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兰亭序的故事

兰亭序的故事



第一篇:兰亭序的故事

《兰亭序》的故事

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的行书字帖《兰亭序》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说到《兰亭序》,书法史上有一段千古传奇的故事: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的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请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修褉,曲水流觞,饮酒作诗。曲水流觞,也称之为曲水宴,42位名士列坐溪边,由书僮将盛满酒的羽觞放入溪水中,随风而动,羽觞停在谁的位置,此人就得赋诗一首,倘若是作不出来,可就要罚酒三觥。正在众人沉醉在酒香诗美的回味之时,有人提议不如将当日所做的三十七首诗,汇编成集,这便是《兰亭集》。这时众家又推王羲之写一篇《兰亭集序》。王羲之酒意正浓,提笔在蚕纸上畅意挥毫,一气呵成,这就是名噪天下的《兰亭序》。

《兰亭序》序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翌日,王羲之酒醒,觉得昨天酒喝多了,字写得不好,就伏案挥毫在纸上将序文重书一遍,细细看却自感不如原文精妙。他有些不相信,一连重书几遍,仍 然不得原文的精华。这时他才明白,这篇序文已经是自己一生中的顶峰之作,自己的书法艺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

《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王羲之出神入化,不仅表现在 ,异字异构,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重字的别构上。如出现的20个“之”字,名有不同的体态及美感,无一雷同,还有 “事”、“为”、“以”、“所”、“欣”、“仰”、“其”、“畅”、“不”、“今”、“揽”、“怀”、“兴”、“后”等,都别出心裁,自成妙构。

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

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后察出《兰亭序》真迹在会稽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便三次召见辩才。辨才诡称已经离乱散失,不知所在。于是唐太宗派监察御史萧翼去智取《兰亭序》。

萧翼隐匿身份,乔装穷困潦倒的书生去见萧翼,和他下棋、吟诗作对,论书作画,成了朋友。后来辨才取出《兰亭》真迹让萧翼观看,萧翼不顾朋友情谊,乘机窃取《兰亭序》真迹,交给了唐太宗。唐太宗赐了许多金银给辨才,但辨才没要。《兰亭序》自此进入唐朝皇宫。

唐太宗得到《兰亭序》以后,命冯承素摹写下来,又让人摹写数本赐太子诸王近臣。唐太宗临终时,关照他的儿子李治,把《兰亭序》真迹葬入他的陵墓——昭陵,《兰亭序》这一千古珍宝从此绝迹。

第二篇:王羲之兰亭序故事

王羲之兰亭序故事

王羲之,字逸少,两晋时人,公元303年出生于琅琊郡(今临沂市),故居位于临沂市兰山区洗砚池街20号。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随家族南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舍故宅为佛寺,佛寺历经兴废。伪刘豫时,易名普照寺,沿袭至今。他的作品以行书《兰亭序》、楷书《黄庭经》、《乐毅论》以及草书《十七帖》等最为有名。上千年来,王羲之的书法在历朝历代都备受推崇,但是由于时代过于久远,他的手书遗墨,在北宋时期已仅有几件存世,到了今天,他的书法真迹更是几乎不复存在。目前来看,王羲之传世的书法有两类:一类是木版或石刻的碑帖;另一类是唐代用蜡纸钩摹的墨迹本。我们今天所说的王羲之书法真迹,实际上是指唐代以蜡纸勾摹的、被称为“下真迹一等”的墨迹本。

王羲之的大名及《兰亭序》的绝世精彩使得不少舞文弄墨、酷爱书法的士大夫们对这篇珍品朝思暮想,心驰神往。由于王羲之的后代遵从书圣的话将其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陈、隋书法家)手中时,这件宝贝也不曾传出王家一步。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和儿子一样亲的弟子--辨才和尚。

这个时候已经到了唐朝初年,唐朝的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文治武功都属一流的风流人物。他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终于有一天,李世民派往民间明察暗访的人回来报告说,《兰亭序》真迹在会稽(会稽,古地名,故吴越地。会稽因绍兴会稽山得名)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李世民闻报心花怒放,马上下诏将辨才请到长安,热情款待,希望辨才和尚能忍痛割爱,献出墨宝。辨才和尚在接旨时,就知道了此事的原由,他一路上早已打定主意,宁死也不交真品。这样打算不单因为他本人酷爱书法,还因为《兰亭序》亲如父母的师父临终所托,若是让它不幸流入深宫,恐怕就永无出头之日了。来到长安,无论李世民怎样百般盛情,辨才只是装憨作痴,推说不知《兰亭序》的下落。李世民盛怒之下真想杀了这个不识趣的和尚,但他知道,杀了辨才,只有解恨而已,并不能得到真品。无奈之下,只好放辨才回去。

监察御史萧翼见李世民为一件《兰亭序》愁肠百转,无人能解,想出了一条妙计。李世民听后笑逐颜开,令萧翼速去办。

一天,天刚破晓,辨才和尚同往常一样打开寺门,欲往后山习武。可是刚跨出左脚,辨才和尚就吓一跳。因为他发现门外横卧一个人。他伸手试试那人的鼻息,却闻到一股浓浓的酒香,自语道:“原来是个醉鬼!”“醉则醉了,可未必是鬼啊!”辨才话音刚落,脚下这个就接了一句,然后翻身起来,用纸扇掸打身上的尘土。辨才这才看清,“醉鬼”原来是个书生,副飘逸洒脱的样子,心里就有三分喜欢,便欲留他,机灵的书生,忙施一礼:“多谢师父!”此后这书生便在寺内住了下来。到后来竟与辨才同吃同睡,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这天晚饭后,两人在桌上研习书法,书生忽然将随身携带的行囊打开,取出了一轴东西,在桌上展开。辨才起身一看,原来是王羲之的几件作品真迹。他不知书生的用意,却听书生说:“我与师父虽然素昧平生,但已引为知音。眼下既知师父酷爱书圣真迹,便当将平生所藏倾囊奉上,以酬知音一场。”辨才听了书生的言语,觉得大出意料,继而开始自责:书生把平生所藏平白赠予自己,而自己藏有极品,竟不肯让他一观。他不动声色地在桌前转了一圈,淡淡地笑道:“真倒是真的,却不是最好的。施主且稍候。”说话间,辨才已飞身跃上屋梁,拿下自己珍藏了多年的《兰亭序》,展开让书生过目。书生一见真品,连声道“好”。两个人切磋研习到深夜,方才入睡。辨才躺到床上,不一会儿就响起了均匀的鼾声,可是同床的书生却睡不着。他翻身下床,将《兰亭序》卷了朝怀里一揣,轻轻打开房门,走进了溶溶月色之中。

辨才一觉醒来,刚想同往常一样出门练功,却发现知音和真品不见了。他前后一思量,大呼上当,便匆匆忙忙追下山来。

这盗宝的书生就是为李世民献计出策的监察御史萧翼。这时萧翼正匆忙行走在山间小路上。辨才追上萧翼的时候,天已经大亮,而这时萧翼已经踏上大路,正欲长吁一口气。辨才一声不响,几步纵到了萧翼身后,尽量不愠不恼地说:“书生半夜下山,一路辛苦了!”萧翼见辨才拦路,并不惊慌。他一伸手从怀中掏出圣旨,高声道:“辨才接旨!”辨才一听,脑袋“嗡”地一声,心想果然没错,皇上是不会罢休的。他再也憋不住了,“哇”地一声,吐出了一口鲜血。回到寺庙没几日,辨才就在气恼中含恨西去了。

李世民得到《兰亭序》后,欣喜若狂,他将这件宝贝视若掌上明珠,爱不释手,朝夕不离。李世民病重去世前,还对王羲之的《兰亭序》恋恋不舍,再三叮嘱在床前服侍的太子李治,要他千万将这件墨宝与自己一起共葬昭陵。李治当然不负父皇临终心愿,将这件稀世珍宝放进了李世民的棺材。从那以后,《兰亭序》真迹就永远从世上消失了。

如今,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兰亭序》是唐人冯承素的摹本。由于他的摹本上有唐代“神龙”小印,所以故宫博物院将其定名为神龙本《兰亭序》,以区别于其他的唐摹本。

东晋初年,宰相王导的兄弟王旷有个爱子,叫王羲之。他从小受到父亲舞文弄墨、爱好书法的熏陶,也喜欢上了书法。十几岁时,常在父亲书房里翻弄前人的书迹、碑帖。王旷见儿子如此心诚,就以一本《笔说》为教材,教他笔法、笔势、笔意。过不了多久,王羲之的书法已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后来,王羲之的书法出了名,许多人都以得到他的字为荣,连京城里的大官、地方上的豪富都争相求他的墨宝。

王羲之也做过官,当过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当时人们爱称他为“王右军”。四十多岁时,因为和上司意见不合,辞去了会稽地方官的职务。从此他经常游山玩水、吟诗会友,并有了更多的时间来潜心于书法艺术。这以后,王羲之书法的造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有一年春天,王羲之请了许多宾客,包括司徒谢安、司马孙绰以及附近几个县令,带上自己的几个儿子,来到会稽兰渚山麓的兰亭聚会。春暖花开,山清水秀,一行人踏着悠闲的脚步,在山径中行走。

这时,王羲之提议来一次传统的“曲水流觞(shāng)”助兴,得到了众人的赞同。于是,大伙来到一条弯曲的小溪边,每个人各自找到溪旁的石头坐下。王羲之命书童在小溪的上流将几只装满酒的觞(古代称酒杯为觞),放在一个木盘里,然后让盘子顺着小溪流向下游。当盘子流经哪个人身边时,那个人就得赶快作一首诗,作不出诗,就得罚酒三杯。这一场“曲水流觞”的游戏进行得十分尽兴,结果做出了二三十首好诗。

为纪念这次聚会,大家提议把这些诗编成一册集子,取名《兰亭集》,并公推王羲之写一个序。王羲之也不推辞,命书童在兰亭摆下笔墨。在众人的簇拥下,王羲之信步来到了兰亭,他环顾崇山峻岭、松林竹园、溪水瀑布,不由得心绪万千。过一会,序的腹稿已在胸中打好,王羲之在书案前盘腿坐下,拿起毛笔,在纸上飞笔一挥而就。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三百二十五个字的《兰亭集序》,就在这会稽群山中诞生了。可惜这“天下第一行书”的真迹已经失传,只留下来一些古人的临摹本。

王羲之的趣事还很多,其中《换鹅帖》也值得一提。王羲之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喜欢养鹅;哪里有好鹅,不管路途多远,他都要跑去欣赏;有时甚至不惜重金将其买下。

山阴(今浙江绍兴)城外一座道观里的住持老道,揣摩到了王羲之的心思,有意在道观外的池塘里养了一群可爱的白鹅,并让人把消息透露给王羲之。王羲之得知那里有这么好的白鹅,哪有不去观赏之理。

一天,王羲之兴冲冲来到道观外,一看到池塘里悠哉悠哉浮游的白鹅,一下子惊呆了,久久痴痴地伫立在池塘边。

“来人呐!”忽然,王羲之对跟来的仆人叫道:“快,快去把道观的住持请来,我有要事相商。”

一会,住持老道匆匆赶来,见了王羲之深深作揖:“贫道有礼了,请到观里坐坐。”

王羲之哪有这份闲心,心里想的只有鹅,于是单刀直入:“这群鹅能不能卖给我?请道长开个价吧!”

住持老道脸上显出难色:“鹅是敝观为供香客们观赏而养的。卖是不卖的。”

王羲之哪肯放过这么好的机会,脑子一转,又说:“那,那这样吧,我用更多的鹅来换你的鹅,总好了吧。”

老道支吾了一阵,终于把本意道来:“换是可以的。不过,鹅换鹅不行。久闻右军大人的书法超人,贫道想将我的鹅换您的字,如何?”

王羲之听了,毫不思考地就答应了:“行!怎么个换法?”

“嗳,恳请您替敝观书写一卷《道德经》,若右军大人肯屈就,那么这群鹅全都归您了。”

“那敢情好!现在就去书写。”王羲之答应的十分爽快。

王羲之为道观书写的《道德经》,后人称之为《换鹅帖》,是王羲之仅次于《兰亭集序》的第二杰作。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7代孙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 《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 《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在他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

此后又有唐太宗派“萧翼计赚兰亭”的传说„„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

但《兰亭序》真迹埋入昭陵,说法却一致。此事又有余波。据《新五代史·温韬yán

tāo

传》,后梁耀州节度使温韬曾盗昭陵:“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依此记载,则《兰亭》真迹经“劫陵贼”温韬之手又复见天日。另外宋代蔡挺在跋文中说,《兰亭序》偕葬时,为李世民的姐妹用伪本掉换,真迹留存人间。据说很可能存在于还未发掘的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与其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地乾陵里面。

唐太宗命冯承素钩摹本,称《神龙本兰亭》,由于他的摹本上有唐代“神龙”小印,所以将其定名为神龙本《兰亭序》,以区别于其他的唐摹本。此本墨色最活,跃然纸上,摹写精细,牵丝映带,纤毫毕现,数百字之文,无字不用牵丝、俯仰袅娜,多而不觉其佻,其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基本上可窥见羲之原作风貌。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被视为珍品。冯承素摹的《兰亭序》纸本,现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高24.5厘米,宽69.9厘米,此本曾入宋高宗御府,元初为郭天锡所获,后归大藏家项元汴,乾隆复入御府。

第三篇:兰亭序(定稿)

以歌曲【兰亭序】为例

所属专辑 :魔杰座

歌手:周杰伦

作词:方文山

作曲:周杰伦

地区:中国台湾

发行时间:2008年10月15日

唱片公司:杰威尔音乐

歌词:

兰亭临帖 行书如行云流水

月下门推 心细如你脚步碎

忙不迭 千年碑易拓 却难拓你的美

真迹绝 真心能给谁

牧笛横吹 黄酒小菜又几碟

夕阳余晖 如你的羞怯似醉

摹本易写 而墨香不退与你共留余味

一行朱砂 到底圈了谁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而我独缺 你一生的了解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而我独缺 你一生的了解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独缺 你一生了解

弹指岁月 倾城顷刻间烟灭

青石板街 回眸一笑你婉约

恨了没 你摇头轻叹谁让你蹙着眉

而深闺 徒留胭脂味

人雁南飞 转身一瞥你噙泪

掬一把月 手揽回忆怎么睡

又怎么会 心事密缝绣花鞋针针怨怼

若花怨蝶 你会怨着谁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而我独缺 你一生的了解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手书无愧 无惧人间是非

雨打蕉叶 又潇潇了几夜

我等春雷 来提醒你爱谁

(低哑二胡..一种凄凉的音色就这样沧桑地诉说着..)

《兰亭序》已在月色头上..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真正品音乐的人.绝不会说什么《兰亭序》比不上《青花瓷》.《东风破》才是最绝..不同于菊花台的悲怆..青花瓷的凄美..东风破的离愁..而兰亭序更多的是沧桑与无奈..《兰亭序》要阅懂歌词背景内涵..听入身在其中的意境...再与中国古文化书法相连..「兰亭临帖 行书如行云流水 月下门推 心细如你脚步碎」

「千年碑易拓 却难拓你的美 人雁南飞 转身一瞥你噙泪」

方先生遣词用句唯美令人拍案叫绝!以书法的行书行云流水.描写心细的古代女子在月下推门出来脚步轻移的姿态..再描写女子的绝世美貌无人能模仿比拟..最后暗喻王羲之的年代东晋.正是王室南迁落魄之际.徒留佳人在北方..「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虽说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一首诗..但是当手中悬笔欲落款之际..心中激荡的思绪却也不免如岸边千叠的浪~ 而爱情何解..怎麼落笔都不对..若不是真的谈过一回恋爱..恐一生也无法临摹出如兰亭序般千变万化的情!

「掬一把月 手揽回忆怎么睡」

方先生继青花瓷后再次打捞月色..手揽回忆..何等思念..长天净..绛河清浅..皓月婵娟..思绵绵..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夕阳余晖 如你的羞怯似醉 青石板街 回眸一笑你婉约」

「心事密缝 绣花鞋针针怨怼 若花怨蝶 你会怨着谁? 」

兰亭序实属句句是诗..条条押韵..意境高雅深情..曲韵婉约有神..「雨打蕉叶 又潇潇了几夜 我等春雷 来提醒你爱谁.....」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最后二胡把这种绝美凄伤..婉转牵肠的意境诠释的完美!

与上一张专辑不同的是,周杰伦这一次从古典瓷器到古典书法的转变。其古韵不退,却用流行的方式阐述了古典的书法。与王羲之大有不同。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本来表达的是“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方文山这一次别出心裁。把古典的内涵用现代的流行来解释。兰亭风花,悬笔表情:

“兰亭临帖 行书如行云流水 月下门推 心细如你脚步碎” 那一段爱情好像如兰亭的行书,纤细,婉约,不羁,似行云流水,却又不乏细腻,有一些青花瓷的味道。但是,你早已经离我而去,那份爱就像碑上残缺的题序,揣摩不定,我的真心要送给谁呀?

“山月不知心里事”,风月又怎么能了解我的失意?爱情不在,因为我不了解你,无法捕捉到你的内心,我该怎么办?只有在碑上题序了。看着那岸边千叠的浪,这却是我的行书!承载着我的爱,只是,写完行书我才发现有空空荡荡的感觉?为什么?情字何解?怎落笔都不对呀,我抓不住你的内心!!

“又怎么会 心事密缝绣花鞋 针针怨怼?”我心中有愤恨万千,只因为没有你。但方文山继承青花瓷的风格,并没有直接点出我心中的悲伤,我是静静的,柔婉的,在碑前题序。只等春雷,惊醒你——也很有“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的味道。但青花瓷是一种等待,毕竟彼此相爱,这份爱会继续,只是相见无期。而兰亭序中的爱,是我已经失去的,再等下去,也只是等待一种无奈。因为彼此不了解,所以等待变成了单相思。唉!就把希望寄托在春雷上好了,听到那春雷,你会爱我吗?

第四篇:兰亭序学习心得

《兰亭序》临帖心得

书法二班 57中 郑莉

《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永和九年宦游山阴时写的。《兰亭序》遒媚劲健;笔精洞达;体态自然。尤其是20个“之”更是千变万化,遂臻于奇妙。

《兰亭序》用笔出神入化,细腻精致,点画妍媚清健,结构隽雅潇洒,灵动多变,章法随机巧布,和谐自然。特别是结构,王羲之通过变体移位、敛展弛张、刚柔互济、疏密开合、虚实变化、似欹反正来发挥《兰亭序》独有的结构变化。其中疏密开合令我感触颇深。

《兰亭序》中字的结体离而不散,密不臃滞是我所感触最深的。清?邓石如:“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刘熙载云:“结字疏密须密此相乘除,故疏处不嫌疏,密处不嫌密。”我觉得疏处应笔断意连,虚怀空旷,遥相呼应。就如刀切藕而丝连。另外我还觉得密处应组合得宜,排迭舒适,达到繁而不紊乱,密而不臃肿的效果,如第2行中的“兰”字,第9行中的“观”字,第10行中的“骋”字,第11行中的“乐”,即是如此写法,其中可以“兰”为代表,因为“兰”字把这个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兰”字中繁多的笔画有条不紊地结合在一起,使字显得挺健、灵秀、风姿飒爽,看上去不显得粗犷。古人云:“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笔画疏密处,如同音乐中的休止符,和三十二分音符,两者虽相反,但如果运用恰当,这两者彼此对比衬托相得益彰,也可以加强节奏之变化,成为乐章中的华彩部分,使乐章得以升华。

以上是我临摹《兰亭序》的一些肤浅体会,仔细观察还有许多奥妙所在,预待我今后在临摹中不断去发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书法水平,使自己在攀登书法艺术的高峰中,更上一层楼。

第五篇:兰亭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兰亭集序》的课文内容,掌握有关本文重要的词语和句式的意思,懂得作者写作此文的缘由,进而理解有关作者的人生逸事和《兰亭序》在书法文学史上的地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美文的能力,尤其是鉴赏能力,同时打通文学与绘画书法音乐的联系,充分展示审美教育,让学生在“美”中学。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懂得作者在行文中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挖掘学生珍视经典美文的潜在情感,为培养阅读经典的习惯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兰亭集序》的课文内容,掌握有关本文重要的词语和句式的意思,懂得作者写作此文的缘由,进而理解有关作者的人生轶事和《兰亭序》在书法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美文的能力,尤其是鉴赏能力,同时打通文学与绘画书法音乐的联系,充分展示审美教育,让学生在“美”中学。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那幅书法作品吗?板书(兰亭集序,王羲之)今天我就带来了此幅作品的摹本。出示冯承素的摹本。

实际上,《兰亭序》的真本已经由唐太宗带入昭陵,唐太宗在世时,唐代就有过好几种摹本和临本(摹本是完全遵照原作的摹写,而临本实际上已经掺入了书写者的自我风格特征的临写),流传到今天,像初唐的几位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他们都进行过《兰亭集序》的临写,而专门在皇宫里面做摹本的是冯承素,现在我们通行的就是冯承素的摹本,都一致认为此摹本是非常接近原作的。那么关于临本后代也有赵孟頫、董其昌等比较著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篇“文风清闲,字字珠玑”,被称为历代序跋样板中的妙品;一起走近这幅书法艺术登峰造极,被推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对后世在文学上、书法上以及文化上有深远影响的千古杰作。

二、检查预习

出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让学生疏通文意。人与人相交往,转瞬间就度过一生。

1、夫人之相与(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今义:低头或抬头,泛指一举一动 译)

5、死生亦大矣。(判断句)夫,句首发语词,实际是人相与(人与人相交往)。译文:死和生也是人生的大事呀。

2、修禊事也(动词,做、举行)

6、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句)进行修禊活动(一种驱邪的活动,到河边搞祭祀,沐浴,译文: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聚会。目的是为了驱除不祥,祈福)。

7、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句)

3、其致一也(一致)译文: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他们的情致是一样的。

8、亦将有感于斯文。(状语后置句)

4、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译文:也将对这篇文章有所感受吧。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三、分析文本

(一)抽一学生朗读。

1、思考:本文中能体现作者心情变化的词语分别是哪些? 教师明确:乐、痛、悲(板书)

2、那么作者的乐之由?痛之因?悲之源?分别是什么呢? 落实:问题一:兰亭聚会,俯仰之间,“乐”在何处?

教师提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曾发出这样的感叹:“四美具,二难并”,“四美具”指的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二难并”指主客难得在一起,指人才聚集。那么我们在这里套用这句话,分别指出“乐”之由。教师明确:

(1)、良辰:暮春之初。

暮春是三月。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也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幡然悔悟。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又因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又是一个多么吉祥美好的日子啊!具体落实在句子上表现这一天的天气状况的句子:板书: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这体现什么之美?板书:气候宜人。(2)、美景:

兰亭地处“会稽山阴”,即当时的会稽郡山阴县距离城西二十余里有个名兰渚的胜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教师板书。

A、“修”指的是“高”,茂密的树林,高高的翠竹。

B、(译文: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省略句)主体是山水,这里体现的是环境之美。(3)、赏心:

此情此景,作者感到赏心悦目,如何表达?

原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A、译文:(我们)抬头纵观天地的广大无边,低头俯察万物的兴盛繁茂。当然:照定语后置的正常语序应该译成:(我们)抬头纵观广大无边的天地,低头俯察兴盛繁茂的万物。B、所以: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C、所以游目骋怀

(动作使动,使……放纵,使……奔驰)用来放开眼界,开阔胸怀。

D、足以极视听之娱

(副词作动词,尽享)

之:的 尽情地享受观赏和倾听的乐趣。

E、译文:用来放开眼界,开阔胸怀,尽情地享受观赏和倾听的乐趣。(苏东坡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锝之为声,目遇之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F、信可乐也:实在是快乐啊!板书: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

这实际上体现了生活的美好。板书:生活美好。(4)、乐事:

当然更乐的事不在修禊,而在于作曲水流觞之饮。将他们的赋诗的一句找出:

“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我们来看这句话: A、引以为流觞曲水。

译文:汲引(清流急湍),把(它)作为流动酒杯的曲折水道。(省略句)

B、其次:古义:它(曲水)的旁边的地方。大家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今义:次第较后;第二(用于列举事项);次要的地位 C、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译文:虽然没有热闹的管弦音乐。(定语后置)

D、一觞一咏

(名作动,喝酒)一边喝酒,一边赋诗。

F、也足够尽情地抒发内心的情思了。板书:流觞曲水

一觞一咏

众人陶醉在自然美景之中,尽情尽意,欢声笑语,久久不绝,以致感到人为的管弦之声亦属多余了。这体现了相聚诗酒之乐。板书:相聚诗酒。

(5)那么还有“二难并”,我们不知道这些名士谁是主人,但大家相聚在一起,那真是开心得不得了。板书: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A、群贤毕至

(形作名,贤士)众多的贤士都聚在这里。

B、少长贤集

(形作名,年轻的人,年长的人)年轻的、年长的人都聚集在一起。

在这些人中,除王羲之外,还有像谢安、孙绰、支遁等人,这些人就是所谓的魏晋风度,名士风流,像王羲之、谢安不用说,孙绰、许洵是著名的玄学家,支遁是和尚,这些人聚在一起,他们忘记了年龄,尽情享受着乐景、美事。这是“名士相聚”之乐。(板书)总体板书:

气候宜人(良辰):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环境优美(美景):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映带左右

生活美好(赏心):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

相聚诗酒(乐事):流觞曲水

一觞一咏

名士相聚(二难并):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问题二: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第二段中,作者表现了人生俯仰的哪些“痛”?

提示:作者由乐一转,本来是今天游宴的快乐,作者由此感慨,人啊!其实生死,万物的生和灭,其实是非常迅速的。作者由乐转悲有一个过渡,他先写两种人,一种人好静,这种好静的人就“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在家里(室内)和朋友面对面交谈。(畅谈)

就是说:我们这些好朋友,我们是好静的,我们在屋里,谈谈人生啊,谈谈抱负啊,谈谈理想啊,还有一种人啊,好动,他就可以“放浪形骸之外”这种人是可以到处形迹天涯。可是作者说,无论是好静也罢,好动也罢,这两类人,其实他们的快乐都不能永保,那么这样一来呢,厌倦了之后,“痛”由此产生了。教师明确:

首先:“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A、及其所之既倦(动词,达到、得到)

B、译文:等到对于自己已经对得到的东西感到厌倦,情绪随着事物和环境的变迁而改变,感慨就会随之而生。板书:所之既倦

这是永不满足的欲望使然。我用“生命本体永难满足的内在欲望”来概括。(板书)其次:“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A、向之所欣,这里的“向”,古义:过去、以前,原先感到高兴的事。今义:方向 B、俯仰:古义: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或抬头,泛指一举一动 C、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还不能不因此(因为这)而激起心中的感触。

D、译文:原先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已经成为陈迹,还不能不因此而激起心中的感触。

实际上是“所遇已陈”,生命状态在不断变化,无法把握,我用“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停无法掌控”来概括。(板书)最后:“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A、何况寿命长短,完全听凭造化的(大自然的,唐代画家张璪曾经提出了一条艺术创作理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

B、终归要走到尽头。

生命的消逝“无法抗拒”,我用“个体生命的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来概括。(板书)

总体板书:

1、生命本体永难满足的内在欲望(所之既倦)

2、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停无法掌控(所遇已陈)

3、个体生命的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无法抗拒)

问题三:第三段中俯仰古今,其“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作者悲什么?

教师明确:如果说“痛”是感性的,是浅表的情感表现,那么“悲”则是理性的,内在的情感体验,只有足够大的“痛”感,才能上升为“悲”之境地。因此,这两种情感体验是不同的。

A、“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说明作者“悲叹古今同为生死无常”板书。表达生命无常的观点是一样。

B、“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实际上是作者“悲叹后人慨叹今人之慨叹”(板书),实乃“悲哀”之极。(我们后来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胜地不常,盛宴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得到印证。总体板书:

1、悲叹古今同为生死无常

2、悲叹后人慨叹今人之概叹

(二)、体悟本文的思想情感

1、教师进一步明确:悲叹之余,作者用“故”把话题引到诗集的编著及其意义上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既然人生如此短暂,此次聚会的有关情形就应记录下来,使后人了解今人的兴怀,也感触我的情志。文章情感虽以“悲”字作结,但这是作者超越了人生无常之痛的理性思考,让我们从感伤的背后,发现作者对短暂生命的珍惜,对人生、自然的热爱和执著。

2、古文观止:“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死生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慨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由此可见,悲哀不等于悲观,忧患也不必然导致消极,《兰亭集序》在忧生叹逝中包含着对美的幻灭的悼惜。解读它时,我们要从感伤的背后,发现作者对人生、自然之美的执著和热爱。正因为人生、自然是美的,有价值的,它们的消亡才让人痛苦。毫无价值的东西消亡了,没有人会感到伤心。因此,《兰亭集序》是消极其表,执著其里;悲感弥漫于外,深情激动于中;一往情深,恻然动人。它对老庄“一死生”、“齐彭殇”的否定,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

教学反思: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5/1299864.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