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卿本佳人 奈何做贼
《卿本佳人 奈何做贼:腐败现象的文化批判》选摘
第一章 “何以纱帽反不如和尚”
一
郭沫若的不少论著和史学观点曾引起学界争论,比如扬李(白)抑杜(甫)、古史分期、《胡笳十八拍》的创作权等,包括名声很大的《甲申三百年祭》。自1944年郭氏写此书到现在,又一个甲申年过去了,在中国共产党党内,或用做于“干部必读”,或列为党校教材,久行不辍,对其中的一些学术问题也争论不断。不光是中国共产党党内大家熟悉,当年国民党也组织文人对这本书进行过口诛笔伐。在中国近代史上,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也是不多的。
毛泽东盛赞郭老此书,并以之作为延安干部整风的读物,其意当鉴于李自成大军入京后所犯错误,以告诫全党不可忘乎所以,这和他重视黄炎培向他提醒的一句警语:“其兴也勃,其亡也忽”,亦是同理,只不过郭文更具形象罢了。今天,《甲申三百年祭》一书,还是反腐败研究中被大家经常引用的经典。
我对郭文也颇喜欢,经常翻看。文中这样一段文字颇有意思,这是郭文转引的资料,源于《剿闯小史》:
伪军师宋矮子同制将军李岩私步出长安门外,见先帝柩前有二僧人在旁诵经,我明旧臣选伪职者皆锦衣跨马,呵道经过。
岩谓宋曰:“何以纱帽反不如和尚?”
宋曰:“彼等纱帽原是陋品,非和尚之品能超于若辈也。”
岩曰:“明朝选士,由乡试而会试,由会试而廷试,然后观政候选,可谓严格之至矣。何以国家有事,报效之人不多见也?”
宋曰:“明朝国政,误在重科制,循资格。是以国破君亡,鲜见忠义。满朝公卿谁不享朝廷高爵厚禄?一旦君父有难,皆各思自保。其新进者盖曰:„我功名实非容易,二十年灯窗辛苦,才博得一纱帽上头。一事未成。焉有即死之理?‟此科制之不得人也。而旧任老臣又曰:„我官居极品,亦非容易。二十年仕途小心,方得此地位,大臣非只我一人,我即独死无益。‟此资格不得人也。二者皆谓功名是自家挣来的,所以全无感戴朝廷之意。无怪其弃旧事新,而不相关也。”
其时,李自成大军刚刚入北京城。大将刘宗敏在吴宅搞绑票,逼得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丞相”牛金星“大轿门棍,洒金扇上贴内阁字,玉带蓝袍圆领,往来拜客,遍请同乡”,太平宰相的风度俨然矣。
宋献策(引文中的宋矮子)、李岩是李自成队伍中头脑比较清醒的。战火还没熄灭,已经在思考后人所说的“赶考”问题了。
纱帽(官员)本来是政权的维护者,满朝公卿谁不享受朝廷高爵厚禄,怎么国家有事不为之效力,反而争先恐后地举起白旗呢。不要说对旧主子的感恩,连起码的人情也不顾,崇祯上吊时,只有一个太监在身边。满朝文武都到哪里去了,不但不救驾,“旧臣选伪职者皆锦衣跨马,呵道经过”。先主尸骨未寒,都已争先恐后入新朝拜新主了。
何以纱帽反不如和尚?原因很多。宋献策认为,误在重科举制,循资格。这里涉及了官员选拔制度和官员质量的关系。宋认为,中国的科举制出不了良吏,只能出劣官、出贪官。
二
一百多年前,具体说来是1905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翻天覆地的大事。这一年的9月2日(阴历八月初四),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凯等六疆臣给清廷上了道奏折,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堂。清廷诏准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亦即停止。袁世凯是旧式人物,一脑瓜子封建迷信,此时的清廷更是腐朽的像座快要塌了的破庙,怎么会如此大胆创新,把中国千年的老例给改了,动了中国政治体制的根基,这在现在看来也是大气魄、大手笔。其实,当时这样做是时代潮流使然,大势所趋,是当政者不得不做的事。不过,制度是废了,可是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这延续了1300年的封建社会头号制度,是耶非耶,至今还争论不休。2005年,恰逢废除科举制一百年,学界曾有一次集中的争论。争论的一致结论当然是没有的,在众说纷纭中有一点倒是大家认可的,那就是科举制不仅是一种教育制度,而且是一种政治制度,一种选官的制度设计。这种制度必然与官场体制、官场政治联系在一起,也与中国官场中的历史通病——腐败密不可分。
中国的科举制创立于隋。隋前的魏晋时期,还是一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门第观念很深的社会。那时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在各州郡选择“贤有识见”者的官员任“中正”。中正以家世、道德、才能为标准查访评定人才,将他们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朝廷用人的依据。这种用人制度最大的弊病是讲门第,即“血统论”。选用人时,家世是第一位的。魏晋后期,随着社会发展,中下层的中小地主成为一股新兴力量,他们有了政治诉求,希望走上政治舞台。统治者从巩固政权角度考虑,也试图淡化社会等级界限,改革用人办法。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规定采用考试方法选择官吏,科举制诞生了。“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平民通往权力中枢的路开通了,科举制使穷酸书生,在一夜间翻身成为了可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于连的野心在欧洲贵族国家只是欲望,在我们这儿有成为现实的可能性了。
科举之妙,如唐太宗所言,“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唐太宗站在城楼上,看考生鱼贯而进入考场,捋着胡子,高兴地说出了这句名言。科举制的施行,实现了对士人阶层,并由士人阶层扩展到整个社会阶层的有效驾驭。“天下英雄”统统入轨,纳入体制内,别的道路走不通。这是防止知识分子不轨的一个釜底抽薪的好办法,统治者对社会的控制力大大加强了。
科举制建立在儒家文化的坚实基础上,迎合了士子的个人奋斗愿望。从表面上看,人人平等,人人都有盼头,赢了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输了是你自己不努力的结果,怨不得谁。“天下英雄”都赶上了这座独木桥,一方面是挤得大部分都掉下河去,另一方面是没有其他路可走,明知通过这座独木桥的可能性很小,也只能往上挤。你想另辟蹊径,只能成为另类,社会不认可。就像现在单位录用人,正规学历是第一条,你说我没上过大学,但本事很大,谁认可你,人家会问,你本事很大,为什么没考上大学?
从表面上看,科考内容主要是经义,是儒家那一套东西。儒家讲的是道德,重在“德育”。十年寒窗,“吾日三省吾身”,保证良好的品行应该没问题了。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士子读书的目的并不是修身,而是功名,为做官,为发财。就像《官场现形记》中方氏家塾的那位先生所说的那样:“中举之后,一路上去,中进士,入翰林,好处多着哩!”“入了翰林就有官做,做了官就有钱赚;还要坐大堂打人;出起门来,开锣喝道。”读书,入考,当官,发财,千百年来,中国人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路,士人学子付诸行动,普通民众的脑子里也是认可这条路是正统,其余的路都是旁门左道。
科举制使中国人当官发财的欲望成为可能,反过来,又加深了中国人的当官发财思想。当官发财,天经地义,中国人老说要统一思想,就当官发财这一点来说,最能统一国人思想,不但尽人皆知,而且占据大脑的最深层。1916年,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陈独秀在《新青年》中以犀利笔触写道:
“充满吾人之神经,填塞吾人之骨髓,虽尸解魂消,焚其骨,扬其灰,用显微镜点点验之,皆各有„做官发财‟四大字。做官以张其威,发财以逞其欲。一若做官发财为人生唯一之目的。人间种种善行,凡不利此目的者,一切牺牲之而无所顾惜;人间种种罪恶,凡有利此目的者,一切奉行之而无所忌惮。”
做官发财思想是万恶之源。陈独秀分析认为:“此等卑劣思维,乃远祖以来历世遗传之缺点(孔门即有干禄之学),与夫社会之恶习,相演而日深”,结果是“无论若何读书明理之青年,发愤维新之志士,一旦与世周旋,做官发财思想之触发,无不与日俱深。浊流滔滔,虽有健者,莫之能御”。“做官发财”这一观念已演化为我民族文化传统的一种思维定式,成为国民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阻碍我民族走向现代化的一个负面心理因素。芸芸众生往往陷入对“做官发财”既痛恨又羡慕的怪圈——痛恨正在“发财”的贪官污吏,同时又在羡慕中梦想有朝一日,风水轮流转,我也同样发大财。因此,欲塑造现代之国民,必根除这种“做官发财”的传统意识。那么,科举制何以导致升官发财观念?我们下面来分析一下。
第二篇:卿本佳人,亦防贼
卿本佳人,亦防贼
——读《卿本佳人奈何做贼》有感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首先感谢支部推荐我参加这次十分有意义的活动,以下是个人的一点体会,请各位领导、同志们批评指正。
卿本佳人,奈何做贼“意思是原本是好人,后来败坏了,变质了,成了贼人。”古语有言:“人之初,性本善”。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大大小小的贪官呢?古有胡惟庸,郭恒,和珅,建国初有刘青山、张子善,今有胡长清、成克杰、李真,台湾有陈水扁,韩国有卢泰愚、卢武铉……“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这句话是很多落马贪官的真实写照,早知现在何必当初?
宋庆森先生通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分析研究,认为中国官员贪污腐败的主要根源在于:一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古有常言“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千百年来,中国人走的就是一条路读书—当官—发财的路,论语有云“学而优则仕”,“禄在其中矣”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体现。士人学子付诸行动,普通民众也认可为正统,其余皆是旁门左道。芸芸众生往往陷入对“做官发财”既痛恨又羡慕的怪圈—痛恨正在“发财”的贪官污吏,同时又在羡慕中梦想有朝一日,风水轮流转,同样发大财。当今,家长为何不惜重金培养子女读名校,皆是出于“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实际也是为竞争国家机关官员蓄力,这样既光宗耀祖,也有了做大事创大业的机会,根本的还是有了更大的权力,能够得到更多的利益。二是信仰断裂。不少贪官在忏悔录中写道,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出了问题,缺失理想信念等。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精神缺钙导致人性中恶的力量膨胀。没有信仰的人生犹如没有灯塔的航船,没有方向终究会触礁甚至粉身碎骨;三是物欲诱惑。现在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美国经济史学家对人类两千年的财富增长做过统计:从纪元开始,人类用了1880年才使人均财富增长了一倍,而20世纪世界人均GDP几乎翻了5倍,然而财富给人带来了享受,也带来了灾难和怨恨,今天的世界已是一个极度浮华的商业社会,物质崇拜正在摧毁着精神崇拜,人的物欲到了一个极度发酵的历史阶段,正是由于繁华世界的诱惑,致使很多人铤而走险。四是人性的弱点。人的内心世界是一个多棱镜,也是一个万花筒,种种心理因素影响人的行为方式。“偷摘的果子最好吃”很形象的刻画了贪污者的心理,同样的东西不同方法和渠道得到,其效果是不同的,刺激程度也不同的。贪污,因为有风险,所以具有刺激性,因为是一场高智商高地位者才能玩得起的深度“游戏”,就更具有深度刺激性。这就导致一部分人抱着一种变态的侥幸心理去尝试、去体验。而且通过这种不劳而获的途径获得利益更直接,诸如此类的还有“赌博”以及通过炫耀来满足个人表现欲,这些都是引诱一个人去贪污的导火索。
贪污是违法的,贪污更是一种道德的沦丧!当年“三反五反”,武汉福化药棉厂资本家李寅廷用废棉花制成志愿军的急救包,上海大康药店老板王康年将失效的药品供给前线战士,当时诸多媒体对此都进行批判:这些我们批判的奸商,他们的行为实则也是一种贪污,私吞国家财产,为了个人利益弃国家的前途于不顾,是另一种形式的卖国贼。“贪官”自古以来就是人民群众眼中的过街老鼠,人人都想得而诛之。然而“贪”确实太有诱惑力了,否则不可能接二连三的省部级高官纷纷落马。
通过这本书,可明白一个道理,贪官很累,暂且不说河北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原副厅长李友灿在一次搬运赃款就达40公斤的体力劳动,就是心灵上的折磨也足以把正常人给销毁。因为心虚,所以终日忧心忡忡,为了掩人耳目,整日带着面具不敢走在阳光下。人活着不只是为了物质的享受,信仰和精神才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支柱,没有灵魂的人犹如一具驱壳,是行尸走肉。看完这本书,我有深深的感悟,我觉得应该做到:
一、加强政治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面对金钱和名利的诱惑,加强自身的学习,保持思想上的警醒。我是从小接受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长大的,是听着黄继光、董存瑞这些革命英雄为实现共产主义牺牲自己生命的故事长大的,他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时时影响着我。使自己有强烈地责任感和紧迫感,首先确保思想上过关,并在工作中切实找到切入点,做到学以致用.二、坚持防微杜渐,防范上过关。通过书中案例我们可以感受到贪污腐败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自由乃至性命,后果是极其严重的。“一失足成千古恨”,我想这些一定也是追悔莫及者的内心感受,然而真正品尝了其中的滋味,那后悔已晚亦。所以,强化自律意识,构筑廉洁自律的警示防线,是对每个人的考验。顺应形式的发展,强化保廉意识,做到廉洁自律,从而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找准自己的人生航标,始终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真正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三、严格按照制度办事,行动上过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动。工作中按章办事,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我一定拉紧勤政廉政的准绳,做到对国家负责、对公司负责、对员工负责、对良心负责的“四负责”原则,谦虚朴实,严于律己,廉洁奉公。
第三篇:有何奈何
有何奈何
就这样结束了!分手之后,我一直都是那么难受,心中那种痛,是我有生以来尝到的最苦,最痛,很痛很痛。我也知道,就算我再无助,再伤心,再难过,他也不会再理会我了,我们真的结束了。可我是多么不舍得,我始终放不下这段感情。只是爱的方式不一样,就因为我的被动被认为是一种不需要,我的被动让他在短短的几个月对我心淡,我的被动,让我们的感情就这样落幕。我的被动,让他离开了我。我慢慢积聚我的爱,可还没完成,我就彻底的失去他。再也没有让我改变的机会,再也没有让他心痛的理由。
结束之后,很多人都对我很好,为我做思想工作,可是,那种伤心的感觉要怎么除掉呢?他给我的,别人比不上。不是我不懂得珍惜,只是我的性格,藏心里不说,等到堆积堆积后来才恍然大悟,现在真的晚了。我给了你全部,我是真的需要你,而你却在我需要你时候离开了。
走在这个校园里,我感觉这个学校都弥漫着他的气息,让我窒息,让我哽咽。曾一度想着逃课回家,更询问了关于转校的相关问题,我是逃避吗?还是想回到那个能让我的情感有所寄托的东莞?有时候我是真的需要一个人静静,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满脑的思绪都是想着你,想他想到心痛,一痛就流泪。要忘掉这段感情真的很难,他留给我的记忆真的很难擦掉,很难,很难,很难。。他离开了我,感觉全世界都不在我眼里了,我无法专注于其他东西,甚至别人给我的建议(将感情投入到另外一个人身上去),然知道,我做不到,他们不在我眼里。
也就想想吧,也就多么无奈。无论我做什么,再多的痛苦泪水也换不回他一点点感动。也许是第一次,也许是太年轻,也许是太单纯,也许是我太看重,太在乎了,这段感情豪赌,使我到最后输得一无所有。有些无奈我说不出,有些痛苦我挥之不去,一直以为可以从一而终,我关上了爱别人的们,却没有留意打开对他坦然的心窗。以至于他对我越来越冷落,越来越误解我的不在乎,我的被动,其实,真实我,怎么会这样呢?我怎么就是这么傻呢?
也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是难过还是烦恼?还是解脱?离开我是不是他的解脱呢?因为没有我,就没有在他面前任性的烦恼,因为没有我,就没有了那种心淡的感觉,因为没有我,就没有了选择爱与不爱的烦恼。。。
也许,我真的需要忘记这段感情,忘记不属于我的他,不要再幻想不属于我的爱情。。
第四篇:奈何桥边,伊人依旧
三生石上三生缘,奈何桥下问忘川。修得几世同船渡,又俢几世共枕眠?曾经的往日欢颜,伊人远,已隔千山!问一声,君是否无恙,一切安然?
奈何桥上奈何人,相知相寻几时归。
如若繁华落尽时,读懂落花泪珠莹莹,在奈何桥回眸,缠缠绵绵,盼萍与水相牵做比翼!只因你我前世有缘,才会今生相见,相见于充满诗意的奈何桥畔,在那里似乎可以看见山花烂漫!
今生无良缘,奈何桥上见。
今生相遇,便请握住那双手,别在陌陌的红尘中丢了彼此,就这样一直走下去,走到天荒地老,走到奈何桥的那一头,在端起孟婆汤的那一刻,也要在心中感谢,这一生一世,有你的陪伴真好!
花叶不相依,隔岸永相望。
三千繁华,沧海桑田,是谁在轻吟浅唱那首写满忧伤的离歌?是谁徘徊奈何桥下,等待着伊人?于是生命若有轮回,我愿来世与君再见!
在夜里,在彼岸花畔,我等待着你,在在幽蓝的夜里明媚着,忧伤着,感叹着时光匆匆逝去的人,望穿秋水,执着的等待,一曲属于你我的蝶恋!
我们都知,奈何桥前可奈何,三生石上定三生。人的一生是如此的短暂,与你相守的日子就这样的消逝了,我愿祈求那一碗孟婆汤不会让我忘记你,来世,我依然能寻找到你。
在奈何桥上,孟婆悠悠端碗汤,孟婆悠悠收汤碗……
深知,前生再怎么深恋,再怎么相爱,一生走完了,也要过一趟奈何桥上。
站在奈何桥边,对的想念依旧如初,翻开记忆中那一篇篇情书,那一幕幕相遇相知相守的美好,浅浅的笑了,曾经的你我是如此的快乐,愿你我的来世还能再相遇。
站在奈何桥边,频频回眸,伤心处一曲相思,泪珠两行。一念起,天涯咫尺,一念灭,咫尺天涯。
彼岸花开了又谢,花叶永不相见,染红了漫漫黄泉路,我问孟婆,可否不入愁肠!
奈何桥畔那一声声凄凄悠悠的低鸣,天涯从此绝断,我不愿!这一生,你在清水河畔,我在奈何桥旁,终究舍不得割去与你在陌陌红尘中相处的每一刻记忆,我知道你会回来,你会回来渡我。
彼岸花开开彼岸,奈何桥前可奈何。
今生奈何桥上我一定会等你,共同拥抱来生的甜蜜与温情,那个前世的你我,依然是形影不离的彼此!
一年、两年、三年……
孟婆说,该走了……
我的泪水落了下去,依依回首昔日的杨柳西岸,就算是孟婆汤,也淡不去那些来自阡陌红尘的的牵念。
于是我在奈何桥上,静待着,把对红尘的最后一丝留恋化成那苍白双颊的两行清泪,在回忆深处一遍又一遍的记起你,即使孟婆汤也不能阻隔我今生因你所起的所有美好的记忆。
于是今生,我带着前世的记忆,带着奈何桥上孟婆留给我的印记,穿越了千年的风雨,寻爱而来。
一路上,我走走停停,苦苦寻觅着,终于,在灯火阑珊处,一回眸便是永恒。
第五篇:光阴苦短 奈何为情所困
光阴苦短 奈何为情所困
光阴苦短,奈何为情所困;
天涯孤旅,无力重踏征程;
遥思春有尽时,花无永寿,一丝寒凉穿心透,放眼望,情字当空泛起无数悲愁,谁知我,片片思绪前翻后涌,却又似波水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