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人生哲学 复习指导

人生哲学 复习指导



第一篇:人生哲学 复习指导

《人生哲学》复习指导

2008年12月15日

壹、本学期的期末考核包括三部分:

1、平常布置的两次作业(10%);

2、课堂出勤情况和课堂发言(5%);

3、期末考试(85%),考试采取闭卷考试。

贰、期末考试类型和主要范围:

一、名词解释

1、悲观主义人生观:悲观主义人生观往往把人生的起伏变迁和悲欢离合归结为变幻莫测和苦海无边,看不到积极的人生规律。例如,19世纪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是生存意志,所有的人都是利己主义者,而当人们的生存意志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满足时,他把生活的本质归结为“难受”,因此痛苦的人生唯有人舍弃生存意识,才能结束。

2、人生理想:指人为自己设定的、一生要为之奋斗的长远目标及所憧憬的美好愿望。其内容非常丰富,它包括个人的生活理想、事业理想和人格理想等。人生理想有高低层次和远近的差别。它是社会生活现实所提供的可能性与人们的自觉认识的统一。因此,理想不是幻想,它源于社会生活,具有现实基础;理想又高于现实,是对现实的升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应有与实有的矛盾,人类奋斗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把实有变为应有的过程。人生理想的实现,需要一定的主观条件,也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是主客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不是所有的理想都能够转化为现实。

3、责任:指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所要承担的全部义务的总和。即对社会的义务,对他人的义务,对家庭和自我的义务。其内容包括政治的、法律的、经济的和道义的责任。每一个作为独立个体的人都生活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在其一生中、享有各种权利,也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这对个人来说是具有社会必要性的,它不依人自己的意志为转移。这是人生责任的客观内容。人生责任的主体性在于每一个具有独立意志的社会成员,在客观可能的情况下,都对自己的行为负有责任,应自觉符合社会要求。在人所要履行的全部责任中,有些带有法的强制性,是必须承担的,有些是在道义上应该承担的。

4、犬儒主义:犬儒主义是对人生、社会甚至国家所采取的讥讽和玩世不恭的态度,它是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混和物,是它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变种。犬儒主义以游戏、嘲笑和玩弄的态度对待在传统上认为是神圣事物。纵然是涉世不深,但依然表现为饱经沧桑的样子在那里扮酷或假装深沉。犬儒主义者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不肯承担任何社会责任。这种消极社会思潮的出现是改革、开放所付出的代价之一。作为青年,青年领袖一定就与犬儒主义划清界线,必须以自己的庄严承诺实践“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精神。

5、技术官僚主义:技术官僚主义是在经济起飞阶段所出现的一种技术统治主义,它是与人文管理根本对立的。技术官僚主义用技术手段把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合法化,强化事实上的不平等,剥夺弱势群体的机会权利,实行毫无人情味的技术专政,它在世界乃至转型期的中国已经造成了无数人间悲剧,东北一位乘坐三轮板车的难产孕妇不让在政府门前的“迎宾道”上通行,结果无情的技术官僚主义夺去了她及其未出生婴儿的生命。这个血淋淋的事实警示我们,一定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念,视人民为形而上的“大道”,视技术为形而下的“器具”,必须要让“器”服从于“道”而不是相反,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6、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是西欧自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文艺复兴时期所涌现的一种新思潮,其基本观点主张“人类自由权利不可侵犯——自由意志论”。在文艺复兴时期及其后由于生产经济的高度发展、社会生活的迅速改变、人们需要科学与新的文化,人本主义思潮从而获得迅猛发展。人本主义者反对教会的各种精神压抑与禁欲主义,号召人们走向现实生活。

7、尊德性而道问学:语出《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朱子解释为“尊者,恭敬奉持之意。德性者,吾所受于天之正理。道,由也。温,犹燖温之温,谓故学之矣,复时习之也。敦,加厚也。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二者修德凝道之大端也。”

8、忠恕之道:

9、产婆术:

10、仁:

11、礼:

12、君子:

二、简答题

1、何谓“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这是苏格拉底的话,是他在法庭申辩时所说的。人们在追溯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思潮的源头时,一般追溯到苏格拉底。诚然,苏格拉底以前的希腊哲人,例如赫拉史利特与德谟克利特,在他们的著作残篇中也留下人生智慧的格言,但苏格拉底确实是自觉地把哲学对象限制在人生问题范围内的第一人。“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一语道出了哲学的根本使命,这就是探索人生的意义,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哲学家是一些把生命的意义看得比生命本身更重要的人,他们一生孜孜于思考、寻求和创造这种意义、如果要他们停止这种寻求,或者寻求而不可得,他们就活不下去。用苏格拉底的话来说,就是“必须追求好的生活远过于生活”(《克力同》。所以,当法庭以抛弃哲学为条件赦他的罪过,他拒绝了。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爱智慧甚于爱一切,包括甚于爱生命。

苏格拉底的经历和他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地位,与孔子之于中国有某种相似之处。他们生活的年代相近,两人毕生都以教育为主要事业,在哲学思想上都重人生伦理而轻形而上学,分别成为中西人文思想的始祖。

2、健康家庭标志有哪些?

国内外心理及社会学家们研究认为,健康家庭有如下标志:

1.亲近和睦:家庭成员之间感情融洽,相互信任、依赖,团结和睦。2.家务劳动:每位家庭成员都能积极承担,互不推诿。从无家务堆积现象。3.家庭气氛:欢快、和谐、幽默,给人一种轻松、舒心、蓬勃向上的感觉。4.夫妻关系:相敬相爱、志同道合、感情融洽,能相互肯定和支持对方。5.语言行为:家庭成员能够言行一致,谈吐举止文明礼貌。

6.金钱观念:不过重看待钱财,能根据需要合理取舍,每位家庭成员在钱物上都能相互支持。

7.休闲观念:闲暇时间家庭成员常相聚在一起,谈论有趣事情、看电视或看书学习,讨论有关问题。

8.地位平等:人人平等,都有充分的自由与支配权。

9.文化生活:家里购存的书刊没有任何淫秽的内容,从不参与任何黄色娱乐活动。10.子女教育:不仅要注意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重视孩子的教育——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

11.解决困难:家庭成员都能齐心协力,共渡难关,而不是相互埋怨,袖手旁观。

3、怎样理解公民参与是现代民主社会公民所具有的一种普遍性和广泛性行为?

在现代社会之前,由于“公民”被视为少数人在法律和政治上的特权,“公民参与”也只是这些人的特权体现。然而,在现代社会,当公民身份被不分性别、年龄、种族地赋予全体国民时,公民参与就变得重要起来。

民主国家的公民在政治中被期望是活跃的。在参与方式上,应该是有理性的、不为情感所左右,他应该得到足够的信息,并在对各种利害得失和他所愿意进一步了解的诸原则深思熟虑的基础上作出决定。正如许多思想家强调所指出的,要保持民主就需要公民积极参与国家事务,需要具有关于公共事务的高水平的情报,以及广泛的公民责任感。

对公民参与的研究不仅是现代政治学的重要课题,20世纪中期在西方逐渐兴起的公共选择学派也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由“经济人”假设前提出发,可能推导出公民对公共选择采取“理性无知”的策略行为。要使公民参与公共选择的过程,就需要建立“选择性激励”机制;同时在民主决策的过程中,“强制”是一种需要的措施。强制是集体对其成员保持行动一致性的外在动力;社会政治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对公民参与行为具有“价值约束”作用;“最小后悔”的策略也是促使公民选择参与的心理动力。

4、哲学修养与德性修养的意义

哲学是美好的。一个人的哲学修养,标志着他的文化品位;一个民族的哲学理论思维如何,关系到她的前途命运。马克思称有价值的哲学犹如“闪电”,犹如“头脑”,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黑格尔曾把哲学喻比为“庙里的神”。他说,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其他各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一样。”所以,崇尚美好的人们,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的,总要有发自内心世界的哲学精神向往和哲学理性的追求。德性同样也是美好的。中国是具有上下五千年悠久文化传统的礼仪之邦,追求德性完美始终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导向。这可以从论证德性之根本的三个重要命题得到证明:德者,国之基也;德者,人之性也;德者,智之帅也。不难看出,就一般意义上讲,哲学与人的德性修养无疑存在诸多相互贯通的关系。

但是过多地向人们提供有关知识和人生问题的答案,可能会造成哲学的贫困。因此,有必要对哲学本身以及哲学所涉及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清理。这个清理过程正如苏格拉底所说的那样,是对智慧的爱好与追求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思索”的过程,包括怀疑、提问、澄清、限定、批判等等;目的不一定是为了求得确切无疑的哲学答案,而是指出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些思路和结论的不当,或者暴露我们心灵中的一些根深蒂固的误区。

5、怎样理解自我价值?

自我价值是在自身主客体关系的意义上,自我对自己本身的肯定关系,自己满足自己需要的关系。是人的个体存在对自身的意义。人类对个体自我存在意义的追求有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但就人类个体存在的本质而言,这种价值追求应当是与生俱来的要求和权利。个人自我存在的意义,体现在个人的生存需求的满足上,社会交往中的尊严需要上,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体系中的正当的社会权利要求上以及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需要上。个体的自我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依靠社会条件和他人的协助,才能满足自己作为人的需要。自我需要实现什么,能够实现什么,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现实自我所处的社会背景条件,个人同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自我同社会和其他人的关系才能得以实现。只有那些符合人民利益、符合社会进步和发展规律的行为目标及其效果,即有社会意义的行为目标和行为,才能得到人民大众和历史的肯定。个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是现实的自我通过自己的一次又一次地自我超越活动向着某种设定的目标趋进的过程。

三、论述题

1、试论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相互关系。

关于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相互关系,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写道:“人们在自己生活和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政治的上层建筑矗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注意,马克思在此强调的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而不是物质生活制约着精神生活。按照马克思的学说,决定人们精神生活的应该是整个社会的发展状况,包括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社会结构和历史,乃至地理因素的影响。按照这个学说,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和精神文明的整体进步,取决于这个民族如何去变更和发展它的生产方式。这与那种把物质生活的好坏,即占有物质生活资料(即物质财富)的多少看作是精神生活的绝对的、乃至唯一的决定因素从而得出重物质轻精神的观点是大相径庭的。后者是一种粗俗的、浅薄的唯物主义,遗憾的是,它常常冒充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

2、试论述孔子与苏格拉底的人生哲学思想。

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曾生活在一个繁荣的社会末世。在孔子时代,周初沿袭氏族部落联盟体系建立起来的天子——诸侯——大夫的统治秩序,即所谓的周礼,已经崩溃。而在苏格拉底时代,雅典民主制的极盛时代,也一去不复返。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满怀深情地缅怀那已逝的盛世,同时,都为社会开出药方。孔子提出的办法是“复礼”。孔子把“礼坏乐崩”的根源视为人们在道德上的沦丧,故“复礼”的前提是“克己”,“克己复礼”也就是“为仁”。“仁”的内涵极为丰富,但其核心内容是“爱人”,从爱父母兄弟出发到“泛爱众”。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从内心出发,恪守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理应承担的责任和所扮演的角色,礼也就不期而至了。这样,孔子就把恢复理想政治的基础建立在了个人的道德心理之上,把外在规范的强制约束转化为人心的内在自觉要求,从而使伦理规范与心理欲求融为一体。与孔子有所不同的是,苏格拉底主张贤人政治,或曰专家治国。在他看来,治理城邦是最伟大的工作,但政治技艺决不是一种自然禀赋,政治家应培养精确深厚的知识和道德素养,其根本任务是改善人们的灵魂,培植好公民,以德教人,以德治人。于是,苏格拉底与孔子一样,也把道德看作是政治的基础,认为匡正道德是振邦救国的根本。但与孔子不同的是,苏格拉底并没有停留在具体的操作办法上,而是上升到哲学高度,对人的本性作深刻的反思,涉及到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方面的内容。苏格拉底运用他的哲学和道德原则去探讨社会的、政治、宗教、审美等人生和知识领域的问题,企图通过改造雅典人的思维和精神生活,以克服社会的危机。

孔子和苏格拉底毕生身体力行地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奋斗。然而,面对一个已经无法挽回其颓势的社会,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力挽狂澜都没有起到作用。然而,他们都强调以德治国,是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孔子使“礼治”发展到“仁学”,用“仁”重新解释和铸造“礼”,使等级森严的宗法等级制度,获得了宽厚仁爱的普遍性形式,同时也为中国的家庭伦理观念奠定了基调,使中国社会和家庭在与西方社会接触之前一直表现出一种超稳定的结构。而苏格拉底对民主政治的批判和贤人政治的理想,对西方近代民主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因如此,孔子被中国人奉为“至圣先师”;苏格拉底被西方人奉为“导师”。

3、试论述责任的身份论和契约论。

责任的身份论认为责任是与身份相联系的。人类为了解决生存问题,必然要实行社会分工。分工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而分工是以责任相联系的。在社会分工系统中从事某一职业的人,必须履行好这一职业所要求的责任。离开了责任,分工的优越性就无从体现,分工就难以持续下去,社会也会停滞不前甚至陷入混乱。由此可见,责任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社会分工以固定化的形式造成了社会的等级和身份,因此责任也就与身份相联系。任何一种身份都有与之相适应的责任,个人只有履行了这些责任,才能与自己的身份相符合。柏拉图把社会成员分成三个等级:统治者、武士和劳动者,而当这三个等级的人根据自己的身份完成了自己的责任,就实现了正义的要求。因此,正义就在于各种不同身份的人各守其位,各负其责。“我们在建立我们这个国家的时候,曾经规定下一条总的原则。我想这条原则或者这一类的某条原则就是正义。„„我们规定下来并且时常说到的这条原则就是: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正义就是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别人的事”,“正义就是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

责任的契约论认为责任的产生是由于契约。到了近代,随着封建等级关系的解体,人在法律上的独立和自由代替了人的等级和身份。这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分工就不再以身份的形式而是以契约的形式出现了。于是,分工所要求的责任,便成为契约所要求的责任。如果说身份起源于古代家族所有的权力和特权,那么契约则是对个人的独立、自由和平等的肯定。在现代社会中,人作为一个独立、自由、平等的主体,他从事某种社会活动、承担某种社会职业,实际上都是对相应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承认,亦即是对某种契约的承认,不论这种契约是口头的还是文字的。因此,责任源于契约。契约代替身份构成责任的基础,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象征。英国法学家梅因说:“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至此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当代美国哲学家麦金太尔指出,人们通常把摆脱了身份、等级和出身等封建传统对个人制约的现代自我的出现看成是历史的进步,然而,实际上人们在庆贺自己的历史性胜利的同时,并不知道自己已经丧失了什么,这种丧失就是个人生活的整体性消失了。于是责任的内在根基就动摇和失落了。

应该肯定,从身份到契约无疑是历史的进步,但是面对这一进步,人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个人的社会制约性,认识到契约所代表的社会关系,而不能把个人看成是纯粹孤立的个人。只有这样,契约所赋予的责任才同时也是社会所赋予的责任。

4、怎样理解诚实信用是经济合作的前提?

现代市场经济是不断扩大、日益趋向全球化的分工合作型经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领域的各个环节分工愈加精细、复杂,经济发展的社会化、全球化程度加深,经济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同时,合作也更加不可避免。从某种程度而言,现代经济体系更像一台由数以万计、错综复杂的各种零部件构成的大机器,其中任何零部件的错位、损害,都会影响到整部机器的正常运行。同样,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与健康发展,都离不开无数市场主体的分工合作,而这种合作,必须是合作双方精诚、善意的合作,是为实现合作主体的共同目标、共同利益的合作。日趋壮大复杂的市场经济大系统,已经将所有市场主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其利益密切相关、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市场经济中的各主体若想确保自身的利益,就必须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保证他人利益得以实现,这就要求一种诚实信用的合作精神。这种合作精神,体现为合作者在为实现彼此利益的同时,也要将他人利益考虑在内,并且视为自己的切身利益——一种爱人如爱己的社会理念,而这种理念,是符合诚实信用原则的。诚实信用原则在社会交往与经济合作中还体现为一种维护社会正义的责任感。经济领域的分工合作,要求合作主体具有诚实、善意的内心心理状态,这是对经济合作主体的道德要求,也是经济合作顺利进行的道德基础。只有具备这样的道德条件,才能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和合作目的的实现,才能保障经济合作双方的利益,失去诚信,经济合作便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

5、幸福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人们对于幸福有很多的解释,也有不同的衡量标准,但在我心中的幸福更加偏向于主观的幸福,但是不否认客观条件对自己内心幸福感的影响。

幸福是一种感受,是主观对客观的一种反映。幸福是个人的感受,但人的幸福感受也不能离开社会。首先,幸福是一种由社会事实引发的心理感受,没有具体的体验就无所谓幸福的感受。其次,某种社会事实对大多数社会成员产生普遍的、趋同的影响,如收入增加、社会稳定、生活方便、交通顺畅、空气清新等,大多数人由此感到愉悦和幸福;经济萧条、环境污染、社会**等,人们的幸福感会因此而降低。第三,幸福是以满足物质需求为基础的,而物质需求的满足必须依赖社会的发展。幸福的社会性就是“共建共享”,共建是基础,共享是目的,只有通过共建才能实现共享。最后,幸福仅仅满足个体的物质需求是不够的,人们还有更高的精神需求,而要满足精神需求,个体只有通过社会才能实现。

同时幸福又是相对的,不同性别的人、不同年龄段的人、不同文化水平的人、不同职业的人、不同人生经历的人,对幸福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标准;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幸福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标准;同一个地区或城市的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幸福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标准。比如对于喜欢物质的人来说,有好多名牌的服装,豪华的汽车或者只有住大房子才会感到幸福,但是对于追求感情的人,和睦的家庭、友好的邻里关系等在感情方面的成功可能让他们觉得会更幸福,每个人对于幸福成都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如果用自己对于幸福的定义去理解别人的幸福可能也会体现幸福的客观性,但是幸福更多的还是要靠自己用心去体会,对于幸福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判定更多的取决于个人本身看待问题的方式,觉得幸福是客观的人与认为幸福是主观的人相比会消极一些。

人们对于幸福的感受会受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比如现代社会有部分人对雷锋精神产生了怀疑,更加看重自己的利益得失,可是一些乐于助人的人还是会继续的去帮助别人而从中得到快乐,所以幸福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没有脱离社会现实的虚幻的幸福,两者必须统一起来。

6、为什么要关心环境?

第二篇:人生哲学

潘石屹哲学

要有根:人生的根就是“爱”与“自信”。我永远相信爱的力量,而相信就是力量。”而有爱的人就有自信,自信的人才会诚实,诚实的人才能成功。所以,在潘石屹看来,爱是人生的第一只桶,自信是人生的第一桶金:人的第一桶金是自信。即使你没钱也不要怕,自信就是你的资本。,“以恶对恶,增值的还是恶”,被恶霸占的人生,就像是被毒蛇缠身的兔子,能有什么指望? 要平凡: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向上的时候,它总是简单和大气为重要的风格;凡是这个民族衰败之时,从建筑、家居、服装、装饰到语言表现出来的都是繁杂和多余。能把简单作为自己的世界观,成为自己做事情的指导思想,是走向成功的一个要素。你会在简单中获得成功。

要合群。生命是一个共同体,就像草一样,一根草活不了,草连成片,才成气候。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要无为。世界最无为的生命大概就是草了。它不追求什么,也不拒绝什么,不逃避什么,也不挽留什么。

要顽强,要敬畏。

潘石屹的哲学是一个有明确人生目标的人的哲学,不是一个活在当下的人的哲学,后一种人欣赏的不是地上的小草,而是空中的微风和天上的白云。

做人要有平常心,平常心不是平常人所具有的,它是历练后的感悟,精神上的升华,用平常心面对人生,怡然自得,笑看人生,这才是真正的成功.

第三篇:人生哲学

自荐信是向用人单位自荐谋求职位的书信,这是踏入社会、寻求工作的第一块敲门石,也是求职者与用人单位的第一次短兵相接。如何让你的才能、潜力在有限的空间里耀出夺人的光彩,在瞬间吸引住用人单位挑剔的眼光,这封自荐信极其关键。

自荐信有两种形式:一是不知用人单位是否需要聘人的自荐求职;二是在获知用人单位公开招聘职位的自荐求职。不管什么形式,都是为了推销自己。动笔写自荐信之前最好先简单了解一下用人单位的情况,如建厂历史、领导与员工的概况、产品的生产、销售现状及前景等。先摸个底,以便胸有成竹,有的放矢,尤其是对你迫切希望得到职位的单位更要了如指掌。有了这些资料打基础,那么你的自荐信就会字字有依据,句句真实有说服力。

那么,自荐信需要写哪些内容呢?许多人常常不知从何下笔。其实说来不难,每个人总该写过信吧?自荐信也是书信的一种,只是它比一般的家书更严肃,隆重些而已。格式上是一样的,都有称呼、问候语、敬辞,有写信人及日期。这些大家很熟悉,我不做重复。

自荐信的主体有四部分:说明原因、推销自己、表达认识及表明态度、附全资料,这是全文的核心内容。

首先,说明原因

正文需简单说明求职的原因,譬如有的刚毕业欲谋职;有的为了学以致用,发挥所长;有的“为家乡效力是我最大的心愿”……如明确对方招聘的职位,则应说明信息的来源。如“近日阅《福州晚报》,敬悉贵公司征聘会计一名……”或“昨日从福建电视台广告节目中得知贵公司急聘商检人员一名,十分欣喜……”等,然后才进入第二个环节枣推销自己。

其次,推销自己

即在信中具体介绍自己的学历、资历、专长等,如“我是福建工贸学校98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将于明年7月毕业。”因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可不用写工作经历,而着重写在校的表现及所取得的重要成果,目的在突出学习好,能力强。学习好,如“在校三年间能勤奋学习,连续两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四次获得校二等奖学金。”能力强,如“担任班级生活委员”或“担任校学生会副主席”、“任学校文学社记者兼校团委会干事”、“利用课余时间从事某某商品的推销工作,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或“利用假期在某某公司兼做打字员”等,以事实说明有组织管理能力与工作经验。

有的人没当过任何学生干部职位,也未获过任何荣誉,可写除专业外的各种考试情况。如“在校期间,除圆满完成中专三年的学习课程外,还兼修国家大专自考的某专业,并已通过几门的考试……”或“在校期间,已取得国家电脑某级,省珠协的珠算等级测试能手某级的合格证书……”或取得会计证、导游证等,这些都是证明你能力水平的硬件。

如果是应聘某一职位,则是针对这职位的特点和要求,有主有次地介绍自己如何有能力胜任。

介绍专长时只择主要的一两项简单说说即可。有的人说“还擅长书法、绘画、写作、演讲”,并获过奖项,这些均可纳入你的专长里,但点到为止。至于文体方面,除非对方有特别的要求,否则介绍多了反而适得其反。

此外要注意考虑自己有没有比别人更有利的条件,以便增加录用的机会。如有当地的户口,有住房,懂一两门外语或懂当地的方言等,有时这些小细节反而成为你胜出的资本。

无论如何,推销时要适当,且不卑不亢。过于谦卑,自贬身价,会给对方以碌碌无能的不良感觉;过于高傲,狂妄自大,会给对方以轻佻浮夸的恶劣印象。这些介绍是对方审视你是否能录用的重要依据之一,应详细、具体、真实。再次,表达认识及表明态度

即简单阐述你对单位的认识,以拉近与用人单位的距离,争取亲和感,同时表达你对进入公司或对某一职位需求的迫切程度。

对单位的认识可写它的发展前景,或厂史、宗旨,意在说明你对单位的重视,强调这个单位是最适合你发挥才干之所。如“贵公司在短短的八年间从众多乡镇企业中脱颖而出,决非偶然,而是靠领导高卓的远见及员工强大的凝聚力,才使某某产品名扬海内外,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独树一帜。这是青年人锻炼、发挥才能的好时机、好场所,我愿在毕业后到贵公司效力,不知贵公司尚有职缺否?”也可以“我自信能胜任贵公司征聘的职务,故自荐应聘。”

最后,详备资料。

自荐信的文末附上自己的所有证明资料,包括个人简历、毕业证书及有关证件的影印件并注明份数,附上自己的联系地址、电话等,以备用人单位能及时通知到你。

写自荐信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实事求是。

把自己的学历、资历、专长如实介绍给对方,不弄虚作假,不夸大其词。

2、投其所好。

尽可能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介绍自己,这是在已知职位的条件下,针对对方的需求,有选择地突出自己的专长。

3、言简意明。

自荐信不仅反映自己的写作水平,同时会给对方以精明练达的好印象,所以应当直截了当,避免冗长累赘。如文笔好,则可适当以情动人。

4、书写工整。

自荐信毕竟是有求于人,须给对方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常说字如其人,如词不达意,或字体潦草,极可能求职受挫,白白错过良机。如用机器打字,在落款签名时,最好用手写签名,以示对对方的尊重。

第四篇:人生哲学

柏拉图人生哲学与佛家哲学的比较

柏拉图的人生哲学主要是从「生」、「死」这两方面确定了生死轮回是人存在无可避免的必然处境,而人之所以要堕入生死轮回之中完全是基于自己对欲望的渴求及沉沦,不愿过合乎正义的道德生活,故此现实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学习哲学、追求真善美、由肉体上的「爱」开始层层超升突破,转化为对精神上的爱,追求真、善、美的理型。这样去作哲学的实践,净化自己的灵魂的话,死后必定能够脱离肉体的束缚返回理型的真实世界之中,获得最终的解脱。这种由现实人生要面对生死轮回的处境而追求生死解脱,超越生死轮回的思想跟佛教同出一辙。以下尝试将佛教的轮回思想跟柏拉图的思想作一简单的比较。

1.“人”作为存在主体的构造

佛教(原始佛教):人是由四大(地水火风)及五蕴(色受想行识)所组合而成。当中有物质性的元素(四大及色蕴),亦有精神性的元素(受想行识四蕴)

柏拉图:人由灵魂及肉身这两部份组成,灵魂是精神性,肉身是物质性的。而人的肉身是由火、水、气、土这四大元素所组合而成。两者均认为人是由精神性及物质性的元素组合而成,佛教的四大跟柏拉图的四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2.人之所以要轮回的原因

佛教(原始佛教):被贪、嗔、痴等无明烦恼障蔽,不断起惑造业,这便要偿付错误行为的代价:生死轮回。

柏拉图:被欲望、罪恶拖累、渴慕虚荣、耽于逸乐,甘于过比较卑贱及非哲学的生活方式。两者都是以自己生命中的不良因素作为轮回原因,大家都是自作自受的。

3.贯通三世的轮回主体

佛教(原始佛教)说无我,只是以业作为贯通三世的媒介,后来瑜伽行派吸收部派的思想而安立阿赖耶识作为轮回主体。

柏拉图:以精神性的灵魂作为贯通三世的轮回主体。佛教是无我的轮回思想,柏拉图是有我(灵魂实我)的轮回思想。

4.轮回的界域

佛教认为众生是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之中轮回转生的。

柏拉图认为人会在畜生、昆虫及人这几类个体生命存在的形态中投胎,在人这界域中分为九等高低不同的投胎。在轮回的界域上,佛教比较丰富,基本上,柏拉图只划分出人及畜生二趣。

5.超越生死轮回的方法:

消极方面:

佛教(原始佛教):受持五戒、十善。柏拉图:不犯错,不作恶因。积极方面:

佛教(原始佛教):修八正道、积习善因、以求解脱。

柏拉图:学习哲学、以「爱」去追求真、善、美藉以净化灵魂。两者的方法虽有差异,但目的都是一致的。

6.解脱的境界。

佛教(原始佛教):超出六道、断除生死,证入涅盘境界。柏拉图:灵魂脱离肉体的束缚进入理型界的真实存在。彼此的目的地虽有不同,但是同样有超越生死轮回的要求。

从上述的比较可见柏拉图的轮回思想跟佛教所讲的十分相似,尤其是在精神上大家是完全一样的,都是认为人自己行为上(生命中的恶及烦恼影响)的偏失引至到生死轮回,最终的理想都是要在现实人生上好好修行,突破自己生命的局限,最终脱离生死轮回的束缚。不过,在某些地方,如轮回的原因、轮回主体的具体运作及轮回的界域这几方面,佛教的论述是较柏拉图的要精密。佛陀所处的年代比柏拉图要早二、三百年,当时柏拉图有否机会吸收到佛教的轮回思想呢?这有待历史学家去作进一步的考证。虽然,柏拉图的轮回思想跟佛教的相比是较为逊色,但是柏拉图不竟是哲学而非宗教家,所以他的不足是可以理解的。柏拉图能够以哲学的角度去探讨前世今生的问题,并为现实人生确立方向、价值和意义,这已是柏拉图哲学的一大成就,这亦是他的人生哲学的价值所在───起了指导人生、安顿人心、确立人生超升方向的宗教意义。

柏拉图的人生哲学可以放在过、现、未三世的时间框架中以生死爱欲作为切入点来加以分析讨论。三世其实是处理三个主要的问题,在生死的交互循环之中引发了「生从何处来」及「死往何处去」这两个问题。前者是生命的起源问题,后者是终极归向,终极关怀的问题。对于生命的起源,柏拉图提出了创造神创造之说,指出神不单创造人的肉体,还创造了人不朽的灵魂,亦对人的结构加以分析。对于生命的终极归向问题,柏拉图提出了灵魂脱离肉体束缚而重返理型界永久实存的主张。在处理了生死及轮回的问题之后,便可安立现实的人生,突破生命的局限而展现自己存在的价值,活出有意义的人生,在现实人生中,柏提图提出「爱」与「欲」这一对概念,提出人人皆有欲望,如果沉沦于物质享受及欲望之中,生命必定会下堕并沉沦于生死轮回之中,相反地,如果人能够遏制肉体上的欲望、突破肉体的爱而将之升华为精神上的爱,透过哲学的追寻而获得智慧,把握真、善、美的埋型的话,生命必定能突破局限,层层升进,待灵魂完全得到净化后便可摆脱肉体的束缚而与永恒真实存在的理型界相契相入,进入另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虽然柏拉图有关生死轮及超越解脱的思想没有佛家那么精密,但柏拉图不竟是一位哲学家而非宗教家,所以他的学说较佛教逊色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柏拉图学说作为一种哲学思考而能起着指导人生,安顿人心的宗教功能,这是柏拉图人生哲学成功及值得被肯定的地方。

参考书目

1.张志伟主编《西方哲学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版 2.杨绍南着《人生哲学概论》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96年3月初版第七次印刷

3、希尔贝克、伊耶著《西方哲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年第一版

第五篇:人生哲学

人生哲學

期末報告

資管2A

495710034

簡雅筠

ㄧ、問答題 1〃

分別解釋:

元-開始,亨-通暢,利-有益,貞-正道,這是乾的四德。

ㄧ起解釋:

『元亨利貞』意思是說『這是一個大吉利大亨通的卦,對你詢問的事情非常有利。』

『元亨利貞』是乾卦的『卦辭』。『卦辭』是判斷此卦吉凶的斷語。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會動念頭,但是自己的念頭不ㄧ定對,不對的就不實現。天不會出問題,因為當天出問題的時候它就不亨,始而不亨,當它不亨時就是不通,不通就沒人接受。如果只有我沒有你就不通,就像只有乾沒有坤,就不成立。

2〃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天道的變化,都有他ㄧ定的規律,而在天道運行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崗位,當每個人守好自己的本分,做到最好的自己,社會ㄧ定會相當的和諧。

3〃

『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每個人都盡了自己的本分,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而努力不放棄,只要不輕言放棄,努力都會得到回報,在人生中,它扮演了一個激勵、策勵的角色,最後努力的結果,『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6〃 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解釋:他終日的意思是白天,看到太陽的時候,日出而做,日入而息。

『終日乾乾,反復道也』終日乾乾,每天都在做『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事,而『反復道也』,就是跟著天地的道一下白天一下晚上,一下有,一下沒有,一下有太陽,一下沒太陽,這叫反復。因為每天都是這樣,一直出來、沒有,出來、沒有,也就是一天出來、沒有才能夠修道,如果它一直出來或者它一直不見了,也沒有什麼好修的,就是出來一下又回去,回去又出來,才有道可以修,這叫反復道。

『終日乾乾,與時偕行』天行晝夜一周為一日,健而無有止息,九三終日乾乾,日乾夕惕,與天行一樣沒有止息,故曰:『與時偕行』。

舉例:

天道是運作不息的,而道是一定是反復的,沒有反復就不是道,例如:白天作息,晚上的時候他就要警惕,警惕的時候包括兩件事,一個是反省,一個是檢討,檢討反省,然後策勵自己的未來;策勵第二天要做什麼,這個就是檢討反省。每天反覆的檢討與策勵自己,如果能這樣就無咎,所以每天都要警惕自己所作所為。

7〃 含義: 六二:『直方大,不習无不利。』順上加順,直方大就是坤的道路是非常寬廣又直又大你要往哪個方向都可以,都是又直又大的康莊大道,不需要學習、不需要辛苦工作就能得到利益。

啟示:

人生道路往往都會有挫折,而這在說,人生過的平順又安穩,在哪方面都能得到很大的成就感,不過,沒有經過歷練的人生,雖然看似堅強,但也脆弱。

含義: 六五:『穿上黃色下裳,獲得大吉。』是說溫文謙順的美德自然蘊含在其中,然而不能總不發,時候適宜便要發,黃裳是說坤之柔順的美德已然表露,然而這美德不是虛假的,是有他的內在依據的,文其中,含而不露,待時而發。

啟示:

ㄧ個人沒有表現出他的才能,並不代表他真的就是如此而已,所以當對待人時,不要用眼睛所看見的去評斷一個人,要用心去感受它的內涵。

9〃

印象最深的是咸掛,因為這個掛真的非常的好,咸加上心就是感,用心去體會、感受,不要被外觀跟眼前所見的給蒙蔽,咸卦主要在講男女、夫妻方面的事,就像熱汽球求婚一樣,雖然好像看起來很蠢的行動,但卻是一種浪漫,男生要多做些這種浪漫的事,女生會更高興,這讓我們知道,不僅要知道愛,還要知道,如何使愛更愛,使愛精練。

二、易經真的是蠻妙的一堂課,從來沒想過要學習它,因為,它令人感覺起來很像很古老的東西ㄧ樣,想說與我不相干的東西,何必去學習,可是,上過之後,才發現,原來它不像我想像的一樣,或許是因為它的文言文讓我卻步,可是仔細

上過後,原來它其實也是很符合現代的,想法古老的不是它,而是我自己,是自己不懂得變通去轉換易經中的每個含義,讀過後才發現原來它也是很趕的尚流行的!!

三、我討論到的是咸卦,我覺得我們選到一個很好的題目,後來才知道咸卦加上一個『心』就是感,一開始還真想不到,知道後才發現道理,用心去感受,多麼讓人深感其受的一個卦,它講的男女之間,講到有些部分我很喜歡,像報告中舉例例子方面,告訴大家要懂得浪漫,感情會加溫,想不到用易經也可以道出如此的道理,人們深感其受。

四、人生並無法平安的過日子就好,有很多的挫折、絆腳石、榮耀、快樂、悲傷,這都是需要去承受的,與其說是自己的人生,倒不如說是大家的人生,因為,如果沒有了對方,那麼,意義或許不再那麼重要,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大家在一起^^~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