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浅谈作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优秀范文五篇)

浅谈作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优秀范文五篇)



第一篇:浅谈作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

浅谈作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活动。一篇文章的写作,是由观察到思考到表达的过程,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

一、要以教师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一定的组织与引导的作用,教师的情绪可直接影响学生对写作的热情,对学生的情感起到极大的导向和催化作用。同时,情绪还具有感染特征,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以热情的言行,将自己的积极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作文课上,教师热情亲切的话语,充满鼓励的目光,表情达意的肢体语言,都传递着教师真挚的情感,会强烈地影响着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愉悦振奋的情感体会,诱发学生对作文的内驱力,从而积极思维,兴味盎然地投入作文活动中。

二、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作文课上,教师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方式“以境激情”进行教学。

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才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才能避免写空话、假话的弊端。在作文教学中还可以借助投影、录像等直观手段创设情境,再现情境;组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班级文化活动,让学生在自身生活中写出感情丰富的文章。

三、运用“迁移”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语文文章都有一中心,都存在一种感人的力量,内容具体、真实,很好地表达出作者的真情实感。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像作者那样去想,从中体会课文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教师利用“迁移”的规律,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情感,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的目的。

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情感

在传统教学中,往往都是先审题、列提纲、写作文、修改、抄正等传统模式,这往往缺乏生气,且教学与其它学科间的教学关系脱节比较严重。随着新大纲的实施,学科间的教学相互渗透,而且关系将更加紧密。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这说明情感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语文的教学中更是举足轻重。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个色彩斑斓、扑朔迷离的情感世界。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抓住情感教育这一要素,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激活学生的情感细胞,引导学生游历知识的乐园,采集丰硕的果实。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只有这样学生的朗读才能真正到位,感悟才能更加深透,才能更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根据教材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不断地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愉悦空间。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教师先“动情”,用自己的激情来感染学生

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卢梭也指出:“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教师丰富、纯洁而高尚的情感,可以左右学生的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把握自己的情感。按照心理学中的情感转移的原理,教师先入情--动情--析情--移情。根据这一感情发展过程组织教学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语文教材,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通过学习语文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主观感受,是内心情感,是个人见解和人生观。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在情感上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就会大大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譬如教授《沁园春雪》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要自己能感受到作者对祖国壮美山河的赞美,才可能将潜藏在课文中的情传给学生。眼睛是心灵之窗,脸面是心灵之镜。师生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是一种动态的无声语汇,它蕴含了大量的情感信息,是师生心理交流的重要“外显点”。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感线索,恰如其分地让学生运用自己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直观、形象、真切地进行情感体验,产生共鸣。

二、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冰心的《荷叶母亲》,教师可自制荷叶,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荷叶母亲》该是怎样的呢?文中的“我”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三、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四、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紫藤萝瀑布》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紫藤萝瀑布是瀑布吗?文中表现“我”心情的语句从哪些体现出来?

五、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七、故留空白,意味深长

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作活动。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故留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学《我的老师》、《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不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让学生重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归纳主题思想。

总之,语文教学应该注意情感教育,以情促教,真正做到:“传为人之道,授处世之业,解人生之惑,于有意无形中点盏前行的明灯”。心动、情动,才能行动,才能让学生从心里真正喜欢上我们的语文。

第三篇: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

周旭东(四川省武胜县金牛初级中学校)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促使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可以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激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

二、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竞选州长》、《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四、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也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五、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白杨礼赞》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七、抓住重点,纲举目张

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剖析卖炭老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

八、故留空白,意味深长

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作活动。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故留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学《我的老师》、《最后一课》

时,教师可不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让学生重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归纳主题思想。

(作者电话:***;信箱:168168719@qq.com)(来源:《中国教育科学》2011年4期,http://www.feisuxs)

第四篇: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井中学

马灵华

激发学生的情感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环,只有这样,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深入了解文本内容,体会文章主题。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堂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图片、幻灯、录音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又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柳绿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二、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三、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

四、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变色龙》、《竞选州长》、《孔乙己》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体现出来?

五、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六、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白杨礼赞》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七、抓住重点,纲举目张

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剖析卖炭老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

八、故留空白,意味深长

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作活动。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故留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学《最后一课》、《我的老师》时,教师可不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让学生重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归纳主题思想。

总之,激发学生情感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投入到课堂的情境中去,真正的做到认识文本、学习文本、激发情趣、升华学生对所学内容主题的把握。

第五篇:浅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

浅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

乐群小学

杨艳

「摘要」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歌唱是情感的美化和升华。在教学中要重视音乐人文与情感的体验。学生的需求应放在教学设计的首位,让每一个孩子真正享受到充满情趣、愉悦气息的音乐学习生活。

关键词:掌握姿势 创设情境 交流互动 尝试创编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一种情感艺术,歌唱是情感的美化和升华。要把这种情感真切的表达出来,就必须进入角色,设身处地地体验歌曲的情感内涵,才能赋予歌唱以感人的魅力。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有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总是要学生按照老师期望的要求来演唱,导致大多数学生演唱时表情呆板,无所适从。这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相反,会扼杀孩子唱歌的兴趣,这对于培养孩子们丰富的情感意识和提高音乐表现力及创造力都是不利的。学生的情感被剥夺了,他们怎么能唱出动情的歌呢?那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真正享受到音乐所带来的魅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掌握姿势,学会表情

正确的姿势是保证学生唱歌时正确呼吸、发声和歌唱的必要条件。无论是站着或坐着唱歌,都要精神饱满,身体端正,自然而不紧张。试想,一个趴着腰、坐姿随便的学生能唱好歌吗?在实际教学时,教师要随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姿势,采取各种形式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养成端正、持久的好习惯。

演唱时的口形要根据发声、咬字吐字的需要,自然而灵活的张合,但基本上要保持椭圆形。嘴唇要灵活,不要鼓起,下巴要自然放松,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想象微笑时颧骨抬起的感觉,从而让他们体会到什么才算是口腔打开,做到字正腔圆。

二、创设情境,激活情感

《国歌》是每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会唱的歌曲,更是向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首选歌曲。因此,在教唱《国歌》时,一定要让学生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当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旧中国一幅幅悲惨的画面和中华儿女不屈不饶英勇抗争奋起救国的壮丽场面,在此基础上再教唱《国歌》,当唱到“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时,可结合画面,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们强烈的爱国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有的歌曲,除去音乐旋律提示的情感体验,单靠一些简单抽象的歌词来调动学生的情绪是很难的,对此教师必须想办法,让语言难以描绘的内容,通过视觉形象具体逼真地表现出来,这样,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画面相结合,能把学生带到一个现实的世界。为学生创设出身临其境的情境,学生唱起歌来自然既有兴趣又有激情。

另外,对于一首新歌,可以适当启发学生对歌曲意境发表自己的感受,进行讨论,这样有利于加深他们对歌曲意境的理解。例如:在教唱《小白船》这首歌时,有的学生将天空想象成蓝色的海洋;有的学生提出夜空应该是宁静的;还有的说月儿像小船,我和小伙伴一起坐在船上飞,小船儿轻轻荡漾在蓝色的海洋中……孩子们自己体会出的歌曲意境,要比教师主观灌输的想法更易让他们接受、理解并表现出来。同时,可结合校园集体舞《小白船》进行边唱边跳活动,可想而知,这样做小学生会唱得更起劲,效果会更好。

三、交流互动,传递感情

一首好的歌曲,往往蕴含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作品中涉及的故事入手,先讲述歌曲中所描绘的故事,然后让学生各自讨论对歌曲情感的不同体验,让他们在听听、唱唱、说说中进一步深化对歌曲的情感理解。我在教唱儿童革命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时,先给学生讲王二小在抗日战争时把日本鬼子引入八路军的埋伏圈自己却英勇牺牲的动人故事,然后利用视频播放这首歌曲进行欣赏,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王二小真勇敢,是我们中国儿童的骄傲,我们要向他学习,长大了报效祖国……我要努力学习,长大了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让天下所有的人都过上好日子……希望今后不再有战争,让世界充满爱……在这样的交流中,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一个煽情的故事,拨动了孩子的心弦,引导孩子进入一种高尚的情感世界。当孩子们演唱这首歌曲时,群情激昂,他们用赞美的歌声表达出对王二小的敬佩之情。

另外,我在教唱《妈妈的眼睛》这首歌时,我先提问:你们喜欢自己的妈妈吗?妈妈现在在哪里?想不想妈妈?通过交流互动,在唱这首歌曲时,很多学生哭了。因为他们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妈妈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到头都无机会见到妈妈,条件好的也只能在电话里听到妈妈的声音。这对培养学生的亲情无疑是有好处的。

四、尝试创编 升华情感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音乐课程也不例外。在学会歌曲《我们的田野》之后,我尝试着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以《我们的校园》为题改编歌词,要求做到“字音对位,语言流畅”。同学们在分组创编过程中积极参与,各抒己见,最后创作了许多内容、题材不一的歌词。如:“我们的校园,热闹的校园,操场的四周,栽着碧绿的樟树,宽阔的操场,是我们快乐的天地。”等等。学生唱着自编的歌词,神情特别投入,演唱特别认真。

让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按照歌曲的旋律、节奏创编歌词。这样学生的演唱兴趣会大大提高,同时情感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激发。

总之,重视音乐人文与情感的体验,把学生的需求摆在教学的首位,使学生始终能在愉悦的心境下学习,让每一个孩子真正享受到充满情趣的音乐学习生活,才能让每一个孩子的情感在歌声中得到激发和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5/1249500.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