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蚕丝》教学反思
《蚕丝》教学反思
《蚕丝》一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小数乘法竖式计算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已经初步学习了小数乘法竖式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小数乘法的竖式笔算的方法,知道在确定了积的小 数位数(或积的最小的计数单位)的条件下,小数乘法可以转化为整数乘法,整 数乘法的算法多样化都可以迁移到小数乘法。
2、通过发现乘数大于
1、等于 1和小于 1时,积与另一个乘数的大小关系,增进对小数乘法中积与乘数之间数量关系的感悟,发展数感。
而通过发现乘数大于
1、等于 1和小于 1时,积与另一个乘数的大小关系,增进对小数乘法中积与乘数之间数量关系的感悟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1、引入新颖,迅速吸引学生。本节课我采用诗歌引入法,先让学生听李商隐的《无题》,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引入蚕丝,然后直接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迅速进入本节课的探究中。
2、关注算法算理的渗透。在学生列出算式计算时,我请学生上台板演,然后请他说说是怎么算的,再让其他学生提出疑问或补充,意在强化学生对算法算理的掌握。
3、给学生自主创作的空间,让学生更大程度地参与到课堂上来。例如在探索积与乘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时,我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小数完成算式2.3×()=(),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在组内交流发现的规律,然后再全班交流,顺利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但是本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在收集2.3×()=()的数据时,我发现很多学生写的都是同一类型的算式,而我需要的是所写的乘数里有小于1的,有等于1 的,也有大于1的,这个地方占用了比较长的时间,导致精心设计的练习没有办法在课堂完成,这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第二篇:《蚕丝》教学设计
《蚕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法竖式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1、能根据主题图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2、能学会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 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竖式的计算,掌握积的小数末尾0的处理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大家有没有看见蚕吗?提到春蚕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蚕丝,同学们,你知道关于蚕和蚕丝的一些知识吗?春蚕和秋蚕吐的蚕丝是不一样的。请看情境图的信息,并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课件出示教学情境图。
3、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看这里面隐藏着什么数学知识。
(教学时,让学生读一读有关信息。该信息十分有趣,但对学生来说都比较生疏,所以让学生认真读一读。)
二、自主探索
1、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生1:一条春蚕吐出的丝长约多少千米?(呈现已知信息,一条秋蚕吐丝的长度约是1。2千米,春蚕丝长大约是秋蚕的1。25倍。)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让导入更加自然。)(1)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1.2×1.25(2)估算。
要求学生先估估1.2×1.25积,并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学生可能出现:把1.2估成1,把1。25估成1,所以结果是1米。这时教师可引导提问:是大于1米还是小于1米?这样学生就知道一条春蚕吐出的丝长约1千米。)在此基础上,师引导学生用笔算来解决这个问题。
(3)尝试计算。
笔算1.2×1.25又要注意什么呢?巡视指导列竖式有困难的孩子
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然后汇报交流。(师配合板书:)
1.2×1.25=1.5(千米)
1.2 5
×
1.2
—————
0
5
__________
1.5 0 0
直接用小数列竖式,然后重点解决小数的位数问题,使学生明确第一个乘数有2位小数,第二个乘数有1位小数,两个乘数一共有3位小数,所以积就有3位小数。
2、师提问:织一条丝巾大约要用300条秋蚕吐的丝,一条丝巾的质量约多少克?
(呈现已知信息:一条秋蚕吐丝的质量大约是0.35克)
(1)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0.35×300(2)估算。
(3)用竖式计算。
小结小数乘整十数或整百数一般让小数和整十数或整百数的非零数对齐,所以上面的竖式可以怎样写?
让学生自己独立列竖式计算,然后与同桌交流,互相检查计算过程,结果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算式时,教师要突出0的处理。要先落0,再点小数点。最后结果可以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
3、小结小数乘法的竖式算法应该请注意什么。
师: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你有什么体会?
生:可以按整数计算方式列竖式。
生: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也应有几位小数。
生:遇到末尾有0的,在计算时可以先不管0,直接计算。然后点小数点点后面的0。
4、出示教材第42页最下面的例题。
师:请同学们算一算,填一填,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5、探究结果汇报。
通过刚才解决一条春蚕吐丝的长度的问题和一条丝巾质量的问题。
归纳升华小数乘法的竖式算法。
最后去掉小数
第三篇:《蚕丝》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蚕丝》教学设计
—— 深镇镇东塘小学 梁木生 学情简析与常见问题: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法竖式计算
(一),会进行简单的小数乘小数的竖式计算,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在此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常常会出现的问题是小数点位置错误。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法竖式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1、能根据主题图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2、能学会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教学难点:
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竖式的计算,掌握积的小数末尾0的处理方法。
教法: 学导式的教学方法
学法: 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大家有没有看见蚕吗?提到春蚕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蚕丝,同学们,你知道关于蚕和蚕丝的一些知识吗?春蚕和秋蚕吐的蚕丝是不一样的。请看情境图的信息,并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课件出示教学情境图。
3、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看这里面隐藏着什么数学知识。
(教学时,让学生读一读有关信息。该信息十分有趣,但对学生来说都比较生疏,所以让学生认真读一读。)
二、自主探索
1、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生1:一条春蚕吐出的丝长约多少千米?
(呈现已知信息,一条秋蚕吐丝的长度约是1。2千米,春蚕丝长大约是秋蚕的1。25倍。)
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让导入更加自然。)(1)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1.2×1.25(2)估算。
要求学生先估估1.2×1.25积,并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学生可能出现:把1.2估成1,把1。25估成1,所以结果是1米。这时教师可引导提问:是大于1米还是小于1米?这样学生就 知道一条春蚕吐出的丝长约1千米。)在此基础上,师引导学生用笔算来解决这个问题。
(3)尝试计算。
笔算1.2×1.25又要注意什么呢?巡视指导列竖式有困难的孩子
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然后汇报交流。(师配合板书:)1.2×1.25=1.5(千米)
1.2 5 × 1.2 ————— 5 0 1 2 5 __________ 1.5 0 0 直接用小数列竖式,然后重点解决小数的位数问题,使学生明确第一个乘数有2位小数,第二个乘数有1位小数,两个乘数一共有3位小数,所以积就有3位小数。
2、师提问:织一条丝巾大约要用300条秋蚕吐的丝,一条丝巾的质量约多少克?
(呈现已知信息:一条秋蚕吐丝的质量大约是0.35克)(1)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0.35×300(2)估算。(3)用竖式计算。
小结小数乘整十数或整百数一般让小数和整十数或整百数的非零数对齐,所以上面的竖式可以怎样写?
让学生自己独立列竖式计算,然后与同桌交流,互相检查计算过程,结果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算式时,教师要突出0的处理。要先落0,再点小数点。最后结果可以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
3、小结小数乘法的竖式算法应该请注意什么。师: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你有什么体会? 生:可以按整数计算方式列竖式。
生: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也应有几位小数。
生:遇到末尾有0的,在计算时可以先不管0,直接计算。然后点小数点
最后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
4、出示教材第42页最下面的例题。
教师:请同学们算一算,填一填,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5、探究结果汇报。
通过刚才解决一条春蚕吐丝的长度的问题和一条丝巾质量的问题。
归纳升华小数乘法的竖式算法。
三、课堂活动
1、完成课本第43页“练一练”第1题。(1)生独立计算,师巡视检查。(2)全班反馈。
2、完成课本第43页“练一练”第3题。(1)让生直接说出积的小数点的位置。(2)让生说一说你的根据。
3、完成课本第43页“练一练”第2题。
四、巩固学习。
(1)完成课本43页“练一练”的第4题。(2)完成课本43页“练一练”的第5、6题。
第四篇:《蚕丝》教学设计
《蚕丝》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
(二)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小数乘法的竖式笔算的方法,知道在确定了积的小数位数(或积的最小的计数单位)的条件下,小数乘法可以转化为整数乘法,整数乘法的算法多样化都可以迁移到小数乘法。2.通过发现乘数大于
1、等于1和小于1时,积与另一个乘数的大小关系,增进对小数乘法中积与乘数之间数量关系的感悟,发展数感。3.教学重点:熟练地进行小数乘小数的笔算,掌握小数末尾0的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发现乘数大于
1、等于1和小于1时,积与另一个乘数的大小关系,掌握小数乘法中积与乘数之间数量关系。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给下面的得数点上小数点,使算式成立。4.8×1.3=624 3.9×0.97=273
2、竖式计算。
9.6×0.8= 2.6×1.5=
二、新知探究
1、出示主题情境,阅读文字材料。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1)一条秋蚕吐的丝长约1.2千米,质量约0.35克。(2)春蚕吐的丝要长一些,大约是秋蚕的1.25倍。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问题1:一条春蚕吐的丝长约多少千米?(1)独立列出算式:1.2×1.25(2)自主探究1.2×1.25的计算方法,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3)交流算法。用竖式计算:
师:说说你怎样计算的?如何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4)下面的算法你看的懂吗?你同意这种算法吗?说说理由。1.2×1.25 =1×1+0.2×0.25 =1.05(千米)
(1)借助直观图帮我们理解,说说你的想法。
(2)你能帮忙把上面的过程修改一下吗?
1.2×1.25 =1×1+0.25×1+0.2×1+0.2×0.25 =1+0.25+0.2+0.05 =1.5 小结:利用直观图计算小数乘法的方法实际是乘法分配律的应用。3.问题2:织一条丝巾大约要用300条秋蚕吐的丝,一条丝巾的质量约多少克?
(1)独立列出算式:0.35×300。
(2)观察0.35×300,如何处理乘数末尾的0的?独立计算。(3)交流算法。用竖式计算:
小结:小数乘整百数时,先按照整数乘整百数的计算方法计算,然后根据乘数中小数的位数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并将小数末尾的0去掉。
4、小数乘法的竖式算法应该请注意什么?
5、算一算,填一填,你发现了什么?能再举个例子说明你的发现吗?
(1)独立计算。
(2)小组讨论:从这组算式的结果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小结:一个数(不为0)乘大于1的数,积比该数大:乘等于1的数,积等于该数:乘小于1的数,积比该数小。
三、练习巩固
完成课本43页,练一练1-6题。
四、回顾反思
本节课你又获取了哪些新知识?和同伴讲讲吧!
第五篇:蚕丝文化
1、送蚕神:正月民间艺人携带蚕神马鸣王到蚕农家门前,边敲锣边唱《蚕花谣》预祝蚕花丰收。
2、扫蚕花:春季民间艺人手持小扫帚来到蚕农家门口,边扫边唱《扫蚕花》蚕歌,预祝蚕花茂盛。
3、赞蚕花:春季民间艺人携带黄蟒蛇上门演唱《赞蚕花》蚕歌,预祝蚕农家“青龙”龙蚕到。
4、迎蚕花盛会:每年清明时节,洲泉地区及附近各地蚕农,摇船聚集诸河双庙诸河面,迎请蚕神马鸣王,祈求蚕神保佑蚕花丰收。俗称“蚕花胜会”据传,此会自南宋始,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会上有,缫丝船、拜香船、舞龙船、打拳船、标竿船、摇快船等精彩表演。
5、望山头:蚕儿上山之后,新媳妇娘家买了黄鱼 软糕 肉 及时新水果到亲家作客,预祝蚕花丰收。俗称“望山头”
6、撒蚕花:蚕农婚嫁,新娘接至门口,向四周撒钱币,喜糖等,俗称“撒蚕花”
7、经蚕肚肠:新娘嫁来第二天,举行经蚕肚肠仪式,祈祝新娘将来养蚕缫丝顺利。
8、讨蚕花:蚕农家前辈过世,晚辈夫妻双双扯丝绵蒙于死者身上并唱《讨蚕花》蚕歌,祈求死者保佑后辈养蚕顺利。
9、接蚕花:餐农家新房上梁时,木匠在梁上向下抛撒糕点,房主夫妇在下面张接,俗称“接蚕花”
蚕桑习俗与蚕歌
桐乡是蚕桑丝织生产的重要产地,历史悠远,这里民众世代养蚕织绸,也就世代传唱着蚕歌。诚然,在杭嘉湖一带,乃至全国其他的许多蚕桑丝织生产区域里,也都会有蚕歌的流播,但是就桐乡而言,这里的蚕歌分布较为密集,蚕歌的发育较为充分,蚕歌的艺术特征较为鲜明,蚕歌的传承绵延不绝,蚕歌的形式丰富多彩,长期以来,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桐乡蚕歌”。
缫丝
煮茧缫丝手弗停,要分粗细用心情。
上路细丝增价买,粗丝卖得价钱轻。
窖茧
茧子今年收得多,阿婆见了笑呵呵。
入来翁里泥封好,只怕风吹便出蛾。
蚕桑历史
洲泉蚕桑业历史十分悠久。“塘以西多沃壤,更人稠而地窄,柔桑蓊翳,乔黍离离”。据方志记载,早在唐宋时期,其丝绸已作为纳税项目和向朝廷进贡之贡品。明万历《崇德县志》载:“南宋德兴十四年(1144)两浙运使李椿年所定之夏税,中有绢、绸两项,分派给积善乡(即今洲泉一带)的定额为绢四百八十匹,绸两匹”。
明清时期蚕桑业颇为兴旺。明万历《崇德县志》载:“语溪无间,塘上下地必植桑,富者等侯封,培壅茂美,不必以亩计:贫者数弓之宅地,小隙心栽,沃若连属,蚕月无不育之家。”清初,受战事和海禁影响,蚕业一度低落,至康熙间始恢复。乾隆南巡,舟过桐乡、石门两县,有“夹岸桑树数十里,果然桑事此邦多”之咏。清末至民国初,蚕桑生产达到鼎盛时期,茧价高而稳定,民间有“金戒子挂满桑柴拳头”之谚。“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丝倾销国际市场,华丝出口受阻,价格一落千丈,严重影响蚕桑生产,抗战胜利后略有恢复。1950年人民政府选派技术人员开办学习班,推广养蚕新技术,指导蚕农养蚕。1952年,开始实行养蚕共育制度。至1975年,总产量达到1258.92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蚕桑生产采取一系列鼓励和支持的政策措施,1982年秋,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栽桑育蚕的生产热情进一步激发,出现一批年产茧量超千斤的养蚕大户。
蚕桑起源
关于蚕桑的起源,自古传说颇多。晋《搜神记》中有《女化蚕》神话。元《农书》中有黄帝元妃嫘祖教民养蚕的记述。桐乡民间有《白马化蚕》的传说。而据我市附近湖州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丝织物考证,早在4700多年以前,我们这一带蚕桑丝织业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
马鸣王的故事
有祀马头娘为蚕神,亦称马头神、马明王菩萨。该传说原出于宝《搜神记》。记曰: 旧说太古之时有大人远征,家无余人,唯有一女,牧马一匹,女亲养之,穷居幽处,思念其父,乃戏马曰:尔能为我迎得父还,吾将嫁汝,马既承此言,乃绝缰而去,径至父所。父见马惊喜,因取而乘之,马望所自来。悲鸣不已,父曰:此马何事如此,我家得无有故乎?亟乘以归,为畜生有非常之情,故厚加当养。马不肯食,每见女出入辄喜怒奋击,如此非一。父怪之,密以问女,女具以告父,必为是故。父曰:勿言,恐辱家门,且莫出入,于是伏弩射杀之,暴皮于庭。父行,女与邻女于皮所戏,以足蹷之曰:汝是畜生而欲取人为妇,即招此屠剥,为何自苦。言末及竟,马蹶然而起,卷女以行。邻女忙迫不敢聚救之。走告其父,父还求索,已出失之后。经数日得于大树枝间,女及马皮尽化为蚕,而结于树上,其茧纶理厚大,异于常蚕,邻妇取而养之,其收数倍,因名其树曰桑,桑者丧也。由斯百姓竞种之,今世所养也是,言桑蚕者是古蚕之余类也。
结束语
蚕桑丝绸的生产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该地域的民俗文化传统和精神范畴的卓越创造。前不久,“中国蚕桑丝织”这个项目已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桐乡蚕歌”、“轧蚕花”作为子项目列入其中,它的重要价值不言而喻。“中国蚕桑丝织”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面甚广,包括了蚕桑丝织的传统手工技艺,以及受蚕桑丝织生产影响所形成的一系列民俗事象。“桐乡蚕歌”、“轧蚕花”的入选,是桐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重大成果,也是非物质文化化遗产保护地洲泉镇的一个文化品牌,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化遗产,弘扬民俗文化,我们新建了“中国·江南蚕俗文化博物馆”。以此为展示蚕桑丝织技艺的全过程和展现了遗存在洲泉一带蚕俗文化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