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看书读后感李洁滢
看书读后感
漖表小学601班李洁滢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确实啊,没有了书籍,就没有了灵魂;也没有了文化;更没有了内涵。书籍是我们心灵成长的营养品,多看书能知道古代的故事,能领略到刘备重义爱民,但心存诡诈;张飞粗莽,但粗中有细,重义,喜欢喝酒,脾气暴躁,但豪爽;关羽骄傲狂妄,自大于一身但正义、武力、智慧、勇气、毅力集一身;诸葛亮慎重持重,清高不俗,才艺出群。这一个个的人物大家都知道,都是通过看,《水浒传》、《三国演义》而知道的,可见书籍有多么重要啊!
我看过一本书,叫《智慧背囊》,里面都是教你做人的故事,非常好看,其中一个故事叫《镇静的女主人》,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印度夫妻宴请许多亲戚朋友来自家吃饭,因为他们的孩子满月了,孩子交由一位满面皱纹的六旬老人照顾,而在客厅里,有许多人在辩论着,男士们都认为妇女还是那个见到老鼠就往椅子上跳的人,可妇女们不认同,不过一位来自美国的女士正安静的坐在椅子上,皱着眉头,好像察觉到什么似的,像个木头一样,她极小幅度叫她旁边的仆人过来,让他把一瓶牛奶放在走廊上,在印度,把牛奶放在显眼的地方只说明了一件事——引诱眼镜王蛇!细心地一位男客人发现了这一举动,便大惊失色的打量着周围,都没有发现那条蛇,只有一个地方他看不到—桌子下!他大声的说:“请大家静一静,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在我数到三百前不能动。”当他数到二百六十二时,那条眼镜王蛇直径线那瓶牛奶游去,这时,他猛地关上门,把眼镜王蛇困在了走廊里,客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发出啧啧赞声,赞扬着这位小伙子细心,可他却说出了来龙去脉,并向那位女士发问:“请问您是怎样发现有眼镜王蛇的?
那位女士说:“因为它刚从脚背爬过!”这不就为刚刚的辩论会有力的反击了吗?
多看点书对我们的心身健康有帮助,我们不应该迷恋手机电视和电脑,因为有害我们的眼睛,还有着坠入网瘾的无底深渊,我们应该多看点书,这样不仅对我们心灵有好处,也对我们的作文水平有好处,这不是一举两得吗?但也要注意看书的种类,不要看些与学习无关的书籍,也要注意看书的时间和地点。同学们,多看书对我们各方面的成长都有好处,从现在开始,丢掉手机,关掉电视,戒掉网瘾,开始看书吧!“书中自有黄金屋”,你会在书中发现许多新鲜的事,也能学习到许多在平常生活里学不到的东西!
第二篇:冯洁滢 救救地球
西园小学六(1)班郑海琳
大家好!我是西园小学六(1)班的郑海琳,我为大家演讲的内容是: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
地球,人类赖以生存的星球,我们的母亲!山川大地是您的肌肤!江河湖海是您的血液!飞虫走兽是您跳动的脉搏!和谐的大自然,是您奉献给我们美丽的家园,是您奉献给我们活动的舞台!在地球上,正因为有人类的活动、有动植物的身影,我们的生活才变得多姿多彩,丰富有趣!就是这样一个伟大无私的地球为我们的生存提供了营养,提供了乐趣,为我们创造和谐美好的一切,让我们世世代代健康地成长!
然而,时至今日,地球妈妈却被人类残酷地豪夺,无情地破坏——光秃秃的山头,在风中呻吟;干巴巴的水库,在风中落泪;漫天飞舞的黄沙,肆虐着城市与山川!人类随意砍伐树木,使绿化面积快速减少,全球沙漠化明显;人类随意捕杀野生动物,使生态严重失衡!人类随意开采资源、浪费资源!你看又有人使用水龙头后,不关紧就离开了,珍贵的生命之水哗哗地白流了;马路上,川流不息的汽车,办公室里长开着的空调与电灯,这一幕幕不正昭示着我们的资源在严重地流失吗?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正日益困扰着我们!人们正想方设法地生产再生能源!然而,再生纸、再生的煤化工,却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如饥似渴的需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资源总有耗尽的一天!大家有没有想过,自已往日所做的破坏行为会引致怎样的后果?一旦没有了树木,就没有了绿树成荫的环境,就没有了新鲜的空气,就没有了如诗如画的生活!
地球妈妈正痛苦地呻吟着:“我真痛苦,谁能救救我?”绿树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堆堆“闻名千里”的垃圾山。是谁,随意砍伐,过度开发,毁坏母亲的容颜,成了名副其实的“黄脸婆”?是谁,在母亲的血液中倾注了污水和毒汁,使她不再纯净,失去了往日的活力?是谁,残酷地杀害了动植物,使我们的生活失去了光彩......终于,地球母亲发出了严重的警告,她哀吟着、咆哮着——山洪爆发、地震海啸、冰川融化、全球即将会变成泽国吗?大自然已敲响警钟,向人类示威,向人类报复!
也许,地震、泥石流、雪灾将与我们同行,也许2012世界末日会变成真实。但是,聪明的我们就这样坐以待毙吗?无疑将功补过是我们的首要任务!行动起来,救救地球妈妈吧!珍惜一花一草,珍惜一水一电,多参与植树活动,减少不必要的乘车、开车,减少资源消耗,让我们为保护地球出一份力。为了我们人类的自然环境,为了地球妈妈,我们从平凡的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从我做起,节能减排、低碳生活,我们会有重新拥有一个美丽的家园——地球。
记住,地球只有一个!
谢谢,我的演讲完毕。救救地球妈妈
第三篇:最新看书读后感
篇一:《这样读书就够了》读后感
殷先生单位发了一本书,《这样读书就够了》,要求他们写一篇读书笔记,希望结合他们的工作性质,列举工作中的案例。很好奇是怎样的书有那么大的时效性,可以边读边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于是在他之前就拜读了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
在书的封面写着“拆书帮职场能力提升课”,“献给所有买了书读不完而心怀愧疚的人”。看到这两句介绍,顿时觉得对自己似乎没什么用,一直觉得自己的工作,以及工作场合,都称不上我心目上的“职场”;而且我是个很少买书的人,买了的也一定保持不浪费的原则一字不差的看完它(实在不太买书)。读着读着,发现原来完全不是这样的。
书,读过之后,带给人的感受不尽相同,很多书,当我们再次拿起来时,当初的那种激情澎湃,那种感同身受??或许早已经消失地无影无踪,而拆书帮的这本《这样读书就够了》带给了自己一种全新地阅读理念——书不贪多,而贵精,把书中的知识拆解成自己可以拥有的能力。
《这样读书就够了》一开始就提出了成人阅读的三大核心难题
1、没时间,没精力——被工作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已经没有多余的能量
2、看不懂,记不住——总是以为看书一定要以书为重点,忽略了自我才是重点
3、看不下去——看着看着就觉得看这本书好像没什么作用,然后就不看
这些问题让我产生共鸣了,这本书帮我解释并解决了这三个问题
一、根据我的工作,每天8~9小时的上班时间,平均1小时的上下班路时间,8个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除去吃饭等其他活动的时间,实际上一天下来剩下的时间寥寥无几,再让我进行看书学习,自己也提不起劲了,太辛苦了。但是读书学习是我作为教师必不可少的,时间和精力不可以是我不想去做某事的借口。
二、想想自己读书时候,是否有目的。除了教科书,我要学会做一道题,解决一个问题这个目的之外,别的书,我都是怀着,买了就要看,把书读完就可以了的心态。然后呢?就没然后了。因为阅读只是阅读,阅读如果不和行动本身联系在一起,那就知识单纯的记忆而已,下次在遇到类似情况,还是不知道怎么去解决问题,更何况,很多人看了书都记不住。
三、近几年接触了很多与工作比较贴近的书,也就是致用类的图书。但是我就算读完了,也没有太多的变化,期望读一本书之后自我本身就发生巨大的改变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因为只是如果不联系实际加以运用的话,它就永远只是束之高阁的东西。
这本书中提出的是一种基于成人教育的读书方式,其实并不算新,因为有部分人就是这样去进行数据的阅读,只不过它把这个行为概念化了。人对于一些概念性的东西总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个人最大的收获在于:
1、搞清楚了成人学习困难的背后理论依据;
2、明白了破解成人学习的切入点;
3、了解了学习的不同方式、类型;
4、掌握了学以致用的两种方式
a体验——反思,诺尔斯提出了“反思性实践”。其实也是把经验进行重新评估。七种的四个过程:联接——整合——确认——内化,那对应到我们拆书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拆为己用的过程。阅读知识——联系实际——转化行动,简而化之,理论联系实际。
b归纳——演绎,斯滕伯格指出:演绎是一般到具体的过程,而归纳是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而在这个演绎的过程中,会更加深化你对书本内涵的理解,这样,通过不断的“归纳——演绎”,就会不多的提高自身的能力。
最大的遗憾是自己还是很难将书本中提及的方法,与自己工作生活结合,可能自己连书中所称的初级学习者都还不够格,但是希望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能渐渐发现,这本书以及任何一本阅读学习过的书中的知识能够帮助到自己,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篇二:培根《谈读书》读后感
不久前我看了一篇培根写的《谈读书》,从中收益非浅。感觉里面句句都是真言,使我对读书有了新的认识。培根简介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采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其说的是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使我们能够从中学到很多前人留下的宝贵知识和吸取他们成功的经验,减少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使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但是读书又不能费时太多,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不易太盛,太盛则矫。因此我们要善于挑选,只因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还可以补先天的不足,而经验又能补读书的不足,盖天下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人不是生来就知道任何事的,都是经过慢慢积累,以补先天的不足之处。而积累的经验多了又能补读书时所不能学到的东西。“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句话说,有只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而且不可尽信书中所言,也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该仔细推敲思考.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同时对各个领域都要有所涉猎,盖因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皆因以上所叙之诸多好处,我强力推荐大家看看这篇文章.《谈读书》读后感
读书,我个人认为它有两层意思:第一,看书,看一本或一篇从未看过,也可以是重新看的书,第二,学习,上学校,多用于现代社会中,孩子出门前,都说一句:“我读书去了!”不想读书不爱读书的人如果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读书(指课外书),80%的孩子都会回答没时间,我想换成是我,也会那么说的。其实,生活中,空闲的时间是很多的,在沙发上看电视的时候,在书桌前发呆的时候,玩疯了需要平静一会的时候,一个人闲着无聊的时
候,……那些细小的时间,要靠你去拾掇。有一个作家说得很好,每天你就是再忙,看三、四页书的时间总是有的,慢慢积累起来,将是一个很惊人的数目。“读书”也就是“学习”,那“学习”又得分开说:“学”是学习新的知识,只有学了,才将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习”便是温习学过的知识,学了,转而又忘了,那等于白学,白学又不如不学,所以温习不可少。学习后还得“思”,“思”便是思索学过的知识,不思,便不理解,不理解学来也无用。读书必是自愿,只有自愿做的事情才更快乐,更有效果。别人逼你,你本身不愿意,只怀着满肚子的气读书,脑里便不能“思”了。比如说我吧,一本《家》,看了一个月还没看完四分之一,我自己也火了,看不下去有何办法?但同样厚薄的儿童小说,仅一小时,便半本“下肚”。那时我还想:人生还有比这更快乐的事吗?在我眼里,暂时没有。
我想,看书是需要耐心的,名著的确不同于其他小说,慢慢琢磨,才其乐无穷。既然我早已读过这篇文章,还写了,就不能光说不做。走,看书去啦!方航《谈读书》有感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辨。”
我不知道这句话到底是不是培根说的,我只是觉得这句话说得太过肯定了。
谁说读史就一定会使人明智?历史上的伟人也会有犯错的时候。拿破仑就是位历史爱好者,但他在对俄国进行侵略时,还不是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着误区,这也使70余万法军被打得不到5万,正是这次惨痛的失败为法兰西第一帝国后来的覆灭埋下了伏笔。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是位众所周知的历史爱好者,他常用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与现实社会进行比较,以此来鞭策自己不要犯那些可能的错误。但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发动的文化大革命还不是犯了历史性的错误,这还差点让我们国家在世界历史上的倒退变成现实,幸好“文革”过后,新中国又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谁说读诗一定使人灵秀?南朝的陈后主应该是位读诗和作诗方面的高手了吧?!但结果却是祖辈辛苦打下的江山毁在了他的手里。读诗的确使他在文学方面变得更加灵秀,但没有使他在治理国家这方面变得灵秀。试问:江山社稷与读诗作诗哪个更重要?这也使我更加坚信了一个道理,那就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谁说数学一定使人周密?1968年1月28日,美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到73秒时突然爆炸,机上的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在事后的调查中发现是因为一个“O”型圈由于计算不够精确,导致在低温下失效造成的。人和计算机都没能阻止这个悲剧的发生,所以数学和周密是不能完全划等号的。
谁说科学一定使人深刻?现在所谓的科学家们天天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中工作,他们是为我们创造了许多新的东西。但这些东西也各有利弊,以至于现在的人类生活好了,全球气温变暖了,海平面升高了,冰山也融化了……以后如果有天灾降临在我们后辈的身上,那时人们才会记忆深刻。但现在的人不会,因为他们总是在灯红酒绿的“美好”生活中挥霍着自己的生命。
谁说伦理学一定使人庄重?如果这句话是绝对正确的,那么现在我们国家乃至世界就应该是儒家所提倡的“大同社会”了,也就不会有作奸犯科的人和监狱了。可见这两者的关系并不是紧密相连的。
谁说逻辑修辞之学一定使人善辨?现在社会中不乏有着高智商的众多罪犯和黑客,他们一般都是有着高文化和高科技的。所以,逻辑修辞之学应该是“善变”而不是“善辨“吧!学会合作
也许,仅仅读书还是不够的,“用书”也不可少吧!
篇三:如何阅读一本书 读后感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不得不承认,选择这本书的原因是书名提起了我的好奇心。读书,但凡看得见且识字的人不就会读吗?中国的孩子,在很小的年纪便在家长的殷切教导下读起了书。读书,不就是拿一本书,然后翻开扉页,或精读或略读,把书中所写都看完而已吗?难道读书还有什么特别的规则?
作为爱读书之人,我看过的书也算不少。我的书橱里有各种类型的书,人物传记类的,童话类的,长篇小说类的等等。但简单来说便是两类,读完的和未读完的。我个人喜欢的读书方法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娱乐性质的小说,我选择一目十行地读。掌握故事梗概便可。当然,如果文笔特别好的,我也会放慢速度,领略文字之美。对于学术类的书,因其往往晦涩难懂,我经常反复的研读。同样的方法也用在读推理类作品上。各种方法不一一例举,但是共同点就是我不爱勾勾画画。既然喜欢读书,当然要看看别人是怎样读书的,并寻求一个更科学的方法。
说实话,最初,我是抱着玩笑和好奇的心态读这本书的,但是在看过这本书后,我确实学到了许多。首先,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我读书一般不看第二遍,当然个别我非常喜爱的书除外。一本书我往往看过一遍便归入开头提到的“读完的书”那一类,并不再会去翻阅。我这种做法在作者眼中无疑成了“大逆不道”。就像在这本书中说的一样,这样的人“不值得羡慕,而应该同情”。因此,我在看书时不
再给看过的书“判死刑”,而是时不时的拿出以前看过的书来回顾。坚持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不仅仅是个别好书每读一遍都有新发现,有些在第一次读时觉得枯燥乏味的书,在第二遍读时也显现了它有趣的一面,可谓收获不小。而我也因此多了许多可看的书。
其次,书中所提及的阅读的4个层次也让我耳目一新。这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所谓基础阅读是关注每个词句的含义。这点并不难理解。检视阅读则是通过限时地、有目的地快速阅读找出书中谈及的重点、主题的分类、基本组织框架。接着是分析阅读,即带着问题全盘阅读、完整阅读,该阶段不计较时间的长短,目的在于尽量消化书中的系统性知识概念、论题等。最后是主题阅读。主题阅读又称比较阅读,意思是通过阅读多本相关主题的书籍,从比较中提炼出自己的理解。
这四种层次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但我没想到它们是被归为层次,而非方法。基础阅读几乎每本书都在做着。而分析阅读和检视阅读则多用在做阅读理解时。主题阅读则会用于写读后感或比较时。但作者的意思明显不是这样的。除了基础阅读,其他几种我都是在课业需要或有目的的进行,并不是自发地以这些方式阅读。换句话说,我读书大多是为了打发时间或追随喜爱的作家,并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对于阅读,我们应当怀着虔诚的心态,去体味,去感受。
而对于阅读的态度,则是主动。读书是与作者的对话。一本新书仿佛是一个陌生人,他饱含学识却不愿吐露心声。只有当你主动地去拿起一本书,才开启了你与作者的交流之门。
阅读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谓精神食粮便是如此了。作者的许多观点在我看来非常受用,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本书关于阅读的看法也不一定尽善尽美。但是,以现在的观点来看,书中提及的一些分类,观点仍具科学性。同时,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电子产业,将阅读逐渐带向电子书时代。但我认为书中的观点不仅实用于阅读纸质书籍,对于电子书、网络资讯的阅读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尽管很多时候我们阅读也许是为了放松或打发时间,但我们也应当以严肃的心态去阅读。一本好书是作者的人生历练的凝聚,是作者的心血,是作者对世人的告诫。我们应当怀着尊敬,感恩的心情去阅读。记得有人说过,读书是一个人的修行。翻开书本,修行便开始了。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要汲取新的知识,更要增加我们的感悟力,我们的理解力。真诚地阅读一本好书,对于作者,对于我们自己,都是一种嘉奖。
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自己最初的想法有多么愚不可及。世上没有什么事是简单的,随随便便的。你心中认为理所当然的事也未必没有它的章法。如何阅读一本书,也是一种哲学。
第四篇:看书读后感
读 后 感
读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这是本很值得读的书,书中强调品行修养的同时,还介绍了为人处事的技巧。人的品德基本上是由习惯组成的。俗语说: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正如一个人的杰出并不需要一个完美的人生,一本书的优秀并不因为它所表达的一切都是真理,而是因为他的某些部分表达了可能被忽视的真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一本带有典型的美国精神的书.书中讲的道理通俗易懂,字里行间都带着闯劲和拼搏精神,大力宣扬个人的命运受自己控制。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自己最大的收获是深刻地认识到要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从改变自己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对事物的认知方法以及对竞争环境的理解入手,也就是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辅助一些必要和实用的有效方法.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绝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
书中鹅生金蛋的故事告诉我们,惟有产出与产能取得平衡,才能达到真正的效能。虽然你常会因此面临困难的抉择,但这的确是效能原则的精髓所在。日常生活中,譬如你是否曾因想多做点事情,熬夜不眠,结果却弄得精疲力竭,甚至身体不适。反之,若是好好睡一觉,则第二天精力充沛,可以做更多的事,并准备迎接一天的挑战。因此产出与产能平衡是有效性的精髓,放之四海而皆准。它是灯塔,也是本书阐述的七个习惯的基础。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七个习惯是一个整体,它们相辅相成, 既讲到了个人要全力以赴确立目标,进行个人修炼,并由依赖转向独立,从而实现“个人成功”,也讲到了要通过建立共赢,换位沟通,集思广益等,促进团队沟通与合作.而不断更新更是涵盖了前六个习惯,督促我们从身心开始完善.其中让我启发最大的是“要事第一”这一种习惯.“积极主动”的态度,“以终为始”的愿景,〃要事第一“的把握,”双赢思维“的互赖,”知彼解己“的沟通,”统合综效“的合作,”不断更新“的创造,会使每一个人走向世成功的彼岸.每个习惯之间,都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人愈是积极主动(习惯一),就愈能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习惯二),有效管理人生(习惯三)。能够不断砥砺自己(习惯七)的人,方懂得如何了解别人(习惯五),寻求圆满解决之道(习惯四、六)。同时,一个人愈独立,就愈善于与人相处。磨练自己,则可以提升前六个习惯的境界。
读完书的主要体会是: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不光是领
导者、管理者要读,而是每个人都应该读。通过读此书应达到“试图改变自己,轻松面对生活”。在逆境中要改变自己,让自己快乐起来,修炼自己的品德,认定自己的人生哲学。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已、统合综效、不断更新。生活的重心应如何定:以家庭为重心取得安全感、以工作为重心获得力量、以朋友为重心增长智慧、以自我为重心….。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为渴望成功的人给出了方法,对于渴望成功的人而言,”渴望“的程度和决心至关重要,要按照书中所写去做还是很难的.做事的恒心和毅力,决定了成功的可能性.性格决定命运,如果你要改变自己的命运,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性格.本书没太多提及性格,但频繁的用了”习惯"二字.作者认为习惯是知识,技能和意愿的交汇.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清楚应该怎么做,更有这个意愿去做,三者的交汇构成个人行事做人的习惯.通过改变个人的习惯,实现个人性格的改变,最终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告诉我们:仅有事业成功只能算成功了一半,唯有兼顾事业、家庭、人际关系、个人成长等人生其它层面的和谐发展才是真正的成功。作者倡导有识之士应告别旧习惯: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但要取得卓越不只是单一举动,而是要靠良好的习惯。要提升自我,赢得
革命性的效果,必须从观念着手,暂时牺牲眼前的安适与利益,树立克服“惯性”的信念,并且“由内而外全面地造就自己”。作者认为:观念是态度与行为的根本,观念决定行为,行为形成习惯,而习惯左右着我们的成败,成功其实是习惯使然。
书中通过一些细微生动的故事来渐进引入自己的观点,它涵盖的不仅仅是一些大的管理和人生方面的东西,更可贵的是他还探讨了一些具体到到家庭、教育、与人相处等方面的事物。这七个习惯是一个整体,“积极主动”的态度,“以终为始”的愿景,“要事第一”的把握,“双赢思维”的互赖,“知彼解己”的沟通,“统合综效”的合作,“不断更新”的创造,它们相辅相成。不管是领导还是职工养成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它甚至能决定一个人的成败得失。
作者认为习惯是知识、技能和意愿的交汇。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清楚应该怎么做,更有这个意愿去做,三者的交汇构成个人行事做人的习惯。通过改变个人的习惯,实现个人性格的改变,最终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本书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只是高谈阔论的说教,而是可以说为我们开启的不是一扇门,而是一扇扇门。这本书告诉我们自我提升和完善是一种原则,也是一个过程,一个在成长和转变之间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一个人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
我们要懂得磨练自己.生活与工作都要靠自己,因此自己是最值得珍爱的财富.工作本身并不能给人带来经济上的安全感,而具备良好的思考,学习,创造与适应能力,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财富.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我们进步,从这本书中,我学到很多东西。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有一个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做任何事情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把要事时刻作为第一位,避免被偏见、情绪所左右。另外要有双赢的思想,做到诚信,成熟和自信。在工作中要注意与人的交流合作,如遇到两人意见不同时,要多与人沟通,在分歧中寻求收获。
第五篇:《孩子为何失败》读后感(李洁)
读《孩子为何失败》有感
双凤中心小学李洁
俗话说得好:“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利用假期时间我有幸拜读了《孩子为何失败》一书。
《孩子为何失败》是历久弥新的教育经典。这本书是约翰·霍特1958年至1961年期间在美国一所小学的教学日志,书中以日记的形式边叙边论他的学生在学校的表现。生活化的文字表述,阅读起来十分容易,但字里行间却总是会爆出发人深省的问题,之所以说“爆出”,是因为这些问题从来没有被我们注意过。读完之后你会非常惊讶地发现,作者几十年前在书中所指出的美国教育问题正在中国中小学校里蔓延。约翰·霍特同时指出,这本书虽然冠以“孩子为何失败”书名,其实也是一部探讨老师为何失败或教育为何失败的作品。我们不应该认为学校是强迫学生听话做事的地方。如果学校只是教导学生必须学习的知识,那我们实在没有真正的教育可言。
读完这本书以后,我的心灵再次受到了洗礼。回想这些年来的点点滴滴,我觉得我忽视了很多细节——学生在我面前使用的策略。最近我们班有个叫秦的女孩。被我说了一句就不来学校上学了,看见我好像很害怕的样子。记得那一次我把拼音本发下去,让孩子们抄写aoe以及他们的四声,我把作业的格式全都写在了黑板上,并且是按照拼音本的格式写的,我没想到竟然还有十几个孩子照着样子也抄不好,于是我把他们叫到讲台一个一个进行精心指导。当时秦也在内,1
只见她个头大大的,长得胖胖的。放学回去后,认为老师我伤了她的自尊心,没给她面子,说在学校没劲,要坐好,还要写字等等。第二
天听她奶奶这么一说,我感到很震惊,也许这种强烈的自尊心会害了
她自己,同时也给了我很多警示。多年来的教学从来没遇到过,在讲
台上做作业也不可以。其实,没有一个老师想要对他的学生造成伤害,每个老师都想把最好的东西交给他的学生,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活着。希望学生能够学会自己所教的东西,做好每一次练习;家长希望孩子
能够出类拔萃,希望将来孩子能够出人头地。
也许学校可能会因强迫学生学习而引起他们的恐惧心理。但我相
信,总有一天,唯一的改变会使学校和教室依照每个学生的方式——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的方式,以便发展他们的潜力,追求他们的兴趣。换言之,让学校成为一个具有多元化性质的地方—— 有智慧的、艺
术的一面,也有创造性的、生动的一面 —— 在这里,每个小孩可以
自由选择自己喜欢参与的项目,或保有不选择的意愿。
其实很多学生实在很想学习,只是不愿意被强迫,既然如此,我们也应该感到庆幸,不要逼迫孩子,给他们一个自由发展的机会。相
信他们会在这个枯燥乏味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以自己的方
式让这个世界更美好。帮助所有的孩子成长为这样的人是我们的责
任,也是我们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