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战四平
四战四平
四平位于沈阳和长春之间,解放战争时期是辽北省的省会,这里既是进入北满的门户,又是连接内蒙古和中朝边境的交通要冲,处于中国长春铁路、四(平)洮(南)铁路、四(平)梅(河口)铁路的交汇点,为东北交通、工业及军事重镇以及著名的粮食集散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时就战略性地指出:“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当时,国共双方都把东北作为争夺的重点,而四平又成为双方争夺重点中的重点。
民间有“四平四平,不打四次不太平”的说法,国共双方为争夺这块战略要地,在此打了四场恶仗。四平曾经是林彪的一块心结,两次在这里遭遇滑铁卢;这里发生过我军的第一场城市攻坚战,战况极为惨烈,陈明仁在战后说:“解放军方面炮火很猛烈,我在八年抗战之中,都不曾遇到这种局面。”而另一位事后去过四平的老人说,四平的每一块砖头上都是密密麻麻的弹痕。
1946年四平保卫战时的东北民主联军战斗场景,这场战役事关国共谈判的筹码,中共也不惜代价守住四平
文在重庆 武在四平
1946年3月,趁苏联红军撤出东北之机,西满军区司令员黄克诚和辽西军区司令员邓华联手指挥部队夺取四平。当四平被东北民主联军占领之后,国民党东北行辕主任熊式辉遂以沈阳为基地,向辽阳、抚顺等地发起进攻。由于国民党军装备精良,民主联军装备落后,不利于大城市作战,抚顺、鞍山、营口等大城市接连被攻陷。随着战局的发展,国民党部队逐渐进攻到中长路、康平和法库地区,进逼四平。
有人概括1946年的国共斗争的形势就是“文在重庆,武在四平”。为获得更多的谈判筹码,毛泽东在四平之战前指示,准备数万人伤亡守住四平,不惜“化四平街为马德里”。
国民党兵力雄厚,加上其火力强盛,有飞机、坦克助阵。在1946年4月18日至5月18日的四平保卫战中,东北民主联军付出极大的伤亡代价,为避免被敌人围歼,林彪在等不及中央回电的情况下就下令部队连夜撤退。雪上加霜的是,在撤离四平时,林彪的作战科长王继芳携带大批文件叛变投敌。杜聿明、孙立人、廖耀湘由此了解到民主联军实力大损,便放心大胆地猛追,直到把民主联军主力赶到松花江以北。罗荣桓回忆:“从长春撤到哈尔滨时思想很混乱,全军不知所措。这个仗,打得可真被动。我们一个劲撤,敌人在屁股后一个劲追,像拖了根尾巴。有的部队跑不赢落到敌人后面,部队几乎丧失了战斗力。”
就在林彪从四平撤退两天后,毛泽东才同意放弃四平。四平保卫战不能不说是中共在东北军事行动的一次重大失败。同时这次四平保卫战的失败也使林彪憋着一股气,总想找机会报一箭之仇。
一方沮丧懊恼,另一方却是志得意满。1946年5月30日,蒋介石和国防部部长白崇禧抵达刚被国民党部队攻占不久的长春。当天,蒋介石在与杜聿明、郑洞国、孙立人、廖耀湘、陈明仁等国民党高级将领会见时,得意地问手下将领,共产党军队的战术和江西时代比,有没有什么进步?国民党将领们的回答是,共军并没表现出多少实力。
1946年四平保卫战时,东北民主联军战士在修工事。这次战役最终以民主联军失利告终,也使蒋介石对东北局势产生了自信轻敌心理
这一仗使蒋介石对当时东北局势产生了自信、轻敌心理,以为林彪部队“决无再起可能”。他在马歇尔的威胁下决定东北暂时停战,没有乘胜追击林彪,成为其“终身憾事”。白先勇在谈到这段历史时说:“毛泽东命令林彪死守四平,犯了严重的军事错误,差点输掉整个东北,但蒋中正下令国军停止追击,犯下更严重的错误,把东北彻底失去了。很可能,国共内战的胜负,在1946年6月初,已经决定。”
让开大路 占领两厢
这次四平之战后,国民党虽在表面上取得了东北的主权,但只占领大城市和铁路线,又难以利用当地的工农业资源,使得城市与日占时期能够经常取得粮食、燃料的地区隔绝开来,“日益成为国民政府一个主要的经济负担”。而经此一战,中共方面,又回到毛泽东提出的“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方针上,军事上,林彪提出了“等、忍、狠”的作战原则。军事行动要等待一下,等待土匪的肃清、群众的发动和根据地的建立。对于敌人暂时的猖狂进攻,要忍耐对付,避免过早地使用主力进行决战,让敌人占去一些地方,以分散敌人。
内战爆发一年多,到1947年的夏季,东北战场的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国民党控制的地域越来越狭窄,而国防部非但没向东北增兵,反而向华北调走一个军。连同非正规军在内,国民党在东北的总兵力约为48万人。共产党东北民主联军的总兵力已经达到46万余人。国民党军在数量和装备上虽然对东北民主联军保持着一定优势,但其守备包袱重,机动兵力非常紧张,部队质量和官兵士气也明显下降。由于缴获甚丰,武器装备得到极大改善,东北民主联军建立了自己的炮兵部队,“已有各种炮一千门左右,各主力纵队已有野炮营或团,各师已有山炮营或连”。经过土地改革,共产党人在东北占据着多数面积的土地,拥有绝大多数农民的支持。另一面,为配合土改,民主联军部队在东北全境进行了大规模的剿匪战斗。剿匪不仅得到了给养,而且稳定了土改成果,让大批农民加入到民主联军的行列。正如毛泽东发给林彪等人电报中所指出:“在全国各区中,就经济论你们占第一位;就军力论你们占第二位(山东为第一位)。”
1947年5月初,中共中央东北局在哈尔滨举行高级干部会议,林彪(正中)主持会议
1946年12月至1947年4月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作战,使东北民主联军扭转了自四平保卫战后的被动局面,粉碎了敌人“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企图,奠定了东北战略反攻的基础。一个月后,林彪在双城召开师以上干部军事会议,东北已经可以集中兵力大打了。
经过诸多方面的准备,自5月8日起,以北满第1纵队南渡松花江为先导,拉开东北夏季攻势的序幕。
夏季攻势 剑指四平
夏季反攻战役第一阶段各处作战均较顺利。“东总”鉴于中长路两侧分散孤立之敌已经基本肃清,夹在沈阳和长春之间的四平已成孤立状况,决心乘势夺取四平,扩大反攻战果。6月3日,林彪电告中共中央和东北局:“夏季攻势到此告一段落,目前正准备第二个作战,约需准备8至10天才能打响”,“攻击目标为四平”。
东北的夏季攻势令在南京的蒋介石大为震惊,他于5月30日飞抵沈阳,召集东北行辕主任熊式辉、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部司令长官杜聿明等人开会,专门研究东北战局。鉴于眼下连连丧师失地,部队士气低落,蒋介石不得不决定在东北战场“收缩兵力,固守大城市”。为贯彻蒋介石的意图,杜聿明下令放弃一批中小城市,将兵力集中收缩在沈阳、长春、吉林、四平等大中城市里,加强城防工事,以阻止东北民主联军攻势的进一步发展,并争取时间等待关内的援兵。
为攻克四平,林彪集中了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全部、邓华纵队全部、第6纵队17师,并配属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司令部5个直属炮兵营,共7个师8万余兵力组成攻城集团,由第1纵队司令员李天佑统一指挥攻城行动。林彪则亲自指挥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第3纵队等共17个师的兵力,机动部署于四平以南和东南地区的沈吉线、中长路附近,以阻击沈阳北援四平及长春南援四平之敌。从这阵势就可以看出来,林彪将东北民主联军的全部主力都集中到了四平一线,显然是下定了与国民党军在此进行主力会战的决心。
1947年,陈明仁在四平外围布下的陷坑、绊脚桩和铁丝网,他建立的这套防线被国民党称之为“陈明仁防线”
鉴于四平的重要性,1946年5月,国民党军夺取四平后,就开始苦心经营城防。防御四平的是国民党军第71军,军长是陈明仁。当初率军进驻四平时,陈就料定,如此连接东西南北满的战略要地,一定会成为决战之地。经过一年的苦心经营,已将四平建设成要塞化、半永久式的坚固城市。城市周边的外围工事,由大大小小的地堡和铁丝网、陷阱、地雷带、土城墙等多种障碍物组成;城区内更是碉堡林立,沟堑纵横。火力配备采用网状配备、火力交叉的方式。有人说陈明仁在防御四平的时候,利用在东北天寒地冻的天气,叫士兵在工事上浇水,三九天工事很快就冻住了,子弹打不进去,炮弹也炸不开,林彪也无可奈何。这种说法显然不成立,因为四平攻坚战发生在夏天。
在接到蒋介石死守四平的命令后,四平全城被划定出五个守备区域,各防御部队都有清晰的作战地点,各作战地点彼此又能构成协同,每处阵地都布置了两道防御线。1.8万多兵力被集中部署在市区的重点部位,形成了一个让任何攻击者都会感到头疼的防御体系。
战前,林彪根据所得情报判断四平守敌兵力约2万人。而东北民主联军攻城兵力达到了敌人的4倍,炮火数量也占绝对优势,部队士气旺盛,打下四平应该没有问题。就当时而言,这种轻敌乐观心态在东北民主联军中是比较普遍的。因而从总部到下边的官兵都有了一种胜券在握的轻敌情绪。各纵队充满必胜信心的请战书雪片一样到达林彪处,战士们纷纷把“三战四平,再立战功”的口号贴在自己的炸药包和枪托上。
为了便于及时了解前沿情况,李天佑将攻城前方指挥所设在了四平城区西南第1纵队1、2师之间的一座小高地上,这里距敌前沿仅有300米。前线指挥员和参谋们都认为这样太危险,劝他下去,但李天佑坚决不听。就在工兵构筑前方指挥所期间,敌人以火力对指挥所地域进行射击,致使工兵伤亡3人。
6月14日晚20时,李天佑一声令下,总攻开始。
15、16日两天,攻守双方在狭窄的口子上反复争夺。据李天佑的报告,经三昼夜巷战,1、2师各伤亡1500人,所占地区狭小,因此敌能够集中火器、飞机轰炸突破口。白天不能作战,日长夜短,一打就天亮。敌采取火攻战术,我占领区大部燃烧,迫我毫无立足之地。即使白天不进攻,部队伤亡的人数比晚上攻击时伤亡的人数还要多。
17日晚,四平城西北角终于被突破,攻城部队开始向城内核心地带压缩。民主联军一座楼一座楼地进行艰苦地爆破,国民党守军一条街、一座楼、一间屋地进行顽强的阻击。战斗进行得缓慢而残酷。围绕着每一座坚固的建筑物,攻守双方的战斗不断处于胶着状态。国民党守军在楼房和工事内顽强抵抗,猛烈的火力组成立体火网,并在两军接触线上投掷燃烧弹。
1947年四平攻坚战失利后,1948年2月,东北人民解放军再次攻打四平,这是我军战士突破前沿阵地后,爬上梯子冲进突破口
抬棺示众 死守待援
四平成为孤城之际,蒋介石飞到沈阳部署战局,并给陈明仁写了一封亲笔信:“四平乃东北要地,如失守则东北难保矣!斯时为吾弟成功成仁之际,望砥砺三军,严行防御。”陈明仁此次已抱定了与全城共存亡的决心,立下了遗嘱,甚至抬出了为自己准备的棺材示众。他的命令是:独立死守,打光为止,转移和放弃阵地的命令只有军长一人有权发布。第一道防御线的部队一律不准撤退,凡是后退者,第二线防御部队有权射杀他们。
经过8天的激战,民主联军攻占了四平的西半城。但双方都有很大伤亡。1纵1师和6纵17师都已经打得筋疲力尽。四平守敌表现如此之顽强,也出乎了林彪的意料之外。此际沈阳和长春之敌都已有增援四平的动向,双方进行主力会战眼见势不可免。这时能够追求到的最好的战役结局,就是在阻击南北援敌的同时坚决打下四平,尔后再进行决定性的大反击消灭援敌。如此,东北战局将得到根本性扭转。6月21日,林彪下了死命令:“四平战斗自总攻开始后,已激战8昼夜。敌顽强抵抗,逐屋争夺,目前我已占领半个城市,上午伤亡已逾8000余人,决付出15000人的伤亡,再以一个礼拜的时间,将此仗打到底,达到完全歼灭敌人和打垮敌之守城信心。”当日,攻城部队对四平东区守军发起攻击。第1纵队第3师和第6纵队第17师外加两个炮兵团从西南方向发动攻击:辽吉纵队独立第3师外加6个炮兵连,自西向东进攻。
这时,东北民主联军也逐渐查明四平守军的真实情况。四平兵力不是先前判断的不足2万人。守卫四平的兵力不仅包括陈明仁的71军的87、88师,还有第13军的54师及53军的榴弹炮营。此外,还有属于地方武装的5个保安团以及公主岭保安大队。战斗开始前,陈明仁还将城内政府官员、警察、铁路警、兵站、医院、车站的公职人员加上逃进城内的外地保安队、还乡团全部编入部队,使作战人数达到了3.5万人之多。战斗开始后,沈阳方面出动运输机136架次,向四平空投军用物资达305吨,以供守军长期坚守。
民主联军攻打四平虽然暂时受挫,但陈明仁知道没有援军,是绝对守不下去的。陈明仁急切要求东北保安司令部派兵增援,他在无线电话中称:“四平工事大部被摧毁,市内已发生紊乱,速派援兵,否则有危险。”蒋介石也向杜聿明下达命令,限其在6月30日以前解四平之围,并调第53军开赴东北增援。国民党集中主力10个师,采取稳扎稳打、齐头并进的战法,由沈阳、长春出援,企图在四平城下与守军里应外合,和东北民主联军决战。这两路援军,在飞机、坦克的支援下,向四平扑来。鉴于国民党援军已出,而且又是生力军,战斗力强盛,装备先进;而四平一时又难以攻下,东总决定改变策略,对四平采取佯攻,以吸引援军,并在运动中消灭敌军。从6月30日起,林彪下令结束战斗,攻城及打援部队撤出战斗,向指定地区转移。据参加过攻坚战的李欣回忆,部队撤离时,他回头看见的四平,就像一个大火盆,照得满天通红,城里到处都是火焰。
至此,四平攻坚战结束。这场攻坚战,国民党守军伤亡1.6万,而民主联军则付出1.3万人的代价,在一场城市攻坚战中双方损失如此惨烈,在解放战争中可说是绝无仅有的一例。
城防虽在 物是人非
这次四平攻坚战未能如愿,事后,林彪要求部队积极总结经验教训,李天佑在总结会上说:“不能糊里糊涂打仗,要善于总结经验,从战争中学会打仗。打一仗提高一步,有发现,有创新,才能适应战争,战胜敌人。”林彪也对战事失败做了检讨并主动承担了责任。他说:“这次四平没有打下来,完全由我负责。主要是我情况掌握不够,太急于求成。如果不那么快下决心攻城,坚持围城打援后再攻城,结果会好得多。另外这次攻坚战暴露了我们的部队攻城的能力不强,主要是我研究得不够。”
1948年1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根据中央军委批示,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林彪任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任副政委。这时,东北97%的土地面积和86%以上的人口获得解放,东北解放区连成一片,部队已经发展到100多万人,其中野战军70多万人,已经牢牢掌握了东北战场的主动权。
四平攻坚战后,东北民主联军又接连进行了秋、冬季攻势,使困守中长铁路沿线狭长地带的国民党军被南北分割,吉林、长春、沈阳间交通断绝,各成孤岛,处境危殆。蒋介石一个月内三易东北战区主帅,最后以卫立煌代替陈诚出任东北行辕副主任兼东北剿总总司令。这时东北的国民党军虽然还有50多万人,但被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经过连续打击,损兵折将,丢城失地,陷入更大的困境。
杜聿明的继任者陈诚被迫将过去的全面防御战略改为重点防御,有计划地收缩兵力保卫重点城市。他以为林彪在四平吃了几次亏,不会在冬季对四平发动攻击,因而守备松懈,只留下彭锷的88师和保安队守卫,一共只有1.9万人。
在1948年四平之战中,我军仅用23小时就攻克四平,图为我军在油化工厂缴获71军的炸弹
四平是国民党部队在沈阳至长春之间的立足点,为断绝国民党军恢复南北联系的可能,林彪决定趁四平守军空虚之际再次进攻。前两次在四平的失利给林彪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次,他制定了两套作战方案:能打下来更好,打不下来就改打援。
三战四平8个月后的1948年2月27日,东总下达了再攻四平的命令。此次攻打四平,仍由1纵队李天佑司令员和政委万毅负责,统一指挥。而国民党方面负责东北事务的已经由陈诚换成了卫立煌。
四平坚固的城防还在,但已是物是人非。虽然负责守卫四平的88师师长彭锷对拥有的精良武器和坚固工事很有信心,但还是把希望寄托在长春和沈阳的增援上。但卫立煌则根本没有增援四平的打算。三战四平的场景已经不可复制。
所以,这次四平之战没有任何悬念。3月12日清晨,猛烈的炮火把四平城防打成一片火海,李天佑吸取三战四平时呆板的战术教训,采取多点突破,命令第1纵队为主攻部队,从西北和正北两个方向突击;第3纵队和第7纵队为助攻部队,从西南、东南、东北三个方向突击。部队进展迅速,仅用23小时就结束了战斗,1.8万守军被打死打伤四千余人,其余的全部缴械投降。
“四战四平街,威名全国扬,我们越打越硬,越战越强。”这是解放军第38军军歌中的一段歌词。四战四平街“越打越硬,越战越强”的背后,反映的是东北乃至全国解放战争的局势变化,东北人民解放军对四平的占领,拆除了国民党军赖以连接长春与沈阳之间战略联系的跳板,从此,东北腹心再无障碍,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组织大兵团作战提供了更加广阔自如的回旋空间。早已蓄势待发的东北战局由此一发而不可收,而国共之间的第一场大决战也即将在此拉开序幕。
(参考资料:舒云《林彪与东北解放战争》;李明计、高月泽《东北虎》;胡飞《林彪与四平之战》;王树增《解放战争》;唐洪森《论东北战场1947年夏季攻势》;李亚宁《父亲李天佑两次指挥四平攻坚战》;吕迅《大棋局中的国共关系》等)
第二篇:四平精神演讲稿
四平精神——绽放的生命礼赞
刘梦荀
尊敬的各位评委、朋友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四平精神——绽放的生命礼赞》。恰似一首没有音律的乐章,却波澜壮阔,在四平大地上隆隆奏响;宛如一篇没有韵脚的诗行,却铿锵有力,被英城300万人民激昂吟诵。这没有音律的乐章、没有韵脚的诗行,就是今天正在激励我们全市人民奋力前行的四平精神。
掠过幽远的矿山、辽阔的油田,矿井前、钻台旁,“攻坚克难、求富图强”被工友们如椽的大笔书写着,醒目高悬。
走进丝质般阳光笼罩下的村落、炊烟袅袅升起的民居,村头边、围墙上,“攻坚克难、求富图强”被乡亲们用粗大的手指传抄着,和谐入眼。
在街路的画廊上,在学校的板报上,在机关的电子屏幕上,“攻坚克难、求富图强”一次次地被刊发着、播出着,就象一粒充满生机的种子,照亮我们每一个人的额头,催生着四平的快速隆起。
四平人民需要树立一种精神,因为我们正面临着后金融危机时代所产生的种种艰难,渡过难关,需要用“攻坚克难、求富图强”这种精神来支撑坚强必胜的信念。
四平人民也需要呼唤一种精神,因为新世纪的暑光早已为我们绘就一幅璨如朝霞的宏伟蓝图,实现目标,需要用“攻坚克难、求富图强”这种精神来鼓舞我们科学发展的信心。
“攻坚克难、求富图强”,短短八个字,是四平人民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提炼和理性升华,把我们引领到更高的精神境界,也是四平人民在重新审视自我后的心灵皈依,把我们的思想统一到振兴图强上来。
她是一种生命,在我们一代代人身上薪火传承。她是一种礼赞,在我们英城儿女身上发扬光大。
解读四平精神,我看到了屈武子在汩罗江畔徐徐吟唱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因为四平精神里面有对中华民族探索进取精神的延伸。
诠释四平精神,我看到了郑板桥在月夜里朗朗诵读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是因为四平精神里面有对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承袭。
咀嚼四平精神,我又看到了谭嗣同在囚笼中烈烈高呼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因为在四平精神里面有对为中华民族复兴而献身的伟大民族精神的浓缩。
青山一脉同云雨,梦里何曾是两乡。尽管天有南北之别,地有东西之分,但作为英城儿女,我们却同处在一片蓝天下、热土上,在天地之间,这是一个有着崇高精神的群体。
我很庆幸,我就是这其中的一员,在我的肌肤上同样熠熠闪烁着四平精神的光泽,在我的血液里同样汩汩流淌着“攻坚克难、求富图强”的韧劲。
或许,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会遇到那些意想不到的各种艰难,但我会微笑着去面对,因为四平精神给了我超凡的勇气,让我把后背上的这根脊梁挺直。
或许,在银行的柜台前,我会遇到所不愿看到的曲解或是误会,但我却会用真诚的服务去面对我的每一位客户,因为四平精神给了我巨大的力量,让我时时崭露出天使一样的笑容。
或许,我的业绩并不突出,我的境况也不理想,但我会用百倍的信心去迎接一切挑战,因为四平精神让我相信,这一切都会因为有了这种精神而改变,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朋友们,四平精神融在你的身上,融在我的身上,就融在我们300万英城儿女的身上。融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我们每一个人就是擎天的柱、遮雨的伞;凝聚在我们众人的身上,我们的群体就是改变英城命运、书写四平历史的滚滚洪流。谢谢。
第三篇:开卷有益 书香四平
“开卷有益
书香四平”
--------读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心得体会
双辽第三小学
孙艳玲
假期时,我按照学校要求读了一本业务方面的书籍,那就是魏书生老师写的《班主任工作漫谈》这本书,读完此书,感觉有很大收获。我更加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师生感情是决定班主任工作的关键。担任班主任工作,经常听到家长这样说:“老师的一句话顶家长的十句。”班主任的地位在学生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班主任的话对学生是最具号召力的。在众多任课教师中,学生对班主任老师是最崇拜的、最信赖的。魏书生不但做了,而且做得很好,他当之无愧地成了我们教师的楷模。下面从三个方面谈以下自己的读书体会。
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魏书生是个平凡的人,但有着不平凡的境遇,干着不平凡的事业。他之所以事事比他人做得好,首先取决于他崇高的精神境界。因此首先做到 :
一、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通过读书,我深刻体会到,为人师者,就要处处为人师表,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学生的楷模,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和带动学生。不经意的一个动作和一句话,可能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学会关注每一个活生的心灵,用“真爱”去发现和培养孩子的闪光点,使他们推掉压在无形生命自卑的巨石,发挥每个孩子的潜能,让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洒满阳光,特别是后进生。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而且要做的更好,更具有示范性,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品德、行为,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学生是极具模仿力的一个群体,他们时时刻刻观察着老师的一举一动。在教育工作中要努力做到:正人先正己,时时事事做学生的表率。如: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教师就不能有违法乱纪行为;教育学生不怕脏、不怕累,教师就必须做到亲自动手,吃苦在前,做好学生的带头人,否则,即使你说的天花乱坠,头头是道,而不注意自身修养,也不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二、其次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通过学习阅读《班主任工作漫谈》,我有着很深的感触,发觉自己与书中这些优秀班主任比起来,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有时觉得做班主任工作压力很大很累,现在却体会到,我们的工作是充实的,意义是深远的,职业是幸福的,班主任必须做到爱校如家,爱生如子,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时时以“爱心、耐心、细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是我们的责任,教育好这些孩子是我们的神圣事业。用爱心去感化、去关心、去教育,让他们感觉到在学校里比在家里的还要幸福的多,对学生既要爱又要严。既要学知识又要学做人,全面关心学生的进步,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是作为一名班主任必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三、最后做到信任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进一步认识到,渴望理解,渴望信任是人们的一种正常需要。学生更需要理解、信任和鼓励。作为班主任,首先是亲近他们,尊重他们,在学习上耐心引导,生活中热心关怀,经常同他们交谈,了解思想状况,抓住时机,尽量做到多表扬,多鼓励,多给他们改错的机会,树立自信心,使他们感受到在快乐中成长,在快乐中学习。对每一位学生做到公平、公正,对优秀学生严格要求,对后进学生不歧视,不挖苦,耐心教育、耐心指导。
面对我们的实际情况,来自周边的农村孩子占大多数,单亲家庭的孩子也比较多,作为班主任的我就要从孩子的心理及行为习惯上多下功夫,魏书生书中有这么一段话:“管理是班集体的骨架,班级是个小集体,管理工作尤为重要,有良好的管理,事情就有头绪,集体就像一架机器健康而有序地运转。作为班主任,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健全一套自己的班级管理模式,形成班级强大的凝聚力,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班集体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一段话时时提醒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给班上的每一位孩子一个健康成长氛围,养成良好习惯,培养自信心。
总之,读过《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之后,感觉他引领我们进入了一个处 处都是发现,处处都是人生感悟的奇妙境界,在他的世界里,教育也是享受。他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深邃的哲学气质,让人仰慕,望尘莫及。自感眼界有所拓宽的同时,从中也学到了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借鉴的一些可行的做法。当然,在品味魏老师的感慨和收获时,有些地方让我与实际的情况相联系,也引发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给我更多的是心灵的净化和启迪。我想我的工作一定会有更大进步!
第四篇:吉林省四平卫生学校
吉林省四平卫生学校
四平卫生学校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学校,也是吉林省中午卫生职业学校的龙头单位。四平卫生学校始建于1958年,是吉林省同类学校中第一所创建成省部级、国家级重点中专的学校,也是第一所以中专身份与原白求恩医科大学联合办学16年,1999年共建为白求恩医科大学四平医学院,2001年更名为吉林大学四平医学院的学校,其现行体制为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大中专并存。
第五篇:四平保卫战 观后感
《四平保卫战》观后感
四平保卫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城市攻坚战,历时月余,东北民主联军以八千余人的伤亡,歼国民党军一万余人,迟滞了国民党军向北满解放区的大举进攻,配合了停战谈判。
影片以三班的预备役新兵的服役为线索,再现了这场惊心动魄的城市攻坚战。
新兵中有一个小兵,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他就是主角,跟大家吹吹小牛、讨点儿乐,说说自己未来的媳妇儿„„他整天感慨,本以为抗日结束了就可以结婚了,可没想到那“老蒋”又开始造反了,害得他婚没结成,来当兵打老蒋了。可是,由于国共两党军备实力悬殊,攻城屡屡失败,总部下令成立敢死队,拿着炸药包去攻城,三班的新兵也就成为了“攻城敢死队”。那位小兵在最后还憨憨的说了一句:“俺还没结婚呢!”
敢死队全军覆没,四平硬是被攻下来了,这少不了三班敢死队的贡献。影片刻画了一批既淳朴、可爱,又令人尊敬的战士形象。通过众多平凡英雄的牺牲与奉献,展示了我军将士敢打敢拼、勇敢无畏、能打大仗、善打硬仗的优良作风,再现了战争中的人性闪光点,反映共和国开创者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与集体主义情怀。其战争场面规模宏大,震撼人心,充分体现了电影大气、恢宏、惨烈、真实的艺术特色。
除了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林彪,在影片中也关注了战乱中的普通老百姓,特别是在片中对邮差、邮差妻子和村民们的描写。
战争打响时,邮差在送信,被国军带走,并穿上了国军的服装。国军派出美式战斗机向地面投放炸弹,邮差妻子和孩子眼看着飞机摧毁了自己的家园。城被攻下后,大批国军被俘,邮差愤怒地将国军的衣服扔在地上,被司令看见,司令让他回家,但他的妻子和孩子仍然生死未卜„„
司令明白,他穿上国军的衣服并不代表他是坏人。在这个惨烈的战争之中,他们就在战场的旁边,在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之间,老百姓不懂,他不知道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不知道你们两个集团要干什么,他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但他知道战争对他来说是残酷的,是无情的,而他却只能默默承受。
现在是和平年代,当今的和平,是革命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我们不能打破这种和平,不能让残酷无情的战争再次在这片土地上打响,要珍惜现在的生活,不辜负先烈们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