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一定要有自己的房子吗时间

一定要有自己的房子吗时间



第一篇:一定要有自己的房子吗时间

一定要有自己的房子吗

时间:2010-02-25 00:37来源:《心理月刊》 作者:宋黎鹃 点击:6253次 也许我们都是女作家六六笔下的海萍和苏淳:无论生活在哪个都市,为了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蜗”,而成为“新奴隶”。人必须拥有自己的房子这一信念,支持着我们为银行和开发商打工——这个期限可能是10年、20年甚至30年。在房子和我们之间,难道只有这一个选择?

新房客与新奴隶

《蜗居》热播的时候,名模林菀和父母在合生国际花园租着一套三室两厅的精装房,月租金6500元。林菀的生活就是移动的,目前主要是北京和首尔,下一站是哪里?也许是上海,也许是国外。她很孝顺,不管移动到哪儿,总是带着父母一起漂。“我不准备买房,租房更自由。未来也许会在澳大利亚的小镇上给父母买所房子,自己则继续满世界漂。

《蜗居》中,小白领海萍则为了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而“奋身为奴”。“别人的生活我不知道,而我呢?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六千,吃穿用两千五,冉冉上幼儿园一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三四百,手机电话费两百五,还有煤气水电费两百。也就是说,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四百,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这些数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根本来不及细想未来十年。我哪有什么未来,我的未来就在当下,在眼前。”海萍对妹妹海藻说。

林菀,是如今这个时代中越来越多的新房客代表;海萍,则是数千万甚至上亿中国“新奴隶”的形象代言人——虽然她是虚构的,但又何其真实?每个房奴都从她身上看到了自己。租或买,两种不同的选择,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更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在当下的碰撞。

租的房子不是家?

正方:自己的房子才等于家

女记者汪凌在北京租房住,平均一年搬一次家。“我没有家的感觉,我不会在墙上挂东西„„4年房客生活,记忆像碎片,无法拼接完整,像风一样被吹散了。

搬家也太辛苦了!”09年,她终于咬牙在东四环买了一套房子,首付30万,贷了120万。“我是户主的产权证让我很有安全感。”

反方:家并不只是一个房子

证券分析师苗力漂过很多城市,他“坚决不买房子”。他的身家足够买房了,他却和老婆租着两房两厅。他对“房奴”们毫不同情:“把房子理解成家太狭隘,很多时候,房子影响自由。”天马行空的苗力说,他是移动时代的人,将来可能移民到国外,家是带在自己心里的。

心理咨询师宫学萍认为:“我质疑房子的实际需要。看看我们的生活,我们不断地把自己的欲望与安全感联结。在我看来,70年产权的房子其实和租来的房子没有太大的区别,这种不动产权没有意义。所有的安全感其实都是虚妄的。”

生命教练王智则认为,一定要有自己的房子这一观念,是农业文化遗留给我们的集体意识。“所谓贵族,就是有土地、房产、家业、奴仆等这些外在的有形的东西,这些农业时代物化的思想传承到今天,导致我们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有家产,有房子,有很多外在的东西,越多就越成功、越幸福。”王智认为,房子只是一个生活的工具,不是生活的方向,不是生活的目标,也不是一个证明。

是被动的人生吗

这是—个移动的时代,不动的房子会限制我们的移动能力吗?房奴的身份会使我们的整个人生被动吗?

正方:我是自由的和流动的,房子是可以流通变现的。不会影响我的自由。

“认为房子是限制的人,可能是借口吧。”金晖说,“即使是按揭的房子,也可以去交易,关键在于你先从心里限制了自己。”金晖是吉林人,在长春有房产,又到深圳工作了3年,在深圳贷款买了一套房子后,又因工作需要去了上海,现在,又从上海回到了深圳。有时候租房,有时候住自己的房子。他说:“人可以追逐着自己的理想去生活,一般不会受到房子的限制。”

反方:一套房子,确实影响了我的生活状态和我的选择,被动多了。

苗力说,他的好几位哥们儿,都在深圳买了房,全给窝那儿动不了了。盯工程师李晓强在结婚前买了房,付了40万元的首付款,他并未感觉轻松,反倒抽了一口凉气,他一下子意识到:自己已经被巨额债务绑架了,整个人生没有了弹性。就像盲人歌手周云蓬的那首《买房子》所唱的:

买了一套房子,花了30多万,买房子的钱,全靠银行贷款。从今天以后,不能随便请吃饭了,不能多喝酒,不能去旅游。从今以后,我要努力工作,我要拼命地还钱„„ 精神科心理治疗师姬雪松认为:“对于一些人来说,不动的房子确实是个限制。这可能是真的,但我认为它更可能是一个防御性的理由,就是认为是房子不让自己动的,是房子剥夺了自己的机会。这个限制,我认为——它完全取决于我们内心的需要,你认为有限制,它就有;你认为没有,它就没有。其实,房子作为资产存在的一种形式,在今天是可以移动、流通和变现的。老话说,房子是死的,人是活的。现在,房子是活的,人也是活的,人是可以离开房子,到处自由地行走的。”

两个人在一起就一定要有自己的房吗

赵玫与林浩结婚的时候,他们住在宿舍里,只有一张床垫:当他们的儿子两岁的时候,赵玫明确地向丈夫提出:“我们贷款买房吧!我想要我们自己的房子。”名校管理系硕士毕业的丈夫于是跟她算了一笔经济学家算过的账,他试图说服赵玫“咱们可以一辈子租房住。”赵玫对林浩的态度极其愤怒:“你为什么是这样一个男人?你为什么不考虑我们整个家庭的未来?你怎么就不理解我多么需要安全感?你想让我到老都住在别人的屋檐下?”她对林浩绝望了,对于未来,也产生了巨大的不安全感和恐惧感,他们俩的关系也从此陷入了难以复合的地步。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针对女性设计了一道多选题:没房的男人请从我身边滚开!您的态度是——

8.67%的人选择:我的态度是一样的。不是势利,而是房子对于我们的幸福太重要。

25.22%的人选择:这态度太绝对了。两个人一起奋斗、一起付首付、一起月供,虽然辛苦,也是可以的。

11.92%的人选择:我主动爱上的男人可以没房,但若是相亲什么的,房子是必须有的。

8.43%的人选择:一个男人没钱买房,不能要: 一个男人有钱却不愿意给你买房,也不能要。

18.8%的人选择:我可以和没房但优秀的男人租房,但无论如何还是需要奋斗到——套自己的房子。

13.95%的人选择:不认为房子和安全感以及家有必然联系。没房的男人只要优秀,有爱,可以租房。

2.51%的人选择:我现在和他就没有房子,说实话,我们的关系确实因此有阴影和不确定性。

9.65%的人选择:一个男人有房子是吸引力之一。

0.85%的人选择:其他。

针对男人,我们也设计了一道多选题:您曾经感受到女人对房子的渴求带给您的压力吗——

15.62%的人选择:她,还有丈母娘,都特别关心我能不能拿出婚房来!真希望我就是开发商!

48.82%的人选择:不管结不结婚,男人奋斗出自己的房子、车子是理所应当的。

6.25%的人选择,我懂得一点经济学常识,一辈子租房住经济土更划算,可她非要有自己的房子!

4.29%的人选择:因为眼下没房,短期内没有暴富的机会买房,女友(或是老婆)跑路了。

11.32%的人选择:我有能力买房,可凡是问我有没有房子的女人,我都不要!

13.70%的人选择:其他。

从某种程度上说,“丈母娘和未婚女青年推动了房价上涨”这句戏谑的话,说出了一点点道理。我们可以感受得到,对自有产权房的需求,女人似乎更强烈一一这和人类学的功能有关;女人负责生育,传播生命,对家对房子的诉求,是出于对后代的安全性考虑,这更利于后代的成长。令女人们稍稍欣慰的是.48.82%的男人选择了“不管结不结婚,男人奋斗出自己的房子、车子是理所应当的”。

方法:让空间里充满你的历史、个性和未来

不管租或买,房子成为一个家,还需要在它的时间和空间,里填充每个人个性化的内容,充满你的历史,满足你的人文诉求,这样,它就从房子成为契合你的家。“我们都在无意识地复制童年时代那个‘家’ 的方方面面”,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学教授克莱尔·库珀·马库斯通过研究证明,最幸福的是被这些物品所环绕:我们对过去的家的记忆,与我们爱、与爱我们的人的亲密联结,以及你旅游时从各地淘到的纪念品。

租来的房子往往会受限制,但心理咨询师宫学萍建议,你可以与房东谈判,获得对租住空间的局部修改权利。比如你可以不动建筑的结构,但可以改变房间的格局、墙体的色彩,也可以在墙上钉钉子挂你喜欢的画或是饰物。这样,你就可以展开你的自我空间建设之旅。

第二篇:自己造“房子”美文

自己造“房子”美文

我看过这样一则小故事,说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说要离开建筑行业,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老板舍不得他的好工人走,问他是否能帮助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说可以。但是大家后来看得出来,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软料,出的是粗活。房子建好的时候,老板把大门的钥匙递给他。“这是你的房子,”他说,“我送给你的礼物。”他震惊得目瞪口呆,羞得无地自容。如果他早知道是在给自己建房子,他怎么会这样呢?现在他只得住在一幢粗制滥造的'房子里!

这是一则很短的故事,但其中所表现出的道理,却是简明易懂的,它告诉我们,要怎样建造“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漫不经心地“建造”自己的生活,不是积极行动,而是消极应付,凡事不肯舍得花血汗,不肯精益求精,在关键时刻不能尽最大努力。就拿我们平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来说吧,那就是工作,因为大多数人要生活,那就要工作。可是,大部分人工作时都以为是在为老板打工,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而了事,当你一步步的消极应付下去,再回头惊觉自己的处境时,早已深困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了。而且,这“房子”还建造得并不牢靠,看似摸爬滚打很多年,可是确什么都没有,只有一座空空的,且摇摇欲坠的“房子”多年经营,一碰即碎的话,那岂不是很不值得的。

如果把我们自己想象成一个建筑师,想一想假如你要建造你自己的房子,而工作中的每一件事,发生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你建造“房子”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每天完成的工作就当做是你敲进去的一颗钉子,加上去的一块板子,或者竖起的一面墙,用你的智慧好好建造一栋能让你安心停留,静心休养的房子,那我们在面对生活,面对工作时,是不是会换一个心态呢?我想会的,谁也不会愿意自己住的“房子”腐朽不堪的。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在努力的生活,只是为了能有个挡雨的家,既然这样,那我们就用心去好好完成每一项工作吧,哪怕在建造“房子”的过程中,我们受伤了,流泪了,但当你最后看到一座属于你用心建造的精美的“房子”,哪怕是受再多的苦,也值了……

生活是我们一生中唯一的创造,而工作,是生活不能缺少的条件。生活的“房子”不能抹平了再重建,哪怕我们只有一天可活,那这一天也要活得优美、高尚。我们永远要在生活墙上的铭牌上写着:“生活是自己创造的。”

第三篇:自己建造的房子

“这是你的房子,”他说,“我送给你的礼物。”

他震惊得目瞪口呆,羞愧得无地自容。如果他早知道是在给自己建房子,他怎么会这样呢?现在他得住在一幢粗制滥造的房子里!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漫不经心地“建造”自己的生活,不是积极行动,而是消极应付,凡事不肯精益求精,在关键时刻不能尽最大努力。等我们惊觉自己的处境,早

已深困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了。把你当成那个木匠吧,想想你的房子,每天你敲进去一颗钉,加上去一块板,或者竖起一面墙,用你的智慧好好建造吧!你的生活是你一生唯一的创造,不能抹平重建,即使只有一天可活,那一天也要活得优美、高贵,墙上的铭牌上写着:“生活是自己创造的

第四篇:对自己要有个态度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O m文秘

对自己要有个态度

和一位老同事聊了聊陈年旧事,聊了聊现今风闻,有同感,有新知,聊也能聊出正能量。

也不知为什么要出这样一个题目,也许是态度重要吧,也许是自己认知自己重要吧。总归,自省在陪伴着一个人或上升或沉浮的一生。

过去几年,在压力下,不得不“用心”做一些事情。回过头来,也有一些成绩感。主要在于做事做人上没有留下多少愧疚。这半年多来,大概是环境的变化影响了心境,人群的变化作用了心情,工作方式方法的变化制约了习惯,政治风气的变化更新着内存,一切都在发生着改变,对改变的不适或者无奈,促动着另一种习惯的养成。可能是无压力情况下如何自加压力。这或许是一种态度。要压力是想形成动力;有动力,是在对生命负责。

态度之一,做事积极正确必须坚持。是否能够继续积极正确,不许把自己放在一个集体和另一个集体中去考虑。在一个集体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决定了你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做事,按照什么样的规则去做积极正确的事。要把握好角色定位,积极正确地推动自己份内的一切事情,不留遗憾,不出枝节。

态度之二,做人积极向上必须坚持。向上向善是一个阳光之人必备的品格。积极正确做事的人,应该练就一种品质,那就是积极向上做人。尊重领导,礼遇同事,善待下级,看似简单的三句话,做起来要把准“善”的核心。善则内心阳光,不善则阴暗无光。

态度之三,说话要说别人能听得进去的话。良言一句三冬暖。没有什么人愿意听自己不愿听到的话。在什么人面前说什么话看似庸俗的一种本事,实则是察言观色、洞察一切、知己知彼的结果。伤口上撒把盐是一种效果,公众场合当众批评是一种后果,否定声音面前支持一句是一种力量,霸道武断情形中演一回“不敢”是一种智慧的勇猛。难道你愿意在你痛苦的时候听到不解的伤害吗?难道你在公众面前不愿意受到应有的尊重吗?难道你拿不定主意时也不愿意听别人讲几句开窍的话吗?难道你愿意和缺乏素质的人在一起争论不休吗?你有很多的不愿意,你会处在不同的场合,你要和很多不同性格的人、不同等次的人、不同素质的人、不同文化的人在一起交往、生存、进步,你说的每一句话、你每一次说话,都会让别人听得进去,都能让人有所触动,你能不是一个智慧的人吗?!

坚持做下去,坚持不断学,坚持学说话!

坚持的要件之一就是把过去好的坚持下来,在新的环境和新的位置学会新的对待自己的态度,一种位移之后仍然让过去认识熟悉你的人感觉似曾相识、无甚变化的态度。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O m文秘

第五篇:教师要有自己的绝活

教师要有自己的“绝活”

电视剧《大宅门》中的白景琦,小时候可以说是一个“混世魔王”,气走了多少个老师,但季先生却能够让非常调皮的景琦乖乖的听话,老老实实的读书,凭的就是自己的一手好功夫,这手绝活,让景琦佩服的五体投地,从而产生了对季先生景仰之情,自然后面季先生的话,他是不自觉的要听的,而且非常的爱听、愿做,以致出现了景琦晚上挑灯夜读的镜头。

我想,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有那么一手绝活,方能让我们的学生从心里愿意听老师的话,这样,学生才能把你奉为“神”,由崇拜而变为尊重,进而听进你的话,爱上你的课。

有“绝活”的老师,必定是一个拥有良好教态的老师。于永正老师认为“没有崇拜便没有教育”。作为教师要善于在学生面前“露一手”,凭借自己的一手绝活建立威信,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如果你是一个爱好文学的教师,你不妨就用自己的写作绝活成为引导学生学写作文的资源。你可以用自己成功的经历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还可以写一些下水文和散文随笔,与学生同台展示。

如果你是一个幽默的教师,你就发挥自己的特长,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习变成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让学生上你的课都是“竖着耳朵听”,生怕错过哪怕一点精彩的内容。

如果你有一手漂亮的书法,那么就精心设计你的每次板书、每次作业评语,让学生因感受艺术而感受你的魅力。

如果你能画得一手娴熟的简笔画,就让你的课堂在优美流畅的线条中轻松度过;如果你有一副播音员的好嗓音,就别用那些录音了,你的朗诵会让学生更着迷;如果你有满腹的诗文,就在课堂上恰当地随口吟诵出来,一定能让学生们在片刻的惊愕中为你拍案……

“身怀绝技”的老师,必定能征服学生。若干年后,可能我们还会记得那些有“特点”的老师:不用花名册,他能在开学第一天背出所有新生的姓名;不用圆规,她在黑板上画的圆完美无缺;或者哪个老师的字写得最好,哪个老师的歌唱得最动听,哪个老师的画最让你流连忘返。

教师在教学和管理中,要积极把握和创造机会,展示自己的“绝活”。但是,“绝活”不是凭空就有的,这需要教师的努力和坚持。只有在平时苦练基本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和水平,才能让你成为一个“大侠”式的教师。

有“绝活”的教师,你可能不再需要给学生去讲那些大道理,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带动学生。不但现在,而且会在将来带给学生一生的精神财富。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