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介休方言与孝文化修改

介休方言与孝文化修改



第一篇:介休方言与孝文化修改

介休民俗文化中的孝文化

王丽滨

(晋中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 晋中 030600)

摘 要:介休“中国寒食清明文化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考证介休古谚语,以冬至日为始,依次过寒食、一百

五、清明三个节日,符合介休人民尊天命,信鬼神、祀祖先,做农事的民俗习惯。考证早期甲骨文“孝”和“家”字形字义都和生育有关,说明孝文化中“无后为大”,甚至宗法制下地名大量嵌有姓氏和“家”字。随着金文和篆文“孝”字形字义改变,“善事父母”成为“孝文化”核心内容,介休民谚俗语中凝练着感恩、家规、敬老,善事的“孝文化”。

关键词:语言;方言;孝文化;介休

中图分类号:H0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4824(2016)04-0000-00 介休因“割股奉君”的介子推而闻名于世,然而介子推并非姓“介”,百家姓也没“介”姓,“休”不是“休息”之意。据西汉刘向《列仙传》记载“介子推姓王名光”,“介子推”之名是晋文公所赐,“介”在甲骨文书写为“”,是在人“”的四周加四点指事符号“”,表示裹在身上的护革。本意为“界限”,《说文解字》云:“介,画界。字形采用‘

八、人’,会义,表示人们各有其界限。”《尔雅·释诂》“介,善也。”《扬子·方言》指出“介,特也。物无耦曰特,兽无耦曰介。”转义作名词有“节操,独特之行”之意,如“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孟子》。”转义作动词,有“佐助”之意,如“介尔景福——《左传》”。类似的祝寿词“介眉”,“介寿”。晋文公赐姓“介”有“赞美王光节操”之意。

“子”在甲骨文中写作“”,像一幅幼儿的线描,画出了幼儿的脑袋“”、头发“”、两脚“”。有的甲骨文“”简化字形,像幼儿两脚被裹在襁褓里,露出脑袋“”,挥动两臂“”。造字本义:“包裹在襁褓中挥动两臂、尚不能独立的幼儿。” 古人假借“子”称呼有德行的男子。《颜师古曰》云:“子者,人之嘉称,故凡成德,谓之君子。”《王肃曰》:“子者,有德有爵之通称。”“推”是指“退避不受官”。

“休”在甲骨文用“” “”(人)“”(木)”表示,像一个人“”呆在大树“”的枝叶之下,本义是“人在树荫下歇息。”转义为“美好”,《尔雅·释诂》:“休,美也。”如《易·大有》中“顺天休命”,《诗·豳风·斧》中“亦孔之休”,《后汉书·班固传》中“休徵叙美行之验”,柳宗元《与邕州李域中函论陆卓启》中“累仕所至,必获休声”。

《左传》中记载晋文公“以志吾过,且旌善人。”从赐名“介子推”和改地名为“介休”,可以看出晋文公感念王光割股奉君,忠君忠国,功不言禄,视名利如粪土,论功行赏时选择尽孝侍母,是“忠孝”的楷模,后被历代皇帝旌表,在国人中推崇其品行,使其成为安定社会的纽带。据史料记载,介休具有2600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三贤故里”、“慈孝之都”,有着“倡忠良孝谨”的文化特性[1],介休方言历史悠久,作为文化的载体,堪称“活化石”,从“天文”、“地文”、“人文”各个层面体现了“孝文化”。

一、从节气看“天文”中“孝文化”

介休绵山是“寒食文化”发源地,西汉桓谭《新论·离事》最先记载介子推“忠孝”事迹,随后《后汉书》、《周举传》、《明罚令》、《晋书》、郦道元写的《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都有记载。介休的“中国寒食清明文化节”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祭奠祖先、缅怀先人,传扬“孝文化”。

其实“寒食节”和“清明节”原本是两个节日,介休有古方言谚语流传:“先寒节,后清明,一百五日在当中”,“一百五,去添土”,“寒食不烧纸,清明不上坟”,由此可知,寒食节和清明节不在一天。古时的介休在初春要过三个节日,寒食节、一百五和清明节。介休地处华夏文化中心,以夏历计算,因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制定的节气,远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把正月定在节月中的寅月,冬至之月是子月作为一年的开始。从冬至那日为起始,按先后顺序分别是寒食节、一百

五、清明节。从中也能看出,介休作为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带,黄土文明的发源地,由于生产力低下,对大自然中冥冥的主宰者和祖先的崇拜[2],尊天命放在第一位,其次是信鬼神祀祖先,然后是在上天与祖先保佑下做农事的风俗。

(一)从寒食节看“孝文化”中“尊天命”

介休寒食节源于上古改火礼,《辞源》记载“夏商周前已有寒食之名”,由于生产力较低,火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有生命和灵气,古人夜观天象,“天垂象,见吉凶”,天上也有“大火”,也就是“心宿二”,它是天蝎座α星,属于东方苍龙七宿的心宿,《左传》杜预皆注:“火,大火,心星也”。《后汉书》记载:“龙,星,木位也,春见东方。心为大火,惧火之盛,故为之禁火”。大火星春出秋入,春季出现在东方,意味着新年的开始,人事与天象合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钻木取火的火种用了一年,到寒食这天,要把它换掉,改用新火。《周礼·司烜氏》说:“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为季春将出火也。”《周礼》记载“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季春出火,民咸从之”,可见改火是一个非常隆重的节日。

寒食节的具体日期可见《管子·轻重己》:“以冬日至始,数四十六日,冬尽而春始,教民樵室钻燧,墐灶泄井,所以寿民也。”也就是说寒食节在冬至日后四十六天,寒食这天,古人要禁火,《荆楚岁时记》上说“造饧、大麦粥,犯之则雨雹伤田”。“饧”是用麦芽和谷芽熬成的糖,也成为介休一大特产“贯馅糖”,人们还吃大麦粥,如果在这天老百姓生火了,天就要下大雨降冰雹毁坏农田。改火完成时“耀耀当门,烟助松篁之茂,荧荧满目,焰如桃李之春”,唐代诗人韩愈的《寒食》写道:“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从诗中得知,钻木取火仪式举行一天,傍晚从皇家传到民间,新生的火种带给人们新的希望。

(二)从“一百五”看“孝文化”中“祀祖先”

“一百五”是指过了冬至105天,故称“百五”、“百五日”或“百五节”,意即“百无禁许”,这一天做事无所禁忌,可做许多平时不能做的事,比如破土动土,在这一天完成,或者做个破土动工启动仪式[3]。据《介休县志》记载:介休人这天扫墓和烧娘娘花、娘娘鞋,乡人这一天脱棉衣。有谚语说“冬到寒食一百五,家家祭祖添坟土。”“一百五,燕子来添土”“一百五,上坟添土。”《介休县志》写道介休人“隆于祀先,虽费而不惜。”“奉社重稷,尊祖敬宗”,介休人讲究百日之内不上两回坟,一家或一族人需要一起到祖先墓地,扫墓,拜祭、烧纸,填土,或许相信人死后有灵,冥冥之中希望先祖看到家族的兴盛,希望先祖新的一年保佑自己,沾先祖德泽。介休方言俗语有“要想富,敬祖坟”,也有“千里赶上坟”的说法。

(三)从“清明节”看“孝文化”中“农耕文化”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气候转暖,雨量增多,适合春耕春种,介休方言农谚有:“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清明要明,谷雨要淋;清明播谷,小满栽秧”,“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清明是起初是一个节气,并非节日。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三大节日逐渐演变,最终在唐宋之际,三节合流。随着时代进步,很多地方不再过寒食节,但介休本地却形成了独有的“寒食清明节”,宣扬中国的传统“孝文化”,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包括寒食习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的传统节日。孔子倡导的“孝”根本:“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介休人特别注重祭祀之礼。

(四)从方言语音解读“孝文化”

从方言语音来看,介休人趋吉避凶,对语音谐音特别关注,寒食清明节祭祀食物多数寓意深刻,蛇盘兔面食附会晋文公为龙,介子推为兔,赋予了“忠孝”之义,成为介休人民一种“忠孝文化”符号。介休文献记载:“清明:富家设牲醴,鼓吹省墓。贫民亦造面饼,如盘蛇状,陈酒醴祭冢,归则曝面饼于篱棘上,俟干而后食。或谓取象龙蛇,寒食之遗也如。”俗语中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取“兔”和“富”的押韵,寓意民富国强;祭食“子推燕”,取介休方言“燕”的谐音“念”,“念念”不忘介子推高风亮节。寒食节插柳,因“柳”与“留”谐音,纪念介子推报柳焚身,挽留之义。另一方面受佛教影响,柳枝为“鬼怖木”,清明扫墓避邪的作用,而柳树又有“明眼、避虫、愈疮”等药用价值,所以民间有了“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之言[4]。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中,祖宗是神圣不可侵犯,人们做事情一般要光宗耀祖。在介休骂人最狠的一个词是“可惜孙”,“可惜”是“惋惜”之意,晋袁宏《后汉纪·灵帝纪》:“甑破可惜,何以不顾?” 唐杜甫《莫相疑行》:“男儿生无所成头皓白,牙齿欲落真可惜。”骂人者自比为“爷爷”,被骂的比作孙子,干了缺德事辱没祖宗,做爷的十分痛惜生了个这样的孙子,还可以进一步理解成连累别人,令人讨厌。

二、从方言地名看“地文”中“孝文化”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天覆万物而制之,地载万物而养”之地名是一种文化现象。介休地名真实地反映了当地的地理、历史、语言文化,较好地保存了文化史的某些本来面目,介休地名中有很多体现出了“孝文化”的影响。

(一)从“孝”与“家”字形看“孝文化”的“无后为大”

“孝”从甲骨文字形看,“”“”(用交叉的图形象征男女交媾)“”(子),《礼·祭统》中说:“孝,xiào,从爻从子。效也,子承爻也,善事父母也”。“爻”和“交”音近义通的关系,《说文·爻部 》:“爻,交也”。“交”是声训, 又是准确的义训。“交”字,汉许慎《说文》释为: “交胫也”,“孝”字从“爻”,暗指“孝”与男女交合有关,从“子”也指明“孝”与“生育”有关[5]。

与此相似的“家”,从甲骨文字形看,“”“”(宀,房屋)“”(豕,猪),盖下是两个猪形,表达的是两猪正在交配。《说文解字》解释“家”:“居也。从宀,豭省声。”家“从宀从豭会意”,“宀”者,穴也,表示住宅。“豭”者,牡豕也,公猪。寄借之男方即豭,“叚”,有借种的意思。豭借宿之所,即动物“交配”之处。与女会意,就是“嫁”也。“家”反映出母系社会中,“家”是女性结婚生子的地方,在母系氏族社会“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家”的重要意义是繁衍后代[6]。无论是“孝”还是“家”作为能指符号,最初的含义都和生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母系氏族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为了不被残酷的大自然恶劣的环境消灭,人们渴求生命的延续,多繁衍后代,使种族能更强地生存下去,因为生育使“家”成为婚姻和血缘的纽带,构成了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可以说家庭的出现是孝文化诞生的开始。而“家”也因血缘关系而凝聚力极强。到了传统的农耕社会,社会生产力水平依旧低下,“孝”成为保障人口繁衍的准则,每个人都要承担组建家庭、生育子女的义务,劳动力的增殖成为增加家庭财富的手段,关系着整个家族的荣辱沉浮。《孟子》的《离娄章句上》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十三经注疏》“无后为大”有注:“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可见,延续香火是“孝文化”中第一重要的事情。

(二)从方言俗语与民俗看“孝”文化的“农耕文化”

介休一直有“多子多福”的俗语,《庄子·天地》中记载“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 曰‘辞’”。可想而知,多子、多福、多寿这三种祝愿都是最美好的,相应的“断子绝孙”也就成了诅咒。因为“榴开百子”,葡萄多粒表示“人丁兴旺”,所以葡萄、石榴成为多子多福吉祥物,介休人家婚嫁之时,总要在洞房放置露出浆果的石榴和葡萄,以期盼多子多孙、家庭兴旺!婚床上会撒几把大枣、花生、瓜籽,寓意“早生贵子”,介休还流传着“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的民谚,家家买几个石榴几串葡萄,也是合家团圆之意。洞房之夜新娘子要喝疙瘩汤,疙瘩汤里要放上枣儿和花生:“左手拌疙瘩,儿女一不沓,小子会念书,闺女会纺花”。

介休以农耕文明为主,土地是老百姓的命根子,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存,介休人民也便形成了对黄土地的狂烈的热爱与占有,俗语有“土能生万物,地可产黄金”,“土结黄金子,地开白玉花”,“人跟种则,地根垄则”,“树要有根基,人要有田土”,“地是刮金板,今年不收有明年”,“有人就有土,有土就有财”,“当官钱,一阵烟;摆摊钱,两三年;种地钱,千万年”。人们期盼“多子多福”指的是男子,是田间的主要劳动力,而姑娘就是俗语中的“泼出去的水”。介休有“哭嫁”的习俗,“女儿哭,娘家富”、“不哭不发,越哭越发”,新娘出嫁时一直要哭到村外,据说泪水会给娘家人的庄稼带来雨露。婚俗中最重要的是女儿出嫁“不能带娘家土”,俗语说“带了娘家土,丢了娘家福”。所以新娘去往夫家离开娘家时,由哥哥背出门,送到马上、轿上或者车上,一路脚不能沾地,以免脚沾上娘家的土,动摇娘家的根基。

(三)从“地名”看“孝文化”的“宗法文化”

土地在农耕文明的介休十分重要,人们谋生的主要劳动对象是土地,以家庭为单位按姓氏聚居,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属于宗法制的农业社会类型。由于一家族人常常聚居在相对固定的地域,人们常常把地名冠以族姓。按其结构分为:

1.“姓氏+村”、“姓氏+堡”、“姓氏+壁”、“姓氏+屯”。

由于介休曾是军事重地,所以修建了诸多军事化村镇。“村”指村庄;“堡”是为防卫外侵用黄土筑的小城,一般据险筑堡;“壁”,是在陡峭如墙的山崖建筑的军事堡垒;“屯”是建有一圈防御性围墙的寨子。一般“村”或“堡”或“壁”及“屯”最早是以在该地定居的姓氏命名,如“霍村”等;或者以早年大户人家的姓命名,如“董村”;或者以有功于村庄的姓氏命名,如因侯氏出资筑堡而命名的“侯堡”。类似的还有“孟村”、“史村”、“温村”“张村”、“孙村”、“马堡”、“田堡”、“郭壁”、“韩屯”。2.“姓氏+家+村”、“姓氏+家+园”、“姓氏+家+巷”、“姓氏+家+坪”、“姓氏+家+庄”、“姓氏+家+湾”、“姓氏+家+山”、“姓氏+家+沟”、“姓氏+家+岭”、“姓氏+家+寨”、“姓氏+家+堡”、“姓氏+家+窑”。

宗法制的影响,在地名中嵌入了“家”字,又因为介休有着复杂的地形地貌特征,北部一马平川,中部丘陵密布,南部山地较多,因此,以“村”、“园”、“巷”“坪”“庄”、“湾”、“山”、“沟”、“岭”等命名村镇。“园”是平地;“巷”因地处山沟口行路狭窄而名,“坪”是山区中的平地;“庄”是有成片的土地;“湾”有的是因河流拐弯处的地方,有的是地处山凹;“沟”是不太深的山谷;“岭”是山谷山道;“寨”是军事防卫的栅栏和营垒,驻兵防守;“窑”有的是指煤窑,有的是指窑洞[7]。类似的地名有:“梁家村”、“郭家村”、“梁家园”、“段家巷”、“柳树坪”、“陶家庄”、“董家庄”、“刘家庄”、“冀家庄”、“赵家庄”、“杨家庄”、“陆家庄”、“梁家庄”、“田家湾”、“岳家湾”、“樊家湾”、“孔家山”、“焦家山”、“刘家山”、“吴家山”、“温家沟”、“薛家岭”、“刘家岭”、“降家寨”、“刘家寨”、“孙家寨”、“白家堡”、“孔家堡”、“任家堡”、“郝家堡”、“焦家堡”、“朱家堡”、“赵家堡”、“穆家堡”、“李家堡”、“化家窑”、“赵家窑”。

3.“姓氏+家+庄+村”,“姓氏+家+方位词+庄”。

如:“杨家庄村”、“宋家小庄”、“冯家南庄”等。

4.“姓氏+姓氏+堡”。

当社会发展,另外一个姓氏融进村子里,慢慢发展壮大时,通常会用合并两家的姓氏命名村子,如“罗王庄”据说最早立户的是罗姓,后又迁来王姓。“田李村”是主要是姓田和姓李的村子,“三佳村”是三家姓氏,原名朱家堡,后迁来贺、樊两姓人家,取“佳”与“家”同音,而且有“美好”的意思,更名为“三佳”村。类似的还有“孟王堡”、“田岳堡”、“阎冀堡”、“马女村”。

5.“方位词+姓氏+壁”、“方位词+姓氏+屯”、“方位词+姓氏+侯”、“方位词+姓氏+家+庄+村”。

随着村子外来人口增多,村子扩大,通过东、西、南、北、上、下等方位词或大、小、村名等词附着在姓氏前构成地名,以便区分,类似的村落有:“东宋壁”、“西宋壁”、“东刘屯”、“西刘屯”、“东杨屯”、“西杨屯”、“东武屯”、“西武屯”“东段屯”、“西段屯”、“下李侯”、“南张家庄村”。

6.“姓氏+方言词圪堪”、“姓氏+方言词圪嘴”、“姓氏+方言词圪达”。

介休方言“圪”是一个表音字,没有词汇意义。常用作词头或词嵌。“宋家圪嘴”位于山沟尖端,形状像嘴,宋姓最早定居而名。类似的还有“宋家圪堪”、“宋家圪达”

7.“姓氏+祝福语”。

在地名中表达了居住该地姓氏人家的美好祝愿,如“宋安”

“峪子”村谐音“育子”,暗指养育儿女的福地。“强南村”因和介休方言“搿qia男”暗指双手怀抱着男孩。“和堡”村相传是张、毛、靳、李、郭、陶、王七姓人家取“义气相处,和睦团结”之意而命名。

以姓氏命名的地名,由于历史时代的变化,很多已名不符实,梁家园原以姓氏取名,后虽然没有梁姓,但仍沿用。还有“孔家障”村因孔姓命名,在1966年为纪念毛主席“东风压倒西风”的“社教”运动时,改名为“东风”。

(四)从“家”的词义后缀看“孝文化”的民族心理 以血缘和群体意识发展起来的宗法制度,在抵御外来灾祸、保护宗族利益、增强凝聚力方面有积极作用,在这种强烈宗族排外心理的作用下,介休人家族观念较强,表现在词尾“家”的灵活性上,“家”在词尾做词缀,如“介休家”“平遥家”“灵石家”„„转义为时间名词“今家”,“定明家”,“整天家”、“成天家”、“成年家”,人称代词“咱家”“你家”“兀家”,撒娇的时候指自己会说“人家”„„

三、从介休民间谚语和俗语看“人文”中的“孝文化”

“孝”在父系氏族公社时字形字义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生殖崇拜转为敬祖贵老传统意识,并成为子女对长辈特有的世俗普遍伦理。西周六十四器中出现了一个新的“ 孝”字,公认的看法是金文“ 孝”:“”、“”,将甲骨文的“”明确为“”或“”。形状象一个老者,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

”将篆文的“老”“ ”简化成;将“子”“ ”写成“”。《说文解字》对“孝”的解释是:“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孝的古文字形和善事父母之意完全吻合,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孝”也就由原来父母对子女抚养的义务,转化为子女对老人养育之恩的报答完成赡养义务,形成双向互动关系。[8] 介休人用口语形式经过千百年来口口相传的反映孝德的谚语,形成“孝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语言符号,记载、传承着介休人民感恩父母、严格家教、善事父母的道德观的内容。

(一)从民谚俗语知“感恩父母”

“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道德之本,百善之首,曾国藩说“读尽天下书,无非一孝字”,“孝文化”的核心是感恩父母的养育。《诗经·小雅·蓼莪》中的:“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生动地描写了父母的养育之恩,“乌鸦反哺行孝义,羊子跪乳报养恩。”何况是有血有肉的人,更应该“饮水思源”。

介休谚语一直有“要知父母恩,怀中抱儿孙”,“儿不嫌母丑,狗不怨家贫”,“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人老惜儿子,猫老吃儿子”,“ 当家才知盐米贵,当爹才晓父母恩”等等,反映了人们“报恩尽孝”的孝文化,不要“吃了果子忘了树”,教诫“娶了媳妇忘了娘”忘恩负义的子女,“人人都要当父母,不孝不敬不应当”,谴责逆子“打爷骂娘,忤逆不孝”,要感恩父母养育。

(二)从民谚俗语守“严格家教”

介休自古受“慈孝文化”的浸染,文风鼎盛,仅北宋就出过216个举人,67个进士,郭林宗、文彦博更是远近闻名的“贤人”,和严格的家教是分不开的[9]。《孝经》感应章第十六讲“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孔子在《论语·学而》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甲骨文“教”“”“(爻,算筹)

(子,孩童)(攴,手持鞭子、棍杖)”,造字本义:用体罚手段训导孩子。甲骨文中的“ 教” 字从“从支”。“ 支” 象手持棍棒之形,义为“ 扑打”,甲、金文及小篆的“ ”字均象手举棍棒之形。说明“ 教”离不了棍棒相加,也即“棍棒之下出孝子”。古人云:“ 子不教,父之过”,许慎解释:“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手)举杖。”

介休有句俗话,“各家怪,各家爱”,每个父母无不疼爱自己的孩子,“能叫气破肚,不叫哭瞎眼”,“人是向下亲”,“麦子是别人的好,儿子是自己的好”,但是介休人家知道“亲子如杀子”,“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所以打小实行“家教”,“人前教子,背后教妻”,“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离老母十八步”的孩子会遭受鄙夷,介休人家笃信的还是“棍棒”教育,认为“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尤其是“七岁八岁黑他眼水”,小孩子讨人嫌更要“不打不骂,不成材料”,对于小孩子顶嘴是万万不能的,第一次就要打得长记性,让他知道“嘴上要强,身上受伤”,甚至于“三句话不如一逼斗(打)”,以免长大成为“描金粪桶”。

介休人认为“礼多人不怪”,制定严格的家规,说话有讲究:“连说带笑,不成材料”;吃饭依尊长秩序安置,切忌“ 敲碗敲筷子,讨吃一辈子”,小看“肚饱眼不饱”,“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连续大吃会被视为“没风水”,会被人笑话“少礼失教”;站着坐着不要抖身子晃腿,那是“穷圪抖,越抖越要穷”;出门在外“一个揖作到底”,“多磕头,少说话”,“出门三辈小”,“让人一步自然宽。”;入乡随俗,要不会被骂“刁乎,不吃盐醋”;所以“懂得低头,才能出头”,因为“吃亏人常在”;看破了“三贫三富不到老,十年兴败多少人”,教育后人要勤劳致富,“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要节俭,“要饱家常饭,要暖粗布衣”,做事要有计划,“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一世穷”;不要怕挫折,“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经得广,知得多”;要有实干精神,“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三十年前看老子,三十年后看儿子”,甚至迷信的认为自己不要机关算尽太聪明,“十分伶俐使七分,常留三分与儿孙”,对于不好好读书的孩子会说“今家不想念书,定明给阎吉英捣蓝炭”,对于不长进混的孩子会劝他们“放羊的割草的”,骂他们“生就的骨头,长就得人”,“看你还能起了晚子”,真是“创业百年,败家一天”,可怜天下父母心。

(三)从民谚俗语懂“尊敬父母”

《孝经》有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又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色难者,谓顺承父母颜色乃为难。”,孔子还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可见,孝顺不只是回报父母,赡养老人,最重要的是尊敬老人。

介休谚语劝导“尊敬老人”是美德,“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因为老人见多识广,“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树老根多,人老识多”,老人的人生经验和技能都是无价之宝,对于后代是无形的“财富”;“七岁小儿不和八十岁的老汉比寿数,老汉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案例太多了,所以“出门靠朋友,在家靠父母”;“ 金窝银窝不如我家的草窝”,父母再不好,家里再贫穷,那也是生养自己的父母,“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即使父母有考虑不周全的,“大人说错不算数,小人说错打屁股”,对父母要“孝顺孝顺,要孝就顺”,“百孝顺为先”,这里强调的是“顺”,也就是听话,“哄死人的不偿命”,听父母的话使父母放心,哄得开心才能算“孝顺”,“有钱难买子孙贤”,这一点对年轻人有教育意义,不要顶嘴不听话,父母有过,子女还是应该劝谏合理建议,多沟通,才是尊重老人。

(四)从民谚俗语做“善事父母”

《尔雅》中对“孝”的解释是:“善父母为孝”。中国人“养儿防老”,作为子女要尽心伺候老人。

介休民谚俗语“人老猫腰,树老焦梢”,“七十不流宿,八十不留饭”,说明人老之后身体衰老,行动不便,甚至于疾病缠身,需要人服伺,要求子女必须尽反哺义务。孝敬父母,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照顾好父母的日常起居,“早晚请安,问寒问暖”,不要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生我的我生的”,自己思量,“人人都是父母养,尊老敬老理应当”,在父母面前要百依百顺,尽心尽力服伺周到,强如“活的不孝,死了嚎啕”,“活着不把父母敬,何必死后哭灵魂”。

“孝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由伦理社会过渡到法制社会,传统的宗法制孝道逐渐失去了约束力,靠血缘关系维系的物质和情感交换慢慢淡化,“孝文化”的各种传统特色正在隐去,介休方言民谚俗语从“天文”、“地文”“人文”,凝聚了介休人民几千年来的“孝文化”,代代口口相传,潜移默化中将伦理道德意识深深地溶入了每个人的血液,对维护家庭和社会稳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力发掘介休方言有价值的东西,使“孝文化”春风化雨般传承和弘扬下去,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景茂礼.介休与界休[J].沧桑,2008(1):59

[2]巴胜超.黄土文明“五行观”之介休表述[J].贵州社会科学,2015(10):16 [3]田级会.节气民俗:时间观念中的黄土社会-以介休节气民俗考察为中心[J].民族艺术,2015(5):21 [4]肖忠群.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1 [5]宋金兰.孝的文化内涵及其嬗变_孝字的文化阐释[J].青海社会科学,1994(3):70 [6]谭学纯.汉字”家”的传统文化意蕴[J].思想战线(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1999.25(2):45 [7]宋勇.语言文化视野下的介休地名研究[D].四川: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2012:30-35.[8]吴俊艳,昊俊荣.中国传统孝文化探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2007(7):61 [9]张颖.化合与活化:文化遗产保护之“介休范例“初探[J].贵州社会科学,2015(10):19

The filial piety culture in Jiexiu folk culture

Wang Libin

(Jinzho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inzhong Shanxi 030600)Abstract: Jiexiu ”China Qingming Festival“ is a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rom the ”astronomical“ solar term in the culture of ”filial piety“ in the winter solstice as the beginning, followed by one hundred and fifty, three, ”Qingming Festival“, reflects Jiexiu's statue of destiny ”, believe in ghosts, worship ancestors“ filial piety ”;from“ the ”culture of“ filial piety ”in Jiexiu dialect, meaning Oracle, proverbs, folk custom, names, reflecting Jiexiu people with blood as a link to the family as a unit, the land is the lifeblood, constitute a unique patriarchal culture of“ filial piety ”;“ the humanistic culture ”from the Jiexiu folk saying, Jiexiu you saying with thanksgiving, concise family, Jing Lao, good filial piety culture".Key words: language;dialect;filial piety culture;Jiexiu 作者简介:

王丽滨(1972-),女,山西介休人,晋中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系图文教研组长,讲师,山西大学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方言 联系地址: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安宁街122号民盛大厦东单元502室

王丽滨 电话:*** 邮编:030600 邮箱:wanglibinjiaoshou@163.com.

第二篇:汉语方言与文化

W38-1310080422-陈梦珠-食工1301-论文-***/652887

汉语方言与文化--吴语之台州方言

时光荏苒,历史变迁,自古以来,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桥梁,是传递文明的媒介。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辽阔的国家,更拥有56个民族,语言丰富特色鲜明。我的家乡台州位于浙江沿海中部地区,当地的话称为台州方言,属于吴语。

吴语又称吴越语、江南话、江浙话,是一支派生于汉藏语系中上古汉语的语言集和吴语是中国境内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其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吴语与吴越文化、江南文化血脉相连,“醉里吴音相媚好”。江南人的方言,有它独特的娇柔,而台州方言却存在一股大雅之气。

台州方言属于吴方言的一种,有关资料显示,台州方言大部分来自古语,故有“古语活化石”之称。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普通话普及,我们年轻人对方言的接触却是越来越少,只有难得回家一次,才能和家人说说方言,但事实上很多方言也都是讲不出来了。台州话其实很有味道,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的时候,最爱看的就是《阿福讲白搭》,方言新闻节目,他们用地道的台州方言讲述台州市发生的大事小事,亲切近人,十分有趣。身在异乡,说方言是一种奢侈。偶尔在路上听见有人在用方言打电话,便忍不住驻足感慨,大概是同乡吧,油然而生亲切感。乡音--对于孤身在外的孩子是不可多得的渴求,回想高三那年,每晚伏案用功到深夜,妈妈总会过来提醒“好困高吆”,而今往往忙到凌晨却再也没有亲切的关怀。

提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台州的专属本土方言,在台州,你叫尔,他叫渠;明天叫天亮,早晨叫枯星头/枯星,上午叫早界头/早界,中午叫日昼头/日昼,下午叫晏界头/晏界,傍晚叫黄昏头/黄昏;年轻人叫后生头,姑娘叫豆娘头,男孩叫细佬头,女孩叫囡儿头,师傅叫老司头,婴儿叫 毛头娃;耳环叫丁香,手镯叫手鑨。这些话,你们的方言里有吗?

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台州片的语言特点

台州方言约形成于秦汉间,由于台州地处海隅,故较多地保留了古越及吴语音。其在语音和词汇、语法等方面和都与普通话有较大差别。其中语音方面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台州话辅音总共有34个,分为清音不送气音、清音送气音、全浊音、次浊音。

一、声母 没有舌尖后音:zh、ch、sh。通常将[zh]发为[z]或[j]。2 舌尖后浊擦音[r]也不存在,一般发成[n]的音:“小孩”——小宁(由“小人”而来)、“日子”——捏子、“每天”——每捏(每日)、“认真”——宁jin,还有上面提过的“猪肉”。、普通话中只有m、n、l、r四个声母是浊音,但台州方言中浊音声母比较多,如b、d、g、j、s一般都发为浊音。4 舌面音[j]一般读成舌根不送气清塞音[g]。5舌根音[h]读成零声母[w]。6零声母[w]读成双唇浊鼻音[m]。7舌面清擦音[x]读成零声母[y]。8双唇送气清塞音[p]读成[b],双唇发音时没有一股较强的气流。9“万”与“饭”,在台州方言里一律同音,声母皆读为[v](个别词汇有白读音除 外)。10“基”和“资”,在台州方言里一律不同音,前者为舌面音,后者为舌尖音。

二、韵母

台州方言是以单韵母为主体的方言,元音韵尾比较少。

1、[ai]一般读成[a]。

2、[ie]一般读成[ia]或者[a]。

3、[ia]一般读成国际音标中[o]。

三、发音

1、中平调是台州方言的主流调。临海、黄岩、椒江的部分地方有略微的中降现象。它的变调类型以”前变型“为主,其连读变调的形式和类型非常复杂。如:你这人怎么这样——你咯人咋嗯恁(悌)咯、挺厉害的——蛮杀甲咯。

2、齿音较少,鼻音一般不经过鼻子,而从喉管发出。

3、台州方言常用入声,阴平与上声比较少见。发音干脆、急促,这也是台州话不太好听的一个原因,少了份南方方言的婉转,多的是北方方言中的豪气,或者说硬气和掷地有声。

4、每个地方都有自己地区特有的语尾助词,台州话当然也不例外。就像北京话和杭州话名词词尾有明显儿化音,虽然说两者在重音位置上有明显区别。台州方言中有:嘎、矣、唔、哦等。

文化之美在于个性,一个有方言的城市大多是有故事的城市,方言的变迁其背后是文化的变迁,也因为此,传统语境中,方言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乡情的代名词。我们提倡留住方言,并不是有意排斥普通话。确实,在语言的工具性越来越剥夺其他属性的今天,如果依然固守方言,那只会犹如一只仿制的古董让人掩鼻。但如果放弃方言,则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是一把火把祖上留下来的老宅子烧光的“昏蛋”。在文化交流、交锋、交融加剧的今天,我们提倡留住方言,其目的只是为了给城市留住根,让我们的城市保持传承,让我们的历史不至割裂。我们提倡留住方言,更不是为了和普通话抢市场,我们应该鼓励人人练好普通话,人人学好外语,以进一步扩大对外交往交流。但也应该给方言留一丝空间。

我很感激这门汉语方言与文化,能让我静下心来去了解关于家乡的一些方言,回忆起小时候的那些美好记忆。对我们个人而言,方言的最大意义莫过于此。

第三篇:方言与地域文化

方言与地域文化

按照中国的习惯,方言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通语有所差异的话。就一般情况来说,在一定的地域形成了方言,同时也形成了地域文化。作为文化的载体,方言和地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语言反映民族文化,方言反映地域文化,其中的规律是一样的,前者是整体,后者是分体,二者之间是大同和小异的关系。

因此,研究语言,不了解民族文化就不能有真切的理解,研究方言也必须关注地域文化;换一个角度看,要了解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透过语言和方言这个载体便是一条便捷的途径。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成就正是许多交叉学科相互渗透、共同努力的结果。本文讨论方眼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希望学语言学的扩充文化的思路,学人文社会科学的也来留意自己的方言母语,共同作些考察和交流。

一、方言与地方历史

方言是历史上形成的,现存的方言的许多特征只有联系地方史料才能正确理解。闽方言的语音以保存上古音多而著称,滂读同庞,展读同典,就是“古无轻唇、古无舌上”的留存。为什么全国方言中唯独闽方言保留这两个上古音的特点呢?这就要从闽语的形成时代以及后来偏安一角、又逐渐走出海洋向外发展的历史去寻找解释。东南方言的单音词多、音节界线分明,应该同古百越语及后来的壮侗、苗瑶诸语言的共处有关;北方汉语的翘舌音多以及轻声、儿化等现象,可能与阿尔泰语言的影响有关,这是民族共处和融合对语言的作用。桌子在东南方言中叫枱(上海、广州)、床(潮州、海南)、盘(邵武)。这是古来桌子的制作史的记录,先秦席地而坐,以盘为桌,汉唐的床和几一样矮,可卧可坐,可写字办公,以后有了长腿才叫卓(桌是后起字),卓就是高的意思。称为“枱”,可能反映的是倚墙所制的固定的桌子。至今普通话的“琴床”、山西长治说的“盘床”、浙江绍兴说的“桌床”也还都保留了“床”的旧制或旧义。

从潮州到海南,那里的人都自称祖上来自福建莆田,然而在正史、野史中都难以找到具体记载,但是一些方言词汇却明白反映了潮州、雷州、琼州的闽南话是和莆田、仙游一致、而和漳泉不一致的事实:除桌子称床之外,还有白肉(肥肉)、地生(花生)、沸水(开水)等。原来莆田也属于闽南话,宋以后才同泉州分立,而潮州、琼州各地闽南话连早期莆仙话的特点也保留下来了。可见,口口相传的方言词有时比地下文物和史籍更能说明历史。

北京市十万分之一的地图中可以发现100多条与森林和动物有关的地名(榆林、梨园、黑枣沟、鹿叫、豹峪),说明早期的京畿是林木繁茂、虎豹出没的地方。广东中部则有许多像白鹤洞、鹤边、鹤州、鹤溪、鹤田等地名,有的学者以为与粤中古俗“鸡卜”“鸟田助耕”的传说有关。这说明方言地名往往是当地历史事实的见证。

二、方言与地理环境

人类各种群落的社会生活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展开的,语言和文化的形成和演变打上了这种环境的深刻烙印。不同的环境决定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反映在方言中则有不同词汇手段的称述。随着环境的变化、社会生活的变迁,方言词汇有的相应地更替了,有的则固执地传承下来。不论是不同地理环境造成的方言差异,或者是不同时代的环境因素造成的语言变迁,对于方言的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就文化史的方面说,从方言词汇也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发。由于气候的不同,南方种水稻、牛拉犁、吃大米,有关水稻耕作的各种名物、农事、主副食品各称及其制作方法等,各地有同有异,名目繁多。北方以麦类为主,驴马赶脚,吃面食,所用方言词是另外一套,而且同是官话区内又有各种不同。在日常生活里也有许多类似的反映。北方说洗澡、抹澡,“澡”的本义只是洗手而已,从吴语而南,说洗浴、汰浴、洗身、洗汤,“浴”的本义才是洗身;到了回归线以南就说冲凉了。与此相关,南方不见冰雪,管冰叫霜(厦门),或叫雪(广州),哪怕是后起的新词也要按照原来的套路创造,广州话还说雪条(冰棍儿)、雪糕(冰淇淋)、雪柜(冰箱)、雪藏(冰镇)、雪屐(冰鞋)、雪茸(刨冰);而在哈尔滨,各种不同形状的冰雪的名称不下数十种:冰渣儿、冰脑子、冰流子、冰层,雪糁子、鹅毛雪、冒烟儿雪、大片雪、小清雪等等。在居处方面,北方的窑洞和火炕、窝棚、瓦房、大院,南方的木屋、石枋厝、草寮,以及与此相关的建筑材料、构造方式,都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和说法。

三、方言与地方习俗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和广大农村的小农经济的历史背景之下,我国各地形成了许多有同有异的习俗。各种习俗在不同方言中都有不同的名堂。从命名称谓、红白大事、四时节庆到民间信仰、地方神祗、行业褒贬,名目之多,难以计数。清明上坟或称扫墓、醮地、拜山、挂纸、献纸、祀地;七月十五的祀鬼,或称鬼节、七月半、普渡(在闽南,也许是因为出洋而葬身大海的人多,有初普、重普、水普、陆普各种说法,各村约定一日,轮流祭祀,邻里之间相互走访、宴请,活动十分隆重)。端午节单是节日名称就有端阳、重午、五月节、五日节、五月初五等说法。闽台共祀的地方神祗单是妈祖就有“天妃、祖妈、圣母、湄洲妈、姑 妈、娘妈、开台妈、崇福夫人”等名称;吴真人则有“吴真君、医神、真人仙师、吴公真仙、医灵真人、大道公、帝君公、紫微帝君”等等。

自古以来,为了趋吉避凶,人们创造了不少语言避讳现象。不同的地域文化有不同的避讳。在以姓氏聚居的地方,村里人都是同姓族亲,姓氏常避同音讳。如长汀陈姓在过渡时只能自称姓浮(陈、沉同音),闽南卖苦瓜的到许厝村只能喊“卖红洋”(许音同苦),到洪姓村庄则要喊“卖苦瓜”(洪、红同音)。病、死是大家都不喜欢的,普遍有避讳的说法。病说不舒服、不安逸、艰苦、难受、吃亏,连喝药也改说喝茶。死则说老了、去了、走了、过面了、没了,在福州连小动物死了也改说“生去了”。火灭了不说熄、灭,二说“暗去、继去”。不过也不尽然,在避諱上也有因地而异的情况。闽南话连钟停了都说成死。潮州话形容词后面常常带上“死绝”作补语,表示程度很深。在广州话里,不但可说“热到死”(热死了)、“话死都唔听”,还可以说“死人!”(糟了!),死气气(丧气)、死咁做(拼命)、死桥(绝招)。

客家人入住赣、闽、粤之后,为了在客地立足,便造围屋,聚姓而居,特别讲究家族的内聚力,同宗都是“自家人”,族亲之间祖辈称公婆,父辈称伯、叔、[弥女](上下结构),平辈则称哥、嫂,不论长幼一概不容僭越。故有“白头哥、坐地叔”的说法(白了头的是侄,地上爬的是叔)。家族之内尊奉的信条是“手指向内弯,拳头向外打”、“瓜爱连藤,人爱寻根。”

四、方言与文化心态

这里说的文化心态指的是在一定地域里被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这种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当然有许多是同全民族相一致的,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在本地社会生活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

广州作为对外开放的南大门不自今日始。早在唐代,广州就是一个对外贸易的港口。那里的商业运作早已十分惯练,商品经济意识可谓广泛地深入人心,粤语口语中的一些说法就是它的表现,并且成为培育这种意识的教材。“利市”意为发红包,给红包在其他地区通常理解为送人情,在这里是希图带来更多的市场上的赢利。“着数”是对上了账,这账并不是中性的、客观的,而是有利于自己的,用普通话来解读就是“合算”。“发”、“发达”在广州话只指“发财”,看来,发财为大,其余都是次要的派生的。“卖广告”就是登广告,明明是拿钱付出的,只要有人看了、买了,广告便有了赢利的效应,粤语的这个说法是充满商业意识的。“揾钱”是找钱,这说明商业经营最重要的是找到门路,获得市场要求的信息,而不能守株待兔、坐等获利。这类方言词还有很多:“帮衬”意为光顾,“唔聚财”意为看不顺眼,“断市”是脱销,“发市”就是成交、买卖兴隆,“发钱寒”是财迷心窍,“吉屋”是空屋(空、凶同音避讳)。“交吉”是交付新房,“猪利”是猪肝(南昌话说招财,客家话说猪口赚),“走宝”是失去利益和机会。看来,生意场上是有运气的,广府人不怕死,却怕衰。在广东话,衰的本义是运气不好、倒霉,也引申为糟糕、缺德、下贱,并常用来骂人:衰人、衰公、衰

仔、衰婆、衰女、衰神都是骂人话。

近些年来,不少学者喜欢研究地域文化、分析不同城市及其市民的性格,这是很有意义的工作,北京人的大气,上海人的精明,广州人的奔波,已经很有名气,厦门和成都人的闲适,也很容易理解,一说成都话谁都知道“安逸”这个多义词,和“上茶馆、吃火锅、摆龙门阵” 这几个常用词。厦门话则见面就说:请坐、泡茶、化古、仙公(闲聊)。看来,联系方言研究地域文化、体察乡情,确是一条便捷的路。

五、方言文化类型及其历史背景

所谓方言的文化类型是对于方言的文化属性的归类。方言的文化属性是从文化的视角看方言的外部特征,也可说是它的社会性格。考察方言的文化属性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1、从方言成分的结构关系考察方言的整合力。

任何方言都是历史上多来源、多层次形成的,在形成的过程中,有的整合力强,因而内部结构规律就比较严整,这种方言可称为单纯型方言。有的整合力弱,内部结构就松散而杂乱,这种方言是驳杂型方言。凡是形成过程中某一阶段人口多、势力大、文化高,其结构依此而定型,则成为单纯型方言,如粤语是两宋时期的移民在珠江三角洲独占优势时最后定型的,粤语的主流也以此为准,是单纯型方言。若是历史上变动大,层次复杂或周边方言影响多,则方言结构可能杂乱,这是驳杂型的,比如徽州方言,它以吴语为基础,在皖南定型后,受到下江官话及赣语的影响,就变得驳杂。

2、从方言区的内部关系考察方言的聚合力。方言分布于或大或小的区域,必由许多小方言组成一个区。区内的小方言之间有的彼此比较接近,有一种权威口音,有的则分歧大而缺乏权威方言。前者可称为向心型方言,后者是离心型方言。就其历史背景而言,凡是区内的方言单纯,又有历史久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便容易成为向心型方言,如粤东的客家话,因有嘉应州的历史文化影响,各地口音和用语并无重大差异,彼此很容易通话;而粤北土话的周围,除客话之外尚有来自赣语的、粤语的以及少数民族的语言,区内又无历史文化名城,粤北土话就成了离心型方言。

3、从方言间的接触考察方言的竞争力。

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变动大,不同方言之间接触多,相互影响也大,在接触中,强势方言在社会生活里十分活跃和能产,对别的方言影响也多,是扩展型方言;弱势方言则呈现萎缩状态,受别方言的影响也大,是萎缩型方言。方言的强弱势取决于该分布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和文化的影响力,也与分布地域大小、人口多少、以及交通状况有关。珠江三角洲方言 由于历来处于经济发达地区,政治文化势力也强大,对粤西粤语、粤北土话乃至粤东的客家话、潮州话都有明显的优势和影响。在湖南和广西,湘南土话,桂北平话都属于弱势方言,就抵挡不住当地的强势方言西南官话及粤语的影响,它们的竞争力就不强,因而处于萎缩之中。

六、联系方言状况看福建的文化类型区

为大大小小的地域文化分区,概括其文化特点,虽然可以从方言文化类型、表现地方风物的方言词汇尤其是当地的民间谚语中得到许多启发,但是还必须联系该地区的历史发展过程、地理环境因素及文化的表征进行考察,也要着重考察该地区的经济主体、择业取向、崇尚的精神及人际关系等因素。这里以福建境内的几个文化类型区作一简略介绍。

闽东方言区是江城文化。闽江下游的“十邑”是闽东方言的主体,这里的数百万人口居住在闽江口上,靠闽江上溯二十多个县,沟通近半个省,加以福州古城是千年府城,旧福州靠闽江飘下的木排盖楼,在江岸、江洲种粮种果;有文化的往往占据许多肥缺(除在衙门任职之外还有海关、银行、邮电三行业);劳动者则靠手艺营生(理发刀、厨刀、剪刀号称“三把刀”),生活可谓安稳。因此,本地人并不爱离开自己的家乡。谚语说:“七溜八溜不离福州”,五口通商之后,从福州港北上宁波、上海,南下厦门、广州,虽无太大商业运作,也曾繁荣一时。

闽南方言区(含早期属于闽南话的莆仙方言)是海洋文化。这里从宋代起就有精耕细作的农业,人口繁衍迅速,很快就显得人多地少,资源短缺。宋元泉州港培育了造船业和航海业。惠安人谢履的《泉南歌》说:“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就是这种情况的最好写照。一千年来,从泉州港到漳州月港、厦门港出发,闽南人的足迹不但遍及粤、琼、台三省沿海,还远涉东南亚各国,在那里繁衍了数千万人。远渡重洋谋生是千辛万苦、九死一生的,无数的灾难形成了闽南人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在这种剧烈竞争的过程中,也养成了团结互助的江湖义气。中华文化传统和乡土情缘又使他们开拓、发达之后不忘回归。漳泉厦的千万华侨历来都十分注重和家乡的联系,用外面挣来的钱带动本乡和周边的农村的建设,被人为是好汉们干的风光的事。

多闽北人的人生哲学。闽西客家山村是移垦文化。这些中原流民的后裔在那里定居后,向土著学会了刀耕火种,环境越来越差,只好不断迁徙,俗谚说,“命长唔怕路远”,这是对客家移垦文化的最好的注脚。身处客地,为了立足,他们必须崇尚正统的中原文化以增强自己的信心,以耕读为本,重农轻商、重义轻利,以维系良好的地缘;固守亲缘,坚持丧葬祭祀诸礼,以维系大小家族的团结。坚持说客家话,固守语缘,来维系族群的向心力。这许多鲜明的客家传统也正是由许多褒贬义十足的语词和俗谚来传承和固守的。“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宁卖身,不卖音”就是客家地区常有的说法。

第四篇:巴蜀方言与文化

10.31 一.方言在语法方面表现出更强的地域性,在语言系统中受到社会因素影响最直接的也最能反映该语言所使用的地域、社会、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及其变迁过程的是词汇。巴蜀汉语方言说“清早起来三道快,猴子老虎与妖怪”。巴蜀汉语方言也不例外,迷信的人特别忌讳说凶猛的动物和鬼怪,尤其是早晨。旧时巴蜀人尤其忌讳说老虎。主要原因与清初巴蜀闹虎患有关。只要沾了与“虎”同音的字,往往说成“猫儿”。“栽秧的女婿,打谷的舅子”。第一:巴蜀习俗:主人盛情款待栽秧人,每日吃五顿,有酒肉之类。第二:打谷时伙食相对差些,但饭管饱,菜品较简单。第三:因平时善待女婿,一般比款待舅子好。固有此谚语。二.“喂年饭”

1.旧时腊月三十晚上吃完年夜饭后给果树喂年饭,也说“挨刀饭”

2.一般是家庭主妇右手拿刀,左手端一碗汤菜饭,带上两三个小孩走进自家院子的果树,大人问:“结不结?”小孩答:“结。”大人又问:“结好多?”小孩答:“千是千,万是万。”大家同唱“砍两刀,抹点饭”俗以为以后果子会丰收。三.语言与历史文化的关系

学术界早有论述,罗常培不仅指出了语言学的研究要扩大范围,要联系其他社会现象和意识,阐扬语言学的原理,而且还写作了国内将语言与文化结合起来研究的第一部专著《语言与文化》 四.今天在巴蜀地区汉语方言的主体是官话方言。其中有两个主要的分支:一支分布在成都,重庆,等广大地区;另一支沿岷江而下,分布在岷江以西及以南区域。这两支分别是:湖广话和南路话 11.13 一.巴蜀地名

1.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们给自然、地理、实体、人群聚居地以及后来的行政区划所起的别称。

2.巴蜀的地名是巴蜀人在生产活动、社会交往中用来为区域内某个具体地点进行指称的专有名称。与巴蜀自然和人文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也是巴蜀历史和巴蜀地区的人们生活的忠实记录者。

3.巴蜀地名的形成:有两个主要的途径:①是历朝统治者的命名;②是巴蜀老百姓在生产生活中的约定俗成。巴蜀地名的形成和变化不仅反映了巴蜀社会历史的发展,民族的兴衰,而且更真实地记录了巴蜀人的生产生活状况。通过地名可以了解巴蜀的地形,地貌特征,森林植被,人口分布,风俗民情,宗教信仰,历史文化以及动物繁衍等情况。二.巴蜀汉语方言

1.作为巴蜀地区全民通用的交际工具,巴蜀汉语方言是一个完整、自足、相对独立的体系。2.只由巴蜀汉语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等诸要素构成的语言系统。

3.包括各个子系统中与共同语不同的部分,也包括其中与共同语相同的部分。4.“盖不到脚背”

①指做事情有头无尾,要别人来收拾残局。应与丧俗有关。在双流、巴县等地人死后有“盖铺盖”的习俗,即闭殓前夕将亲友特制的丧被盖在上面。被子一定要上齐胸部,下一直盖到脚趾尖处

②这是死者入殓前的最后一道程序,做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对故去者的态度及在生后辈行事的准则,份量级重;如果没有盖住脚背则对死者大不敬。

③用于骂人的话。语意就相当重了,意思是:将或死了,寿被将脚背都盖不到。④此同后衍生出前后矛盾之意。今巴中、重庆方言仍存。

5.巴蜀汉语方言不仅能体现当地的风俗民情还能显示出当地人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审美心态、文化旨趣。

巴蜀得天独厚,江河纵横,水源充沛,沃野千里,号称“天府之国”。所以发展烹饪的物质基础十分雄厚。11.21 一.按照黄雪贞对西南官话的分区,巴蜀境内的官话主要属于西南官话的成渝片区,少数点属于灌赤片区,个别点属于贵昆片区和黔北片区。二.贵州遵义方言和重庆两地方言之间的关系 1.贵州遵义与重庆比邻,两地方言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遵义方言不管是语音,词汇还是语法,都不得不让我们将其归入巴蜀汉语方言。

2.这应该与遵义在行政区划上曾缔属于四川同时也与遵义历史上为巴蜀等地移民南下的重要通道有关。移民也将自己家乡的语言带到了遵义并且完整地保留了下来。3.我们在遵义县,绥阳县本地调查所获族谱墓碑铭文与方言材料即为明证。比如“尾巴根儿”——尾巴;“棺材”——木头;“细娃儿”小孩;“遇缘”——碰巧了;“搞灯儿”——做什么。等的用法。表示“怎样,如何”的——“啷革,那样”等的保留则与今天川东的典型方言词汇相媲美。

三.川西成都东山客家方言岛

1.巴蜀境内最大的客家方言岛,位于成都市东、北方向的浅山和近山地带。

2.在地理上连续分布,涉及成都市龙泉驿区及其接壤的成华区,锦江区,新都区,青白江区,金堂县等地的二十六个乡镇。

3.成都的客家人的祖籍主要是粤东的王华,梅县,兴宁一带。当地人把客家人称为“广东人”或称“土广东”。把客家方言称为广东话,把巴蜀汉语方言称为湖广话。四.巴蜀人有吃九大碗的习俗

1.九大碗本指宴席上的九道菜。其做法随时代发展分为新式和旧式两种。巴蜀人遇红喜事一般要举办九大碗,宴请客人。2.之所以将赴宴称为“吃九大碗”,因为巴蜀民间视“九”为吉数,一、三、六都与九有关,3+6得9,3x6得18,18又是9的倍数。

3.巴蜀民间举办喜宴时菜肴的总数一般要取9或3、6、9的倍数并且宴席上的不少菜名要暗含3、6、9。比如“红烧三鲜”、“韭菜肉丝”。11.28 一.巴蜀汉语方言

具有三个特征:①基于多民族共居与移民文化所开放性特征。②基于盆地环境和农耕社会的传承性特征。

③基于地域文化、心态和审美意识的幽默,诙谐性特征。二.五更鸡

1.因古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2.也称“焐羹箕”。类似小煤油炉的小型炊具。

3.多以竹,篾,或锡制成,内制油壳加上棉线芯子点燃,以煨羹,粥,热汤药等。三.姓氏隐语

1.巴蜀汉语方言姓氏隐语非常丰富,俗传是因为从前绿林豪杰犯了法防止官府逮捕,故意以谐音字来隐姓埋名。

2.巴蜀姓氏隐语一般带有词缀。一类是以前缀为“老”构成的姓氏隐语,一类是带“子”,“巴”或“里”的姓氏隐语。

3.有时一个姓不止有一种隐语。一种隐语也不止表示一个姓。例:姓“黄”——老耙,姓“陈”“程”“成”——老漂,老浮。四.巴蜀方言的词语的产生和流行与历史文化的关系

1.汉语方言是汉语在历史发展中的地方变种。造成这种与共同语不同的外部条件最重要的就是地域、历史文化因素。

2.巴蜀汉语方言的词语的产生与流行与历史文化的关系紧紧相连。3.巴蜀汉语方言词语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十分突出。不少词语的产生和流行实际上是历史文化在语言、词汇上的沉积。历史文化直接导致了一部分巴蜀汉语方言词语的产生。

4.巴蜀汉语方言词语是历史上形成的,其语义系统表现出鲜明的巴蜀历史文化特征。其演变途径和发展方向深受巴蜀文化的制约,因此联系巴蜀历史文化研究巴蜀汉语方言词语是十分必要的。

5.元、明之际长期的战乱以及自然灾害使得巴蜀的人口急剧下降,大批湖广人避乱入蜀或避兵入蜀,外省大举向巴蜀移民。12.12.一.巴蜀汉语方言词汇的范围

1.方言词汇的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巴蜀汉语方言词汇指巴蜀汉语方言中词和固定短语的总汇,包括巴蜀汉语方言所使用的全部的词和固定的短语。既包括与共同语言不同的词,也包括与共同语言相同的词。

2.狭义的巴蜀汉语方言词汇主要是指历史上传下来的方言固有词汇。站在现代汉语共同语词汇和方言词汇的角度来分析,这类词汇大致可分为两类。

3.一类是巴蜀汉语方言词汇古已有之,从而历史上继承下来同时又与普通话说法一致的词汇;另一类是人们常常会遇到语言态度转变的问题。二.语言态度的转变是巴蜀客家方言变化的内在动因 1.巴蜀各地的客家人基本上都操双方言,在双方言区,人们常常会遇到语言态度转变的问题。2.长期以来,巴蜀客家人仍然恪守着“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卖了祖宗言,三代不团圆”的祖训。至今仍保留着他们的语言和风格。3.近年来,“不卖祖宗言”的祖训却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语言态度变化的结果,是渐渐放弃了原来对本族方言的忠诚,让别的方言随意渗透,最后导致本族方言在别的方言的影响下发生了变异。有的甚至主动放弃了对本族方言的使用。

4.近年来,巴蜀客家人会说客家话的比例成直线下降趋势。以前娶进门的媳妇不说客家话往往会遭到责骂,现在,大家认为无所谓。

5.于是,在一个普通的客家人的家庭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年人坚持讲客家话,青少年满口官话,中年人对内说客家话,对外说客家话。由此可见,语言态度的转变是巴蜀客家方言变化的内在动因。

三.与巴蜀客家地区把客家人冠以“广东”的称谓相应,巴蜀客家方言在各地也多冠以广东省名或称为“广东话”或称为“广东腔”。四.巴蜀汉语方言无入声区内古入声区的消失,大体上是分别整体归并到舒声中的某一调类中,巴蜀客家人读书的时候,往往使用当地官话方言,而说话是则使用客家方言。这是一种特殊的文理土白现象。五.丑扮灯儿

1.川北灯戏,多以丑为省美焦点。特别是丑扮灯儿。2.川北谚语说:“无丑不成灯儿,有丑好扮灯儿”。3.此词此后喻指扮丑脚。六.新词的产生

在任何时代都是词汇发展的变化的普遍现象,巴蜀汉语方言也不例外。如民国初年将行为端正,而有些迂腐固执的人称为“方先生”——走方格格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却称为“操正步的”。

“头戴帽子三尺高,白布衫儿身上穿,手拿一把阴阳伞,嘴含一根长烟杆”——形容抓魂二鬼。

七.川菜中蒸菜出笼上桌前有一“翻碗”习俗

1.川菜中蒸菜通常的做法是:把主菜铺在蒸碗的底部,辅料盖上,再上蒸笼蒸熟,辅料的味道便能充分的进入主菜。

2.上桌前,需有“翻碗”这个程序。即将菜扣翻入盘中,主角便展示出来,并且外形美观。3.如川菜中的烧白:咸烧白用上单独上不得台面的洋芋,芋头,红苕,南瓜和着不能单独上席的芽菜,把肥瘦相间的五花肉衬在上面;甜烧白则软,糯,黏,糍。想的糯米饭和着晶莹剔透微见紫光的夹沙肉,养眼,养心。12.19 一.巴蜀方志中的语言资料

1.利用巴蜀方言中的语言资料可以研究巴蜀方言中的历史音韵,词汇,语法,乃至巴蜀的地理环境。

2.巴蜀方志所录方言材料存在较大缺陷,缺乏精确性和系统性,许多巴蜀方言词汇和语音并不能准确描述。

3.我们在利用巴蜀方志中的语言资料研究巴蜀方言的时候,要注意根据“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原则,将这些语言材料很语言学的有关理论紧密结合。同时还要结合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认真分析,深入探究,实事求是,力求得出可靠的结论。

二.巴蜀客家人认为大地为一条巨大的鳌鱼背负着,一但鳌鱼稍有眨眼之类的细小的动作就会发生地震,因此,巴蜀客家俗话说:“鳌鱼眨眼地翻身”。

三.新词的使用导致了巴蜀汉语方言中新词语逐渐取代旧词语,并且加速旧词语的消亡。1.《蜀语》《西蜀方言》《成都通览》以及清代民国年间巴蜀各地的方志都记录了当时巴蜀汉语方言的很多词语。近现代作家用巴蜀汉语方言写成的文学作品《死水微澜》(李劼人)、《南巡记》(艾芜)、《在其香居茶馆里》(沙汀)、《春潮急》(克非),以及民间用书《耗子告猫》、《八字斗虫》、《盗扇骂牛》和巴蜀各地的山歌、民谣、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也收入了当时的大量的方言土语、词语。

2.如果把今天的汉语方言词语同一百年以前的巴蜀汉语方言词语对比,甚至通更近一些的巴蜀乡土作家李劼人、沙汀、艾芜等的作品中的方言词语相比较,就会发现,旧词语的消亡在近半个世纪以来正在加速进行。

3.巴蜀汉语方言词汇的演变呈现想着普通话靠拢的趋势,而各地的方言又向成都官话,重庆官话靠拢。

新词的广泛使用,导致新词语逐渐取代旧词语并加速旧词语的消亡。

四.巴蜀地区的饭店卖饭,把平平两碗饭扣在一个碗里,将这满满的一碗饭称为“帽儿头”

“酿豆腐”

1.这是一道四川客家名菜,2.做法为:将豆腐切成四方块,中间挖空,将洗净泡软的香菇,榨菜剁碎,加入调料和匀,放入豆腐中心蒸熟淋上酱油和香油后食用。

3.这道菜在成都隆昌、仪陇的等地的客家均已不见,唯有西昌客家地区至今盛行。五.在旧时的巴县有一句俗谚:“柑子龙,童子龙,求子人家开门迎”。民间以为每年都有“柑子菩萨”和“童子菩萨”的生日,这一天,人们用柑子茶香扎制成龙,由无子人家挑选聪明伶俐的男孩子舞动,有“送子,得子”寓意。

第五篇:山西方言与山西文化

山西方言与山西文化

在中华方言大花园中,山西方言是最有价值、最为珍贵的一个品种。山西人说的山西话,即是山西方言。可以说,没有山西方言也就没有山西文化。

放之历史长河,山西方言与山西文化密不可分,山西方言与山西文化的关系确实源远流长。而以发展的眼光看,山西文化既靠文字传承,也靠语言(即方言)传承。可以肯定,没有语言的传承,山西文化是流传不到现在的。山西方言中的古音

对照许多北方方言看,山西方言是最接近文言的方言,而文言是沟通现代人和古代人的桥梁和纽带,是高雅的语言!可以说,现在太原人、晋中人说的方言,就是当时唐朝人甚至是更久远的祖先说的话。在中华方言大花园中,山西方言是最有价值、最为珍贵的一个品种。

时代在变化,语言在变化,方言也在变化。而正是由于山西山川阻隔,地域封闭,经济自给自足,语言的变化相对较慢。因此,山西方言中保留古语音较多,古文化的含量较高,这是语言学界公认的事实。遗憾的是,今天我们对山西方言与古文字、古语音的对应关系,对山西方言中的古文化含量,认识还很肤浅。

彭真同志的家乡,曲沃县垤(dié)上村,今已属侯马市。垤就是个古音。还有一个古字,咥(dié),吃的意思。这个字,可能除了山西人在用,别的地方人已经不用了。晋中、太原方言中常用这个字。如,今天咥了一碗拉面,咥了个过油肉。咥字本意是吃,长期使用中产生延伸变异。还有“咥便宜”的说法。如某公买了二斤豆腐,顺手拿了根葱,回来告老婆说,“咥了个便宜。” 山西方言与古诗词

山西历史上出过许多大诗人,如白居易、柳宗元、王之涣、王维等。当时这些唐代诗人肯定不会说当今的普通话,用普通话去朗读唐代山西诗人的作品,许多韵味出不来。有时心里不免嘀咕,白居易的诗不押韵呀!但又不敢说,怕人家笑话自己没文化,白居易是历代公认的大诗人嘛!

实际上,这些唐代大诗人当时都是说的山西话,山西方言。目前汉语各方言区中,只有山西方言、江浙方言中含有大量入声字,尤其是晋中、太原一带方言中含入声字较多,诗词中许多是用入声字作韵脚的,储存了许多远古的文化信息。如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用普通话读和用太原话读,韵味是完全不同的。

入声字确实很独特、很奇特。它的特点是发音短促、有力,尾声似乎被吃掉了,像爆炒豆子,叭叭作响。而普通话尾音较长。如山西话:公安局、一桌饭、杀割啦、改革开放。语言学界专家曾多次去晋中考察,让一些中小学老师用方言读白居易、王维等人的诗,入声字使这些古诗词大放异彩。

需要说明的是,语言学的晋语区中不包括晋南二十七县市区及广灵县,因为它们的方言中没有入声字。山西方言与音乐

山西是民歌的海洋,这是世人皆知的。山西民歌由于其地域性特点鲜明,山西韵味十足,非常优美动听,流传很广,深受全国人民喜爱。

山西方言非常有特色,很有音律感、韵律感,山西民歌只有用方言演唱才有味道,至少也要普通话里夹杂山西方言,关键字、词要用山西方言,如果用纯普通话演唱,会韵味全无。

北京一个歌唱家演唱 “交城山”,有一句“一辈子也没啦坐过外好车马”。山西韵味应该是“一(ye)辈子也没(me)啦坐过外(wai)好车马”。歌唱家唱成“一(yi)辈子也没(mei)啦坐过那好车马”韵味全无,听着不舒服。

还有一个歌唱家演唱“亲圪蛋下河洗衣裳”,把“双圪顶”跪在石头上,改成“双膝盖”跪在石头上,本意是想用全国人民都听懂的语言推广山西民歌,这一改,使得生动的左权民歌变得索然无味。

而民歌大王石占明演绎了许多山西民歌,除左权民歌外,其他民歌也是唱得有滋有味。他满口左权话,在京城闯荡几年,是略带京腔的左权话。他的歌有味又听得懂,在全国各地舞台上大受欢迎。山西方言与戏曲

山西是戏曲大省,剧种繁多,剧目丰富多彩,各剧种名家辈出。各剧种之所以深受群众欢迎,与浓郁的地方特色分不开。首先,剧情大多与山西有关,如“打金枝”“下河东”等等;其次,音乐曲牌是当地的音调;第三,道白用的是方言。尤其是方言的运用,使得地方戏剧妙趣横生,大受欢迎。曾经有一段搞戏曲改革,音乐朝歌剧方向走,道白用京腔,弄得不伦不类,丢失了大批观众,已经引为教训。

山西的地方戏曲大都是用方言区来命名的剧种,如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蒲州梆子,正是体现了方言与地方戏之间的密切关系。下面以北路梆子为例,说明方言与戏曲的关系。北路梆子即雁剧,以晋北方言为基础,汲取了晋北方言的精粹,这是北路梆子集地方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精华所在。1.词汇方面

从唱词和道白中,可以看到大量晋北方言词汇。如名词:在《舁(yú)桥》剧中的“山窝”(山里面)、“光景”(日子)、“莜面山药”“莜面推窝窝”“凉拌山药丝丝”“骨拐”“旱船”。在《血手印》剧中的“这边厢”“那边厢”。如动词、形容词:在《三堂会审》剧中,“打量我命难保全”(打量:估计、约摸);《醉陈桥》中“手扳着垛口往下瞧”(扳着:压着、按着);“帅字旗不住空中飘”(不住:不停地);《天剑除》中的“我心想做生意褪褪穷毛”(褪褪穷毛:即脱贫致富);《舁桥》中的“倒灶倒灶真倒灶”(倒灶:倒霉)。这些方言词语在剧中的运用,叫人听来亲切自然,贴近人民生活。2.叠音词的运用

山西方言尤其是太原晋中方言中用叠音词较多。如冰糖蛋蛋、花生豆豆、电线杆杆、花袄袄、板凳凳。《舁桥》中的“阴沉沉”“血淋淋”“哗啦啦”“雾茫茫”;《访白袍》中的“清风飘飘,细雨霏霏”;《打代州》中的“黑压压”;《血手印》中的“悲风呼呼响,胡天叫地两茫茫”。这些叠音唱词在剧中起到了烘托气氛,渲染场景的作用,给人生动形象的感觉。3.谚语、俗语的运用

北路梆子的道白、唱腔,不仅大量运用方言土语,还用了方言中的俗语、谚语。《舁桥》,中的“饿得前心贴后背”“好你老婆子,和老咸菜一样——黑心”增加了幽默、诙谐的艺术效果;“这老婆子不够数——一定是个二百五”用顺口溜来刻画人物,更加生动。

我省各剧种在运用方言中大致如此,因此也紧紧吸引当地群众,使之流传久远。方言是地方戏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方言就没有地方戏。幽默生动妙趣横生的山西方言

山西方言充满了幽默感,说起来使人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准确。以前人们打煤糕时要去煤场买煤,常听人们说:“有面子的没面子,没面子的尽面子”,讥讽走后门、拉关系。反动军阀阎锡山搞三自传训时说的一句话:“没有关系找关系,找下关系没关系。”意思是要说你不是“共党”,就找关系来证明,找来证人就没事,找不来就按“共党”处置。这种一语双关的表达使人一听就明白,记忆深刻。

山西方言中对“二”的运用,简直妙不可言,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如“二流子”“二癞子”“二百五”“二不楞”“二愣子”“二傻子”“二姑娘”“二闺女”“二杆子”“二鬼子”“二五眼”“二饼子”(眼镜)、“二道贩子”“二把刀”“二球货”。山西方言中“二”打头的词多为贬义词,为什么不用一、三,一定要用二,说不清。现在又有发展,如“那人不行,有点二”。过去惯用语中有“起二心”,“忠心不二”。

山西方言中语汇确实丰富生动。在太原地区,一个“头”字,有三种说法:太原城里人叫“得老”,小店一带叫“得老蛋子”,柴村一带叫“骷髅”。晋中一带说的“谝打”“倒歇”就比“聊天”生动、亲切得多。“溜舔”就比“拍马屁”更为形象、生动。类似的语汇较多,与普通话相比,山西方言更为丰富多彩。如:黑眯洼眼、球眯性眼、死眯处眼、死皮赖脸、圪出打蛋、黑操烂

五、假迷三道、肉头性脑、光眉俊眼。语音辨异、乡音出彩

说山西话十里不同音,确实不为过。山川阻隔,封闭自足的经济文化圈,造成了五花八门的地方口音。方言除了用文字记录、表达外,重要是靠语音来表达意图、交流信息,传递感情。在山西方言众多的支系中,我认为最具幽默感、最具代表性的当数五台话(包括定襄话)和平遥话了。五台定襄话的基本特征是把所有发ang的音,统统发为an,这就是打开五台、定襄话秘密的钥匙。如钢(gan)铁公司、阳(yan)光(guan)灿烂。而平遥话的特点是把an的音发为ang。如平遥人说展览(zhanglang)。而与平遥相邻的介休,又是把发ang的音发为an。有一句笑话,介休人说,张(zhan)部长(zhan),我(e)上(shan)了你的当(dan)了。刚调来的张部长听罢,气得晕过去。人家听成,“张部长,我骟了你的蛋了!” 山西方言与移民的关系

历朝历代,由于屯垦戍边、开发新区,大规模移民是常有的事。移民一方面造成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又使不同地域的文化发生交流,产生新的文化。人口的迁徙在促进文化发展的同时,也使方言随着迁徙人群大跨度地转移。几个相隔千里之外的地域人群,几乎操着相同的方言,可能是移民带来的语言现象。比如长治方言区、黎城方言区,人们说肉为(yòu),说人为(yin)。这与辽东方言、胶东方言是一致的。究竟谁是源、谁是流,尚不清楚。但推测,山西为中原腹地,辽东、胶东较为偏远,山西应为源,辽东、胶东应为流。运城许多地方说街(jie)为(gāi),赶集为“赶街(gāi)”。这与云、贵、川、湘、鄂的方言是一样的。运城一带在汉唐时是京畿之地,出去做官、经商的人多,把当地语言带出去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而当时云、贵、川一带尚属蛮夷之地。源流关系应该是清楚的。山西境内古交、娄烦、静乐与沁源的口音有着惊人的一致,以至于经常错把静乐人当成沁源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大跨度的方言相近现象,尚待专家考察论证。

山西方言是山西文化的载体,如果没有了载体,文化传之不远。为此,我们有必要像研究山西文化那样研究山西方言,像保护山西文化那样保护山西方言。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