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二十四节气歌和四季谚语[模版]

二十四节气歌和四季谚语[模版]



第一篇:二十四节气歌和四季谚语[模版]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

春谚:

初一落雨,初二散,初三落雨到月半。

乌云若接日,明天不如今日。(乌云近日)

正月雷,二月雪,三月无水过田岸。(三月水少不够灌溉)

早春好佚陶,早夏粒米无。(夏天早来,却因涸早,晚冬收获减少。)闪烁的星光,星下风会狂。(星光闪烁,夜虽晴,有大风。)

雷打蛰,雨天阴天四九日。(惊蛰日鸣雷,雨或阴的天气会有四九日之久)二月踏草青,二八三九乱穿衣。(二三月冷暖不定,八九月时寒时热。)透早东南黑,午前风甲雨。(东南边有乌云)

二月三日若天清,著爱忌清明。(须防清明时节会下绵绵雨)三日风,三日霜,三日以内天清光。

春天南,夏天北,无水通磨墨。(春天刮南风,夏天刮北风,可能大旱。)正月寒死猪,二月寒死牛。三月寒著播田夫。(一二三月的天气都很冷。)夏谚:

立夏小满雨水相赶。(梅雨季节雨水多。)

云势若鱼鳞,来朝风不轻。(鳞云重叠,翌朝必起大风。)春茫曝死鬼,夏茫做大水。(春天雾浓必大旱,夏则大雨。)四一落雨空欢喜,四二落雨有花无结子。(四月农作物忌长雨,收获不多。)四月廿六海水开目。(入夏之后,海水浪潮渐大。)五月端午前,风大雨也连。

红云日出生,劝君莫出行。(日出时,有红云是台风兆。)袂食五月粽,破裘仔不通放。(未过五月节,天气尚未稳定。)六月十二,彭祖忌,无风也雨意。(台风季节,没有风也有雨意。)六月绵被拣人甲。(六月身体虚弱,尚须盖绵被。)年惊中秋,月惊十九。

田蠳若结堆,戴笠穿棕簑。(田蠳群聚群飞乃雨兆。)

四月芒种雨,五月无焦土。六月火烧埔。(芒种日下雨,五月多雨,六月久旱。)秋谚:

六一,一雷压九台。(六月一日鸣雷,该年台风少。)七一,一雷九台来。

五月蝶,讨无食。(五月花季已过。)六月拢无巧,七月顿顿饱。

风台做了无回南,十日九日湿。(尚有多日下雨。)云布满山底,透暝雨乱飞。

雷打秋,晚冬一半收。(立秋日如有雷,晚冬(二期稻作)收成不好。)

秋靠露,冬靠雨。白露勿搅土。(白露这天,不可扰动土壤,以免损害农作物。)红柿若出头,罗汉脚仔目屎流。(红柿出,已是秋天,天气转凉。)八月大,蔬菜免出外。(八月大〔三十日〕,气候不顺,蔬菜收成不好。)八月八落雨,八个月无焦土。(八月八日下雨,占长雨。)

七徛八倒九斜十落。(金牛宫顶的小七星,天亮时,每月在天上的位置。)九月起风降,臭头扒佮掐。(九月秋天风乾燥,臭头会痒,喜抓痒。)乌云飞上山,棕簑提来披。(满山乌云,定有雨,出门带雨具。)乌云飞落海,棕簑盖狗屎。(满天乌云飞向海边,表示转晴,不须雨具。)

冬谚:

早落早好天,慢落遘半暝。(晨下雨,午后阴转晴。午后下雨,就会到半夜。)霜降,出无齐,牵牛犁。(霜降时,稻穗长不齐,收获不好。要重新拖牛耕地。)十月日,生翅,贫弹查某领袂直。(十月白天短,太阳下山快。懒女人工作不完。)晚雾即时收,天晴有可求。(夕暮添雾易散,翌日天晴有望。)送月雨,后月无焦土。(月底下雨,占下月雨多。)

落霜有日照,乌寒著无药。(阴冷天气,虽落霜,如有日照可温暖,否则就冷了。)大寒不寒,人畜不安。

初三四,月眉意。十五六,月当圆。廿三四,月暗暝。

晚看西北黑,半暝仔起风雨。(傍晚,西北天上有乌云,半夜有风雨。)

十二月初三,黑龟湳,落雨落甲廿九暗。(十二月三日若下雨,下到廿九日除夕。)冬节在月头,卜寒在年兜。(冬节在月初,年底很寒冷。)冬节月中央,无雪也无霜。(冬节在月中,当年冬天很少有霜雪。)

冬节在月尾,卜寒正二月。(冬节在月底,冬天不会冷,会冷在次年一二月间。)

正月:

岁朝蒙黑四边天,大雪纷纷是旱年,但得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

二月:

惊蛰闻雷米似泥,春分有雨病人稀,月中但得逢三卯,到处棉花豆麦佳。

三月:

风雨相逢初一头,沿村瘟疫万民忧,清明风若从南起,预报丰年大有收。

四月:

立夏东风少病遭,时逢初八果生多,雷鸣甲子庚辰日,定主蝗虫损稻禾。

五月:

端阳有雨是丰年,芒种闻雷美亦然,夏至风从西北起,瓜蔬园内受熬煎。

六月:

三伏之中逢酷热,五谷田禾多不结,此时若不见灾危,定主三冬多雨雪。

七月:

立秋无雨甚堪忧,万物从来一半收,处暑若逢天下雨,纵然结实也难留。

八月:

秋风天气白云多,到处欢歌好晚禾,最怕此时雷电闪,冬来米价道如何。

九月:

初一飞霜侵损民,重阳无雨一天晴,月中火色人多病,若遇雷声菜价增。

十月:

立冬之日帕逢壬,来岁高田枉费心,此日更逢壬子日,灾殃预报损人民。

十一月:

初一有风多疾病,更兼大雪有灾魔,冬至天晴无雨色,明年定唱太平歌。

十二月:

初一东风六畜灾,倘逢大雪旱来年,若然此日天晴好,下岁农夫大发财。

种田无定例,全靠看天气。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

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

白露贲割地,秋分无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先封天,小雪河封严。

大雪交冬月,冬至数九天。

小寒买办忙,大寒要过年。

1、立春落雨至清明:立春日若下雨,直到清明前都会多雨。春喜晴不喜雨,尤忌打雷。

2、立春打雷,十处猪栏九处空:表示六畜不安。

3、正月展春流:立春以后,潮汐海流加大。

4、春天后母面:入春以后,气候会阴晴冷暖无常。

5、春曝死鬼,夏雾做大水:春天降雾会放晴,夏天降雾会雨涝成灾。

6、立春赶春气:立春之后万象回春,稻田、池塘等水面开始蒸发,明示世人春天已降临。

7、初一落初二散,初三落月半:初一如下雨,初二则会放晴,初三若下雨则会落到十五。难估计。

8、雨浇上元灯,日晒清明日:上元日下雨,清明定放晴

9、早春晚播田:立春日如在上年十二月内谓之早春,若播种莫过早也不过迟,按季节行事。

10、立春天气晴,百事好收成11、立春晴,雨水均

12、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

13、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

14、雨淋春牛头,七七四十九天愁。

15、水淋春牛头,农夫百日忧

16、立春打了霜,当春会烂秧

17、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

18、腊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迟。

19、年逢双春雨水多,年逢双春好种田。

雨水

20、雨水连绵是丰年,农民不用力耕田

21、雨水日下雨,预兆成丰收

22、春寒雨若泉,冬寒雨四散:春天气温低则多雨,冬天气温低雨反而少

23、惊蛰闻雷米似泥:惊蛰日打雷,表示节气无误,风调雨顺,稻丰收,米价便宜。

24、二月二打雷,稻米较重捶:表示节气无误,风调雨顺,稻丰收,米价便宜。当天,如果春雷乍响,这一年收成很好。

春分

25、春分,日暝封分:春分日昼夜各为十二小时。

26、春分前好布田,春分后好种豆:这是台湾北部的农业现象,南部则比较早。

27、春分种芍药,到老不开花:芍药夏日开花,春分种太慢了。

28、春分有雨病人稀:春分日若下雨,则病人少。

清明

29、三月初,寒死少年家:少年爱美,才春天便急急穿单衣,常被突如其来的寒冷冻坏。

33、天寒,春不寒;春雨,春不雨:如果立春那一天天气寒冷,那么整个春季的气候就不会再冷下去;如果立春那一天下雨,那么春季的雨量就会少。

34、春天孩子面:春季是介于寒冬与盛夏之交,这时南方气候开始暖和,而北方还在寒冷中,南北温差很大,所以春天的天气变化无常。此时,北方的冷空气和南方的暖流常常交汇冲突,发生了气旋,天气便转为阴雨。气旋过后,天又转晴,这好像小孩子破涕为笑,故言“春天孩子面”。

3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千古名句细致逼真地抓住大自然中的节气变化特点,生动形象地勾出广幅江南早春的秀丽景色。

第二篇:二十四节气歌谚语欣赏

毕淑敏曾谈到:“节令就是一种命令。”是。我们可在端阳看苇叶依依,在中秋品蟹赏月,在大雪纷飞时围炉煮上一壶醇厚美酒。冬天西红柿不会有骄阳热情,而板栗也要在秋日才会格外甘美。下面是二十四节气歌谚语,欢迎参考阅读!

1、立春

初开曦光灿暖阳,寒冬渐去韵犹长。

冻蕊微绽荒野绿,稀疏枝头柳嫩黄。

醉弄清风放纸鸢,羞待粉蝶戏花岗。

情心已然怀春色,撷来新柔入心房。

2、雨水

雨落寒去乍暖时,嫩芽初上缀疏枝。

花蕾无声鸟欢语,农家屋檐见燕姿。

陌上依稀茵茵草,耕田归来说春迟。

忙把千野播新种,笑声如歌过小溪

3、惊蛰

时报雷声大地惊,苏生万木醒百虫。

烟霞轻罩蒙细雨,草色遥看郁青青。

燕随和风当空舞,纸鸢纷飞白云中。

煮酒唱赋赏新柳,盎然春意九州同。

4、春分

日垂赤道暖光照,昼夜分领十二时。

江河开潮啸清爽,长天云淡煦风吹。

北国风光悄隐去,万紫千红说明媚。

更见轻衣舞俏丽,还将春色入相思。

5、清明

先饮寒食思贤忠,雪白梨花落清明。

云色阴沉香烟袅,泪飞还说思绪萦。

远山默默缭尘雾,苍松哀哀长风鸣。

祖德宗功垂青墓;伟业自有后人承。

6、谷雨

布谷声声催农忙,暖雨频来好栽秧。

浮萍茂盛生千绿,风吟雾润绽嫩黄。

野岭遥看色烂漫,蝶舞花丛蜂衔香。

戴胜鸟儿鸣桑树,春播美景寄情长。

7、立夏

斗指东南时序循,如岱远山深绿催。

秀麦呲牙笑春去,蛙声初鸣报夏来。

喜看农家遍锄地,欣指粮囤添新排。

更挥樱鞭放长牧,还将静水弄鱼肥。

8、小满

风吹沃野壮青苗,麦稻初熟穗勾腰。

云偎蓝天说温热,寒凉不觉渐隐消。

鸥鹭翔飞湖照影,西窗听雨看色娇。

醉斟明月空杯饮,紫云乡里乐逍遥。

9、芒种

争时还看农家忙,汗浸衣衫收麦粮。

机声轰鸣奏丰韵,万顷浪动灿金黄。

且将辛苦育新苗,好教心雨孕新芳。

夕烟缕缕萦期望,犹待秋歌满村乡。

10、夏至

穹天日照北归线,白昼至极夜渐长。

阴雨放任欺半夏,热风助纣纵骄阳。

东莱旧人煮新麦,平阴大地祭祖忙。

蝉声初鸣说烦躁,横舟钓月好乘凉。

11、小暑

小热已是天如火,稻淑千重翻金黄。

牛闲南山石阴卧,鸟栖东海林中凉。

孩童沐雨喜外出,情侣牵手月荷塘。

花醒夜半享清静,风吹幽帘入梦乡。

12、大暑

昼如火炉夜烤墙,毒热何须有日光。

农家苦累田中事,抗旱排涝个中忙。

萤生腐草乱夜色,无常风雨弄禾桑。

长夜烦心无清梦,庭院徘徊纳月凉。

13、立秋

万野千山花始落,临夜风凉报已秋。

红叶零星留春梦,老柳微黄破绿稠。

闷气循循无奈去,淡云飘飘爽清幽。

陌上好看果园里,丰收喜悦满枝头。

14、处暑

天高云淡日渐凉,寒笛孤音柳先伤。

秋风萧瑟疏枝影,烟雨阴沉雾迷茫。

林苑幽深花色暗,雁欲南征鸣仓惶。

年轮又将刻凝重,香阁饮泣是徐娘。

15、白露

晨草带露秋色茫,碧茵消瘦半萎黄。

多有西风吹清月,秋雨飘零打枯桑。

懒上南山觅菊影,对天观云雁南翔。

几人暮年说豪迈,落叶归根思还乡。

16、秋分

阴阳相伴气清爽,雷声始收露默寒。

鸥鹭嘶哑鸣霞落,荒野空谷鸦声残。

蛰虫陆续归隐去,寂水始涸流影单。

窃喜层林尽染处,风华正茂点江山。

17、寒露

群雁成排南下征,雀鸟深居少飞行。

菊始黄华金光烁,枫叶漫山傲深红。

北国江天寒露白,南国依然看葱茏。

神洲奏凯丰收乐,华夏尽在欢歌中。

18、霜降

长夜孤寒风吹冷,千顷白霜掩秋翁。

冰雨无情摧残菊,星辰寂寥望月宫,草木凌乱无人动,农家小院几绿葱。

蹒跚移步篱笆下,俯拾落花默鞠躬。

19、立冬

孤寞寒烟落草蓬,百花已残叹凋零。

大地尽褪艳鲜色,苍天冷云刷长屏。

骚人低吟无新韵,墨客展纸情亦封。

孤立荒野远山望,回忆旧时感温馨。

20、小雪

寒气薄雨凝紫氤,冷风啸鸣掠暗尘。

碎雪飘零梅姿韵,霜挂绿竹摇玉筠。

野山静默梦未醒,海涛汹涌弄阴沉。

大地红妆芳菲尽,北国风光慨伟人。

21、大雪

鹃鸥不呜怯寒凌,江河失声冰玉凝。

荔挺新芽绽嫩碧,虎心萌动情欲腾。

苍穹多变宜应早,小饮浊酒敌冻风。

撷来新梅酿清韵,独留春心踏歌行。

22、冬至

阳生初始长至节,小期十日即元旦。

蚯蚓蜷缩待和煦,清泉渐流戏山岚。

素洁冰天说纯美,飞雪俏舞罩宇寰。

挥笔且把地作纸,画写斑斓好过年。

23、小寒

残柳垂枝凝冰霜,北风阵来透心凉。

远山松鸣迎乱雪,佳人寻梅采暗香。

玉阁帐暖情思蕴,妆台弄粉春心藏。

尽赏初寒蓄长志,剑胆琴心写华章。

24、大寒

朔风飞雪锁北疆,红妆素裹看苍茫。

江河涛声无奈去,冰封万里灿冬阳。

相约野玩乐有趣,皑山雪原好风光。

煮酒赏梅听春信,喜待百花激情扬。

附: 二十四节气

一年四季,四季十二个月,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七十二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五天为一侯。节气歌曰:“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这首二十四节气歌人们大都耳熟能详。歌里面包含二十四节气的名字以及每月两个节气的日期。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少昊时代.人们就确定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是一年四个季节的开始,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

第一个节气是立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春季是指气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太阳暖。小春作物长势加快,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立春春打六九头,春耕备播早动手,立春晴,一春晴;立春下,一春下;立春阴,花倒春。最好立春晴一日,风调雨顺好种田,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备耕也开始。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风吹又生”;而为着夺取新丰收在田野中辛勤劳动的人们,正在用双手创造真正的春天。诗曰:

“千山绿意长,四野满花香。悦鸟山光里,心随鸟语芳。”

第二个节气是雨水,雨水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春雨贵如油” 雨水之后气温一般可升至0℃以上,雪渐少而雨渐多。桃李含苞,樱桃花开,确以进入气候上的春天。果木嫁接,植树造林,正是时候。及时浇麦,以满足小麦拔节孕穗。“一年之计在于春”,光阴易逝,季节催人。

第三个节气是惊蛰,惊蛰是:春雷乍动,惊醒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这时,气温回升较快。到惊蛰,就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所以说,“二八乱穿衣,春天后母面”。惊蛰时节,春光明媚,万象更新。通过细致观察,积累物候知识,对于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事活动是会有帮助的。

诗曰:“一声雷震早,万物复更新。小草池塘绿,黄莺唱柳音。

山花招戏蝶,紫燕叫人亲。首首春歌好,曲曲动我心。”

第四个节气是春分,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春分后,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的农谚。充分利用天气预报,抓住冷尾暖头适时播种。

第五个节气是清明,清明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气候温暖,春意正浓。“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唐朝诗人杜牧对春雨的写照。

第六个节气是谷雨,俗话说:“雨生百谷”。降雨及时而且雨量充足,谷类作物茁壮生长。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栋花;谷雨时节,布谷声声,柳絮飞落,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自然景物告示人们:时至暮春。这时,气温已达20℃至22℃,使人开始有炎热之感。可以栽地瓜。此时处于“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的暮春时节,诗曰:

“谷雨时节花信风,山野葱茏杨柳青。

杨絮如雪飘飞尽,雨湿桐花迎万红。”

第七个节气是立夏,立夏是指夏季开始。立夏时气温已达24℃以上,可谓夏日炎炎。农谚说:“立夏小满,雨水相赶”。“立夏雨水潺潺,米要割到无处置”。有诗曰:

“立夏时节栽地瓜,山弯河曲众人家。

赏心农院看新雨,露润滴开月季花。”

第八个节气是小满,小满指麦类等夏熟作物灌浆乳熟,籽粒开始饱满。有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小满不满,芒种不管”。“立夏小满正栽秧”,“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翁卷诗曰:“乡村四月闲人少,才蚕桑又插田”说的是江南乡村栽插水稻的景象。

第九个节气是芒种,芒种是表征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农谚说:“四月芒种雨,五月无干土,六月火烧埔”。“东风染尽三千顷,折鹭飞来无处停”的诗句,生动的描绘这时田野的秀丽景色。“麦到芒种自死”:“芒种少雨气温高,玉米间苗和定苗”,芒种正是北方小麦收获、玉米播种时节。

第十个节气是夏至,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所以人们称为“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第十一个节气是小暑,绿树浓荫,时至小暑。平均气温为26℃左右,已是盛夏,颇感炎热,小暑前后,进入暴雨最多季节,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诗曰:

“夜雨倾盆朝彩光,枝丛蝉卧唱清凉。

禾田无草辛勤事,村里闲翁论夏忙。”

第十二个节气是大暑,大暑节气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大暑是茉莉、荷花盛开的季节,馨香沁人的茉莉,天气愈热香愈浓郁,给人洁净芬芳的享受。高洁的荷花,不畏烈日骤雨,晨开暮敛,宋诗人杨万里赞美它“映日荷花别样红”。生机勃勃的盛夏,正孕育着丰收。

第十三个节气是立秋,“立秋之日凉风至”立秋就是凉爽的秋季开始。立秋以后,夏玉米进入灌浆成熟阶段,要提防冰雹、大风、暴雨的危害。“立秋再矮的草都结籽”“立秋十天遍地黄”一个金色“秋天”就要到。诗曰:

“立秋时节清凉始,葵花向阳盛开时。

玉米穗齐欲授粉,地上百草已结籽。”

第十四个节气是处暑,“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仍感到“秋老虎”的余威。可是少数年份也有如杜诗所说“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的景况,秋绵雨也可能会提前到来。所以要特别注意天气预报,做好充分准备,抓住每个晴好天气,不失时机地搞好抢收抢晒。

第十五个节气是白露,仲秋白露节气“露凝而白”,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农谚说:“滥白露,天天走溜路”,一般白露节前后确实常有一段连阴雨天气;农谚还有“白露天气晴,谷米白如银”的说法。

第十六个节气是秋分,秋分这天,太阳位于黄经180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这时气温普遍降至22℃以下,进入凉爽的秋季。“一场秋雨一场寒”。常常阴雨连绵,夜雨率也较高。诗人李商隐“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名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秋多夜雨的气候特色。

第十七个节气是寒露,季秋寒露时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时应抓好小麦播种。

第十八个节气是霜降,霜降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平均气温多在16℃左右。“麦到芒种秋到秋,过霜降刨芋头”霜降过后,开始大量收挖地瓜。北宋词人苏轼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霜降期间,田畴青葱,秋菊竞放。诗曰:

“东山金日起,新野披霞衣。雨后晴方好,禾苗露欲滴。

苗全苗亦旺,草长草衰期。满目深秋里,菊开正艳时。”

第十九个节气是立冬,表示冬季自此开始。“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现在,人们常以凛冽北风,寒冷的霜雪,作为冬天的象征。候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这时已是干季,湿度迅减,风速渐增,对森林火险必须高度警惕。

第二十个节气是小雪,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已呈初冬景象。

第二十一个节气是大雪,“大雪”表明这时降雪开始大起来。有时能够目睹大地白雪皑垲,树木披银饰玉,观赏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迷人景色。“瑞雪兆丰年”,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农谚。一层厚厚而疏松的积雪,象给小麦盖上御寒的棉被。诗曰:“

天地灰蒙阴布浓,鹅毛朵朵落无声。

乡村被雪人多喜,美酒温炉话岁丰。”

第二十二个节气是冬至,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群众中习惯自冬至起“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民间俗曰:“一九二九怕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边开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遍地耕牛走”。

第二十三个节气是小寒,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俗话说,“冷在三九”。“三九”多在1月9日至17日,也恰在小寒节气内。

第二十四个节气是大寒,大寒也是表征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近代气象观测记录表明,大寒不如小寒冷,但是,在某些年份和沿海少数地方,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

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它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把二十四节气历法称为“农历”,又俗称阴历。俗话说:“节气不饶人,岁月不饶人”,是人们“人生易老天亦老”的感叹,是岁月易失、人生苦短的感叹。而警示人们,机不可失,时不我待,把握今天,珍惜现在。诗曰:

“日落日朝新,风吹雨打频。

芳华春几载,岁月不饶人。”

第三篇:二十四节气谚语

二十四节气谚语

夏至节气气象谚语

夏至节正处梅雨期间,雨量大,雨日多,常造成较大的洪涝。各地谚语有不同的说法。如下:

◇ 夏至大烂,梅雨当饭(浙)

◇ 夏至落雨,九场大水(鄂)

◇ 夏至下雨十八河(湘、贵)

◇ 夏至落大雨,八月涨大水(湘)

有时遇到反常年份,夏至天气炎热,预示后期天气既旱且热。有关这方面的气象谚语有:

◇ 夏至无雨三伏热(川)

◇ 夏至无雨干断河(贵)

◇ 夏至无雨六月旱(湘)

◇ 夏至不雨天要旱(皖)

◇ 夏至无云三伏烧(陕)

夏至是否打雷,对未来天气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有关这方面的气象谚语有:

◇ 夏至不打雷,大水连天起(闽)

◇ 夏至无响雷,大水十几回(湘)

◇ 夏至有雷,要烂杆围;夏至无雷,百日无雨(粤)

◇ 夏至鸣雷旱三伏(桂)

◇ 夏至雷响,打破梅娘(浙)

◇ 夏至雷响天多晴(鲁)

夏至时,冷热程度与未来天气也有一定的关联。这方面的谚语也有一些。如下:

◇ 夏至不热,冬至不冷(陕、赣)

◇ 夏至未到莫道热,冬至未到莫道寒(赣、川、鄂、冀)

◇ 夏至闷热汛来早(冀)

有关夏至的气象谚语还有不少,如下:

◇ 吃了夏至饭(面),一天短一线(赣、冀、晋)

◇ 夏至端午近,麦子满仓囤;夏至端午远,年景必有闪(鲁)

◇ 夏至加端阳,田里不打粮(陕)

◇ 五月夏至头,担水救禾苗;五月夏至中,多雨又多风;五月夏至末,大水溢塘坡(赣)小暑节气气象谚语

小暑到来,标志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农谚语有“小暑交大暑,热得无处躲”的说法。但小暑并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间,故农谚又有“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的说法。

暴雨也时常在小暑节气光顾我国的大部分。由于这段时间的雨量集中,所以防洪防涝显得尤为重要。大署小暑,灌死老鼠”之说。更有“小暑南风,大署旱”“小暑打雷,大署破圩”的经验总结。小暑若是吹南风,则大署时必定无雨,就是说小暑最忌吹南风,否则必有大旱;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冲决圩堤。

小暑节气下雨对未来天气有何指示性意义?请看下列气象谚语:

“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苏、湘)

“小暑有雨旱,小寒有雨冷。”(桂)

“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苏)

“小暑下几点,大暑没河堤。”(冀)

“雨打小暑头,四十五天不用牛。”(苏)

小暑节气打雷对未来天气有何预示意义?请看下列气象谚语:

小暑节气的打雷与梅雨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上海地区,对小暑节气与黄梅的关系,也流传了不少气象谚语。“小暑一声雷,倒转半月做黄梅”。如果出现锋面雷雨。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比如:“小暑雷,黄梅回;倒黄梅,十八天”、“小暑头上一声雷,半月黄梅倒转来”等。在江苏省还流传有:“小暑一声雷,要做七十二个野黄梅”之说。

小暑节气的凉热与未来天气也有一定关系,有关这方面的气象谚语有: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沪、湘、辽、晋)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悠悠。”(川、贵)

“小暑凉飕飕,大暑热熬熬。”(湘)

“小暑过热,九月早冷。”(苏)

“小暑热过头,九月早寒流。”(冀)

“小暑热过头,秋天冷得早。”(湘)

“小暑大暑不热,小寒大寒不冷。”(桂)节气谚语--早晨立秋和夜里立秋对未来天气的变化

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到头(苏、鄂、川等)

早晨立了秋,晚上凉飕飕(湘、甘、宁)

早晨立了秋,下午冷飕飕(鄂、川)

早晨秋,着衣秋;夜里秋,脱衣秋;中午秋,赤膊秋(苏)节气谚语--六月立秋或七月立秋

六月六秋,早收晚丢(冀)

六月秋,提前冷;七月秋,推迟冷(新)

六月秋,及早收;七月秋,慢慢收(苏)

六月秋,丢的丢,收的收;七月秋,全部收(新)

立秋在六月,初雾来得早,影响秋季收成;

立秋在七月,初霜来得晚,秋季收成好(新)

六月立秋,早收晚丢;七月立秋,早晚都收(晋)

七月立秋,早迟都收;六月立秋,早收迟丢(陕)节气谚语--立秋的雨和雾,与未来的寒暖、旱涝均有密切关系

立秋有雨倒春寒(桂)

秋日落雨秋飕飕(浙)

打霜立秋,干断河沟(贵)

立秋雾,地枯枯(湘)

立秋节日雾,长河做大路(鲁)

早秋凉飕飕,晚秋晒死牛(苏、桂、川)

秋来伏,热得哭(贵)

节气谚语--立秋节气的晴好与未来天气的关系

立秋晴,一秋晴;立秋雨,一秋雨(浙、鄂)

立秋晴,八月雨;立秋雨,八月旱(桂)

立秋晴天秋天旱(鄂)

立秋晴,秋雨少(赣)

立秋无雨人发愁,庄稼顶多一半收(皖)

立秋无雨一半收,处暑有雨也难留(鄂)

立秋无雨对天求,田中万物尽歉收(苏、鄂、川)

立秋无雨水,白露雨来淋(湘)

立秋不落,寒露不冷(桂)

立秋一场雨,遍地出黄金(川)

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皖、鲁、鄂等)

立秋下雨件件丢,处暑下雨件件收(冀)

立秋下雨秋雨多,立秋无雨秋雨少(鲁)

立秋大雨,百日见雪(冀)

立秋有雨一秋吊,吊不起来就要涝(苏)处暑节气气象谚语

“处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处暑雷唱歌,阴雨天气多”、“处暑一声雷,秋里大雨来”、“处暑不下雨,干到白露底”、“处暑有雨十八江、处暑无雨干断江”、“处暑晴,干死河边铁马根”等。处暑前后正是秋种大忙季节,对于一些地区特别是雨水少的北方地区来说,农谚有“处暑种荞,白露看苗”

“处暑罗卜白露菜”

“处暑处暑处处要水”

“处暑雨、粒粒皆是米”

“处暑下雨,五谷生芽”

“处暑下雨多灾害”

“处暑若逢天下雨,纵然结实也难留”白露节气气象谚语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

白露三候是:“一候鸿雁来;二候元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咛。”

黄河流域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秋分节气的谚语

“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

“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秋分天晴必久旱”,“秋分日晴,万物不生”,“秋分有雨来年丰”等

“一场秋雨一场寒”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寒露节气的谚语

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

寒露脚不露

寒露十月已秋深,田里种麦要当心

九月台,无人知;九月台,惨歪歪

重阳晴,一冬凌;重阳阴,一冬温(京)

重阳晴,一冬晴;重阳阴,一冬冰(苏)

重阳无雨一冬晴(苏、浙、鄂等)

重阳无雨,九月无霜(皖)

重阳无雨,冬至多雨(湘)

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赣)

重阳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雨晴一冬(闽)

重阳有雨,下年雨缺(陕)

过了重阳节,一怕霜来二怕雪(鄂)霜降节气的谚语

「霜降风台跑去藏」,“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霜降无霜,主来岁饥荒”

云南更有“霜降无霜,碓头无糠”的说法。

“霜降露凝霜,树叶飘地层,蛰虫归屋去,准备过一冬。”立冬节气的谚语

“立冬打雷要反春”、“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立冬之日起大雾,冬水田里点萝卜”

“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

“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

“立冬补冬,补嘴空”小雪节气的谚语与民谣

小雪节气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都进入了冬季田间管理和农田基本建设阶段。此时如果有场降雪,对越冬的小麦十分有利。因此,我国很早就有了“瑞雪兆丰年”的农谚。下面介绍一部分与小雪节气有关的谚语和民谣。

黄河中下游

小雪节气期间,北方各地最低气温多在零下,应该做好牲畜的防寒保暖工作。黄河中下游的华北地区正值初雪期,在降水较少的时期,小雪的到来意义非同小可。

河北:“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这是农民朋友对小雪节气时下雪的赞扬,此时的雪水能抗旱防寒。

山东:“小雪收葱,不收就空。萝卜白菜,收藏窖中。小麦冬灌,保墒防冻。植树造林,采集树种。改造涝洼,治水治岭。水利配套,修渠打井。”

河南:“立冬小雪,抓紧冬耕。结合复播,增加收成。土地深翻,加厚土层。压砂换土,冻死害虫。”

长江中下游

小雪期间,长江中下游开始进入冬季,部分地区可见初霜。但初雪来得迟,一般在12月中下旬。这一地区在小雪节气期间开始了小麦、油菜的田间管理,并开始积肥。

江苏:“立冬下麦迟,小雪搞积肥。”

上海、浙江:“立冬小雪北风寒,棉粮油料快收完。油菜定植麦续播,贮足饲料莫迟延。”

华 南

福建、广东:小雪期间地里仍有庄稼,有谚语可查。福建当地有:“小雪点青稻”的说法,青稻指的是晚稻。广东则有:“小雪满田红”,大雪满田空”,这里所谓的红,不是指红颜色,而是指农活多,此时开始收获晚稻,播种小麦。

根据小雪有无雪预测来年年景

从一些有关小雪的谚语中,可以看出,小雪期间如果下雪,年景好,不用长工,庄稼都长得好。如:“小雪不见雪,来年长工歇。”“小雪雪漫天,来年必丰产。果园清得净,来年无病虫。” “小雪雪满天,来岁是丰年”等。

根据小雪晴雨预测后期天气

浙江省的“小雪无云大旱。”

湖南省的“小雪晴天,雨至年边。”

湖北省的“小雪见晴天,有雪到年边。” 大雪节气气象谚语

大雪节气的寒、暖、风、雪等异常天气现象的出现,均对未来的天气有影响,有关这方面的气象谚语有: ◇大雪不冻倒春寒(桂)◇大雪河封住,冬至不行船(黑)◇大雪晴天,立春雪多(冀)◇大雪不寒明年旱(冀)◇大雪下雪,来年雨不缺(皖)◇寒风迎大雪,三九天气暖(冀)◇大雪不冻,惊蛰不开(苏、皖、赣、鄂、湘、贵、京、冀、晋)大雪节气气象谚语(2)

大雪节气的雪多、雪大均预兆来年丰收。比如:

◇大雪兆丰年,无雪要遭殃(苏、浙、鲁、湘、粤)

◇今年的雪水大,明年的麦子好(甘)

◇大雪纷纷是丰年(川)

在山东和吉林有这样一句谚语:“雪落高山,霜打洼地”,类似的谚语在安徽、江西、广西、河北、河南等盛区均有。

其他有关雪的谚语还有:

◇先下大片无大雪,先下小雪有大片(豫)

◇先下小雪有大片,先下大片后晴天(鲁)

◇沙雪打了底,大雪蓬蓬起(赣)

◇落雪是个名,融雪冻死人(赣)

◇落雪见晴天,瑞雪兆丰年(晋)

其他有关“冬雪”的气象谚语还有:

◇今冬大雪落得早,定主来年收成收(川)

◇冬雪回暖迟,春雪回暖早(浙)

◇冬季雪满天,来岁是丰年(粤)

◇冬雪消除四边草,来年肥多害虫少(苏)

◇冬雪是个宝,春雪是根草(苏、晋、粤、贵)冬至节气谚语一

根据冬至的阴、晴、冷、暖预示未来天气的谚语◇ 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台湾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 阴过冬至晴过年。(浙)

◇ 冬至阴天,来年春旱。(鲁)

◇ 晴冬至,年必雨。(鄂)

◇ 冬至晴,春节阴。(辽)

◇ 冬至晴,明年阴雨多。(桂)

◇ 冬至晴一天,春节雨雪连。(皖)

◇ 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浙)

◇ 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黑)

◇ 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鲁、湘)◇ 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湘、粤)◇ 冬至不冷,夏至不热。(湘)

◇ 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桂)◇ 冬至暖,烤火到小满。(桂)冬至节气谚语二

根据冬至的风、霜、雨、雪预示未来天气的谚语

◇ 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晋)

◇ 冬至强北风,注意防霜冻。(湘、桂、云)

◇ 冬至无雪刮大风,来年六月雨水多。(藏)

◇ 冬至没打霜,夏至干长江。(湘)◇ 冬至打霜来年旱(湘)。

◇ 冬至有霜,腊雪有望。(浙)

◇ 冬至有霜年有雪。(苏、鄂、川)

◇ 冬至无雨一冬晴。(皖、鲁、川)

◇ 冬至无雨,来年夏至旱。(桂)

◇ 冬至无雨过年雨,冬至下雨过年晴。(赣)

◇ 冬至毛毛雨,夏至涨大水。(湘)

◇ 冬至雨??,小寒见霜冻。(湘、桂)

◇ 一年雨水看冬至。(浙)

◇ 冬至有雨雨水多,冬至无雨雨水少。(粤)

◇ 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纷纷步难行。(苏)

◇ 冬至有雪来年旱,冬至有风冷半冬。(晋、鲁)

◇ 冬至有雪,九九有雪。(陕)

◇ 冬至下场雪,夏至水满江。(湘)冬至节气谚语三

根据“冬至日”在月头、月中、月尾的位置,预示未来天气的谚语

◇ 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台湾的早晚。)

◇冬至在月头,无被不用愁;冬至在月尾,大雪起纷飞。(贵)◇冬至头,天气暖;冬至中,天气冷;冬至尾,冷得迟。(桂)◇冬至在月中,无雪又无霜;冬至在月底,寒冷正二月。(苏)◇冬在头,冷在节气前;冬在中,冷在节气中;冬在尾,冷在节气尾。(桂)

◇冬至在头,冻死老牛;冬至在中,单衣过冬;冬至在尾,没有火炉后悔。(甘)小寒节气谚语

小寒正处三九前后,俗话说:“冷在三九”,其严寒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各地流行的气象谚语,可做佐证。如华北一带有“小寒大寒,滴水成冰”的说法,江南一带有“小寒大寒,冷成冰团”的说法。每年的大寒小寒虽说寒冷,但寒冷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有的年份小寒不是很冷,这往往预示大寒要冷,广西群众有“小寒不寒寒大寒”的谚语。

根据小寒的冷暖情况预示未来天气的谚语不少。如“小寒天气热,大寒冷莫说”、“小寒不寒,清明泥潭”、“小寒大寒寒得透,来年春天天暖和”、“小寒暖,立春雪”、“小寒寒,惊蛰暖”等。

根据小寒节气阴雨(雪)情况,预示未来天气的谚语有: “小寒??雨,雨水还冻秧”、“小寒雨??,雨水惊蛰冻死秧”。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立春节气谚语:

立春晴,雨水匀。

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

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

雨淋春牛头,七七四十九天愁。

水淋春牛头,农夫百日忧。

立春打了霜,当春会烂秧。

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

腊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迟。

年逢双春雨水多,年逢无春好种田。雨水节气谚语

有关雨水节气的天气谚语很多,特别是在长江流域和江南广大地区广为流传的谚语有:

雨水日晴,春雨发得早。(赣)

雨水有雨,一年多水。(湘)

雨水落雨三大碗,大河小河都要满。(湘)

雨水落了雨,阴阴沉沉到谷雨。(赣)

雨打雨水节,二月落不歇。(赣)

雨水明,夏至晴。(湘)雨水节气的寒、暖、风、雷现象对未来天气有一定的指示作用,长江流域及江南有关这方面的气象谚语也有不少,例如:

冷雨水,暖惊蛰;暖雨水,冷惊蛰。(桂)

暖雨水,冷惊蛰,暖春分。(桂)

雨水前雷,雨雪霏霏。(苏)

雨水节气南风紧,则回春旱;南风不打紧,会反春。(湘)

雨水节气时,雨下在早晨和晚上可以预兆出未来不同的天气,这方面的谚语有:

雨打五更头,午时有日头。(浙)

早晨下雨当天晴,晚间下雨到天明。(苏)

早雨不会大,只怕午后下。(湘)

早雨晚晴,晚雨一天淋。(桂)

开门见雨饭前雨,关门见雨一夜雨。(浙)

早晨落雨晚担柴,下午落雨打草鞋。(湘)

早雨天晴,晚雨难晴。(苏、浙)有关夜(晚)雨的气象谚语有:

雨滴黄昏头,行人不要愁;雨滴鸡开口,行人不要走。(赣)

雨打夜,落一夜。(浙)

夜雨三日雨。(浙)

白天下雨晚上晴,连续三天不会停。(吉)

雨下黄昏头,明天是个大日头。(陕)

晚上下雨白天晴,晒得泥草青又青。(赣)有关春雨的气象谚语有:

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一场春雨一场暖,十场春雨穿单衣。惊蛰期间的谚语

惊蛰描述着雷声将小动物惊醒,预示着春天的来临。关于惊蛰,有不少的谚语。农谚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经验总结,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每年第一声春雷几时打响,在农民眼里是很重要的。在这儿介绍几个根据惊蛰何时打雷,推测未来天气和收成情况的谚语:

一是雷打在惊蛰前,那一年的雨水就特别多,“雷打惊蛰前,四十九天不见天”(杭州),容易产生低温阴雨天气。但对于山区就不同了,“雷打惊蛰前,高山好种田”,雨水虽多,但对于山区农田好排水,雨多倒是一件好事。二是雷在惊蛰当天响起,就不管种什么都丰收,如:“惊蛰闻雷米如泥”“惊蛰雷鸣,成堆谷米。”三是惊蛰过了好多天都未听到响雷,那就会因缺雨水而影响收成。

另外,再给出一些与惊蛰有关的其他谚语,供参考:

◇ 惊蛰至,雷声起。

◇ 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

◇ 未到惊蛰雷先鸣,必有四十五天阴。

◇ 冷惊蜇,暖春分。

◇ 惊蜇刮北风,从头另过冬。

◇ 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

◇ 惊蛰不藏牛。

◇ 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 惊蛰闻雷,谷米贱似泥。春分节气谚语

描写昼夜等长的,如:

“春分秋分,昼夜平分”

“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

根据春分晴雨预示后期天气及年景的有:

“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无路行”

“春分无雨到清明”

“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后有好天”

“春分阴雨天,春季雨不歇”

“春分降雪春播寒”

“春分无雨划耕田”

“春分有雨是丰年”

根据冷暖预示后期天气的有:

“春分不暖,秋分不凉”

“春分不冷清明冷”

“春分前冷,春分后暖;春分前暖,春分后冷”

根据风来预示后期天气的有:

“春分西风多阴雨”

“春分刮大风,刮到四月中”

“春分大风夏至雨”

“春分南风,先雨后旱”

“春分早报西南风,台风虫害有一宗”清明节气谚语

清明节气的阴晴雨雪与对未来天气及年景有一定预示的谚语有:

◇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鲁)

◇ 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桂)

◇ 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鲁)

◇ 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黑)

◇ 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黑)

◇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

◇ 清明宜晴,谷雨宜雨(赣)

◇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华东、华中、华南、四川及云贵高原)

◇ 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冀、晋)

◇ 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苏、鄂)

清明节气的霜、雾、雷及寒暖与未来天气均有一定预示,相关谚语有:

◇ 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云)

◇ 清明有霜梅雨少(苏)

◇ 清明有雾,夏秋有雨(苏、鄂)

◇ 清明雾浓,一日天晴(豫)

◇ 清明起尘,黄土埋人(晋、内蒙古)

◇ 清明响雷头个梅(浙)

◇ 清明冷,好年景(辽、冀)

◇ 清明暖,寒露寒(湘)

清明节气的风对未来天气及年成好坏也有一定预示,农民极为关心,因此,在民间流传不少有关这方面的谚语。比如:

◇ 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闽)

◇ 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宁)

◇ 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冀)

◇ 清明刮动土,要刮四十五(苏)谷雨-农谚

谷雨麦挑旗,立夏麦头齐。

谷雨麦怀胎,立夏长胡须。

谷雨打苞,立夏龇牙,小满半截仁,芒种见麦茬。

冰雹打麦不要怕,一棵麦子扩俩杈;加肥加水勤松土,十八天上就赶母。

麦不封垄,松耪不停。

风生火龙(红蜘蛛)雾生疸(锈病)。

三月多雨,四月多疸。

连续阴雨不停,小麦易生锈病。

锄麦地皮干,麦子不上疸。

条锈成条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紫斑。

谷雨种棉家家忙。

棉花种在谷雨前,开得利索苗儿全。

谷雨有雨棉花肥。

谷雨有雨好种棉。

谷雨种棉花,能长好疙瘩。

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立夏正相宜。

清明高粱谷雨花,立夏谷子小满薯。

清明高粱接种谷,谷雨棉花再种薯。

清明麻,谷雨花,立夏栽稻点芝麻。

谷耩浅,麦耩深,芝麻只要隐住身。

过了谷雨种花生。

沙山花生土山粮。

高地芝麻洼地豆。

风生火龙(红蜘蛛)雾生疸(锈病)。

三月多雨,四月多疸。

连续阴雨不停,小麦易生锈病。

锄麦地皮干,麦子不上疸。

条锈成条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紫斑。

谷雨种棉家家忙。

棉花种在谷雨前,开得利索苗儿全。

谷雨有雨棉花肥。

谷雨有雨好种棉。

谷雨种棉花,能长好疙瘩。

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立夏正相宜。

清明高粱谷雨花,立夏谷子小满薯。

清明高粱接种谷,谷雨棉花再种薯。

清明麻,谷雨花,立夏栽稻点芝麻。

谷耩浅,麦耩深,芝麻只要隐住身。

过了谷雨种花生。

沙山花生土山粮。

高地芝麻洼地豆。

谷雨栽上红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

红薯没有巧,只要插秧早。

红薯种得迟,薯似羊胡须。

谷雨前后栽地瓜,最好不要过立夏。

宁叫秧等地,不叫地等秧。

早黍晚麦不归家,从来不收晚地瓜。

一年甘薯半年粮。

地瓜块根长,深翻才能长。

谷雨栽上红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

红薯没有巧,只要插秧早。

红薯种得迟,薯似羊胡须。

谷雨前后栽地瓜,最好不要过立夏。

宁叫秧等地,不叫地等秧。

早黍晚麦不归家,从来不收晚地瓜。

一年甘薯半年粮。

地瓜块根长,深翻才能长。

要有红薯吃,土要挖一尺。

山岭薄地栽地瓜,高粱丰收在涝洼。

薄地地瓜旱地谷,涝洼地里种秫秫。

洼地种地瓜,十年九年瞎。

谷喜岭,稻喜洼,地瓜最喜高地沙。

做瓦靠坯,红薯靠灰。

一棵红薯一把灰,结得红薯一大堆。

红薯上皮粪,沟溜长跑根。

春薯栽炕秧,夏薯插剪秧。

横栽番薯竖栽葱。

地瓜栽壮秧,不栽嫩芽芽。

深栽茄子浅栽烟,想吃红薯地皮沾。

干打垄,湿插苗。

一壶水,浇五棵,地干也能保成活。

窝瓜喜阳不喜阴。

水稻水稻,无水无稻。

高田种麦,低田种稻。

娘无奶,儿不长;田无水,稻秧黄。

春风不吹花不开,田里无水秧难栽。

山上有树好造屋,塘里有水好种谷。

水满塘,谷满仓,修塘等于修谷仓。

靠天公,禾苗抽白一场空。

整秧田,不用问,田平如镜,泥烂如羹。

稻收塘泥麦收粪。

一季塘泥二季肥。

春天里的泥,秋天里的米。

一担栏肥换担谷,加上塘泥肥更足。

稻子最喜安窝肥。

要想谷满仓,首先培壮秧。

十成稻子五成秧。

肥田不如壮秧,秧好一半谷。

插秧早,不如养秧老;养秧老,不如春耕早。

田等秧,谷满仓;秧等田,丰收难。

谷雨下秧,大致无妨。

苞米下种谷雨天。

谷雨天,忙种烟。

地蛋要长大,刀口要朝下。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杨叶哗啦,快种西瓜。

三月种瓜结蛋蛋,四月种瓜扯蔓蔓。

谷雨前结蛋,谷雨后拉蔓。

家有闲地,种芝麻黍稷。

麦出七日直,棉出七日屈。

要想庄稼好,管理要趁早。

种好管好,丰收牢靠;只种不管,打破金碗。

锄梦花,促棉发。

及时锄梦花,有利棉根扎。

谷锄马耳豆锄瓣,苗未出土就锄棉。

谷锄针,豆锄瓣。

棉花播下就锄地,增温保墒地通气。

稻怕枯心,树怕剥皮。

谷怕钻心虫。

不怕棉儿小,就怕蝼蛄咬。

棉田多锄地温升,棉苗病害能减轻。

谷雨到立夏,就把小苗挖。

栽树不紧管,成活难保险。

光栽不护,坝光山秃。

人怕伤心,树怕伤皮。

骡马莫往树上拴,霎时树皮啃一片。

剩树皮一窄条,加强管理死不了。

横毁树皮一整圈,不过几天就打蔫。

果树花过多,酌情向下捋。

要想水果挂得好,还得蜜蜂把花咬。

开花过密,适当疏掉,全部保留,空耗养料。

果树开了花,就怕虫糟蹋,提前喷遍药,先治金龟甲。

鲤鱼鲫鱼产卵,认真育肥细管。

谷雨节到莫怠慢,抓紧栽种苇藕芡。

管好一塘鱼,能抵十亩粮。

谷雨是旺汛,一刻值千金。

谷雨前后见家吉(鱼)。

门前垂柳院中花,墙边扁豆瓜满架;圈满牲畜塘满鱼,门鸡鸭叫嘎嘎;葡萄蔓子搭凉棚,“珍珠”、“玛瑙”头上挂。

谷雨过三天,园里看牡丹。

芍药打头,牡丹修脚。

月季花落只去蒂,花朵随开无停滞。

第四篇:二十四节气谚语

二十四节气谚语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

二十四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科学,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现在我们习惯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名称: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歌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二十四节气诗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暑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传统含义

二十四节气和现在通用的阳历一样,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根据划分的,因此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一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春分:春季的中间,昼夜平分。夏至:白天最长,夜间最短。秋分:秋季的中间,昼夜平分。冬至:天进九,白天短,夜间长。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小暑:初伏前后,气候开始炎热。大暑: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处暑:“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小寒:气候已比较寒冷。大寒:为最冷的时节。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白露: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夜间较凉,空气中的水汽出现凝露现象;寒露:气温明显降低,夜间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霜降:开始降霜。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小满:麦类等夏热作物子粒逐渐饱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惊蛰:开始打雷,冬眠动物复苏。清明:气候温暖,天气清和明朗。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雨水:降雨开始。谷雨:降雨量增多,对谷类生长有利。小雪:开始降雪。大雪:降雪较大。【二十四节气】—— 闽南话谚语 春谚:

初一落雨,初二散,初三落雨到月半。乌云若接日,明天不如今日。(乌云近日)正月雷,二月雪,三月无水过田岸。(三月水少不够灌溉)早春好佚陶,早夏粒米无。(夏天早来,却因涸早,晚冬收获减少。)闪烁的星光,星下风会狂。(星光闪烁,夜虽晴,有大风。)雷打蛰,雨天阴天四九日。(惊蛰日鸣雷,雨或阴的天气会有四九日之久)二月踏草青,二八三九乱穿衣。(二三月冷暖不定,八九月时寒时热。)透早东南黑,午前风甲雨。(东南边有乌云)二月三日若天清,著爱忌清明。(须防清明时节会下绵绵雨)三日风,三日霜,三日以内天清光。

春天南,夏天北,无水通磨墨。(春天刮南风,夏天刮北风,可能大旱。)正月寒死猪,二月寒死牛。三月寒著播田夫。(一二三月的天气都很冷。)夏谚:

立夏小满雨水相赶。(梅雨季节雨水多。)云势若鱼鳞,来朝风不轻。(鳞云重叠,翌朝必起大风。)春茫曝死鬼,夏茫做大水。(春天雾浓必大旱,夏则大雨。)四一落雨空欢喜,四二落雨有花无结子。(四月农作物忌长雨,收获不多。)四月廿六海水开目。(入夏之後,海水浪潮渐大。)五月端午前,风大雨也连。红云日出生,劝君莫出行。(日出时,有红云是台风兆。)袂食五月粽,破裘仔不通放。(未过五月节,天气尚未稳定。)六月十二,彭祖忌,无风也雨意。(台风季节,没有风也有雨意。)六月绵被拣人甲。(六月身体虚弱,尚须盖绵被。)年惊中秋,月惊十九。

田蠳若结堆,戴笠穿棕簑。(田蠳群聚群飞乃雨兆。)四月芒种雨,五月无焦土。六月火烧埔。(芒种日下雨,五月多雨,六月久旱。)秋谚:

六一,一雷压九台。(六月一日鸣雷,该年台风少。)七一,一雷九台来。

五月蝶,讨无食。(五月花季已过。)六月拢无巧,七月顿顿饱。

风台做了无回南,十日九日湿。(尚有多日下雨。)云布满山底,透暝雨乱飞。

雷打秋,晚冬一半收。(立秋日如有雷,晚冬(二期稻作)收成不好。)秋靠露,冬靠雨。白露勿搅土。(白露这天,不可扰动土壤,以免损害农作物。)红柿若出头,罗汉脚仔目屎流。(红柿出,已是秋天,天气转凉。)八月大,蔬菜免出外。(八月大〔三十日〕,气候不顺,蔬菜收成不好。)八月八落雨,八个月无焦土。(八月八日下雨,占长雨。)七徛八倒九斜十落。(金牛宫顶的小七星,天亮时,每月在天上的位置。)九月起风降,臭头扒佮掐。(九月秋天风乾燥,臭头会痒,喜抓痒。)乌云飞上山,棕簑提来披。(满山乌云,定有雨,出门带雨具。)乌云飞落海,棕簑盖狗屎。(满天乌云飞向海边,表示转晴,不须雨具。)冬谚:

早落早好天,慢落遘半暝。(晨下雨,午後阴转晴。午後下雨,就会到半夜。)霜降,出无齐,牵牛犁。(霜降时,稻穗长不齐,收获不好。要重新拖牛耕地。)十月日,生翅,贫弹查某领袂直。(十月白天短,太阳下山快。懒女人工作不完。)晚雾即时收,天晴有可求。(夕暮添雾易散,翌日天晴有望。)送月雨,後月无焦土。(月底下雨,占下月雨多。)落霜有日照,乌寒著无药。(阴冷天气,虽落霜,如有日照可温暖,否则就冷了。)大寒不寒,人畜不安。

初三四,月眉意。十五六,月当圆。廿三四,月暗暝。

晚看西北黑,半暝仔起风雨。(傍晚,西北天上有乌云,半夜有风雨。)十二月初三,黑龟湳,落雨落甲廿九暗。(十二月三日若下雨,下到廿九日除夕。)冬节在月头,卜寒在年兜。(冬节在月初,年底很寒冷。)冬节月中央,无雪也无霜。(冬节在月中,当年冬天很少有霜雪。)冬节在月尾,卜寒正二月。(冬节在月底,冬天不会冷,会冷在次年一二月间。)

第五篇:二十四节气谚语

二十四节气谚语大全

篇一:二十四节气谚语(整理版)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立春节气谚语:

立春晴,雨水匀。

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

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

雨淋春牛头,七七四十九天愁。

雨水节气谚语

◆ 有关雨水节气的天气谚语很多,特别是在长江流域和江南广大地区广为流传的谚语有:

雨水日晴,春雨发得早。(赣)

雨水有雨,一年多水。(湘)

雨水落雨三大碗,大河小河都要满。(湘)

雨水落了雨,阴阴沉沉到谷雨。(赣)

冷雨水,暖惊蛰;暖雨水,冷惊蛰。(桂)

暖雨水,冷惊蛰,暖春分。(桂)

雨水前雷,雨雪霏霏。(苏)

雨水节气南风紧,则回春旱;南风不打紧,会反春。(湘)

◆ 雨水节气时,雨下在早晨和晚上可以预兆出未来不同的天气,这方面的谚语

有:

雨打五更头,午时有日头。(浙)

早晨下雨当天晴,晚间下雨到天明。(苏)

◆ 有关春雨的气象谚语有:

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一场春雨一场暖,十场春雨穿单衣。

惊蛰期间的谚语

◇ 惊蛰至,雷声起。

◇ 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

◇ 未到惊蛰雷先鸣,必有四十五天阴。

◇ 冷惊蜇,暖春分。

◇ 惊蜇刮北风,从头另过冬。

春分节气谚语

◆描写昼夜等长的,如:

“春分秋分,昼夜平分”

“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

◆根据春分晴雨预示后期天气及年景的有:

“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无路行”

“春分无雨到清明”

“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后有好天”

◆根据冷暖预示后期天气的有:

“春分不暖,秋分不凉”

◆根据风来预示后期天气的有:

“春分西风多阴雨”

“春分刮大风,刮到四月中”

清明节气谚语

◆ 清明节气的阴晴雨雪与对未来天气及年景有一定预示的谚语有:

◇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鲁)

◇ 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桂)

◇ 清明宜晴,谷雨宜雨(赣)

◇ 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闽)

◇ 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宁)

◇ 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冀)

◇ 清明刮动土,要刮四十五(苏)

谷雨-农谚

谷雨麦挑旗,立夏麦头齐。

谷雨麦怀胎,立夏长胡须。

谷雨打苞,立夏龇牙,小满半截仁,芒种见麦茬。

冰雹打麦不要怕,一棵麦子扩俩杈;加肥加水勤松土,十八天上就赶母。

立夏节气谚语

立夏不下,小满不满,芒种不管(豫、湘)。

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云)。

立夏雨少,立冬雪好(苏)。

立夏落雨,谷米如雨(湘)。

立夏日下雨,夏至少雨(闽)。

小满节气谚语

◆ 华南地区:“小满大满江河满”反映了这一地区降雨多、雨量大的气候特征

一般来说,如果此时北方冷空气可以深入到我国较南的地区,南方暖湿气流也强盛的话,那么就很容易在华南一带造成暴雨或特大暴雨。因此,小满节气的后期往往是这些地区防汛的紧张阶段。

◆ 长江中下游:“小满不下,黄梅偏少”、“小满无雨,芒种无水”

◆ 黄河中下游:“小满不满,麦有一险”

◆ 江南地区:“小满动三车,忙得不知他”

芒种节气谚语

◆ 芒种和夏至节气天气相关性较好,所以关于这两个节气的气象谚语很多,例如:◇ 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涟涟。(鄂、湘、桂)

◇ 芒种火烧天,夏至水满田。(辽、闽、赣)

◇ 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淋头。(粤)

◇ 芒种不下雨,夏至十八河。(贵)

◆ 长江中下游的黄梅天多半是从芒种节气后期开始的。农民对芒种节气的雨水很关心,故流传下来的气象谚语很多。如下:

◇ 芒种夏至是水节,如若无雨是旱天。(粤)

◇ 芒种夏至,水浸禾田。(粤)

◇ 芒种落雨,端午涨水。(湘)

夏至节气气象谚语

◆夏至节正处梅雨期间,雨量大,雨日多,常造成较大的洪涝。各地谚语有不同的说法。如下:

◇ 夏至大烂,梅雨当饭(浙)

◇ 夏至落雨,九场大水(鄂)

◇ 夏至下雨十八河(湘、贵)

◇ 夏至落大雨,八月涨大水(湘)

小暑节气气象谚语

◆ 小暑节气下雨对未来天气有何指示性意义?请看下列气象谚语:

“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苏、湘)

“小暑有雨旱,小寒有雨冷。”(桂)

“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苏)

“小暑下几点,大暑没河堤。”(冀)

“雨打小暑头,四十五天不用牛。”(苏)

◆ 小暑节气打雷对未来天气有何预示意义?请看下列气象谚语:

小暑节气的打雷与梅雨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上海地区,对小暑节气与黄梅的关系,也流传了不少气象谚语。“小暑一声雷,倒转半月做黄梅”。如果出现锋面雷雨。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比如:“小暑雷,黄梅回;倒黄梅,十八天”、“小暑头上一声雷,半月黄梅倒转来”等。在江苏省还流传有:“小暑一声雷,要做七十二个野黄梅”之说。

◆ 小暑节气的凉热与未来天气也有一定关系,有关这方面的气象谚语有: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沪、湘、辽、晋)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悠悠。”(川、贵)

“小暑凉飕飕,大暑热熬熬。”(湘)

“小暑过热,九月早冷。”(苏)

“小暑热过头,九月早寒流。”(冀)

“小暑热过头,秋天冷得早。”(湘)

“小暑大暑不热,小寒大寒不冷。”(桂)

节气谚语--早晨立秋和夜里立秋对未来天气的变化

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到头(苏、鄂、川等)

早晨立了秋,晚上凉飕飕(湘、甘、宁)

早晨立了秋,下午冷飕飕(鄂、川)

早晨秋,着衣秋;夜里秋,脱衣秋;中午秋,赤膊秋(苏)

处暑节气气象谚语

“处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处暑雷唱歌,阴雨天气多”、“处暑一声雷,秋里大雨来”、“处暑不下雨,干到白露底”、“处暑有雨十八江、处暑无雨干断江”、“处暑晴,干死河边铁马根”等。

白露节气气象谚语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

白露三候是:“一候鸿雁来;二候元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咛。”

黄河流域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秋分节气的谚语

“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

“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秋分天晴必久旱”,“秋分日晴,万物不生”,“秋分有雨来年丰”等

“一场秋雨一场寒”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寒露节气的谚语

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

寒露脚不露

寒露十月已秋深,田里种麦要当心

九月台,无人知;九月台,惨歪歪

立冬节气的谚语

“立冬打雷要反春”、“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立冬之日起大雾,冬水田里点萝卜”

“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

“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

“立冬补冬,补嘴空”

小雪节气的谚语与民谣

浙江省的“小雪无云大旱。”

湖南省的“小雪晴天,雨至年边。”

湖北省的“小雪见晴天,有雪到年边。”

大雪节气气象谚语

◆大雪节气的寒、暖、风、雪等异常天气现象的出现,均对未来的天气有影响,有关这方面的气象谚语有:

篇二:二十四节气谚语

二十四节气谚语

一、关于立春的谚语:

1.立春一日,水暖三分。

2.吃了立春饭,一天暖一天。

3.打春冻人不冻水。

4.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5.腊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迟。

6.立春晴,一春晴;立春下,一春下。

7.最好立春晴一日,风调雨顺好种田。

8.立春晴,雨水多。

9.立春晴,雨水匀。

10.立春寒,一春暖.11.打春下大雪,百日还大雨.12.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13.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

14.立春不晴,还要冷一月零。

15.立春热过劲,转冷雪纷纷。

16.立春东风回暖早、立春西风回暖迟.17.春脖短,早回暖,常常出现倒春寒;

18.春脖长,回春晚,一般少有倒春寒。

19.立春不下是旱年。

20.水淋春牛头,农夫百日忧。

21.与农业有关:

22.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23.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

24.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

25.立春雪水化一丈,打得麦子无处放。

26.春打六九头,七九、八九就使牛。

二、关于雨水的谚语:

1.雨水日晴,春雨发得早。

2.雨水有雨,一年多水。

3.雨水落雨三大碗,大河小河都要满。

4.雨水落了雨,阴阴沉沉到谷雨。

5.雨打雨水节,二月落不歇。

6.雨水明,夏至晴。

7.冷雨水,暖惊蛰;暖雨水,冷惊蛰。

8.暖雨水,冷惊蛰,暖春分。

9.雨水前雷,雨雪霏霏。

10.雨水节气南风紧,则回春旱;南风不打紧,会反春。

三、关于惊蛰的谚语:

1.雷打惊蛰前,四十九天不见天

2.雷打惊蛰前,高山好种田

3.惊蛰闻雷米如泥

4.惊蛰雷鸣,成堆谷米。

5.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

6.未到惊蛰雷先鸣,必有四十五天阴。

7.冷惊蜇,暖春分。

8.惊蜇刮北风,从头另过冬。

9.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10.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

11.惊蛰不藏牛。

12.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13.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14.惊蛰闻雷,谷米贱似泥。

四、关于春分的谚语:

1.春分秋分,昼夜平分

2.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

3.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无路行

4.春分无雨到清明

5.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后有好天”

6.春分阴雨天,春季雨不歇

7.春分降雪春播寒

8.春分无雨划耕田

9.春分有雨是丰年

10.春分不暖,秋分不凉

11.春分不冷清明冷

12.春分前冷,春分后暖;春分前暖,春分后冷

13.春分西风多阴雨

14.春分刮大风,刮到四月中

15.春分大风夏至雨

16.春分南风,先雨后旱

17.春分早报西南风,台风虫害有一宗

五、关于清明的谚语:

1.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

2.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3.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4.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5.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

6.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

7.三月清明不用忙,二月清明早下秧

8.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无路行。

9.交春落雨到清明,清明落雨无日晴。

10.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后有好天。

11.清明前后一场雨,强如秀才中了举。

12.春雷日日阴,半晴半雨到清明。

13.清明风若从南起,预报田禾大有收。

14.清明晴鱼上高坪,清明雨鱼埤下死。

六、关于谷雨的谚语:

1.谷雨种棉家家忙。

2.棉花种在谷雨前,开得利索苗儿全。

3.谷雨有雨棉花肥。

4.谷雨种棉花,能长好疙瘩。

5.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立夏正相宜。

6.清明高粱谷雨花,立夏谷子小满薯。

7.清明高粱接种谷,谷雨棉花再种薯。

8.清明麻,谷雨花,立夏栽稻点芝麻。

9.过了谷雨种花生。

10.谷雨栽上红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

11.谷雨红薯没有巧,只要插秧早。

12.谷雨前后栽地瓜,最好不要过立夏。

13.谷雨下秧,大致无妨。

14.苞米下种谷雨天。

15.谷雨天,忙种烟。

16.谷雨前结蛋,谷雨后拉蔓。

17.谷雨到立夏,就把小苗挖。

18.谷雨节到莫怠慢,抓紧栽种苇藕芡。

19.谷雨是旺汛,一刻值千金。

20.谷雨前后见家吉。

21.谷雨过三天,园里看牡丹。

篇三:二十四节气谚语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

二十四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科学,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现在我们习惯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名称: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

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

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

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5/121811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