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课标要求】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交外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学习本课的现实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正值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日趋对峙之际,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采取“另起炉灶”“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就决定了中国国际关系的走向,产生了多方面的深远影响。而新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离不开世界。中国正在以独立自主的步伐走在国际政治的舞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并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内国际形势,简要分析当时外交方针、政策制定的原因;
②了解建国初期在新的外交方针政策指导下的重大外交活动,归纳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 ③识记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有关知识,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作用;
④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利用影视、图片、文字等材料,创设情景,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作分析思考;
②对一些问题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体验知识的获取和思维的扩大,学会运用比较法思考历史问题;
③由学生多方面收集有关新中国外交历程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图书馆、网络、社区资源库等等)并对材料进行判断、整理和分析, 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的外交政策的成败得失、思考现实问题,使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学习历史与认识现实相结合,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④引导学生以适当的形式(小论文,图表,ppt演示文稿等)呈现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正确认识建国以来,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不断加强,为世界和平、正义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②认识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它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④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感受他们在外交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二、难点:
1、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政策的影响。
2、亚非会议。
【教学过程】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复习并导入〗
自1840年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签订了1000多个不平等条约,近代中国的外交是屈辱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质的变化,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讲授新课〗
一、建国初外交方针
(一)学生阅读第一目,思考:
1、建国初的国际形势如何?
2、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我国外交的总原则,是什么?
3、建国初我国的外交方针是什么?其含义及作用分别是什么?
4、你认为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5、建国初,我国外交取得了哪些成就?
6、合作探究:■ 如何看待评价新中国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战略?(1)“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不是“闭关锁国”?
(2)“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3)你认为新中国初期我国外交应当是联合苏联还是应当依附美国?还是应当走中间道路?
6、活动探究:
材料1 为保全俄国水师在中国北方海岸得有足为可恃之地,大清国大皇帝允将旅顺口、大连湾暨附近水面租与俄国,„„在俄国所租之地以及附近海面,所有调度水路各军,并治理地方大吏,全归俄管„„ ──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3月)
材料2 缔约国双方同意一俟„„不迟于一九五二年末,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现时大连所有财产,凡为苏联方面临时代管或苏联方面租用者,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收。
──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1950年2月)
读史感悟
①新中国与清政府的外交政策有何根本区别?(旧中国反动政府实行屈辱外交政策,出卖国家的主权;新中国人民政府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
②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变化的?
③从中可得出哪些历史认识?(认识: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社会制度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二)讲解
1、国际背景: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两大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2、内容:(1)“另起炉灶”;(2)“一边倒”;(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3、奉行原因:①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独立自主的国家。②新中国是代表着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府,必然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独立自主的政策;③旧中国采取耻辱的外交政策,新中国为巩固新生的政权,必然采纳新的和过去完全不同的政策,废除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也必然要求实行独立自主的政策。④当时社会主义已形成一个世界体系,欧亚国家建立起人民民主政权,亚非拉许多国家赢得民族独立,这些都为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⑤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熟,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走独立自主的道路。
4、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就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随后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朝鲜、捷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十个国家建交。(2)1949年12月6日,毛泽东率团出访苏联,双方就各领域合作的一些基本原则进行了会谈。(3)1950年1月,周恩来总理出访苏联,2月14日,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该条约对于加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大意义。
5、一边倒的必要性:两大阵营对峙;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美国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中国实行“一边倒”方针,既可以打破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更可以壮大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从而有利于保障人民革命果实、保卫和平、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学生阅读第二目,思考: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形成的?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有哪些?他的提出有什么意义?
4、活动探究:
材料一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
材料二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锦》第3集
读史感悟:
①材料二中所说的“这些原则”指什么?根据材料一、二列出其内容。②“这些原则”首先是由谁在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③“这些原则”在处理国际事物中有何意义?(二)讲解
1、背景:(1)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2)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以主动的姿态,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3)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提出: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在与印度就西藏问题谈判时,周总理首先提出。
3、主要内容及意义
三、成就
(一)学生阅读第三目,思考:
1、简述日内瓦会议的情况
2、简述万隆会议的情况。亚非万隆会议上,中国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什么会获得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
3、新中国初期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外交成就?(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发言后,教师总结)
4、活动探究: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掩护和对立„„”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 读史感悟
①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什么样的方针? ②他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这一方针的?
③这个方针为什么会获得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P79学习思考)④“求同存异”中的“同”与“异”分别是指什么?(二)讲解
1、日内瓦会议:
(1)背景:朝鲜停战,美国继续干涉中国内政。
(2)会议召开:1954年4月中、英、美、法等国家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外长会议。(3)目的: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4)结果:最终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从而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统治。
(5)意义:①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并推动了会议的进展。②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2、万隆会议:
(1)背景:50年代中期,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冷战仍在继续,而这时,亚非广大地区许多国家摆脱了殖民主义的统治,这些国家都面临着发展经济的任务,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因此,这些亚非国家为维护和平和反对霸权主义、殖民主义进行积极的外交活动。他们在两极对立中采取中立立场,即不依附于任何大国,不参与任何军事集团,在两个超级大国间推行平衡外交,以保留自己的战略主动权。同时主张刚摆脱殖民压迫的亚洲新兴国家和睦团结,以共同抗衡大国特别是西方大国的强权势力。
(2)会议召开:1955年4月29个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3)内容:讨论各国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4)结果:在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的推动下,会议最终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5)意义:①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代表着国际舞台上一种新兴力量的崛起。②亚非会议所显示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被人民誉为“万隆精神”。
3、取得成就原因:
国际:(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崩溃;(2)社会主义力量的加强;
(3)亚非拉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了民族独立 国内:(1)卓越的外交家;(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英明的外交决策(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小结〗
新中国建立初期,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新中国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建国初期就与一大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亚非国际会议并在会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作业】
1、《填充图册》及《课程探究》。
2、搜集资料,统计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同哪些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列出简单表格。提示:可以让学生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查阅相关内容,然后按建交先后顺序填充在表格里,表格应该包括国家和建交时间,查找过程中注意当时有些国家今天已经并入别的国家(如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有的国家已经分为几个主权国家,国家名称也有变化(如苏联、南斯拉夫)。本题属于课外活动性质,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第二篇:新中国初期外交(教案)
新中国初期外交(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及重大外交活动: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及其意义、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及其意义;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培养学生对“弱国有无外交”的思辨能力、对历史事件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论从史出”的探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布置预习作业,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所取得的成就作一梳理,夯实基础;设置情境,引出“弱国无外交”的预设。通过层层设问,说明新中国初期有外交。课堂争论“弱国有没有外交”,导出新中国初期有外交的原因。同时进一步思辨“弱国有没有外交”引出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背后的遗憾,说明国家力量是外交活动的坚强后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体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的重要价值,感受新中国为建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的巨大贡献,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认识到国家实力是外交活动的坚强后盾但不是唯一因素,外交在任何时候皆有可为。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突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影响外交活动的各种因素(国家力量是坚强后盾但不是唯一因素)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如果让你当外交部长,你最愿意选择当哪个时期的外交部长? A.晚清政府 B.民国 C.新中国初期 D.现在
为什么?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预设“弱国无外交”或“弱国有外交”。“有”或“无”指的是什么?——能否有效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新中国初期有外交吗?
新课教学:
一、新中国初期“有”外交(外交成就)学生结合地图介绍外交成就。
1、建国第一年出现建交高潮。
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3、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日内瓦会议
5、万隆会议
教师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适当补充。(苏联帮助印制人民币;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这些成就能证明“有”外交吗?为什么?——简要说明这些外交活动产生的意义。
这些成就中哪个最能证明“有”外交?影响最为深远?——重点突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其意义。(教师讲解为主)
获得国际社会普遍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1954年中苏联合声明中、中国政府同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朝鲜等国家的公报和声明中、在重大国际会议中获得延伸与发展、至今,已有近百个国家在与中国签订的双边文件中确认。
为什么会获得广泛认同呢?请你来当一回外交部发言人,宣传一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好处。
(体现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解决历史争端增进睦邻友好、有利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交流„„)
所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中国对国际和平事业的一大贡献,同时也有利于中国自身的发展,维护了本国的利益。——“有”外交。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进行外交活动要维护的国家利益是什么?
地图展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形势,说明当时外交活动的战略目标主要“清除垃圾、打破封锁、广交朋友、争取和平”,为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争取独立、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实现了这些战略利益,就算是“有外交”。
二、新中国为什么“有”外交
呼应开头学生的预设:新中国是弱国吗?——相对而言是弱国(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相对于今日中国)。
课堂讨论:弱国有外交/弱国无外交,你更同意哪个观点?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进行总结:弱国有没有外交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国际环境、外交家的智慧、民族的凝聚力、政权性质等等。一定条件下,弱国可以有外交,强国也有可能无外交(外交是一门妥协的艺术),比如巴黎和会上中国拒签和约、美国空手而回,比如中国古代的蔺相如,比如当今的朝鲜。但是弱国开展外交更加艰难,外交家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参加万隆会议的七天,周恩来只睡了13个小时;国民党时期外交部长蒋廷黻英语很好,发言很有道理,但是没人听)。
所以,大家可以猜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肯定留有不少不尽如人意之处,是什么呢?
三、成就背后的遗憾
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交的只有23个(1949-1955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不论周恩来如何努力,都不可能争取到真正的平等。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仍被台湾当局占据。等等。
以上事实说明:国家实力是外交活动的坚强后盾但不是唯一因素。
我们一般认为,影响外交的因素有四大方面:国际环境、国家性质、国家实力、国家利益。呼应开头:如果让你当外交部长,你最愿意选择当哪个时期的外交部长?
A.晚清政府 B.民国 C.新中国初期 D.现在
任何时候,皆有可为,国弱更需要外交。小结升华:
知识梳理背景国家利益国家性质国际环境国家力量政策成就出现第一次建交热独立自“另起炉灶”(主的基本和方“一边倒”平针外)“打扫干净屋交子再请客”政策外交成就与苏联结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会议 课堂练习:
第三篇: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说课稿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各位老师,同学们。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设计反思这些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了解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2.教材分析
岳麓版处理较为简略,只有一节课的第一子目内容。人教版和人民版内容大同小异,重点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苏建交、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对三个版本的教材进行分析处理,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分为三个子目:迷茫中的抉择——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封锁下的突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间的展示——周恩来带队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3.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有一定的了解,对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较为熟悉。但是高一学生还缺乏对宏观历史环境的掌握,对分析新中国成立时的国内国外形势缺乏整体全面的认识。同学们对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万隆精神在处理国际外交方面的意义和作用还存在一定的障碍。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课标、教材内容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国际形势有关史料的研习,习得史料探究的方法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周恩来总理处理建国初期的外交史实的学习,形成对周恩来总理外交能力的认同和赞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现实意义;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确立依据:课标规定,教材内容突出,考试说明 教学难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内国际形势 确立依据:学生“整体史”理论薄弱
三、教法学法
教法:谈话法、史料教学法 学法:史料研习法、读书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利用视频导入法
通过播放“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的视频,创设历史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2.新课学习
第一子目:迷茫中的抉择——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提供顺序打乱的七则史料进行探究活动:如图所示,当时摆在新中国面前的有四条道路可供选择。那么请同学们阅读并分析以下材料,新中国的外交该选择哪一条道路,又该反对哪些道路呢?并说明这样选择的理由。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如何在国际大格局中正确处理错综复杂的国家关系,同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是中国政府面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当时中国就好似处于十字路口,新中国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国外形势该如何抉择。
探究活动:如图所示,当时摆在新中国面前的有四条道路可供选择。那么请同学们阅读并分析以下材料,新中国该选择哪一条道路,又该反对哪些道路呢?并说明这样选择的理由。
材料一:在近代中国的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人教版教材108页 材料二:在蒋介石战败逃亡到台湾后,美国又极力推行敌视新中国的政策:在外交上采取不承认新中国的敌对行动,妄图孤立中国。在经济上进行封锁禁运;在军事以武力相威胁。
——周承超,朱超南.周恩来与建国初期的外交工作[J].党史纵览.1998(02)材料三:一个国家不站在美国领导的阵营内,便站在苏联领导的阵营内,不存在中间道路。在斯大林和乔麦卡锡时代,那种走中间道路的想法是很不明智的。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王保存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455-456. 材料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五:早在1949年1 月,米高扬到西柏坡时,刘少奇曾对他坦言:“如果没有苏联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的帮助,在解放后的中国建立工业基础是不可想象的。这种帮助对我们将起决定性的作用。
——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59 材料六:“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M].1949年 材料七: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示意图
——人民版教材94页
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并有效的选择对自已有用的史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同学们可以从中学到解读史料的方法和培养筛选有效材料的能力。
第二子目:封锁下的突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通过展示材料让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国际外交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材料: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唐家璇在2004会见印度报业托拉斯记者约瑟夫时的讲话
指导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并让同学们讲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教师进行指导和补充。
第三子目:国际间的展示——周恩来带队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通过导入的视频,回忆周恩来带队参加日内瓦会议的场景。通过对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会议的精彩表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展示万隆会议的相关图片和有关史料,师生共同分析“求同存异”和万隆精神在当今国家外交关系间的意义。
以周恩来在新中国初期对中国外交所做出的贡献作为总结。
五、设计反思
本课以“周总理与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为线索。通过学习周总理在外交上的睿智和大度,分析建国初期的最大外交方针和活动,同学们能形成一定的民族自豪感。但是由于本课的史料较多,在数量和难度上难以把控。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但对于培养学生解读史料的能立采取的方式还有待改进。
第四篇: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共)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学目标】(1)识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其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2)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及其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三次建交高潮
1、第一次:新中国成立初期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建交;
2、第二次:1956—1965年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热潮;
3、第三次:20世纪70年代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其中中美关系的缓和是关键。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一)背景:
1、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和封锁
3、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二)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三)基本方针:
1、另起炉灶:。意义: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意义: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3、一边倒:。意义:表明了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一)同苏联等17国建交(1949——1950年)
1、苏联政府第一个宣布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随后,保加利亚、匈牙利、朝鲜、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家相继与中国建交。2、1950.2.14 中苏两国在克里姆林宫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意义:对于加强和巩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1955年)
1、背景: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
2、目的: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3、过程:
(1)提出:1953.12 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就西藏问题首次提出。
(2)实践: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成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3)内容:互相尊重,互不侵犯、互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意义
(1)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2)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3)由革命外交向利益外交转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5、特点:包容性、开放性、创新性
(三)日内瓦国际会议(1954年)
1、时间、人物、参加国:1954年4月至7月 周恩来 中、苏、美、英、法
2、目的:旨在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3、特点: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成就: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5、意义: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6、局限性:没有解决朝鲜问题
(四)亚非会议(1955年)——又称为“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1、时间、地点、国家:1955年4月 印度尼西亚万隆 29个亚非国家(中国:周恩来)
2、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3、内容: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4、成就:周恩来的“求同存异”方针,最终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原因:面对帝国主义国家对会议的干扰破坏,以及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和分歧。
内容:“同”:(1)在近代都有被殖民主义奴役和掠夺的共同遭遇
(2)都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的共同愿望
(3)都面临着本国经济和争取世界和平的共同要求。
“异”: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求同存异”就是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5、万隆精神: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
三、总结:(1)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得到哪些认识?
区别:旧中国反动政府实行屈辱外交政策;新中国人民政府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认识:
1、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2、政治腐败和经济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
3、捍卫国家主权,提过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2)新中国初期外交的突出特点
1、双边外交与多边外交并存,以双边外交为主。
2、外交指导思想呈现从“革命外交”向利益外交转变
3、出现两次外交高潮,打破了西方对中国孤立封锁的局面,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条件。(3)外交政策变化的原因
1、以国家利益为前提(根因)
2、外交政策变化以国家实力为后盾
3、外交政策的变化受国际形势的影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篇: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我们今天开始学习《新中国外交》。本专题特别突出新中国外交,这是为什么?生:因为与旧中国外交不同。什么不同呢?生:解放前是屈辱外交,解放后是独立自主外交。谁能解释下,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生:中国近代落后挨打,加上政府妥协卖国,新中国取得了反帝的革命胜利,政府推行独立自主外交,维护了国家利益。
那么我们中国主管外交的机构是什么?新中国第一任外交部长和现任外交部长分别是谁?谁能回答出中国古代管理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是什么吗?(秦朝是典客、隋唐后是礼部。)
说道中国近代外交的屈辱性,这里有周恩来的一段话:“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大家对这段话有什么不同看法吗?生:旧中国外交并非都是一味的跪地外交。那么谁能举一些事例说明这个新的观点呢?生:清政府曾经对外国侵略宣战;国民政府北伐的时候曾经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北洋政府代表曾拒绝在巴黎和会签字;国民政府坚持抗战,取得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胜利。
既然旧中国有这么多的站着的外交,为什么周恩来总理这么说呢?生:A、旧中国外交整体上是跪着的;B、周总理有点尊刘抑曹的味道,为新中国外交的合法性寻找历史依据。
我认为,无论站着的外交还是跪着的外交,都跟人打交道一样,你内心里甘愿跪吗?你站得太高,肆意妄为,恐怕也不成。既然里外都不是,那么外交是什么呢?生:交际是内心需要、利益追求,和外部环境全面考虑后做出的对策,是人在特定环境中根据利益做出的反应,外交是将人换成国家。师:外交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是国际关系的反映,我们在学习这个专题的时候,随时要利用这个外交原理去分析每一个外交行为,这样才能分析出这些外交事件的背后密码。学会这个能力,才是真的学会了外交。
2、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用两分钟再浏览一遍,看你没有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然后认真听课,看能不能都解决掉。本课结束前,我们再一起回到作业上,我将做一个讲评。
3、下面我们正式进入新课。你们要首先回答我几个问题,回答不出者,要罚抄相应知识。
(1)新中国初期的起讫时间各是什么?为什么截止到1956年?既然中国1956年才进入社会主义,那么1949年到1956年这七年算什么社会?这些答案在课本的哪些地方可以找到?
(2)本课分几个条目?几个组进行解读条目的比赛,看哪个组能脱颖而出。
①第一组:中国外交不断成熟,先是奉行独立国家的一般外交政策,然后能创造外交准则,再后来很风光地走向世界。师:这个解读抓住了一条发展的主线,就是不断成熟,一个新生的国家,一个初搞外交的政权,肯定面临着学外交的局面。很好。②第二组:先是废除旧的外交,确立新的外交方针,然后根据当时的国内外情况,选择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再后面是不断开拓外交新局面,与周边国家、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逐步确立中国在第三世界的地位。师:这个解读联系到了外交背景,于是使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变动成为有意义的事情,而且注意到了外交的范围,第一组从线性上分析,第二组从面上,一个线一个面,呈现了区别。③第三组:我们组发现了标题的错误,《“另起炉灶”与“一边倒”》这个标题不好,应改为《独立外交》,突出新旧中国外交区别,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三个表现,这里只突出两个,也不全面。《走向国际舞台》也不妥当,新中国外交从开始一直在不断走向国际舞台,只是范围有大小,我们认为新中国走向国际舞台开始于1949年。师:你们很了不起,从深度上对条目进行批判,具有了批判精神,批判精神是科学精神的最高内容;我也认为这几个标题有问题,我认为这样划分标题比较好:外交基本政策、一边倒、周边国家外交、展示国际新形象(在大国中、在亚非国家中)。④第四组:有些资料上说,新中国外交就是几个词,什么一边倒、一大片、一条线、全方位。因此我们认为,新中国外交就是小孩子学交际,开始是亲人,然后是邻居伙伴,再然后就是走出去混天下,跟更多的人交际。师:很形象,历史很多情况下通过语言的表达变得很可爱,你们参考了资料,说明你们的学习是开放的,因此你们的发言更显得有学问。
(3)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①我们先看看这个名词。什么叫独立自主的和平政策?独立自主:一是独立,不依附与任何国家和集团;二是自主,自己的事情和国际事务,自己做主,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平,就是为国内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就是反对霸权主义。
独立自主用历史的角度看,其实至少三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它是任何独立主权国家根据国际法所奉行的一般原则,二是它是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得出的经验教训,三是它是中国一百多年里一直的梦想,当新中国成立了,终于可以独立自主地搞外交了,有多少中国人无比激动啊!
②再看看三个表现。这三个表现各有侧重,有一定的逻辑性。独立自主,就意味着要端掉国民党的老外交锅灶,将帝国主义的残余清扫出去,这样才能改变半殖民地外交地位,建立独立自主的外交,但这样得罪了帝国主义国家,他们肯定对中国敌视,加上我们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原因,结果是我们只能选择倒向社会主义阵营。这三个表现各有针对性,这个是同学们要注意的。
(4)一边倒——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有例外)①一边倒的含义,就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其中主要是苏联。②一边倒的原因:是共产党革命时期的产物,也是当时国内外环境的产物。同学们看这个地图,能得出哪些认识?谁能归纳一些帝国主义破坏中国革命的史实?孙中山通过自己多年的革命实践得出了一个认识,那就是要想取得革命成功,帝国主义是靠不住的,必须联合俄国。
③一边倒的影响:如何评价一边倒?有人说其利大,有人说其弊多,你们有什么看法?归纳:利包括维护独立自主、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巩固政权、恢复发展经济、抗美援朝等,弊包括与美等关系更加疏远,后来的建设深受斯大林模式的困扰等。明确:不能用现在的标准去衡量当时的事物,历史重在还原。
④一边倒下的外交成就:第一次建交高潮、中苏结盟(讲毛泽东访苏的故事,反映外交风云、中苏关系、中国外交考虑)。(5)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中国外交的成熟及与周边邻居的关系
①原因:抓住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斯大林死亡及中国对一边倒的反思、国内建设这几个点。②内容:略。③意义:略。
(6)走向国际舞台:日内瓦会议
①原因:中国在亚洲地区国际事物中的地位提高;亚洲地区的和平问题日益突出;民族解放运动需要联合;中国需要打开外交新局面。
②内容:第一:日内瓦会议:A、原因:朝鲜半岛和印度支那半岛和平问题需要解决。B、过程:突出周恩来在会议上的地位,用故事(舌战16国,倾倒许多国家代表、与杜勒斯是否握手等,用美国一些报纸的话“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印度支那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等。)
③意义:使美国等将中国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象被粉碎,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7)打开更新外交局面:万隆会议与亚非国家关系 ①原因:民族解放运动与亚非国家的共同愿望。
②内容:略。突出周恩来的外交智慧与中国文化。生:老师,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有更深的内幕。师:快给大家说说。生:„„师:看来外交的水深啊!政治的水深啊!
③意义:见教材。
④万隆精神:团结、反殖、独立、友好合作、求同存异(细解概念)(8)快速完成一组题目,超过时间者要惩罚整理本课结构。
4、作业处理。侧重审题与规范。
5、讲周恩来人物故事,丰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