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略读课文《秦兵马俑》。《长城》一课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也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颐和园》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秦兵马俑》详尽介绍了秦兵马俑。3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实景或实物图片,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
这一组课文,都是写我国的文化遗产的文章。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引起探究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意识。因此,训练的重点一是理解内容,增长见闻。二是品味语言领悟表达。三是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表达的情感。在教学时,制作精美的课件,将景点图片制成PPT,从直观形象的图片中,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
在阅读感悟课文重点内容时,放手让学生质疑问难,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指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课文、相互讨论等得到答案,在关键处给予点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深入研究,感情文章内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景色的美,还引导学生探究课文是怎样描写景物的特点的。并指导学生体会课文在写作上的特点,达到读写结合。
第二篇: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是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主题,共有三篇课文《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
《长城》这篇课文,循循善诱,介绍长城的相关的内容,看图学文不能忽略读文章想画面;读写结合,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同时,也要结合写法的学习训练;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及训练。做好相应的习题的训练,进行拓展巩固。
在《颐和园》一课的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学习作者写这篇课文的思路顺序,并能够进行仿照这样的模式进行习作的练习,增加信息吸收。
《秦兵马俑》这篇课文的结构很明显,应从中心句入手,然后来理清课文的条理。以关键词入手,分层次逐个教学,阅读第一段,重点让学生理解“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然后由这两个词引出下文。理解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时,重点采用学生自读,画出让他有这种感受的句子,然后感情朗读。学生找的比较准,读得也到位。培养学生的朗读的能力。
单元测试的效果不是很好,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是很好,词语的理解也有些欠缺,可能是由于对课文的理解不是很到位的缘故,还有就是对课文的内容的连接的问题回答的很不好,还有一部分是园地五中的日积月累的内容,记得很乱,究其源是由于没有进行系统的复习,没有形成的整体的概念,在今后的学习中更要注意学习新课和复习相结合,不经常搞突然袭击,稳抓稳打,逐步进行!
第三篇: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可贵的沉默》教学反思
《可贵的沉默》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要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如何让学生从一个只知道接受爱的人,意识到在生活中要付出爱呢?我是这样教学的:
(1)首先引导学生读这一部分内容,接着引导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了“同学们为什么沉默了?”“这一片沉默的背后孩子们在想什么?”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2)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课堂沉默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读一读,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这些句子,读出沉默的语气。
(3)让学生当堂积累摘录表现沉默的词语、句子。通过以上环节孩子们领悟出最为可贵的东西:不能只会接受爱,享受爸爸妈妈给我们的爱,更应该懂得关心父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他们带来快乐。但很大的缺憾是我感觉到同学们把这种沉默只停留在“给父母过生日上”。(课堂作业中反映出来)如果能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小事,让学生主动体验父母为我们的付出,反省自己对父母的忽略,可能这样课堂中的沉默就会有更深一层的含义了。
第四篇: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我国的世界遗产”,要求学生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同时激发了解“世界遗产”的兴趣。
《长城》这一课,我潜下心来研究。先到处找有关长城的资料,了解长城的修建历史和在历史上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我对长城的地位和意义了解得更加深刻了。这对理解课文是很重要的。正因为这样,我开始从另一个角度来读文本。在教案的设计上,我开始有感觉,参考了一些优秀的教案之后,形成了自己的教案。因为担心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不够味道,我特别预设好了那些过渡和启发学生的教学语言。另外,注意补充资料、想象画面,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在上课时,第一段不需要讲得那么细,我指出说明方法,补充资料,让学生朗读,体会长城的长。第二段请学生当小导游介绍射口和瞭望口,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说话练习。在他们讲的时候,针对语言去指导。第三段,出示资料要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艰辛。让学生找出关键词,营造氛围,指导学生读出对劳动的赞美。
《颐和园》相对比较容易教,学生也比较容易学。因为,作者的写作顺序很清晰。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我放在品味语言、感悟写作方法上。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游览路线的转换。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图片、文字资料和视频在这一课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文字的理解。这一课的朗读指导也比较到位。
《秦兵马俑》是略读课文,去年的教学不是很成功。今年我在激发学生兴趣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去想象画面,想象百万雄兵的磅礴气势,想象兵马俑的不同姿态。同时渗透写作方法和品味语言。这一课的四字词语较多,而且比较难,所以我也在这一块花了不少时间。值得一提的是有个学生去看过兵马俑,还买了一个小小的武士俑纪念品回来。他在上课的时候带了回来。这对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起到了作用。上完课后,学生们都围着那个小小的武士俑在研究。这一课的资料补充得也算恰当,让学生更加了解秦兵马俑。不足的地方在于朗读的时间还是不够,学生读得也不够好。这与我自己的教学处理有关,我的重点没放在这里。
这单元的写作有两个要求,一是写游览活动,我让学生仿照《颐和园》来写。有些学生写得很不错,会学以致用。但是有些学生还是不懂得如何把游览路线写清楚,也不会把自己看到的景物描写具体。所以,后期的修改还是比较痛苦的。第二个要求是写导游词,由于我在写之前把导游词的结构讲得比较清楚,也举了例子。并且,我前一天就让学生把资料找好,讲过要求之后,给了一节多的课让他们写,一边写我一边指导。这样的指导比较到位、及时,所以,感觉效果还是挺好的。
第五篇: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中合理地创设情境,设计了以读导情、悟情、激情的教学方法,让读书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根据不同训练的目的,设计了自由读、试读、品读、指名读、引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理解红军战士当时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的精神,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最终达到感情朗读,得到情感的升华《丰碑》,是一篇传统课文,只有当学生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情感,才能感悟人物的崇高品质,才能更有效地学习语言文字。然而长征已年代久远,当时的历史背景学生也很陌生,所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令其感动,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和关键。我在教学《丰碑》时,通过学生感情真挚的朗读、深刻的感悟和晶莹的泪花,可以看出学生被深深地感动了。
不论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即兴表述,还是课下的写作练习,都让我深深感受到:今天的儿童与70年前的红军战士的心相通了,与作者的情感相通了,文章中的长征精神已经在孩子们的心中得到了升华。课后我想起了一位智者的话:“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呼唤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他就不成其为教育。”我认为,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把学生的灵魂牵引到至善、至美、至高境界的语文教学,应当是我们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