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赵氏孤儿家谱

赵氏孤儿家谱



第一篇:赵氏孤儿家谱

开基世祖:造父。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穆王,得骥、温骊、骅湼、騄耳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穆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

一般的马车都是四匹马,周穆王的奔驰跑车是八匹马。马儿分别叫赤骥、盗骊、白义、遍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也有说是“一名绝地,足不践土;二名翻羽,行越飞禽;三名奔宵,夜行万里;四名超影,逐日而行;五名逾辉,毛色炳耀;六名超光,一形十影;七名腾雾,乘云而奔;八名挟翼,身有内翅。”造父为周穆王驾马车,是古代第一驯马家,乃伯益的后代,与飞廉、恶来同宗,现代赵姓的始祖。造父能驾着“八匹马力”的车在梅花桩之间乱转,让三十二个马蹄步调一致。穆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约公元前11世纪穆王时期,周穆王西征、北征,伐徐)。造父子二:叔观、叔仪。1 世祖:赵叔观(宜父)2 世祖:赵璋(仲父)世祖:赵登(季父)。子三:尔兴、尔政、尔成。

世祖:赵尔兴。世祖:赵高(非秦始皇时之赵高)。世祖:赵奄父(公仲)。周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宣王下令伐姜戎,奄父认为条件不成熟,劝阻宣王出兵,宣王不听。结果战于千亩(今山西介休南),王师大败,宣王圣驾亦被打翻,在千钧一发之际,奄父之子叔带护驾突围。宣王为感谢叔带的救命之恩,任其为执政。奄父生叔带。世祖:赵叔带。公元前781年周宣王去世,他儿子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昏庸无道,到处寻找美女。赵叔带劝他多理朝政。周幽王恼羞成怒,革去了赵叔带的官职,把他撵出去了。(叔带被逼逃往晋国。晋文侯慕其才,任用叔带为国卿,叔带遂在晋国发展势力。)这引起了大臣褒响的不满。褒响来劝周幽王,但被周幽王一怒之下关进监狱。褒响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其子将美女褒姒献给周幽王,周幽王才释放褒响。至今俗语相传“千金买笑”,著名的“烽火戏诸侯”典故.盖本于周幽王。周幽王和礁石父都被西戎杀了,褒似被掳走。诸侯及大臣共同拥立被废的太子宜臼为天子,即周平王。公元前770年平王将都城迁至洛阳。历史上将迁都前称为“西周”,其后称为“东周”。东周名存实亡,诸侯分争,先后有春秋、战国两个阶段。周共存在八百年,后被秦所灭。叔带生子二:麒、麟。世祖:赵麟(字守仁)。麟子二:子丰、子益。9 世祖:赵子丰(字知义)

10世祖:赵射(字慧明)

11世祖:赵壮(字公明)公明是叔带下传四世孙。公明被人称之为“赵公元帅”,传说赵公明本是在终南山修道,得道后才被封为财神。《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奉元始天尊之命按玉符金册封神,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职责是专司金银财宝,迎祥纳福。

财神有文财神和武财神之区分。当今道教宫观中的财神神像,多为黑面浓须,骑黑虎,一手执银鞭,一手持元宝,全副戎装。该财神像当为武财神,即赵公元帅像。赵公元帅,即赵公明、赵玄坛。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书的《搜神记》和《真诰》等,都有赵公明的神迹,但只是司土下冢中事,或是瘟神。元明之间,赵公明的神迹才有完整的记载称,赵公元帅姓赵名朗、玄朗,字公明,终南山人。原是日精之一。古时天有九日,九日被后羿射下以后,变化为九鸟,墬落于青城山,变成九鬼王。八鬼行病害人,但是赵玄朗却独化为人,避隐蜀中,精修至道。张陵在青城山炼丹时,收赵玄朗护卫丹室。天师丹成,分丹饵之,遂能变化无方。赵玄朗食丹以后,其形酷似天师。天师遂命其永镇玄坛,故号玄坛元帅。《三教搜神大全》称其能“驱雷役电,唤雨呼风,除瘟剪疟,保病禳灾”,“至如讼冤伸抑,公能使之解释,公平买卖求财,公能使之获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对神祷,无不如意”。明代小说《封神演义》有姜子牙封神一节,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乙龙虎玄坛真君,率领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和利市仙官等,统管人世间一切金银财宝。除了赵公元帅以外,民间亦有以关帝和明代无锡御城战死的何五路为武财神的。12世祖:赵共孟。注:

1、《史记》记载:赵夙鲁闵公元年(公元前661年)生共孟,共孟生赵衰。

2、战国末年,史官编著《世本》记载:公明生共孟和赵夙,赵夙生赵衰。

3、《中华台北衡山谱》记为壮生共孟,共孟生夙,夙生衰。

后两种合理,谱取第三种。

13世祖:赵夙。事晋献公。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赵夙受命率晋军伐霍、魏、耿三国,建立战功。因找出晋国大旱的原因是霍太山的神灵作怪,献公赐赵夙耿地(故址在今山西河津县南)。子赵衰.14世祖:赵衰。(约前683年生——公元前622年卒)即赵成子,字子余,亦称赵成季。春秋時期晉國之卿。生年不詳,卒于晉襄公六年(前 622年)。趙氏于晉文侯時遷至晉國,七世而至趙衰。其父趙夙,已進入晉國的統治階層,在晉獻公時為將,曾率軍伐霍。

趙衰早年即有賢士的名聲,與青壮年時期的晉文公重耳相友善。前656年,43岁的重耳因驪姬之亂出奔,流亡在外19年,趙哀一直相隨。流亡期間,趙衰在生活上照顧重耳,路上攜帶飯食,走散了都寧肯餓著也不吃,留著給重耳。在歸國謀位的大業上,更是費盡心機,幫重耳出謀劃策,甚而至於脅迫重耳成就大事。重耳流亡到齊國,齊桓公待他甚好,給他安家,使他過上舒適的生活。重耳一住5年,不願離去。趙衰與咎犯等人密謀,把重耳灌醉,抬上馬車,又開始週游列國,尋求幫助,終於使他成為晉國國君。晉文公即位之後,趙衰又幫助他走上稱霸諸侯的道路。晉文公二年(前 635年),周襄王因王室內亂而避居在外,秦穆公已派兵駐紮黃河邊上,準備保護襄王歸國。趙衰建議晉文公應該率先採取行動,護送襄王。因為尊王是稱霸的資本,建立霸業的首先條件是以尊王為旗幟,如果此舉落在秦國後面,要想稱霸,是很難號令于天下的。晉文公採納了這一建議,為不久以後獲得的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礎。趙衰是跟隨晉文公流亡多年,並且頗受倚重的功臣,但他從不爭權奪利,不計較個人地位。回國後,曾任原(今河南濟源北)大夫,故亦稱原季。後來任新上軍主將,最後的職位是中軍佐。趙衰最受人稱道的品德是能讓。《國語•晉語四》記載,晉文公問他誰可以擔任元帥。他舉薦了別人;讓他擔任卿,他推薦欒枝、先軫和胥臣。後來上軍師狐毛去世,晉文公讓他繼任,他推薦了先且居。晉文公稱讚他的讓賢為“不失德義”,每次都讓給社稷之臣,利於晉國,並不僅僅是為了表現自己的風格。摘自《三晉歷史人物》,書目文獻出版社。衰.生子四:赵同、赵括(不是纸上谈兵的那个赵括)、赵婴齐、赵盾(宣子)。

15世祖:赵盾(约前653年生~前601年卒)。赵衰妻叔隗所生,即赵宣子,谥号宣孟,春秋时晋国执政。赵衰谢世前两年,赵衰子赵盾(赵宣子)已接任国政,为“晋正卿”,后建立了赵国。晋襄公七年(公元前621年)任中军元帅,独揽朝政十多年。晋灵公十四年(公元前607年)避灵公杀害出走,未出境,其族人赵穿杀死灵公。他回来拥立晋成公继续执政。生年在重耳至狄之初的前 653年左右。卒年约在鲁宣公八年(前 601年)至鲁宣公十年之间。《史记》云:“晋景时赵盾卒”,《左传》鲁宣公六年,晋赵盾侵陈,可见此时在世。《左传》宣公八年载:“隙缺为政,废胥克,使赵朔(盾子)佐下军”,由此知其约卒于鲁宣公八年,享年约50多岁。赵盾生在狄国,童年及少年时代也是在狄地度过的。僖公十六年(前 644年),在赵盾不满10岁的时候,赵衰随重耳离狄,踏上了充满险阻艰难的流亡旅途,客居异乡的叔隗母子也饱尝了离别后的寂寥、凄清和惆怅索莫的愁苦。直到僖公二十四年(前 636年),在赵衰原妻赵姬(晋文公重耳之女,在赵衰随重耳流亡前已生三子:同、括、婴)一再恳求下,叔隗母子才回到晋国。这时赵盾已是年及弱冠的聪颖傅达的青年了。不恃宠固位的赵姬深明大义,又固请于公,以赵盾为嫡子,“而使三子下之”。其贤如是,实属难能可贵。典籍中,叔隗虽无过多的记载,也一定贤淑可风,教子有方,自是不言而喻。赵姬明义,叔隗贤惠,赵衰温厚,在这种家庭环境的薰陶下,使赵盾知书达礼,温文尔雅。而早年在狄地的阅历,又使他养成了强悍劲直,豁达大度的性情,这两种互相矛盾的品质在赵盾身上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在他执政后得到充分的体现。晋襄公六年(前 622年),赵衰卒。由于赵氏家臣阳处父鼎力相助,赵盾取狐射放(贾季)而代之,将中军,执晋国政,时年30岁左右。赵盾初执国政,便在内政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胆识。他“制事典,正法罪”,补充和完善原有的法律条文,使赏罚量刑有明确的客观标准可循;“辟狱刑,董逋逃”,昭雪沉冤积案,监督揖拿逃犯,稳定社会秩序;他还“续常职,出滞淹”,选贤任能,赋职任事,罢免那些庸才和政绩平平的官吏。并将所制定的“事典”授予太傅阳子和太师贾佗,在晋国颁布执行,“以为常法”。这对于晋国政局的稳定,对于法家思想在三晋的孕育产生,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赵盾是个十分活跃,在当时各国有较高名望的政治活动家,有一定的政绩可称。灵公元年(前 621年),晋君尚幼,赵盾代表晋君与齐、宋、卫、郑、曹、许君盟于扈,为大夫主盟之始。

灵公二年,会诸侯大夫盟于衡雍。灵公六年,秦以令狐(今山西临猗西)之役伐晋,赵盾将中军御之。灵公八年,赵盾以诸侯之八百乘纳捷甾于邾。灵公十三年,楚庄王及郑入侵陈遂侵宋,赵盾率军救陈、宋,会于斐林。十数年间,他主盟征战,功绩卓著。然而,赵盾主晋国政初,晋襄公尚能败秦师于崤(今河南洛宁县北),再败秦师,取秦地汪及彭衙,使“秦终为晋弱……遂霸西戎”,不敢向东发展。南方楚国北进的步伐也受到遏止。及至鲁宣公元年(前 608年),楚郑合兵侵陈、宋,与晋争霸,晋却屡败于楚;宣公十一年,楚人陈,次年围郑,大败晋师于必;宣公十四年,楚人围宋,晋弗能救,楚庄霸业告成。从此,“晋辟楚”,晋文公霸业就此告终。这个责任究竟谁负,无疑,执晋国政的赵盾难脱干系。赵氏专权,晋政权不能统一,终于使晋国维持霸主地位的愿望落空。但灵公荒淫无道,大兴土木,晋国力日衰,政局不稳,当是主要原因。“灵公侈,宣子骤谏而不入,遂不竟于楚。”确实有一定道理。贾季说赵盾为“夏日之日”,盛夏酷日确实令人生畏。然而,赵盾却不是冷酷无情毫无同情心一流。他严厉、峻急,却又宽宏、忠厚。宣子代成季任国政二年,晋襄公卒,赵盾欲立襄公弟雍。雍时在周,他“好善而长,先君爱之,且近于秦,秦故好也。”赵盾认为,“立善则固,事长则顺,奉爱则孝,结旧好则安。”可见,赵盾立雍完全是为了晋国大局着想,但由于贾季的反对,特别是夷皋母穆赢“啼于朝”,大闹公堂,逼赵盾立夷皋为君时,赵盾竟动了恻隐之心,改变了纳公子雍的决定,背先蔑以御秦师,败秦师于令狐。太子夷皋继位,是为灵公,终于酿成尔后晋国霸势日衰,“不竞于楚”的结局。赵盾不仅怜悯同情弱者,对自己的政敌也往往能以礼相待。一次,赵盾到绛都(今山西翼城),途中见桑荫饿人,当赵盾知道他是“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自取”,故至于此时,深受感动,“益与之饭肉”。后来,灵公欲杀赵盾,正是这位武士感恩图报,救了赵盾一命。贾季怨阳处父,鲁文公六年(前621年),派家臣续简伯杀阳处父。十一月,晋杀续简伯,贾季奔狄。其妻却留在晋国,赵盾非但没有株连贾季的妻子,还派臾骈送她到狄国,同丈夫相会。《左传》鲁文公六年,杜预注:“空子以贾季中军之佐,同官故。”以同官而不杀贾季及妻,足见赵盾是个虚怀若谷,笃定礼教的仁义之士。赵盾性情劲直,疾恶如仇。灵公继位十四年,愈发骄奢淫逸,晋国民怨沸腾。赵盾犯颜骤谏,灵公惧,派且霓杀赵盾。却见赵盾凌晨“盛服将朝”,“坐而假寐”。且霓被赵盾忠公亲国的精神所感动,不忍杀死赵盾,又不愿弃君之命,遂触槐而死。成为春秋时期上大夫阶层忠于国事的一段佳话。这年九月,灵公同赵盾饮酒,伏甲士于宫庭四周,欲杀赵盾。由于亓眯明以死相救,赵盾逃出晋都。随后,赵穿杀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晋境而归,拥立公子黑臀为君,是为成公。关于灵公与赵盾间冲突的原因,今人看法不尽一致。有学者认为,这是赵氏专权,而“灵公长,思收政权”所致,并进而得出结论,灵公被杀,明是赵盾与赵穿的“预定阴谋”。这种看法未免失之偏颇。赵氏专权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但灵公之“侈”,典籍也有确凿的记载,赵盾力谏失君之道的灵公,招来杀身之祸也在情理之中。灵公被杀时,赵盾逃奔在外,岂能预谋弑君?至于太史董狐所书:“赵盾弑其君。”明是对赵盾的不公,连孔子也为赵盾惋惜,“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晋景公三年(前 597年),司寇屠岸贾欲诛赵氏家族,曾说;“盾虽不知,犹为贼首。”可见,赵盾确实不知道弑君一事。自“骊姬之乱”后,晋无公族。成公继位,以“宦卿之适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赵盾又使异姓大夫代为公族,晋公室之弱,自此方始。鲁宣公八年(前 601年),赵盾卒。四年后,赵氏遭“下宫之难”,元气大伤。但赵盾所开的异姓卿族代晋同姓家族为公族的先河却不可遏止。尔后,六卿益强,终于导致韩、赵、魏三家分晋,三晋成为孕育法家文化的摇篮。使春秋时期的晋国在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上遥遥欲先于其它国家,赵盾的一生基本上还是应该予以肯定的。摘自《三晋历史人物》,书目文献出版社

赵盾子赵朔.注:赵盾之族人赵穿一支

赵公明子赵共孟

赵共孟曾孙赵穿(为盾之堂兄弟)赵穿子赵旃 赵旃子赵胜

赵胜子赵午(邯郸午)

赵午子赵稷

赵稷子赵朝(赵午从孙,非赵稷亲子).晋定公十五年(前497),因赵鞅向邯郸赵午讨要“卫贡五百家”,赵午背诺被杀于晋阳。赵午之子赵稷遂据邯郸叛,与范氏、中行氏合兵攻赵鞅。赵鞅时为晋国正卿、执晋政,依据当时晋国“始祸者死”的成法,晋定公委秦籍率兵,伐罪邯郸。然而,赵稷在范吉射、中行寅的支持下,不仅抗拒定公“伐罪邯郸”之成命,反而与范、中行合兵一处,击败秦籍所率的讨伐之师,兵困赵鞅于晋阳城。董安于奇兵突袭敌后重镇下邑,使敌无心恋战溃退,化解了晋阳之围,解救了赵鞅。

16世祖:赵朔。赵朔(?—前597年,赵庄子)赵朔为下军元帅,娶妻庄姬。因晋权臣屠岸贾之谋,赵盾全家被杀。得韩厥庇护,门客孙杵臼舍死,程婴舍子相救,将赵朔遗腹子,隐匿在山西忻州孟山,又名程侯山抚养成人,名叫赵武,报仇诛屠族。这就是历史上“赵氏孤儿”的悲惨故事。

“赵氏孤儿”的这段故事最早见之于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赵世家》。晋景公年间,奸臣屠岸贾欲除忠烈名门赵氏。他率兵将赵家团团围住,杀掉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等全家老小。惟一漏网的是,赵朔的妻子,她是晋成公的姐姐,肚子怀着孩子,躲在宫中藏起来。赵朔有个门客叫公孙杵臼,还有一个好友叫程婴。赵朔死后,两个人聚到了一起。公孙杵臼质问程婴:“你为什么偷生?”程婴说:“赵朔之妻正在怀孕,若生下来是个男的,就把他抚养成人,报仇血恨,若是个女的,我就彻底失望了,只好以死报答赵氏知遇之恩。”不久,赵妻就分娩了,在宫中生下个男孩。屠岸贾闻之,带人到宫中来搜索,没有找到赵氏母子的

藏身之处。母子俩逃脱这次劫难后,程婴对公孙杵臼说:“屠岸贾

公孙杵臼、程婴舍身救孤,情感动天!

这次没找到孩子,绝对不会罢休。你看怎么办?”公孙杵臼一腔血气地问:“育孤与死,哪件事容易?”程婴回答:“死容易,育孤当然难。”公孙杵臼:“赵君生前待你最好,你去做最难的事情。让我去做容易的事情我先去死吧!”恰好程婴家中也有一个正在襁褓中的婴儿,程婴含泪采取了调包之计,将自己的孩子抱上,与公孙杵臼一齐逃到了永济境内的首阳山中。让妻子带着赵氏孤儿朝另一个方向逃去。屠岸贾闻之,率师来追。程婴无奈只好从山中出来说:“程婴不肖,无法保生赵氏孤儿。孩子反正也是死,屠岸将军如能付我千金,我就告诉你孩子的藏身之处。屠岸贾答应了。程婴领路,终于找到隐匿山中的公孙杵臼和婴儿。

杵臼当着众人的面,大骂程婴,他一边骂一边伴装乞求:“杀我可以,孩子是无辜的,请留下他一条活命吧!”众人当然不允。程婴眼睁睁地看着亲生儿子和好友公孙杵臼死在乱刀之下。

程婴身负忘恩负义,出卖朋友,残害忠良的“骂名”,偷出赵氏孤儿来到了山高谷深、僻静荒芜的盂山隐居起来。这一隐居就是十五年,就是这片人迹罕至的深山中,穿梭着一老一少的身影,就是这片世外桃源的泉林中,回荡着一老一少的对话;就是这片与世隔绝的沟谷中,积聚了一老一少的复仇力量。赵氏孤儿,终于长成了顶天立地的汉子。苍天不负有心人,程婴与赵武,在朝中韩厥的帮助下,里应外合,灭掉了权臣屠岸贾。赵氏冤情大白于天下,程婴忠义大白于天下,公孙杵臼忠烈大白于天下。最后的程婴,并未品味胜利的美酒,十数年积聚的丧子之痛,丧君之痛,丧友之痛一并袭上心头,程婴自刎而死,赵武为此服孝三年。

17世祖:赵武。(前597年——公元前541年),即赵文子。春秋时晋国大夫,历任新军,上军之将。晋平公十二年(公元前546年)任晋国卿,代屠岸贾职,拜为司寇。生赵成。18世祖:赵成。名景叔,即赵景子,生赵鞅。

19世祖:赵鞅(前?年――前458年,即赵简子,又名志父,亦称赵孟)。春秋末年晋国正卿。其先祖与秦同姓。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改革家。战国时代赵国基业的开创者,郡县制社会改革的积极推动者,先秦法家思想的实践者,与其子赵无恤(即赵襄子)并称“简襄之烈”。假如他20多岁执晋国政的话,其生年应在晋平公二十一年(前537年)左右,寿70多岁。

赵简子的青少年时代处于晋平昭年间。一些原来地位显赫的旧贵族正在退出历史舞台,逐渐被赵、韩、魏、智、范、中行六家所取代,形成异姓大夫专权的局面。六卿相互之间围绕晋国统治大权和土地也展开了激烈地明争暗斗,矛盾十分尖锐。在这场角逐中,赵氏家族曾一度凌驾于众卿之上,但自“下宫之难”后一蹶不振,直到赵简子父景叔继位,其势力仍不及范氏、中行氏。这种局面延续到赵简子继位初期。年仅20多岁的赵简子执政以后,在复兴赵宗室的责任感的驱使下,励精图治,终于使赵氏东山再起。

经济上:赵简子革新亩制,调整赋税。春秋末年,适当扩大亩制有利于农业和地主经济的发展。为此,六卿都突破了“百步为亩”的旧经界,但范氏、中行氏和智氏的亩制不及韩赵魏的亩制大,韩魏的亩制又不及赵的亩制大。赵氏亩制“以百廿步为宽,以二百四十步为长”。而赵氏赋税却最轻,范氏、中行氏、韩魏“伍税之”,赵氏“公无税焉”。孙武分析了六家改革后,认为赵氏改革是比较成功的,因此“晋国归焉”。

政治上:赵简子礼贤下士,选贤任能。他重用董安于、尹铎、傅便、邮无正、史黯、窦隼等人,同卫庄公、扁鹊、姑布子卿等名土的关系也极为融洽。赵简子虚心纳谏,表彰敢于指出他错误的臣下。赵简子派尹铎治理晋阳,事先告诉他一定要拆除荀寅等人所筑的壁垒。尹铎到任却加固增修原有的壁垒。赵简子到晋阳,看到壁垒,一定要杀掉尹铎才入城。经人进谏,指出增修壁垒的必要,赵简子反而“以免难之赏赏尹铎”。赵简子家臣周会“好直谏”,周舍死后,简子每每听朝,常面露不悦,大夫请罪,赵简子说:“诸大夫朝,徒闻唯唯,不闻周舍之鄂鄂,是以忧也。”“简子由此能附赵邑而怀晋人”。

军事上:赵简子奖励军功,以功释奴。晋定公十九年(前493年),赵简子率军迎战增援范氏、中行氏的郑国军队,誓师时宣布,“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这个命令的颁布,大大鼓舞了晋军的士气,对取得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定公十三年(前497年),赵简子想把卫国进贡的五百户人口从邯郸迁往晋阳,遭到同宗大夫赵午父兄的拒绝,赵简子一怒之下,杀了赵午,于是,赵午子稷、臣涉宾“以邯郸叛”,午是中行氏(荀寅)之甥,而荀寅又是范氏(士吉射)的姻亲,因而得到范氏、中行氏的支持。秋七月,范氏、中行氏以晋君名义伐赵氏之宫,“赵简子奔晋阳”。这场历时八年的战争以范、中行氏的失败而告终。

赵简子浇铸了战国时代近200年灿烂的赵文化基业。晋自西周初年立国,即奉行“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基本国策,具有融和不同民族文化的传统。赵简子、赵襄子两代改革后,进一步发扬光大了晋“观事而制法,因事而制礼”的优秀传统,使赵文化含有“中原古文化的农耕文明和北方古文化的草原文明二位一体”的典型特征。在经济、军事、文化、商业、建筑等方面以其鲜明的风格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作出了应有贡献。

驭人之道: 阳虎是春秋时期一个颇为独特的人,既是治国之奇才,又有毁国之诡才。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赵简子却敢大担重用。阳虎在鲁国为官的时候,挪用公款,假公济私,贪污受贿。但是由于他手段高明,一些知情者虽然不满,却也奈他不何。后来由于过于嚣张,嫉妒他的人和他的仇家联名向鲁君告状。于是鲁君下令查封他的家产,把他驱逐出鲁国。

后来阳虎来到齐国,取得了齐王的信任。齐王让他管理齐国的军事。开始时,阳虎励精图治,把齐军打造成了一支进可攻、退可守的精锐之师。齐王看到本国力量强大,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于是每日寻欢作乐。阳虎见有机可乘,就和部将密谋造反。不料被人告密,他只得仓惶逃到赵国,投靠赵简子。孔子听说此事后,认为赵简子收留乱臣,后世将会有乱。赵简子淡然一笑:“阳虎只图谋可以图谋的政权。”赵简子果然放手由阳虎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使得赵国国力日益增强,在诸侯中的声望也与日俱增。但是阳虎又开始旁若无人地敛财,并聚集了一帮门客。一日,赵简子将一个密折给他,上面赫然记录着阳虎网罗家臣、侵吞库金的事实。阳虎看过以后,吓出一身冷汗,以后行事再也不敢过于张狂。

扁鹊奇诊: 晋国大夫赵简子,又名赵鞅,掌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一日突患重病,卧床昏迷不醒,汤水难进。恰逢扁鹊行医来到晋国,被赵简子家臣董安于请至赵宅诊治。扁鹊来到赵简子的病榻前,屏息端坐,轻轻掀起赵简子的被角,摸准他的寸口,就切起脉像来,接着又仔细察看了他的面部神色,又翻开眼帘端详一番,然后俯耳细听了他的呼吸。向家人询问了他发病的经过和患病后的症状。一会儿,扁鹊便从容不迫地站起身来,拱手环视众人,说道:“诸位不必担忧。简子大夫得的这病,叫血脉症,系劳累过度引起,以前秦穆公就得过这病,曾经七天七夜卧在床上,不省人事。后来自己慢慢苏醒过来,告诉身边的人说他到玉皇大帝那里去了一趟云云。现在,简子大夫得的病,和过去秦穆公得的病相同。你们不要给他乱吃药物。也不要求神弄鬼,那都无济于事。让他静静地躺着,现在已经第五天了,过不了三天,他一定会自己醒过来,醒后也会说一些见到玉皇大帝之类的稀奇古怪的事。”果然,两天半以后,赵简子长长地嘘了一口,自己慢慢地苏醒了过来。喝了一碗人参莲子汤后,顿觉神清爽、对病榻周围的人说:“我刚才到了玉皇大帝那儿,可真快活呀!和神仙们一道游览天庭,观仙女载歌载舞。真是不同凡响。我还射死了两头熊,玉皇大帝赏赐予我一头犬。”赵简子绘声绘色地描述病中的梦呓,和扁鹊断言的症状一模一样。董安于和赵夫人便把扁鹊诊病的经过告诉了简子。赵简子佩服扁鹊临危知吉、奇诊如神的本领,命左右取重金锦缎赏赐,扁鹊不受,后来赵筒子将属于晋国管辖、扁鹊经常采药的古蓬山一带四万亩土地,赐给了扁鹊。这四万亩赏地,虽多是荒山野林。都有取之不尽的药材,扁鹊也就受领了。

赵卿鸟尊

赵简子墓:1987年7月,太原第一热电厂在太原市南郊的金胜村附近,进行厂址的第五期工程扩建,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古代墓葬。文物部门闻讯后,立即组织人员对该地区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考古调查,又通过查阅历史档案,认定这里是一片历史久远、墓葬集中的古墓葬群。调查小组就调查情况向国家文物局、省市党政机关领导和省文物局作了汇报。国家文物局迅速批示,马上进行抢救性发掘……随着一件件文物的出土,考古专家发现,墓主人的口中含着玉、头两侧和身体表面,都装饰着各种各样的玉佩饰以及水晶珠、金带钩等,极为富丽奢华。墓中还出土了包含青铜、黄金、玉石、骨、陶、蚌、贝等质地的随葬品3000件以上。还有一处大型的由马坑和车坑组成的陪葬车马坑,这个面积达150平方米的曲尺形车马坑,内放马46匹,车16辆。车种类多达七、八种,车舆形态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其中圆形车舆属国内罕见。墓葬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堪称东周晋国墓葬之最,但其中最精美的当属鸟尊。

赵卿鸟尊———青铜时代的极品:鸟尊通高25.3厘米,是一件酒器,器形呈昂首挺立的鸟形,鸟颈与中空的腹腔相通,锋锐的弯喙成为自动开合的流口,当倾斜鸟身往外倒酒时上唇会自动开启。复位后,口即闭合,可防尘、防虫,十分巧妙。鸟尾下的小巧的虎形支脚,可使鸟尊盛满酒时平衡稳定。鸟尊造型和谐,纹饰华美,铸造精巧,浑然一体。即便是分铸的器盖上的纹饰也与整器的装饰图案连接的天衣无缝,连鸟足掌上的蹼也制作得生动逼真,能将冰冷的青铜掌控到如此地步,让人不得不赞叹其工艺之精湛。

夏朝至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光辉灿烂的青铜时代。赵卿墓中的青铜器多达1690件,是最主要的随葬品。几组大小相次排列的铜鼎,19件音色齐全的编钟,以及总数超过了650件的青铜兵器,都是墓主人地位和权力的象征,也是墓主人生前生活的一个缩影。发现———墓主人名字叫赵孟

在山西,先秦古墓经历了两千余年,多数早已被盗,这座大墓竟未遭盗扰,保存如此完好,十分罕见。那大墓的主人究竟是谁呢?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专家在墓主人内棺附近发现一件刻有五个线刻文字的青铜戈。这个铜戈是墓主人生前佩带的防身之物,那么这五个字是什么意思?

1965年,在侯马晋国遗址,人们发现了一批晋国盟书。考古专家惊奇地发现,“侯马盟书”上的文字,与春秋大墓墓主人身边的青铜戈上五个线刻铭文的字体极为相似。按照侯马盟书上的文字字形,这五个字被考定为“赵孟作御戈”,由此推论墓主人就是赵孟。

根据这个重要线索,再查阅相关历史书籍,考古专家发现,在晋国历史上的赵氏家族祖孙数代中有五位赵孟,分别是死于公元前601年的赵宣子、公元前541年的赵文子、公元前458年的赵简子、公元前425年的赵襄子和公元前350年的赵成侯。省社科院的专家说:“古人的长幼排序很有讲究,家中的老大、老

二、老三,在古人那里称为伯、仲、叔、季或者是孟、仲、叔、季,老大均叫孟或者伯。”

晋赵简子的战车战马

考证———赵孟原来就是赵简子 那么,哪一位赵孟才是这座大墓的主人呢?经过对墓葬出土文物的研究,专家认为它是春秋晚期的墓。此外,墓中随葬兵器约650件,远远超过同一时期的诸侯墓和卿大夫墓。墓主人腰间就佩有4把铜剑,棺内还有其他各类兵器逾40件,这种现象在当时是罕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可以享受这样的厚葬呢?

社科院专家介绍,在西周时期,对于鼎的运用很有讲究,也是有礼制规定的。比如,周天子用九鼎,各封国国君和以后的上大夫或者卿大夫用七鼎,下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而考古专家在春秋大墓中发现,它前后使用了二十七个鼎,并且它的正鼎是七个的、六个的、五个的,表明规格非常之高。再加上在位于赵卿墓的东北侧还陪葬着面积达110平方米的大型车马坑,赵卿墓发掘出的战车和战马数量大大超过了当时一些诸侯国国王的陪葬,可见墓主人生前拥有庞大的武装力量,经常转战疆场,军威显赫,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勇士。通过种种分析、研究,专家确定,这座墓葬的拥有者,很可能就是担任晋国执政卿达22年,叱咤疆场,雄霸于诸侯的赵简子(赵鞅)。也就是他在2500多年前命董安于修建晋阳古城,开启了太原城的历史。赵卿出身在晋国政治舞台上活跃的赵氏家族,他在位期间通过九年的斗争,击败了晋国六大权卿中的范氏、中行氏,为三家分晋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赵鞅生赵伯鲁,赵毋恤,赵桓子。20世祖:赵伯鲁。弟赵桓子.赵襄子(字毋恤)。赵伯鲁生赵周(代成君)。赵简子选继承人,选择了个人能力各方面都很优秀的赵襄子为继承人,而资质平庸的嫡长子赵伯鲁就没能当上继承人。《史记》中所列赵国的襄子纪年,在位为33年(前457至前425年)。21世祖:赵周。(代成君)生赵浣。嫡长子赵伯鲁没能当上继承人,赵襄子一直耿耿于坏,所以他在选择自己的继承时,并不考虑自己的儿子,而选伯鲁的儿子赵周为自己的继承人,并有意栽培赵周。赵襄子在灭掉代国以后,立即任命赵周为代君。22世祖:赵浣。(前423年――前409年在位,赵献子,赵献侯)。赵周命不长,还没等自己的叔叔赵襄子死掉就先死了,于是赵襄子又立代君赵周之子赵浣为继承人,目的就是一个,那就是一定让哥哥伯鲁的后代当上赵国的国君。赵浣起初的地位并不牢固,不久,赵襄子的弟弟赵桓子就把赵浣赶走,自立为君。这令赵襄子的人马很不高兴,他们认为立赵浣是赵襄子的心愿。所以他们很快杀掉桓叔,重新迎立赵浣。此后,赵浣在赵国的地位巩固下来。赵浣在位十来年,死后谥号为献子,献子生烈侯赵籍。但他的儿子赵烈候在被周王封为诸候以后,追尊赵献子为赵献候。23世祖:赵籍。(前408年――前400年在位,赵烈侯,正式建赵国),是战国七雄赵国的开国君主,建都晋阳(今太原),后迁邯郸与韩、魏三分晋地即周安王三十六年(前376年)赵、韩、魏“三家分晋”。赵籍弟武侯 赵□.在位13年(前399年――前387年)。烈侯生敬侯赵章。24世祖:赵章(前386年――前375年在位,赵敬侯),烈侯子。前386年即位。元年,赵始都邯郸。次年,败齐于灵丘。三年,救魏于廪丘,又大败齐人。前383年,魏发兵来攻,赵军败于兔台。次年,齐、魏为救卫攻赵,取刚平之地,赵军不敌,于次年借兵于楚伐魏,取魏棘蒲。前379年,又大败魏军,拔魏黄城,接着,又连败齐军。伐中山。前376年,魏、韩、赵共灭晋,分其地。生成侯赵种。

第二篇:《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的故事本来就很俗2010年12月08日 13:46:50

陈凯歌的《赵氏孤儿》才一上映,果然不出所料,叫好声渐渐的就弱了下来。之所以不出所料,并不是对陈凯歌有什么偏见,而是觉得,在现在的中国之文化背景下,要出现一部有深度的文化作品,难于上青天。小说如此,电影亦如此。

推荐阅读:

《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

陈凯歌其实并不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优秀导演。当年他的成名作《黄土地》得奖的时候,许多电影院里观众了了无几人,究其原因,故事讲得太枯燥。后来的《大阅兵》,故事讲得也很糟糕。唯一把故事讲成功的,是《霸王别姬》,那是因为小说的原作者是香港作家。

陈凯歌的《无极》之所以输给了恶搞《无极》的小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就是因为《馒头》的故事讲得比《无极》有趣多了。看电影,大多数人是来看你讲故事讲得如何生动的。从这点上来说,张艺谋的故事,基本上讲得就比陈凯歌动听多了。陈凯歌有艺术功力,却没有讲故事的才能,如果他能够得到一位擅长讲故事的高手辅助,那么他的导演才华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反之,他的导演能力就一直会被蹩脚的故事所束缚。

这一次,陈凯歌为了把故事讲得有趣一点,专门找了一个生动的历史故事作素材,不是靠那种蹩脚的编剧吹出来的蹩脚故事了。但这故事的历史,已经不太适合这个现代化的时代了。从故事本身来看,《赵氏孤儿》其实是一个很俗气的故事。能把这样的故事讲好的大陆人应该是不多的。中国的影视界一直不重视编剧的地位,其实影视剧要把故事讲得完美,离开了专业的编剧是不可能的。张艺谋不愿意把讲故事的钱分给编剧分享,自己来讲故事,结果把《英雄》、《满城尽是黄金乳》等的故事讲得令人大倒胃口,《英雄》于是和《无极》不争第一,只争更二。

为什么大陆人讲不好《赵氏孤儿》的故事呢?因为没有这样的思想境界。深受儒教文化毒害的大陆文化人,其思想高度,还没有超出春秋时代留下来的文化典籍。

你想,赵家被灭门后,赵家的二个门客为了保护赵家唯一留在世上的一个婴孩,一个叫程婴的门客献出了自己的孩子,另一门客则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活下来的的程婴还要背着叛徒的骂名,把赵家的儿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抚养。古代人这么做,的确很了不起,甚至可以说是伟大,但现时代要是仍然把这样的事迹当成是可歌可泣的故事,则未免愚昧。用自己的孩子的生命换来赵家孩子的生命,救一人杀一人,哪点值得歌颂?

虽然我们并不能够要求古人有现代思想,但现代人拍古代电影,最终还是为了拍给现代人看的,这程婴如此愚忠,现代人难以和他产生共鸣。在程婴把自己的孩子献出去的同时,程婴的行为就和现代人的思想产生了一道鸿沟。这鸿沟,如果只是把程婴救孤的故事简单的讲一遍,是难以填平的。因此《赵氏孤儿》也许可以圈点钱,但评价一定不会高。

如果有谁可以把《赵氏孤儿》的故事用《罗生门》的角度来讲一遍,那么《赵氏孤儿》的故事就有趣多了。程婴用自己的孩子换下了赵家的孩子赵武的生命,历史书上都这么说,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呢?假如有人怀疑程婴献出的那个孩子才是赵家的那个真赵武呢?假如活下来的那个赵武其实是程婴自己的孩子“程武”呢?那样讲故事的会怎么样呢?用现代科技,当然只要查一查DNA就可以了。但古代没有NDA检查,最后活在世上的赵武,到底是赵武还是程武呢,真相只有一个人知道,那就是程婴。也就是说,讲故事的重点不是放在程婴救孤上,而是放在这“赵氏孤儿”到底是谁这一点上,故事才更有现代感吧?

千万不要以为掉换婴儿的故事只是现代人才会有的想法。讲宋代的故事,有《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就和“掉换婴儿”有关。而更早得多的战国时代,有秦始皇的身份疑惑。秦始皇本来是秦庄襄王的儿子,但许多书上却认为,秦始皇其实是吕不韦的骨血,虽然说古人也

知道“十月怀胎”的道理,但牵涉到秦始皇的来历,很多书上却都说秦始皇的母亲怀胎了他十几个月。由此看来,假如有人怀疑赵武的真实血脉,理论上也是可能的。

《赵氏孤儿》如果能够把赵氏孤儿长大后报仇的简单故事,讲成程婴抚养的孩子,除了程婴自己,却没人知道他是谁的故事,也许才更吸引人,更有现代感吧?

第三篇:赵氏孤儿——读后感

故事叙述晋灵公武将屠岸贾仅仅因为自己与忠臣赵盾不和,并嫉妒身为驸马的赵盾之子赵朔,竟杀灭赵盾家300人,仅剩遗孤被程婴所救出,赵氏孤儿——读后感。屠岸贾下令将全国一月至半岁的婴儿全部杀尽,以绝后患。程婴与老臣公孙杵臼上演“偷天换日”之计,以牺牲公孙杵臼及程婴之子为代价,成功保住赵氏最后血脉,读后感《赵氏孤儿——读后感》。20年后,孤儿赵武长成,程婴绘图告之国仇家恨,武终报前仇。

我觉得文中的程婴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为了救忠臣的孩子,不惜将自己的孩子换忠臣孩子的生命,这种大公无私精神是很值得我学习的。

第四篇:赵氏孤儿观后感

赵氏孤儿观后感 电影简单介绍在春秋时期,晋灵公不喜权臣屠岸贾当道,且厌丞相赵盾专横.赵盾之子赵朔双喜临门,不仅战功卓著,而且妻子庄姬也身怀六甲.屠岸贾视之为心腹大患,设计在朝堂上投毒,借灵公之口,灭赵氏九族.庄姬在大夫程婴诊脉时,目睹夫君赵朔身亡,悲痛中决定生下婴儿.庄姬将婴儿托付程婴,让他交给公孙杵臼,后拔剑自刎.韩厥因此被屠岸贾砍伤,后者下令封城,挨家挨户搜查婴儿.情急之下,程妻把赵孤交上.程婴前去认领赵孤,程妻去见公孙杵臼.因封城,程妻母子被藏于影壁墙内.屠岸贾设苦肉计,逼程婴说出婴儿下落,相继诛杀公孙杵臼及程妻母子.程婴强忍悲痛,独自抚养赵孤.韩厥在求医时了解到真相,与程婴结下生死同盟.程婴携赵孤投奔屠岸贾门下,并让屠岸贾认下赵孤为义子.从此,展开了长达15年的复仇计划....程婴的精神让我们敬佩,屠岸贾的嘴脸却让我们厌恶

俗话说得好:“好有好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果然,十五年后,他终于遭到了报应,死在了赵氏孤儿的剑下。真叫人怡然称快。像屠岸贾这种人,在当时,就是一个社会的败类。从他身上,我真正的明白了三国时期刘备的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如今,我们做为一个公民,做为社会上的一员,更应该多为社会做贡献,为社会注入新的活力。而不应该,一味的去干坏事,没有一颗善良之心,没有一颗关爱之心,没有一颗互助之心,没有一颗感恩之心。那只会像屠岸贾

一样,遭到人们的排斥,成为社会的败类。

每部影片都不同,每部影片也都发人深省。从《赵氏孤儿》中,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他就像指路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观看了这部影片,我的心情至此还犹如汹涌澎湃的大海,久久不能平静,或许这就是影片的独特魅力所在吧!

第五篇:赵氏孤儿之我见

转发《<赵氏孤儿>之我见》

按语:这年头文字用起来真的很叫人捉急,以前的面对面都进化成了“键对键”,估计再往后,谦称笔者也要改为“键人”了。也罢,这也是应组织要求,加强红色熏陶,注重人文关怀,继《张思德》之后的又一叫人爱恨交加、痛哭流涕的经典,他妈的看《赵氏孤儿》?!还要有所感?!现将拙作转发,请圈内圈外各界关心人士批评指正。

《赵氏孤儿》之我见

从《左传》到《史记〃赵世家》,从《说苑》到《冤报冤赵氏孤儿》,从电影《赵氏孤儿》到电视剧《赵氏孤儿案》,围绕这个复仇题材,古人和今人展开了跨时代的激烈角逐,演绎了一幕幕悲恨别离,谱写了一曲曲轻吟浅唱,重温了一缕缕荡气回肠,在曲终人散、泪满湿巾之余,试问:子非鱼,安知鱼之悲?

历史上《赵孤》侧重忠君报国意识谱写赤胆忠义。《左传》里庄姬与赵朔和赵婴有一段三角恋情,赵氏家族出面干预,庄姬向晋侯进谗,与赵家有仇的大臣借机灭赵氏一族,赵武被庄姬藏于宫中,长成后重返于朝。《史记〃赵世家》

记载,晋景公期间,奸臣屠岸贾阴谋铲除忠烈名门赵氏,唯一漏网的赵朔之妻庄姬(晋景公之妹)产下一子---赵武,后藏于裤裆中逃过一劫,赵朔的门客程婴用买来的一个婴儿与其掉包,并与公孙杵臼演了一出双簧,后来程婴与赵武远走他乡,待晋景公下了赵氏平反令后,赵武杀屠岸贾以报赵氏之仇,程婴自杀以报老友公孙杵臼。《冤报冤赵氏孤儿》里面有较大改动,一是程婴的身份被确定为乡野郎中,从赵朔门客变成了草根医生,兼治跌打损伤和妇产科,将英雄出身平民化;二是程婴用自己的儿子与赵氏孤儿掉包,增添了舍己为人、大义凌然的忠君意志;三是程婴带着赵武投奔屠岸贾,做了屠岸贾家的座上客,深入敌后、勇探虎穴,在最危险的地方成就最非凡的复仇大业;四是程婴用连环画的形式重演了一遍历史,将赵武的身世书展于画卷之中,让那段辛酸史在赵武脑中定格,激起他的仇恨,坚定他复仇的信念,最终赵武不负众望,剑刺屠岸贾,报了赵氏一门血海深仇。细心思考就会发现,几种经典都阐述着一个道理:忠君报国才是王道。古代君天子家天下思想根深蒂固,草根出身的客卿必须要心存感恩,不惜以死报知遇之恩,为人门客,必须出谋划策、竭尽所能帮助主人成就事业,必要时候还要挺身而出,有的时候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敢死就是忠;有的时候为事业不惜抛妻弃子、舍生取义,敢舍就是义。在这种传统价值观大背景下,忍辱、复仇、取义就被无限放大,劳

苦大众会争相传唱,社会各阶层也大力弘扬,将这种行为捧吹为圣人的作为,将这种思想鼓吹为圣人的境界,于是才有了广为流传的“程婴救孤”的佳话。

电影版《赵孤》更侧重于现代感情节合理复仇人文化。艺术不是历史,它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电影版《赵孤》把历史给形象化、把情节给合理化、把伦常给人文化,于是我们看到了几个颇具现代感的画面:一是程婴形象从历史到现实的转变,历史上程婴是赵朔家的门客,如果按旧观念发展,那灭门、易子、复仇等剧情就无可非议,不可能引起官大观众太多的共鸣,因为在其位谋其政,吃客卿的饭干客卿的事无可厚非,但是电影里将程婴定位为郎中,是因为一次出诊而卷入这场**,由开始的半推半就到后来主动作为,经历了丧妻、丧子、丧友等巨大生活变故,最终凭一份执着和勇敢成就了一段传奇;二是黄厥由屠岸贾客卿到程婴同谋的转变,黄厥本是屠岸贾的得力门生,执行对赵氏灭门的任务时良心发现,放过了刚刚临盆的庄姬,纵使程婴将刚出生的赵武带走,后东窗事发,被屠岸贾怒砍一刀,劈在貌似俊俏的脸上,于是暗生恨意,与程婴密谋报仇。用当前的话就是,因为领导一个欠妥的决定,就抛开家国大业,走上一条不归路;三是赵武由无知孩童到成熟男人的转变,之前的历史对于赵武来说只能是“被发生”,因为他无力改变什么,之后的历史强迫他迅速成长,担负起使命重任,他开始是极不情

愿的,甚至质疑过程婴和黄厥给他灌输的一切,贪图于“干爹”屠岸贾给他提供的舒适和安逸,一个深层印象里的慈父硬被人说成是“奸贼”、“仇人”,实在是叫他稚嫩的肩膀难以承受,但是当程英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血泪的事实唤醒他骨子里英雄气的时候,他还是果断地站出来,承担了家国、父母、养父的殷切希望,复仇成功。

抛开《赵孤》跌宕起伏故事情节之外的思考。故事终究是故事,悲剧依旧是悲剧。这部电影抑或是电视作品之所以被人追崇,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人们对它的困惑,或者说身临其境时如何来把握,绝大多数观众不禁会扪心自问:生之恩、养之恩,谁大?对于赵武来说,父母把它生下来,怀胎十月的辛苦自不必说;但是屠岸贾将它抚养成人,为他提供成长所需几乎所有的条件,并一直以“慈父”的形象待他,那十八年的养育之恩同之前的灭门之仇比,是否可以一笔勾销?对于程婴来说,他不选择与屠岸贾直面,也不去投毒陷害,反而是借他人之手复仇,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一个涉世未深的孩童,这种行为是否与起码的道德准则背道相驰?

对于以上的问题,我想浅薄的说,这些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赵氏孤儿”佳话也好、争议也罢,它必定是虚构的故事,是依托在历史基础之上的人为夸大的成分,它可以放在荧屏上供人们茶余饭后消遣,如真把它当作行为准则来衡

量、来效仿,就陷入了一个道德陷阱,最终就会进退维谷、左右为难。

生之恩、养之恩都大于天。生命本该敬畏,有人说“玉不雕不成器”,就认为后天的培养比生育更重要,这种思想是片面的,如果它不是玉,再怎么精雕细刻它也不能成为价值连城的翡翠;还以这个玉为例,它如果不被打磨,仅是一个毛石,也不可能体现出艺术品的价值,所以生之恩、养之恩同等重要,都是值得敬畏和珍惜的,不存在孰优孰劣。

程婴身上有一种精神值得我们细细体会。他本来是局外人,只因一次出诊就糊里糊涂地被卷入那场政治**,然后是接连的家庭变故,真可谓是命运多舛。他没有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也没有像平常人那样呼天抢地、寻死觅活,面对突如其来的一切,他一定也彷徨过、迷茫过、绝望过,可最终他规划好了自己的复仇之路,尽管有违道德的规范。他苦苦等了十八年,用十八年来隐忍一切,每天面对自己的雪深深仇,冒着被怀疑、随时被发现的危险,只等赵武长大成人,可以秋后算账。可能有人说,程婴不够男人,没有血性,不敢和屠岸贾面对面、真刀真枪的干一场;也有人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他拼力不过,为何不选择投毒呢?这大概就是程婴的独特之处吧,他在剧中说,要让屠岸贾生不如死,应该就是策划让他用尽心血换来一场痛彻心扉吧,让他亲手抚养成人的孩子将利剑刺入自己的胸膛,用这种近乎残忍的方式

慰藉那些枉死之人吧。程婴身上的那种坚毅和执着令人不禁感叹,这需要多大的精神才能支撑起来呀,大概只有银幕上才会尽如人愿吧……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5/1193500.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