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创生态村各种说明(5篇)

创生态村各种说明(5篇)



第一篇:创生态村各种说明

关于金牛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说明

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指乡镇辖区内农村常住居民家庭总收入中,扣除从事生产和非生产经营费用支出、缴纳税费、上交承包集体任务金额以后剩余的,可直接用于进行生产性、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生活消费和积蓄的那一部分的收入。包括从事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经营收入,取自在外人口寄回、带回和国家财政救济,各种补贴等非经营性收入,即包括货币收入,又包括自产自用的实物收入,但不包括借贷收入。

2010年度金牛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108元。

2011年10月18日

关于金牛村人口自然增长率 的情况说明

建平镇金牛村在计划生育工作当中完善以“村为主”工作机制,加大对计生工作投入力度,配齐配强计生队伍。几年来,金牛村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保持在政策容许范围内,2010年度我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4‰。

2011年10月18日

金牛村考核指标完成情况

金牛村位于建平镇西北部5.5公里处,辖9个村民组,共778户,2557人,辖区面积为10.5平方公里。

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108元,高于全县水平15%以上,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符合国家要求,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为96.5%,饮水安全、卫生,清洁能源普及率85%,结合新农村建设,金牛村改水、改厕、改圈普及率91%,生活垃圾集中处置率为80%,农作物桔杆综合利用率达到90%,杜绝了焚烧现象,实行桔杆返田,农药使用浓度为2kg/hm,化肥施用浓度为130kg/hm,均低于标值,农用地膜回收率为65%,降低了污染。

2关于金牛村生活饮用水的说明

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是乡镇辖区内生活饮用水水质符合国家《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细则》的程度。

金牛村生活饮用水状况:结合民生工程,搞好全村民饮用水安全工程,全村生活饮用水合格率达到96.5%。

2011年10月18日

关于金牛村清洁能源普及的说明

清洁能源普及率指乡镇建成区清洁能源消耗能量占能源消耗量的百分比,我村居民的太阳能普及率达到85%以上,沼气使用户占总农户的22%。

2011年10月18日

关于对金牛村改水改厕改圈 的情况说明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子的加快,村两委加大对公共卫生加大了投入,几年来改水改厕改圈率达91%,基本达到国家卫生标准。

2011年10月18日

关于对金牛村农作物秸杆 综合利用的情况说明

金牛村本辖区内一年生产的秸杆数量不少,村两委重视环保宣传,村民自觉将一些农作物秸杆还田,一部分农户利用秸杆生产沼气,另一部分对其进行青贮或者氨化作为牲畜的饲料,全村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率达90%。

2011年10月18日

关于金牛村农药、化肥使用强度及

农用地膜回收率情况说明

随着群众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宣传力度的加大,全村居民对农药、化肥使用强度及农用地膜回收率有了明显的认识。几年来,全村农药的使用强度为2kg/hm2、化肥使用强度为130kg/hm2、农用地膜回收率达到65%。

2011年10月18日

争创安徽省生态村——金牛村概况

金牛村位于建平镇东北边缘,是郎溪县古迹较多的一个村,丘陵地貌,与县开发区接壤。达到国家一级公路标准的郎溪县外环过境车辆快速通道“建平大道”穿村而过(村内快速通道长2.13公里),县内的大气候、大发展给该村新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该村以民间金牛的传说而得名,历史上虽然曾分分合合,但“金牛”这个村名一直得以保留沿用,1981年,钟桥公社将金牛村拆分为两个小村,一个仍以“金牛”为村,另一个叫做三益代村,2001年,钟桥乡根据县农村区划调整的要求,又将金牛、三益代合并为一个村,仍沿用“金牛”村名。该村目前辖百亩塘、望丰楼、大庄、大桥、小圩、三益代、胡家湾、九里沟、汤西底、冯村、宋湾、五寸沟、后郭等13个自然村,总人口2570人。占地面积10.5平方公里,农民承包面积2870亩,山场面积1200亩、水田2000余亩、优质茶园2000余亩。

借助独特的地理优势,积极做好村庄规划,上报计划全村在汤西底、三益代、冯村建立三个农民居家安置区,建成后除保留古迹外,村容村貌将在全镇领先。目前,经批准的汤西底安置区700套住宅楼群已动工建设。

金牛村盛产优质水稻、茶叶、贵重花木、经果、特种水产品、是上野忠食品有限公司绿色食品艾草的主要生产基地。勤劳的金牛人一方面用科学的方法、智慧的双手从事发展着种养殖业,出现了一批水产养殖大户、养鸡场大户、养猪场大户、承包茶园、山林大户;一方面在劳动力转移上做文章,全村富余劳力积极参加“阳光工程”培训,为自主创业和外出打工“充电”,据统计,该村每年都有近700名富余劳力活跃在农民工队伍里,仅此项收入就有一千多万元,成为农民纯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其中有许多人靠自己的努力当上了项目经理、工程承包人。2010年,在村两委的坚强领导下、在村经济合作社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下,粮食、油料总产量达到410万斤、水产品50万斤、鲜茶产量15万斤,出栏肉鸡、生猪、草鸡蛋都喜获丰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00元,在全镇率先突破五千元大关。

拥有村集体林场和集体茶园、拥有石坝水库、竹子坝水库等1500余亩集体养殖水面。近年来,该村利用自身条件和借助县经济开发区拓展机遇,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公共积累接近千万元,对民生工程的实施、村级经济的良性发展都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境内有三保殿、金牛石、石坝、钟桥河发源地古桥等知名古迹,所辖自然村名称中有关于“金牛”的系列传说、有中唐名将郭子仪后裔居住地等能对得上号的民间传说,同时,该村紧邻风景秀丽的中型水库-龙须湖水库,近年来,吸引了许多香客和旅游者,村两委看准了旅游业会给村里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形成共识,认为吸引外资将旅游业做大做强,是完全有潜力可挖。

位于三益代自然村南的石坝水库,属小

(二)型水库,坝埂长570米,坝高4.3米,坝顶高程海拨21米,集水面积7.5米,总库容59.4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7万立方米。放水涵底高程海拨高17.8米,涵直径0.4米。因该坝坝埂南端溢洪道是用青石板铺就而得“石坝”名,溢洪道上建有青石板桥,三孔两墩平桥,溢洪道遇雨水天气形成的瀑布,十分壮观。

冯村自然村位于金牛村东南,42户,人口153人。村后山坡上有县内知名庙宇三保殿【继本县境内分流庙(又名大保殿、一保殿)和梅渚镇辖区内二保殿之后,故名三保殿】,三保殿建于南宋咸淳年间,建成后供奉祠山神,香火十分旺盛。民间传说祠山神是“保”级干部,相当于现在村官,象征着人们盼望为民作主的好官保佑当地风调雨顺的心理。大殿3进,殿前有一古柏,虽然几经损毁,但古柏目前仍然枝繁叶茂,被国家确定为皖东南地区飞机的重要航标之一。建国后曾在殿内设小学,文化大革命破“四旧”庙内神像被毁,仅剩的大殿被用于粮食加工厂。改革开放后,附近村民募捐重塑神像,并于2007年又再次募捐,在大殿后新建一进三间大殿,供奉观音、地藏王菩萨等神像,为三保殿增加了景观,吸引了更多的香客、信徒。

三保殿后山坡上有一块巨大的金牛石,金牛石是风化石质,南北长5米,东西宽3米,石上形同水牛曾卧过一样,在石上可见明显牛脚印。据民间传说,石中曾藏卧一头金牛,附近孩童们经常牛背上玩耍,有一天,金牛发怒了,冲出巨石狂奔,跑到不远处一个村庄回头望了一下原来藏卧处,此后人们把这个村庄叫做望丰楼(盼望丰收的意思,现今的金牛村望丰楼自然村);跑到下一个村庄时把牛桩掉了,人们就把这个村庄叫大庄(桩),就是现今的金牛村大庄自然村;跑到第三个村庄处把牛绳掉在那儿了,绳索立即变成了一条埂,人们就把这儿起名叫索埂,此处就是原钟桥乡索埂村,已与新庄村合并为金桥村,索埂人在牛绳索的启发下,学会了赖以谋生的手艺,200多年前就做起了花炮引线,目前,索埂引线厂仍然在省内外享有很高的美誉,产品十分畅销。

宋湾(原名“前郭”)、后郭两个自然村众多郭姓村民传说是中唐名将郭子仪的后裔。郭子仪(697—781年7月9日),汉族,祖籍太原。公元697年阴历十二月十二日(一说是中秋节)生于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传说,他20岁时,在河东(今山西)服役,曾犯过军纪,按律处斩。在押赴刑场的途中被当时著名诗人李白发现。李白见他相貌非凡,凛然不惧的样子,甚感可惜,认为其非平庸之辈。后来,郭子仪果然不负所望。参加武举考试后,便获高等补左卫长史(皇帝禁军幕府中的幕僚长)之职。相传,天宝八年(749年),出任安塞军使,拜左卫大将军。安史之乱爆发的前一年,他已出任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天宝十四年(755年)在河北定县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一次“安史”叛军组织的反扑战中,郭子仪之子(郭子仪一生中有八子七女)郭曙(金吾大将军)的第四个儿子,在溃散中流落在此定居繁衍的后人。

大桥自然村位于钟桥河源头,以河上古石桥命名的自然村,如同镶堪在郁郁葱葱绿化带中的源头河,水质优良,清澈见底,是该村准备开发“金牛一漂”的首选。

紧邻金牛村的龙须湖水库因大坝两侧两座山,形同二龙戏珠,寓意龙须下的湖,故称“龙须湖”。均质土坝,最大坝高17米,坝顶高程33米,坝顶长560米、顶宽6米,干砌块石护坡,坝后设有倒滤层。水库集水面积25平方公里,总库容量3425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670万立方米。2009年初坝顶已修成二级柏油公路,两头分别与郎凌公路、祥花公路贯通,驾车从雄伟壮观的坝顶缓缓驶过,美不胜收的感觉会让你流连忘返、不忍离去。

位于水库大坝南头的红山,海拔150米,山体内全为石头(属花岗岩一种),山体浮土平均厚度1米,长灌木、植松树,该山北面临湖,登高远望,湖中风景尽收眼底。龙须湖大坝埂头抵山西边半山腰处,水库管理处、县自来水总公司水站、水塔均在此处。山的南边不远是从此经过的祥化公路。山的东边是建平采石场矿区,开采的优质块石用于全县各项工程。由于该山地理位置优越,被县和建平镇列入旅游开发重点区域,各种项目洽谈正在进行中。

紧靠龙须湖水库大坝北头的高大山,海拔50米,石头山,有浮土,适应松树成长,有灌木丛,对水库大坝牢固起到关键作用。金牛村委会办公室坐落在山的西北边,另有县渔种养殖场分部几十户居民。山的东边不远是原白茅岭农场高大山分场(以高大山命名)。山的北边郎凌公路从此经过,站在山顶可揽龙须湖水库优美湖光美景。

位于龙须湖水库库水区上部以南水中的“飞山”,由于该山独立成峰,坐落在山洼中,很久很久以前,就得名飞山,现在此山矗立在湖水中央,更象飞来之山。露出水面部分面积约150亩,山上松树郁郁葱葱,站在水库四周任一高处,均可俯瞰飞山美景。

第二篇:创生态村总结

圭山镇额冲衣村委会市级生态村创建

工作总结

2011年以来,我村认真贯彻落实昆明市生态村创建会议精神,按照县、镇工作指示,紧紧围绕“整体推进、突出重点、体现特色、搞好结合”这一总体思路,高标准,严要求,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实现创建活动向深度和广度推进。在村“两委班子”的有效领导下,广大村民积极配合搞创建,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现将创建工作总结如下:

一、村委会概况

额冲衣村委会隶属圭山镇,距海邑8公里,与西街口和长湖镇毗邻,属高寒彝族村落,彝族占本村村民99%以上,辖额冲衣、新戈冲里、老戈冲里3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372户,乡村人口1450人,其中:农业人口1413人,劳动力926人。全村国土面积28.34平方公里,海拔2010米,年平均气温13.50℃,年降雨量809.50毫米,适合种植烤烟、玉米、马铃署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220.4公顷,人均耕地2.3亩。森林覆盖面积13.38平方公里。

目前全村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000余亩,果树面积300余亩,辖区内有温室养鸡大户4户,砂场1个,村民人均年收入达5755.31元。

工作,转变了农民生活观念,提高了生活质量。三个自然村的环境有了很大改观,清理了大量石堆、粪堆、柴草堆等出村,消除了火灾隐患,美化了村容村貌。

(四)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自开展生态村创建工作以来,我村认真开展了六清六建工作,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新建垃圾池、卫生公厕、道路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现建设垃圾房10个,公共卫生厕所1个,修建小水窖60多个,绿化美化达2千多平方米,三个村小组水泥路进行了绿化,植树2千余棵,建文化广场1处,极大的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

(五)积极引导,大力提高农村资源利用率,发展生态农业。通过积极引导,指导村民利用好农业生产所产生的农作物秸秆,将玉米、小麦、豆类等农作秸秆打碎用作家禽、家畜的饲料,也可将农作物秸秆与人、畜粪便堆在一起,通过发酵后用作农家肥;生产中引导村民多使用农家肥,既减少了化肥的施用量,又节约了农业生产的开支,更有利于改良土壤。引导村民将农田里产生的农膜进行回收,回收的农膜可售卖给塑料制品回收站。通过积极引导,结合针对性的技术指导,使广大村民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在经济建设方面,额冲衣村村民的经济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是依靠传统的种植业,以烤烟和玉米种植为主。村两委召开了会议研究,并制定出了调整产业结构的措施。引导农民一手抓生态村创建,一手发展生态经济。在创建活动中,我们积极引导农民因地制宜谋发展:大力发展以圭山山羊为主的养殖业,扩大温氏养鸡的规模;发展以红富士苹果、核桃为主的种植业;大力发展受市场欢迎的农家乐及丰富多彩的庭院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务实建设生态村的经济基础。

(七)统筹兼顾,搞好结合带创建。

生态村创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当前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因此,我们在创建过程中注重搞好结合,进而带动创建活动各项任务目标的落实。

一是以农村饮水难、行路难等热点、难点问题为突破口开展创建工作,增加创建的实效性,让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在这次创建活动中,针对部分自来水管道老化的问题,我们多方筹措资金,进行了自来水管网改造,修缮了三个牲畜饮水水塘,帮助村民解决了饮水问题;针对三个自然村村内部分道路破损严重的问题,我们召集了广大党员和群众干部进行了修路、补路活动;为创建生态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转变,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山更绿,水更清,村庄环境更加和谐。

(一)新建垃圾房10个,公共厕所1个,修建凉亭一座,清理村内牲畜饮水水塘三个,修建小水窖60多个,绿化美化达2千多平方米,三个村小组水泥路进行了绿化,植树2千余棵,修缮文化广场1处。

(二)通过开展创建工作,额冲衣全村人均收入达5755.31元,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2%,三个自然村都接通了自来水,群众引用卫生水达100%;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达100%;地膜回收率达82%;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2%,全村绿化率47.2%高于全县水平;农药化肥施用量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水泥路入户率达80%;村民对村环境满意度高达96%。

通过开展创建工作,我村呈现出村容整洁、村庄美丽的情景,极大的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但创建生态村是一项长期工作,不是一蹴而就便能做好的。我们将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明主”和“班子队伍带村、人才科技兴村、民主法治管村”的要求,结合我村实际情况,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深入贯彻“创先争优活动”精神,以“整治环境、关爱健康”为重点,以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为目的,以经济发展、精神充

额冲衣村委会

年6月25日

2011

第三篇:申报生态村情况说明

创建市级生态村

有关指标说明

一、我村无工业企业和经营性畜禽养殖场,不存在工业污染源排放和经营性养殖场废弃物遗弃问题。

二、我村坚持经济发展与环保相结合的原则,没有裸露矿产开采。

三、广大农户生活垃圾处置主要是采取堆沤发酵后再用于还田还土的处理方式,无害化处理率达75%;生活污水也主要是采取生态还田的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无害化处理率达70%。

四、我村建立了无公害蔬菜基地1000亩,占耕地面积的50%。

五、我村危险废物和农膜的回收主要采取先由各农户单独收集整理分类,然后再由收废品的商贩逐户回收。其处理率和回收率分别达到100%和95%。

六、农药、化肥平均施用量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七、加大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和环境保护力度,通过问卷调查统计,村民对环境状况的满意率达到了99%,有1%的村民代表基本满意。

八、关于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主要是用作饲料、直接还田、还土、堆沤或少部分柴薪,其综合利用率达到95%。

民委员会

二O一一年七月十日

第四篇:生态村

生态村真漂亮

----庆阳镇向荣生态村建设一瞥

围绕庆阳镇“七彩新庆阳,生态养生谷”的建设理念,镇里筹措资金800余万元,全力推进民俗旅游生态村建设。近日,该村顺利通过省环保厅评审,成为省级生态村。

突出绿色建设,以域内长白龙岗山脉“冰雾山”景区为核心,投资40万元,种植梧桐、水蜡球、金叶榆、紫叶李、锦带等花草树木10万多株。计划总投资6000万元,重点建设602亩日光温室蔬菜区;利用河滩建设200亩果树观赏采摘园;沿河建设3公里环河景观带;依山建设300亩野山参观赏园;利用现有村落建设朝鲜族格局家居式旅游区;利用原小学校址建设集“观赏休闲、民俗餐饮、篝火娱乐、”为一体的民俗广场;利用现有荒水荒草地建设100亩观赏垂钓园和100亩湿地保护区,目前一期工程完成投资560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00余万元,先后完成“T型槽排水渠、铁艺栅栏和太阳能路灯”等项建设。其中投资20万元建造3个沉淀池,总面积达5000平方米。

这些建设引来大家齐口夸赞,都说“钟灵毓秀古龙岗,冰雾山下白鸟唱,民俗村里长鼓响,向荣村是真漂亮”。

第五篇:创市级生态村促新农村建设

创市级生态村促新农村建设

——邛崃市南宝乡金甲村创建“邛崃市生态村”

实施方案

南宝乡金甲村位于南宝乡东面,地处邛崃西部,与邛崃市城区相距40公里,距南宝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村内海拔最高处1800米,最低处750米,全年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5℃,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升,全年日照200天左右。森林覆盖率95%以上,全村幅员面积16800亩,耕地面积390余亩。

一、加强领导,明确目标

创建“邛崃市生态村”是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它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村党总支、村委会人员学习领会创建市级生态村的基本条件,做到目标明确,建立导向。村成立了以村党支书记为组长、村主任为副组长、有关条线负责人为组员的“创建领导小组”,健全了一把手负总责、其他成员各负其责的创建组织领导体系。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制定村庄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和2011年工作实施计划,全面达到环境综合治理要求,环境整洁,村庄生态良好的新局面。

二、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针对原来的金甲村村庄布局分散、基础设施、生态建设滞后,脏、乱、差情况突出的状况,我们遵循党中央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的“五句

话”20字的指导方针和成都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目标要求,制订了《邛崃市南宝乡金甲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并把邛崃市环保局制订的“邛崃市生态村考核内容”一并纳入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建设项目和工作重点,力求做到基础设施配套、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和谐文明。在规划的导向和目标的激励下,我们抓住重点、干在实处,推进了金甲村 “三个化”(即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的建设,不仅促进了村级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改善了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村民群众对此普遍感到赞同和高兴。

三、抓住重点、落实措施

在加快区级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创建市级生态村的工作实践中,我们主要应抓以下四大重点工作:

1、以搞好村庄改造为重点,实施村容村貌美化工程

金甲村新农村建设的类型属于“天然自然型”。针对原来交通道路不畅、农村历史性违章建筑物和堆积物较多、脏乱差情况比较突出的状况,去年我们结合新农村建设,以村庄改造与环境整治同步推进,主要围绕搞好“三清”(清洁村庄、清洁路面、清洁家园)、清除“三乱”(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涂乱画)、实施“二改”(改厕、改水)全方位展开。全村修建入户小水泥路3500米,新建河西公路1.95公里。通过点上抓示范、面上抓推进,使我村的整体面貌大为改观,焕然一新。

2、以搞好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为重点,实施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针对原来部分村民卫生意识不强的实际,村创建市级生态村领导小组在建设基础设施的同时、制订了《村规民约》进行思想道德行为约束,进一步提高卫生意识,转变生活方式,改变生活习惯。同时还建立了由5人参加的村级卫生保洁队伍,配备了25只垃圾桶,做到日产日清,建立了农村垃圾清收机制,垃圾收集处理率达到100%。

3、以搞好生活污水处理为重点,实施水环境治理工程

近两年来,全村实施了自来水工程的建设,目前自来水入户率已达到100%。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Ⅳ类水质。全村取缔了露天粪坑,增设公共厕所1所,新造房屋一律改造三格式化粪池,全村改厕率已达到91.7%,使农村的粪便管理已达到规范化管理的程度。

4、以搞好河道保洁和清淤为重点,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结合新农村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2010年全村新修河西公路

1.95公里,清理河道1000米,保证了河道河水的畅通,清理了全村境内河道内的白色垃圾。

通过上述重点项目建设和综合整治的落实,使金甲村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四、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是不断巩固和扩大市级生态村创建成果的关键所在。为了抓好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我们主要健全了以下“三项管理制度”:即一是农村卫生工作例会制度。每月召开一次农村环境卫生工作的专题性会议,由村分管领导和条线负责人参加,通过总结阶段性卫生工作的开展情况,肯定成绩、分析问题、研究措施、落实

整改,使农村卫生工作常抓常新。二是完善队伍管理制度。对路面保洁员、河道保洁员制订工作责任制和考核办法,奖勤罚懒,用制度化管理来规范保洁员的思想工作行为。三是健全环境管理包干区督查制度。对12个组进行划片包干,并确定包干区责任人,村分管领导定期进行督查,真正做到点上有人管、片里有人抓,防止出现环境管理“死角”。

今后,村党支部、村委会将继续把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全面提升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水平的工作内容之一,以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市级生态村的创建成果,为金甲村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而努力。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5/121452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