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沈从文作品中的湘方言词
沈从文作品中的湘方言词
1.把钱
释义:“把”是“给”的意思;“把钱”即“给钱”的意思。出处:《边城》:“但是,凡是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把钱的。” 效果:“把”在湘方言中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字。作品中,用“把
钱”更可突显边城人们淳朴、善良的品质。
2.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释义:“悖时”,即“运气不好”之意;“砍脑壳”,即“砍掉脑袋”的意思。这是一句骂人的话。
出处:《边城》:“心中焦急得很,听人要她上去,以为期侮了她,就轻轻的说:‘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效果:这句骂人的方言,经翠翠口中说出,更好的展示了其纯真、可爱的性格特点。
3.你狂什么
释义:“狂”,是“叫”、“吠”的意思,特指狗叫。出处:《边城》:“必得翠翠带点儿嗔恼的跺脚嚷着:‘狗,狗,你狂什么?还有别的事情做,你别跑呀!’”
效果:一句平淡的生活用语,读者可以看到人狗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生动的展现了翠翠对狗求爱跑远行为的反应。
4.得力
释义:“有帮助”的意思。
出处:《边城》:“‘事弄成了,好的很呢。人家在大河边有一座崭新碾坊陪嫁,比雇十个长年还得力一些。’”
效果:从妇人的口吻中,可见讨一个有钱的媳妇,确实是件好事。展现了人们的婚姻观。
5.过身
释义:“经过”的意思。出处:《从文自传》:“虽然在半夜时有人从街巷里过身,钉鞋声音实
在好听。”
效果:写出了钉鞋虽然有半夜人经过时声音好听的优点,但是作者还是不喜欢它。一对比,更显厌恶之情。
6.落了大雨
释义:“落”即“下”之意,“落了大雨”就是“下了大雨”的意思。出处:《边城》:“夜间果然落了大雨,夹以吓人的雷声。” 效果:平实的环境描写,“落”更显雨下的之大。
7.坟山
释义:即“坟墓”的意思。出处:《边城》:“翠翠却想看守祖父的坟山,不愿即刻进城。” 效果:刻意用“坟山”,而不用“坟墓”,可以让读者更直接地联想到坟墓的形状——像一座小山,悲剧气氛更浓厚。同时,也可见翠翠的伤心与孝心。
8.张子
释义:指打牌时,出牌的章法。出处:《边城》:“‘你不说,我还以为你在看我牌学张子!’” 效果:这是顺顺不想同翠翠的爷爷谈话,所找的一个借口。
9.莫得
释义:“没有”的意思。出处:《边城》:“‘只有我三妹莫得什么戴,耳朵上长年戴条豆芽菜。’” 效果:出自翠翠轻轻的无所谓的唱的一首歌。
10.生仔
释义:“产子,生下孩子”的意思。
出处:《边城》:“他们牯牛肯耕田,山羊肯生仔,鸡鸭肯孵卵。” 效果:出自一首还愿迎神的歌曲。
11.硬扎
释义:这是一个典型的湘方言词,使用频率很高,与“霸蛮”并列。意思有三:厉害;扎实,不含糊;有背景。
出处:《边城》:“‘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效果:这是爷爷鼓励翠翠要坚强,不许哭,可见爷爷对翠翠深深地关心与爱。
12.粮子 释义:指当兵的人。出处:《边城》:“她又知道祖父的脾气,一见城中相熟粮子上人物,不管是马夫火夫,总会把过节时应有的颂祝说出。”
效果:“粮子”是个旧时用语,很好的表现了作品的社会背景与社会环境。
13.路
释义:是一个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呢”。
出处:《长河》:“‘嗨,保安团!保安团算什么?连他们都要跑路,不赶快跑就活捉张三。’”
效果:这个语气词的运用,表现出了老水手对“新生活”要来的不安与惶恐,以及对保安团的轻视。
14.包谷
释义:即“玉米”。出处:《长河》:“六月尝新,必吃鲤鱼,茄子,和田地里新得包谷新米。”
效果:在湘方言区,称玉米为包谷,这很常见。很符合作品设定的背景。
15.个把
释义:“几个”的意思,言数量之少。
出处:《长河》:“水手到了这里,上岸去找个把妇人,口对口做点儿小小糊涂事,泄泄火气。”
效果:写水手找妇人释放欲望,“个把”有一种不太在意的意味,暗含默许与宽容。
16.毛坑
释义:即“茅厕、厕所”的意思。
出处:《长河》:“无地可种的人家,墙边毛坑旁还总有几树橘柚。”
效果:说明种橘柚对萝卜溪人来说,确实是一种谋生、赚钱的好方法。
17.狗矢柑
释义:即指一种很小的柑橘,类似的说法有“狗矢桃”等。
出处:《长河》:“一到吕家坪镇上,便是极酸的狗矢柑,虽并不值钱,也有老妇人守在渡口发卖了。”
效果:很具有湖南地方特色,让人感觉很新鲜,眼前一亮。18.顶
释义:即“很”之意。
出处:《长河》:“‘你顶小的时我就说过,夭夭长大了,一定是个观音。’”
效果:“顶”为程度副词,写出了掌渡船的得意的神气,也从侧面展现了夭夭善良、美丽的特征。
19.该账
释义:“该”是“欠”之意,“该账”就是“欠钱”的意思。
出处:《长河》:“‘我又不是共产党,该账不还账!’”
效果:写出了老妇人对在外丈夫不寄钱回来的埋怨之情。
20.肯巴
释义:指人勤劳,肯做事。
出处:《长河》:“因为年纪青,手脚灵便,一双手肯巴,对待主顾又诚实可靠,所以三五年后就发了旺。”
效果:展现了滕长顺吃苦勤劳的精神,年轻时代的奋斗历程。
沈从文在其作品中使用湘方言词的原因:
① 湘方言是沈从文先生的第一母语,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可能会无意识的运用一些湘方言词。
② 根据作品题材决定是否使用湘方言词:在一些以城市内容为题材的作品中,如《八骏图》等,里面就几乎没有湘方言词;而像《边城》、《长河》等以湖南农村社会为题材的作品中,沈从文先生就恰当地使用了部分湘方言词,这也符合其实际情况,可以原汁原味地展现当时湖南农村的风貌,也可以展现湖南的文化特色。③ 湘方言词多见于人物的对话当中,这也有利于深刻地刻画人物形象,且农村的大环境下,这样的描写也显得真实,对于反映作品的主题有积极意义。
④ 另外,有一些方言词在普通话中没有相对应的词汇,如“狗矢柑”等,只能用方言词表达。
第二篇:读沈从文先生作品有感
读沈从文先生作品有感
我的老师说在文学理论这一研究领域最难做的要数文学批评了。在我看来也是这样。一位作家要写一部作品是不容易的, 要用上他从出生到现世生活中所有的阅历以及对生活的体悟还要搜集大量的材料,更不用说那些扎实的文学功底了。要成为一个文学评论家更是不易了,不仅仅要搜集材料通读作家的作品,有丰富的阅历还要了解作家的生平,最重要的是要读懂作家要从他的作品的字里行间了解他的所思所想及其要表达的东西并用文字精确地表达出来。
李健吾先生便是这样一位读懂了作家并能用文字精确表达出作家所思所想的文学评论家。读了李健吾先生《咀华集》中的关于沈从文先生《边城》的分析。我才较深地了解沈从文先生及其作品。
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笔下的湘西未被近代文明所沾染,是一个肝胆相见的真情实意的世界,里面的人物也都各自有着一个厚道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篇首这样写“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就将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有种淡淡的味道。篇中人物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有着丰富的情感,总为别人着想。老船夫为孙女,大佬为他的弟兄。老船夫为了孙女日后有幸福的生活而日夜操心,天保、傩送弟兄两都喜欢翠翠,天保却为了弟弟的幸福去了青浪滩……
沈从文先生从来不分析而只用大量的描写。《边城》中描写湘西
第1页 赛龙舟、人物风情、溪流。“小溪宽约廿丈,常年水皆静静的,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故水即或深到一蒿不能落底,却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描写简明、细腻、准确。在《八骏图》中写海,在《三三》中写碾房、写少爷,都透露着真淳,细致而不琐碎,美丽而不做作。少爷出场时这样写“白白的脸好像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就估计莫非这人是唱戏的小生,忘了擦去脸上的粉,所以那么白……”作品中用很多描写从四面八方来烘染,用外在烘染内在,他不破口道出却无微不至地写出,让读者自己去感觉。
作者写的人物虽说全都良善,本身却含有悲剧成分。《边城》中老船夫、天保先后离世,傩送的离去,最后只剩下翠翠孤身一人。结尾中写道“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读着让人徒生感伤。《三三》中那白面少爷的去世,使三三和她母亲原来的“心思”全部落空。这些都为作品本身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悲哀。
要是让我在先生的作品里选一篇最喜欢的,我会脱口而出是“《边城》!因为它比其他作品更丰满、完美。它不仅能透视作者怎样用他艺术的心灵来体味一个真淳的生活,还带给读者美的享受。
第2页
第三篇:孝感方言词拾趣
孝感方言词拾趣
孝感人平时爱说的一些方言俗语中,有许多是代代沿袭而又无从稽考的,但也有少量的俗语和可以从一些典籍或行业传说中觅到来历踪迹,现举数例,以见一斑。
寒婆婆过江
农历十月十六日,民间流传有“寒婆婆过江”之说,相传此日若风和日丽,寒婆婆就能过江捡到柴禾,来年初春就寒冷异常;若天气起风下雨,寒婆婆未捡到柴,来年春天会暖和。又有一说,云十月十六日为一韩姓婆婆的生日,如果有人送柴禾,来年就有春寒。这些说法虽是传说,却符合孝感的气候特点:从晚秋开始,往往伴有寒潮出现,乍寒须防,江汉平原地处长江之滨,人们自然会韩联想到寒,“寒雨连江”的说法,唐诗中就有记载了。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初叶,武汉出版了一本名字叫做《商业大全》的书,书中有一篇《汉口岁时记》的文章,文章中写道:“(十月)十六日,俗云寒婆婆生日,马和尚过江,必大风雨,行者多避此日。”关于寒婆婆过江,在孝感武汉一带也有一个传说是,从前,有一位韩(谐音“寒”)氏和儿子马和尚寡母孤儿苦度岁月,非常艰难。韩氏对儿子百依百顺,而马和尚却吃喝嫖赌什么坏事都干,终于倾家荡产。于是他就骗韩氏说:“已是十月十六了,进入严寒,可我家还没有一根过冬的柴,你就去打点来吧。”接着,他驾船把母亲韩氏骗上江心的沙洲,扬长而去。以后,他卖掉仅剩下的房子,不久又输得精光。想起老娘定已冻死,那头上的玉簪倒是可以拔来变卖。十月二十四日,他又去沙洲,不料老娘未死,正在叹气。她想:“儿子不肖,只能怪自己对他娇惯!”马和尚横起心来,踢死母亲,拔走了玉簪,变卖以后,再去赌场。
玉皇大帝知道了,让风吹走小船,把马和尚困在沙洲上,要把他冻死。不料马和尚身强力壮,他捞鱼虾充饥,烧芦柴烤火,居然熬过了严冬。玉皇大帝又知道了,见已春暖花开,就突然来了个倒春寒,结果了马和尚的性命。从此以后,每逢十月十六日,人们就记起是寒婆婆打柴的日子,会教育子女别学马和尚。十月二十四日若是起风下雨,就意味着马和尚过不了江,来年必有倒春寒。
穷斯滥爷
“穷斯滥爷”本是论语里的一句话:“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出于《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人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用现代语文可以解读为:(孔子周游列国到了卫国)卫灵公向孔子请教军事作战列阵之事。孔子说对于俎豆之事——礼乐文化的精神我懂;军事学我还没学过,对不起,我不懂。孔子并不是不懂,但希望他不要发动战争。对侵略的战争,孔子是反对的。第二天就带了大批的学生们离开卫国,到了陈国,结果粮食断了。跟从的学生,因此病得起不来的很多。这时子路很不高兴,颇有怨言,对孔子说:“正人君子,也有穷途末路的时候吗?”孔子回答:“君子虽然困顿得无路可走了,但是,还坚守自己的君子原则。小人就不同了,就要想歪门邪道,便会胡作非为啦!”此处的“在陈绝粮”,字面是指的经济穷困,但在理解时我们觉得不应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人生道路上遭遇挫折,事业坎坷,人到了穷途末路,都可以理解为“穷”的范围。而凡是到了这些关头,君子都应该具有“固穷”的胸襟和气度,既来之,则安之,走出困境。而不应该“穷斯滥矣”,胡作非为,铤而走险或投机取巧,甚至屈态变节,苟且偷生。即一个人不论身处何种逆境,都应当考虑如何战胜逆境,走出困境的问题。不知道什么时候孝感人形容一个人很穷,往往会作这种评价,说:“这个人真是‘穷死滥爷’!”其实,这是把论语里这一句话的误用,是从《论语》中“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一句衍化而来的,今人把原句改头换面,变成了另一种意思,是指某人穷得十分厉害的意思,这里和原意已是大相径庭了。
乌焦巴弓
孝感南部的人爱把这句话说成“乌几巴弓”,北部一些地方的人就说“乌焦巴弓”,都是指某东西被弄焦黑了或搞得乱七八糟,例:“么样搞的,都弄得乌(几)焦巴弓的。” 乌:黑色;焦:火力过猛,使东西烧成炭样。原是《百家姓》中的四个姓氏。比喻烧得墨黑。这是套用《百家姓》中的句子,指的是“乌、焦、巴、弓”四种姓,孙锦标 《通俗常言疏证·水火》:“《百家姓》:„乌焦巴弓。‟此四姓也。今俗以物烧焦者,谓之„乌焦巴弓‟。蔡东藩、许廑父《民国演义》五回:“良弼正要进门,猛听得一声怪响,不禁却顾,可巧弹落脚旁,把左足轰得乌焦巴弓,呼痛未终,已是晕倒。”《百家姓》把四个字连在一起并不代表姓以外的意思,而本地人抓住“乌、焦”二字通常所具有的含义,牵强而自然地把这四种变成了地方成语式的词,倒也另有一番情趣。“肖家里婆婆”
孝感有句方言词:“肖家里婆婆ⅩⅩ”,家读若“GA”,而这句话后面往往带“管”、“要”、“去”、“晓得”等词。如果是“肖家里婆婆管”这句话,在孝感话里也就是“谁也不管”的意思,“肖家里婆婆要”也就是“谁也不要”。为什么明明一句肯定句,意思却变成了相反的否定句呢?说起来,这里面还有一段趣闻。
在孝南区和孝昌县之间有一个叫肖家坡的地方,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人们除务农外,农闲时还多喜欢下汉口经商做买卖。
很早以前的一年,肖家坡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土地绝收,好多人都被活活饿死了。有一户肖姓老俩口,人们都称他们肖家爹、肖家婆,二老在家实在呆不下去了,为了活命,只得又走下汉口收荒货(拾破烂)的老路。
不久,老俩口来到汉口,租了一间僻街小巷里的小屋,开始收荒货赚钱。同行们见肖爹爹肖家婆年纪最大,人又和善,总是照顾他们。
这老俩口经营荒货十年多,渐渐占住了脚跟。后来,肖家婆年岁已高,不能出门收货,就在家收货。肖家婆经营有一窍门,凡是别人不要的东西,或者别人不管的东西她都能看出其潜在的价值,找到赚钱的门道。当天收下后,过若干天或过一年半载再卖,往往能卖到好价钱。于是,街邻就十分相信肖家婆的眼力,人家若有不要的东西,就会说:“这东西肖家里婆婆要。”“这东西肖家里婆婆管”。一来二去,肖家婆婆变废为宝的名声越传越远,汉口,孝感一带就慢慢流行开来这句有趣的地方俗语。
半吊(铫)子。
孝感人认为说话做事不通情理、爱得罪人的人是半吊(铫)子,这是有来历的。相传有一个孝感人,在外地做生意时被当地一个叫钱厚的商人嘲笑了一通,孝感人不好跟那人明着干架,只好用半吊钱(一千文)打了一个哑谜予以反击:他把一吊钱分成三份,先把半吊钱放在肩上,再在胸前挂上整整二百五十个零钱,剩下的二百五十个钱就挂在背后,即为前后二百五,暗喻钱厚(前后)是二百五(共半吊钱)。这个哑谜令那个叫钱厚的商人吃了个哑巴亏,便不再挑衅了。旧时代,一个零钱为一吊,也叫一贯,五百钱为半吊,自然就谈不上满贯。如果一个人的思维不“满贯”,显然就是“半吊子”了。比“半吊子”还差一半的人就必定是个“二百五”。可见这两个词都带有贬义。“二百五”一词后来也成了通用语,这也说明了孝感方言词与普通话逐渐相融相通起来。另有一说是:孝感人喜欢喝汤,因此煨汤有独到之处。孝感人煨汤用的器皿,是一种“U”形的陶罐,称作“铫子”,简写成“吊子”。如果煨汤不满罐,就称作“半吊子”———它却成为孝感人骂人的一句话:“我看你真是个半吊子!”这句话效果比较严重,轻者引起口角,重者引起全武行。
除了上述意思之外,孝感人说的“半吊子”带有明显的指责性,是说某人不开窍、不清白、2 不合时宜。与此类似的孝感方言还有“泡皮”、“二杆子”、“洋判”、“二百五”、“夹生苕”等。意思最为接近的一个词是“夹生苕”,就是半生不熟的东西。这也是骂人的话,还编成了歌:“生苕甜,熟苕粉,夹生苕,冇得整。”“苕”本来就是孝感方言中形容人蠢、笨的一个字眼,而骂人为“夹生苕”,可谓形容人愚蠢到了极至~~!
此外,孝感人烧柴灶时喜欢在灶门口挂一个铫子烧水,因为灶门口火小,一整铫子水难以烧开,只能打半铫子水。半铫子水烧开后,声响特别大,孝感人用“半铫子”比喻有些人的轻浮急躁,即满桶不荡半桶荡之意。
贩桃子。
这句俗语不能从字面上来理解成是卖桃子。“贩桃子”在孝感话里是半路开溜的意思。有的地方也泛指开溜、一哄而散、某东西被抢等意思。这是由于“桃”与“逃”同音,虽然有些牵强附会,却跟书面语“逃之夭夭”颇有一致之处。逃之夭夭,作为逃跑的诙谐说法,是套改《诗经》句子“逃之夭夭”而成的。《三侠五义》第十四回:“众恶奴见事不祥,个个加上一鞭,忽地一声,俱各逃之夭夭了。”贩桃子与逃之夭夭,是偶合,或是借用,有待考证。但是,相比之下,逃之夭夭比较典雅,而贩桃子却更加生动、含蓄。这也是孝感一些方言俗语词的特点。这里还有着一个传说,据传,清顺治年间,孝感南部汉水岸边有一间小茅草房,住有夫妻二人和一个不满十岁的儿子。俩口子经常吵架,丈夫说妻子与隔壁王大郎打皮绊(男女作风问题),妻子说丈夫被前湾的刘二妹勾引上了。隔壁人家(乡亲)过来劝架(调解),都不听劝。丈夫一气之下,拿了几件换洗衣服,装进一只白布口袋,一背就走了。
一段时间不见丈夫有回来的意思。儿子老看不到爸爸,就问妈妈:“母妈母妈(妈妈),伯伯(爸爸)几天不在屋里(家里),他到哪里气(那里去了)?”妈妈说:“你问那个不成器的搞么事(干什么),他去贩桃子了!”
儿子喜得不得了:“有桃子吃了!有桃子吃了!”
“吃?吃你母妈的个鬼!你一嘀卡(一点点大),晓得个么事(什么)?”
儿子说:“我亲眼看到他背一只口袋出的门,肯定会买好多好多桃子回来地!”
妈妈又好气又好怄:“你这个杂种,你哪里是想吃桃子,我看你是想吃扫帚条子(打小孩专用)!老子打死你这个小杂种!那个老杂种不是贩桃子去了,他是跑了!”
儿子一听说老子跑了,不由得在堂屋当中大哭:
一个出门玩桥子
一个在家养汉子
我说我要吃桃子
你却要我吃条子
你们都是败家子
苦了我这个苕儿子
“贩桃子”并不是真做买卖,是指跟家里人怄气,离家出走。据说“逃之夭夭”的出处就是《诗经》里面的“桃之夭夭”,跟“贩桃子”可能是同一个意思吧!
刮胡子。
孝感人把某人挨了批评或者训斥叫做被刮了胡子。这也是有来历的。历史上的“刮胡子”,除了就是刮掉下巴上的胡须外,就是领导批评下属,喻为给下属刮胡子。两千多年以前,周灵王身边有一位难得的部下,也是他的儿子,叫王子乔的,此人博学聪慧,15岁就开始辅佐朝政。周灵王二十二年,谷、洛二水泛滥,王子乔坚持反对周灵王的壅堵治水之法,而招至周灵王的愤怒,于是,严厉训斥王子乔。周灵王的做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刮胡子”。这里的“胡子”不是胡子,指的是阙漏或者错误,而“刮胡子”就是对于错误的训斥或者批评。周灵王作为“髭王”,不仅“刮”了王子乔的“胡子”,还把王子乔废黜为庶人,致使王子乔17岁便抑郁而死。明清时期,采取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清代有一种叫“拔贡”的考试,规定每 3 十二年从秀才中选拔一部分人出来升为“贡生”,但条件苛刻到应试者不仅要文章好,而且还要五官端正,体无残疾。长相不好的人即使有一腔才学也不会被允许参加考试。据说孝感城关有一位王秀才,一脸络腮胡子,为了应“拔贡”试,忍痛拔光了胡子去参考,却没有考上。世上没有后悔药,王秀才只好作诗自嘲:“未曾拔贡先拔胡,拔贡未拔胡先无,早知拔胡不拔贡,不拔贡也不拔胡。”后来,人们又把考试未取,求人不得的事情称作被“刮了胡子”,现在又渐渐演变成受批评、受羞辱的意思。
拐子
近来,一些社会混混或者所谓“江湖人士”把自己圈内逞强抖狠的人叫做“拐子”。在孝感民间,人们还是把自己的兄长叫作“拐子”。旧时的一些戏剧小说中,“拐子”本来的意思是骗子、小偷的称呼。明无名氏传奇《桃林赚·夸技》中记载:“京城里还有神出鬼没盖样拐子来,他移星换斗、易日偷天,巧计偏奇。”到了清代,拐子简直是骗子加恶棍的代称。龚炜在《巢林笔谈》一书中说:“我不解天地生物,何以有毒虫猛兽?如今之拐子者,取人脑,堕人胎,断人肢体,惨毒非常!”在孝感方言词里,单就一个“拐”字而言,也还有“坏”、“调皮”、“捣蛋”的意思。但不知是何时,孝感人和武汉人一样,把拐子当成哥哥的含义,拐子在这里具有特殊的义项,就是老大,引申为头目。在汉孝一带是谑称,而非正规名称。《荒煤短篇小说选》有用例。此义来源于洪帮隐语。据《海底》第三章:“老大——拐子。老二——来子。老三——香炉脚子。”
死样活气
形容没有生气。活气 : 生气;活力:这里荒无人烟,死样活气的。形容没有生气。鲁迅 《准风月谈·文床秋梦》:“文弱书生死样活气,怎么做得到权臣?” 鲁迅 《书信集·致姚克》:“至于此地报纸,则刊出颇难,观一切文艺栏,无不死样活气,即可推见。”另见《且介亭杂文二集·“京派”和“海派”》:“我宁可向泼剌的妓女立正,却不愿意和死样活气的文人打棚。”孝感人形容一个人没精打彩的时候也往往用死样活气形容,出典仍不详。
第四篇:沈从文湘行散记好句子摘抄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这个版本并不只湘行散记,一共有三部分:湘行书简、湘行散记、新湘行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沈从文湘行散记好句子摘抄,欢迎阅读!
1)“求你将我放在你心上如印记,带在你臂上如戳记。”我念诵着《雅歌》来希望你,我的好人。
2)你的眼睛还没掉转来望我,只起了一个势,我早惊乱得同一只听到弹弓弦子响中的小雀了。我是这样怕与你灵魂接触,因为你太美丽了的缘故。
3)但这只小雀它愿意常常在弓弦响声下惊惊惶惶乱窜,从惊乱中它已找到更多的舒适快活了。
4)在青玉色的中天里,那些闪闪烁烁的星群,有你的眼睛存在:因你的眼睛也正是这样闪烁不定,且不要风吹。
5)在山谷中的溪涧里,那些清莹透明的出山泉,也有你的眼睛存在:你眼睛我记着比这水还清莹透明,流动不止。
6)我侥幸又见到你一度微笑了,是在那晚风为散放的盆莲旁边。这笑里有清香,我一点都不奇怪,本来你笑时是有种比清香还能沁人心脾的东西!
7)我见到你笑了,还找不出你的泪来。当我从一面篱笆前过身,见到那些嫩紫色牵牛花上负着的露珠,便想:倘若是她有什么不快事缠上了心,泪珠不是正同这露珠一样美丽,在凉月下会起虹彩吗?
8)我是那么想着,最后便把那朵牵牛花上的露珠用舌子舔干了。
9)“怎么这人哪,不将我泪珠穿起?”你必不会这样来怪我,我实在没有这种本领。我头发白得太多了,纵使我能,也找不到穿它的东西!
10)病渴的人,每日里身上疼痛,心中悲哀,你当真愿意不愿给渴了的人一点甘露喝?
11)这如象做好事的善人一样:可怜路人的渴涸,济以茶汤,恩惠将附在这路人心上,做好事的人将蒙福至于永远。
12)我日里要做工,没有空闲。在夜里得了休息时,便沿着山涧去找你。我不怕虎狼,也不怕伸着两把钳子来吓我的蝎子,只想在月下见你一面。
13)碰到许多打起小小火把夜游的萤火,问它们,“朋友朋友,你曾见过一个人吗?”
14)“你找寻的那个人是个什么样子呢?”
15)我指那些闪闪烁烁的群星,“哪,这是眼睛。”
16)我指那些飘忽的白云,“哪,这是衣裳。”
17)我要它们静心去听那些涧泉和音,“哪,她声音同这一样。”
18)我末了把刚从花园内摘来那朵粉红玫瑰在它们眼前晃了一下,“哪,这是脸。”
19)这些小东西,虽不知道什么叫做骄傲,还老老实实听我的话,但当我问它们听清白没有?只把头摇了摇就想跑。
20)“怎么,究竟见不见到呢?”我赶着追问。
21)“我这灯笼照我自己全身还不够!先生,放我吧。不然,我会又要绊倒在那些不忠厚的蜘蛛设就的圈套里……虽然它们也不能奈何我,但我不愿意同它麻烦。先生,你还是问别个吧,再扯着我会赶不上它们了。”它跑去了。
22)我行步迟钝,不能同它们一起遍山遍野去找你但凡是山上有月色流注到的地方我都到了,不见你的踪迹。
23)回过头去,听那边山下有歌声飘扬过来,这歌声出于日光只能在垣外徘徊的狱中。我跑去为他们祝福:你那些强健无知的公绵羊啊!
第五篇:沈从文《湘行散记》读后感
《湘行散记》和《湘西》可以同小说《边城》和《长河》互文理解,它们都是作者两次重返湘西所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湘行散记》读后感1
一颗诚心、一支笔。最干净的文字,最纯美的湘西。——题记
阅读《湘行散记》,沈从文那质朴的文字,犹如涓涓细水,潺潺流入我的心田。微波荡漾也泛起层层涟漪。
在这游记中,我领悟到了湘西之美:这种兰科植物生根在悬崖缝隙之间,或蔓延到松树枝丫上,长叶飘拂,花朵垂成一长串,风致楚楚。“人人都知道那地方是武陵渔人发现的,有桃花夹岸,芳草鲜美。远客来到,乡下人就杀鸡温酒,表示欢迎。”这更体现出了湘西景之优美,人之淳朴。这样的湘西,叫我怎能不沉醉其中呢?
当然,在游记中,我更多的,是领悟到湘西人的纯朴心灵。书中,描写了许多水手,每一个水手,都让我感到由衷的敬佩。他们,做着最辛苦的工作,却只能拿到最微薄的工资。水手这样的工作,是危险系数最高的工作,他们用的是最多的力气,而且,他们不仅是靠着力气,他们甚至是拿着性命去拼啊!在船上,死了人,对于船上的人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了。
水手们从当上这个职位起,就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就算是这样,他们也任劳任怨,因为他们,担当的是全家的生活。他们,有着最纯朴的心灵。
文中,还有一个特殊的职业——妓女,说到妓女,可能许多人都会鄙夷万分。可是我们却不知道妓女背后的故事。因为她们的丈夫早已死去,全家重任就压在她们的身上。出于走投无路,才当上了妓女。在她们饱受白眼时,又有谁知道她们背后的苦衷呢?
飘渺的橹歌声中,扬起的是最真实而美丽的生命。湘西人最纯粹的人性,深深留在我的心里。
《湘行散记》读后感2读过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后,我对湘西有了更多的了解。虽然我从未去过湘西,但却在书中体验到了不一样的湘西。
生在南方的我,对湘西的了解甚微。在我眼中,湘西是一个充斥着原始神秘的地方,那里有神奇的巫术、蛊毒、赶尸术等,神秘莫测,奇幻怪诞。在地理书上接触到的湘西是;地理位置偏远,土地贫瘠,矿产丰富。有人说千百年前的陶渊明写下的《桃花源记》,描述的桃花源便在此地,那时候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之地,而如今,湘西的交通条件大为改善,但在现代的经济技术高速发展的条件下,湘西的生产,建设,教育,文化还是远远落后的。
在《湘行散记》中,沈从文记录着他在船上的所见所闻,他由武陵过桃源时,了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这位朋友是一个渔夫,但是却戴着一顶价值昂贵的帽子,这是能引起了妇女们的注一件稀罕物。我对这个的印象较为深刻,他是一个粗俗中又带着些优雅的渔夫,很有特色。这个戴着水獭皮帽子的对一切满不在乎,是个爱玩字画也爱说野话的人,但他却是真xing情,懂得的道理也多。虽然这个水獭皮帽子仅三十五,但是却有着自己的追求和思想,这是让我觉得值得关注的。
在《湘西散记》中,引起我的关注的还有那些水手和妓女。水手们不畏惧生死的精神对我有很大的触动,常年漂泊在外的让人不禁黯然,离开人,在江河上与水共生。他们常年在外头漂泊,缺乏寄托,便对吊脚楼上的妓女产生了深深的情意。
在第五章一个多情的水手与一个多情的妇人中,我看到了那位水手和那位妇人的,这是让人却又感叹的一段相遇。水手和妇人纠缠之后,在妇人的身上,水手得到了感情的抚慰,妇人亦是如此,或许他们从此便无法再次遇见了。但他们也愿意各自交付了一把与一把埋怨。
想到这些眼泪与埋怨,如何揉进这些人的生活中,成为生活之一部时,使人心中柔和得很!这些妇女的痴情亦让作者感慨万分。我亦如此。
第二天早晨,另一个的水手开始叫着各种野话,因那位多情的水手还未下来,仍然留恋在妇人身边。不多久,传来吊脚楼上的妇人锐声的呼喊,正如同音乐中的笙管一样,超越众声而上。这位妇人提醒着着这位水手不忘她的深情,妇人如此这番多情,让人不觉生出爱怜之意。
生生,冷呀!你不怕冷吗?我这里有核桃,你要不要吃核桃?从水手这言语中,可见他的淳朴善良。水手赠予沈从文一袋妇人赠予的核桃,沈从文回赠四个苹果给这位水手,水手便拿着苹果飞奔而去,回到吊脚楼,将苹果献给妇人。他并未想自己享用这些苹果,而是将苹果送给对自己有恩情的吊脚楼妇女。他们这种却又真挚的情感让我感动。
沈从文的《湘西散记》带我领略了不一样的湘西,让我了解到了湘西有一群依赖着河流为生的人,他们善良淳朴。他们是如此平凡却伟大的人!
《湘行散记》读后感3轻轻翻开《湘行散记》,跟随着沈从文先生的笔,领略湘地那引人入胜的风土人情:有回荡在山涧的撸歌、有凶悍勇敢的水手、更有依山傍水的吊脚楼,就连那贯穿全书野话都是那么富有灵性,让人读后回味无穷。那些野话并不能影响着整本书,反倒让人觉着这是很平常的事情,给别具一番风味的湘地又增添了一抹色彩。
历经十七载,重游故地,心中感慨万千,湘西又历经多少的变迁!
作者用他优美的笔触,写出了世外桃源般的湘西:“桃花夹岸,芳草鲜美,远客来到,乡下人就杀鸡温酒,表示欢迎”,这是作者在《桃源与沅州》中对于自古以来桃源的描绘,风景优美,乡亲热切迎客,的确是一幅令人心驰神往的“桃源画”!
重回故地,万物变迁,可不变的仍是先生的那颗如同湘西的水那样清澈的心,他热爱家乡,热爱湘西,对这里有着深深的眷恋。
回味故土上的一切风土人情,忆起陈年旧事,重游湘西,怀揣着一颗无暇清澈的心。
《湘行散记》读后感4《湘行散记》是沈从文散文集代表作之一,版本不只有湘行散记,共有三个部分:湘行书简、《湘行散记》和《新湘行记》。沈从文擅长用极为精简的笔墨勾勒出湘西山水风物。在他的笔下,人是鲜活的,景是生动的,物是灵现的,宛若现代的桃花源。
从他的文章中读出了古镇的文化底蕴。古老的习俗还有所遗留。在这里你还能见到古老的西兰卡普织锦;在这里你还能品尝到地地道道的苞谷烧酒和糯米粑;在这里你还能听到粗犷纯朴的情歌和号子声;在这里你还能赶上哭嫁的媳妇背亲的队伍;在这里有纯净的天空清澈的泉水;在这里有清新的晨雾和晶莹的露珠;在这里有热情的乡里人家有活泼精灵的孩子比齐陶渊明的虚拟的世外桃源,多了几分开放,几分真实,他们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人们纯朴真诚热情,景物灵动俊秀轻灵,宛若走入画中,但又是那么真实。
镇上人家有在沿河居住的,也有像星星一样散居在沿河山上的。一串又长又陡的青石板石梯一直从山脚窜到山顶,淹没到密密麻麻的树丛中。石梯两边是大大小小的庭院,现在还有一些木石结构的吊脚楼依稀可见。
站在高处看山脚,又是另外一番景致。因为是深秋,河水很细,从高处看更像是青悠悠的玉带了,玉带乖巧地从一座木桥下穿过,河岸两边的吊脚楼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清一色的黑瓦,同一色的原木色房板。河床边树木丛生,虽然掉了叶子,可是枝条依旧风姿绰越。不难让人想到春天,碧绿的枝条抚着柔波荡漾的河水的样子。
到黄昏时分,各家各户的瓦檐上开始升腾起淡淡的轻烟。这是山里人用拾来的柴火开始做晚饭了。枞树枝的香气和着米饭的香味慢慢在山坡上散开来,在河边玩耍的小孩不用大人吆喝,闻到香味就纷纷蹦上石梯跑回各自家门。
被现代文明化了的小镇人家传出了流行的旋律,给小镇的夜晚增添了新鲜与活力。
《湘行散记》中的人物、景观、生活无一例外的展现出现代小镇的风采,自然朴素的的生活方式,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闲适清幽的生活环境,就是一幅田园画的真实版,也就是沈从文笔下的现代版《桃花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