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暧昧之于社交心理学_疯言疯语_百度空间.
暧昧之于社交心理学_疯言疯语_百度空间
暧昧之于社交心理学 2010-11-19 01:51
很久都没有沉下心来写点东西了,一直就是微博,零散的厉害,这段时间换了工作环境,做了点自己的事儿,见了很多互联网的前辈和大牛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很享受之前这段自我放松下来后恬静的心情,也让自己真的静下来总结了一些之前的问题,看了一些书,在此把一些对于社会化关系层表象(用户行为)和社交心理的理解和大家分享下;
我们生活在男权社会中,潜意识里形成的“男尊女卑”的观念,习惯把女人看作为满足男人感观需求的装饰品和娱乐品。所以传统心理学通常都选取男性作为被试, 并将实验所得的结果视为“客观的”“中性的”“无偏的”结论, 并将其推广到别的群体中, 将原本男女群体间的差异看成是女性群体本身固有的差异, 而几乎不去探讨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这样的做法夸大了男女群体之间的相似性, 忽略了在社会中本身客观存在的机会不平等。在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内化中, 女性不断地将这种男权中心的认知偏差纳入到自己的认知体系中, 并且常常不自觉地以男性标准为核心认同这种准则加以执行。最显而易见的例子是在现实生活中, 女性对苗条身材的狂热追求, 事实上是男权主义社会通过散布这些关于女性意向审美的错误信息来不断地降低女性的自尊, 进一步维护男权主义社会结构及其本身的控制力;
而在社交中,有一种很原始的驱动男女关系建立的联系,叫做暧昧,从本质来说,驱使男女追求爱情的动力确实就是双方的本能欲望,因为人作为动物,同样是具有感性欲望的个体存在,其生命内的本能呼唤不可能消失。但是人又不仅仅是动物,而是社会的人,所以爱情是人的性关系加上人类的灵性。那么除了动物本能需求以外,有其精神的一面,当仅仅需求还只是精神层面的时候,这个就叫做暧昧,这种时候的男女关系的维稳基数是最高的,可进可退,进一步是情人,退一步是朋友。试想下,在你的微博中,有几个是你有过暧昧情愫的异性(当然,我不否认也有同性的存在,这里非歧视,只是几率偏小,不作典型分析);
说了很多废话,接下来进入正题,暧昧的情愫不一定非得是双向建立的,但是却在某种程度我们了解的是,一个偶尔互动的暧昧情愫要远比从来没有交集的要维持的稳定的多,当然,我们无法要求每个人必须回复这种暧昧,但是却有一些辅助的方法来提高这个驱动和引导的动因,这个方法和之前我一直在提到的信息展示层的算法相关性很高,之前我只提到了信息的AIDS传递结构向SARS扩散结构的变化趋势,但是在这个趋势里,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信息冗余的风险,所以必须去找到一个非常好的细分的切入点来证明这个趋势是正向的,那么我们做几个证例参数来做一个算法的推送试验,看下效果会是如何呢,几个关键词:
我经常点到某类女生的页面中去的原因:头像(图片识别的应用发展?)言论的指向性(这个有点复杂,是否可以通过分词或关键字来进行检索或统计)和我的联系性(环境?校友?同事?)我一直都相信一个人对暧昧情愫产生都有一个比较定向的思维逻辑,这个逻辑和环境、形象非常相关,比如隐形的恋学妹,loli控,美腿控,或是喜欢搞下属,当然有些东西是不好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facebook的建立基础,就是让你如何在一个有限空间内更迅速的搞定一个妞,上她还是不上她,这个是个人能力,和网络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但是从原始本质来看,这种建立的过程是值得我们去深挖的,特别是已成熟的社交网络中,如何在一个短暂的爆发停顿期,更快的进行扩散和维稳用户,建立这种无形的暧昧关系,是非常关键的因素,这个是针对于暧昧中主动性一方的信息push的算法规则,我们前面也提到要提高这种暧昧的互动性,所以我们还需要关注被动方的心理;
一个人想跟我建立暧昧关系,首先我们的心理并不是排斥,甚至是得意和暗爽,请注意,这个时候,是否就有可能去把握住被动方的炫耀的需求心理?我觉得这个需要在这个地方做一个开关,或其他的算法来解决(算法不一定精准,故存在风险),对于现在的女性被动心理而言,长相的影响比例不再是起到决定性因素,所以,这里就存在了非常多的机会,和非常多的信息展示的可能性,这个想和我暧昧的人,有什么是值得我去关注的,这里可以建一套完整的权重推荐算法,和个人相关;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外部因素,一个受人欢迎的男生和女生,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一个社交关系的中心节点,如果能把这个节点不断的增多,意思就是,让一个人并不是跟一个人暧昧,而是多人时,这种社交的关系,才是更贴近我们生活实际的关系层的,那么在这个里面,又包含了一套完整的节点式的信息展示推送机制,这个机制算法更偏向于多层关系的关联,也就是上面所提到的两个算法的综合关键数值的关联;
最后要说明的,就是,这种暧昧的关系仅仅是人性的感情层面,当然在新浪微博这样的平台中,更多的是传媒或专业体系的信息,也应该是有同样的机制来解决,只是去调整这套算法中的每个关键词抓取的不同。
----------------------
对于社交的信息关联,一定是存在一套机制或算法可以去模拟这套体系的,如果用魔方来解释,互联网1.0是一宫格,现在的社交信息层关联是4宫格阶段,增加的是信息的关联算法;下一个阶段是9宫格,增加将是互动的关联算法;每个魔方都有一个骨架,是一个十字轴,这个轴就是环境、时间。
这些都只是一些个人的想法的沉淀,当然里面有很多缺漏和不完整的部分,但是这个趋势应该是没错的,只是在这个方面,有多少人能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做好一个简单的表层产品,在后台来实现这套复杂却又很迷人的机制,目前来说,没看到,facebook有在做,flipboard有在尝试,但是在中国,得有一套符合中国人思维定性的产品架构来论证这个
第二篇:社交心理学论文
社交心理学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为基础,应用心理学的方法研究社会交往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学科。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社交心理学论文,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社交心理学论文一
随着网络在社会中的普及,网络与人们现实生活的结合愈发紧密,人们可以轻易在网络中获取信息,教育也可以从网络方式中得到全面拓展。基于这种发展现状下,人们的思想极易被社交网络影响,尤其是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社交网络的影响力之大是不可小觑的。为了使社交网络得到更好地应用,相关部门应从心理学视角下,对网络用户个体行为加以约束。
一、社交网络对用户行为的影响分析
2014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社交网络用户中,18至35岁群体占据了64.4%的比重,高中到本科这个阶段的社交网络用户群体则占据了84%的比重,这个数据充分说明,我国的社交网络用户中,年轻群体的数量超过了一半,在这里面,更多的是在校学生,这里包括了初中、高中和大学。年轻人对网络的喜爱与广泛运用,注定了学校的教育与网络无法分割,学校教育已经迈入了网络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时代。网络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方式都发生了较大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再固定单一,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轻易的了解到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不仅在量上能够达到人们的需求,在质上同样能够提供一定程度的满足,信息来源的丰富与多样化,促使人们认知方式的改变,举个例子:近年来,我国的微博平台发展十分迅速,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主流微博平台用户已经上亿。微博具有强大的群众基础和便捷的传播方式,微博舆论经常弘扬我国的传统美德、曝光社会不良行为、关怀弱势群体、监督政府部门的工作、关注生态环境等,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推进作用。另外,微博舆论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可以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解决困难。有关部门在进行救援计划时,会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计划实施起来也会更加效率。基于这种社交网络下,人们很容易被其舆论影响,从而产生个体行为的变化。
二、社交网络管控难点分析
(一)网络形势下个体行为规范的控制难点
通过正确的舆论宣扬与行为指导,学生可以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网络时代的来临,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由于不良影片与言论在网络上大量充斥,且没有完全有效的肃清措施,年轻人很容易就能够接触到许多的负面信息。年轻人冲动、热血,富有模仿意识,缺乏一定的辨识能力,其思想观念很容易被牵引、被误导,枯燥的校园生活让他们对外界社会充满向往,通过网络信息的传播与煽动,人们很容易便产生暴力等相关行为,进而给社会带来损失,给自身带来无法弥补的伤痛。在网络时代下,我们更应该注重对网络健康环境的营造,有效规范年轻人的行为习惯,最终让年轻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走上正轨。当然,目前这方面的技术还并不成熟,故而我们需要做出更多努力,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网络要如何发挥其有效的行为控制作用?关于这一方面,我们任重而道远。
(二)网络时代下舆论导向的控制难点
网络环境难以全面监控,往往网络上一件小事,很容易在网民的围观下,造成剧烈的宣传风暴,这种宣传的价值观难以把握,网民的意识也相对薄弱,在没有权责的情况下,很容易给社会,或者给个人带来极大压力,进而造成个人生活秩序的紊乱或者是社会的动荡。这种是无意识宣传,而若是反动分子通过网络,进行不利的舆论宣传,再经过有心人的大量传播,也极有可能给社会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对社会的稳定也会构成威胁。
(三)网络道德监督的难点
网络信息的出现,使网络教育强势介入到了这一教育过程,并且发挥出了极强的作用,然而网络环境具备虚拟与隐蔽性能,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随意发挥的社交环境,在这里,舆论与信息得不到监督,虚假、暴力、淫秽等信息无处不在,这些信息的出现,在满足了青少年好奇心的同时,也对他们的价值观产生了扭曲引导,这些得不到监督的网络教育,使网络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挑战。
三、基于心理学下如何对社交网络个体行为加以控制
(一)构建网络舆情监测系统
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在国际中发展历程较长,最为传统的监测手段一般采取手工操作,以人工方式为基础,通过员工监测指定页面的方式,检索出页面中重点监测词汇,从而寻找出最新的舆情动向。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该种监测技术已经不能适应大量信息的需求,基于此,TDT研究项目产生,其核心内容包括话题追踪、监测、报告及关联监测等。构建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框架,需要广大技术人员与政府机构共同努力,结合我国网民实际需求,不断健全系统监测模块,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从监测过程及程序的角度分析,其框架本质为获取收集数据、整理数据、依据不同用户要求分析.(二)利用主流媒体第一时间造势
因为社交网络舆论具有易传播、关注点比较多的特点,所以利用主流媒体对其进行引导,为其造势,吸引人们注意,且主流媒体的公信度可以把微博舆论的可靠性瞬间提高,使群众信服。具体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主动关注微博舆论,预测微博舆论走向。当微博舆论有走向混乱的趋势时,主流媒体要利用其强大的资料搜集能力及时拿出证明,为微博舆论澄清真相,不给那些虚假信息传播以可乘之机;二是建立起合理的微博舆论应对机制,主流媒体建立自己的专属微博平台,当微博舆论出现问题时可以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主流媒体可以鼓励专业、理智的微博舆论的发表,提高微博舆论的整体质量。主流媒体专属微博的开通,对于群众问政有着监督作用,有效改善群众网络问政情况,比普通媒体更有实际意义。
(三)引导舆论代表的言论
在越来越多的微博舆论事件里,我们认识到了舆论代表言论的重要性,这些舆论代表在微博舆论的内容和结构中都处于核心地位。所以要想正确地引导微博舆论走向,必须要先培养合适的舆论代表。正确引导舆论代表言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宣扬正确的网络道德,在微博交流中,要鼓励舆论代表们深入挖掘舆论的内涵和背景,全面了解舆论的内容,做到实话实说;鼓励他们尽量在自身专业相关的领域发表专业性的见解,做到见解独特、有深意;鼓励他们学习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鼓励他们接纳其他人发表的意见,而不是一家独大,做到善于倾听;二是培养主流舆论代表。在选择主流舆论代表时,要选在社会中话语权比较重、素质合格、专业水平扎实、有较强的判断和引导能力的个人或单位。他们发表微博舆论时,会产生比较大的反响,在引导舆论走向方面有强大的控制力,即促进了微博舆论健康发展,又提升了自身的形象。
(四)严厉打击社交网络舆论操控现象
要想正确引导社交网络舆论的走向,必须要先打破网络公关对言论的操控现象。如何严厉打击舆论操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便进行:一是加强对运营网站的监督和治理。对于舆论的运营网站,要加强监督,确认是虚假信息或者受到操控的舆论,要求运营网站作出解释,阻止虚假舆论的扩散。对虚假舆论运营网站,有关部门可采取删帖或者直接封号的方式进行严厉打击,如果情节比较恶劣违反相关法律的,可通过信息部门查询其IP地址对其进行抓捕拘留。另外,建立舆论实名制也是一种阻止虚假信息传播的有效手段,遇到虚假信息可及时查询到个人详细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二是社会各部门联合打击网络公关。网络公关得以生存是因为其复杂的关系利益链,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网络公关问题就要切断这些关系利益链,所以需要网络、行政、司法、企业等各个部门联合,团结一致打击网络公关。同时给网民普及网络公关的危害,让网民不给网络公关提供便利,抑制网络公关的嚣张气焰,网民一旦发现网络公关的存在,立刻上报相关部门,及时进行处置。
四、结束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的社交网络平台也越来越发达,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对社交网络用户个体行为产生了不良影响。网络只是一个工具,不止是正确地认识这一工具,我们还要运用科学有效的办法,使这一工具能够切实为我们的教育服务,使我们能够培育出具备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且具备高素质地人才,最终使教育能够达到服务人类,服务社会的根本宗旨。据此在这个发展趋势下,需要对社交网络的应用进行正确引导。利用主流媒体第一时间造势、确立舆论代表发表有影响的言论、严厉打击网络公关对舆论的操控等,帮助广大网民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为青少年学生创建一个有益身心的发展平台。
社交心理学论文二
摘要:
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由 QQ、微博、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IM)和人人网、开心网等社交网络服务平台(SNS)成为用户能够通过各种文本展示自我并与各类“熟人”之间交流互动的一种方式。如果把这些社交工具及网络平台视为一个巨大的“虚拟剧场”的话,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个舞台上进行精心表演,目的是为了建构在朋友圈好友中“理想的形象”。本文根据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解释一些现象,理解我们自己及他人是如何通过社交工具及网络平台建构“公共形象”的。
关键词 :
戈夫曼 拟剧理论 印象管理 社会互动
由 QQ、微博、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IM)和人人网、开心网等社交网络服务平台(SNS)组成的现代网络社交工具,正是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而产生的时代产物,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市场取向。这些新兴的网络社交工具借助其易于掌握、方便快捷、辐射面广等优势,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愈发重要的角色,并逐渐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习惯。随着这些网络社交工具被普遍接受和使用,一种新的社交形态,即“虚拟社交”应运而生。本文将用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来浅析虚拟社交网络中的这些社会互动行为。
1.戈夫曼的“拟剧理论”
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戈夫曼较为详细地阐述了这一戏剧思想,并试图用它来解释人们之间互动的动力学。他认为人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相互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表演。我们每一个人就像演员一样,在某种特定的场景下,按照一定的角色要求在舞台上表演给观众看。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我们总是尽量地使自己的行为接近我们想要呈现给观众的那个角色,观众看到的是那个表现出来的角色而不是演员本身。当表演结束,演员回到后台以后他的真实面目才展现出来,演员才又恢复其本来的自我。而后台是观众所看不到的地方,用于分隔舞台与后台的屏幕把通过表演展现出来的世界与真实的现实世界隔离开来,也把演员与观众分隔开来,从而造就出一个表演中的世界,使观众暂时忘记现实的存在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表演出来的世界中去,跟着演员所呈现出来的那个角色去体验另一种生活。
1.1表演框架
表演框架是指人们内化了的现存的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是一系列的惯例和共同理解,也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舞台上进行演出的依据。戈夫曼认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以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场次进行表演,如果能够按照剧本表演就会按照剧本表演,当剧本不明确或不完整时就要随机应变、临时创作。表演框架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或因素:(1)剧本期望。也就是社会规范对各种社会角色的限定。社会是一个一直在演出的戏剧舞台,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生活舞台上的演员。但是,在个人行动的后面隐藏着强有力的“剧作家”,这个“剧作家”就是社会体系,它不允许个人离开剧本。人们的行动受社会体系预先写好的“剧本”的限定。当然,人们的行动也会受其他人,包括其他演员和观众的影响。(2)剧情。所谓表演,就是在某种社会情境中,人们为了给他人留下某种印象而做出的所有活动。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社会生活舞台上扮演着角色,都是表现剧情的人,即剧情表演者。表演的目的是要表达某种意义。戈夫曼认为,表演者可能很真诚地相信他所表演的行为,也可能不相信自己所表演的行为,而是做给别人看的。(3)剧组。戈夫曼把在“表演某种剧情时进行合作的一些人”,称之为剧组。(4)表演区域。包括前台与后台。前台是按固定方式进行表演、为观众规定的特定情景的舞台部分,主要由布景、个人外表和举止等三个部分组成。后台是不让观众看到的、限制观众和局外人进入的舞台部分,只有关系更为密切的人才被允许看到“后台”正在发生的一切。(5)假面具。在戈夫曼看来,人们之间的互动,就是每个人都在表演自己,但不是表现真实的自己,而是表现伪装起来的自己,在他人面前故意演戏,也就是戴着假面具在社会中生活。假面具是同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标准相一致的前台行为,是一种角色面孔。戈夫曼认为,“假面具”并不等于欺骗工具,两者是有区别的。
1.2印象管理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实质是“印象管理”。他认为,“在人际互动中,不管个人具体目标是什么,他的兴趣始终是控制他人的行为,特别是控制他人对他的反应。这种控制将主要通过影响他人而逐渐形成的限定而实现的,而且他能通过给他人某种印象的方式借以表现自己达到影响这种限定的目的,他给人的这种印象将引导他人自愿地根据他的意图而行动。”这就是所谓“印象管理”。在“拟剧理论”中,戈夫曼用印象管理理论解释了我们根据什么来表演、在什么样的情境中表演、怎样去表演的问题。戈夫曼认为表演是被有意或无意地设计出来的,用以给他人制造一个“我们是谁”的印象,这是一个理想化的“自我”。戈夫曼认为,社会和人生是一个大舞台,社会成员作为这个大舞台上的表演者都十分关心自己如何在众多的观众面前塑造能被人接受的形象。拟剧理论研究的是人们运用哪些技巧在别人的心目中创造印象。
2.虚拟社交网络中的社会互动行为
常见的虚拟社交网络中的社会互动行为有以下几种:(1)发微博(发状态、发说说)。利用社交工具及网络平台提供的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即时分享表达心情、感想,发布信息的一种行为。(2)加好友(加关注)。利用社交工具及网络平台提供的功能,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查找搜寻与现实中的好友、陌生人建立网络虚拟平台上的好友关系,在社交工具及网络平台上随时随地了解好友的最新动态。(3)评论。用户对其他用户所发表或者转发的内容,通过文字或者表情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作为对发布者本人及所发内容的回应的一种行为,例如:点赞。(4)转发。用户看到其他用户所发表的内容,大多数是因为对内容的认同或欣赏,想以这种形式间接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并进一步扩散到自己的圈子中与他人分享的一种行为。(5)赠虚拟礼物、卡片等。利用社交工具及网络平台提供的功能,用户可以通过制作或挑选虚拟礼物、卡片等形式,在平日或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向被赠予方表达自己的心意的一种行为。
3.虚拟社会互动行为的拟剧理论解析
由上述的几种常见的虚拟社交网络中的社会互动行为可以看出在虚拟社交网络的“舞台”上,每位“表演者”既是演员又是观众。演员的表演分为四种模式,每一种模式都代表着一种表演意义:(1)理想化表演。理想化表演是掩饰那些与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与标准不一致的行动。现实理想化的面孔,首先意味着一定程度的掩饰。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表演模式,这种模式的特征就是集中展示自己理想化的形象。在发布内容前,我们会自己斟酌自己想发布的内容,心里暗暗评估这条内容是否能够获得观众的肯定,是否会被某些人耻笑。我们精心编辑文字与图片,等待着回复和“赞”。(2)误解表演。这种表演的目的是使观众产生错觉,比如为了获得尊重,一个本来脑中空空如也的人在社交工具及网络平台上装得很有学问,本来并不富裕的人炫耀自己的奢侈物件或者“高档生活”。(3)神秘化表演。与互动方保持一定距离,使对方产生一种崇敬心理的表演称之为“神秘化表演”。戈夫曼认为,对一个人越熟悉,就越容易轻视他。所以,有的“熟人”更愿意发布让人看不懂的内容或曲高和寡的内容,以将自己与大多数人区隔开来。这样做就是让观众对演员产生“陌生”的感觉。(4)补救表演。戈夫曼对此提出了四种补救措施:①表演者使用的补救自己表演的预防性措施,它包括戏剧忠诚、剧组素养、戏剧规则。②观众或局外人用以帮助表演者补救其表演的保护性措施。③表演者还要采取一些措施,以使观众或局外人都能为了表演而使用那些保护性措施。④观众有意的忽视。例如:用户对所发表的内容或者评论有删除的权利;用户有可能将朋友圈场外产生的尴尬放置到朋友圈中,主动表露这种丢面子或者尴尬行为,但这种表露是经过修饰的,让人觉得自己“可爱”,而且希望得到大家的安慰,甚至期望得到大家认为自己“可爱”的结果。好友对其所发的内容不予以评论,予以忽略等等。
每一个人都是在舞台上用心投入表演的优秀演员,不仅在现实生活中,还有虚拟的网络世界。每一个人与他人不断互动交流尽力向他人展现自己最美的一面,扮演好自己的每一个角色。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作为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中比较经典的理论之一,在现代发达的网络信息化社会中依旧散发着其独特的经久不衰的魅力!
第三篇:社交心理学论文(模版)
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一个生活在社会之外的人,同人不发生关系的人,不是动物就是神。”这就是说,人总是在与他人的联系和交往当中生存、发展的。大学生是整个社会中最活跃的一个群体,他们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望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获得友谊和理解,心理正常发展、个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大学生实现其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大学生都向往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据统计资料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使工作成功率与个人幸福达成率达85%以上;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因素中,85%决定于人际关系,而知识、技术、经验等因素仅占15%;某地被解雇的4000人中,人际关系不好者占90%,不称职者占10%;大学毕业生中人际关系处理得好的人平均年薪比优等生高15%,比普通生高出33%。由此可见,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对于大学生中交往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解决!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
1.渴望与人交往,但实际效果却不甚理想
在大学校园,大学生所固有的思想活跃、精力旺盛、兴趣广泛等性格促使其交往欲望强于其他人群。正如德国学者斯普兰格描述的那样:“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没有像青年时期那样强烈地渴望被理解的时期了。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那样深陷于孤独之中,渴望着被人接近与理解;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人那样站在遥远的地方呼唤”。但调查表明,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能力强、人际关系融洽、能与周围同学和睦相处的仅为60%;27.8%的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一般;12.2%的同学在人际交往中存在较多问题;3.4%的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存在严重的交往障碍。表明有40%的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一般或较差,人际交往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2.在交往中存在自卑、自负、嫉妒等不良心理
自卑是个体因担心失去他人尊重而引起的情感体验,是大学生中最常见的不健康心理表现之一。究其原因,或由于学习上的差异,或缺乏文体等方面的特长,或相貌、身高、经济条件等方面不如别人,或因上述诸方面而自我评价过低。特别是个别自卑感极强的人,在人际交往中缺乏自信心,自贬自责,不愿或不敢大方地与人交往,结果就影响到其与周围同学的和睦相处。与其相反,自负则是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自以为是,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自然落得曲高和寡、缺少知音。
嫉妒是人际交往中的又一心理障碍,是在才能、成就、地位或境遇不如别人时,由羞愧、愤怒、怨恨等产生的复杂情绪状态,它限制人的交往范围,压抑人的交往热情,甚至能反友为敌。培根说:“嫉妒这恶魔总是在暗地里,悄悄地去毁掉人间的好东西”。从本质上讲,嫉妒是看到与自己有相同目标和志向的人取得成就后而产生的一种不适感,是不能客观认识自己和他人的结果,因而也是一种影响交往的不良心理。
3.沉溺于虚幻的网络世界不愿面对现实生活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虚拟世界开始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踏着铃声进出教室,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倾诉衷肠”,这一形象的描述,真实地反
映出当今大学生网络交际的现实,加剧了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退化趋势。调查表明,有39% 以上的学生认为,纷繁复杂的网络虚拟世界使自己沉迷其中而脱离了实际生活。实践证明,大学生长期沉溺于网络,或以网络社会代替现实社会,就会弱化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4.经济状况对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比较明显
大学校园中存在一个贫困生群体,近年来,这个群体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一些大学生因家庭困难使正当需要得不到满足,导致其心理压抑感增强。此外,大学生交往方式的多样性及新奇、互惠的特点,也给这些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负担,使其变得愈发不爱交际,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更不愿参加需要经济投入的活动,久而久之,就慢慢形成了回避或不善交往的性格缺陷。
因此解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但我们要想提高自己人际交往能力也要学会一定的方法。
如何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几乎所有的人都懂得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但尽管如此,大多数都不知道怎样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甚至相当多的人错误的认为拍马屁、讲奉承话、请客送礼,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其实,处理人际关系的决窍在于你必须有开放的人格,能真正的去欣赏他人和尊重他人,要学会从内心深处去尊重他人,首先必须能客观地评价别人,能找得出别人的优点,你会发现你的亲人、朋友、同学、身上都有令你佩服、值得你尊重的闪光之处。你会发自内心去欣赏和赞美他们,你会在行为上以他们的优点为榜样去模仿他们。这时你就会发自内心去尊重和欣赏他人,你就达到了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境界。换个角度想,若有人对你有发自内心深处的毫不虚假的欣赏和尊重,你肯定会由衷地喜欢他(她)们并与他(她)们真诚相待。
掌握良好的交往技巧,不断提高与人交往的实际能力!
学会赞美!理学家詹姆士曾经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生命要求是渴望被肯定”。生活中,人人都有自尊和被承认的需要。你称赞别人,恰好能使他人的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实际语言,常常可以带来一天的好心情。问题在于,要学会善于赞美,要讲究赞美的分寸和方式,真诚地赞美别人,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能说出对方的可称赞之处,这样才显得合乎情理,才能拉上,别人并不缺少值得赞美的东西,在乎的是被人关注和发现。我们都有体会:一句赞美的近彼此间的心理距离。否则就会适得其反,给人一种阿谀奉承之感。
学会倾听!达和倾听在交往中同样重要。实际上,倾听是人际交往中的一大艺术。很多人希望有人听他倾诉,以满足他自我存在的价值感。某种意义上,倾听是对他人最好的称赞。遗憾的是,有些大学生,自认为能说会道,夸夸其谈,不愿听或听不进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因此,很难处理好与同学的关系。一位哲人说过:“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很明显,就是要我们多听少说”。所以,要掌握听的技巧,做到能耐心、虚心、会心地听,在听的过程中使对方感到你对他人的尊重,自然也就达到了你交往的目的了。
学会感恩!人云:“人只有德于我,不可忘也;吾之有德于人,可忘。”感恩不仅是个人良好交往能力的需要,更是个人品德的体现。赫舍尔认为感恩意识意味着承担任务,受到召唤,它体会到生活是获得,而不是索取。事实证明,常怀
一份感恩之心,就会主动帮助别人,就能体会到助人为乐的快乐,就能得到大家的喜爱和认同,而不懂得回报的人,就不愿为别人做好事,就不能得到大家的接纳和喜爱。所以,我们大学生要珍惜自己生命所拥有的一切,强化感恩意识,时时对助人者心存感念,这样就会营造一种和谐的校园人际氛围。
掌握批评的艺术!融洽的人际交往并非都是一团和气,真正的友谊包括善意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真诚地帮助别人分清是非恰恰是交往真诚的体现。要学会批评,掌握语言分寸,先肯定其优点,再指出应改正的地方,对方就往往容易接受和乐于改正。在批评别人时,切忌只图一时痛快而不顾及对方自尊,否则会让对方不快,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其结果不但违背初衷,自然也失去了批评的作用和意义。
不断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工具,在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因而,日常生活中要学会正确运用语言,学会用清晰、简练、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尤其要养成对人用敬语、自己用谦语的习惯;谈话要有幽默感,同时还应注意讲话时的表情、节奏等,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通过学习《社交心理学》使我明白了很多做人和交往的道理,同时也明白了交往能力对于一个大学生的重要性。社交心理健全的人能够在工作学习及生活中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综合运用各种人脉,提高成功率,能够主动融入现实生活与环境中去,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替身个人社会价值;反之缺乏健全社交心理的人,则容易形成一种失调的人际关系,不利于工作和学习,最后滞后于社会发展的大势,与社会脱节,不利于个人发展进步。因此,培养健全的社交心理是一个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相信只要我们把握社会交往的原则和目的,正确对待自己与他人,掌握科学的社交技巧,并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努力践行,就一定能够建立起自己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为日后的做事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浅谈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
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
姓名:李复辉
学号:08121068638
专业:农机0803班
qq:740023955
第四篇:百度空间详细代码
空间名称和简介区域
#header ——主体部分—空间头部的整个标题部分 #header p.lc ——主页左上角背景图片 #header p.rc—— 主页右上角背景图片
#header p.tit ——空间名称,即主标题,名字大小颜色 #header p.tit a.titlink ——空间名称链接,未被点击 #header p.tit a.titlink:visited——已被访问过的链接 #header p.desc ——空间简介,即副标题,位置大小颜色
导航栏
#tabline ——菜单下方的横线,即分隔符,用来与空间名称分开
#tab ——导航菜单栏主体—页面上方“主页博客|相册„„”栏背景图片
#tab a.on,#tab a.on:link,#tab a.on:visited—— 选中状态,即“导航栏链接”,大小颜色+背景
#tab span ——导航栏项与项之间的分割符“|”
#tab a:link ——TAB“博客|相册„„”栏链接颜色,未被点击 #tab a:visited——“博客|相册„„”已被访问过的链接
#tab2 ——(基本选项 | 模板设置 | 高级设置 | 访问统计)这行的菜单主体属性 #tab2 span ——TAB选中状态 #tab2 a ——TAB未选中状态 #tab2 a:link #tab2 a:visited ——已被访问过的链接 内容区域
.stage ——页面正文所有部分(导航栏以下)
其它区域(即访问量等信息)
#comm_info 主体部分——“其它”中“已有 人次访问本空间”颜色、位置
#comm_info p.line ——“已有 人次访问本空间”下面粉红色分割线相关设置 #comm_info a——“其它”中“什么是RSS?”颜色 #comm_info a:hover——悬停效果 #comm_info.mod——区域标题
#m_comm_info.modbox——其它区域模块
#pvshow——访问量数字字体#m_comm_info p a——百度logo 页码区域
#page ——主体 高度大小位置
#page span—— 当前页码(不可点击)#page a.pc—— 上一页和下一页 未被点击 #page a.pc:visited—— 已被点击 #page a.pi ——页码(可点击)
#page a.pi:visited ——已被访问过的链接 模块区域
.mod ——模块标题,上下间距.modhandle{cursor:move}.modth ——模块标题栏主体和正文之间的距离.modhead ——模块标题区的位置
.modopt ——模块操作区(如写新文章),间距
.modtit ——模块标题区(如文章列表、个人档案)大小颜色.modtitlink ——模块标题链接.modact ——操作文字链接,“修改个人资料”链接,——右上角“编辑”等链接的相关大小颜色设置。
.modbox ——模块内容区主背景颜色等
a.modact:link——“修改个人资料”链接颜色 a.modactlink:visited ——已被访问过的链接
.modtl ——模块左上角远郊边沿图片背景,第一列,空列
.modtc—— 模块中上的背景图片背景,第二、三列,个人档案、修改个人资料.modtr ——模块右上角背景图片背景,第四列,空列.modbl ——模块左下角背景图片背景
.modbc—— 模块中下、最下端一条背景图片背景.modbr ——模块右下角背景图片背景
文章区域
#m_blog p.tit ——文章标题
#m_blog p.tit a ——文章标题链接,大小颜色,未被点击
#m_blog p.tit a:visited ——文章标题大小颜色已被访问过的链接 #m_blog p.date ——文章发表日期,文字大小颜色 #m_blog p.cnt—— 文章内容大小颜色 #m_blog p.more ——“阅读全文>>”
#m_blog p.more a ——“阅读全文>>”的大小颜色,未被点击
#m_blog p.more a:visited ——“阅读全文>>”的大小颜色已被访问过的链接 #m_blog p.opt ——文章操作区(如“编辑”等的颜色大小)#m_blog p.opt a ——文章操作链接大小颜色
#m_blog p.opt a:visited ——“编辑 删除 评论(4)浏览(21)”已被访问过的链接 #m_blog p.line ——分隔条的相关设置
#m_blog p.none ——无文章提示信息,隐形设置,不需要改变
个人档案区域
#mod_profile.modtit——首页个人档案标题
#m_pro a ——个人档案中“查看详细信息”的颜色,未被点击 #m_pro a:hover——悬停效果
#m_pro a:visited ——个人档案中“查看详细信息”已被访问过的链接 #m_pro p.image ——个人档案中个人头像的显示位置,分为“中,左,右——center,left,right”
#m_pro p.act ——操作区——个人介绍和头像的间距 #m_pro p.user ——个人用户名的大小颜色 #m_pro p.desc ——个人简介的大小颜色 #m_pro p.line—— 分界线 #m_pro td #m_pro.photo——照片的背景(此项以下不能预览 #m_pro.photo td——加为好友发送消息中间“|” #m_pro.photo.image #m_pro.photo.line——头像下划线 #m_pro.ref #m_pro.ref.tit——从“用户名”到“圈子” #m_pro.ref.cnt #m_pro.basic td——用户名至查看该用户在百度的等 #m_pro.basic.tit #m_pro.basic a:hover——男省份日期链接,鼠标悬浮在上的链接,未被点击 #m_pro.basic a.nlk:hover——“贴吧发言”“知道回答” #m_pro.pline——中间分界线 #m_pro.pitem——字体 高度
#m_pro.pitem.tit——我曾就读过的学校等 #m_pro.pitem a:hover——鼠标悬浮在上的链接
相册区域 #m_album p.image ——相册中照片的显示位置,分为“中,左,右——center,left,right” #m_album p.page ——“上一页”>>“下一页”
#m_album p.page a ——“上一页”的“下一页”未被点击
#m_album p.page a:visited—— “上一页”的“下一页”已被访问过的链接 #m_album p.image——相册预览区域 #m_album a img——图片链接
#m_album a:hover img——图片悬停效果 #cbut——相册操作按钮
#cbut a img{border:0px;filter:alpha(enabled=0)} ——按钮图片
友情链接区域
#m_links p.item ——子项——友情链接中字体颜色大小
#m_links p.item a ——名称(链接)——友情链接中字体的大小颜色,未被点击 #m_links p.item a:visited ——友情链接中字体的大小颜色,已被点击 #m_links p.line ——分界线
自定义模块1-4 #m_mylink1-4 p.item——“描述”的内容 #m_mylink1-4 p.item a——标题链接名称
#m_mylink1-4 p.item a:visited——标题链接名称已被访问过的链接 #m_mylink1-4 p.line——分割线
文章分类区域
#m_artclg p.item ——子项——文章分类中各分类后面主题数及括号的大小颜色 #m_artclg p.item a ——分类名称(链接)——文章分类中各分类的大小颜色,未被点击
#m_artclg p.item a:visited ——文章分类中各分类已被访问过的链接
#m_artclg p.line ——分界线——文章分类中各分类之间的分隔符的相关设置 最新评论区域
#m_comment p.item ——子项——最新评论中用户名的大小颜色,未被点击 #m_comment p.item a ——最新评论中用户名的大小颜色,未被点击
#m_comment p.item a:visited—— 最新评论中用户名的大小颜色,已被点击 #m_comment p.item a.cnt ——最新评论中评论文字的大小颜色,未被点击
#m_comment p.item a.cnt:visited ——最新评论中评论文字的大小颜色已被访问过的链接
#m_comment p.item a.cnt:hover ——最新评论中评论文字鼠标悬浮在上的链接 #m_comment p.line ——最新评论中各评论之间的分割线的相关设置 相册列表
#m_albumlist——第一层相册区域背景
#m_albumlist p.none——无照片提示信息 #m_albumlist a img——小相册封面图
#m_albumlist a:hover img——鼠标悬停效果 #m_albumlist p.line——分界线 #m_albumlist p.tit——相册标题 #m_albumlist p.tit a #m_albumlist p.tit a:hover——悬停效果 #m_albumlist span.count——照片数量
#m_albumlist a.act——操作区链接,如编辑、删除 #m_albumlist a.act:hover——鼠标悬停效果 #m_albumlist p.note——相册第二层图片区域 #m_albumlist p.desc——相册简介 #m_albumlist span.size——照片尺寸 #m_albumlist #page ——当前页码 #m_albumlist #page a——其他页码
#m_albumlist #page a:hover——鼠标悬停效果 #imagee a img——第三层图片区域
#m_albumlist p.phimg a img——图片
#m_albumlist p.phimg a:hover img——图片按钮悬停样式 #m_albumlist p.phinfo——图片信息
#m_albumlist p.phpage——操作按钮的区域 #m_albumlist p.phpage a img——操作按钮
#m_albumlist p.phpage a:hover img——操作按钮悬停样式 好友列表
#m_friend p.filter #m_friend p.catalog #m_friend a img——好友头像
#m_friend a:hover img——悬停效果 #m_friend p.user #m_friend p.user a ——好友名称(链接),未被点击 #m_friend p.user a:hover——悬停效果 #m_friend p.user a img——操作按钮图片 #m_friend p.user a:hover img——操作按钮图片 #m_friend p.user a:visited ——已被访问过的链接 #m_friend p.line ——分界线
设置访问统计、模板设置
#m_setting a ——链接{color:#3399CC} #m_setting a:hover——悬停效果
#m_setting a:visited ——颜色的设置,已被访问过的链接 #m_setting ——主体颜色的设置,已被点击
#m_setting img.sel ——模板预览图(选中状态){border:4px solid #FFDB7B} #m_setting img.unsel ——模板预览图(未选中状态)#m_setting span.tit ——模板标题名称 #m_setting span.usr ——作者名
#m_setting p.sel ——“当前模板”文字 #m_setting p.line ——分界线
系统公告
#m_sysinfo a ——链接 颜色的设置,未被点击
#m_sysinfo a:visited ——颜色的设置,已被访问过的链接 #m_sysinfo ——主体 颜色大小
#m_sysinfo span.new ——最新 颜色大小 #m_sysinfo span.date ——发布时间颜色大小 基本选项
#m_setbase ——主体颜色大小 #m_setbase td ——颜色大小 #m_setbase p.line—— 分界线 #spSpaceName——空间名称 #spSpaceDescri——空间简介
#spConfigDispNum——每页显示文章 #spConfigDispMod——文章显示 #spDateMod——时间格式
#btn_submit——保存选项按钮
网友评论
#in_comment ——主体宽度
#in_comment p.tit ——标题颜色大小等设置
#in_comment p.user ——发表人名、序号、-线颜色大小等设置 #in_comment p.user a ——发表人名(链接)未被点击的颜色大小 #in_comment p.user a:visited ——已被访问过的链接 #in_comment p.user span.date—— 发表时间颜色大小 #in_comment p.desc ——评论内容颜色大小 #in_comment p.line ——分隔符的设置
#in_send p.tit ——发表评论(标题)的设置 文章存档
#m_filed p.item ——主题的颜色大小设置
#m_filed p.item a ——未被点击的颜色大小设置 #m_filed p.item a:visited ——已被访问过的链接 #m_filed p.line ——分界线
最近访客
#m_track a ——访客ID字体颜色大小
#m_track a:hover—— 鼠标悬浮在ID上的链接 #m_track a img ——访客头像的滤镜效果,其他滤镜效果 {filter:invert} , {filter:xray } #m_track a:hover img ——鼠标在访客头像上的悬停效果
百度搜索
#m_search——百度搜索区域
#m_search input.text ——“互联网”等字体设置 #m_search input.radio ——“互联网”等底色设置 #m_search input.submit ——“百度搜索”设置
#mod_search.mod{background:url()no-repeat 0% 0%} ——百度搜索标题 #m_search input.text——输入框 #m_search label——选框区域
#m_search input.radio——选框前的圆圈 #m_search input.submit——提交按钮
留言板
#mod_board.mod——留言板模块
#mod_board table.modth——以下6项如不设定则继承通用模块的样式 #mod_board td.modtl #mod_board p.modhead #mod_board span.modtit #mod_board td.modtc #mod_board td.modtr input.#spBCmtAuthor——留言姓名输入框 input.#spBCmtURL——留言网址输入框 #spBCmtText——留言输入框
#vercode input——验证码输入框 #in_send td.f14 input——留言按钮 #in_msg p——留言区 #in_msg a——留言区链接 #in_msg a:hover——悬停效果 #in_msg p.tit——网友留言标题 #in_msg table.item——网友留言标题 #in_msg td.index——留言序号 #in_msg p.user——留言用户
#in_msg p.user a img——用户头像
#in_msg p.user a:hover img——悬停效果 #in_msg td.cnt——留言时间 #in_msg p.desc——留言内容 #in_msg p.line——分界线
我的搜藏
#m_cang p.item——主体的颜色大小设置
#m_cang p.item a——未被点击的颜色大小设置 #m_cang p.item a:hover——悬停效果
#m_cang p.item a:visited——已被访问过的链接 #m_cang p.line——分界线
柱状图
.stat td{line-height:22px;color:#333333;font-size:14px}/*累计访问量等字体*/.chart{position:relative;margin:10px 0 30px 31px;border:1px solid #B3B3DC}/*柱状图上左边线*/.chart p.bar,.chart p.barhl{position:absolute;background:#DCDCF4;border:1px solid #B3B3DC;line-height:0}/*线柱颜色底边颜色*/.chart p.barhl{background:#C2C2F4}/*线柱悬停效果*/.chart p.liney{position:absolute;border-top:1px dotted #B9B9B9;line-height:0}/*分隔线*/.chart p.titx,.chart p.titxhl,.chart p.tity{position:absolute;color:#666;font-size:9px;font-family:Arial;text-align:center;white-space:nowrap}/*坐标数字*/.chart p.titxhl{color:#FF0000}/*月份起始字体颜色*/.chart p.hit{position:absolute;z-index:1000;width:100px;color:#666;font-size:12px;font-family:Arial}/*线柱悬停访问统计数字效果*/.chart p.tity{text-align:right}.stattop{float:left;margin-top:20px;margin-right:14px;padding:10px;width:199px!important;width:220px;border:1px solid #CDCDCD}/*以下为分析设置*/.stattop{float:left;margin-top:20px;margin-right:14px;padding:10px;width:199px!important;width:220px;border:1px solid #CDCDCD}.stattop.list{margin-top:6px}.stattop.list td{height:20px} 日历
#mod_cals.modbox——日历模块 #cals——日历主体背景、边框
#mod_cals.modbox td ——字体颜色设置 #m_cals——设置模块背景颜色 #m_cals p——背景设置
#cals.cal_body,#cals.cal_mth——除年月控制器外的日期部分,包括周和一般日期 #cals.cal_yr table——年、月表格 #cals.cal_yr td——*年、月单元格
#cals.cal_yr.cal_pre——上一月箭头(正常)#cals.cal_yr.cal_nxt——下一月箭头(正常)
#cals.cal_yr.cal_pre_ovr——上一月箭头(鼠标悬停)#cals.cal_yr.cal_nxt_ovr——下一月箭头(鼠标悬停)
好友最新文章
#mod_friblog.modbox——好友最新文章模块
#m_friblog p.item——好友名字主体的颜色大小设置
#m_friblog p.item a——好友名字未被点击的颜色大小设置 #m_friblog p.item a:visited——好友名字已被访问过的链接 #m_friblog p.item a.cnt——文章内容颜色大小
#m_friblog p.item a.cnt:visited——文章内容已被访问过的链接 #m_friblog p.item a.cnt:hover——文章内容悬停效果 #m_friblog p.line——分界线
#m_friblog a img——好友头像的滤镜效果,其他滤镜效果 #m_friblog a:hover img——鼠标在好友头像上的悬停效果
/*-----powered by daobalang-----------↓【文章列表】↓-----------------------09.5.15------*/ #mod_bloglist { /* 文章列表模块 */ } /*--------【模块头】 */ #mod_bloglist table.modth { /* 题头 */ } #mod_bloglist td.modtl { /* 题头左 */ } #mod_bloglist td.modtc { /* 题头中 */ } #mod_bloglist p.modhead { /* 标题区 */ } #mod_bloglist span.modtit { /* “文章列表” */ } #mod_bloglist p.modopt { /* 编辑区 */ } #mod_bloglist a.modact img { /* “写新文章”图标链 */ } #mod_bloglist a.modact,#mod_bloglist a.modact:visited { /* “写新文章”文字链 */ color:#ff9900;} #mod_bloglist a.modact:hover { /* “写新文章”文字链(鼠过)*/ color:#ff0000;} #mod_bloglist td.modtr { /* 题头右 */ } /*--------【模块箱体】 */ #m_blog { } #m_blog p.tit { /* 文章标题(全文页)*/ color:#000;} #m_blog p.tit a,#m_blog p.tit a:visited { /* 文章标题文字链 */ color:#0000ff;} #m_blog p.tit a:hover { /* 文章标题文字链(鼠过)*/ color:#ff0000;} #m_blog p.date { /* 发表日期 */ } #m_blog table p.cnt { /* 内容 */ } #m_blog p.more { /* 阅读全文区 */ } #m_blog p.more a,#m_blog p.more a:visited { /* “阅读全文”文字链 */ color:#0000ff;} #m_blog p.more a:hover { /* “阅读全文”文字链(鼠过)*/ color:#ff0000;} #m_blog p.opt { /* 信息区 */ color:#0000ff;} #m_blog p.opt a,#m_blog p.opt a:visited { /* 类别: | 编辑 | 删除 | 评论 | 浏览 */ color:#0000ff;} #m_blog p.opt a:hover { /* 类别: | 编辑 | 删除 | 评论 | 浏览(鼠过)*/ color:#ff0000;} #m_blog p.line { /* 分割线 */ } #in_nav { /* 上一篇 下一篇 */ } #in_nav a,#in_nav a:visited { /* 上下篇文字链 */ color:#000!important;} #in_nav a:hover { /* 上下篇文字链(鼠过)*/ color:#0000ff!important;} /*---------------【相关文章区】 */ #in_related_doc { } #in_related_doc p.tit { /* “相关文章” */ } #in_related_doc a,#in_related_doc a:visited { /* 相关文章文字链 */ color:#000;} #in_related_doc a:visited { /* 相关文章文字链(鼠过)*/ color:#ff0000;} /*---------【最近读者区】 */ #in_reader { } #m_blog #in_reader p.tit { /* “最近读者” */ color:#3399cc!important;} #m_blog #in_reader td { /* “最近还没有登录用户看过这篇文章„„” “后,您就出现在这里” */ color:#0000ff;} #m_blog #in_reader td a, #m_blog #in_reader td a:visited { /* “登陆”文字链 */ color:#0000ff;} #m_blog #in_reader td a:hover { /* “登陆”文字链(鼠过)*/ color:#ff0000;} #m_blog #in_reader td img { /* 默认用户头像 */ } #m_blog #in_reader td.user a img { /* 读者头像 */ width:50px!important;height:50px!important;} #m_blog #in_reader td.user a,#m_blog #in_reader td.user a:visited { /* 读者文字链接 */ color:#000;} #m_blog #in_reader td.user a:hover { /* 读者文字链接(鼠过)*/ color:#ff0000;} /*------------------【网友评论区】 */ #m_blog #in_comment { } #m_blog #in_comment p.tit { /* “网友评论” */ color:#3399cc;} #m_blog #in_comment.item { /* 单条评论 */ } #m_blog #in_comment.item td.index { /* 序号 */ color:#0000ff;font-weight:600;} #m_blog #in_comment.item p.user { /* 评论者区 */ } #m_blog #in_comment.item p.user a img { /* 评论者头像 */ border:1px solid #aaa;width:60px;height:60px;} #m_blog #in_comment.item p.user a,#m_blog #in_comment.item p.user a:visited { /* 评论者文字链 */ color:#000;} #m_blog #in_comment.item p.user a:hover { /* 评论者文字链(鼠过)*/ color:#ff0000;} #m_blog #in_comment.item td.cnt { /* 评论信息区 */ } #m_blog #in_comment.item td.cnt.date { /* 评论日期 “|” */ color:#3399cc;} #m_blog #in_comment.item td.cnt.date a,#m_blog #in_comment.item td.cnt.date a:visited { /* “回复” “删除” 文字链 */ color:#ff9900;} #m_blog #in_comment.item td.cnt.date a:hover { /* “回复” “删除” 文字链(鼠过)*/ color:#ff0000;} #m_blog #in_comment.item td.cnt.desc { /* 评论内容 */ width:500px;height:100px;overflow:visible!important;color:#000;} #m_blog #in_comment p.line { /* 评论分割线 */ border-top:1px solid #3399cc;} #m_blog #in_comment #page { /* 评论分页 */ color:#000;} /*---------------【发表评论区】 */ #m_blog #in_send { } #m_blog #in_send p.tit { /* “发表评论” */ color:#3399cc;} #m_blog #in_send td { /* 系统默认提示文字1 */ color:#000;} #m_blog #in_send td a,#m_blog #in_send td a:visited { /* “注册” “登录”文字链 */ color:#3399cc;} #m_blog #in_send td a:hover { /* “注册” “登录”文字链(鼠过)*/ color:#ff0000;} #m_blog #in_send.f14 { /* 系统默认提示文字2 */ color:#3399cc;} #m_blog #in_send #spBlogCmtor { /* 姓名输入框 */ color:#3399cc;} #m_blog #in_send #spBlogCmtURL { /* 邮箱输入框 */ color:#3399cc;} #m_blog #in_send.f14#reTitle{ /* “内容” */ color:#3399cc;} #m_blog #in_send td.ToolbarContainer { /* 插入表情区 */ } #m_blog #in_send.EditorContainer{ /* 评论内容调用载体 */ border:solid 1px #3399CC!important;background:url(http://daobalang001.googlepages.com/in_send.gif)no-repeat center!important;filter:alpha(opacity=100)!important;} #m_blog #in_send.EditorContainer iframe{ /* 评论内容调用 */ width:100%!important;height:155px;padding:5px;filter:alpha(opacity=70)!important;} #m_blog #in_send #spVerifyKey { /* 验证码输入框 */ color:#ff0000;} #m_blog #in_send img#verifypic { /* 验证码图 */ border:1px solid #ccc;} #m_blog #in_send p#yanzheng a,#m_blog #in_send p#yanzheng a:visited { /* “看不清?”文字链 */ color:#ff9900;} #m_blog #in_send p#yanzheng a:hover { /* “看不清?”文字链(鼠过)*/ color:#ff0000;} #m_blog #in_send #btn_ok { /* “发表评论”按钮 */ color:#ff0000;} /*--------【模块尾】 */ #mod_bloglist td.modbl { /* 模块左下 */ } #mod_bloglist td.modbc { /* 模块中下 */ } #mod_bloglist td.modbr { /* 模块右下 */ }
第五篇:社交礼仪的空间距离.
社交礼仪的空间距离
人与人之间有着看不见但实际存在的界限,这就是个人领域意识。因此根据空间距离,也可以推断出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在公关活动中,根据公关活动的对象和目的,选择和保持合适的距离是极为重要的。常见的社交距离
美国人类学家、心理学家、方法意义学创始人霍尔博士通过大量事例说明,人在文明社会中与他人交往而产生的关系,其远近亲疏是可以用界域或距离的大小来衡量的。有一个实验,在一间大厅里,有一排椅子,假定两个陌生人先后进入大厅,如果第一个人坐在南侧,另一人紧挨第一个人坐下的话,第一个人会本能地移开,与第二个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即使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当素不相识的人的身体紧紧贴在一起的时候,人们也绝不允许他人贴近自己的脸,特别是嘴唇和眼睛。这些情况都表明,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人体周围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人际交往只有在这个允许的空间限度内才会显得自然与安全。
社交距离分为四种:亲密距离、社交距离、礼仪距离和公共距离。
1、亲密距离
0~0.5米为亲密距离。这是恋人之间、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以及至爱亲朋之间的交往距离。亲密距离又可分为近位和远位两种。
近位亲密距离在0~15米之间。这是一个“亲密无间”的距离空间,在这个空间内,人们可以尽情地表现爱抚、安慰、保护等多种亲密情感。在这个空间内,人们可以彼此肌肤相触,能直接感受到对方的体温和气息。恋人之间极希望处于这样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双方都会感到幸福和快慰。远位亲密距离大约在15~50厘米之间。这是一个可以肩并肩、手挽手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可以谈论私事,说悄悄话。
在公众场合,只有至爱亲朋才能进入亲密距离这一空间。在大庭广众面前,除了客观上十分拥挤的场合以外,一般异性之间是绝不应进入这一空间的,否则就是对对方的不尊重。即使因拥挤而被迫进入这一空间,也应尽量避免身体的任何部位触及对方,更不能将目光死盯在对方的身上。
2、社交距离
0.5~1.5米为社交距离。在这一距离,双方都把手伸直,还可能相互触及。由于这一距离有较大开放性,亲密朋友、熟人可随意进入这一区域。
3、礼仪距离
1.5~3米为礼仪距离,人们在这一距离时可以打招呼,如“刘总,好久不见”。这是商业活动、国事活动等正式社交场合所采用的距离。采用这一距离主要在于体现交往的正式性和庄重性。在一些领导人、企业老板的办公室里,其办公桌的宽度在2米以上,设计这一宽度目的之一就在于领导者与下属谈话时可显示出距离与威严。
4、公共距离
3米之外为公共距离,处于这一距离的双方只需要点头致意即可,如果大声喊话,是有失礼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