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章大题
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确或者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而是绝对的、无条件的。2一切唯物主义都是能动的反映论
3、实践出真知,所以每个人的知识都来自亲身实践。
4、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5、客体就是客观存在。
6、丰富的感性认识就是理性认识
7、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
8、相对真理是指包含错误的真理。
9、“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是不可知论观点。
10、认识的目的是达到理性认识。
11、真理即是客观事物、客观规律。
12、判断一个认识是否为真理 , 就看它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13、绝对真理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相对真理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14、多数人拥护的就是真理
三、简答题
1简述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 57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依赖于实践,对实践有反作用。实践在认识中其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的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不意味着认识无足轻重。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它往往走在实践前面,指导实践活动的进程。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惟一标准 68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要做这种检验,就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才能判定它是不是真理。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使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使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就是说,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真理一定是符合逻辑的,但符合逻辑的不一定是真理。是不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最终的证明。
3、如何理解真理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和相对性(不确定性)。69 对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这一命题也要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只要我们确认人的认识、思想、理论的真理性在于他们具有不依赖于主体、不带任何主观附加的客观内容,在与他们同认识的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相符合,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出认识的真理性。这就是实践标准的确定性。肯定了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也就必须承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任何具体的实践活动对于真理的检验作用,都会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而表现出某种相对性、有限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
因此,我们必须把实践对真理的检验,看作是全部人类的实践及无数个别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实践检验和证明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
4、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61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但是还不深刻。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自身规律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是深刻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和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坚持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位理论和经验论,在工作中会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5、简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59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他们之间的反应与被反映的关系。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例如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感性和理性等。因而,它全面的解释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把认识看成一个有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6、简述认识过程中第二次飞跃的意义和条件 62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其意义: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又需要理论指导。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会变成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第二,理论是否正确,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中,没有得到证实。而将以获得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检验,正确的理论才能得到证实,错误的理论才能被发现,并在实践过程中,使自身得到发展。如果没有这个过程,对事物的认识就没有完成。
实现由理论相实践的飞跃,是有条件的: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只有这样,理论才能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工作)方法。
7、简述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56+网上答案
认识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客体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1.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关系)和实践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关系)。实践关系是认识关系的基础,主体是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认识客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的反映对象的过程。2.主体的这种认识、改造客体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因此主体和客体之间还存在着价值关系。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同时也是客体得到进一步改造、发展和完善。3.主体和客体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有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由制约作用。
8、简述实践的含义及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30&57
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体征。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具体体现为: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实践即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征。
实践在认识中其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的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不意味着认识无足轻重。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它往往走在实践前面,指导实践活动的进程。
9、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57+网上答案
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其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的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最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综上,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新的经验材料。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手段和物质条件,从而不断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0、简述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原理的内容和关系。65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其次,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即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既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即真理在广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其次,真理反映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反映只能是相对正确的,即在认识的深度、精度上都是有限的。
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从“静态”上看,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也就是说,从真理的两重性看来,任何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二者的统一。第二,从“动态”上看,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人们想绝对真理的接近,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一切科学理论。
11、简述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67 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也是真理发展的规律。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符合的就是真理,不符合的就是谬误。
真理谬论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首先,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斗争来实现的。最后,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真理与谬误的区别和对立并不是绝对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它就会变成谬误。
四、论述题:
1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并说明这一原理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但是还不深刻。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自身规律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是深刻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和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坚持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位理论和经验论,在工作中会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2运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原理,谈一下我们在今天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其次,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即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既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即真理在广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其次,真理反映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反映只能是相对正确的,即在认识的深度、精度上都是有限的。
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从“静态”上看,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也就是说,从真理的两重性看来,任何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二者的统一。第二,从“动态”上看,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人们想绝对真理的接近,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对决主义相对主义。我们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道出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二者都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得一切科学理论。
3、如何理解真理的内容和性质。
4、用理论和实践辨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意义。
5、怎样理解认识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试用这一原理说明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
6、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及其伟大意义。
第二篇:动物二章
动物二章
教
材: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单
元 热爱自然 享受自然 板
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鸬鹚》这篇写景散文,以诗一样的语言,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为我们展现了三幅画卷。从文中我们欣赏了优美的水乡景色,感受到渔人的悠闲自得,并从渔人和鸬鹚的默契中体会到这更是一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赞歌。
《鹭鸶》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生动地描写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以及觅食、栖息、飞行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全文条理清楚,主要写了白鹭的外形和活动之美,语言流畅而传神,营造出自然清新而又浓郁绵远的意蕴,恰如清风拂过读者的心田,又似纯净的溪水荡涤内心的焦躁与烦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10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2个要求会写的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想象文章描绘的画面美;了解并学习文章 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方式。体会作者在写景状物时寄托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充分、专注地诵读全文,使他们能够读正确、读流利。要通过整体感知,使学生领悟行文思路,领悟湖面的平静与否跟鸬鹚捕鱼之间的关系。
2.要引导学生熟读、美读课文,使学生能借助画面背诵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写景状物时寄托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 情感。
重难点分析:
1.引导学生充分、专注地诵读全文,使他们能够读正确、读流利。要通过整体感知,使学生领悟行文思路,领悟湖面的平静与否跟鸬鹚捕鱼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熟读、美读课文,使学生能借助画面背诵课文。
3.体会作者在写景状物时寄托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课前准备:
课件、了解鸬鹚和鹭鸶的一些特点。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10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2个要求会写的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充分、专注地诵读全文,使他们能够读正确、读流利。要通过整体感知,使 学生领悟行文思路,领悟湖面的平静与否跟鸬鹚捕鱼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写景状物时寄托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 情感。
一、揭题导入
(一)读课题。
指名读,朗读课题后齐读。
(二)教师或学生简介鸬鹚。
鸬鹚是一种水鸟。它们爱吃鱼,也爱捕鱼,并且捕鱼本领特别高。(展示课件)
(三)介绍鸬鹚喉囊的位置和作用。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一)老师范读,订正字音。
(二)学生练读。
要求:注意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课件出示读读认认。
1.自读课文,注意认读生字,多和生字打招呼,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2.同桌互读。
3.指名接段读文。4.交流字词理解情况。5.指导朗读。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一)自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了解了些什么?
(二)默读课文,思考:鸬鹚捕鱼和湖面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展示课件)
(三)讨论,理清文章思路。捕鱼前平静 捕鱼时 不平静 捕鱼后 恢复平静
四、品读课文重点段落
(一)读悟捕鱼前的段落
1.默读课文,你从课文哪些地方品味到了小湖的平静、优美?将有关语句勾画出来。2.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悟湖面的“平、亮、清”(镜子)、小船的“轻、稳、平”(浮)以及渔人悠然的感觉。3.积累语言,指导背诵。
(1)学生试背,教师指导学生背课文的方法:一句一句地背,找出重点背,看着画面背,闭眼想象画面背等……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2)指名背诵课文。
(二)读悟捕鱼时的段落
1.品味“一抹”这个重点词语。
(1)学生品读课文第2、3、4段,特别注意渔人的“一抹”。读完以后,把自己对“一抹”这个词的感受和理解写到练习本上。
(2)教师点拨:小湖的平静和优美的确令人陶醉,小湖的活跃和欢腾同样叫人心动。当 渔人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的时候,小湖的平静消失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派活跃、一派欢腾的热闹景象。展示课件
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一抹,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3)组织交流,随机点拨。
教师提醒学生:既然渔人这句话是对鸬鹚说的,那总得先有个称呼。比如:好鸬鹚、小东西、捕鱼能手、亲爱的、孩子们、兄弟们、我的宝贝、朋友们、小家伙们、小嘟嘟……(4)教师小结:你们看,渔人这一抹,抹得多么自信、多么自如呀!他抹出了活跃、抹出了欢腾、抹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2.再读课文,思考还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由渔人的“一抹”抹出的活跃和欢腾。组织交流,教师作随机点评,并引导学生反复读好有关句子。
(三)品读捕鱼后的平静 1.展示课件:
岸上炊烟四起,袅袅地升上天空。渔人不再赶鸬鹚下水了……天色逐渐暗下来,湖面恢复了平静。
体会“恢复”一词的意思。
2.品读思考:这时的静与原先的静是不是完全一样? 这是一种____的静,____的静。
相互讨论完成练习。并指导学生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五、教师小结
《鸬鹚》这篇课文,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水乡的平静之美,这是一种柔和安宁的静态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水乡的活跃之美,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动态美。有动有静、动静交替,动美静美、动静皆美。这不仅是《鸬鹚》,也是整个大自然赐给我们的一份美的礼物,我们应该好好地享受它。
第二课时
知识与技能: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想象文章描绘的画面美;了解并学习文章 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方式。体会作者在写景状物时寄托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
要引导学生熟读、美读课文,使学生能借助画面背诵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写景状物时寄托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 情感。
一、古诗引领,导入新课
(一)出示杜甫《绝句》中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中的白鹭也叫鹭鸶。我国现代杰出的大诗人、作家郭沫若也写了《鸶鹭》。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展示课件
(二)板书课题,指导书写。
(三)导入新课:
为什么古今诗人都喜欢描写鹭鸶呢?到底鹭鸶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吸引了他们呢?今天就让我们从品读郭沫若先生的《鹭鸶》开始探寻—— 展示课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结合生字表自学生字词,力争把课文读通读顺,同时要思考:在作者的眼中,鹭鸶是什么?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勾画出来。
(二)学生自由读书,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读后汇报:在郭沫若的眼中,鹭鸶是什么? 展示课件,出示句子: 鹭鸶是一首精巧的诗。
鹭鸶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四)朗读感知。
三、体会“鹭鸶是精巧的诗”
(一)解释“精巧”是什么意思?
(二)自读思考:为什么作者说鹭鸶是一首精巧的诗呢?品读第1-5自然段,想想是什么原因?把具体写鹭鸶精巧的语句勾画出来。
(三)自由阅读第1-5自然段,思考、圈划、批注。
(四)指名说自己的理解:为什么说鹭鸶是一首精巧的诗?
(五)品读句子:“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1.作者具体描写的鹭鸶是什么样子的? 2.鹭鸶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和感受呢?
3.鹭鸶的美还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体会第2自然段的对比、烘托手法)
(六)谈感受:鹭鸶实在是美,美得像一首精巧的诗!你会用什么词语来赞美它呢?
(七)感情朗读。
四、体会“鹭鸶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一)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鹭鸶既是一首诗,那它是否也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画呢?
学习提示:读课文第6-8自然段,从中找出几幅优美的画面,并给找到的画面起名字。
(二)学生先自由朗读课文,再小组讨论。
(三)交流汇报:在你的脑海中形成画面了吗?你给画面起了什么名字?
(四)你最喜欢哪幅画面?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细细品读,看看哪些地方的描写使画面如此生动,从而吸引了你。在你认为值得咀嚼的词句下做上记号。
(五)欣赏画面:根据学生回答调整。1.钓鱼图——展示课件
(1)理解“钓鱼”的拟人化;引导感受画面的完整、和谐美;(2)总结学习步骤:找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朗读体会 2.瞭望图——展示课件
(1)思考:你如果站在小树的绝顶,你有什么感受呢?而鹭鸶又是怎样的?你认为它是在瞭望吗?
(2)想象说话:
它真的是在瞭望吗?或许它是在。(3)指导朗读:把该句后的问号读成什么符号,才能把这种想象的意境读出来?(省略号)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3.低飞图——展示课件
(1)引导想象:你看到了什么?黄昏的天空是什么样的?飞来一群鹭鸶是一种什么感觉?
(2)在朗读中感受。
4.总结过渡:这就是鹭鸶,它钓鱼时的悠闲、瞭望时的悠然、飞行时的翩然,让人觉得它是那样的——韵味无穷!
可是,仍有人觉得它美中不足!请读读第9自然段,并谈感受。(1)自由朗读,思考体会。(2)汇报交流。
①理解:鹭鸶的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
②回顾课文,指导内化:“鹭鸶,因此鹭鸶的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展示课件
5.总结升华。齐读最后一段加深体会。
五、深化拓展
介绍有关鹭鸶(白鹭)的古诗:杜牧的《鹭鸶》、张志和的《渔歌子》等。
六、课后作业
(一)收集有关鹭鸶的古诗。
(二)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教学反思:
第三篇: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体肤经受饿瘦之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以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途径)来让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在内部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 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这样之后人们才会明白,(一个人或一个国家)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孟子二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鱼我所欲也》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第四篇: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
教学目的
1.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2.顺畅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顺畅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尽量能琅琅上口。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孟子二章〉选自〈孟子·公孙丑〉,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
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
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
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
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
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
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
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
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要注意正音,读得顺畅)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 的地理形势。不如,比不上。
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 主观条件。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三里之城:周围三里(那样的小)城。
七里之郭:郭,外城。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而,表转折,却。
夫坏而攻之:夫,句首发语词。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池非不深也:池,护城河。
兵革非不坚利也: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坚
利,坚固锋利。
米粟非不多也:米粟,指粮食。
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意思是弃城而逃。
5.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以,凭,靠。意思
是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国,巩固国防。
威天下之以兵革之利:威,震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故,所以。有不战,不战则已。
6.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l—3段)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在决定战争胜负
中作用大小不同。
第一层(1段):总论。摆出观点,提挚全文。
第二层(2段):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第三层(3段):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部分(4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
7.提问:“人和’与下文所说的“道”是什么关系?
讨论并归纳:“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施行仁政则
“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
护。
8.提问: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主要观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提问:文章第3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讨论并归纳: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
用,极言防御一方地利条件的优越。
10.提问:文章第4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讨论并归纳:
(l)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
(2)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 文章主旨。
11.提问: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本文先摆出观点,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
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断,阐明
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
明“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四、小结
1.古今异义。
郭
古义:外城 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委
古义:放弃 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域
古义:界限,限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是
古义: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
3.虚词。
之
代词 他 亲戚畔之。
助词 的 三里之城。
动词 到 寡助之至
而
表并列 并且 泉香而酒例
表修饰 着、地 夫环而攻之。
表转折 却、但是 环而攻之而不胜。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言文字,回答问题。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
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_____,_____,_____。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l.在上文的横线上填入课文原文。
2.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_____。
3.对“域’“固”“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疆域 固定 震慑B.区域 固守 威吓
C.限制 巩固 震慑D.限制 巩固 威逼
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正确的翻译是()
A.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所以君子不喜欢战斗,可打仗就能够胜利。
C.所以君子见机行事,打不胜就不打,打得胜才打。
D.因为君子不主张战争,所以他打仗就一定胜利。
5.作者认为“战必胜矣”的原因是()
A.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要迁往别处。
B.依靠武力强大、地势险要。
C.施行仁政,取得人民支持。
D.实行正确的战略战术。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尽最熟读成诵。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炼,才能使人
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是怎
样论述这个问题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要注意正音,要读得顺畅)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起,指被任用。欧(quan3)亩,田间、田地。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举用,被选拔。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
夹板中间放土,用杵(chu3)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鱼盐,贩卖鱼和盐。
管夷吾举于土:士,狱官。举于上,从狱官手中被释放并被录用。
孙叔敖举于海:海,在海边(隐居)。
百里奚举于市:市,市井之间。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大任,重大的责任,担子。也,用在前半句 的末了,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加以解说。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动用法,使……痛苦。苦其心志,使他内心痛
苦。
劳其筋骨:劳,使动用法,使……劳累。劳其筋骨,使他筋骨劳累。
饿其体肤:饿,使动用法,使……饥饿。饿其体肤,使他身体饿瘦。
空乏其身:空乏,使动用法,使……贫困。空乏其身,使他受贫困之
苦。
行拂乱其所为:行拂,所行不顺。乱,使动用法,使……额倒错乱。乱其所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动心忍性,动
和忍都是使动用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曾益其所不能:曾益,增加。曾,同“增”。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人恒过:恒,常。过,犯错误,犯过失。
然后能改:然后,这样以后。
困于心:内心优困。
衡于虑:思绪堵塞。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而后作:而后,这样以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征验于颜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
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而后喻:喻,被人了解。
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里面,指国内。法家,有法度的世臣。佛
土,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国外。敌国,敌对的国家。外
患,外来侵略的忧患。
5.请学生翻译第4 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然后知生于忧患:生于忧患,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
而死于安乐也:死于安乐,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6,请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l、2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 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第一层(1段):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加以概括。其共同点是,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二层(2段):从上述事实归纳出作者的观点。
第二部分(3段):从正反两面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
第三部分(4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
7.提问: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本文将中心论点放在简末进行归纳。全文先论证“生
于忧患”,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
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再论证“死于安乐”,高度概括历史上大量安乐 亡国的事实加以说明。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
8.提问:本文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本文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用排比句式,每一
个历史人物的事迹只用一句话概括,这样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四、总结
1.词性活用:
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译成“使……” 2一词多义:
用
国防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家 国恒亡。
拂
不顺 行拂乱其所为。
同“弼”,辅弼 入则无法家拂士 3.通假字。
曾同“增”,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衡于虑
拂同“弼”,辅弼 入则无法家佛士
4.虚词。
于
从舜发于畎亩之中
给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在 而死于安乐也
以
凭 以天下之所顺
用来 所以动心忍性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文言文中有一些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可译为“使
(让,把)”+宾语+动词(形容词)请照下面例子翻译下列加点的词。
例:必先苦其心志。
译:使他的内心痛苦。
1.劳其筋骨。
译:
2.饿其体肤。
译:_
3.空乏其身。
译:_ 4.行拂乱其所为。
译:_
5.所以动心忍性。
译:_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附译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
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
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
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
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
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
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
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
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
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
都会归顺地。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
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
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
苦,筋骨劳累,体肤俄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
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
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
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
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
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第五篇:孟子二章
预习目标
1、掌握文章的重点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预习重难点:理解性背诵
预习过程
一、了解作者及文章出处。
1、这两篇文章都出自于_________________。作者孟子,名__________,是战国时期著名的 ________家,_______家。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继_______ 以后_______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 ____________,有________ 之称。
2、《孟子》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叙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二、给加点字注音。
1、舜
2、畎亩
3、胶鬲
4、曾益其所不能
5、拂士
三、熟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排比句,读出节奏。
2、这两篇文章的论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 和不同之处?
四、找出文中的四个通假字,并解释。
五、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六、1、读准下面的字。
①畎亩②傅说③胶鬲④行拂
2、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③入则无法家拂士④所以动心忍性
3、翻译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 请列出两句。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八、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
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
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
二、解释一词多义:
道:
1、会天大雨,道不通()
2、得道者多助()
3、伐无道,诛暴秦()
固:
1、国不以山溪之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池: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池非不深也()
国: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三、解释加点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
2、夫环而攻之()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非不坚利也()
5、委而去之()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7、威天下不以()
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四、翻译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五、回答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二、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傅说()胶鬲()拂士()
三、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
困于心衡于虑
曾益其所不能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空乏其身()舜发于畎亩之中()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苦其心志()人恒过()
四、翻译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五、1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原文答)
2、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3、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4、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六、1、指出下列“而”的不同用法(1)泉香而酒冽()(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4)而吾蛇尚存()
2、一词多义
(1)国: 国恒亡()去国怀乡()
(2)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以动心忍性()(3)于: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死于安乐也()(4)拂: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3、解释下列活用的词:
()劳其筋骨
(2)饿其体肤(3)空乏其身
(4)行拂乱其所为(5)所以动心忍性
(6)必先苦其心志
4、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异义。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所以动心忍性
5、翻译下列句子。(1)行拂乱其所为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七、拓展阅读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句中的“大任”和“是人”指的是什么?
答:
2、准备承担大任的人,先要经历怎样的磨炼?(用原文答)答:
3、这些磨炼是可有可无的吗?文中哪一个词语表明了这一点? 答:
4、让接大任者经历各种艰难困苦的目的是什么? 答:
5、请你联系历史或现实举出一个能证明本文观点的事例,(不能举文中的例子),或写出与此相关的一则名言。
一、话说千古风流人物
—古代文人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千百年前,大文豪苏东坡一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至今日,一代伟人毛泽东一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唱出了千古风流人物“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的豪情。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千古风流人物”的世界,去领略他们的风采,去聆听他们的话语,去感知他们的心灵……
风流人物?
—陈涉 诸葛亮
李白 范仲淹,或侠肝义胆的英雄,或聪明过人的智者,或才华横溢的文人…… 他们的事迹载入了史册,被后代一代一代传诵;
风流人物:曾经在历史上建功立业、对中华文明产生巨大影响的人。
——留下了千古传诵诗章的才华横溢的古代风流人物
二、“等闲识得东风面”
——识风流人物雅号
“圣人”——孔子
“亚圣”—— 孟子
“卧龙”—— 诸葛亮
“诗仙”—— 李白
“诗圣”—— 杜甫
“诗鬼”—— 李贺
“诗佛”—— 王维
“诗囚”—— 孟郊
“诗豪”—— 刘禹锡“大李杜”——
李白、杜甫
“小李杜“——杜牧、李商隐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公安三袁”——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 “曹氏三父子”——曹操、曹丕、曹植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诗家天子—唐代诗人王昌龄七绝写得“深情幽怨音旨微花”,而被举为“诗家天子”。寒酸夫子—孟郊一生坎坷,际遇凄凉,被称为“寒酸夫子”。杜紫薇—杜牧因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温八叉—温庭筠才思敏捷,每次入试,八叉手即成八韵,人称“温八叉”。诗骨—陈子昂,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诗杰 —王勃,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诗狂 —贺知章,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达,人称“诗狂”。
诗仙 —李白,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诗圣 —杜甫,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
三、“熟读唐诗三百首” ——诵风流人物诗句
1、李白:《静夜思》《古朗月行》《望庐山瀑布》《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行路难》《渡荆门送别》《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月下独酌》《送友人》《秋浦歌》
2、杜甫:《绝句》(两个黄鹂)《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石壕吏》《望岳》《江南逢李龟年》《春望》《秦州杂诗》《月夜忆舍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羌村》(其三)《登楼》
3、王维:《鹿柴》《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使至塞上》《汉江临眺》《竹里馆》《鸟鸣涧》《相思》
4、杜牧:《山行》《清明》《江南春》 《赤壁》《泊秦淮》
5、李商隐:《锦瑟》《乐游原》《夜雨寄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6、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记承天寺夜游》
四、“众里寻他千百度” ——识风流人物踪迹
1犹存正气参天地;永生丹心照古今。文天祥
2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岳飞 3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范仲淹
4韩潮学派百川汇;公起文章八代衰。韩愈 5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同切孔颜。孟子
6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蒲松龄
7、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杜甫
8、智谋隆中对,三分天下; 壮烈出师表,一片丹心。诸葛亮
9、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 山行六百里,亭影不孤。欧阳修
10、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
11、、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屈原
12、、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 一般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李白
13、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须辨襄阳南阳。诸葛亮
14、质而绮,真而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陶渊明
15、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
16、长安市上酒家眠,醉后敢将天子傲;采石矶头明月照,当年犹说谪仙好。李白
17、集群贤之大成,振玉声金,道通中外;立万世之师表,存神过化,德合乾坤。孔子
18、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词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李清照
19、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果如公言,宋室可至南渡;
罪名莫须有,忠冢栖霞山,长留人愿,国魂几时北来。岳飞 赏美文 曹操
是仰天发问“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歌者吗?是挥鞭临江吞吐日月的统帅吗?是青梅煮酒论英雄的豪杰吗?
东汉末年的乱世造就了你,而你注定要成为那收拾分崩离析的汉家天下的枭雄。官渡之战后,你平定了北方。而后你凭着气吞山河的豪气,敞开海纳百川的胸襟,招贤纳士,纵横天下。于是文韬兴建安风骨,清峻疏朗,“曹氏三父子”的美名百代馨香;武略拥兵千百万,旌旗蔽空,“群雄逐中原”的盛况千古吟唱。时至今朝,一代伟人尚由衷叹服:“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总结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