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小学语文:第一单元《识字三》1教案(苏教版二年级上)

小学语文:第一单元《识字三》1教案(苏教版二年级上)



第一篇:小学语文:第一单元《识字三》1教案(苏教版二年级上)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案 识字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2个只识不写,认识2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儿歌内容,教育学生做事要细心。3.初步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学会看图领会字义,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韵文。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生字卡片。主要板书:识字三。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引导自学

1.小朋友,这节课我们学习识字三。(板书)2.引导自学。

请小朋友仔细看看六幅图和图旁的字有什么联系。(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二.复习熟字,理解会意字的特点。

1.出示“笔”图:这是什么?毛笔是用什么做的?所以人们把“竹”和“毛”组合在一起表示“笔”字。2.出示“尖”图:日常生活中哪些东西外形和它有点像?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看出来了么?所以人们用上“小”下“大”表示“尖”字。

3.出示“看”:这只小猴子的手放在什么地方做什么?所以人们把“手”放在“目”表示看“看”字。4.小结

(1).这“笔、尖、看”三个字都是由两个简单的字组合在一起表示的,可以从两个简单字的意义联系上来领会它们的意思,用这种造字方法造出来的字就叫会意字。(2).我们怎样学的?小结学法。三.同法学“灶、歪、尾” 四.复习巩固

1.看图读字,读准字音。2.给生字找朋友。五.读儿歌

1.轻声读儿歌,注意看清音节读准字音。2.再读儿歌,把句子读通顺。3.反馈检查。

4.齐读儿歌,读通读顺。五.课堂练习在习字册上练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文,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宁宁是个粗心的小画家? 2.交流讨论,指导朗读。

(1).从哪儿看出宁宁很粗心?(读有关语句)

(2).“炉灶”、“鸭子”、“桌子”、“大马”正确的画法应该是怎样的?(3).指导朗读。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4.指导背诵。自由背、看图背、指名背、同桌互背。二.教学生字,正音。1.认读儿歌中的生字,正音。2.教学新偏旁。3.学生看笔顺、描红。

4.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5.练写生字。6.认读课后词语。7.听写词语。

第二篇:识字1第二课苏教二年级

2、《练习一(1)》

【学习内容】第3页练习一第1——4题。

【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力求能正确地算 出得数。

2、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使学生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计算。

【学习难点】熟练计算十几减9,计算达脱口而出的程度。

【课堂导学】

一、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十几减9的知识,今天我们来做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开火车。(做练习六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再以开火车的形式交流答案。

2、试一试。(做练习一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集体交流时让学生比较一下每组题有什么特点,并通过计算、比较发现算式间的某种联系,知道可以利用相邻的算式推出得数。

三、解决问题练习。

1、做练习一第1题。

(1)分别出示插图,让学生看图说话,从中提出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计算,完成后同伴交流算法。

2、做练习六第3题。

游戏“跳树桩”。

比赛规则:计算又对又快,速度最快的同学获胜,计算错误小猴就会从树桩上掉下来了。

让两名学生上台比赛。

同桌间比赛。

抽几道题让学生说说计算的思路。

四、课堂总结。

第三篇:小学语文:第一单元《识字二》2教案(苏教版二年级上)

识字2

教材分析:

本课描绘的是国庆大典时候天安门广场的盛大场面,具有时代气息。全课共有12个词语,分为四组。第一组词语表现天安门城楼的景色。第二组词语表现国庆阅兵场面。第三组词语表现人民群众欢庆的场面。第四组总结中国的发展突飞猛进。联系即将到来的国庆节,可以帮助学生识字和理解词语,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4个二类字和一个偏旁。

2.仔细观察图画,能凭借图画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天安门广场的事物,理解本课词语。3.感受北京天安门广场节日的欢庆气氛以及神州大地的欣欣向荣,体会祖国的繁荣与强大。教学重、难点: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4个二类字和一个偏旁。

2.感受北京天安门广场节日的欢庆气氛以及神州大地的欣欣向荣,体会祖国的繁荣与强大。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脑、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长长的暑假结束了,在暑假里你们出去旅游了吗?都去过哪些地方?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一听好不好?

指名说后,教师总结过度到本课课题。

(这样设计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能引出新课,因为学生中有的在暑假里去过北京,见过天安门。)

二、指导看图:

教师出示天安门图片:这就是天安门,美吗?我们书上就有一篇课文介绍了北京天安门,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好不好?(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

三、初读:

提出要求,让学生自读:借助书上的拼音边看图边读,读准字音,读正确词语。(让学生结合插图读,整体感知词串的意思)

四、细读学习: 1.再次出示天安门图片:谁能看图说一说天安门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

(通过学生的具体描绘引出第一行词语的教学。)师:你喜欢这里吗?

出示词语:城楼 红灯 金水桥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带有生字的词语反复读几遍。[目的让学生强化记忆生字] 过渡:庄严美丽的天安门是我们国家的象征,有许多重大的活动都在这里举行。2.出示词语:大典 检阅 海陆空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几个词语。出示建国五十周年阅兵式部分图片:

这就是建国五十周年阅兵式上,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正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我们的人民军队和各界群众。看,一队队雄壮威武的海陆空三军战士正从天安门前通过。看到这些,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再读词语

(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学生对当时的大典盛况所知不多,通过直观的图片展示,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体会,在朗读的时候才能读出感情来。)

过渡: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觉得我们中国真了不起,做一个中国人真自豪!不光老师这样想,所有的中国人都自豪极了。看,人们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庆祝。3.出示焰火图片:这是什么? 4.出示狂欢夜图片:人们的心情怎样? 5.出示词语:礼炮焰火狂欢夜

师:那这几个词语应该怎样读?自己读读试试。

师:你现在的心情怎样?试着把这三行词语连起来读读试试。通过读这些词语,你能感受到什么?你知道我们中国还叫什么吗?(华夏神州)

过渡:老师现在的心情激动极了。我们的心情这么激动,那这几个词语应该怎样来读?指名读,齐读。

6.出示词语:神州腾飞中国龙

(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有了更深的体会。)

五、再读体会,升华感情:

课文写得多好呀!我们连起来读读好不好?现在我们比一比,谁读的最有感情?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自己的味道。

同学们想不想把这些词语背下来?小组内开展比赛,看谁先背过。(因为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学生在诵读的时候就不会有困难。也能在再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第四篇:语文A版小学二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识字一教案1

识字一教案1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

2、能正确、流利地读好节气歌,懂得节气在生活中的作用。

3、感受成语的特点,学习积累成语。学习重点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读好节气歌,懂得节气在生活中的作用 3初步理解易懂的成语,感受成语的特点。教 学 过 程

一、激趣导入“节气歌”的学习。

1、细心的你们发现农民伯伯种田与天气有什么关系吗?他们在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翻土,你知道吗?

2、师总结:农民伯伯要种好地,还得摸准天气冷暖、雨水的变化呢!这些可都要*节气歌来帮忙的,今天这节课咱们也去认识一下由咱们古人根据天气变化规律定出的二十四个节气,学学这首节气歌!

二、初读节气歌,认读会认字,识记字形。暑(暑假)寒(寒冷)降(降落)霜(风霜)

6、交流识字方法:

(1)“霜”与雨水有关,是形声字。用顺口溜帮助记忆“霜字雨头下加相,遍地好象撒白盐,似雪非雪这是霜。”(2)引导学生思考:“惊”字为什么用竖心旁?

7、比较形近字。

(1)你发现这首节气歌里哪些字长得特别像? 说说它们为什么都用雨字头?

三、再读节气歌,初步领悟节气的作用。

1、黑板上出示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请学生读一读他们认识的词。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这些节气名称你平时在哪里听过或者见过?

3、再读读节气歌,你发现节气歌和二十四个节气名称之间有什么关系。

四、指导书写3个会写字。

重点指导观察“暑”和“寒”两个字的写法。

提醒学生注意“暑”字上下两个“日”字不同的写法:上面的“日”字写得较窄,下面的“日”字写得较宽。

“寒”字下面的两点写法也不同:下面的一点写得稍平一点,上面的一点写的较短。生自由交流

1、师范读,学生注意感受停顿、节奏。

2、生自由读,老师巡视,反馈生字认读情况。强调“处”字的读音为第三声。

3、师生合作读,师读前四个字,生读后面三个字;或者生读前面四个字,师读后三个字。

4、男女生合作读,感受节奏。

5、找出自己熟悉的生字组词。

(3)用字谜记“暑”字:上也日,下也日,早也热,晚也热。组词 „„..霜 雨 雪露

学生读一读他们认识的词。

“冬雪雪冬小大寒”中这一句中第一个冬指立冬、雪指小雪和大雪、冬指冬至、小大寒分别指小寒 和大寒。

1、学生观察“寒、暑、惊”三个字的特点,书写位置。

2、学生自由练习书写。

五、作业

回家问问爷爷奶奶或者查查相关的资料,想想节气歌还有什么作用? 板书设计 识字一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第五篇:小学语文:第五单元《识字五》1教案(苏教版二年级上)

识字5

教材简析:

《识字5》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课将有关冬天的特征的词语用“词串”的形式集中在一起,组成韵语,结合课文插图帮助学生识字和认识事物。12个词语都配有相应的插图,学生图词结合,容易萌生主动识字的愿望。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设计理念:

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韵文。

2.认识冬天的气候特征,不畏严寒生长的植物,在洞中过冬的动物及冬季的体育运动和相应的词语。3.能正确,美观地书写“蜡,梅,翠”。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会用“有的„„有的„„”说一段话。教学重、难点:

图文结合,理解生字词的意思。有感情地诵读韵文。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片,生字卡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2.(出示挂图)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冰天雪地的野外去玩玩,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看图识字学词

1.大家刚才说的就是识字5的内容。看,这些词你认识吗?(带拼音的韵文)2.学生自读韵文,读准字音。

3.指名当小老师,说说哪个字音要读准。评价。再指名读。4.齐读。5.去拼音读。开火车读。6.游戏:小小邮递员。

(出示背景图)看冬爷爷来了,他带来了好多封信,想要小朋友当当小小邮递员,为他送信,谁愿意的? 发生词卡,学生把词卡贴到相应的图片旁。(评价后齐读)

(这一环节以邮递员送信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在游戏轻松、欢乐的气氛中巩固了词语的读音,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二、感情朗读、理解词义。

1.冬天到了,天气怎样?你从哪儿看出来的?(1)引导学生看图说话。(2)出示相应的事物旁。

(3)看看雪下得怎么样,风吹在身上怎样?指导读好词语。

(4)是啊,北风呼呼地刮起来了,鹅毛大雪下起来了,气温一下子下降了,让人感到特别冷。为什么会这种现象出现呢?对,这是因为北方来了一股强冷空气,这种强冷空气就叫“寒流”。出示词卡“寒流”,齐读两遍。(5)齐读三个词。

2.在冰天雪地里,你看到了哪些植物?

(1)指名说,你们喜欢他们吗?那就好好读读这三个词,好好欣赏一下它们吧!(2)自己读词。

(3)指名读,评价,哪个词读得最好。

(4)这么冷的天,这三种植物依然挺立在茫茫雪地里,多坚强呀!你佩服它们吗? 男女生读,齐读。

(5)这三种植物不仅你们喜欢,还有很多人佩服它们,还给它们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岁寒三友”。齐读。

(6)冬天除了它们,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也不怕冷?

3.植物们不怕冷,可小动物却早早地躲进洞里去了,看(出示图片)它们是谁呀?它们在干什么呀?(指导说话)

(1)谁有本领读好这三个词的?指名读。

(2)小动物躲在洞里多舒服呀,我们可不要去吵醒它们。(3)女生读,齐读。

4.小动物们怕冷,你们怕不怕?看,小朋友在雪地里干什么呀?

(1)指名说,出示相应的词卡。谁能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说的?(2)你最喜欢哪种运动?读好这三个词。

(3)南方很少见过这么大的雪,那我们能干些什么?(4)那你们能用读来表达对冬天的喜欢吗?

(在教学生字词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读好每个词,并在教学过程中多次穿插说话练习,以求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出示全部的词,请小朋友自己再好好的、一行一行地读读词语,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吗?(1)指名说,(一行词表示一个意思)(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3)指名读。挑战读。齐读。

(让学生自己去读、去发现,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词义)

三、课后延伸,读读儿歌、写生字。

小朋友学的真不错,老师奖给你们一份特殊的礼物,要不要?(出示儿歌——腊梅花)1.自己借助拼音读一读。2.指名读。齐读。

3.你喜欢腊梅花吗?那我们就一起把它的名字写下来吧!4.把书打开,读读课后的笔顺表,再描一描。5.指名说,师范写,生临写。

(以儿歌吸引学生的学习欲望,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拼读能力,还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并从中引出“蜡、梅”二字,乘机教学生字的书写,可为一举多得。)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