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曾经沧海难为水——论元稹的感情世界
曾经沧海难为水——论元稹的感情世界
摘要:元稹是一个很丰产的诗人,悼念怀念妻子的诗留下来的就有三十多首,大概是古人写给妻子诗歌最多的一位诗人了,他的许多诗篇都不由自主的有他妻子的影子。元稹与妻子韦丛的爱情堪称楷模,史上写夫妻感情的诗人很多,但是很少能象元稹这样情深之至。本文从元稹的诗及文入手,探究他的内心世界,论述元稹与韦丛感人至深的爱情。
引言:
初识元稹,并不知道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他的诗句。那样一个才华横溢的男子,带着意气风发的少年得志,他是元才子,他充满了壮志豪情。曾经沧海这样的感伤,应该不属于他,再后来,读到《莺莺传》,也听到人们对〈〈莺莺传〉〉的诸多评论,无论如何,都不能把这样的张生和那样的元稹联系到一起。于是元稹的形象在脑海里固定又模糊,变换又清晰,虽然始终不能得出一个准确的答案,但是,终究是感受到了元稹的痴情,他的友爱,他的软弱,还有很多的无奈。
一、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要说元稹,不得不先从那首打动了多少人的曾经沧海开始。独是这《离思五首》中最负盛名的一句,就能带落多少有情人的泪。据记载,这是元稹为亡妻韦丛所作。韦丛为当时太子少保韦夏卿之幼女,贞元十九年,二十岁时下嫁元稹,其时元稹中书制拔萃科,署秘书省校书郎,与白居易诗文赠答,爱等兄弟。此后二人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为世人所重,后元稹官至监察御史,在查处梓州严砺之案中触犯上层利益,几年后官贬江陵,遭受仕途第一次打击,不久韦丛病故,后元稹在江陵纳安氏为妾。元稹生性放荡,疾恶如仇,因此官场失意,屡受打击。几经周折之后,元稹变得投机取巧,阿谀奉承,官至宰相,但终因素无检操被挤出朝庭。晚年元稹身委《逍遥篇》,心付《陀头经》(白居易《和答诗十首》),看破红尘,追忆往昔,写了《离思五首》等诗。此诗也有另一种被后人评为艳情诗的说法,并不归属于他的悼亡诗中,但在我看来,无论怎么读,诗中所包含的相思、想念、感怀都显露无疑。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经历过大海的广阔无边,不会再被别的水所吸引,经历过巫山的云雨缠绵,别处的景致就不称之为云雨了……花丛信步,我全无心思看那百化争艳,一半是因为笃佛修道,一半是因为忘不了你……
诗人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警的词句、挚诚的情感,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表达了对亡妻韦丛的忠贞与怀念之情。据权威解释,曾经沧海难为水取自《孟子·尽心上》之观于沧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意思是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之水相形见绌;除却巫山不是云取自宋玉《高唐赋》序,序中说巫山之云为神女瑶姬所化,旦为朝云,暮为行雨,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元稹用沧海之水与巫山之云来吟咏夫妻间感情美好无与伦比,以曾经二字点睛,读来令人嗟磋叹惋,由是流传千古。后两句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吟哦平淡,也比较易懂,意思是说自己再从美女中经过,也懒回顾,看都不愿意再看多一眼,一半是因为自己委身逍遥,修道在前,一半是因为思念你的缘故。《诗·郑风·出其东门》写道: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号刘如云,匪我思存。当是此句渊源。瑶姬为炎帝二女,死后化云,居巫山之颠,上有瑶草,男女食之相爱;后有楚怀王、楚庄王登云台梦瑶姬,传说堪美。元稹的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尽怀念悼亡之情,沧海、巫云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后面两句的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全篇张弛自如、变化有秩,形成了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在幽幽的哀愁中告诉人们找到真爱时的一种感觉:仿佛经历了沧海一般,感觉之强烈、印象之深刻,前所未有,后继乏人;找到真爱后的一种态度:难以再有其它的情感可以取而代之,这是一种承诺,更是一份责任!此外,从字面解,曾经沧海难为水何不可以理解为元稹登山对山之云而发呢?云本为海之水所化,如今浮游于天地之间,居于山颠,想再回到从前的身份,即水回到水中,已经不可能了;除却巫山不是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瑶姬神女化峰,居巫山之颠,受山之托,云即为云,没有巫山之托,此云就与其它处云无二样,即使你(此云)经历再多,曾经拥有再多,也不免平淡无奇。设想诗人此诗缘于一次登山对非云非雾的山气的呤哦,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追忆前生今世,慨叹时世变迁,人生之苦短,对过去的时光没有好好珍惜,如今沦落如此,无力回天,又何尝不可呢?这也许是曲解了诗的原意,但就元稹的心情来说,这样的解释,不仅是对妻子的怀念,还有对自己惨淡人生的照应。
二、情深之至尤死不忘
之后再读元稹为韦丛所做的另三首诗,象是如梦般的看到伤心欲绝的元稹在低语。情之深、爱之切、思之强、痛之烈,无法不令人动容。读了三首元稹写给已故爱妻的诗后非常感动,不由自主的去想元稹的妻子是什么的女子呢?怎么有这么大的魅力让元稹如此这般的想她?……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簪。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这样的女子,这样的妻子怎么能不令元稹珍爱呢?贫贱夫妻百事哀说出了天下许多贫贱夫妻的共同心声,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可惜这样的妻子和元稹同苦七年而却未能等到能同甘的那一天,难怪元稹如此悲伤思恋她……全诗可谓言浅意深,如平常的语言,像是元稹在和妻子说心里话,叙述自己思念的心声。没有强烈的抒情,但正是这种平淡的述说心声却更加感人至深,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三、死何足悲心心相存
现代的爱情喜欢用海枯石烂、至死不愉来表达爱情,看了元稹的文章,我才感到,其实双方的感情到达极至,并不是不变心就可以诠释的,只有是无论在一起还是分开,都能感受到对方心灵的气息,都能从自己的生命中感受到对方的生命,才是真正的感情。元稹与韦丛,正是这样。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但是彼此的心灵永远相互依存。在《祭亡妻韦氏文》中,元稹把在诗中写过的情景又描述了一遍,写的是同一人,写的是同一事,甚至所描述的心情也是相同,但是让人读了,却更有着深刻的感伤。痛楚伴着辛酸,诗人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女人,他失去的,是他生命的另一半,是他精神的寄托。古希腊神话把夏娃比作亚当的肋骨,我想,韦丛对与元稹来说,也已经是身体的一部分了吧。他们在感情世界里早就化为了一体,无法分开。
史上曾记:元稹夫妻感情虽然和谐美满,但在元稹做校书郎时,俸禄实在有限,维持一家的生活本已经很困难。但是元稹又十分好客,常常使得韦丛很为难。有一次,上月的俸禄早已用尽,而新一个月的俸禄还没有领到。在这样本上顿没有下顿的日子里,元稹还是领着白居易等七八个好朋友一起到家里吃饭来了。元稹根本不知道家里已经没米下锅,只是吩咐韦丛赶紧准备饭菜。万般无奈,韦丛只好拔下了自己头上的金钗,撸下了手上的戒指。悄悄让自己的丫鬟出门典当,并买回酒菜。事后,韦丛还不让丫鬟把真相说出,当元稹得知事实后,还安慰羞愧的丈夫说:夫君,没什么,下次发了俸禄便赎回来就是。区区小事,夫君不必
记挂在心!韦丛从未因家境的贫寒责怪元稹过,她为元稹生过七个子女,却不幸有六个不明不白的夭折了,韦丛一直处在悲伤欲绝的心态中,但是,她没有让这样的情绪影响到元稹,她只是默默的忍下痛,并更关心自己的丈夫。他们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只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将深情赋予对方。而韦丛对元稹的这种深情厚意,不能不让人为之动容,为之落泪。正所谓文如其人之说。不管在实际生活中的情况如何,起码从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元稹内心深处的一片荒凉。即使元稹再碰到多少美好的女子,即使女子再嫁元稹再娶,在他的心里,韦丛的位置是再没有人能代替的。即便千年万年,即便沧海已变桑田已改,这个男人的心里,仍然会思念这在他心中唯一的女子。因为,这个女人在他的生命中,是独一无二的,再没有谁,没有谁能来替代和填补了。
在韦丛死后,元稹面对空空的内室,久久难于平静。他无论无何也不能接受这样残酷的事实。在朦胧与醉酒之时,元稹甚至以为韦丛还活着,还在他的身边。如果韦丛泉下有知,我想,对于这样的感情,她也能瞑目了。
四、多情于我真情于你
抛开古代文坛才子风流、红袖添香的掌故不谈,从人对感情的态度而言,也许有的人就是那样,一生中可能对一千个人情深,但无论如何,却只能对一个人情真。我们不能因为说元稹有过不同的女人就把负心的字眼强加在他身上,这样对元稹、对爱过他的女人,都不公平。因为爱屋及乌,喜欢元稹的诗和问,便也喜欢他本人。我宁愿相信这样的元稹就是一个真实的他,就是一个感情丰富、动人肺腑的元才子。
结束语:
对于历史来说,元稹带着自己的感情早已作古,但是他的诗文,带着他的感情,一直流传在时空中,给后世人无限的感伤与留恋。
第二篇:【百家讲坛】 诗歌爱情曾经沧海难为水(元稹与韦丛)
【百家讲坛】 诗歌爱情(4)曾经沧海难为水(元稹与韦丛)
【百家讲坛】
诗歌爱情 4.曾经沧海难为水 离思(其四)唐·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注释】
离思:离别后的思绪。
曾经:曾经经历过。曾,副词,曾经。经,经历。
沧海:古人通常称渤海为沧海,这里当指浩瀚的大海。
难为水:沧海深广,因而使别地方的水相形见绌。
除却:除了。
巫山:此指长江巫峡沿岸的“巫山十二峰”,其中朝云峰分外秀美,传说为神女所化。
不是云:宋玉《高唐赋》说,巫山之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树,美若娇姬。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不是怎样美丽好看的云了。
取次花丛懒回顾:意思是说我即使走到女人堆里,也毫不留心地过去,懒得回头观看。“取次”,依次。这里有任意,随便之意,可理解为随便任意走走(引申)。“花丛”,是用花比女人。
缘:因为。
君:你,指诗人的亡妻韦丛。【译文】
曾经有过游赏沧海经历的人,其它的江河之水就再也看不上眼了;只有巫山的云雾才是最美的,其它的云雾就逊色多了,不值得观看。信步漫游在花丛中却懒得观赏,这一半是因为出家人的修身养性心理,一半是因为思念你啊!【赏析】
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文学家,河南河内(今洛阳市附近)人。十五岁明经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作关监察御史,与宦官及官僚斗争,遭到贬谪。继而起任工部侍郎,拜相。后出为同州刺史,改授浙东观察使,又官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卒于任所。有《元氏长庆集》。
元稹的创作,以诗作成就最大。在当时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他非常推崇杜诗,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
本篇是一首悼念亡妻之作。元稹与他的妻子相敬如宾,感情甚笃(见元稹《遣悲怀诗三首》)。然而,他们夫妻仅仅在一起生活了七年,妻子便不幸离他而去。为了表达对妻子的思念,元稹写下了一系列的悼亡诗篇,最著名的就是《离思》五首①,本篇是其中的第四首。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对亡妻深挚的怀念和至死不渝的感情,寄托了心中不尽的哀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是在用水比人。这句诗脱胎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意思是说,曾经观看过茫茫的大海的人,对那些小小的溪流是不会看在眼里的。在这里,诗人是在用大海与河水、溪流相比。不过,这只是字面的意思,更主要的是字里行间蕴含着的另一层深意,那就是对已故妻子至真至纯的情怀。
“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是在用云比人。意思是说,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谓的云都不能算作彩云,都不足以一观。在这句诗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宋玉《高唐赋》 “巫山云雨”②之典故,借以表达对已故妻子的真挚情感。诗人表明,除此女,纵有国色天香、绝世佳人,也不能打动他的心,也不能取得他的欢心和爱慕。只有故去的妻子,才能使他倾心相爱。写得感情炽热,催人泪下。
“取次花丛懒回顾”,是在用花比人。意思是说,即使走到争芳斗艳的花丛里,也毫不留心地过去,懒得回头观看。直白一点就是说,即使走到女人堆里,也懒得回头观看,这是为什么呢?现在再看诗的最后一句。
“半缘修道半缘君”,此为点睛之笔。“缘”,是“因为”的意思;“修道”,是指出家人修真养性;“君”,指的是亡妻。贯穿起来,就是“一半是因为修身养性,一半是因为无法忘记你(已故的恩爱妻子)”。诗人的这个作答,既直截了当,又饱含着浓浓的忠贞不渝的爱情深意,同时也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作者在这首短短的作品里,采用多处比喻手法,曲折而又鲜明地表达了对曾经相爱的妻子的深情。前三句紧扣主题,层层递进,依次以水喻人,已云喻人,以花喻人,最后以画龙点睛之笔“半缘修道半缘君”揭示主题。这种写法构思集中紧密,意脉贯通,细腻自然,避免了古典诗词中感情跳动幅度太大,不易理解的缺憾。[附注]
①《离思》五首:
一、自爱残妆晓镜中,环钗漫篸绿丝丛。须臾日射燕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
二、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
三、红罗著压逐时新,吉了花纱嫩麹尘。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纰缦最宜人。
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五、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
②巫山云雨:宋玉《高唐赋》序说:战国时代,楚襄王的“先王”(指楚怀王),曾游云梦高唐之台,“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愿荐枕席,王因幸之”。此女即“巫山之女”。她别离楚王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楚王旦朝视之,果如其言,因此就为她立庙号曰“朝云”。元稹《谴悲怀三首》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家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簪。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高门富贵之家最疼爱的小女儿自从嫁给我这个贫困的文人,处处都表现得可爱乖巧。看见我衣服单薄,就翻箱倒箧的想找点衣料给我缝制衣服。见朋友来了,还拔掉自己头上的最心爱的金簪子,换钱给我们买酒喝。因为家里贫困你只能采些野菜做饭吃,连长长粗糙的豆叶你也放在口中还觉得甘甜。你总是仰望着古槐树,盼望着它能多掉下几片叶子,好增添更多的柴薪把火生得更旺一些。现在我终于出人头地做了大官,俸钱都过十万了。可你却已经离去,我没有机会报答你,我只有给你烧些纸钱拜祭你……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尤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从前和你开玩笑,你说的那些死后的事,现在都一一应验,摆在我面前了。你的衣服我已经按你说的施舍给了别人,可是你常用的针线盒,我还保存着。但自己不忍打开看,怕自己伤心。我因为想着过去和你的情谊,对曾服侍过你的婢仆也都特别怜惜。我过去苦于没有钱交给你,让你过得更好,现在有了钱,你却不在了,我梦里便时常出现送钱给你的情景。这样的疼痛思念,大概是丧妻之人都难免的吧?哎!贫贱的夫妻总是不能如意,不能让自己的心爱人过得更加幸福……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闲座着想你,为你伤悲也为自己伤悲。我已经老了,就算能活到一百岁,也没多长时间了。晋朝的邓攸没有儿子,他知道这是命中注定的。我也一样……潘岳丧妻后写了三首《悼亡》诗,也换回不来妻子的生命。再悲哀的诗篇其实都不过是多余的,因为她也看不到。我也一样……我死后会和你埋葬在一起,可是你我都什么都不知道了,还能期望什么呢?来生有缘再相见,再好好报答你,更是难以指望的呀!现在我只有今夜不睡想你,来报答你曾经为我受的苦……
情之深、爱之切、思之强、痛之烈。怎么能不令人动容? 读了这三首元稹写给自己以故爱妻的诗后非常感动,不由自主的去想元稹的妻子是什么的女子呢? 怎么有这么大的魅力让元稹如此这般的想她?……“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簪。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这样的女子,这样的妻子怎么能不令元稹珍爱呢?“贫贱夫妻百事哀”说出了天下许多贫贱夫妻的共同心声,“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可惜这样的妻子和元稹同苦七年而却未能等到能同甘的那一天,难怪元稹如此悲伤思恋她……全诗可谓言浅意深,如平常的语言,像是元稹在和妻子说心里话,叙述自己思念的心声。没有强烈的抒情,但正是这种平淡的述说心声却更加感人致深,给人与强烈的震撼……
可以断定这三首《谴悲怀》不是同一时间写出来的,一二首应该所作时间较早,而最后一首则时间较晚。不知道元稹作了多少首悼念怀念妻子的诗,但现在还能看到的就有三十多首。元稹大概是古人写给妻子诗歌最多的一位诗人了,他的许多诗篇都不由自主的有他妻子的影子。可以想象,元稹的后半生都在怀念着自己的妻子。
我有幸知道元稹爱妻的名字叫韦丛,比元稹小四岁,二十岁和元稹结婚,二十七岁时就不幸死去了。元稹写给她的诗篇除了这最著名的《谴悲怀三首》,还有《离思五首》、《六年春遣怀八首》、《杂忆五首》、《妻满月日相唁》等等,可以说篇篇都感人至深。我们从这些诗篇里可以想象韦丛是一个贤淑美丽的女人,还可以知道元稹是一个痴情感恩的男人。
由于元稹写给爱妻的诗太多,而且都很感人。我就不在这里一一注解再多发感慨了……但《离思五首》其中的第四首“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一定要再多说说,可以说这首是元稹写出的最著名的名句之一。这首诗实在是好的不能再好了,感人的不能再感人了……
这首名诗我早些年就读过,但当时没有懂,因为不知道是写给谁的?写的是什么?以为和李伤隐的数首无题诗一样高深晦涩难懂不知所云。但后来读到元稹写给爱妻的许多诗篇,才知道这首诗是写给他以故爱妻韦丛的,忽然发现这首诗的是实在难得的好诗。这是对爱人的最高赞美与最深的深情思念怀念。这首诗的魅力所在就在于它给予人无限的想象力。
经历过大海的波澜壮阔,就不会再被别处的水所吸引。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虽常在花丛里穿行,我却没有心思欣赏花朵,一半是因为自己已经修道,一半是因为心里只有你……这首再延伸一些近一步的解释是说。痴迷在你爱的大海里,陶醉在你的梦幻里,我就不会再对其它女人感兴趣。爱你没有人比得上你,你是最好的。你走之后也没有人能代替你,其他女人再美我没心思去爱,因为心里只有一个你……
如果韦丛有幸读到这首诗。我想她一定会幸福的流下眼泪来,可惜元稹写给她的这些诗,她却不能读到,只有感动千百年来有幸读到读懂它的人了……注释:①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最小的女儿。此以谢安最偏爱侄女谢道韫之事为喻。②黔娄:战国时齐国的贫士。此自喻。言韦丛以名门闺秀屈身下嫁。百事乖:什么事都不顺遂。③荩箧:竹或草编的箱子。④泥:软缠,央求。⑤藿huò:豆叶。⑥邓攸:西晋人,字伯道,官河西太守。《晋书·邓攸传》载:永嘉末年战乱中,他舍子保侄,后终无子。⑦潘岳:西晋人,字安仁,妻死,作《悼亡诗》三首。这两句写人生的一切自有命定,暗伤自己无妻无子的命运。⑧同穴四句:希望死后与妻同葬一处。又希望来世再为夫妻。但这些希望都难以实现。现在能做到的,只是彻夜难眠,以刻骨铭心的苦苦思念来弥补她生前所经受的艰难困苦。窅yǎo冥:幽暗貌。译文:
其一:她如同谢公最小最受偏爱的女儿,嫁给了我这样的贫士百事都不顺遂。见我身上没有替换的衣衫,她到处搜寻翻箱倒柜。我款款地缠着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的金钗将酒换回。用豆叶一类的野蔬充饥,她却吃得十分甘美;没有柴薪,她就靠古槐的落叶作炊。今天我的俸钱已超过十万,独自享受着荣华富贵;却只能常请僧道来超度亡妻,多献丰厚祭品聊表我一片情意。
她是岳丈最宠爱的幼女,但自从嫁给我这样一个穷书生以后,诸事不顺,受尽了苦难。看到我没有替换的衣服,她便翻箱倒柜到处寻找,我没钱买酒喝时,她便拔下金钗充作换酒的钱。她甘于用野菜豆叶充作菜饭,用那些落了叶的老槐枯枝当作薪柴。如今我的俸禄已经超过十万,可是妻子却离我而去,我只能置办斋品来祭奠再祭奠。
其二:往昔我们戏言过身后的事情,今天都一一来到了眼前。她穿过的衣裳施舍给别人,早已没剩下几件;她留下的针线,我封存起来不忍看见。想着我们旧日的情意,对婢仆也格外爱怜;感慨她跟我受尽贫苦,梦中我为她送去钱财。我知道夫妻永诀人人都一样地伤怀;像我们这样的贫贱夫妻,百样事便能有百种悲哀。
其三:我独自闲坐愁思万端,悲叹她困顿的平生和我孤凄的目前;人寿有限,一生能有多少时间!行善的邓攸没有儿子,想来想去知道是命中注定;潘岳写下哀切动人的悼亡诗篇,可惜死者并不能知情。夫妇同穴的夙愿是多么渺茫,要实现已没有什么希望;若打算结缘于来世,更加是虚幻的梦想。我只有终夜睁着双眼,苦苦地把她思念;这样来报答她的厚恩,补偿她生前愁眉未展的遗憾。赏析:元稹的元配妻子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于公元802年(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和元稹结婚,当时她二十岁,元稹二十五岁。婚后生活比较贫困,但韦丛很贤惠,毫无怨言,夫妻感情很好。过了七年,元稹任监察御史时,韦丛就病死了,年仅二十七岁。元稹悲痛万分,写了不少悼亡诗,其中最有名的是这三首《遣悲怀》。第一首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
一、二句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泥”,软缠。“长藿”,长长的豆叶。中间这四句是说:看到我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就翻箱倒柜去搜寻;我身边没钱,死乞活赖地缠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金钗去换钱。平常家里只能用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没有柴烧,她便靠老槐树飘落的枯叶以作薪炊。这几句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写照,活画出贤妻的形象。这四个叙述句,句句浸透着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与怀念的深情。末两句,仿佛诗人从出神的追忆状态中突然惊觉,发出无限抱憾之情:而今自己虽然享受厚俸,却再也不能与爱妻一道共享荣华富贵,只能用祭奠与延请僧道超度亡灵的办法来寄托自己的情思。“复”,写出这类悼念活动的频繁。这两句,出语虽然平和,内心深处却是极其凄苦的。第二首与第一首结尾处的悲凄情调相衔接。主要写妻子死后的“百事哀”。诗人写了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人已仙逝,而遗物犹在。为了避免见物思人,便将妻子穿过的衣裳施舍出去;将妻子做过的针线活仍然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不忍打开。诗人想用这种消极的办法封存起对往事的记忆,而这种做法本身恰好证明他无法摆脱对妻子的思念。还有,每当看到妻子身边的婢仆,也引起自己的哀思,因而对婢仆也平添一种哀怜的感情。白天事事触景伤情,夜晚梦魂飞越冥界相寻。梦中送钱,似乎荒唐,却是一片感人的痴情。苦了一辈子的妻子去世了,如今生活在富贵中的丈夫不忘旧日恩爱,除了“营奠复营斋”以外,已经不能为妻子做些什么了。于是积想成梦,出现送钱给妻子的梦境。第三首首句“闲坐悲君亦自悲”,承上启下。以“悲君”总括上两首,以“自悲”引出下文。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的有限。人生百年,也没有多长时间。诗中引用了邓攸、潘岳两个典故。邓攸心地如此善良,却终身无子,这就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亡诗》写得再好,对于死者来说,也没有什么意义,等于白费笔墨。诗人以邓攸、潘岳自喻,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却透露出无子、丧妻的深沉悲哀。接着从绝望中转出希望来,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但是,再冷静思量:这仅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更是难以指望的,因而更为绝望:死者已矣,过去的一切永远无法补偿了!诗情愈转愈悲,不能自已,最后逼出一个无可奈何的办法:“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诗人仿佛在对妻子表白自己的心迹:我将永远永远地想着你,要以终夜“开眼”来报答你的“平生未展眉”。真是痴情缠绵,哀痛欲绝。清人蘅塘退士评论《遣悲怀》三首时指出:“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勿以浅近忽之。”这样的赞誉,元稹这三首诗当之无愧。【其一鉴赏】
元稹的元配妻子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和元稹结婚,当时她二十岁,元稹二十五岁。婚后生活比较贫困,但韦丛很贤惠,毫无怨言,夫妻感情很好。过了七年,元稹任监察御史时,韦丛就病死了,年仅二十七岁。元稹悲痛万分,写了不少悼亡诗,其中最有名的是《遣悲怀三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诗的开头两句先概写韦丛的高贵身份和婚后的贫困生活。“谢公最小偏怜女”,谢公,本指东晋宰相谢安,这里借指韦夏卿。韦夏卿官至太子少保,死后追赠为左仆射(yè夜),即宰相。偏怜女,谢安最喜欢他的侄女谢道韫,这里用谢道韫代指韦丛。这句说明韦丛出身高贵,是一个宰相之家的最得宠爱的最小的娇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黔娄,是春秋时齐国的一个有志节的贫士,这里诗人用来自比。诗人与韦丛结婚的时候,初入仕途,官职是秘书省校书郎,是一个小官,俸钱很少,生活贫困。这句是诗人叹惜妻子命运不好,嫁给自己这样一个寒士为妻,过着贫困的生活,百事都不遂心。
下面四句,具体描述婚后的困顿生活。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这两句是互文见义,意思是说:可怜她搜寻自己的衣物,卖掉自己的金钗,来为丈夫添衣买酒。一个“顾”字,真切地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关心和体贴,一个“泥”字,生动地表现了丈夫对妻子的依恋和纠缠,二字极富情味。这两句诗写出了一对青年夫妻在贫困生活中的亲密无间的真情。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这两句意思是说,妻子生前,日子过得很苦,她也曾拿野菜当饭,靠古槐落叶添薪,但她对这样的苦日子,不仅毫无怨言,反而苦中有乐,从中体味出甜来。这对韦丛这样的大家闺秀来说,尤为可贵。我们从她守苦安贫的背后,可以看出他们夫妻相亲相近的亲密生活和真挚深厚的感情。
以上六句,是写妻子生前的情景。诗人用如话家常的浅显朴素的语言把妻子在贫困生活中的音容笑貌生动地描述了出来,非常真切动人,使人从中看到了一位贤淑的女性。
诗人在《祭亡妻韦氏文》中说:“(夫人)逮归于我,始知贫贱。食亦不饱,衣亦不温。然而不悔于色,不戚于言。?置生涯于获落,夫人以我为适道。捐昼夜于朋宴,夫人以我为狎贤。”这段叙述,可以作为以上六句的注脚。诗的结尾两句,转回到现实,写诗人今日的富贵和报答亡妻之情。
“今日俸钱过十万”,韦丛死后不久,作者仕途得意,提升很快,高官厚禄,既富且贵,与妻子生前的“野蔬充膳”,“ 落叶添薪”的贫困生活,真是不可同日而语。诗人抚今追昔,由今日的富贵,更加痛念昔日同心共命的贤德妻子,叹怜她在度过一段贫苦的日子后,就离开了人间,未能共享今日的富贵,心中万分凄凉。用什么来告慰亡妻之灵呢?“与君营奠复营斋”,用设斋祭奠来表示自己的悼念和报答吧!
语朴情真,淡淡怆然。在“遣悲怀”的第三首中,作者更有这样两句:“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这就比“营奠复营斋”更进了一步。
这首悼亡诗,语言浅显、质朴,不夸张,不矫饰,如话家常般地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深情厚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古人悼亡诗中的杰作。清人孙洙说:“古诗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勿以浅近忽之。”此评极是。
第三篇:曾经沧海难为水抒情散文
白色香烟燃烧着回忆,青白色的屏幕里闪现着你看不到的美丽。或许梦是容易碎的,只是仍然是小心翼翼的呵护着。却也不曾想过若梦碎还有什么。梦只不过是夕阳林子下的一道风景。只是这风景很美很美,却也不曾想过究竟是有多美。到底是有多美?你又何曾留意这美。
灰白色的墙皮,青蓝色的天里,墨绿色石竹叶,那微微驼的背,背负着太对太多的疲惫,让世界感觉很累,只是心累亦或是爱的太疲累。从没想过还有多少的累等待自己去背负,只是天真的以为总有那么多的尘世的美,笑自己太天真还是笑自己太蠢,糊里糊涂的以为自己可以一个人应对,却发现自己无能为力的憔悴,空回首已是月明中,暗垂泪已是浮华乱世无所为。昔日同窗早已各奔东西,转眼间的距离却已望不见你,泪痕里掺杂着焦急,只因你浮现在我眼底。
碎了的梦只剩回忆,若是懒一些,也不愿去想。若是...却像是活在梦里,惊醒梦中的你,只是梦外的你却不曾这般熟悉。梦里梦外不一样的你,梦里你素雅,梦外的你清新,只是还是同一个你,你就只是你,梦里梦外都只有一个你。只是多变的你不曾发现那躲在云层里的萧瑟回忆。亦或是你故意躲避,不曾过多的留意。你总是这样多变迷离。何时才是真正的你?
简简单单的画面里,如蝶般轻盈的舞姿,易碎的梦经不起风雨侵袭。沾了潮气的水瓮里,残荷凝聚着水滴,泪般晶莹,能瞧见你眼角岁月的痕迹,那条鱼尾还游荡在水滴里,挥之不去。只是扪心自问:到底是时间苍老了涟漪,还是梦被揉碎在了残荷里,让你找不到结局。迷失在了你的方向里。亦或是你压根就没走出你自己假设的结局。将错就错的错了下去。
浑浑噩噩的不知所措,呆呆傻傻的望着远方,在心里默默安慰自己:一切都只不过是在错了时间里错的地点不小心撞上了不愿看到的结局。一切都会过去。自欺欺人总比欺负别人心安理得的多,欺负别人总不会心安,还会有负罪感,尤其是良心未泯时总有这样一种感觉。骗自己,也只能骗自己。作贱自己也只是在颓废的时光里。一个人的时光里,躲在角落里,偷偷的让自己不再伪装着自己,不用很累很累的去苟且偷生。
或许有一天,没有青蓝色的天,没有墨绿色的瓦片,没有背负壳的蜗牛,人就不会活着那么累。那么疲惫。那么那么多的有无所谓。你是否有所谓?
第四篇:元稹论李白、杜甫之优劣
元稹论李白、杜甫之优劣
天宝末诗人,甫与李白齐名,而白自负文格放达,讥甫龌龊,而有饭颗山之嘲诮。元和中,词人元稹论李、杜之优劣曰:主
赓歌予读诗至杜子美,而知小大之有所总萃焉。始尧、舜之时,君臣以赓歌相和。是后诗人继作,历夏、殷、周千余年,仲尼缉拾选拣,取其干预教化之尤者三百,余无所闻。骚人作而怨愤之态繁,然犹去《风》、《雅》日近,尚相比拟。秦、汉已还,采诗之官既废,天下妖谣民讴、歌颂讽赋、曲度嬉戏之辞,亦随时间作。至汉武赋《柏梁》而七言之体具。苏子卿、李少卿之徒,尤工为五言。虽句读文律各异,雅郑之音亦杂,而辞意简远,指事言情,自非有为而为,则文不妄作。建安之后,天下之士遭罹兵战,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故其遒壮抑扬、冤哀悲离之作,尤极于古。晋世风概稍存。宋、齐之间,教失根本,士以简慢翕习舒徐相尚,文章以风容色泽、放旷精清为高,盖吟写性灵、留连光景之文也。意义格力无取焉。陵迟至于梁、陈,淫艳刻饰、佻巧小碎之词剧,又宋、齐之所不取也。斋
顺声唐兴,官学大振,历世能者之文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之后,文体之变极焉。然而莫不好古者遗近,务华者去实,效齐、梁则不迨于魏、晋,工乐府则力屈于五言,律切则骨格不存,闲暇则纤穠莫备。斋、刘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已来未有如子美者。斋
鞘鄙是时山东人李白,亦以文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予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籓翰,况堂奥乎!斋
予尝欲条析其文,体别相附,与来者为之准,特病懒未就尔。自后属文者,以稹论为是。甫有文集六十。知
第五篇:曾经沧海难为水情感美文
许多恋爱中的人,总是喜欢或者习惯于去承诺,习惯于用遥不可及的事物来证明自己的内心,诺言愈坚定执着,诗句愈发优美。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大概要数汉乐府中的这首《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未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女子,内心纯洁而美好,就连表达爱的方式也是如此率真而热烈。没有故作的矜持和假意的扭扭捏捏,这是她对于承诺的独特姿势,优美而华丽。
中国古代诗歌中,不乏关于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义山的承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帝王的承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世间所有情侣的承诺。“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多的数不胜数。什么地老天荒,沧海桑田,殊不知,爱情经得起轰轰烈烈,却往往经不起细水长流,纵然你有如山的承诺,也抵不过时间一点一点的腐蚀。所以,世人很少能看到地老天荒的爱情,因为往往地未老,天未荒之时,人却早已散落天涯。诺言不过是一剂催痛药,有谁,看得到最美好的结局?杨贵妃集三千宠爱于一身,大唐天子金口玉言亲许永不相弃的承诺,可最终的结局是什么?不也成为牺牲品,魂归马嵬坡。
作为典型的才子型诗人元稹,也曾为亡妻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的千古佳句,以表明心里只有逝去的妻子,妻子走后,再无人可以代替。元稹虽是这样说的,可代替苇丛的人来的竟然是那样地快!纵观元稹一生情事,似乎并没有他自己诗里写的那么专情。如果说《会真记》真是元稹初恋故事自供状的话,他对“崔莺莺”算不算是始乱终弃?相传他也非常爱自己的妻子苇丛,可为什么在这份爱里,还要出现一个薛涛,既然知道自己不能与薛涛长相厮守,何必要累及别人苦苦相盼?我们不能说他四处留情,可历数诗人一生所经历的人,“崔莺莺”、苇丛、薛涛、安仙嫔、裴淑、刘采春,还真是不算少,不知道诗人许过多少诺,又守过多少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诗人又何曾做到?
不记得是在哪里看到过一句话:“诺言就像香水,闻一闻,可以让你心旷神怡,可是如果喝下去,就完了”想一想,此人见地真是高明。人生而有两只耳朵,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至于进多少,出多少,全凭自己的意志了,这是造物主的高明之处,省却了世间的许多烦恼。或许我们都曾想都想,守着自己的“沧海水,巫山云”度过一生,可喧嚣的尘世,诱惑太多,歧路也太多,不是有人要棒打鸳鸯,便是为求功名要远走他乡。爱情,该以怎样的姿势坚持才算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