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典诗词主题意象
一.探索古典诗词的渊源
1.什么是古典诗词,什么是意象?以及意象的起源和发展史: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如果从《诗经》算起的话,中国诗歌发展的历 史已经有3000多年了,所以说,我们中国有着悠久的诗歌发展的历史,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如果从《诗经》算起的话,中国诗歌发展的历 史已经有3000多年了,所以说,我们中国有着悠久的诗歌发展的历史。正因为有这样一个悠久的传统和历史,也正因为诗歌在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在长期发展的进程当中,中国古典诗词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那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作品,那富有民族性精华的古典诗词,在今天仍然有着无可比拟的美感教育作用,大量的古典诗词依然被人们所喜爱,这也就是古典诗词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意象的基本含义
象,指客观的具体的事物;意,是作者的心意体验、思想情感。有一份独特的感受,通过内心的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呈现出鲜明的形象,称为意象。“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我国古代诗人根据不同的生活感受和审美追求,构筑出不同的意象,真可谓丰富多彩气象万千。
.二.典型意象归类
下面是我们研究的常见意象及分析。
1、柳
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包括一些常见的古诗词,比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还有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到,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义的。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和“留”谐音,另外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描述的就是唐人灞陵上折柳送别的习俗。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别——依依不舍”的层面上来。使人联想到,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所以,诗词中的“折柳”就有“惜别怀远”之意了。
2、菊花
菊与梅、兰、竹,自古就是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四君子”。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它坚强、清高。
菊花残谢后一般不会凋落花瓣,不会像桃花一样,一片一片掉下来,落英缤纷的。故诗人说“堕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其凌寒的品格尤受到文人赞赏。
屈原的《离骚》中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是他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菊花本是“花之隐逸者”。陶渊明《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正是体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东篱下悠然采菊的他,以田园诗人和隐逸者的姿态,赋予菊花独特的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
3、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又要兼济天下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4、月亮
在古典诗歌里,“月亮”最突出的意象是思乡,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我们可以看出望月与思乡怀人的联系。“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胜地不常,盛筵难再。这些感喟最易从月圆月缺中引发出来。
张若虚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叹,苏东坡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引发出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喟叹。月亮在这里又体现出阔大深长的历史意味。
5、松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其二):“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表现了“霜凌劲节难摧抑,石缠危根任屈盘”的铮铮铁骨。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杜寻鹤《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寄寓了怀才不遇之慨。却又坚信必将“乔干凌云直”。正是“大贤虎变愚不识,当年颇似寻常人”。
5、鸿雁
雁,春秋迁移,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此外,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
雁总是结阵成“人”字或“一”字形集体迁徙的,因此孤雁(断雁,孤鸿,断鸿)也就成为诗人表达自己孤苦漂泊的意象。如: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蒋捷《虞美人?听雨》)“拣尽寒枝不肯粞,飘渺孤鸿影。”(苏轼)
以上是我们对常见意象的分析,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分析意象不能脱离全诗的意境,才能真正品味古典诗词的韵味。.三.通过意象鉴赏
(虞美人)又到清秋 作者:冯志亮
凌花剪暮藤枝老,春去秋来扰。
西园依旧尘倾盏,浊雾琴箫染。
亦曾凝望被寒霜催落的片片花瓣把夕阳的余光剪断,树枝和青藤都已干枯,又是一个秋天到了。我昔日的容颜就像秋雨一样越发萧条憔悴,又开始和从前一样叹息这阵阵凉风把树上仅有的几片孤独的叶子也给吹落了。
庭院还是当时你在的样子丝毫没有改变,只是尘埃已经落满了酒杯,当年的琴和箫都已显得陈旧。此时此刻你也和我一样在深夜凝视着凄凉不圆的月亮么?你可知道我每到此时都在这里落下思念的泪水期盼你的归来么?月幽弯,可晓伊人垂泪盼君还? 四.带有意象的诗文归纳:
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温庭筠《梦江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李白)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五.高考诗浓情如何化得开
【1】、鉴赏策略
复习时应该训练怎样将“意会”到的东西“言传”出来。应该梳理整合,归纳一些常见的赏析角度,掌握一些常见的赏析术语,积一定的古诗词鉴赏常识和要领,将“意会”到的“浓情”一一化开。
1、鉴赏诗歌形象
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切入点:
A、借助诗歌形象,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歌意象的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等,可以是愉悦、欢快、激动、有赞美之情、仰慕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孤寂凄凉、消极颓唐等,可以是沉痛、悲愤、哀伤、有惜别之情、依恋之情等。
诗歌的意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方面发生联系,也就是跟情感载体物有关,中华民族的情感有约定俗成的承载物:杜鹃也即子规、鹧鸪都是悲愁的意象,还有如“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要特别注意。
B、借助诗歌形象,分析诗歌意境。意境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的一种艺术境界。诗歌的意境风格常见的有:清新自然、静谧美好、恬淡闲适、华美壮阔、雄奇悲壮、明快刚健、苍凉沉郁、幽静孤寂、清俊飘逸、缠绵凄美等。
C、借助诗歌形象,体会诗歌主题。
诗歌形象中常常蕴涵着诗歌的主题,重要的主题有怀才不遇、寄情山水、惜春悲秋、忆友怀旧、相知相思、离愁别恨、忧国忧民、蔑视权贵、壮志难酬等。
评价主旨常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味深长、耐人回味、言简意丰、言外之意、含蓄慰藉等。
【2】、鉴赏诗歌语言
诗歌的语言特色是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它富有表现力。诗歌语言的鉴赏是以理解为基础的,但不止于理解,要通过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式,领悟其中的妙处,理解作者炼字、炼句的技巧。
A、品味诗中的语言尤其要重视动词、形容词,有时也要兼顾到数词和副词。它们往往就是诗中的“诗眼”。
诗贵含蓄,诗歌的语言往往具有暗示性、跳跃性、多意性等,分析时应该加以注意。如: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点评]“碧草”“春色”“黄鹂”该是暗示写美好景色的,但一个“自”字点出了碧草无人欣赏,一个“空”字点出了黄鹂徒然歌唱,两个字尽现凄凉孤寂之情,这两个字就是诗中的诗眼。
B、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不同的诗人他们的语言风格不同,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特点,有助于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要积累些品味诗词语言风格常用的术语如:清新、质朴、平淡、自然、明快、洗练、工丽、绮丽、隽永、委婉、含蓄、清幽、雄奇、奔放、沉郁等。
C、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鉴赏诗歌的语言要结合诗歌的形象、思想感情、表达技巧来立体分析,综合地考虑,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词语特殊的表达效果所营造出的一定的意境,从而理解诗歌语言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精神世界。
3、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考查艺术技巧常见的分析角度有: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特点、意境风格流派等。
A、表现手法:托物言志、烘托渲染、以小见大、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想象联想、虚实相生、明贬实褒、借古讽今、正侧面结合等。
B、表达方式:常见的有记叙、议论、抒情,但重点掌握白描和抒情,区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特别是托物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C、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反语、双关、象征、用典、比兴等。
D、诗中的风格流派:有的质朴平淡,有的典雅庄重,有的雄浑悲壮,比如李白的清俊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放,柳永的柔美婉丽,刘禹锡的寄意遥深,陆游的激昂悲壮,陶渊明的平和冲淡等等。
4、牢记赏析诗歌要领
A、充分运用已有的信息。标题、作者、注释都应该成为解题中不可忽视的信息,这些信息都很重要,不是可有可无的,一定会对我们理解诗歌有利,有的还可能是理解诗歌的关键。标题,一般能够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揭示思想内容,甚至是哪类诗等;作者,能向读者揭示诗歌的背景,作者的风格倾向等;注释,除了帮助理解内容外,还可能暗含着答题的内容。
B、要从诗体本身出发,就诗论诗。
古代诗歌或叙事、或写景、或咏物、或阐发道理,有时化用前人的诗句,有时选用具有特定表意效果的意象,有时暗引典故等等只有从诗本身的事、景、物、典故等出发,就诗论诗,不做无依据的联想,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
C、迅速准确把握诗歌内容的五步骤。
第一研读标题。读标题常常能抓住诗歌的关键内容。
第二分析意象。从意象去分析诗的情趣、基调以及社会意义等。
第三品析意境。在读诗时充分调动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
第四评析技法。在深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去把握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有利于更加深入地体会诗歌的特征和思想感情。
第五联系作者(背景)。只有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观点、写作风格,才能知人论世。
D、准确规范的解答。
读懂诗歌内容是关键,但规范表达也十分重要。要认真审题,有针对性地解答,是赏析全篇还是某一个词句,是分析手法还是评价思想感情,一定要有针对性地解答;答题要点要齐全,阅卷一般是采点给分,因此要注意表达文字的切入点;用语要规范,力求表达流畅,用语准确、规范。
掌握诗歌鉴赏表述程式:这首诗采用了(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技巧,写出了(意象)(某某)特点,突出了(表现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特别提示:关注一般以借景或托物抒情而且淡化写作背景的绝句外,还要关注律诗和词曲,特别要关注两首绝句或两首词的比较鉴赏。
二、试题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滕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年水足望年丰。
[注] 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是一首咏叹农民劳动生活的词作,第一道题是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以及揣摩诗歌的情感。解答这个问题不仅要关注题干句,还要顾及全诗的内容和情感。
六.考情总结
(1)从时代来看,唐宋为主,兼及其他。9套课标试卷共选用了9首诗歌,其中唐代作品3首,宋代作品4首,元代作品2首。从作者来看,重视非名家非名作。
(2)从体裁上看,律诗、七绝、小令为首选。9首诗歌中,诗作5首,其中七绝1首,律诗4首;词4首,其中小令3首。律诗、七绝和小令依然为首选体裁。
(3)从题材上看,写景、抒怀、咏物、羁旅、边塞、哲理为选材重点。(4)从题型上看,主观题、单篇鉴赏题为主流。9套课标试卷都采用主观题的形式来考查。
(5)围绕“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三个方面设计题目。“写什么”侧重于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主要内容等,涉及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以及意象和意境等。“怎么写”侧重于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涉及表达技巧、修辞方法、抒情方式等多个方面。“为何写”侧重于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主旨等。 2.备考建议
(1)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否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判断考生是否读懂和理解整首诗歌的重要考量标准。从古诗词的教学来看,“读懂”最直接的尺度就是看考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因而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分析就成了命题者命题时的常规思考,成为考查重点。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几乎是每年每卷必考的考点,相信2011年高考也不例外,因为“读懂”是要求,而理解和体会作者的艺术匠心则能区别出考生的鉴赏能力。表现手法是一个内涵很宽泛的概念,从表达技巧上看,有象征、对比、烘托、白描、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从修辞手法上看,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对比、借代等;从描写角度上看,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景物的角度上看,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从抒情方式上看,有直抒胸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
(3)鉴赏诗歌的形象。一般而言,诗歌是通过形象来抒发感情的,因而把握了形象往往有助于理解诗歌的主旨。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即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二是景,即诗歌中描写的景色;三是物,即诗歌中描写的物,如松、竹、梅等。
第二篇:中国古典诗词常用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常 用意象
1、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竹:气节 积极向上
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花草类:
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征美人
兰:高洁
牡丹:富贵 美好
草: 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菊:隐逸 高洁 脱俗
菊花: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
动物类
猿猴:哀伤 凄厉 鸿鸽::理想 追求
鱼:自由 惬意
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
(瘦)马: 奔腾 追求 漂泊
乌鸦:小人 俗客庸夫 哀伤
沙鸥:飘零 伤感
鸟:象征自由
莼[chún]羹鲈脍:指家乡风味。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双鲤:代指书信。
(孤)雁: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 消息 鸿雁:书信——对亲人的思念。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寒蝉:悲凉 离愁别绪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2、3、4、5、6、7、8、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辽阔 力量 深邃 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 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 希望 生机 活力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残酷 热情 政治斗争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 欢愉 希望
东风:春天 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 衰败 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 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 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 美好 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云:游子 飘泊 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天阴:压抑 愁苦 寂寞
天晴:欢愉 光明
金风:秋风
9、器物类
玉:高洁 地重游 脱俗
珍珠:美丽 无瑕
簪缨(冠):官位 名望
捣衣砧: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西楼、小楼:闺怨之情; 丝竹:音乐; 汗青:史册; 须眉:男子; 巾帼:妇女; 桑梓:故乡; 轩辕:祖国; 寸管:笔; 青鸟:信使
船:兰舟、征帆去棹(往往比喻孤舟)、樯撸(借代大船、战船)。
吴钩:泛指宝刀、利剑。
10、颜色类
白:纯洁 无暇 丧事
红:热情奔放 青春 喜事
绿:希望 活力 和平
蓝:高雅 忧郁
黄:温暖平和
紫:高贵 神秘
黑:黑暗 绝望 庄重 神秘 对死者的怀念 命途的多舛
11、关于人的品质、行为活动的。
英雄:追慕 自愧自叹
小人:鄙夷 明志 自省 鞭挞
六朝旧事、南朝旧梦:表示往日富贵繁华的生活。
击楫:谓立志报效国家,收复失地。娥眉(蛾眉):美女
峨眉:高尚的德行
青青子矜:有才能的人
12、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典出《晋书》:“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13、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袁鸣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14、地点:
古迹: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国家)衰败 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乡村:思归 厌俗 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扑美好 安逸宁静
草原:辽阔 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
城市(市井):繁荣热闹 富贵奢华
仙境:飘逸 美妙洁净 忘尘厌俗
凭栏:思念故国、故乡、亲人。
南山 代表隐居的地方 桃源:代表着一个理想的乐土 武陵人代表隐居的人
柳营:指军营。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天地尘世:鸿蒙、希夷、太清、太虚。
细柳营:汉代周亚夫屯军之地。王维《观猎》“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15、其他类
破晓:初现希望
深夜:愁思怀旧
雪:琼玉、碎玉、冰花、六出;信:鸿雁、尺牍、尺素
亡国:后庭花。
天地:人类的渺小 人生的短暂 心胸的广阔 情感的孤独
浮生:表示短暂虚幻的人生。
朝阳:希望 朝气 活力
夕阳:失落 消沉 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正午:热烈 热情奔放 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残
酒:欢悦 得意 失意 愁苦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 思乡 思亲
“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
(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诗中的节令
1.人日。正月初七日。在古诗中,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
2.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日。古代在元宵日张灯结彩,所以元宵又称为灯节。
3.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戊日,称为秋社。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开展对他们来说十分难得的娱乐活动。
4.寒食。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大致在当春二月,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因介之推抱树就焚致死,故定于此日禁火吃冷食。寒食节禁火三日,换新火种。
5.清明。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坟的日子。例如脍炙人口的《清明》。6.上巳(阴历三月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如杜甫《丽人行》中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7.端午。五月初五日,屈原投江,后来人们就在此日龙舟竞渡,以纪念屈原。
8.七夕。七月七日,传说在这一天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在古诗中多借七夕表达爱情。如林杰《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9.中秋。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月色最好,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
10.重阳。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如杜甫《九日》中所写: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11.冬至。是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日中的子时,是古人认为的阴极阳生之时。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2.除夕。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除”意为除旧布新。
第三篇:古典诗词意象的总结
古典诗词意象
一、树木类: 1.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2.竹:气节 积极向上
3.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4.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5.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高洁的品质。
6、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二、花草类: 1.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2.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3.杨花:离情 4.兰:高洁
5.牡丹:富贵 美好
6.草: 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7.梅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8.菊:隐逸 高洁 脱俗
9.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 10.芳草——离恨
11.芭蕉——孤独与忧愁 12.羌笛——凄切之声
三、动物类
1.猿猴:哀伤 凄厉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2.鸿鸽::理想 追求 3.鱼:自由 惬意
4.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5.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 6.(瘦)马: 奔腾 追求 漂泊 7.乌鸦:小人 俗客庸夫 哀伤 8.沙鸥:飘零 伤感 9.鸟:象征自由
10、鹧鸪
A、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B、鹧鸪的叫声还可用来婉转劝人不要远行,以此表达思念之情。11.秋蝉——高洁,悲凉 12.乌鸦——衰败荒凉之兆
13、杜鹃鸟——凄怨哀伤,乡愁乡思
又名杜宇、子规、蜀鸟。传说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A、因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不如归去”,其声凄惨,因而古诗词中的杜鹃常常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诗人常常用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通过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B、传说杜鹃啼叫时嘴里会流出殷红的血,故杜鹃啼血常用以表现环境之凄凉。14.(孤)雁: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 消息 ——对亲人的思念。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15.燕子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浣溪沙》。(4)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四、风霜雨雪水云类: 1.海:辽阔 力量 深邃 气势 2.海浪:人生的起伏
3.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 江湖的诡谲...4.月——思乡,怀人
各类诗表达的情感
(一)边塞诗
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写边塞征战,特点多豪迈奔放,情感多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A、赞颂将士英勇作战,保家卫国。表现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苦。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
B、表现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如范仲淹《渔家傲》。
(二)怀古咏史诗
或凭吊历史遗迹,或写历史人物,或写历史事件,作者的胸襟怀抱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表现出来,这类作品多用典故。
A、借古讽今,抒发昔盛今衰,古今变化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和无限的感慨。如《山坡羊〃潼关怀古》。
B、自比自况。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写怀才不遇之叹,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伤,或对现实不重用人才进行批评。如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杜牧的《赤壁》。
C、称颂、仰慕英雄,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
如苏轼的《江城子》。
(三)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较多地通过对自然风光、农村景物的描写,表现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诗人往往从山水中体验人生的真谛或借山水来阐释其人生观、世界观。这类诗抒情上常常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A、表现了诗人的隐逸情怀,主要抒发诗人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其语言风格多平淡质朴,清新自然。如陶渊明的《饮酒》、《归园田居》,王维的《终南别业》。
B、抒发对大自然的向往热爱之情。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陆游的《游山西村》、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辛弃疾的《西江月》。C、惜春、伤春。如晏殊的《浣溪沙》。
(四)离别诗
诗人出行大体是因为谋生、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归隐等。诗人背井离乡,思乡、思亲之难解,便发而为诗,以此寄托乡思。
表达的情感:
A、表达别后对家、国、亲人的思念。如李煜的《虞美人》、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B、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依依难舍之情。在依依惜别之时,或坦陈心志,或情深意长的勉励。如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白雪歌为送武判官归京》、《送杜少甫之任蜀州》
C、反映漂泊的羁旅行愁。《天净沙》
(五)咏怀诗:
大都是感物兴怀之作。此类作品多用比兴,风格沉郁顿挫。
A、慨叹时局险恶,民生多艰,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B、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C、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牧《泊秦淮》 D、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春望》
E、表达自己报国无门、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伤感。如《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诉衷情》
第四篇: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菊花意象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菊花意象
【摘要】菊花之进入文学作品,最早从屈原开始,后经陶潜益彰,历代文人骚客多加咏之,由此而愈来愈显其在文学上的审美价值。在这些诗篇中,诗人借菊花多抒发隐者幽士的超然洒脱、宦外游子的感时伤怀、闺中思妇的淡淡闲愁、志士的坚贞高洁之感以及勇者的壮志豪情。
【关键词】古典诗词 菊花 意象
我国是诗的国度,也是花的国度,自古爱花佳话不胜枚举。花,天地灵秀之所钟,是世间美好事物的象征。不同的花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风骨,如古人言 :“梅标清骨、兰挺幽芳、茶呈雅韵、李谢浓妆、杏娇疏丽、菊傲严霜、水仙冰肌玉骨、牡丹国色天香、玉树亭亭阶砌、金莲冉冉池塘、丹桂飘香月窟,、芙蓉冷艳寒江。” 花的意蕴由花儿自身的特质和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交结而成,体现在诗词中的花的意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就有了其独特而美妙的审美价值。诸如陶渊明采菊东篱、李白醉卧花阴、杜甫对花溅泪、林逋子鹤妻梅„„诗有精品,花有奇葩,“秋来谁为韶华主,总领群芳是菊花”,百花丛中,菊花向以“花中君子”、“花中隐士”而名扬天下。“家家争说黄花秀,处处篱边铺彩霞”。菊花尤其为那些不趋世俗、节操高尚的志士仁人、迁客骚人所钟爱。屈原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名句,歌颂菊花高贵品质;以“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表明了洁身自好、永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品格。由于菊花具有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色泽艳丽、花形多变、品德高尚等特点,而深受古人喜爱,被誉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菊花还有黄花、节花、日精、鞠、寿客、金蕊、帝女花等许多别名,在我国大约已有三千余年的栽培历史。许多先秦两汉时期的古籍都对菊花有记载,如《山海经》“女儿之山,其草多菊”、《礼记》“季秋之月,菊有黄花”等。汉代已将菊花作为药用植物栽培;魏晋时期更是大量栽植菊花,并逐步将之发展为一种观赏花卉。唐宋时期,菊花由我国东传朝鲜、日本,又在明末清初之际传入欧、美,至今已成为一种世界名花。
牡丹雍容华贵,莲荷出淤泥不染,幽兰空谷吐芳,梅花高寒绽蕊,各有独自的韵致,倾倒无数爱花人。菊花,虽没有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它傲霜抗寒、高洁幽雅,引动了诗人的情思,激活了诗人的心智,拨动了诗人心中那根灵动的弦,促使他们写下了一曲曲借菊传情、托菊言志的颂歌。菊花,花中隐士者也。她有松树般的风格,有着梅花似的品行。古往今来,曾被世人所赞许,菊花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出现,最早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楚国大诗人屈原的名作《离骚》中即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虽然此诗中菊花还是点缀物,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咏菊诗,但却成为后世浩如烟海的咏菊诗词的滥觞。从此,菊花被历代文人所咏叹,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篇,而菊花意象也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一、隐者的超然洒脱
古代的诗人大多怀有报国安邦、兼济天下苍生的雄心壮志,但现实往往并不如人意。许多诗人在仕途失意时感到尘世的喧嚣和乏闷,并受道家逍遥哲学和佛学观念的影响,寄情于自然山水,渴望清净与世无争的生活,于是菊花也便具有了隐者高士的意象。菊花就成了幽人高士之花,它幽独淡雅,孤高傲世,向来是幽人高士隐逸情怀的象征。这一类的诗歌数量很多,如: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抒写诗人重阳访友,崇尚隐逸的情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前六句写故旧之交,有约必至,招之即来,平平淡淡,至真至诚;写村居环境,绿树幽幽,青山依依,清淡幽静而别有天地;写主客欢饮,桑麻入话,场圃生情,貌似琐碎而性情活现。六句诗告诉我们,宾主志在高山,情在流水,天然绝俗,一派纯真。最后两句写主客相约:重阳佳日,饮酒赏菊,再申心志,重温旧情。菊花,是远离尘俗、孤芳自赏的隐士生活的写照,也是诗人洁身自好、高标独步的人格情操的映射。“还来”透露出诗人对这种淡泊宁静,幽独雅致的隐士生活的向往。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活现友人流连山水,高蹈出尘的潇洒风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前四句写环境:荒郊野外,杂草丛生,桑麻成林;住宅附近,篱笆绕园,秋菊遍地,虽然时至秋日,不见花艳,却可从这篱边丛菊看出友人心性高洁,志趣淡雅。后四句侧面描写友人的活动,远离尘嚣而流连山水,寄情世外而高标独步,不以尘事为念,不以俗务为累,潇洒不羁,疏放不俗,活脱脱一副高人逸士的襟怀风度。全诗写菊喻人,凸现隐士风采。
将菊花的这种品性发扬光大的是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东晋末年,陶渊明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他天生傲骨、清高孤标,看不惯当时世俗的时风和腐败的官场,在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解绶回乡,隐耕田园,直至终寿。他在归田的二十多年中,一直躬耕自种。劳动之余,他特喜爱菊花,用菊花的清雅倔强来操守自己的君子之节。他家位于庐山下的栗里村,每到秋来时节,南山上到处绽开的野菊,竞芳争艳。他十分欣赏这“秋菊有佳色”,甚至还采摘花瓣,带回家中酿制菊花酒,常常一个人自饮自斟。他饮酒高歌,击节赞赏:“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他以愿做霜下杰,学习菊花的品格和气质来勉励自己。他提篮采菊,隔篱望山,人淡如菊,孤高绝俗,劳动之余,他特喜爱菊花,用菊花的清雅倔强,来操守自己的君子之节。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传诵千古的佳句,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道出了多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人生真谛!诗人融情、景、理趣于一体,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一位至诚至静的自在之人陶然于田园之乐的那种无拘无束的情态,感受到了那种出诸自然、浑然天成的美好境界。《和郭主簿》一诗中也写到: “芳菊开林耀, 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 卓为霜下杰”。诗人高度赞赏“霜下杰”,以这菊花的品格和气质自励,后人因陶渊明有此不慕荣利,志存隐逸的品格,尊称他为“靖节先生”。
二、游子的感时伤怀
自战国以来,古人有重阳佳节登高望远、饮酒赏菊的习俗。古代的诗人们历经战乱,辗转漂泊,或思乡怀人,或悲愁叹老,或伤时忧民,常常借助重阳登高、饮酒赏菊一吐胸中的不快和愁思。如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陶渊明还有诗句言:“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杜甫的《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此诗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怀,进而表现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结尾将诗的主题升华:诗人登高,不仅仅是思亲,更多的是伤时,正所谓“杜陵有句皆忧国”。此诗全篇皆对,语言自然流转,苍劲有力,既有气势,更见性情。句句讲诗律却不着痕迹,很象在写散文;直接发议论而结合形象,毫不感到枯燥。写景、叙事又能与诗人的忧思关合很紧。笔端蓄聚感情,主人公呼之欲出,颇能显示出杜甫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苏轼的《赵昌寒菊》“轻肌弱骨散幽葩,真是青裙两髻丫。便有佳名配黄菊,应缘霜后苦无花。”将菊的枝、叶、花比喻为娉婷袅娜的清丽佳人,见诗如见花,见花如见人,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明唐寅《菊花》:“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三、思妇怀远的淡淡闲愁
闺怨诗词古已有之,思妇情怀也是诗人们常咏的主题。“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蝶恋花》欧阳修)。在《红楼梦 》 里也有这样的诗句:“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梦菊》潇湘妃子)。最著名的莫过于女词人李清照的重九《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李清照在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思念自己的丈夫所作。最后三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极为脍炙人口。这三句用西风吹卷帘幕,露出比黄花更为憔悴的少妇面容,形象地抒写了相思之苦。她选择不求浓丽、自甘素淡的菊花加以自比,这既是就眼前取景,又反衬出作者不同凡俗的高标逸韵。菊花在九九重阳应节而开,李清照在佳节重阳思念远在外地做官的丈夫,因思念而消魂憔悴得比秋风摧残下的菊花还瘦。语言清丽高雅,文雅优美。李清照的词作,经常出现菊花的意像。“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黄花”即是指代菊花。李清照这些词作表达的主要是思念的淡淡忧伤和感时伤怀的悠悠情思。李清照和其丈夫赵明成感情甚笃,两人有着共同的爱好,经常唱和诗词,一起搜集古玩,研究金石,清照对丈夫十分依恋,丈夫宦游外地以后,她一个人独守幽闺,内心忧愁孤寂,形容枯槁,竟然比“黄花”还要瘦,实在可怜。丈夫过世以后她一个人孤苦无依,更因为遭遇金人入侵,国家山河沦丧,故乡沦于外邦之手,而其本人又随着南下的朝廷颠簸流离,饱尝人间辛酸,因此就有了“憔悴”、“飘零”的感觉悠悠情思,溢于言表。
四、志士的坚贞高洁
很多诗人喜欢菊花,看重的是它历尽风霜而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杜甫曾说“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元稹说得更直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这两句诗抒写了自己的爱菊之情,盛赞菊花的坚贞品格。元稹的《菊花》抒写自己的爱菊之情,盛赞菊花的坚贞品格。“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一、二句写爱菊,爱有多深?情有多浓?住宅周围,遍植菊花,秋风送爽,菊花灿烂,诗人专心致志绕篱观菊,以至于夕阳落山也不知不觉。“遍绕”“日斜”两个细节活现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景。
三、四句点明爱菊的原因:百花先谢而菊花后凋,历尽风霜而坚贞不屈。这是菊的神韵,也是诗人不畏权贵而耿直敢言,历经贬谪而心志坚贞的风骨写照东坡一句“菊残犹有傲霜枝”,既赞菊花的品格亦隐喻自己的情操。郑谷的《菊》则赞颂菊花的高风亮节。“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一、二两句对比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
三、四两句诗人以池塘岸边的菊花与高屋瓦上的矮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作对比,意在表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奉献芳香;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宋代诗人郑思肖的《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一句则借菊言志,菊花宁可一直守在枝头,何曾被北风吹落在尘土泥沙中,菊花此时成了高尚人格的写照。郑谷的《菊》则赞颂菊花的高风亮节。“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一、二两句对比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把菊等同于野生杂草而不屑一顾,一般人们则在九月初九登高望远,饮菊花酒,佩茱萸囊,还采撷菊花插在鬓发之间,可见人们爱菊成风,对菊是尊敬有加。
三、四两句也是运用对比,更集中、更有力地表现出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先描绘秋天早晨的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再歌咏菊的品质,诗人以池塘岸边的菊花与高屋瓦上的矮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作对比,意在表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奉献芳香;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不羡”加重语气,更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李白在《感遇》中写道“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这首五言古诗笔调自然流畅,在咏叹菊花的同时表露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忧愤与桀骜不驯、难逐俗流的高洁之志,结尾两句直抒胸臆,与《将进酒》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意境相似,体现了诗人超然世外、洒脱豪放的人生境界。陆游的《晚菊》“蒲柳如懦夫,望秋已凋黄。菊花如志士,这时有余香。眷言东篱下,数株弄秋光。粲粲滋夕露,英英傲晨霜。高人寄幽情,采以泛酒觞。投分真耐久,岁晚归枕囊。”将菊花之余香与蒲柳之凋黄作了鲜明的对照,表露了诗人如菊花般凌霜耐久、不畏世俗权贵的至诚之心。宋?梅尧臣《残菊》:“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宋?朱淑贞《菊花》:“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不随俗流的思想品质。
五、勇者的豪情壮志
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又赋予了菊花新的内涵。他曾写过两首有关菊花的诗歌。第一首《题菊花》这样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纵观全诗,诗人实际上是以花喻人,托物言志。这首《题菊花》诗不同凡响之处就在于它展开了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的大胆想象:一旦自己成为青帝(春神)就要让菊花与桃花在大好春光中开放,让菊花也同样享受到蕊暖香浓蜂蝶绕丛的欢乐。这种对不公正“天道”的大胆否定和对理想中的美好世界的热烈憧憬,集中地反映出诗人超越封建文人价值观念的远见卓识和勇于掌握、改变自身命运的雄伟胆略。而这种胸襟、抱负的抒发由于通过比兴手法形象地表达出来,所以具有极高的美学欣赏价值。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扬他们顶风傲霜的生命活力,又为他们的处境、命运而愤愤不平,立志要彻底改变,让劳苦大众都能生活在温暖幸福的春天里。这首《题菊花》,也可以说是他的诗化的政治宣言,显示了英雄的豪迈本色,堪称古今独步的咏菊佳作。
第二首是《菊花》,又题《不第后赋菊》, 大概是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但《清暇录》只说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题为“菊花”。全诗这样写:“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菊花开时,百花都已凋零,这本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这里特意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凋零)并列在一起,构成鲜明的对照,以显示其间的必然联系。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是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立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了。这一句斩钉截铁,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伟,意境的瑰丽,都可谓前无古人。菊花,在封建文人笔下,最多不过把它作为劲节之士的化身,赞美其傲霜的品格;这里却赋予它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把黄色的花瓣设想成战士的盔甲,使它从幽人高士之花成为最新最美的农民革命战士之花。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它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冲”、“透”二字,分别写出其气势之盛与浸染之深,生动地展示出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在这首诗中,诗人也是借开满京城、占尽秋光的菊花来渲染起义军大获全胜,笑逐颜开的喜悦。全诗表达的应该是一种对起义必胜的坚定信念和美好憧憬。
南宋爱国诗人郑思肖的诗中也有一种凛然傲骨。郑思肖在南宋亡后,隐居苏州,但时时不忘故国。他在《画菊》一诗中托物言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他借菊花独自开放,宁可枯死枝头也决不落地的高尚品格,表示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决不向元朝统治者屈膝投降的崇高的民族气节。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毛泽东写《采桑子·重阳》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统一在艺术形象里,由于对革命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描绘的秋光、秋色明艳而壮丽。两度突出“重阳”,既符合“采桑子”“反复”的格律,又表现作者重回红四军前委工作时的激动心情。选择“黄花分外香”这一形象,侧重表现色彩艳丽。
菊花以其品性的素洁高雅、色彩的绚丽缤纷、风骨的坚贞顽强和意趣的丰富多彩而倍受文人青睐。菊花是幸运的,它能得到中国文学史上伟大诗人的赏识,与之为伍。花之形和诗人高尚的灵魂融为一体,造就了永恒的美。千秋万代,士人百姓,不论是否知道屈原与陶渊明,读过还是没有读过易安、黄巢等的诗作,都可通过凌霜盛开的菊花,与诗人的灵魂相晤,走进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心灵世界。参考文献:
[1]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2]夏承焘.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3]唐圭璋,周汝昌.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4] 孟彤.李清照词赏析 [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5]张彩霞 ,宋世勇.论李清照词花意象[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
第五篇: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
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
班级: 姓名: 学号: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这是苏东坡的浅浅吟唱,“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意思》,青莲居士俯仰之间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明月——黑夜中的精灵是许多诗词家亲密的伴侣。她以打黑暗背景中皎洁的形象赐予诗人灵感和幻想,于是,李白吟诵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的哀伤;陶渊明描绘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五首之三》的恬淡画面。可以说是,交界的月光洒满了古代诗歌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没有月光的照耀,古典诗歌就会变得干瘪、生硬。
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这种表现手法比比皆是,而黑夜中的月亮,以其独具特色的存在姿态必然受到了万千诗词作者的青睐。由于主人公心态、诗词创作背景等因素的不同,古典诗歌中以明月为意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团圆与思念。古典诗歌中,圆月通常是团圆的象征。“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这一象征义的生成, 显然与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有关。每年的八月十五秋高气爽,圆月当空, 银光洒遍人间。家家祭月, 赏月, 亲人团聚。所以,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写道:“明月何皎皎, 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 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 不如早旋转。出户独彷徨, 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 泪下沾衣裳。”曹植的《杂诗二首》也描写了相似的境界:“俯视清水波, 仰看明月光。郁郁多悲思, 绵绵思故乡。”两首诗的内容都是游子见月思乡。《诗经·陈风·月出》最早唱出了月下怀人的怨歌。其诗共三章, 第一章为:
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舒窈纠兮, 劳心俏兮!皓月当空, 清辉万里, 诗人想念一位俊俏的美人。她那舒徐的神情、苗条的姿影, 使诗人忧思焦虑, 难以安静。在诗人创造的皎洁、空明、幽静的境界中, 皎月与美人相互辉映;月下佳人, 成为千古相传的令人遐思的理想。而且, 月又是引起思念的触媒。月下怀人念远, 一直是古典诗歌常用常新的基本抒情模式之—。唐人继续沿用月意象的这种现成涵义, 如,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李白《长相思》:“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白居易《八月十五夜禁中寓直寄元四稹》:“三五夜中新月色, 二千里外故人心。”不过, 沿用时并未忽视创新。他们大大拓展了月下怀人这一抒情模式的表现容量, 利用暗示团圆之盼与思念之苦的明月, 来表现戍卒与征妇的离散的悲愁。
离愁别绪之情是抒发在诗词作品中是非常普遍的,明月天生具有这中寓意,所以,大量诗词作品中以月作为抒情或者歌咏的对象,是很符合审美观点的。这点在唐诗宋词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故园。明月是亲友团圆的希望和期待,基于此特点,月的意象有自然而然有故乡联系在了一起,成为游子心中一块永远也割舍不掉的眷恋。徐祯卿《月》诗写道:“故园今夜月, 迢递向人明。”屈大均也有相同的体验:“吹笛关河夜,衣裳清露滋。谁能见秋月, 不起故山思。”《吹笛》。月是故乡月,寂寞惆怅的夜晚,一轮明月高悬,游子注视着,远方的亲朋好友也期盼着。此时,月亮便在游子有家乡之间构架了一座精神沟通和慰藉的桥梁,使得游子的惆怅得以抒发,情感得以表达。虽然,家乡远在万里之遥,但是借助于月,彼此却可以“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苏轼)因此, 一个漂泊者, 不论他是在踯躅旅途, 或是在独守客舍寒窗, 只要在明月的照耀下, 心灵就会体会到故园的温馨, 沉浸于对家乡的思念之中。徐祯卿的《月》诗, 非常真实地传达了月与故园的这种神秘而美妙的联系。千百年来, 在羁旅行役之思的篇章中, 月意象频频出现。不同时代的诗人, 都善于在明月中寄寓对故园的无限深情。
永恒。时间的车轮从未停止行驶,但天空中那轮明月依然亘古不变的续写着永恒的传说和故事。她目送漂泊的游子回温暖的家,她见证了月下游子思乡的眼泪,她寄托了一个个孤单身影的思念,她依旧叙说着绵长的呢喃......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样唱道:“江 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笔下月亮渗透着哲学的意味。诗作中,诗人将月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作比,构成诗意的对比。古人、今人, 一代又一代, 相续无穷, 而江月仍是原来的江月;人生短暂, 而江月却不知从何年开始, 也没有终结。在月光的照耀下, 过去了一个又一个王朝, 上演了一出又一出戏剧。明月, 跨越时空, 阅尽沧桑兴亡, 见证历史。处在动荡不居的兴亡潮流中的每一个个人,感到人生的渺小、短暂, 把天上的明月视为永恒的化身, 显然是既具体又深刻的体验。由此形成月意象的又一种现成涵义。面对历史陈迹, 感叹兴亡的作者, 把明月作为历史的见证者, 吟出了一首又一首挽歌: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石头城》
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渐黄昏, 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 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扬州慢》
多少不可一世的王朝, 都烟消云散了, 只有曾经照临这种种兴亡的明月, 仍然光照人寰。对具体的王朝的虚无主义的体验, 最终走向对历史长河的真实性的肯定, 对永恒的冥思幽讨。而这种肯定与思索, 正是借明月意象折射出来。
月亮的象征意象还有很多,而且她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一定的变化,在此不在赘言。月亮意象这一具有深厚寓意的概念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统中的,在理解月亮在诗词作品中的作用与其象征意义时,我们务必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联系,那样定会获得丰硕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