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



第一篇:观潮

第一单元

单元简述:

本组教材是以“自然奇观”为专题编写的,选编的4篇课文以具体、形象的语言分别描写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南国风光“鸟的天堂”,以及绚丽多变的火烧云。除了4篇课文以外,还安排了很多与专题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如,“资料袋”中有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口语交际”与“习作”要求学生就自己了解的自然奇观展开交流;“日积月累”中,安排的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趣联。整组教材中安排的各种语文活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在世界上留下了那么多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使学生油然而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单元主题:自然奇观

1.观潮

主备人:四年级语文组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单元整体教学

同学们,我们从今天开始要学习四篇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每一篇文章就像一幅瑰丽壮美的图画,学完之后一定会让你感到大自然的奇妙。请同学们打开第一组课文提示,看看书中给我们介绍什么方法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呢?

1.学生自读,画批。

2.监控两点: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画面。搜集相关自然奇观的资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过渡: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板书“潮”。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板书“观”。

2.板书课题:观潮。生书空。

【设计意图】:了解什么叫做“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观潮顺序。

【设计意图】:依据课程标准,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学习。

四、初读课文(按照要求)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检测生字词之前,进行自我检查。

五、检测生字(认读)

1.过渡:刚才你们在读课文时有不会读的生字吗?下面这些字你们会读吗?

出示生字,指名读、同桌对读、开火车认读。2.过渡:这些词语你们会读吗?

3.过渡:在这些词语中有一个我们将要学习的多音字。出示多音字

4.过渡:这些词语你理解吗? 出示词语 5.指名分段读文。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正确识记生字、多音字,读准词语,理解词语,为理解课文扫清障碍。

六、再读课文

过渡:边读边思考: 作者观潮的顺序是什么?分别在哪些自然段?第一段写了什么?

【设计意图】:把握文章结构,知道作者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描写的,为下节课进一步理解课文打基础。

七、学习生字词(书写)

过渡: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观潮的顺序,认识了词语,下面我们学习怎样正确、规范的书写这些生字。1.出示课后田字格中的字。(生书空)2.班级交流(易错易混字)

3.师示范书写(“笼、蒙、薄、贯、恢”)

“笼”上下结构,竹字头,形声字,龙字底。“蒙”上下结构,注意秃宝盖下面是两横。“薄”上下结构草字头。

“贯”注意“贯”字上半部分的笔顺。“恢”字“忄”和右半边“火”字的笔顺。

4.学生练写。(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设计意图】:同学分享、老师范写易错、易混字的记忆方法利于生更快、更准确地记忆这部分生字。然后进行书写,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规范书写生字的习惯。

八、小结

九、板书设计:

观潮 天下奇观(1)

潮来前(2)

↓ 潮来时(3、4)

↓ 潮过后(5)

十、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去钱塘江观观潮。板书课题。

复习:回忆本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写观潮的过程的?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设计意图】:复习观潮顺序,带动学生快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设计意图】:依据课程标准,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三、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1.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谁来说一说钱塘江潮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用文中一个词语概括一下。(引出天下奇观)“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奇观”是什么意思呢?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观”字的讲解,为进一步理解钱塘江潮的奇特做准备。

过渡: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奇”在何处? 2.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3、4自然段,边读书边想象画面,哪些词语和句子能让你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和壮观?用“-”画出来。

3.生充分读书思考批注后小组交流。班级展示,指名读出相关语段,指导读出自己的理解。

【设计意图】:生通过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感受江潮的奇特、壮观。

4.过渡:刚才同学们都读出了江潮的雄伟壮观,其实作者在描写的时候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的,接下来让我们边欣赏图片边朗读,再一次感受钱塘江潮的雄伟壮观。

【设计意图】: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逐步感受江潮不断变化的过程,感受江潮的壮观景象。

5过渡:老师归纳了一部分句子,请大家边朗读边思考:这些语句描写的是大潮的什么?

出示描写潮声的语句,生读后,引导概括,潮的声音是怎样变化的? 从“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颤动”几个词语感受江潮的声威及其变化过程;进一步感受大潮之奇。指导朗读。

5.出示描写潮形的语句,生读后,引导概括,潮的形态是怎样变化的? 通过“宽阔”“横卧”“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几个词语体会江潮的形状和气势,进一步感受大潮之奇。指导朗读。

6.从这样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观察描写的?(由远及近)我们也要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观察描写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的句子让学生明晰作者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通过大潮的声音、样子两个方面来描写,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7.小结,指导背诵。作者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抓住江潮的声音和形态两方面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和壮观,下面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诵3、4自然段。

【设计意图】:生在反复朗读后,已经对该部分内容有了深刻的印象,熟读成诵,丰富积累。

8.自读课文2、5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画出相关词语,说说你的感受。

“衬托”手法:作者对潮头过后江面景象的描写及潮来前人的数量之多、急切期待的心情侧面体会钱塘江大潮之奇。(如,“人山人海”“昂首东望”“漫天卷地”“风号浪吼”)【设计意图】:感受作者用“衬托”手法侧面描写江潮的奇特、壮观的方法。

四、课堂检测,小结 1.出示填空。2.生填,并读一读。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生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再一次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在大自然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奇观,课下大家可以搜集一些资料,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五、板书设计:

观潮 天下奇观

六、教学反思:

第二篇:观潮

课 时 备 课

本学期总第 1~2 课时,本单元第 1~2 课时 备课时间:2016.9.1 上课时间:2016.9.5~2016.9.6 课题:观潮

设计理念:语文学习目标是多维的,是立体的,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己觉得美的句子,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三维目标实现的最终途径还是读,各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快速读,边读边想象等,并把自己读的感受与同学交流、讨论,遵循课标的这些精神、理念,本课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入情入景地读,动心动情地读。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其中5个会认的字,6个会写的字,7个要掌握的词语。)

2.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

【设计意图: 古诗的引入,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赞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知道钱塘江大

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同时,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氛围,让孩子们能够在一点一滴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1.自由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争取做到把字音读准确。

3.全班齐读生字和新词。

4.全班共同交流生字中比较复杂的字形和容易读错的字音。教师重点强调“卧”字的第六笔是“竖折”。

5.朗读全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设计意图: 要充分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识字,重视对学生自主识字的引导和交流,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三、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全班纠正读错的字音。

四、默读课文,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请你用铅笔做个标记。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创造质疑问难的机会,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能够在读中生疑,并最终达到在读中释疑。】

五、变换身份,释疑解惑

1.同学们,你们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现在就请大家来做一名“小小地理勘探家”,结合你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和老师下发的资料(见附文),看看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你能解决哪一个,想想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作天下奇观?

2.学生结合资料,认真研读,充分交流。

【设计意图:变换身份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一种乐趣和新奇,同时也有效地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学习是主动的,充满了探究,利用资料来解决课文当中的问题,也会让学生感觉到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他们主动搜集资料的兴趣。】

3.同学们,你们真是一个个成功的地理勘探家,看来,学习课文的时候,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很有帮助啊!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播放潮来时的录音。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播放潮来时的录音,将学生带入到情景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2.深入学习课文3、4段,体会钱塘江大潮。

(1)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边默读,边画批)

(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的内容: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

教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

学生表演: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

教师: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好象开了锅的水一样。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进入情境,入情入境地去读书,这样,课文中的一些词语的意思就自然地理解了。】(设计意图:)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重点体会: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激动)读出这种感受,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吃惊、惊喜)

体会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实现了与文本的深层次的对话。】

③比较句子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小组讨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设计意图: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感受课文中的精彩描写,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并且在不断的朗读比较中,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地落到实处。】

(4)引入文字资料:钱塘江大潮来临时,另外一位作家这样写到(小黑板出示文字资料):

潮头已经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的来到眼前,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好象千万头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连天,好象要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沙,好象要淘尽人间的污染,潮水腾跃,好象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

(自己读,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不要就教材而讲教材,应该把视野投向更加广阔的语文天地,适时地给学生补充一些语文学习的内容,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长此以往,学生将受益终生。】

(5)拓展:假如你是一个游人,你会怎样赞叹?

教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这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的元首,有胆大的人,有胆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乡下老奶奶,他们看到了这伟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样的赞叹?(教师随机采访学生)

【设计意图:课文的优美语句让学生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使他们的心灵得到震撼,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及时地抓住学生情感体验的高峰,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人观看钱塘江大潮之后的不同感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地理解进一步深化。】

(6)教师:是啊,不论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一读。

(7)同学们,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呢?(远—近)

3.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

(学习第五段:重点体会“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

4.那么潮来之前又是什么景象呢?是否也能算作是天下奇观呢?

(学习第二段,体会:平静、人山人海)

【设计意图:第二段和第五段略处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选准重点,防止面面俱到。)

小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二)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读完课文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

1.教师: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样介绍呢?

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

(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介绍。

(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上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知识,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介绍。

(3)介绍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4.小组汇报,教师相机点拨,并组织语言,适时评价学生。

小结:听了你们的刚才介绍,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钱塘江大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

【设计意图:学生再一次变换身份,作为导游来介绍钱塘江大潮,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将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内化,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对学生是一个挑战,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孩子们在愉悦、欢快之中得到了能力上的提高。】

板书设计:

潮来前:风平浪静 人山人海

观潮

潮来时:齐头并进 山崩地裂(远—近)

潮来后: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附二:钱塘潮的形成

到过海边的人,都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有时候海水像野马,向岸边奔来;有时候海水又像逃兵,退到离岸很远的地方。海水这种有规律的涨落,叫做潮汐(xī)。

著名的钱塘江在每年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汐最大。

钱塘潮为什么偏偏在八月十八最大呢?潮汐是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表面海水的吸引力造成的。农历每月的初一前后和十五前后,太阳、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和月亮的吸引力合在一起,吸引地球表面的海水,所以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潮汐比较大。特别是中秋节前后,是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候,所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前后的秋潮是一年中最大的。

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这是由于杭州湾的地形特殊。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杭州湾外宽内狭,出海处宽达一百公里,而往西到海宁县盐官镇附近,只有三公里宽。潮水刚进杭州湾,水面宽阔,越往西就越受到河流两岸地形的约束,只好涌积起来,潮头越积越高,好像一道直立的水墙,向西推进。同时,由于潮流的作用,把长江泻入海中的大量泥沙,不断地带到杭州湾来,在钱塘江口形成一个体积庞大、好象门坎(kǎn)一样的“沙坎”。当海水推着江水向钱塘江口内涌去的时候,沙坎挡住了潮头,就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的壮观景象。

钱塘江高达八米到九米。潮水到来的时候,汹涌澎(péng)湃(pài),像千军万马。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钱塘潮。

第三篇:《观潮》

1《观潮》教学设计

木耳小学 水梅霞

教材分析:

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课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本课教学用两课时完成。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教学资源准备:

1、课前,鼓励学生查阅有关潮汐、潮汛的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2、自制课件、拓展阅读资料。学习者特征分析:

大多数学生没有见过钱塘江大潮,但课文语言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因此,教学时不仅要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插图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美,更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在读中感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奇特。

教学策略:

通过自编的语段、小游戏等帮助学生理解生词、正确读写生字;按照初读—研读—赏读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钱塘江大潮景观之奇。很多学生对课文描绘的景象比较陌生,教学时应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

难点:能正确书写“罩、薄、昂、蒙”四个字,并积累文中出现的多音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出示幻灯片1)“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出示幻灯片2)同学们看,这是几张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图片。今天我们学习《观潮》这篇课文,看看课文是怎么介绍钱塘江大潮的。(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简介钱塘江大潮,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3分钟)

1、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知道钱塘江大潮被称为什么吗?(出示幻灯片3),解释“奇观”的意思。

2、它为什么会被称为天下奇观呢?说说你课前搜集到的资料。

3、(出示幻灯片4)同学们看,这是钱塘江在地图上的位置,从它流经的周围地形我们就知道它为什么那么壮观了。

【设计意图:大致了解钱塘江的位置及形成原因,并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习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

1、自由读课文,同桌之间可以交流不明白的词句。教师要不断巡视指导读书的方法

2、(出示幻灯片5)指名读一读老师自编的一段话(其中包括了课文中的生字词语),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正音。

3、从这几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观潮的时间、地点;大潮的壮观美丽、课文的写作顺序······)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设计意图:注重交流预习情况、在整段话中同时感知课文内容和生字,提高课堂效率。】

四、认识生字,正确书写要求会写的生字。(10分钟)

1、(出示幻灯片6)同学们看,刚才躲在句子中的一些词语朋友又单独出来和大家见面了,你们还认识他们吗?一起叫出他们的名字吧!

2、老师来说你们来猜我说的是哪个词语,好吗?(1)指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笼罩)

(2)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屹立)

(3)用来形容人的声音很大,场面喧闹、混乱,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人声鼎沸)(4)山峰倒塌、大地裂开,执法处非常大的声音。(山崩地裂)(5)“好像”的近义词(犹如),“隐隐约约”的近义词(若隐若现)

(6)指时间很短,我们说······(霎时);指风声很大、浪声很大我们说·····(风号浪吼)强调多音字“号”;指又像从前一样我们说······(恢复)

3、(出示幻灯片7)这些词语你们能补充完整吗?

4、(出示幻灯片8)生字宝宝从词语中跳出来了,一起来认一认他们!(齐声拼读生字)

5、(出示幻灯片9)你发现还有哪几个字也和“风号浪吼”中的“号”一样是多音字?

6、(出示幻灯片10)提醒并范写部分生字的写法,如:“罩、昂、薄、蒙”等字。学生练写。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理解词语,提高识字效果。】

五、拓展阅读(10分钟)

1、(出示幻灯片11),提出阅读要求。

2、学生阅读,教师巡视,加强对学困生的指导。

【设计意图:拓展知识面,增大阅读量。】

六、小练笔(10分钟)

1(出示幻灯片12),明确写作要求。

2、学生自由写作,教师指导,分享写得好的作品。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自由表达的天地,同时在分享环节可以帮助写话有困难的孩子。】

板书设计:

1、观潮

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笼罩

恢复 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2.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3.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感受钱塘江的壮观气势。

教学难点:边读书边想象画面,受到自然美的熏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2分钟)

1、(出示幻灯片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不知道大家还认识他们吗?开火车读词语。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呢?(指名回答)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二、精读课文,读中感悟(13分钟)

1、(出示幻灯片2)潮来前的钱塘江是怎样的景象?指名读“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早已人山人海。”这段话,通过“宽阔”、“横卧”、“蒙蒙的薄雾”这几个词感受钱塘江风平浪静,此时的静态美。

2、(出示幻灯片3)预设统领全文的问题: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奇”在何处?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画出相关的词句。

3、师生交流对以上问题的理解。

4、(出示幻灯片4)钱塘江大潮的奇特表现在潮来时声音和形态都给人以听觉和视觉享受,另外,从课文中对观潮者的描写我们也能感受到大潮之“奇”,非同一般!

5、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出示幻灯片5——9,欣赏优美的句子)

6、(出示幻灯片10、11、12)比较句子

①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②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③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在头脑中展开想象,感受首钱塘江的雄伟浩大的气势。

7、(出示幻灯片13、14)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句,通过反复的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感受钱塘江的雄伟壮观。】

三、学当小导游,背诵第三、第四自然段(5分钟)

1、(出示幻灯片1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第四自然段,读完后同桌之间互相介绍钱塘江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可以用书上的原话,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看谁说的更好!

2、(出示幻灯片16、17)这是两个小导游的发言,谁来和他们比一比?指几名学生上台展示,适时鼓励。

3、课堂小结: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了解了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了解了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同作者一同感受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钱塘江大潮真是名副其实的“天下奇观”!】

4、(出示幻灯片18)齐读《观潮》这首小诗。

【设计意图: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拓展阅读(10分钟)

1、出示幻灯片19,学生按要求阅读。

2、巡视指导,帮助学困生。

【设计意图:增大阅读量,升华情感。】

五、小练笔(10分钟)

1、出示幻灯片20,学生按要求写话。

2、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分享好的写话。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自由表达的天地,同时在分享环节可以帮助写话有困难的孩子。】

板书设计:

1、观潮

由远到近、奔腾西去 闷雷滚动出白线,潮头怒吼贯江面。

山崩地裂城墙现,钱塘奇观天下传。

教学反思:

学习本课以后,学生们对钱塘潮有了基本的了解,通过ppt课件的播放,更加深了对钱塘潮直观的认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还有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第四篇:观潮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横山县第三小学 魏艳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沸腾”、“风号浪吼”、“横卧”等词语及比喻句。

过程与方法

1、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体会重点词句含义,并能与他人交流感受。

2、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和视频。

2、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形成资料。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钱塘江大潮,是闻名世界的奇观,苏东坡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以此来赞美钱塘大潮。那么,钱塘江大潮到底是什么样的景象呢?下面请同学们观看钱塘江涌潮的短片(课件1--15),看后请谈谈自己的感受。

2、同学们,大自然是伟大的魔法师,它赋予了钱塘江大潮奇特、壮观的美,而作者又是神奇的画师,他用优美的语句,勾画出钱塘江大潮一幕幕有声有色、雄伟壮观的场面。究竟是什么样的语言魅力,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赵宗成、朱明元去感受钱塘江大潮那无法抗拒的美吧!(板书一:观潮)齐读课题并理解“观”字,由题设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潮的美

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思考:哪些自然段写了观潮的全过程?

2、再读课文,说说你读了之后,钱塘江大潮给你怎样的印象?(板书二:天下奇观)理解词语意思。比较“观”字意思的不同

三、精读课文,细细品味潮来时的宏伟、壮观。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6自然段,思考:课文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你最喜欢哪个自然段?

2、生反馈自读结果。(师板书三:潮来前 潮来时 潮退后)

3、默读课文3和4自然段,想象画面,把作者听到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看到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4、交流,反馈(课件16--20)

交流过程(1)读找到的句子(2)、抓重点词句谈体会(3)、再有有感情读句子

5、无论是声音的描写,还是形态的勾画,作者都运用了合理的观察顺序。作者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呢?(课件21--22)

6、作者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描写,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潮从远处向我们移来,声音越来越大、潮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宏伟、场面越来越壮观,那么我们再读这一部分时,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语调应该有什么样的变化。(声音由小到大,语速越来越快)

7、自己练读3和4自然段、再个别读

8、师引读

9、根据提示填空。(课件23-26)

午后一点左右,从,好像。顿时,有人,!我们,江面。过了一会儿,响声,只见,人群。那,逐渐。再近些,只见。浪潮,, ;那声音。

10、提示背诵课件(课件27—32)

11、比赛背,齐备

四、通读课文,进一步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奇

1、刚才我们欣赏了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宏伟气势和壮观场面,你想说什么?(天下奇观)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还可以表现出大潮的奇呢?先用喜欢的方式通读课文,然后四人一小组讨论一下。

2、交流汇报。

(1)、潮来之前,江面平静,憨态可爱。江边烟雾缭绕,古塔,小亭,观台,若隐若现,犹如仙境。而堤上人头攒动,昂首东望,翘首期待。

(2)、潮退时,转眼即逝,气势凶猛,潮退后,余波漫天卷地,风号浪吼,江水涨高。真是:来汹汹,去匆匆,留下江水乱混混。

3、大自然赐予我们祖国如此壮美的山河,我们不得不承认(课件33:课文第一段)。

五、探究钱塘江大潮“奇”之由来。

钱塘江大潮如此神奇,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们来交流一下课前搜集的资料。(课件34)

六、作业布置

1、熟背课文第3、4自然段。

2、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诗句和图片,再和大家交流。

七、板书设计

潮来前

观潮 潮来时 天下奇观

潮过后

第五篇:观潮(范文)

《酒泉子》改写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它是我梦中的常客——

“丝丝”的潮水不断吞噬着海潮,当玉城雪岭的一线银潮成弧形渐渐向我涌来时,我便知道,举世闻名的钱塘江大潮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了。潮水们有条不紊的列队向离我们逼近„„

终于,潮水们再也按耐不住,不再满足于一线银潮了,而是形成了一堵铜墙铁壁似的水墙,争先恐后的飞向岸边。此时的人群自然也不敢逊色,也形成了一堵人墙,高矮胖瘦,此起彼伏。

水墙,人墙,海潮,人潮相互呼应着,岸下涌动着海潮,而岸上则涌动着人潮„„我被夹杂在人潮中随着弄潮儿飘忽不定,海潮们前拥后挤,拨撩着我的心弦。终于,当浩浩荡荡,斗志昂扬的海潮们翻腾着逼近岸边时,我不禁有些胆颤了。海潮们的阵势仿佛要吞噬掉岸上的一切事物一般;它仿佛在搞一个大大的恶作剧——它要将这里的高于地面的一切事物全部吞噬掉,将这里移为荒无人烟的平地。

当震耳欲聋的海潮撞击到大堤上发出沉闷的“轰”声,脚下的地面也不由得晃动了,它仿佛立即将人们置身于一个危如累卵的处境中。惊魂未定的我还没缓过神来,只见人潮已经尖叫着四散开来。怎么了呢?原来是撞击后被弹起的潮水已经跳到了几米多高的空中,呼啸着铺天盖地的急速坠落。人们便都火速踉踉跄跄,连滚带爬的躲到了一个自己认为相对安全的狭小空间里。

果不其然,海潮们真的以吞天沃日之势扑来,但怎奈人潮早已无心恋战,在前一秒钟安全撤退转移,海潮们只好悻悻而归。

多年后,当它屡次肆虐在我梦境中的时候,我仍旧惊心动魄,依旧被它的雄奇壮观所折服,使我不得不发出由衷的赞叹:真不愧是“壮观天下无”啊!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