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好好学钢琴的一波三折

好好学钢琴的一波三折



第一篇:好好学钢琴的一波三折

好好学钢琴的一波三折

(2011-10-10 09:06:11)转载 标签: 分类: 小好好的成长日记

学钢琴 才艺 兴趣 培养 音乐 孩子 小学 育儿

说起学琴,想先讲一个我自己的事。

我父母家里有一台鹦鹉牌手风琴,是多年以前,在我弟弟上小学时买的,当时弟弟学校的音乐老师认为他很适合学琴,虽然弟弟自己并不想学,家里还是极力支持他,买了这个在当时算是很奢侈的乐器。

我自幼喜欢音乐,但是手指条件不好,被认为属于“不可培养对象”。那时每个周末我背着琴送弟弟去学校,弟弟学琴的时候,我在旁边听。弟弟每天被父母督促着练琴,很不情愿,我这个陪练的却很喜欢练。一段时间后,弟弟已经能演奏很高难度的曲子了,但是他实在不愿意再学,后来就不练了,也再没摸过那台手风琴。我呢,虽然只通过自学会了几首最简单的曲子,却一直记忆很深,后来上大学的时候,还在新年联欢时表演过。

婚后有一次我回娘家,看到父亲正在整理过去的物品,翻出了这台手风琴,弟弟刚好也在,大家请他给演奏几曲,他说已经完全不记得了,我依然还记得几曲,于是表演了一番,这让我父母很吃惊。从我自身的体会,能看到被动学和主动学的天壤之别。发自内心的热爱,是坚持下去的最好动力,也能够长久保持。

在自己女儿的兴趣学习这件事上,我从一开始就抱持兴趣为先的原则,如果孩子不喜欢、没兴趣,我不会强迫她去学。

可能是受我的遗传,好好也喜欢音乐。上幼儿园时,她的几个好朋友都在学钢琴,她受到影响,也很想学。那时候她刚4岁,我觉得还没到时候,学钢琴是一种技巧性学习,一开始好玩,然后需要坚持,4岁的孩子还没有足够的耐性和自控力,而且这个时候孩子的手指力量也不够。后来到好好5岁的时候,在她的一再坚持下,我才买了钢琴,并给她请钢琴老师。买钢琴的时候我自己也好开心,因为我也想学钢琴,圆一下童年的梦。

刚开始学琴的新鲜感很快就过去了,学了不到半年,好好开始烦了,小小的人儿对于每天要练琴这件事,从之前的兴高采烈变成了厌倦,即使每天在钢琴前坐10分钟也不愿意。她的一些好朋友在这个时候已经终止了学琴。

我和好好的钢琴老师说,现在孩子尚小,我对她学琴没有太多期待,不要求考级,不要求进度,只希望保护好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既然学琴已经开始了,希望能在兴趣的驱动下坚持下去。我和老师一起想办法,保护她学琴的兴趣。

好好的老师很有耐心,尽量把学琴变成一件快乐的事。在曲目的安排上,除了基础练习,比如拜尔、小汤之外,还根据好好的程度为她选择一些好听又适合这个年龄段的曲子,让好好广泛接触各类乐曲,也提升了小同学的学习兴趣。这时我也开始和好好一起学琴,练琴时我和她抢着练,她还和我比赛,这样增加了积极性。于是就把学琴这件事坚持下来了。

一年之后,好好成为小学生,在刚入学的几个月里,好好又多次表示,她不想学琴了。当时我有些难以接受,但冷静下来之后想,孩子刚上小学,有很多需要适应的事情,无论是作息时间、每天的安排以及功课等,对小孩子的压力都比较大的。这个时候,不能让学琴成为她的负担,所以就同意了她的要求。但是,好好对音乐的热爱并没有因此停止,她依然喜欢唱歌、喜欢在睡前欣赏音乐,周末我还经常带她去看音乐会。

到小学一年级下学期,好好已经基本适应了学校的生活,这个时候她参加了学校的乐队,并主动提出要继续学钢琴。间断半年之后,重新捡起过去学习的基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恢复学琴的头三个月,都是比较枯燥的指法练习,以及复习之前学过的曲子,但是因为是自己想学,好好顺利坚持过来了。而且我发现,随着她的年龄增长,理解力、耐心、自制力都有很大提高,这时再学,比之前更顺利。

今年暑假之后,好好升入二年级,又有了新的变化,每天老师布置回家做的作业比以前增加了。一开始好好不太能适应这样的变化,就把“火”撒到钢琴上——“妈妈,我不想练琴了!”

这次我没轻易同意她的要求,我想此时的小困难对于已经长大一些的女儿,已经不是阻碍了,我需要推她一把。但是我没有直接说出我的想法,而是先认同她的感受:

“你不喜欢练琴了?”

“是啊!要是练琴,玩的时间就更少了。” “练琴会占用玩的时间,那以后还想再学琴吗?” “可能还会想。”

“还记得上次中断学琴,你是花多长时间补上的?” “三个月。”

“那如果再中断一次,下一次可能还要再花很长时间从头来,重新熟悉指法、重复以前的基础练习,你愿意吗?”

好好想了想,说,“那就不要中断了,其实,我还是挺喜欢学琴的。” 我说:“现在作业量多,每天可以少练一会,如果能坚持下去就太好了。”

后来我和好好的钢琴老师沟通,适当放慢了学琴进度,这样每天练琴的时间也相应减少,就这么坚持下来了。现在好好已经提高了写作业的效率,适应了二年级的节奏,所以每天练琴的时间又增加了,也恢复了以前的进度。老师依然和以前一样,根据她的程度,每次都安排一些她喜欢的经典名曲,增加练琴的乐趣。现在好好已经能弹奏难度较大的曲子了,这样的曲子能够让孩子更深地感受音乐的魅力,她越来越享受弹琴的乐趣,该同学在学琴两年后,依然对弹钢琴乐在其中,只是已经由最初的新鲜感,转化为对音乐的理解和热爱。

学琴的背后,首先是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没有这一点,日复一日的技巧性练习对孩子来说无异于一种痛苦;有时候,暂时中断技巧性学习,并不表明孩子放弃了这个兴趣,暂时的放弃更有助于帮助孩子渡过难关,只要兴趣还在,学习还可以继续。如果确实兴趣不在了,那么要允许孩子放弃,懂得舍弃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学习,这样做也并不意味着孩子今后就缺乏毅力。允许放弃、懂得尊重孩子的选择,孩子才能把更多精力放在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上。

此外,即使有再大的兴趣,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时候,孩子需要父母推一把。这个推的尺度需要把握好,因为每个年龄段的自控能力不同,不要超出孩子的承受范围,而且父母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孩子不愿练琴的时候,首先应该接纳孩子的感受,孩子被理解和接纳之后,会比我们想象得更坚强。(文:友童

第二篇:好好学写字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要好好学字》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干革命需要文化知识,教育学生从小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重难点、关键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美观书写生字。

3.懂得毛主席说的话的意思。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尤其是读通长句子。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一、导入

1.(出示挂图)图上画了谁?他们在干什么? 2.板书课题:12.要好好学字。

3.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4.带着问题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标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标出自然段序号,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一类生字)①自己读读词语。

②你在字音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岁”,读平舌音。

“刘”:读边音.“弯”,读前鼻音。

③指名读,齐读,比赛读。

④去掉拼音会读吗?自读,开火车读,齐读。

⑤给生字扩词或说一句带有生字的诗句。

(2)(出示二类词语)①齐声读两遍。

②去掉拼音再齐读。

3.我们把生字带人课文中,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4.指名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再指名分段读。

5.还有许多同学想读,下面就选择自己读得最流利的一段为大家朗读。6.读后评议,再读。

“延’、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思考: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了关于他的什么事? 2.读后交流议论,口头填空:

毛主席在()遇到()。毛主席教导他们要()。

3.刚学这课时,你已经懂得了哪个问题,不懂的问题,我们再学习。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齐读,巩固读音。

2.自学课后笔顺表,并描红。

3.反馈检查。

4.指导写字。

“延”:是建之旁与走之底要相区别好。岁、贵、弯、革”;在田字格中要居中写。

5.学生描红、仿影、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6.反馈、评议。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2.练写生字。

“刘”:左窄右宽,“席、

第三篇:一波三折好作文

“灿灿,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的文章发表了……”老妈还没进门,快乐的话语早已飞进了家里。

我从椅子上像触电似的一跃而起,放下课本从书房跑到客厅门口来迎接老妈。老妈的手上除了背包就是新鲜的蔬菜,怎么看不到报纸的踪影呢?我的好心情一下子跌落到了谷底。“老妈,你又忽悠我,我才不信呢!”“真的,真的,吃中午饭时,小叶娘在政府食堂当面告诉我的,说你的作文在《金陵晚报》作文版上发表了,写得真不错!还好好的表扬你一番呢!”“哎!只不过她看的报纸今天没有带过来------”

看来是真的,我的心情一下子又快乐起来。还没等老妈反应过来,我从储蓄罐里拿出一些钱,像离弦的箭一样跑向楼下的报亭。卖报纸的老奶奶说,《金陵晚报》中午全卖完了。我接连又跑了两家报亭,遭遇都一样。我内心非常沮丧,迈着沉重的步子往家走。“灿灿!你这个小东西,文章发表了都不告诉我们!”文具店朱阿姨的话飘进了我的耳边。“快来,阿姨把你发表在《金陵晚报》上的作文剪贴下来了,送给你做个纪念,以后成了作家可别忘了我哦!”随后就是朱阿姨银铃般的开心的笑声,我的心情当时也像吃了蜜一样甜。“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终于看到自己发表的文章了,真是爱不释手,一口气读了好几遍--------

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真的成了一个大作家,一夜笑醒了好几回----

第四篇:《好好学字》说课稿

《要好好学字》说课稿

十里铺小学 黄华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我今天讲的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2课《要好好学字》,教材90-91页。教材学情分析:

课文记叙了在革命根据地延安,毛主席教导两位小八路要好好学字的故事,反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下一代的关怀。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展开描写,围绕‚好好学字‛这条线索,安排故事情节。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生字生词,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干革命要文化知识,教育学生从小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参加革命了,要好好学字啊!‛这句话的含义。明白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道理。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插图形象的表现了毛主席教小八路认字的场面,教学中充分借助插图的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表演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学生借助课件中图片直观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师生之间的交流,来理解课文。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课件播放图片,介绍毛泽东,谈话导入新课—导入学习第一段,认识两位小八路,学习介绍人的方法——学习第二段,感受主席的平易近人和对小八路的关心——学习第三自然段,明白要好好学字的道理——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一、课件播放图片,介绍毛泽东,谈话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导课时我通过图片,介绍毛泽东,出示毛泽东写的字,让学生谈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二、导入学习第一段,认识两位小八路,学习介绍人的方法。

我先指导学生看图,引入课文第一段的学习,第一句写什么?出示第二句学习介绍人物的方法,抓住‚才‛让学生知道小八路年龄小。你能从图上指出他们来吗?‛‚你认为他是刘长贵的理由是什么?‛就这样利用插图很轻松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第一段。

三、学习第二段,感受毛主席的平易近人和对小八路的关心。

在这部分教学中,我抓住‚毛主席‛和‚毛泽东‛这两种不同的称呼来让学生比较体会,学生们纷纷表达感受。学生甲说:‚‘毛主席’让人感觉很威风。‛学生乙说:‚‘毛主席’让人感觉高高在上,很有权力!‛我点头:‚那‘毛泽东’呢?‛‚这个称呼让人感觉就是个普通人。‛‚感觉离我们近了。‛‚我觉得这样就和我们平等了。‛我真诚地表扬了孩子们,‚是的,从毛主席的自称我们可以看出他没有架子,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呢?‛‚毛主席真是‘平易近人’啊‛,他们读懂了课文。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课文重要的字词、句的意思。如‚弯下腰‛等,既表现了毛主席对两个小八路十分亲切,又表现了毛主席教两个小八路学字是很认真、重视的。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明白要好好学字的道理

教学中,先让学生画出毛主席说的话,教师帮助理解‚革命‛的意思。课文中,它的意思是‚毛主席带领八路军,要把日本鬼子赶走,改变我们中国的命运,让所有的中国人都过上好日子,让所有的小朋

友都有学上,这就是革命,跟我读,革命。)为什么参加革命,就要好好学字呢?通过讲毛主席爱学习的故事。让学生知道正因为毛主席爱看书,所以他的知识渊博,领导八路军打起仗来,用兵如神,敌人一听到毛主席的名字,就吓得要命。看,学好文化,对革命多重要呀。参加革命了,要好好学字啊,这是毛主席对小八路的希望。谁来读读毛主席的希望。那么小八路要干好革命,必须怎么样?(干革命有文化才行)。并且通过读读演演,体会小八路的心情。激发学生要联系自己想成为毛主席那样知识渊博的人,就要好好学习。毛主席关心孩子们的学习,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永远记住毛主席对我们的希望。

五、课堂总结,深化主题。

听课文朗读,让学生谈自己学了这篇课文,听了毛主席的话,联系自己谈谈自己想说什么?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有感情朗读课文,分解色演一演这篇课文。

2、两个小八路听了毛主席的话,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请你写一段话。

第五篇:一波三折 意外收获

一波三折

意外收获

——课堂教学案例片断及教学反思

牌头镇中 王

建英

[背景介绍]

这是一堂数学新授课,授课内容:华东师范大学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轴对称》第3节《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之前我让学生复习第十章《轴对称》前几节的内容和第九章《多边形》中三角形的分类,我备课时感到今天这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且有第九章《多边形》中三角形的分类内容为铺垫,上课应该是十分顺利的。但事与愿违,课堂上出现了“一波三折”的意外,着实让我感触很多,也引起我对教学的深深反思,现在记录如下。

[案例片断]

第一部分:风平浪静

师问:第九章《多边形》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分类。请问:什么是等腰三角形?

生答: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师问:请问:你能画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生齐声回答:能!

师问:很好!说明大家对前面的知识掌握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画一个等腰三角形,标上字母A、B、C,并指出该等腰△ABC的两条腰、底边、顶角和底角。

学生画图,然后回答:在等腰△ABC中,相等的两条边AB、AC都叫做等腰三角形的腰,另外一条边BC叫做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两条腰的夹角∠BAC叫做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一条腰和底边的夹角∠ABC、∠ACB叫做等腰三角形的底角。

(学生们的回答很积极,看来对等腰三角形概念的理解还不错。)师: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现在请同学们做一张等腰三角形的纸片,每个人的等腰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可以不一样.做好后把等腰三角形的纸片对折,让等腰三角形的两腰AB、AC重叠在一起,折痕为AD,如图(2)所示,你能发现什么现象吗?请你尽可能多的写出结论。

这时我让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观察、思考、交流。

生A答: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生B答:∠B=∠C。

生C马上补充:应该是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B和∠C相等。生D答:BD=CD,AD是等腰三角形的底边BC上的中线。

生E答:∠ADB=∠ADC=90°,AD是等腰三角形的底边BC上的高。生F答:∠BAD=∠CAD,AD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师:很好!请问:生B和生C得出的结论用文字如何表述? 生齐声回答: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教师补充:这个结论可以简写成:“等边对等角”,这是等腰三角形中的一个重要性质。

师问:请问:生D、生E、生F三个的结论用一句话可以归结为什么? 生齐声回答: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和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

教师补充:对!这个结论可以简称为:等腰三角形中“三线合一”,这是等腰三角形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

第二部分:一石激起千层浪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对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已经掌握得很好了。希望同学们能结合轴对称图形去理解、去记忆,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解题中去。上面的学习过程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我们在学习新的数学概念时,面对的是一些比较新的、陌生的问题,我们不应无所适从,更不应盲目下结论,而是要对这些新的、陌生的问题与我们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相比较,做出一番实质性的分析,然后找出它们的联系,转化成我们所熟悉的模型去理解、去记忆.同学们,你们懂了吗? 生齐声回答:老师,我们懂了。

师:很好!那么我们现在就来看数学书中的一个例题。

(我本来想趁热打铁结合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性质来开始讲授书中的例题教学了。没想到半路上竟杀出个程咬金来)

生G:老师,我想问一下:如果有三角形中三条边都相等呢?情况将会怎样?这时的三角形还是等腰三角形吗?

(此时,同学们都笑开了,纷纷指责这位同学“不遵守纪律”。我本来也想批评G同学的,因为他扰乱了我的上课计划。有关三角形中三条边都相等的等边三角形问题,计划中不在本课时讲授的,下节课中我将会专门讲述.但又一想,生G能提出这个新的问题出来,说明他是在思考的,是要学习的一种表现,作为教师,绝对不能因此而挫败他的积极性,说不定还会因此提高他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呢!)

师故意问:你说呢?

生G答:我说仍然是等腰三角形。(马上有同学提出反对意见)

生H:三角形中三条边都相等不是等腰三角形,第九章《多边形》中有的,应该叫等边三角形。

(有赞成生G的,也有赞成生H的,大家的意见并不统一.更多的同学把期待的目光转向了我。)

(同学们显得很积极,我更不能挫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问:同学们有没有兴趣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呢? 全班同学:有!

(我看到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了。)

师:非常好!大家的学习热情很高,说明大家对学习数学的兴趣非常浓厚,这是很好的!

(此时,教室内一片寂静,同学都在静静地等待我的讲解。)

师:同学们,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但这也可以看成是等腰三角形中的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与腰相等的情况。因此,等边三角形实际上是等腰三角形的一种特殊情况。(很快,有同学表示同意,发出了赞叹的声音。)

师:同学们,数学上的许多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

又有同学提问:老师,那么正方形也是长方形的特殊情况了?

师答:是的,正方形也是长方形的特殊情况。象这样的特殊情况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在课后再去寻找、总结一下。

(虽然我的上课计划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我很兴奋,因为我的学生因此学习了更多的数学知识,掌握了更多的数学学习方法.我很陶醉,因为学生的聪明,也因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投入,没有什么比这更美妙的了!)

第三部分:风云再起

(或许是学生的兴趣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了)

生I:老师,第九章《多边形》中讲到,等边三角形又叫正三角形,这又是为什么呢?

(关于等边三角形又叫正三角形的问题,是下一节数学课要着重讲解的,看来,我只能改变上课计划了。)

师:这位同学很了不起,提出了一个“等边三角形为什又叫正三角形”的问题。那么请问:什么是正多边形呢?

生答:每条边都相等,并且每个内角都相等的多边形是正多边形。师答:对!等边三角形已经有三条边都相等了,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验证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是否也都相等呢?

于是师生一起分析、探究等边三角形中的三个内角的相等关系,并且得出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各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内角都等于60°。

师:同学们,现在大家该知道为什么“等边三角形为什又叫正三角形”了吧?

全班同学齐声回答:因为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并且它的三个内角也都相等。

(此时,同学们和我的脸上都洋溢着收获的喜悦,下课的钤声在不知不觉中已悄然响起,可同学们还意犹未尽.掌声也在不经意中骤然响起,这或许是学生们此时心态的最好呈现。)

[教学反思]

课堂上出现意外是正常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出现意外后的教学态度。我不知道自己对这次课堂中出现的意外处理是否得当,因此我把这次上课的案例片断写出来,与同行们一起探讨。课堂中意外的出现,其实正是学生“惑”的浮现,也是他们获取新知、发展新问题的起点,理所当然值得教师认真对待。G同学的提问回答看似“不遵守纪律”,扰乱了我的上课计划.其实他的思维已进入了另一个更深的层面,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当时的我喜忧参半,喜的是这个问题的提出可以使学生对等腰三角形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更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忧的是如果讨论下去就完全打破了我原先的上课计划,并可能完不成这堂课的任务。面对这两难境地,我义无返顾地选择了正视而非逃避。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敢于提出新问题,教师更应倍加支持,坦然面对。

每当学生们面对一个又一个的困惑,教师应该加以适当地引导.这样做,既增强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又突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当面对的是一块从未开垦过的新领地时,好奇心会促使学生有无穷的动力去努力探索新知、实施再创造,且乐此不彼。这是传统的知识灌输方式所无可匹敌的。数学课不是教出来的,更不是简单地模仿出来的,而是靠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出来的,这样得来的知识更牢靠,也更深刻。

苏格拉底主张“教育不是智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由此,我想到了,自已有时为了一味地追求上课进度,不管学生有没有接受、是否有疑惑,拼命地往下讲,导致出现“我讲得越多,学生懂得越少”的怪圈。现在想想也是必然的结局。我想:课堂应多一点师生之间真情的交流、真实的对话,教师应从虚无的圣坛上走下来,主动地亲近学生,蹲下身子与学生交流,用心去点燃学生心中的火把,用智慧去碰撞学生心中的智慧.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教师人格的力量越来越不容忽视,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告诉我们:“教育的力量只能从教师人格的源泉中产生出来,无论教学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如果能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时刻关注自己品德修养的锤炼,时刻关注自身人格魅力的提高,努力使学生所学的内容串成线,组成一个体系。只有做到这样,学生学起数学来才能感觉到轻松自在,越学越爱学,越学越会学。

善待学生,善待课堂中的意外,让学生受到感动,学会感动,在感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育的一种极佳境界。教师也需要不断更新、不断学习,我将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和我的学生一起走进新课改,一起去探究新知。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5/1316186.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