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维诗《终南山》赏析
王维诗《终南山》赏析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在唐开元、天宝年间,他是最富盛名的诗人,竟而连李杜都有所不及。究其原因,似与他的多才多艺不无关系,他诗文、书画、音乐无不精通,深受当时权贵们的赏识,因之,他的顺利登第及官授太乐丞,于此关系极大。在张九龄任相时,王维受其知遇,官擢右拾遗,之后,他以监察御史之职奉命出使河西,有感于塞上风光,写了著名的边塞诗《使至塞上》。安史之乱中,王维不幸被俘,迫受伪职,乱平后,得到肃宗的宽宥赦免,官授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出身仕宦之家,早岁颇积极用世,然受当时社会风尚及家庭氛围的影响,他极笃佛学,深通佛理,其名与字即取自深通大乘佛法的居士维摩诘之名。加之他一生仕途坎坷,官场之黑暗又使他深恶痛绝,因之他曾数次归隐,潜心奉佛,而以晚岁尤甚。他的诗歌按题材可分为四类,即歌咏边军、边塞和侠士之作;抨击社会不合理现象、抒发内心不平及言志述怀之作;表现亲情、友情、爱情及闺思、宫怨的诗歌;山水田园诗。此四类中,尤以第四类著称,因之他被奉为山水田园诗派的圭臬。其山水田园诗,一类是有关行旅、游览的,一类是有关隐逸的,因他一生笃信佛法,故此类诗中,多蕴含着佛理禅意,他也因之被人们称为“诗佛”。
《终南山》一诗应是诗人隐居终南山并游览此山时的所作,这首五绝,是依诗人游历的先后次序来写的。开言所写即是诗人远眺全山时的总体感觉,显是游山前的综观,“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两句,用极其夸张的手法,粗笔勾勒了终南山的高峻绵延,其高可“近天都”,其远可“到海隅”。事实上,海拔8844.43米的珠峰尚且去天遥遥,况海拔不过2604米的南山,只是因为驻足山脚仰望的缘故,才会有与天相接的错觉。而据宋人所撰《长安县志》载,南山“西起秦陇,东至蓝田,相距八百里”,何以能远到海角呢?其实,这两句的妙处正在于以虚写实,虚实结合,为读者展示了极富魅力的南山之壮伟。
诗人渐次登临山中,观其景,则另有一番况味,所谓“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此时,诗人已置身山间,周遭云缭雾绕,如入仙境,回望来路,云霭已融合为一团缥缈,继续探求,则早已踪隐形灭,不复存在了,真可谓一步一换形。此二句对照工整,“白云”与“青霭”相对,一“白”一“青”,色彩鲜明;“回望合”与“入看无”对照,一“合”一“无”,在这有无之间,写尽了云霭的变幻朦胧,“望”和“看”两个动词,俨然塑造了诗人移步观山的动态形象。写山中之景,而独写云霭,是抓住了山中的典型景色,写云霭而独绘其形色,是抓住了云霭的典型特征。同是写终南之云,李诗的“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表现的是一种自在飘逸之美,王诗则是一种清丽朦胧之美,可谓各有千秋。这两句是细部描写,有以小见大、“以少总多”之效,给读者留下了无限幻想的空间。
细细品味颔联所绘之景,正营造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清澹之境,且包蕴着“味外之旨、象外之象”,而一切景语又皆含情,诗人化自己之心境为物境,达到了一种以景达情、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两句,是言终南之大。诗人登临“中峰”,纵目四顾,南山之大竟可隔出不同的分野,千沟万壑也因光线的强弱、有无而形态各异。“变”字以强烈的效果侧面写出了山之辽阔,而“阴晴”的明暗对比,又强烈地突出了“众壑”之“殊”。
尾联“欲投人宿处,隔水问樵夫”两句,乍读来,似与全诗不相称,且颇有人持此观点,但在我而言,初读就觉得其之不凡,再读更觉全诗皆因此二句而诗意顿出、余味盎然。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就说:“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诗人此时生出要投宿想法,可谓他已被这里的幽美之景所深深吸引,此行还未能尽兴,要次日再度游览,这也侧面体现了南山之使人流连忘返处。诗人为何要“隔水”而问?这说明将二人隔开的,是一条深险的山涧,而一个“隔”字,不免有距离产生美的意味。山中的“樵夫”说明了近处肯定有人居住,此“樵夫”或许是一个隐居山中的高士,或许干脆就是诗人自己。而“问”字一出,整个画面就有声有色了,或“樵夫”答诗人问,或诗人自问自答,问答之声在沟壑之间清响回荡,人之声与山之幽相互映衬,当真趣味无穷,玩味不尽。
就这两句的语言来说,可谓简洁自然、明白如话,但好的诗句往往以自然平淡取胜,而且,这两句读来也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更为全诗增添了无穷余味。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都有“此景正因此情而现,此情又由此景而生,二者融为一体,形似与神似统一”的共性,也即清代王夫之所谓“景亦意,事亦意”,而此诗亦不无此共性。我们完全可以说,在王维的这些诗歌中,景物已是人生之景物、自由之景物、超越之景物,而诗人自己也已是自由人的形象,似已做到了佛家所讲的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与世无争,真不愧于“诗佛”的称谓。
第二篇:王维诗田园乐赏析
田园乐(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译文:
红红的桃花瓣上还含着昨夜的雨珠,雨后的柳树萦绕在早晨的烟雾之中。昨夜被雨水打落下来的满地花瓣,家童还没有打扫,黄莺啼鸣,山客还在酣眠。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夜雨过后,清晨美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悠闲的心情。
诗中的描写绘形绘色,由景生情,诗中有画。“桃红”、“柳绿”、“花落”、“莺啼”,诗人抓住了春天的特征,描画出一幅柳暗花明、清新幽寂的春之图。全诗对仗工整,音韵铿锵。王维对以动衬静、静中有动的艺术辩证法运用得可谓炉火纯青。诗中那些发自“象外之趣”而又摇曳多姿的静美之境,表现出了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中某种特别的情趣和意蕴。王维山水诗中的“动”,只是一种艺术手段,而描写和表现大自然中田林山水的静美境界,才是其山水诗中主旨所归。作为艺术手段的动态性,其目的和作用就是为创造静的意境服务,以造成某种特定的艺术效果。
《田园乐》是由七首六言绝句构成的组诗,写作者退居辋川别墅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所以一题作“辋川六言”。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诗中写到春“眠”、“莺啼”、“花落”、“宿雨”,容易令人想起孟浩然的五绝《春晓》。两首诗写的生活内容有那么多相类之处,而意境却很不相同。彼此相较,最易见出王维此诗的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绘形绘色,诗中有画。这并不等于说孟诗就无画,只不过孟诗重在写意,虽然也提到花鸟风雨,但并不细致描绘,它的境是让读者从诗意间接悟到的。王维此诗可完全不同,它不但有大的构图,而且有具体鲜明的设色和细节描画,使读者先见画,后会意。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住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这里,桃、柳、莺都是确指,比孟诗一般地提到花、鸟更具体,更容易唤起直观印象。通过“宿雨”、“朝烟”来写“夜来风雨”,也显然有同样艺术效果。在钩勒景物基础上,进而有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读者眼前会展现一派柳暗花明的图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加上“杨柳依依”,景物宜人。着色之后还有进一层渲染: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使人心醉;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经过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诗境自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图画;相比之下,孟诗则似不着色的写意画。一个妙在有色,一个妙在无色。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先见人,后入境。王诗正好相反,在入境后才见到人。因为有“宿雨”,所以有“花落”。花落就该打扫,然而“家童未扫”。未扫非不扫,乃是因为清晨人尚未起的缘故。这无人过问满地落花的情
景,不是别有一番清幽的意趣么。这正是王维所偏爱的境界。“未扫”二字有意无意得之,毫不着力,浑然无迹。末了写到“莺啼”,莺啼却不惊梦,山客犹自酣睡,这正是一幅“春眠不觉晓”的入神图画。但与孟诗又有微妙的差异,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其实人已醒了,所以有“处处闻啼鸟”的愉快和“花落知多少”的悬念,其意境可用“春意闹”的“闹”字概括。此诗最后才写到春眠,人睡得酣恬安稳,于身外之境一无所知。花落莺啼虽有动静有声响,只衬托得“山客”的居处与心境越见宁静,所以其意境主在“静”字上。王维之“乐”也就在这里。人们说他的诗有禅味,并没有错。崇尚静寂的思想固有消极的一面,然而,王维诗难能可贵在它的静境与寂灭到底有不同。他能通过动静相成,写出静中的生趣,给人的感觉仍是清新明朗的,美的。唐诗有意境浑成的特点,但具体表现时仍有两类,一种偏于意,让人间接感到境,如孟诗《春晓》就是;另一种偏于境,让人从境中悟到作者之意,如此诗就是。而由境生情,诗中有画。是此诗最显著优点。
第二个特点是对仗工致,音韵铿锵。孟诗《春晓》是古体五言绝句,在格律和音律上都很自由。由于孟诗散行,意脉一贯,有行云流水之妙。此诗则另有一工,因属近体六言绝句,格律极精严。从骈偶上看,不但“桃红”与“柳绿”、“宿雨”与“朝烟”等实词对仗工稳,连虚字的对仗也很经心。如“复”与“更”相对,在句中都有递进诗意的作用;“未”与“犹”对,在句中都有转折诗意的作用。“含”与“带”两个动词在词义上都有主动色彩,使客观景物染上主观色彩,十分生动。且对仗精工,看去一句一景,彼此却又呼应联络,浑成一体。“桃红”、“柳绿”,“宿雨”、“朝烟”,彼此相关,而“花落”句承“桃”而来,“莺啼”句承“柳”而来,“家童未扫”与“山客犹眠”也都是呼应着的。这里表现出的是人工剪裁经营的艺术匠心,画家构图之完美。对仗之工加上音律之美,使诗句念来铿锵上口。中国古代诗歌以五、七言为主体,六言绝句在历代并不发达,佳作尤少,王维的几首可以算是凤毛麟角了。
第三篇:终南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终南山·太乙近天都》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古诗全文如下: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前言】
《终南山》是诗人王维的五言律诗,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6卷第65首。首联写终南山的远景,借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次联写终南山的近景,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蕴。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第三联高度概括,终南山尺幅万里。讲述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注释】
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太乙:终南山别名。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天都:传说天帝居所。这里指帝都长安。
青霭(ǎi):山中的岚气。霭:云气。
海隅(yú):海边。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分野:以天上星宿配地上州国称分野。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分野。
壑(hè):山谷。“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这两句诗是说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人处:有人烟处。
【翻译】
终南山高大雄伟,几乎接近天都,山山相连,直到海角。回望刚刚在身前退向两边的茫茫白云,淡淡青雾,又弥漫成了朦胧迷蒙的一片奇幻的境界。成了分野之界,阴天和晴天里千岩万壑的景象相差悬殊。天晚了,想要找个人家住下,我只好隔着水向樵夫打听。
【鉴赏】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 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次联写近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
“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赏的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聘想象的广阔天地。
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至于终南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所谓“阴晴从壑殊”,当然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定态度。王夫之辩解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姜斋诗话》卷二)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卷九)
这些意见都不错,然而“玩其语意”,似乎还可以领会到更多的东西。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的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怎么会发现那个“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音响。诗人寻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欣然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第四篇:王维诗四首
王维诗四首
教学目标:
1.了解王维的生平,结合诗人的经历理解作品。
2.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品味诗人“诗中有画”的山水田园诗特色。3.揣摩诗歌语言;把握借景抒情,对比以及衬托等艺术技巧。4.体会王维诗歌中蕴含的佛理;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及语言。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背诵《山居秋瞑》,然后简介作者。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出身世代官僚地主之家。据记载,王维九岁就能写诗。像那首脍炙人口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王维十七岁时写的。王维精通音乐,擅长草书和隶书,绘画的成就尤其突出,以致宋代大诗人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歌创作,就是以这种全面的艺术修养为基础的。其母崔氏奉佛三十余载。佛经《维摩诘经》,是智者维摩诘居士与弟子讲学之书。王维的名和字取于此。王维后半生之避世与佛教有关。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他的诗歌风格也发生了变化,早年那种意气风发的诗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融合画意、诗情和禅理的山水诗。这种小诗像一幅画,诗情清淡,却又蕴涵着不可捉摸的禅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抒发主人公完全跳出了名缰利锁的磁场,内心有一种以安全感为地基的从容不迫,从而能进入一种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不带任何功利的审美目光,自得其乐地去发现极其平凡、有时旁人发现不了的自然美。他这类诗成就极高,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二、课前思考:回忆你所学过的盛唐诗人王维的诗作,说说你对王维及其诗作的印象。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是鸣春涧中。(《鸟鸣涧》)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山中送别》)
三、王维诗歌内容: 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鹿柴》、《鸟鸣涧》等 游侠边塞诗:《使至塞上》、《观猎》等 乡情、友情、爱情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山中送别》、《相思》等
四、王维诗歌特点: 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绘画是空间的艺术,讲究布局构图,讲究远近高低大小动静的对比衬托,王维笔下的山水田园景物的布局错落有致,富于图画美。如“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瞑》)。
绘画艺术讲究虚实相间,常留空白,王维在描绘山水景物时,往往从虚处落笔,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泛》)。
绘画以线条色彩为艺术语言,王维的诗歌也充分调动这些艺术手段。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通过勾勒物体线条的横竖圆直的变化塑造出苍茫辽阔的意境。如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通过色彩的浓淡,光线的明暗等绘画语言来抒情达意。
2.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
王维中年后奉佛教日笃。他既悟万事皆空,即将山水田园作为一方心灵的净土。而佛教禅宗的屏除杂念,有助于他静心凝神真切体验大自然的山水景物,从中悟理得趣。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3.风格多样,以清幽淡雅为主。
五、王维和山水田园诗:
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小谢(谢灵运、谢朓),盛于唐代王孟(王维、孟浩然),影响追随者韦柳(韦应物、柳宗元)。
六、《积雨辋川庄作》赏析。1.让学生朗诵,注意读准字音。
2.你来说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这首诗描写了久雨中辋川别业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农家田园生活。久雨不停,丛林上面静谧宁和,炊烟袅袅升起;女人们蒸藜炊黍,准备好饭菜,送到东面的田间地头。在一片广漠空旷的水田之上,白鹭翩翩飞舞,在一片层峦叠翠的丛林之中,黄鹂正用甜美的歌喉唱歌。
3.钟嵘云:烟火迟又妙于烟火新,然非积雨说不出,你知道“迟”妙在何处?
久雨不停,林野潮湿,烟火难生。一个“迟”字,既写出了阴雨天炊烟缓缓升起之状,也写出了诗人心中闲散安逸的情怀。农家村妇田夫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4.思考: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李嘉祐)
从艺术上看,你认为谁的诗句较好,好在哪里。
从艺术上看,两人诗句还是有高下的。宋人叶梦得说:“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此乃摩诘为嘉祐点化,以自见其妙。“漠漠”有广阔迷茫意,“阴阴”有茂盛幽深意,“漠漠水田”“阴阴夏木”比之“水田”和“夏木”,画面就显得开阔而深邃,渲染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色调和气氛,富有意境。
5.简析这首诗的颔联“诗中有画”的特色。此诗写辋川之夏景,给人以画意盎然的印象。“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一联,白鹭雪白,黄鹂金黄,色彩差异明显;于白鹭描绘其飞行,而黄鹂则直说其啼鸣。在背景上,“漠漠”,写出了水田一望无际,苍茫一片;“阴阴”,描绘夏日林木茂盛,境界清幽。这样,碧空中白鹭高飞,绿树与黄鹂相衬,如一幅画展现在读者面前。此正可谓“诗中有画”。
6.颈联:写诗人独处山林之乐。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
7.这首诗的尾联运用了哪种修辞方式?有什么作用?
尾联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方式,表达了诗人与世无争的情怀和志向:既然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自适,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我应该可以脱离世间烦恼,悠游于林泉之中了。“争席”和“海鸥相疑”这两个典故都充满了老庄色彩,共同抒写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表达了诗人离尘脱俗的心态。
尾联资料补充:《庄子•杂篇•寓言》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客人们再也不让座与他,而是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不再有隔膜了。“海鸥相疑”见《列子•黄帝》,说海边有一人与鸥鸟相亲近,后来其父要他将海鸥捉回来,等他再到海边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不再理他。
8.这首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恬静优美)的辋川山野、(怡然自乐)的农妇农夫和(闲适脱俗)的隐居诗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空阔清幽)的意境,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和澹泊自然的心境)。(规律:主要景物—景物的特征—意境— 思想感情)
七、《辛夷坞》解读: 1.简析
这是王维田园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这组诗全是五绝,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木末:指例杪。辛夷花不同于梅花、桃花之类。它的花苞打在每一根枝条的最末端上,形如毛笔,所以用“木末”二字是很准确的。“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含苞待放时,很象荷花箭,花瓣和颜色也近似荷花。裴迪《辎川集》和诗有“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的句子,可用来作为注脚。诗的前两句着重写花的“发”。当春天来到人间,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动下,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灿烂,好似云蒸霞蔚,显示着一派春光。
诗的后两句写花的“落”。这山中的红萼,点缀着寂寞的涧户,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纷纷扬扬地向人间洒下片片落英,了结了它一年的花期。短短四句诗,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
2.讨论:本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小结:这首诗写景以动衬静,显得山林越发清幽。用“发”、“开”、“落”等动词写花开花落,很自然,山林的幽静气氛就表现出来了。花自开自落,诗人的寂寞之意与淡泊之情寓于诗中。
八、《送沈子福归江东》解读: 1.解析诗句: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写送行之地的景色。渡头、杨柳,显出送行和分别已在眼前。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了送别气氛。行客稀,可见渡头的冷清,反衬出离别的伤感。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写友人走后诗人的思念之情。时值春光无限、桃红柳绿之际,大江两岸春光明媚,诗人觉得心中对友人无限惜别之情,正如眼前所见的一派春光,弥漫于大江南北,随友人一同归去。
2.思考:“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独特的表达效果?春色换成春水、春草等行不行?
化虚为实:时值春光明媚、桃红柳绿之际,诗人觉得心中对友人无限的惜别之情,就像眼前的春色一样无边无际,弥漫于大江南北,随友人一同归去。诗人巧设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可观可感的春色,以有形可感的春色来比喻无形的相思,且境界辽阔,这是以景喻 3 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
九、《观猎》分析:
1.课前思考:此诗勾画了怎样的画面?用词、章法、句法上有何特点? 2.诗句解析: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劲风猛吹,角弓鸣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在威威赫赫的声势中引出了将军,烘托得艺术氛围有先声夺人之势。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射猎之地,草已枯黄,积雪也消尽了。草枯,走兽无处躲藏,更显出鹰眼的锐利;雪尽,战马奔驰便少沾滞,更觉轻快。这两句话,表面看只写了鸷鹰、骏马,然而,它不仅仅是写鹰与马,实际上通过写鸷鹰骏马还是写人,写出了将军雄姿英发的威武气概。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新丰市”与“细柳营”这两个地名的选择,包蕴了诗人艺术的匠心。新丰市,此地产美酒,同时也是豪侠之士聚集之地。“细柳营”是汉代名将周亚夫的屯兵之所,周亚夫以军威军纪严整而深得汉文帝的赞赏。将军带领人马也到了新丰市,就暗含着赞赏将军潇洒的风度和豪爽的英姿。诗中特意写出将军人马到细柳营,就暗示了这位将军不仅会射猎,而且像周亚夫一样,能征善战,战功显赫。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古代常用射雕来标志射箭技术的高超。将军回过头来看射雕处,射猎之场已被沉沉暮云笼罩住了,猎场辽阔,苍茫渺远。将军就是从这个广阔天地里奔驰而来,这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极其豪迈,极其淋漓酣畅的意境。
3.《观猎》前六句表现出的紧张、激烈、迅疾,与最后两句的淡静、平缓形成鲜明的反差,这是什么表现手法?你还能说出相似的例子吗?
明确:对比。
射猎是“风劲角弓鸣”,风劲云涌,气氛相当紧张;猎后“千里暮云平”,风定云平,满载而归,心情悠然自得。在景物的变化中见出感情的变化,显得摇曳生姿,韵味十足。
4.这首诗颔联中的“疾”“轻”二字用的极为微妙传神。你对此怎样理解?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将军的形象?
明确:“疾”写出了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敏捷,“轻”写出了将军纵马驰骋的雄姿,天上地面互为呼应,传神地描绘出从将军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全诗借此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非凡的狩猎将军的形象。
5.颈联“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中用了“忽过”“还归”两个词,你觉得用得好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用得好。用“忽过”“还归”两个词,表现出将军归猎之迅速,有瞬息千里之感。
十、作业:
1.完成《王维诗四首》中的相关练习。2.背诵《王维诗四首》,默写《辛夷坞》和《观猎》。3.预习《李白诗四首》。
附:教学反思:
第五篇:王维 孟浩然诗
十、王维、孟浩然专辑
王维
(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1、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使至塞上 [唐]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5、鸟鸣涧 [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6、鹿柴 [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7、竹里馆 [唐]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8、送别 [唐]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9、送别 [唐]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10、终南别业 [唐]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1、终南山 [唐]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12、观猎 [唐]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13、杂诗 [唐]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14、杂诗 [唐] 王维
双燕初命子,五桃新作花。王昌是东舍,宋玉次西家。小小能织绮,时时出浣纱。亲劳使君问,南陌驻香车。
15红豆 [唐]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画
[唐] 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1、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过故人庄 [唐]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16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4、留别王维 [唐]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5、送朱大入秦 [唐] 孟浩然 游人武陵去,宝剑直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6、岁暮归南山 [唐]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7、临洞庭上张丞相 [唐]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8夜归鹿门歌 [唐]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9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消响。欲取鸣琴弹,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终霄劳梦想。
10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书愤 [宋]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临安春雨初霁
宋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