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品味传统文化之美

品味传统文化之美



第一篇:品味传统文化之美

品味传统文化之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得到腾飞,如今已跃居世界第二,可与之不大相称的是中华文化的没落。我们中国有光辉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史,神农尝百草,嫦娥奔月,尧舜禅让,秦皇汉武武功烈烈,贞观之治文治煌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更有四大发明震惊世界。从《诗经》到白话文,从昆曲到京剧,从甲骨文到现代简化汉字,这期间灿烂的华夏文化贯穿始终,这些文化容不得任何遗失。

汉字篇

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划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一首《龙文》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汉字之美。这美植根于华夏千年历史之中,苍颉造字惊天地,三百千千传古国。历史赋予汉字多变的外形——甲骨文,楷体,草书,行书,宋体……但华夏儿女为它烙上深深地中国印。在生活中我们用汉字思考,用汉字表达思想,用汉字向亲友传递温暖。汉字有厚重的历史也有其独特的魅力,字体横平竖直,有刚直不阿之美;发音平仄四声,有参差错落、婉转悠扬之美;寓意博大精深,有微言大义的简约之美。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产物,一个“问”字告诉我们“只要开口问,学习就有门”;一

个“富”字告戒我们其实富有是“福”“灾”掺半的;一个“思”字告诉我们“勤耕心上田,思想才有丰收的果实”。

可是,传承了五千年的汉字正与我们渐行渐远,这样说,也许你会笑,我们每天都在使用汉字,汉语怎会与我们渐行渐远呢?难道你没有发现,如今即使在那些高学历的人群中也有日常用语单调的现象吗;难道你没有发现计算机、手机的频繁使用使提笔忘字的现象比比皆是吗?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汉字拼写大会又有多少字场外的成人书写正确率超过80%?汉字不应该只存在于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更应该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中。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汉语在中国没落时,全世界却掀起了学汉语的热潮。每年世界都有新的孔子学院开办,汉语已经成为世界上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如果中国人以后一出手便是“默默无蚊”“钱仆后继”,一张口便是“感谢你八辈祖宗”那么就算中国的GDP在世界排名第一,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诗人余光中说得好,英语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工具,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世界四大古文字有三种已经“死”了,只有汉语还“活”着。而汉语在我们这里又该何去何从?

传统节日篇

传统节日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从流传至今的节日习俗我们可以联想到我们祖

先生活的方方面面。春节有爆竹声声辞旧岁的热闹,也有贴窗花,挂红灯笼的喜庆。元宵节有猜灯谜的的乐趣也有人约黄昏后的浪漫;清明,可带上美酒祭先人,也可约三两好友外出踏青;五月端午有激烈的龙舟竞发,也有被苇叶包裹这的香甜的粽子;七夕乞巧星光下,卧看牵牛织女星;八月中秋庆丰收,嫦娥奔月千古传;九九重阳节,登高、赏菊、插茱萸……可这么多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已经渐渐的淡出了我们的生活。

在2005年11月25日,一场声势浩大的中韩端午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正应了那句话,失去才懂得珍惜,当被别人争走了我们才意识到端午节和许多传统节日已被我们遗忘。春节本来是用来庆祝新的一年的开始,和亲朋好友团聚送祝福的,但现在似乎成了炫富的平台,在一桌桌天价的年夜饭,一封封鼓鼓的红包里,春节原有的内涵已经被遗忘的只剩吃了。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尚有此处境,其他节日的境况便可想而知了。

节日在大学校园里就只有情人节与圣诞节,也不知从那里听来平安夜吃苹果寓意平平安安,吃橙子寓意心想事成。结果惹得苹果、橙子价格一路飞涨。只要稍动一下脑子就知道“平安夜”与“苹果”“心想事成”与“橙子”很明显是用了汉语谐音的方法,在西方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更有人美其名曰:西方节日的中国化。倒不如说是为了过洋节而找的冠冕堂皇的借口。

戏曲篇

从前几年的“超男快女”再到今年的“我是歌手”流行歌曲占据了休闲娱乐的主流市场,戏曲文化也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野。很多人听《在梅边》,唱《花田错》,却不知昆曲《牡丹亭》更不晓得京剧《花田错》,在大学校园里若有人说,我喜欢听戏曲,便会引来一阵笑声,这笑中有不屑,有疑惑,更多的是嘲讽。在很多人看来戏曲是一种老掉牙的东西,它配不上像我们这些新世纪成长起来的一代,我们大学生应该喜欢的是流行歌曲。可我要问,你真的花费一段时间静心的听过、看过戏曲吗,你又真的对戏曲文化了解多少?

你听过昆曲的一唱三叹,缠绵婉转吗;你见过越剧的唯美、灵气与真切动人吗;你了解黄梅戏的行云流水,委婉清新吗;细心体会就会发现戏曲小小的舞台,简单的道具却可以包罗万象。因为在这里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这里有张生与崔莺莺历经坎坷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浪漫;有杨门虎将不求名利保家卫国的义胆忠肝;这里有杜丽娘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痴情。这里有阿庆嫂的机智;有花木兰的孝顺,有刘三姐的洒脱。

有人感叹电视电影演员技艺高超,殊不知戏曲演员只要一个人就可以让你觉得台上有有锅碗瓢盆,门厅院落。因为他们人人通晓手、眼、身、法,个个精通唱、念、做、打。

戏曲可以给你横笛的悠扬婉转,古琴的典雅含蓄,琵琶的珠落玉盘,二胡的古韵悠存。以及各种管弦丝竹乐器联合奏出的鸾凤和鸣的完美乐章。戏曲还有精美的服装,五色油彩画出的特点鲜明的脸谱,精致细腻,处处入戏的表演。

前美国总统尼克松曾说过,当中国的下一代忘记自己文化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去攻打他们。我们的文化就是我们民族的根,一个民族没了根,无需别人攻打自己便会倒下。20年前苏联解体,不仅仅是因为经济的崩溃,更是因为西方文化的冲击。

第二篇:品味生活之美

品味生活之美

流星让世界有了瞬间的完美,彩虹让世界有了短暂美,我们也可以让生活充满美的不是吗?

我不是作家,只是一名普通的学生,也许写不出令人赞赏的诗句,但记录生活与学习上的苦与乐是我的习惯,因此我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书。

我又不是画家,只是一名普通的学生,也许我画不出令人赞赏的画,但我可以把我的生活及学习中的苦乐画成画,因此我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画册。仔细想想你将会发现生活本身即是书、即是画,我们是阅书观画的读者,在书中找到属于你的乐趣,在画中找到生活的美,而这一刻你会感觉到自己成了书中的主角,画中的人物了,更有可能我们同是读者又是画中的主角,因此你和我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书和画以及生活的美。

每一个日子都是内容不同的一本书、一幅画,只是看我们怎样去读它,去观看它,也许是我们的脚步太匆促了,常忘记了要去读它欣赏它,总是随意的浏览过去就算了,就像一篇日记一样,你若细细得去品味它,你就会觉得不单纯是一篇日记,其实在它里面蕴藏的不只是作者一天的心情,这样的生活才不是一味抄袭的昨天,你在阅读一本书,不仅仅是要读懂它的内容、符号,更重要的是要读懂它的内涵,观画也不只是看它那五彩滨纷的色彩,那么简单细细想来画中原有画。

不想一味抄袭的昨天的朋友请跟我来吧,拿起笔来,学着记录生活及人生的经历,学着从这份少有的甘甜与苦涩中找出美丽来。

不想一味抄袭的昨天的朋友请跟我来吧,拿起画笔、水彩来,把生活中的那份甘甜与苦涩画下来,编织成自己的画册,用来点缀平淡的生活。

空闲的时候,也可以到田野或郊外去走走,去找下大自然的美。烦恼的去吹吹海风,享受一下带着咸咸的海风,从而你会对生活充满自信,也常陶醉在大自然中,不要只是看眼前的美景,把眼光放远点,脚步放慢点,不要太匆促了,你就会感觉到原来生活处处都是美丽的。

我只晚上小人物,一名在普通不过的学生而已,只希望自己的进脚步别放得太匆促了,能慢慢的用心去享受生活的美,能够静下心来把生活写成书、画成画,然后一本、一幅慢慢的去看,细细的去品味,并把愉快美丽的刹那,和那感动的心情留住一字、一句,写成生活的书,画成生活中的画。于是我可以笑着说生活处处美丽。

第三篇:品味生活之美作文

发现生活之美

天空很美,因为有月亮和星星的陪伴;山坡很美,因为它有鲜花在幽幽绽放……让我们睁开明亮的双眼,与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吧!

春天,花坛里的桃树伸展出无数条枝丫,粉红色的桃花一朵挨着一朵,挤满了整个枝丫,争先恐后的让人们欣赏着自己的丰姿。你轻轻的拨开花丛,会发现一些小生命——树旁的小草,他们太弱小了,只能在那些群芳争艳的桃花下生长!

夏天,茂密的树叶挨挨挤挤,显得生机勃勃。花儿开的多美呀!红的似火,白的似雪,粉的似霞……有单瓣的,也有重瓣的,大小疏密有致。蜜蜂、蝴蝶在百花丛中飞来飞去,回味着无穷的乐趣。草儿真密呀,像一条多绒的绿色的巨大地毯!

秋天,几阵萧瑟的秋风过后,百分之九十的花都凋谢了,但这正是菊花怒放的时候。菊花婀娜多姿,有红色、白色、黄色的。那儿有一种叫“绿云”的,多美呀!花瓣儿一条条打着卷儿垂下,像少女美丽的卷发。一阵微风吹过,很像一个少女在婆娑起舞。

冬天,白雪覆盖大地,但还有几株不畏严寒的腊梅,仍精神抖擞的站立在严寒之中,为人们送来阵阵幽芳。

身边的四季景色是如此美丽,人生的四季也不缺乏色彩——

瞧,偎依在母亲怀里的婴儿那天真无邪的大眼睛;小学生在放学路上的一张张灿烂笑脸;寒窗苦读的中学生们奋力攀登的脚步;爸爸妈妈为了生活,为了完成孩子的学业忙碌操劳的背影;夕阳下互相搀扶的老人会心的微笑……这是人间四季中的一件件感人的故事,是富有美丽的人生。

生活中处处充满美,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细心体会,你就会发现——美就在我们身旁。

第四篇:品味《边城》之美——自然美和人性美(社会美)

品味《边城》之美——自然美和人性美(社会美)

品读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后,我深深陶醉于那里面所展现的自然美和在这自然美之上而孕育的人性美。这自然美包含在湘西纯朴的自然风情和古朴的民风民俗中,而这人性美又是由这瑰丽而浪漫的山水人情中培育而来!

(一)、清新、明丽、如流水一般的自然美。

《边城》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湘西纯朴、自然、瑰丽、浪漫的山水人情的诗歌图画。

且看那依山傍水的小城,那依城而过的小河,那河街两旁络绎不绝的行人,那旅店,杂货铺,油行,盐栈,花衣庄;还有那一半在水中,一半在陆地的吊脚楼,楼上脉脉含情的娼妇,随意而谈的水手,那喝着烧酒醉倒的汉子;那迫人眼目的翠色的山,那山下小河中渡船的船夫和行人,着实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湘西纯朴、自然、瑰丽、浪漫的山水人情的诗歌图画。这是一种自然现象(景物)美,置身其中,怎能不令人陶醉呢? 而山美水美,人更美。这一纯朴的山水中养育了更美的人,“她在风日里长着,把皮肤晒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这就是故事的主人翁翠翠;还有“气质近于那个白脸黑发的母亲,不爱说话,眉眼却秀拔出群,一望即知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感情”的二老岳云。这是一种山水或者只有山水才能养育的个体美(人体美),这种景物美和人体美为我们生动的传达了一种纯洁,清新的自然美!而这由景物美和人体美所构筑的自然美又孕育了纯朴,原始,理想化的人性美。

(二)、纯朴、原始、理想化的人性美。

《边城》中的主人翁老船夫,孙女翠翠,码头总长顺顺,他的儿子大老天宝、二老岳云,以他们纯朴的,与生俱来的人性美感动着我们。这是《边城》为我们呈现的一幅纯朴,原始,理想化的人性美“君子国”景象。而他们以及他们的人性美都以他们生于此长于此自然美境为基础,通过他们的语言,行动,心灵以及他们所处的人文环境来展现出来。老船夫替公家为人们摆渡,有的人心中不安,给他送钱,他却固执塞给那人,“告他不要钱,他还同我吵,不讲道理”,“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但如果客人执意要给,他就用那钱买了烟和茶,慷慨馈赠过路客人。他对自己违背世俗未婚先育的女儿,没有指责,而是默默的照顾着她。他很关心孙女翠翠,并为她的终身大事,操劳过度,因为众多的误会,不惜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而翠翠也常常为老人着想,见到客人来了,主动上船,替老人摆渡,这位老人和孙女通过自己的可敬行为展现了自己的心灵美,进而突显自己的人性美。

还有码头总长顺顺,“大方洒脱”,“明白出门人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在被人遇到困难或遭受损失时,“慷慨而又救人之急”,倾囊而出,因此事业总不能发家,但他成为了人们心中“高年硕德”的长者。并且擅于教子,用勇气和义气培育他们,因此造就了“结实如虎,却又和气亲人,不矫情,不浮华,不依势凌人”受人尊敬的水乡汉子。这是他的行为美,心灵美的体现。同时从侧面也展现了大老二老的真贵品质,体现了他们的人格美,人性美。二老主动让人帮助等爷爷一块回家到很晚的翠翠回家,当知道哥哥同自己都喜欢翠翠时,为了不伤及兄弟感情,通过唱山歌的公平方式,勇敢追求自己所爱的人,当得知哥哥落水身亡时,为了表示愧疚而远走他乡,这一系列的行为都展现了哥俩,尤其是二老的人性美。翠翠与二老对话,“是谁人?”“是翠翠。”“翠翠又是谁?”,„„,“我等我爷爷。我等他来还回家去。”„„,“这里等不成,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你爷爷来找你好不好?”。“回头来大鱼咬了你!”“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这些对话,简短干净,清凉宜人,跃动着生机俏皮的气息。翠翠唱山歌(巫师12月里为人还愿迎神的歌)时,柔和,爱意和而又略带忧伤惆怅的语言。这些都体现了纯洁,原始,自然的语言美,进而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人的心灵美。还有在端午节,龙船比赛时,二老一样的水乡汉子们,驾着龙舟,敲着鼓,放着鞭炮,人山人海,好不热闹,这是一派祥和的景象。体现了社会风俗之美。还有城里的军官放鸭子,让人们比赛来捉,谁捉住归谁,体现了官爱民之美。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显示着人性之美!就连娼妇的忠贞行为也显示着某种人类本质的自然人性之美!

他们通过行为,语言,心灵之美展现了人性之美纯朴,原始,理想化的人性美。这是环境使然,更是人类自身的原始性质使然。

后记:

(一)、这篇对《山城》之美的欣赏,触发点来自于两个:一个是,当我看到这篇小说时,我被里面的景色之美和人心之美所深深陶醉,我想到了我的故乡,我有话要说;一个是,我看到了春天的到来,春的生机触发我对美的自然欣赏,我想说说我的感受,通过这个范本。

(二)、我对《边城》之美的分析的思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自然美,一个是人性美,也就是社会美。而对于自然美,我从景色美和个体美(人体美)两个点来说明;对于人性美(社会美),我从人的行为美,语言美,以致上升到的心灵美来分析,另外,我觉得,人文民俗环境也应该算在人性美,社会美当中,因为那里有人的社会群体活动,隐藏人性的美,所以我加上了端午节这一传统民俗,来分析人性美。

(三)、我越来越感觉到对《边城》所显现的美是说不透,赏不尽,感受不完的。自从我构思完之后,我还信心勃勃的认为只要我按照这个思路去欣赏,分析,一定会分析的很精彩,把《边城》里的美生动形象地写出来,然而,当我真正开始分析时,我突然感到我的力不从心,我感到那里边的美是说不出的。因为我感到,每一个美的显现都要在一个美的环境中,在一连串的美的结合中,在人与自然的原始结合中,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才能达到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效应,(就像翠翠的美,“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这就是在那美的景色中,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在人与人的理想愿望中,在纯净原始的社会中,才能显现的纯真的,自然的,原始的美,所以我说是这个美的自然和社会养育了这个美的人,但分析的还不够深刻,不够具体,不够实在。)而对于此,沈从文先生用文字做到了,这本身有蕴含着一种美。我做不到,至少现在还做不到,所以我的这篇分析,不够集中,不够深刻,而这些都是我不够成熟的表现,一则我的阅历缺乏,常年在学校中,没有先生一样的社会大经历和大感受;二则我的知识有限,不能从更深的层面上,从更广的空间中,更大的视野中去欣赏先生的文章之美。尽管我反复看了几遍,还专门看了电影。

(四)、这篇文章是仓促完工的,但也是我花费了四天时间思考的结果,这是我独立的思想。而如果说借鉴其他人的东西的话,那只能是个别词语的使用上,我用的别人的,而其他的都是我自己的。我爱惜我的思想,并且尊重她,我为此感到自豪!最后,感谢您的欣赏!尽管她(我的这篇拙作)并不美!

第五篇:在细读中品味语文之美

在细读中品味语文之美

目前的语文教学出现了“重文轻语”的现象,很多教师和学生知“文”不知“语”,只知道学习一篇文章,背诵一篇文章,却不清楚其中的道理,不能够品味到语文美,语文课堂也就没有了语文味,变成了学死知识的课堂。本文将从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三个方面入手,品味语文美。

一、语言美

语言是语文课堂的内核,脱离了语言的课堂就会失去味道。如果课堂上教师只是为学生讲解,而不是让学生自己去品味语言,那么,学生的认知水平就会和思想脱轨。品味优美的语言,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魅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例如,《春》就是一篇韵律优美,语言丰富的散文,非常适合学生去细细品味。在学习之前,教师可以先说一段导入语:“春天,伴?S着桔红色的希冀,驱走了残冬的严寒,展示了美丽和活力,点燃了缤纷的人生。在朱自清的《春》里,春天又有着怎样的美好呢?”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美的语言和深厚的感情,还会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强烈共鸣。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带着学生去赏析文章中的语句,“山朗润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等等,这些句子都抓住了初春的特点,表现了初春内在的神韵。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话说出描写春天的句子。最后,教师再进行朗读,用朗读将语言的价值最大化地发挥出来。在朗读的过程中,想把春的特点体现出来,就需要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停顿、节奏、语气、语调等。如,“青草味儿”以及“泥土气”等需要重读,“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中的“红”要稍微提起来。学生在朗读时品味出文章在字里行间中所表现出来的意蕴,有助于学生在朗读中获得深刻的体会。

二、情感美

文本是作者对社会、对生活的体验与感受,是作者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独特体现。阅读文本所传递的信息,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必然的信息交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体验作者的情感。

例如,在学习《背影》这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时,教师就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这篇文章是歌颂父爱的,为了先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可以以一首歌曲《父亲》作为开头,好歌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也接近学生内心,从而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人到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问学生,文章中的父亲寡言少语,老实憨厚,文章中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都有什么样的意义?学生通过寻找,可以知道,父亲一共说了五句话。其中有一句:“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中,父亲表面上是在安慰儿子,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其实,父亲是把悲痛压在心底,不让儿子看到,体现了父亲的善良和对儿子的爱护。“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句话则体现出父亲对儿子旅程的担心,可谓“儿行千里父担忧”。

一枝一叶总关情,朴实的语言里无不流露出父爱的伟大。学生通过字里行间,读出了作者对父亲的爱戴之情,也能够逐步养成关爱父母的优良品德。可见,学生只有读出了感情,才能产生共鸣,从而升华自己的情感世界。

三、意境美

很多诗歌都是以诗言志,想要弄清诗歌如何言志,就应该关注、品味意象、意境与诗人感情的关系。所以一首意境美的诗篇十分值得我们去赏析与品味。

例如,在学习《钱塘湖春行》时,教师就可以带着学生细细品味诗中的句子,锻炼学生的独自审美能力,只有有了独自审美能力,才能领悟到诗歌的情感。学生在阅读诗歌的时候,一个个意象映入眼帘:峰峦耸立的孤山寺、西湖畔的贾公亭、争暖树的早莺、啄春泥的新燕、多彩的春花、嫩绿的春草和绿色杨柳。这不由使我们的脑海中展现出一个美丽的早春游湖的意境。“争暖树”“啄春泥”既说明了天气乍暖还寒,又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渐欲”二字写出了春花渐渐绽放,突出春花的娇嫩。“没马蹄”,既写出了草浅,也体现出当时的人喜欢在西湖边骑马游春的风俗。读完这首诗,脑海中不由有这种画面和意境: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举目远眺,但见水面涨平,白云低垂。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好遮没马蹄。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从这可爱的春景中,学生无不能够感受出这样的感情: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总之,语文教育应该是与德育、美育相统一的教育,一个没有接受良好审美教育的学生,就不会具有高尚的精神情操和较强的创造力。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应该仅仅重视对学生答题技巧的灌输,更要让学生去发现语文的美,品味语言美,感悟情感美,体验意境美,让语文课堂变成一场文学的盛宴。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袁桥初级中学(226500)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5/1245124.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