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巴金《小狗包弟》读后感

巴金《小狗包弟》读后感



第一篇:巴金《小狗包弟》读后感

巴金《小狗包弟》读后感

彬县新民中学

胡元平

十年浩劫,多少人失却爱心、失却良心!

文中的艺术家在武斗后被拖着游街,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过头去,然而,邻家的小狗却非常高兴地跑到他跟前,亲热地叫唤,扑向他,低头闻闻,用舌头舐舐他,用爪抚摸他。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为了避嫌,为了保全自己,那些在快乐的时光里自称朋友的人们选择了视而不见。只有一条惦念着艺术家的小狗不顾一切亲近他,甚至面对着棒打脚踢也不愿离开。人们常以猪狗不如形容一个人的低劣,那么避祸唯恐不及的人们真的是连猪狗都不如,这条小狗比他们高尚多了。

巴金在文中记述了小狗包弟的种种可爱,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条日本种黄色小狗,作着揖向我讨糖吃。然而,这一条可爱的小狗却因“文-革”的浩劫与巴金为求保全的愿望而被送上了死亡之路。可以想像,当它在解剖台上被开肚剖腹之时,它必定在质问,质问这世间:为什么?!

为什么?!为什么?!因为人是自私的!为了自己,人往往是自私的,牺牲别人保全自己的念头在瞬间占据上风,良心在那一刻只不过是论斤称的廉价货罢了!总有着许许多多的人在牺牲他人之后,只是撇撇嘴,道“只是他运气不好罢了”,把所有的责任推给命运。

然而巴金却背上了良心的重债,他拷问自己,他不安地想念包弟。他说:“我明明记得自己曾经由人变兽,有人告诉我这不过是十年一梦。”在别人以十年一梦为借口醒来后若无其事地生活时,巴金却选 择了铭记,铭记自己曾经由人变兽,为自己的过错埋单。他毫不留情地撕开自己的心脏,剖析自己的内心。我不禁问:世间几人能如此?在自私过后反思忏悔,在错误之后自我剖析?巴金做到了。他是中国最痛苦的老人,却比这世间所有自私着快乐的人活得有意义。他的良心还在,他的文字与爱同在,与良心同在。

愿包弟安息,愿它的灵魂不再哭泣。

第二篇:巴金小狗包弟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品的相关背景,分析理解巴金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2、把握散文的情节结构,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依据:阅读能力的基础性要求,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二)能力目标

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及记叙与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依据:“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识文革给人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

2、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

依据:课标要求“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发展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

领悟作家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

依据: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语文教育的过程就是把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个人的人格构成,从而构建起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性。教学难点 :

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依据:高一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很难理性评价在特殊时代的这种行为。

二、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是导入。文革时,有人好意地对朋友说:“ 你的领子和袖子脏了,要洗一洗。”结果被人告发,认为他有意映射伟大领袖毛主席而被化为右派,一遍遍游街示众,关牢棚,遭受到红卫兵惨无人道的折磨。设问:这是真的吗?

导入语设计:或许你们不敢置信,我也不敢置信,然而这是事实,而且事实甚至比这个更残酷、更荒唐,这就是“文革”。后让学生再打开课本与学生一起了解这段历史。列宁曾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就通过文革见证者巴金老先生的《小狗包弟》一文来感受那个特定时期的人们的生活,窥视我们民族这段不被我们熟悉的历史。由此转入第二环节。第二环节:走近一个忏悔的灵魂――整体感知。

(一)把握情节 学生快速默读然后复述情节

1、阅读前提示: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看情节是怎样围绕小狗包弟展开的?

2、学生浏览文本归纳情节然后复述情节

3、教师综合学生意见后概括补充形成板书:

引子(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开端(包弟来历)——发展(在家七年,与包弟相处很好)——结局(痛别包弟)

(二)情感把握

1. 师导:该篇叙写了一个凄婉的故事,也流泻了一段复杂的心理历程,溶入了作者的悲欢怨恨之情。让我们紧贴作者的心,仔细品读感受作者的情绪流程。2. 学生品文体验作品感情然后各抒己见。注意现场生成的答案,尤其是认知情感碰撞的火花,要充分肯定并予以鼓励。

3. 教师综合学生意见形成板书:

伤感(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歉意(至今心不得安)

(三)探究文旨、品味语言 探究、讨论、交流:

1、包弟讨人喜欢,作者却不得不将它送走,为什么?

2、送走包弟后,作者为什么先是感觉轻松,随后觉得沉重?

3、“您的小狗怎样?”这句话反复出现,有什么用意?

4、“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整整”一词有什么作用?

5、“ “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如何理解? 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结合材料发表看法明确总结。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得出作者这发之心底的语言,不仅仅是歉意,更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忏悔!是对生命的尊重,是被称为“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的巴老,这有良知的作家对反省历史的呼号。第三环节“认识你自己”――忏悔意识与我

引导学生正视和反省成长过程中曾犯下过错。并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在本周随笔中谈反省忏悔后的感受。强调:或许在我们说出隐藏在我们心底那些见不得人的事情的时候,我们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但在我们将自己大白于众人拷问完我们的灵魂之后就会发现我们如释重负、内心更和谐、人更真实,其实我们已经完成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和人格的升华。希望生活中的我们把巴老作为榜样,做到“一日三省吾身”!第四环节课堂总结:

巴金是现代中国不多的文学大师、思想家之一,他以丰硕的文学成果以及一生坦荡无瑕圣哲般高贵的人品,向世人证明了爱心的价值、真诚的伟大,以及天才的光芒,他的名字必将与鲁迅等人一样,长留青史,像北斗一样在天空闪烁!让我们记住这位老人并学习这位老人的不断进取的精神和严于解剖自己灵魂的勇气,铸造一种坦诚真实的人格。

第三篇:巴金《小狗包弟》教学反思

巴金《小狗包弟》教学反思

一、案例背景

本单元是高一必修一写人记事单元的一篇散文,《小狗包弟》是第二篇文章,虽然文题是“小狗包弟”,但作者通过自己在“文革”期间,不得已将“小狗包弟”送到医院的解剖台这件事,深入地剖析自己、解构自己,最终向小狗包弟表达自己深重的歉疚和忏悔之情。

本课的教授的重点自然要放在对文中所流露的情感的品位、分析上,笔者首先带领学生通过了解一条小狗的可爱、一个时代的疯狂,最终了解一个老人无奈选择后勇于剖析自我忏悔于人的伟大。

二、案例分析

在备课的过程中,笔者一次次被作者情感的流露感动,希望学生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只小狗的可爱和可悲的结局,而且可以看到的作者通过记叙一只小狗的命运所写出得那个时代人们的恐惧、无奈、苦闷和内疚,更要看到作者在“文革”结束以后同样作为一个受害者却勇敢地站出来面对自己曾经的过错,面对真实的内心,面对小狗包弟和世人深深的忏悔和歉意。

笔者让学生首先通过填写表格,在文本中找出小狗包弟的可爱之处,从而让学生了解令小狗包弟走上死亡的根本原因,是这个时代的残酷和疯狂。接着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提炼出描写那个时代的文字,并且用这样的句式概括:这是一个 ?摇 ?摇的时代,因为文本中有这样 ?摇 ?摇的描写,从而训练学生提炼概括的能力,以及更细致地了解作者所描写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当然在学生们准确概括完这个时代特点后,又通过一些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了解那个时代的非理性和残酷。在介绍背景的过程中,笔者尽量规避在这个方面的过多的延伸,因为这是一堂语文课,一堂关于写人记事忏悔的散文课,如果过多地讲解那个时代或者批判那个时代,那么这节课的语文味就会被时政味盖过。但是,弱化政治背景却使得后面学生对于作者的无奈的行为或者“文革”后忏悔的举动不理解不认同。最后一个问题是通过阅读作者内心忏悔的文本,概括出“文革”时期作者的形象。换言之,就是通过作者忏悔的内容真正了解作者勇于忏悔的伟大之处,敢于剖析自己的勇敢行为。但是没有想到在这个环节上,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设题的本义,只是一味地遵从全文的思维定势,对作者善良、勇敢、有良知的形象盖棺定论,回避作者内心中暴露出的自己人性的弱点。调动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作者内心的真实想法,没有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他的愧疚和不堪。

此时教学难点是学生认为作者的所作所为没有忏悔的必要,那是在那样一个特定年代的无奈之举,是可以原谅和理解的,无从谈到学生对于作者行为的认同和赞扬。

在这个时刻,这本就不是一个可以选择的话题,这个答案是唯一的,主体的道德自觉是最重要的,除非你自己愿意,没有外在的力量可以征服你的心。我想和学生明确的就是这样的内容,也是作者巴金老人一直念念不忘无法释怀的原因,就算时代再疯狂,人还是应该有控制自己的能力,并且笔者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日寇以死亡相逼的形势下,共产党员是不是就可以放弃理想放弃使命向日寇投降,为了保全自己或者家人而牺牲掉别的人呢?”学生对此明确了何为信仰何为良知,这些是不应该随着外力而改变消逝的。

在此,笔者让学生明确何为良知,所谓良知,并不神秘,它是人承担道德责任的内心体验和确认。体验得越深刻,良知在内心就越明亮。倾听良知的声音,确认自己为人的责任,其实每个人内心都不一样。有的人体验的非常强烈,有的人对良知的体验则比较麻木。作者巴金正是因为内心良知的体验非常强烈,他就算在那样的特定时代做了如此不堪的选择也痛苦半生无法释怀。噩梦般的“文化大革命”已经过去多年。梦醒过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事情似乎结束了,人们不大愿意重提灾难的过去,舆论也选择遗忘作为了解过去的方法。可是巴金不是这样,他年老体衰,却以惊人的毅力,花了八年的时间,写成了五集的《随想录》。巴金的伟大在于他要追究在大灾难过后自己应当承担什么样的道德责任。良知的醒悟使得巴金对“文革”有独特的发现,《随想录》对“文革”灾难的体悟是“文革”是民族的“共同犯罪”,灾难的发生不是因为出了无耻小人,而是因为我们恐惧,因恐惧而丧失良知,背离善。忏悔实质上是良知意义的自我审判,而作者勇敢地站出来,对自己曾经的错进行忏悔,在世人面前自我审判,这种勇气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案例反思

作为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笔者让学生先通过文本的阅读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思路上让学生通过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描写、对那个时代的描写,最终看到一位老人的良知。最后在课外延伸部分通过对“华沙之跪”和“日本参拜靖国神社”的图片,让学生明白忏悔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民族,只有不断地鞭挞自己灵魂的弱点才能真正走向进步和繁荣。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与“文革”时代有一定的隔膜,所以虽然明知道送走小狗是不对的,违背人性的,但是对于这种行为表示理解,以至于最终不理解作者的愧疚因何如此深重,在人性的善恶之间摇摆不定。如果从学生对待宠物的情感入手,从最亲近的人切入,就会更容易理解作者虽然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仍耿耿于怀的情感。

第四篇:《小狗包弟》读后感

《小狗包弟》读后感

巴金,一个世纪老人的笔下的故事,是真实的、不可怀疑的。在文章中的开头以另一个小狗悲惨但感人的故事来引入文章。故事中 小狗与艺术家的友好往来让人们感到快乐,同时也为后文小狗的悲惨命运埋下伏笔。但就是这样,凸显了小狗与他之间浓厚的感情是永远不会被摧毁的。

小狗在艺术家成为老鼠,被人人骂时,仍然热情的扑上去与艺术家亲热,在人们可恶的行为中,仍然不愿离开他,并为他哀叫了三天而死去。这个感人的故事,其实也是巴金的黑暗的真实的写照,写出了巴金的悔恨与惭愧:悔恨将包弟的性命丢失,惭愧自己连个小狗都保护不了。并且通过多出用修辞的手法,更加突出了巴金对自己的埋怨与自责。巴金用他那不屈的笔写出了无人感写的自己的过错,敢于揭露自己的黑暗,这是黑暗中的光明,让人迷途知返,重拾良知!读《小狗包弟》一文有如在听巴金老人在用心灵说话。作者表达出了对自己舍弃小狍包弟而保全自己的做法的深深愧意。全文其实是巴金自我良心的剖析,以及坚持主张“说真话”。

文章开头写作者如何得到包弟,且并和包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然而,为了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作者出卖了包弟,把它送上了解剖台。巴金对自己这种自私的行为感到愧疚,但巴金并没有把这件事遗忘在记忆的角落,而是大胆地剖析自己,对自己进行了良心的谴责。巴金的这种心路历程向人们表达,其实是希望在“说谎成风”的时代,要有勇气剖析自己,大胆说真话。“满身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产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这句

话似乎透出另一层含意,做违背良心的事会使我们受到煎熬,要勇于剖析自己,这样,生活才会美好。

所以,现在的我们也应该学习巴金老人敢于说真话,敢于剖析自己的人!

第五篇:小狗包弟

小狗包弟 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文革给人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

2、能够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3、领悟作者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教学重点】

领悟作家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教学难点】

局部探讨课文,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和文章朴素自然又饱含真情的语言。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2000年建成的中国现代文学新馆将巴金的铜制手印镶嵌在新馆的大门上,每个进馆的人必须按着这只手,才能步入一座文学的圣殿,就是这只手,在而立之年,为我们带来“激流”“爱情”三部曲,揭露黑暗,启迪性灵;也是这双手,在耋耄之年,为我们捧出《随想录》,叩问心灵,解剖社会。今天让我们通过其中的《小狗包弟》来感受这只手传递来的力量与真诚。我们对巴金并不陌生,请一位同学来简要地介绍一下巴金? 作家作品介绍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2005)

成就:文学家、思想家

代表作: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随想录》

二、学生自读课文,通过工具书解决字词,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舔舐(tianshi)

作揖(yi)租赁(lin)叱骂(chi)解剖(pou)堕落(duo)缉毒(ji)编辑(ji)

三、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是一篇叙事性散文,他有一个完整的故事链,有开端、发展、结局和尾声,请大家再次阅读这篇文章看看文章哪些内容是开端,哪些内容又是发展、结局和尾声。

楔子(1自然段)—— 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开端(2自然段)—— 包弟来历

发展(3—6自然段)—— 七年相处

结局(7-9自然段)—— 一朝离别

尾声(10-13自然段)—— 真心忏悔

明确: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写了一个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具有引起下文的作用,所以称为楔子(戏曲或小说开头的引子,具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四、内容分析

⒈阅读“楔子”部分

思考:除了引起下文之外,这一部分内容有没有其它的作用?

(在“楔子”这部分内容后面划上问号)

⒉作家通过别人的故事引到自己的故事,那包弟是如何出现,又是如何与作家一家人相处的呢?请大家快速阅读“开端”和“发展”两个部分。

思考:①作家在介绍包弟的来历和描写人与狗之间的相处时,突出了包弟的什么特点?

明确:可爱、聪明、有情义、通人性。

②我们在描写人物时可以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突出其特点,作家突出小狗包弟的这些特点时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又是侧面描写呢,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

明确:正面描写 第2自然段“狗来了……不停的作揖”

第3自然段“它不咬人……引客人发笑”

侧面描写 第3自然段写由起女士在两年之后仍然对包弟念念不忘

第5自然段“听妹妹们说……等候我们出来”

③作家为何要突出小狗包弟的这些特点?

明确:小狗包弟愈是可爱,愈是聪明,作家的一家人就愈是不忍让它离开。

⒊无论小狗包弟怎样的可爱与聪明,它仍然逃脱不了自己的厄运,请大家阅读“结局”这部分。

思考:①小狗包弟成为包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a、日本种的小狗。b、瑞典旧主人

在那个年代,养一只宠物狗本身就是一种奢侈,会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同时我们再联系前面的艺术家获罪的原因(“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再联系小狗包弟的这种特殊身份,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小狗包弟会成为包袱了。

②小狗包弟作为礼物却无法送出,为什么?

除了前面讲过的小狗包弟是一个包袱的原因外,也反映当时那种人人自危,人人力求自保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注定了小狗包弟命运的悲剧性。

⒋文章写到这里,作家与小狗包弟的故事就已经结束了,我们回头来看一下,作家一共写了几个故事?(两个)对照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将楔子部分的问题解决了,请大家将这两个故事的主人公和情节进行一下对比,看看二者有什么异同。

明确:相同点 主人公都是写人与狗之间的故事

不同点 前一个故事写狗的忠诚,后一个故事写人的背弃

通过对比说明了作家自责的必然性和忏悔的必要性。

⒌我们就来看一下在小狗包弟送走后,作家的内心是如何变化的?请同学们阅读一下“尾声”部分,同时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明确:轻松 沉重 自责

①作家为什么会轻松?

明确:包袱解除了,从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开始,小狗包弟就成了全家人的一个包袱,使他们整日生活在心惊胆战当中,害怕小狗包弟会给他们带来灾难,如今包弟送走了,没有包袱了,自然而然的就轻松了。

②他为什么会沉重?

明确:作家想到了解剖台上的小狗包弟的惨象,进而想到为了自保,自己将相处了七年,有着深厚情谊的包弟牺牲掉,心中便产生了深深的愧疚,这种内心的煎熬使他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③这种包袱使作者不断的自我谴责,请大家找一下,哪句话表明作家的自责的?

明确:“不能保护一条狗……我不能原谅我自己﹗”

⒍我们说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可是时间能抚平心灵上的创伤吗?教师范读最后三个自然段,同学思考:

①作家写了时光的流逝,又写了庭院景况的改变,目的是什么?

明确:作家要说的是虽然整整13年过去了,作家所住的庭院也已面目全非,但那种愧疚和自责仍然没有减少一分,反而与日俱增,而且作者认为“这种煎熬不会终结”除非“给自己过去十年的生活作总结,还清心灵上的债”所以作家在76岁高龄,仍然带病书写着心中真诚的忏悔,最后辑成了《随想录》一书。

五、课堂讨论

①对于作家为了自保,而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我们该如何看?

教师总结:同学们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是自私的,另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可以理解。这两种意见都有道理,持前一种意见的同学,他们的是非观念很强,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摆正自己的心态。而后一种同学,他们则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同情,我们没有亲历“文革”,对“文革”所知甚少,但是在文章的片断当中,我们仍能够看到社会的**,所以我们对于生存在那样的社会当中的身份特殊的作家,也应当给予一定的理解。

②巴金的忏悔有什么意义?

教师总结:在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人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而巴金作为一个受害者却站出来忏悔,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力量的,他的这种忏悔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引起了人们对于“文革”思索,所以作家的忏悔具有唤醒人心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

小狗包弟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2005)

成就:文学家、思想家

代表作: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随想录》

楔子——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作用:引起下文、对比

开端——包弟的来历―――――邻居送的、日本种的、瑞典旧主

发展——七年相处―――――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弟的可爱,善良,通人性、有情义

结局——一朝痛别—————包袱

尾声——真心忏悔 ―――――轻松 沉重 自责

七、作业设计

同学们,读了这篇文章,我们的性灵都受到了震撼。你听说过祖辈过去的事情,或你亲眼目睹过今天发生的事情,你肯定感动过,或气愤过,或思考过,那么从中你发现过什么深刻的东西吗?借鉴本文,把你的感受、你的发现在课后写出来。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5/1240952.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