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加名师送课活动心得
《年月日》教学反思
金凤二小 马瑞鑫
2014年四月一日,我有幸参加了几位骨干教师在盈南小学的送课活动。共听课三节。分别是马德虎老师执教的《最大公因数》、李艳老师执教的《年月日的认识》以及老教师张燕老师的《三角形的特性》。因为此前刚刚上过《年、月、日》一课,所以感受颇深。
《年、月、日》 教学重点是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及相关的知识。设计这节课时借助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实际生活体验,把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年月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运用良好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的能力。本节课通过李艳老师的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主学习。有以下几点做法很值得借鉴::
1、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以谜语引入新课。先让学生自己说出所知道的的年月日的知识,打开学生思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问题,让学生说出最开心的日子或者节日,学生回答了很多,引出了课题。而我是引导学生去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范围。
2、李老师在教学本课时,让教会学生观察年历,哪一年?什么年?你能了解些什么?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独立思考后才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这样使每名学生都“动”起来,而且简化了知识,从而避免有些学生只等着听别人的,不去自主思考。然后进行小组合作,观察书上的年历,解决问题。在学生汇报时顺势板书,以学定教,显得水到渠成。
3、本课概念多,容易混淆,因此知识的记忆、巩固、深化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李老师在练习中尽量优化了以“生活”为背景的数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学习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实践。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样,既可以巩固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4.语言和蔼可亲,更贴近学生心理,教学环节详略得当。把教材开始的图片作为后面练习时的资源。让学生尝试计算一年的天数,搜集不同的儿歌,练习设置综合性强,看似简单却渗透了所有知识点,在教材的处理上更胜我一筹。
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值得商榷的地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及相关的知识。如:大月、小月等。闰年及平年的认识应在下节课时进行学习,备课时以为大月、小月的判断这些知识挺简单的,就把平年、闰年的知识一起放在一节课内教学,以至于后面在教学过程只是蜻蜓点水,对知识的巩固做的不是很到位。
今后,我还要在教材的研究上深钻,下功夫,保证教学过程每一步都是落到实处。优化学生的学习氛围,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第二篇:全国名师英语送课助教活动心得
全国名师英语送课助教活动心得体会
兰沃乡联合校 丰建明
2014年10月23日上午,我有幸和几位英语教师到武训实验小学聆听了县武训实验小学胡娟娟老师出示的一节公开课外研社三起始五年级上册《Mum bought a new T-shirt.》同时还听取了来自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实验小学教师王红云老师的示范课外研社三起始三年级上册八模块《What do you sugges?》和北京教育学院英语教授,也是北外“歆语工程”资深授课专家付学军老师的讲座。我在这短短的一上午的时间里,确实使我受益匪浅。具体有如下几点
一、提高自身素质是做好英语教师的前提。王红云老师上英语课首先拿一个袋子,让学生猜测,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引出课题。而且通堂课很少使用汉语,整个课大量运用英语口语,积极引导让学生始终沉侵在英语学习的氛围中,加强了学生的语感。同时王红云老师在课中扮演角色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每个孩子都有发言锻炼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学生爱学习爱发言。对英语有兴趣成绩自然就提高了。今后我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把握好课堂向名师学习。
二、付学军根据胡娟娟和王红云两位老师的课,让在座的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质疑。解答后她提出英语教师一定要写好板书,并且写板书时要侧身让学生看到写的笔顺、笔画。五六年级学生要特别注意书写。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人文环境,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帮助的,不要随意训斥孩子。好的老师在课上一定要做到:老师在学生面前以他的心态、他的方式解决他的问题,创造和谐人文的学习环境。在课上一定让学生有成就感,制造气氛突出人是核心。真正的高效课堂是:全员的参与互动,真实的学习过程、自然的预设和生成,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现有水平“滑动”到教师帮助下达到的水平。所以,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前提,教师设计的教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周密地考虑到学生存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思想方法基础”的事实。要做到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对教材的调整和整合能力。核心的词汇一定要让学生掌握,自主词汇可以不掌握,情景词汇知道即可。
三、付学军教授已经快70的人了,但在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精神矍铄,充满激情知识丰富,举例生动,讲座不用稿子而知识讲得条理分明,深入浅出。同时发音清晰,语言有条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讲座不是那种高高在上、板着面孔讲课。她指出每单元的活动
三、活动四是主要掌握的,一定要让孩子弄会它,把学生带入情景。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从生活带入课本,在从课本带入生活,课本是帮助孩子如何描述生活的。要做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重在得法。
四、英语课堂也是教育学生好习惯养成的平台。付教授不仅仅是英语教学中的高手,她还是心理专家,她知道自己面对的是来自最基层的一线教师,就尽可能多地讲述实践经验和案例分析,而不是一味灌输欠缺实用性的理论知识;她很注重眼神的交流,不会因为座位远近而忽略任何一位学生;她还擅长运用肢体语言,每个知识点的讲解都伴着透彻的解说、夸张的表情或动作。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她的一笑一颦、一举一动都充满了吸引力,让人无比欣赏。讲座中他还向我们介绍了;如何更好地管理学生的班级管理经验。探讨了如何使用在课堂上教育学生爱学英语,让大家意识到,学生不爱学习与教师的教学有直接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教师就是问题学生的制造者。当学生不能一步达到教师要求的水平时,教师就必须合理地设计出重点难点的梯度。换句话说,就是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入手,把大任务切割成小任务,实施小步教学,适当降低难度,让学生易于接受。
“埋头苦干是必须的,仰望星空也是必要的”。一味埋头苦干会迷失道路,偶尔抬头望天才能看清方向。特别是英语课程标准修订之后,我们的教学暴漏了很多的问题,这时候更需要理论的指导与专家的引领。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次培训,让我在英语教育教学理念上完成了一次洗礼;让我在教学知识上得到一次短暂的“充电”。知道了作为新形势下教师应该怎样做。为今后英语教学工作指明方向。
第三篇:名师工作室送课活动总结
名师工作室送课活动总结
名师工作室到XX轮值学校XX中学送课活动已经圆满地结束了,这要感谢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所有工作室成员的积极参与。县教研室教研员张XX老师给活动做了具体指导,协作区另两所学校的校长亲自带队并带头参加听评课。很多老师能克服困难参加活动,例如彭XX老师感冒,赵XX老师喉咙不舒服,廖XX老师身怀有孕,但都照常参加活动。所有这些使我们深受感动,我们没有理由不认真准备,精心设计,确实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本次活动分名师讲示范课和协作区老师达标验磨课。名师们过硬的基本功,流利的口语,丰富的个人情感,清晰的教学流程,规范的板书设计,激励的评价语言,无一不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参加磨课的老师们饱满的热情,虚心的态度,“5P”与“5G”模式的运用,“三学小组”模式的探讨,无一不体现了生本课堂改革在有序有效开展。活动开展的扎实有效,参加活动的老师要么讲课,要么评课,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活动结束后人人都有反思和体会。
本次送课活动显现的主要优点是
1、老师们都能将“5P”和“5G”教学模式与三学小组模式有机结合。经过反复实践,“5P”和“5G”教学模式适合英语课堂教学,老师们任坚持实践“5P”和“5G”课堂教学模式。特别是杨XX老师,“5P”模式运用的恰倒好处,尤其是practice环节展现的淋漓尽致。老师们在使用“5P”和“5G”的同时,运用“三学小组”模式,渗透生本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英语课堂教学的框架已在本协作区基本形成。
2、老师们都能做到课堂结构完整,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的明确,重难点突出。能以任务、活动为载体,以训练为主线进行语言知识教学,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来学习、巩固和运用语言,做到了在用中学,在学中用。能做到听说领先,由听到说,注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进而进行听和写,听说读写综合训练。操练的形式丰富多样,有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有全班问答,有男女生互问互答,两人小组互问互答,有链锁式问答等,从不同的操练形式中去学习运用语言。有这样丰富多彩的操练,学生始终处于新鲜愉悦的状态,没有了枯燥和厌倦。
3、所有老师都能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更加形象直观。部分老师运用幻灯片增加训练密度,加大语言实践量,部分老师的质量高,时效性强。高XX老师在中运用微课技术,这是个大胆尝试,媒体的使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当然,在活动中也纰漏出了一些问题。
1、导学案的编写质量不够高,使用不够合理,有的课型需要把导学案发到学生手中但没有发,没有起到导学的作用。
2、有部分老师没有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导致什么时候该老师上场什么时候该学生表演不够准确到位。
3、三学小组模式的时间分配上不够合理,预学和互学环节落实很到位,评学环节往往都是草草收场,不够厚实。评学环节是对知识的拓展和运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每次都是因为时间不够而在此环节上落实不到位。
最后,教研员张XX老师站在全县英语教学的角度,对活动进行了具体指导,提出了值得发扬的地方和存在的问题,并传达了明年中考的一些精神,要求老师们注重听力和阅读训练。整个活动的成功要归功于大家,谢谢。
XX.11.20
第四篇:名师送课下乡活动体会
“恩施名师”送课下乡活动体会
李 芳 美
11月18日,我们芭蕉中学的英语老师及数学等老师一行到黄泥中学参加
了“恩施名师”送课下乡活动。我们听取了由舞阳中学的向芬老师的一节英语课。我深深感触到这次送课下乡不仅仅是一次活动的开展,更是一场智慧与能力的呈现。向老师及其他几位教师精彩纷呈的课堂表现,给我们送上了一份丰盛的精神大餐,让我们每个人回味无穷。本次活动,对于我们许多教师来说是个很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听课,我觉得在教学方面收获的很多,这次活动让我看到了一群勤钻苦研,敬业乐业、与时俱进的同行们。几位名师的教学充分体现出了老师们的细心、耐心和精心。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环节的优化、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安排、教学语言的组织……尤其是教学活动的呈现,更是体现出了新时代教师的综合素养和极其过硬的基本功。这次活动让我懂得了我们的数学课堂是如此的妙不可言,从这些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都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从导入新课到布置作业以及课后小结,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向芬老师重视学生的口语过程,能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知识深难度的把握上处理得很好,基本上都能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作为一名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资教教师,从这几堂课中我受益匪浅:
一、巧妙地使用磁带及课本上的英文歌曲。在预备铃响以后,向老师用录音
磁带带领大家一起唱英文歌曲《Apple round, apple red》,并用不
同的节奏和大家一起唱,不仅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而且创造了轻
松愉快的英语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创设语言情景教学。每位老师总是在创设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
理解知识和内容,在情景中轻松地掌握本课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在不同的语言情景中操练,也顺应了《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
二、精彩的预热导入,教学过程环环相扣。课堂上孩子们个个生龙活虎,向
老师生动的预热和丰富多彩的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在体验分享学习活动。而且向老师都在课前、课文处理、巩固和拓展时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活动手段,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激情。
三、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和自身的素养。良好的教学基本功是一堂优质课的关
键。老师们准确深刻抑扬顿挫的语调,生动形象精练的讲解,清晰流畅美观的书写赏心悦目,更值得我学习。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真正把课堂上的主导位置交还给学生,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参与其中,其乐融融。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应该建立起一种学习互为学伴、学习互助的关系。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成为课堂中主导者和组织者,由被动接受进而转变成课堂的主人,使他们不仅具有和老师一起组织进行共同学习的义务,而且还使他们应该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同伴、学习方式进行个性化学习的权利。
四、挖掘学生自主探究,为学生营造课堂上学习的最佳学习方法。在这次活
动中,我意识到课堂上各个小组成员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了学生们展示成果过程的重要性。每一组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各小组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任务明确,展示精彩。在自己的教学中自始至终关注了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式,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是基础,合作学习是重要的方式,教师不失时机地予以指导是实现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在整个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了对学生探究、动手、创新等能力的培养。
第五篇:名师送课心得体会
初中数学名师授课,观摩心得
从随机、有心结识到由境、应需构造,基本图形,缘起于自行,缘定于卓行
听名师授课
感受数学思想,感悟几何思维
崇州市崇庆中学初中校区:余首成
“我想让同学们来感受一下,周老师是怎样来引领大家学习数学的?同时我还想让同学们体验到,学数学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更聪明!”周老师的课堂依然荡漾着这样的情感,流淌着这样的精神。
2015,又是一个新的,远程教室,又是一个新的环境,然而故友依旧,依然儒雅而随和,依然高深却热情。虽然只接触过短暂的数面,但把“始终坚守将理性与情感高度融入课堂的名师”周老师,作为我们的故友,却一点也不过分。他的每次来到都给我们很多欣喜,带给我们经验与智慧。课堂观摩,令我们神入,课后交流,引我们内省,如此良师、故友,其授课技术与艺术,总能撮合听课者的“旧我”与“新我”深情相守,理性交流。
本次送课,周老师带给我们的是初三“圆的综合复习专题”。课堂上,面对问题,他带领学生分析探索,揉合知识,步步为营,每每遇到思维流淌至面临数条支流时,他又引导学生评价思索,针对问题,瞻前顾后,作出最优选择,合理尝试。如此引导,学生思维策略的一方天空,得以澄清,必能受益匪浅。
在问题的讲解过程中,周老师既注重逻辑推演的思维严谨性,又注重解题过程的书写灵活性,让听课学生感受到了思维的通透连贯和书写的适度跳跃。此间,周老师既有对学生思维素质的关怀,又有对学生应试策略的关注,其厚儒心性,不彰而显。
在授课中,周老师注重将数学思想明确地体现,并让学生深度感受、体验。
(1)、例如一道“利用垂径定理”求点的坐标的问题,先转化为求某一线段的长度,而后通过勾股定理来建立方程求解。周老师板书“方程思想”,并解释:解决未知数量问题,要想的到尝试“能否通过建立方程来解决?”
(2)、又例如一道“利用45度角”探索规律的问题,先转化为求解一些简单的、递进的特殊个例的问题,而后通过观察、归纳,找到规律,最后再将这个规律运用到复杂的、一般性的情况中去。周老师板书“归纳思想”,并解释:探索规律的问题,要从尝试寻找几个简单的个例开始、通过观察、归纳、并验证规律,而后再将规律运用到一般情况中去,合理预测结果。
(3)、再如那道“根据未知形状,且未知谁为最大角的圆内接三角形”求弧长的问题,先考虑“数形结合”,“几何直观”,而后在“三角形形状尚不确定”的纠结上,展开第一台阶的分类讨论,然后又在“哪一个角为直、锐、钝角”的疑惑上,展开第二台阶的分类讨论,于是将问题所涉及的图形分为九种情况来展开探索,最后灵活、机智解决问题。周老师板书“分类讨论思想”,并解释:当我们感觉到一个问题可能存在多种情况时,要想的到利用“分类讨论”来使我们思路明晰、有序,在不慌不忙中,做到从容应对,不重、不漏。
在引领学生探索分析“圆的综合压轴题”时,周老师反复提及“基本图形”这一几何思维元素,他谈到解题的探索过程是从已知条件的综合联想开始,讲究联想信息发酵顺推与已有知识之间的揉合,再结合“基本图形”的性质,眺望目标,自然推进,走走瞧瞧,相信一定会“车到山前必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对于一道题,有多个问题的设置时,周老师还为同学道出了命题者的意图,即解决下一问题,往往要考略使用上一问题的结论或方法!一语道破玄机,学生如饮醍醐。周老师还向学生谈到,有的几何问题较难破解,功夫需在平时,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关于“有多问设置的问题”,这个还颇有玄机,不让学生去经历一番,学生还真的感受不到个中玄妙!周老师告诉学生要树立这样的意识:解决第二个问题要善于考虑从第一个问题的“结论或方法”中得到启示,这是思维的康道!受此启发,我想告诉我的学生要树立另一种意识:一般情况下,第一个问题并不难,但如果我们没有找到解法,可以暂时跳过第一问,而直接考虑“使用第一问的结论”来解决第二个问题,这虽是思维的旁道,但它是凑效的!
例如初二下册,学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后,有这样一道题:在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E,已知AD∥BC,∠ABC=∠DCB,求证:①、AB=CD;②EB=EC;
分析:这实际上是一个等腰梯形的问题,但这个“陌生的”基本图形并不是阻碍学生思维的主要“墙壁”。第一个问题可以分别延长BA、CD相交于点P,将问题转化为“等腰三角形”这个基本图形来解决。但学生没有从待证的“等角对等腰”的结构中嗅到特殊的气味儿,从而自然就没有将它与头脑知识仓库中的“等角对等边”这种“美食”建立联系,故而不能破题,这就有点替学生感到惋惜;
另一方面,第一个问题也可以通过平移AB到DF,同样也可以实现将“∠ABC=∠DCB”这个“分散”的条件“聚拢”到三角形DCF中,然后可利用“等腰三角形”这个基本图形来解决。但学生没有从“分散”的条件纠结中,联想到通过“平移”来使条件“相对聚拢”,故而不能破题。但是通过“三大变换”来实现“化分散为聚拢”的技能是需要反复训练的,所以学生想不到这个份儿上,是情有可原的!但事后一定要想法弥补!
我还想说:要让学生知道,第一个问题倘若没有解决,可以暂时跳过它。不妨先看看第二个问题,若能正常解决,则好。“有些学生往往做不起第一问,就根本不看第二问”,这不仅是错误的考试策略,更是错误的思维分式。更绝妙的是,倘若做不起第一问,我们却可以尝试利用“第一问的结论”来帮我们探索“第二问的解法”,这是数学教育中应该传授给学生的思维方式。举例而谈,试想一些重要的汽车部件,由于我们的技术尚不完善,暂时还不能生产(这犹如本题的第一问尚未解决),但我们可以直接把那些“成品”采购进来,为我们组装汽车,投入市场营销服务啊,这正是数学思维对生活实践的指导作用。当我在课堂上提及这种思维方式时,很多学生领悟了跳过“第一问”的妙用!体验了一小段幸福感。
周老师反复提及“基本图形”这一几何思维元素,这引发了我的共鸣,启发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几何问题的研究,着重于培养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直觉思维。几何问题的解答过程不能脱离“基本图形”的直观形象启示与性质发酵整合所带来的联想。结合图形的初次审题中,已有基本图形的发现、提取,带来了性质的联想,加快了信息的连续发酵、带动了综合的连锁创新;正向综合的再次探索中,残缺基本图形的洞察、修补,带来了新的惊喜、转机,提供了新的思维视角和探索念头;逆向分析的条件追溯中,期望获得某一基本图形的思维需求及其由心而发的创造手段与产物,带来了追溯源头的连续,加快了寻求中介的步伐。可见“基本图形综合、分析法”是几何解题探索过程的命脉,学生有一种“需始于自行”的义务去观摩、学习,也有一种“将欲卓行”的权利去实践、享受,更有一种“趋于谙行、向往尊行、从心神行”的人之本性使学生从中去寻觅思维之术,从中去领略为人之道。从众多“基本图形”的随机、有心结识发展到能实现某个“基本图形”的由境、应需构造,如此境界岂能无缘无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切因缘,起于“自行”,定于“卓行”。欲将这一几何思维“命脉”植入学生的思维骨髓,教师的“拾阶助行”,责无旁贷,循序渐进与螺旋引领,皆宜无声润之。
通过本次名师授课的观摩学习,我知道了如何去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如何向他人学习,从一个单纯的“教书匠”变成一个坚持“经验内化与理性发展相结合”的终生学习型教育者。正如专家所说:高品行引领“超我”,低强度推动“自我”,高眼界导航学生,低手法推动学生,高境界追逐梦想,每天将平凡事做好。真正落实“归根人性”的数学教育,需明确导航,随机启发,缘起自行,缘定卓行!
本次周老师的宝贵献课,让人顿觉,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让我深思,受益匪浅。期待周老师的下一次不吝“活水”,指引我们心田泉涌,不啻归真!
201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