能执着于实物两端的差别。中道观念相对于二边行而言是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3)古印度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的时期主要是在阿育王时期,而阿育王信佛。他在全国建立朝圣圣地,在山上刻阿育王法敕,阿育王信佛使佛教在印度的地位提高了。极大地推动了佛教的传播,对现在研究佛教文献也提供了很多的文物第一手资料。
(二)关于现实的一些思考
在中国虽然实行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但在中国信仰宗教的人比例并不大,当然,由于中国人口比较多所以总数比较大。当然在中国影响最大的宗教就是佛教。晨钟暮鼓的佛教寺院大多是旅游的重要场所,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虽然真正的佛教信徒并不多,但到庙里祈愿或者还愿的人们还是很虔诚的。不敢有“杂念”。
当代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指责中国人没有信仰,权且不论这是不是事实,因为所谓信仰的定义就很难达成共识。但不得不承认,中国跟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很缺少宗教信仰。宗教信仰与对某些理论的“信仰”是有很大区别的。
课上老师讲,婆罗门教在古代印度的地位,与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的地位一样。而佛教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印度都不是最具影响力的教派。然而儒教与我们正常所谓的宗教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儒家思想更大层面上是学派理论。中国人常挂在嘴边的“举头三尺有神明”事实上并没有在中国人的生活信仰中广泛的体现出来。
佛教(当然也包括其他宗教对)对人们社会生活的约束特别是以宗教理论提出来的道德约束具有更大的实际效果。
佛教的经律论相辅相成,经是被佛教信徒奉为真理的佛的真言,论是对经的解释,而律则是信徒们需要遵守的规则。论对经的注释使得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会受到不同的人的认可,在认可佛教理论,特别是相信通过佛教的修行掌握苦、集、灭、道四谛可以达到条跳出轮回的涅槃境界,贪欲永尽,嗔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使得对戒律的执行更加笃诚。而大乘佛教更容易激起人们的积极性,因为它给了人们一个自己可以通过现世的努力能够达到的佛的境界,给了人们更好的希望。
经论是佛教的世界观,那么戒律就是佛教的方法论。在佛教戒律中很大一部分是道德准则,而另一部分则是对信徒,特别是僧侣的生活习惯的规定。比如三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其中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都很明确是道德的准则,甚至是普世价值。当代社会,也在倡导着这样的普世价值。但不得不承认,相对而言,世俗社会对这样普世价值的恪守要差于佛教的信众。在世俗社会中对这些道德准则的监督主要是舆论,如果过于严重可能会涉及到法律。如若不然,即使违反了道德律也不会对自己产生任何影响。而根据佛教的理论,如果不能奉行戒律则不能跳出轮回达到涅槃,是个人的惨重的损失,而且是否违反戒律并不需要别人的监督,自己知道,佛也知道,那么也就更加强了人们的“慎独”。我在想,能不能通过借鉴佛教的方法来促进社会道德的建设。
而按照佛教的理论,今世做坏事的最坏的结果并不是死亡,而是继续投胎转世轮回,在六道轮回中就会进入恶道,而且是因果报应的,过去因现在果,现在因未来果,这种理论对于道德的建设具有很大的帮助。如何能利用佛教这种观念加强道德建设很重要。现在很多人信佛都是基于实用主义目的,比如到寺庙去许愿,出海了求平安。合理借鉴用于社会的道德建设应该会有很大的帮助和现实意义。
第四篇:印度佛教史
印度佛教史
闽南佛学院
本科一年(2)班
印度佛教史
• 时间:公元前531—1208
• 直接发展:南传佛教(公元前3世纪—当代);
• 北传佛教可分为汉传佛教(公元前后—当代)
• 与藏传佛教(7世纪—当代),• 北传佛教又影响到了日本、朝鲜半岛东亚佛教的形成与发展。
• 印度佛教之分期:
• 初期佛教(公元前531年—前380年);
• 部派佛教(前380—1208);
• 大乘佛教(公元1世纪—1208);
• 密教(7世纪—1208年)
• 太虚法师对印度佛教史三期划分:
1、印度佛教第一个五百年的第一期佛教,为小行大隐时期。
2、印度佛教第二个五百年的第二期佛教,为大主小从时期。
3、印度佛教第三个五百年的第三期佛教,为密主显从时期。
佛陀以前的印度
• 据各种文献和考古资料,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印度出现了以哈拉帕为中心的印度河文明,出土的物品中,有不少与后世的印度教关系很深,然而,这个文明似乎在此之后突然消失。
•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越过兴都库什山进入印度,他们在印度河上游定居,成立了以《梨
俱吠陀》为中心的宗教(公元前1200年左右),主要是以天空、雨、风、雷、及其它自然界力量为神而崇拜的多神教。之后向东推进,与印度土著文荼人以及达罗毗荼人融合。接着《梨俱吠陀》,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成立了《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吠陀文献主要为祭祀服务。继而完成了《梵书》(公元前800年),主要为对祭祀方法加以说明。《奥义书》(公元前500年)在吠陀文献中出现最晚,也称为“吠檀多”,意为“吠陀的终结”,它所阐述的哲学道理为吠陀思想的顶峰。总体来讲,奥义书中的哲学思想最高命题是“梵我一如”,这才成为后世印度吠檀多学派的中心命题。
• 这一时代确立了四种性的差别。即主持祭神的婆罗门阶级;统率军队的刹帝利;从事农耕、畜牧、商业、手工业的吠舍;作为奴隶的首陀罗。在不同阶级之间,不能结婚及一起饮食。这成为种姓制度的根源。
佛陀时代的思想界
• 当时占主要地位的是婆罗门阶级,他们信奉吠陀,执行祭典,同时钻研梵我一如的哲学。以“吠
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为纲领。他们深信祭祀不仅有沟通人神的作用,而且有支配万物,从而达到自我完善的能力,因此他们一生要举行许多祭祀仪式,祭祀复杂。婆罗门所认为的理想生活方式为梵行期、家居期、林栖期和遁世期。
• 沙门思潮诞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环境和社会阶层的变化,婆罗门教已
不适应新的情况,沙门思潮诞生。是指一批反对吠陀的权威、反对祭祀,反对婆罗门至上的出家修行人。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观点、新理论,向传统思想挑战。
• 佛经中常常提到的“六师外道”,就是沙门思潮中六个有影响的沙门集团的领袖人物。按印度的传
统观点,凡是承认吠陀权威的,都称为正统派,属婆罗门系统。凡是反对吠陀权威的,都是非正统派,属沙门系统。佛教反对吠陀权威,与六师外道同属沙门系统。但是由于六师经常与佛及佛弟子争辩,不信释迦牟尼所说,所以佛教称之为外道。
• 六师外道
• 不兰迦叶(道德的否定论);
• 末伽梨瞿舍梨(苦行主义者);
•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顺世论,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 婆浮陀伽旃那(胜论学派,主张七要素的实在说);
• 散若夷毗罗梨沸(怀疑论和不可知论);
• 尼乾子(耆那教,命、非命、漏、缚、遮、灭、解脱的七谛说。)
佛教的兴起和发展
• 佛教的兴起是当时沙门思潮兴起的一部分,也只是印度众多宗教哲学派别之一,因此需要在佛教
与其它宗教哲学派别的互动中把握印度佛教的历史与思想。
• 佛陀是今尼泊尔与印度交界处迦毗罗卫国人,按照汉地传统的说法,出生于公元前565年,灭于
公元前485年。
• 佛陀的八相成道:下天、托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初转法轮、涅槃。
• 缘起论:在释迦牟尼佛时代,不同的宗教哲学派别对世界的成因,人生的遭际有着种种不同的解
释。
• 释迦牟尼佛则提出了“缘起论”。他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依赖一定的条件而存在,他把这种条件
称为“缘”。条件具备,事物生起,存在;条件消失,事物崩坏,灭亡。
• 佛教用“诸法因缘生,缘尽法还灭”这一偈颂来表述释迦牟尼缘起论的精华。
• 但释迦牟尼佛认为,世界万物都在不断的变动中,任何条件都不可能长久存在,因而任何事物都
不可能永久保留。既然这样,这些事物就不能依靠,不值得留念。
• 人若追求这些东西,到头来必然一无所得。释迦牟尼佛要求人们要认识世界万物的这一本质,抛
弃世界万物,转而追求永恒的存在—涅槃。
大乘佛教兴起
• 产生年代:公元前1世纪左右。汉译经典最早为支谶在147-186年间翻译的《道行般若经》等大
乘经典。
• 产生原因:
1:佛陀观进一步发展,十方三世佛出现;功德回向思想出现;多民族文化融合。
2:菩萨思想的发展,赞佛文学兴起;成佛原因的探索;在家信徒的反弹(佛塔崇拜的兴起)。3:新的理论的出现———般若空观的发展。
4:大乘佛教的起源探究————大众部以佛塔崇拜为中心的菩萨乘。而从目前来看,应是文化汇流的结果。
• 初期大乘佛教经典(从创立到龙树创立空观)
一:般若类经典——《大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
二:华严类经典——《大方广佛华严经》
三:《维摩经》
四:《法华经》
五:净土类经典———《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
弥陀经》
六:其它大乘经典:文殊类、弥勒类、佛名类等。
小结:起源不明;形态复杂多样。
晚期大乘佛教
• 龙树创立中观学派,大体为三世纪末四世纪初人。日本人认为大体有十二种著作,以《中论》、《大
智度论》等为重要,认为诸法皆空。
• 无著、世亲等认为诸法为有,创立了瑜珈行派,《摄大乘论》、《俱舍论》等。
• 密教:最晚成立的大乘佛教,有明显的咒术因素、民俗因素,也有外教的影响。
• 注重咒语、性爱、神秘仪式,形成密宗。
没落与衰亡
佛教的衰落
• 8世纪后阿拉伯人的侵入和伊斯兰教的传入。密教加剧了佛教的衰亡。佛教在印度本土迅速衰落。• 晚期大乘佛教已经不如婆罗门教兴盛。
• 伊斯兰教7世纪进入西北印度;八世纪占领印度河下游;1001年大规模进攻中印度、东印度;1208
年摧毁超岩寺,这是印度佛教衰亡的标志。印度教吸收佛教特色,取而代之。
•所谓“末法时代”
• 信仰佛教的人数渐渐稀少,修行的人更少,修行而证圣道的人则已没有了,到最后佛法也就被世
间的邪说和物欲所淹没,纵然尚有佛经存在,也没有人去信受奉行。
古印度文明
• 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和居民
• 古代印度的地理范围包括整个南亚次大陆,即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领土。
• 次大陆北部为印度河――恒河平原,印度河有五条支流汇入,因此印度河流域又叫五河流域,恒
河流域由于水量充足,丛林密布,气候湿润,物产丰富,几乎不靠人工灌溉,就可栽培各种吸水作物。
• 总之,这片平原是次大陆的中心区域,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哈拉帕文明---达罗毗荼人
•考古发现:
•古印度文明上溯1000年、•城建(街道,下水道)、•楼房、•印章文字、•棉花栽培、•青铜器、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哈拉巴文明
1、哈拉巴文明的发现:印度河流域。
2、时间:前2500-1750年。
3、性质:城市文明——城墙、塔楼、街道、浴室和房宅。
农业文明——谷仓、农作物、农具。
定居性。
4、哈拉巴文字:2000余件文物,500余文
字符号,尚未解读。
5、创造者:土著达罗毗荼人?外来者?
6、消失:自然灾害?外族入侵?
7、社会性质的无从确定。
雅利安人的入侵
后来雅利安人部落自西北方向侵入古代印度,征服当地居民,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小国。
公元前6世纪,印度半岛逐渐统一,经过近三百年(公元前3世纪),摩揭陀国的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整个印度半岛。
•讲究血统的种姓制度
•公元前2300年左右产生早期文明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并建立国家
1、雅利安人的到来:南俄草原——伊朗——印度。
2、吠陀时代:
前1400-600年,婆罗门教经典《吠陀》——梨俱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
早期吠陀时代——前1400-900年,印度河流域,游牧-农
业,铁器时代,军事民主制。
后期吠陀时代——印度河-恒河流域,国家雏形。
3、列国时代:
前600-400年。中心东移恒河流域。诸国并立,佛经之所
谓16国,类似于春秋战国时代.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四个等级
• 种姓制度:
1、起源:征服与种族的对立——早期吠沱时代。
2、演变:(早期吠陀时代)古印度可谓世界人种的大熔炉。主要有矮黑人、原始奥大利亚人、达
罗毗荼人、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腊人、大月氏人、白匈奴人等,说得确切些,就是三大人种(黄种、黑种、白种)都有,方言竟多达200种以上,所以古印度居民的构成比较复杂。——(后期吠陀时代)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孔雀王朝)舍提与贱民。
3、相关问题:种族差异、经济地位、宗教生活、法律身份。
种姓制度
1、雅利安人入侵并征服印度河流域,建立雅利安人国家。
2、四大种姓
• 第一种姓婆罗门精神统治祭司。
• 第二种姓刹帝利世俗统治军事贵族国王。
• 第三种姓吠舍雅利安人(自由民)农业、牧业、商业。第四种姓首陀罗土著居民(被征服、奴隶)
农业、渔猎、手工业。
早期佛教
• 佛教的产生、教义和传播
•产生:随着印度社会的发展,等级制度日益引起人们的不满。公元前6世界,印度社会矛盾
非常尖锐,佛教就在这种形式下产生了。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隐修者”;“大彻大悟的人”:“圣人”)。
教义:佛教宣扬“众生平等”、消灭欲望、忍耐、顺从,宣扬只有刻苦修行,才能达到“极乐世界”。•评价:佛教用“众生平等”的主张来吸引被压迫的人民,具有反对等级制度的一面。同时,更要看到它利用“来世”的说教,让人民忍受苦难和放弃斗争的一面。所以它被统治阶级利用,成为统治和麻醉人民的工具
佛教产生(刹帝利吠舍阶层不满婆罗门阶层享有许多特权)
1、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
2、创始人:释迦牟尼
3、教义----众生平等(来生,极乐世界)
4、作用----打破种姓间的严格界限;引导众生,走向解脱。
5、传播:往南亚渗透,向东亚、东南亚传播。
佛教的发展
1、背景:前6世纪新旧势力的消长。
2、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约前563-483年),尼泊尔,刹帝利种姓,29岁出家,36岁得道成佛,80岁进入涅磐。
3、教义:缘起法,四谛——苦、集、灭、道,十二因缘
等。
4、特点:轮回转世的继承;人生多苦与众生平等。
5、演变:阿育王与国教的地位——贵霜时期的大乘佛教
与小乘佛教——13世纪以后在印度的衰落。
汉时传入中国,影响周边。
第五篇:简述印度佛教史111
简述印度佛教史
毕金城
一、佛教起源时的印度社会背景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五世纪的古代印度,当时很像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七七O----前二二一),政治上群雄割据, 当时出现了十六个国家,互相攻伐,但思想上却百家争鸣,当时主要的外道(非佛教派别)主要有六派.在如此纷繁的印度思想界,从他们对于印度正统思想的态度来分,大致可以区分为婆罗门思潮和沙门思潮两大系统.婆罗门思潮就是婆罗门教,信奉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主神,分别代表宇宙的创造,护持,毁灭.沙门思潮是反传统的思想体系,佛教属于沙门思潮的一个派别,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吸收了桥陈如等五比丘组成的僧团,经过四,五次吸收徒众就发展到了一千两百五十人,佛教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是因为他着重反对种族分立和创始神的理论,主张”四性平等”和”业感缘起”,”因果报应”等思想,二、关于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真名是悉达多.乔达摩,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生于公元前五六五年到前四八五年之间,卒于公元前五四五年.释迦牟尼的生日,大乘佛教认为在四月初八, 释迦牟尼在二十九岁的时候,有感于生,老,病,死等人世间的痛苦现象,决计出家解脱,开始通过苦行,但当他在菩提树下突然悟道的时候,他已三十五岁, 释迦牟尼经过四十五年的传教活动,最后在拘尸那迦城郊沙罗树下逝世,时年八十岁.释迦牟尼临涅槃前留下遗教:佛涅槃后,以戒为师;依四念处而住,遇恶人应默摒置之, 佛涅槃后,为了使人们对佛经起信,一切经首应说”如是我闻”.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在印度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原始佛教时期,部派佛教时期,大乘佛教时期,密教时期.原始佛教时间约为公元前六世纪中叶到公元前四世纪中叶,以他在鹿野苑初转法轮算起.主要内容为: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释迦牟尼的教诲可以概括为三句话: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此称为三法印,后又加上”有漏皆苦”,而成四法印.释迦牟尼认为,要想达到涅槃,就要修”戒定慧”三学,包括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三、佛教经典的形成
释迦牟尼死后,为了对他的说教进行甄别,审定,佛教徒进行了四次结集.第一次在释迦牟尼死后当年雨季举行,在王舍城,参加结集的有五百比丘,史称五百结集.由迦叶主持,阿难诵出经藏,即四部<阿含经>,有优婆离诵出律藏.第二次在释迦牟尼死后一百年举行,在吠舍离,参加结集的有七百比丘,史称七百结集.第三次在释迦牟尼死后二百三十六年举行,护法王为阿育王,以目键连子帝须为上座,目的是对第一次结集的阿含经进行重新会颂整理.第四次结集是在迦腻色迦王执政时期举行,有五百罗汉参加.四、佛教发展成世界宗教
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在印度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统一大帝国.他派出弘法高僧,使佛教传播到印度以外的国家,发展成世界宗教.佛教从印度向北经西域传入中国内地,又从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称为北传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经典以梵文为主.佛教从印度向南传入斯里兰卡以及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称为南传佛教,以小乘佛教为主,经典以巴利文为主.五、部派佛教
从公元前四世纪第二次佛教结集开始,印度佛教史进入了部派佛教时期,到公元后一世纪大乘佛教出现止,前后共经五百年左右的时间,这个时期的佛教,不像原始佛教那样基本上是一个整体,而是部派峰起,四分五裂.大体上分为十五个部派,为大乘佛教的种种观点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六、大乘佛教
大约到公元一世纪,印度佛教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大乘佛教时期,”乘”为乘载的意思,”大乘”意谓乘载多数人度过苦海,到达涅槃彼岸.神话色彩加重,这是大乘佛教的第一特点,第二特点是在修行实践方面所提出的”六度”主张,”小乘佛教只求自己的解脱,主要修行”戒定慧”,六度”的内容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第三大特点是把修行果位分为佛,菩萨,罗汉三级,小乘佛教的修行果位共分四级:第一是预流果,第二是一来果,第三是不还果,第四是罗汉果.七、第一个大乘佛教学派----中观
到公元三世纪,印度佛教出现了第一个学派----中观学派,因为这一学派十分强调”空”,所以又被称为大乘空宗.学派的创始人是龙树,中观派的主要著作是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及其弟子提婆的<百论>.主要讲了中道实理不偏不倚为中,智慧认识事物不受任何阻碍称为观,中观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空”,空分为:内空,外空,内外空和不移动,八、第二个大乘佛教学派----唯识
到西元四,五世纪,印度佛教出现第二个大乘学派----瑜伽行派,因该派主张”万法唯识”,所以又称为唯识派,与大乘空宗相对立,所以称为大乘有宗.唯识的创始人一般认为是弥勒.大乘有宗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它设立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别.大乘有宗的种子论也是该宗的基本理论之一.五位百法也是大乘有宗的基本理论之一.大乘有宗也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法)都是因缘和合所产生的结果,主张有十因: 随说因
观待因 牵引因 生起因 摄受因 引发因 定异因 同事因 相违因 不相违因等十种,因缘分为: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四种,果报为五种:异熟果,等流果,士用果,增上果,离系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