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我国十大古都介绍

我国十大古都介绍



第一篇:我国十大古都介绍

我国十大古都介绍

一、西安:十三朝古都(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

二、南京:十朝古都(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

三、北京:六朝古都(辽、金、元、明、清、中华人民共和国)

四、洛阳:十三朝古都(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

五、开封:七朝古都(魏.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

六、杭州:两朝古都(吴越.南宋)

七、安阳:七朝古都(商.曹魏.后赵.前燕.冉魏.东魏.北齐)

八、郑州:三朝古都(黄帝.夏.商.)

九、大同:五朝古都(五代.北魏.辽.金.元)

十、成都:九朝古都(蜀、成家、蜀汉、成汉、谯蜀、前蜀、后蜀、李蜀、大西)

古都历史

世界第一大城垣——南京明城墙

夏代是中国国家形成的标志,也是中国都城出现的开端。传说中的夏都有:二里头(今洛阳东),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安邑(今山西夏县东北)、斟鄩(今河南偃师西南)、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原(今河南济源西北)、老丘(今河南开封东北)、西河(今河南安阳汤阴东北)等地。分布在豫西颍河上游、伊洛盆地、豫北和晋南汾河下游、涑水地区,迁移不定。195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发现两个工程量很大的宫殿建筑基址,以及普通居址遗址、作坊遗址、窖穴和墓葬群,与夏文化时代相当,可能是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一座都城。公元前16世纪商汤(即汤)灭夏,始建都于南[1]亳(今河南商丘)。其先,商人都城已有过八次迁徙,此后又有六迁,为嚣(今河南荥阳东北)、相(今河南内黄东南)、邢(今河南温县东北)、庇(今山东郓城)、奄(今山东曲阜)、殷(今河南安阳)。盘庚迁殷之后,凡二百七十三年,商都未再迁移,直至晚商帝乙二十年(前1065)移处离宫朝歌(今河南淇县)。殷(安阳)是商代鼎盛时期的国都,为研究中国奴隶社会都城提供了最早而且较为完整的实例。

早在3500年前,商城就是商王朝的都邑。安阳殷墟 那时的青铜冶炼技术和陶瓷业已相当发达。郑州出土的青釉瓷罐是中国最早的原始瓷器。西周时期,周王将其弟管叔封于此,称管国。春秋时期,这里又是郑国大夫子产的封地。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这里才开始称郑州。由于郑州地处黄河中游,历史上常受到黄河水灾的威胁,致使郑州经济发展缓慢。到十七世纪,城墙也只有4.5公里长。二十世纪初,由于陇海铁路和京广铁路的建成,郑州成为中国东西、南北大动脉的纽带,它的经济地位才逐步开始上升。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在这里发起。1948年,郑州解放。1953年撤销郑县建制,将郑县并为郑州市。1954年,河南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

周代的都城也经历了数次迁移,从黄土高原一步步移到渭河谷地,“作邑于丰”(今陕西西安西南)。周武王继位,以丰京地狭,迁都于沣河东岸的镐(今西安市斗门镇),惟留宗庙于丰京,通称丰镐,“周王居之,诸侯宗之”,故镐京又称宗周。西周王朝以镐京为中心,分封诸侯,发布政令,集各地工匠于此制作,三百年间,是周王朝最大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都会。武王克商之际,曾“营周居于雒邑而后去”。管、蔡、武庚谋乱,周公东征,为加强对东方诸侯的控制,成王五年营建新邑于洛水北岸,作为东都,称作“洛邑”(今洛阳市王城公园);并于城东营建军事城堡,监控“顽民”,史称“成周”(今洛阳市东汉魏故城)。洛邑成周因居天下之中,道里均衡,便于四方诸侯入贡。成王自镐京移居此城,迁九鼎以示国家社稷,使洛邑逐渐成为全国经济和礼仪祭祀中心,俨然为西周王朝的陪都。公元前771年,周幽王为犬戎所俘,次年,平王东迁,都于洛邑,称“王城”,改原成周为下都,二城交替为都。周代推行二都制是中国历代建都史上的一大创举,多为后世所效法。

东周列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带来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商业的分离,以及人口繁聚,从而促进城市的兴起。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争霸,列国纷纷筑城设防,营造都邑,形成一批大大小小诸侯国君居处的列国都城。国都的命运同各诸侯国家的命运紧紧相系,所谓“城破国亡”即此含义。列国都城也有一个选址和迁徙的过程,是各诸侯势力消长,争夺更有利于自身发展,欲与外界交往,不安于局促一隅的反映(列国都城见附表)。

早期中国都城大多选择平原内的岗丘或两种地貌景观(山地、平原)的接触地带,而且依附于一条河流。夏、商、周三代相继,又皆屡次迁都,地望虽难确指,却未曾脱离黄河流域河谷平原地区,就是早期都城位置的选择重视肥沃富庶区域之所致。商代后期长期都殷,两周分别以关中、洛阳盆地为政权中心,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建都史前期以黄河为轴线东西迁摆的格局。

秦至北宋的主要都城 自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直至公元12世纪初赵宋政权南渡的一千三百多年间,统一政权和统治中国北方较大地区的政权,皆以长安、洛阳、开封或邺作为都城;建康只在南北分治对立时期作为中国南方政权的都城;大同为中国北方政权的主要都城北魏京都,辽,金陪都,而十六国和五代十国割据政权的都城存在的相对时间均不长。这一时期国都的迁移,主要是在中原地区的长安、洛阳、开封、邺间做东西轴向的摆动。这种局面的形成是上述地区自然环境和全国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公元8世纪以前中原地区沃野千里,是全国最富庶、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能为都城提供可靠的经济倚托。一个政权若能有效地掌握这片地区,就足以控制全国。

西安,十三朝古都,世界四大古都之一,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周秦汉隋唐京师所在地,关中盆地,被山带河,四塞为固,阻三面而守,东出足以制内,有扼拊亢背之势;当来自西北方面的匈奴、突厥和吐蕃先后构成主要威胁时,择都关中还便于抵御外侮,向西北开拓疆土,故西汉、隋唐皆定都长安,于制内御外都屡有建树。关中之不足,在于脱离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黄河下游平原地区,土地有限,物产所出难以满足京师及西北边防用度,惟借运河转漕,劳费不止。唐朝安史之乱以后,河朔联兵,拒不纳赋,京师所需只得取自千里之外的江淮地区,加之长安屡遭兵燹,破败不堪,作为国都的地位就难维持了。洛阳,曾为13朝古都。伊洛盆地有关河之固,具备凭险以守的建都条件,土地虽不如关中广袤,却靠近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的黄河下游平原地区,兼有水陆转输之便,少有乏粮之忧。隋唐两代营建洛阳为东都,以居洛为常,被时人戏作“逐粮天子”,正是看重洛阳地理适中,便于集聚贡赋。伊洛盆地的优势还不止于形胜、居中,更主要的是有利于南进,凡有南窥江汉,欲吞诸夏之势者(如曹氏、拓跋魏),必都洛阳,近代考古发现,夏,商也曾在洛阳建都,偃师二里头遗址被称为华夏第一都,偃师商城是商汤灭夏后建立的最早的都城西亳,被誉为夏商断代的坐标。

南京,历史上既受益又罹祸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度不凡的风水佳境,过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灾,但亦屡屡从瓦砾荒烟中重整繁华。且在中原被异族所占领,汉民族即将遭受灭顶之灾时,通常汉民族都会选择南京休养生息,立志北伐,恢复华夏。大明、民国二次北伐成功;东晋、萧梁、刘宋三番北伐功败垂成。南宋初立,群臣皆议以建康为都以显匡复中原之图,惜宋高宗无意北伐而定行在于杭州,但迫于舆论仍定金陵为行都。即使太平天国以南京为都,亦以驱除异族统治为动员基础和合法性之一。所以南京被视为汉族的复兴之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故朱偰先生在比较了长安、洛阳、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后,言“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

安阳(邺城),地处公元8世纪以前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山东”——太行山以东黄河下游平原地区的中心,虽然无险可守,却得利于兼备经济优势和水陆交通之便,而为那些控制山东地区却不能掩有整个中国的政权看重,选作首都。自曹操攻灭袁绍、平定北方,离开经营多年的兖州、许昌而都邺,至公元 580年邺城被隋文帝杨坚焚毁,邺作过近一百年北方较大地区政权的首都。若把殷商包括在内,则有三百七十年国都的历史。邺亦曾是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南下的跳板,并与洛都腹背相倚,关系颇为特殊。倚邺助洛易图南进,但据邺也能制洛,以洛制邺则难矣。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多有反映。

开封为都始于五代。中晚唐以来,全国经济重心逐渐由黄河下游移向江南,东北契丹的兴起使中原政权的主要边患不再来自西北,依靠江南物资支撑而又漕运不济的关中屡遭战火摧残,日趋衰落,已丧失择都条件。于是,以北控燕赵、南通江淮、舟车辐辏、人庶浩繁为优势的开封遂取代长安、洛阳,成为五代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首都。如果包括金朝末年躲避蒙古压力从中都(今北京市)迁都于此,开封建都历时二百二十一年。开封之兴起主要得利于水陆交通之便,城市盛衰与运河通塞息息相关。开封四野平畴万里,无险可守,除加强城垣防御性建设之外,只好悉举天下之兵宿于畿甸。北宋一代,冗费俱增,国家始终处于积贫积弱之势,与定都开封,不得不依赖“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政策是分不开的。这一时期,分据一方的地方政权大多以所在州(郡)的治所为国都。如十六国时成汉立国益州,以成都为都城;前凉据有凉州,以姑臧为都。各割据政权一般只设国都而无陪都之制。

大同自古就为北方少数所占两晋南北朝之际是中国北方各民族大**、大迁移的年代。此时的大同,却因此而繁荣昌盛起来。北魏为鲜卑族拓跋部所建。该部原先生活在长城以北,后来逐步向长城以南发展,公元398年,道武帝拓跋(王圭)定都平城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对峙时期。此时大同是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也是各族人民交流的中心和中国北方的佛教中心。五代,辽、金、时期大同开始称作云州,并成为辽,金西京(陪都)。这时的大同已成为中国北方发达的地区,而且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重要城市。

南宋至清的主要都城 公元12世纪,金兵南下,开封失守,赵宋政权仓惶南迁。几经奔波,落脚于杭州,升为临安府,绍兴八年(1138)正式以临安府为南宋都城,但以“行在” 称之(见北宋四京与南宋行在)。金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自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子)迁都原辽南京析津府所在地燕京(今北京),定名中都大兴府。宋金南北对峙,开始了中国历代建都史以都城位置偏于东部近海地区、南北相互演替的时期。

杭州,自吴越钱氏立国定都至南宋灭亡,先后作过两朝二百余年的都城。其建都条件既不因位置居中,也无险要地势可以凭借,而是由于地处“苏湖熟、天下足”的全国经济重心,不愁供给;江南运河的疏凿使杭州襟江带河成为东南交通的枢纽,“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加上将台、凤凰、吴山、万松岭等一连串冈阜,居高临下,提供了营造宫室的理想地址。正是雄厚的经济力量,竟然使择都杭州的南宋偏安了一百多年。中国西周时成为周朝的诸侯国之一的燕国的都城。自中国金朝起成为古代中国首都——中都。自元朝起,开始成为全中国的首都。元朝国都,元大都,或称大都,由于中国皇帝忽必烈是蒙古大汗国的大汗,蒙古文称为“汗八里”(Khanbaliq),意为“大汗之居处”。元大都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区,北至元大都城遗址,南至长安街,东西至二环路。明朝自成祖后开始对北京进行大规模扩建,清朝在延续明北京城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些修缮和扩建。编辑本段陪都制度

设辅京、陪都是中国历代建都史上的重要特点之一。西周于镐京之外营建东都洛邑,以后历代继踵相袭。历代设立辅京陪都,原因大致有:①作为京都职能的补充,如西周镐京与洛邑、隋唐长安与洛阳、明代南北二京。②示尊崇兴王发祥之基,如唐朝北都晋阳城(今山西太原)、北宋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③南狩避难之地,如唐南京成都府。④中兴驻跸之所,如唐西京凤翔府。⑤祖陵故里之区,如明中都凤阳府(今安徽凤阳)、清留都盛京(今辽宁沈阳)。⑥按地理方位设东西南北四京四辅,其选择亦随首都位置的转移而变换,如后唐同光元年(923)都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建东京兴唐府,以东原府为西京,升镇州(今河北正定)为真定府,建北都;后又以太原为北都,以洛阳为西京;迁都洛阳以后,又改东京为邺都。北宋都开封,则以应天府为南京,河南府(今洛阳)为西京,大名府为北京,与东京开封府合称四京。北魏王朝从平城大同迁都洛阳后,尊原国都大同为北都。辽代以临潢府为上京(今辽宁巴林左旗南)、辽阳府为东京(今辽宁辽阳)、析津府为南京(今北京市西南)、大同府为西京(今山西大同),又建中京大定府(今辽宁宁城西),号称辽五京。金朝迁中都大兴府(今北京)以后,改辽中京为北京,原北宋都城开封为南京,加上京会宁府,西京大同府(今大同),亦称五京。中国历史上陪都位置的分布变化受首都位置迁移的影响,京都位置作东西轴向摆动时,陪都亦呈东西对应分布;京都东移近海时,京都同陪都位置常常南北互置,以有所照应。辅京则多环置首都四围以示拱卫。辅京陪都的出现对所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与废离产生一定的影响。编辑本段京都形制

早期的中国都城多由祭祀中心发展而来,宫殿、宗庙、祭祀地等王室起居和礼仪建筑占城市很大比重,与普通民居、手工作坊错落有别。宫城有垣,但整个都城并不以有无城垣为标志。西周开始有都城事先经过规划设计而后建的记载。成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代表了早期中国都城规划的设计思想,其中方形城垣,以坐北朝南为宫殿主体,突出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是崇拜天神地母、祭祀祖先的礼制原则与中原地区季风气候环境相结合的产物,从而框定了中国历代都城建筑形制的主导方向和原则。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城军事防御色彩突出,普遍夯筑近方形的城垣,整个城市内选择较高地理位置的宫城和郭城两部分组成。宫城内为国君所居,建有高大的建筑群;官署、民居和手工作坊分布在宫城之外的郭城内。秦汉以后,中国都城建筑形制逐渐规范化,并向封闭的里坊制方向发展,唐朝前期达到顶峰。这是这一时期社会等级制度森严,人身依附关系加强,城市商业发展缓慢的结果。两汉都城以宫殿占据城市主体,并用围墙将宫殿、闾里、衙署、武库、作坊、市场等城市功能区隔离,使整个城市趋于密封,体现了既遵守礼制,又适应帝王政治和生活上的需要。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都城的宫苑偏于城市北部或西北隅,分建宫城、皇城和外郭三重城垣,以加强防卫;民居、官衙、寺观被局限在皇城以外的郭城内,用高大的坊墙围成若干封闭的长方形或方形坊区,以助于强化对市民的控制。市肆集中在一二个坊内,由官府统一管理,定时启闭。整个城市呈现棋盘格状封闭式的格局。晚唐五代,随着广泛实行租佃,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城市人口激增。城市民营商业、手工业发展,物资交流频繁,临街开店,夜市盛行,新的买卖区出现在官府限定的“市场”以外,这些城市商业活动的加强,开始突破城垣和城墙的限制,从根本上动摇了封闭的坊市制度。北宋都城开封城市平面布局以开放的纵街长巷一改盛行数百年之久的封闭的里坊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都城布局形制变革的先声。开封的宫城位于全城中央,使纵贯全城的中轴线愈加突出。元代大都城的规划设计虽然第一次实现了《周礼·考工记》“面朝后市,左祖右社”营建国都的部分原则,但是城市整体布局仍然是北宋以来逐渐出现的开放式街巷制变革的发展与继续。明清二代都城北京的建筑规划更进一步突出了宫城在整个城市中的中心地位,南北中轴线与宫城前的横街形成一个“T”字形宫廷广场,中央官署依次集中在宫城前的中轴线两侧,是王朝时代皇权至上主题思想在都城规划的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而北京城街道和市场的分布,却又标志着中国都城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的最终完成。编辑本段参考书目

谭其骧:《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历史教学问题》1982年第1、2期。史念海:《中国古代都城建立的地理因素》,《中国古都研究》第2辑,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1986。侯仁之:《论北京旧城的改造》,《城市规划》1984年第3期。叶骁军、朱士光:《试论中国历史上陪都制的形成与作用》,《中国古都研究》第3辑,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1987。编辑本段古都简介 西安

西安,古称长安,又曾称 镐京、西都、西京、大兴城、京兆城、奉元城 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最早、历时最久的城市。先后有西周、西汉、新、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怀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达1100余年之久。又曾为赤眉、绿林、大齐(黄巢)、大顺(李自成)等农民起义政权的都城。西安是东方世界的文明中心,浩浩千年古都,位居中国古代众多古都之首。西安与罗马、雅典、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南京

南京 三国时称为 建邺,是 吴国 的首都。西晋 避司马业讳,改名为 建康。接续的 东晋、及 南北朝 的宋朝、齐朝、梁朝、陈朝皆以此城为都,所以南京亦称 六朝古都。中华民国也以南京为首都。历史上东吴、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等六个王朝曾在这里建都(所以一般南京称“六朝古都”);南唐、明、太平天国以及国民党政府也曾建都于此。南京被盛称为“六朝胜地、十代都会”。中原被异族所占领,汉民族即将遭受灭顶之灾时,通常汉民族都会选择南京休养生息,立志北伐,恢复华夏,南京被视为汉族的复兴之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北京

北京古称燕京,幽州,南京大都。为五朝帝都(燕、金、元、明、清):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春秋战国时期分别是西周王朝北方诸侯蓟国与燕国的统治中心。历史北京曾为辽的陪都(当时称南京,又叫燕京)、金国的首都。公元1267年,蒙古族忽必烈定都北京,北京成为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称之为“世界莫能与比”的蒙古帝国汗国之一的元汗国的大都。从此,北京取代了长安、洛阳、汴梁等古都的地位,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并延续到明、清两代,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

夏、商、西周、东周、东汉、三国时期魏、西晋、北魏(494年自大同迁都至此)、隋、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均以洛阳作国都。司马光曾说:“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武则即位后,武周迁都洛阳,以避开李唐关陇势力在长安的影响。洛阳黄河中游南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古称豫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由于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开封

开封是五代十国时期四个中原地区政权——后梁、后晋、后汉及后周的国都,时称东京。赵匡胤陈桥兵变代后周称帝、建立宋朝后,仍以开封为首都。安阳 上古三皇五帝时代,颛顼、帝喾两位帝王在安阳境内建都。殷商时期为商都殷墟。汉末以后,以邺城为中心的安阳先后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个王朝的都城。杭州

在五代十国时期为吴越之首都。金朝灭北宋后,宋徽宗子赵构逃往南方,令当时称为临安的杭州升为临安府,成为南宋都城。郑州

据史籍记载,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为“有熊氏”生于轩辕之丘,部分学者认为轩辕之丘指现在郑州下辖新郑市,部分学者认为夏代曾建都于阳城(今登封市)。郑州商城是殷商王朝开国之王成汤的亳都。春秋战国时期,郑、韩先后在新郑建都。商丘

早在8700年前的“母系社会”时期,中国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氏政权的第二十六任帝、大伏羲氏族栗陆氏执政的首任帝栗陆氏伏安降生于栗广之野(今夏邑)并都于此。商丘也是炎黄、燧人氏、神农氏等三皇五帝的建都地。商丘是中国重要的古都,建都时间最早,跨度最长,前后共历1500多年。约在公元前24世纪,颛顼建都于商丘。帝喾之子契(xiè)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今商丘),为商族人的始祖。约公元前16世纪,契的14世孙成汤,灭夏称商,初都南亳(今虞城谷熟镇),商丘为商朝的第一个建都地,并先后数次在商丘建都。约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三年,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周成王封殷商后裔微子启于商丘,称宋国,商丘为宋国国都。西汉商丘为汉代最强盛的诸侯国梁国的国都。北宋时期,商丘为应天府南京,位居陪都,靖康二年(1127)五月,赵构在应天府南京(今商丘)即位,商丘成为南宋的开国都城。金哀宗天元元年(1232)十二月迁都归德府(今商丘)。大同

古称平城,代京,云中,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北方中国的中心城市,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大同自古为军事重镇和战略重地,是兵家必争之地:“三面临边,最号要害。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实京师之藩屏,中原之保障”。曾发生上千次大小战事。大同境东的马铺山是汉代刘邦与匈奴奋战七昼夜的战场;金沙滩(今属朔州界)是杨家将血浴沙场的故址。五朝古都。代国南都,北魏京都,辽金西京。元初也以大同为西京。[2] 成都

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双流)迁往成都,构筑城池。成都是九朝古都,蜀、成家、蜀汉、成汉、谯蜀、前蜀、后蜀、李蜀、大西等政权相继在此建都,唐朝和中华民国时曾作为全国临时首都而存在。[8]2001年2月8日发现的金沙遗址,已经将成都建城历史从公元前311年提前到了公元前611年,超过了苏州,成为中国未变遗址最长久的城市。编辑本段古都并称 真正我们从历史上理解为已经进入国家的这个时期的都城,已经有217座。既包括传统的大一统帝国的内地的这些都城,也包括周边地区的一些地方政权的都城。

早期周朝至唐朝有两都之称,后来经过《两都赋》、《两京赋》的传播深入人心,即是东都洛阳和西京长安。明朝的南北两京是南京应天府和北京顺天府。传统史学按建都时间长短只有西安、南京、洛阳、北京中国四大古都,在上世纪20年代学术界的说法是“中国五大古都”,它们是:西安、南京、洛阳、北京、开封。

30年代,将杭州加入,列为“六大古都”,但是并未被大众所接受。1983年陈桥驿在《中国六大古都》一书中将杭州列入大古都,自此六大古都被大众接受: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开封、杭州。1982年,谭其骧发表了《中国历史上的七大首都》一文,认为“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曾经做过一统政权或较大的地区政权的首都的城市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长安、洛阳、邺、开封、南京、杭州和北京七大首都”;“这七个首都又可以分为三类:连续几个王朝长期作为统一政权首都的有长安、洛阳和北京;作为统一政权首都时间较短的有开封和南京;而邺和杭州则仅作过较大的地区政权的首都”。谭其骧这里提出的“七大首都”是其后“七大古都”提法的另一表述。1988年,地理学家谭其骧提议安阳为古都,安阳被认定为第七大古都,因此就有了七大古都之说: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开封、杭州、安阳。

2004年11月,中国古都学会,认定郑州为第八大古都,因此就有了八大古都之说: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开封、杭州、安阳、郑州。

第二篇:古都读后感

读《古都》,是在《雪国》和《千鹤》之后,读完这两篇颇有些违背道德意味的文章之后读到《古都》,读到紫花地丁和娇美的樱花的开场,便不由得感到耳目一新了。故事中一直充满了浓浓的日本传统文化气息,袛园会,时代祭,伐竹祭等等各种各样的日本传统祭典。多次出现的北山杉和紫花地丁也象征着一些美好的人和事和品德。因此读来完全像是一次心灵的涤荡,让人感到极美。

故事开头千重子的一番“弃儿”的话使故事多少带了点忧愁的味道,而后出现的一心替千重子织腰带的秀男又好像使故事变成恋爱小说似的。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苗子,也就是千重子的孪生妹妹却是姗姗来迟。一出场就证实了千重子之前的“弃儿”一话,也带来了父母双亡的悲惨消息。然而苗子的性格却是令人赞赏的,坚强,朴实,勤劳又有点羞涩,就好像北山杉一样的挺拔。千重子和苗子在山里的那场阵雨,苗子用身体替千重子挡雨的情节着实是让我感到十分震撼。千重子虽然不及苗子的坚强,毕竟生活的环境有所差异,但有一颗细腻而温柔的心,她爱自然,喜欢樱花的秀美也憧憬北山杉的挺拔。两者虽然各不相同,但是都是令人非常喜爱的角色,表现出来的是积极的,美好的品格。

故事并非主要描写这对孪生姐妹的爱情故事,而是着重表现了千重子和苗子的交往以及日本的传统美。虽然故事塑造了两个美好的人物,却因为身份地位的悬殊,使得两人还是无法真正的团聚,苗子不愿意到千重子家住下,尽管千重子的父母都表示欢迎苗子的到来并且也乐意照顾她,苗子还是拒绝了,也许还是觉得身份差异太大吧,秋冬的景色,冷冷清清,小雪下起来的时候,也不免让人感到更加忧愁,小说中的紫花地丁也象征了姐妹俩的无法团聚,因此全文还是笼罩着一层悲伤的感觉。

文章末尾以苗子应邀在千重子家过夜,姐妹两人的谈话结束,使人感到非常温馨,其实姐妹俩的情谊,并不只在结尾体现,千重子多次提出希望苗子可以和她一起住,并且送给她和服和杉树的腰带,苗子则是为姐姐遮蔽风雨,对于姐姐的到来也是异常欣喜。姐妹俩的手足情让人感到非常温暖。

总得来说,相较于前两篇文章,《古都》确实让我感到更加美好,简单的姐妹之情也让人感到充满了人情味,非常多的自然描写和日本的节日描写也让我感到心旷神怡,因此我也很喜欢这部作品。

第三篇:古都读后感

古都读后感

断断续续读了川端康成的《古都》,喜欢得立刻又读一遍。

正如李渔谈到女人之美在“态”,这本书也写出了“态”,无论是女主角千重子,还是家人,乃至整个京都的风貌。试想和服职人的千金,行走在樱花杉树,阵雨细雪之间,是何等的画面。然而书中既没有描摹衣香鬓影,也没有诗词歌赋的咏叹。不仅是以自然为美,更是以美为自然。就像书中人苗子所说的:“千重子小姐很擅于梳头,所以她的头发一直这么好看。”没错,就是这样,旁人认为出众的事物,在这里一直这么美丽,成为一种习惯。此外,吸收了西洋元素的新衣带和稍嫌朴素的和服,看似不够美,缺乏古都味道,却正是通身之美的点缀,就像调味料。美人既非浓妆艳抹,也不粗服乱头。就这样自然地美着。

川端很赞赏三岛由纪夫的《春雪》,誉为“现代的《源氏物语》”。但那书就像一捧晶莹欲融的春雪,美得有些刻意。主角对感情的态度也让人遗憾。《古都》则是美中有平和。千重子的亲切,苗子的谦逊,父母的慈祥,三位追求者深情又有礼,让人感觉他们无论怎样组合,都能幸福地生活下去。

用本居宣长的话说,这些人都“知物哀”。开头的紫花地丁体现千重子对身世和亲情的思索,中间杉树林体现苗子清幽纯朴的心境,都是很优美的。最后苗子在晨雪中飘然而去,尤为迷离。姐妹相知能否相见?两位少女花落谁家?都没有最终答案,让书中人和读者都很牵挂。但这种微妙的惆怅也是很有滋味的,正如紫花地丁和杉树的寂寥是很美的。

以沧桑男子之笔,写娇柔少女,写得这样好;以娇柔少女之事,写沧桑古都,写得这样好。川端康成真是大手笔。此外,就像贾政说的,并不堆砌光彩晶莹等字眼,以清淡悠远的手法写出,才是古都风味。

第四篇:《古都》读后感

《古都》读后感

环境学院环境工程092班梁安琪0908010203

《古都》是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962年。川端康成的《古都》写一对从出生起就由于物质邪恶而分离的孪生姐妹,在不同的家庭长大成人,偶然相遇又因社会地位的悬殊而再次分离的结局。作者以清淡朦胧的笔触,传达出对纯净不幸少女们的悲悯,同时也融入了自身对自然人生淡淡的哀感、深隐的惆怅。川端康成在《古都》中写的是京都,从京都四季中所举行的传统仪式:赏樱、时代祭、祗园节、大字篝火到名胜古迹:平安神宫、清水寺、南祥寺、园山公园等等都重现了古都的自然美和传统美。小说好似京都的风俗长卷,让读者去细细品味。雅、物之哀、寂等概念所表现的是日本人的美学感觉,暗示的是美与感情世界的和谐。小说全篇贯穿描写的风物,既为情节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又为人物的塑造和感情的抒发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成功地塑造了千重子和苗子这两个人物形象,描写了男女之间的爱情,但其主旨并不在铺展男女间的爱情波折,所以既没有让他们发展成喜剧性的结合,也没有将他们推向悲剧性的分离,而是将人物的纯洁感情和微妙心理,交织在京都的风物之中,突出了其既定的宣扬传统美、自然美和人情美的宗旨,这正是《古都》的魅力之所在。在《古都》里,作者独具匠心地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同古都的风物时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用写景来牵动情节,同时又把景物人格化,借景来塑造人物,表现感情。《古都》让读者感受到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力。小说里的人物在绮丽的大自然中获得抚慰,得到寄托。作者巧妙地把紫花地丁这一象征物作为展示千重子丰富的精神世界的艺术形象。紫花地丁在千重子看来是多么柔弱的花儿,孱弱无力的花枝依附于大树,遭受风吹雨打,其枝蔓是何等的脆弱!花的这些情状浓缩了主人公的无限哀情愁绪,人与物、心灵与外界交织在一起,“心物一体”表达出千重子微妙复杂的纤细心理。作者有意地进行主观化处理后,使主客合一,情景交融,从而达到审美的境界。紫花地丁成为千重子情感世界的外化。随着季节变化,从抽芽开花,花朵凋谢,叶子枯萎,千重子也从朦胧的伤感过渡到蕴含某种希望。在小说里所有的风物都已经不单是物象的存在,而是与人的心灵、精神以及人的命运相辅相成的。小说以四季为框架,把千重子和苗子的悲欢离合放在同一平面上,让故事情节随着四季景物的变化有秩序地深入展开:春天的苦苦思念,夏天的不期而遇,秋天的北山相约,隆冬的不告而别。作者巧妙地使人物内在心理的演变依托在紫花地丁这一外在景物上,千重子从这种“自然的生命”勾起了一种莫名的惆怅和忧伤。同时它也隐喻了一个基本的矛盾,从而展开作品的线索——对失散的孪生姐妹不同的遭遇和情怀。在“北山杉”一章再次出现这两株紫花地丁,作者又借助千重子的嘴说出“我也像生长在枫树树干小洞里的紫花地丁”来象征千重子的命运。千重子发出的感叹,不仅为故事情节的铺展和人物感情的流动起到了诱发作用,而且还构成了苗子登场后的微妙心理的伏线。后来现实中的千重子和苗子偶然重逢了,但是相遇并不意味着相识相知,于是,千重子陷入了更沉重的哀愁之中。到了“祗园节”一章再一次出现同一物象时,千重子凝望着紫花地丁,噙着眼泪遐思:“上下两株小小的紫花地丁大概是千重子和苗子的象征吧?”这才点明上下两株紫花地丁的隐喻含义。这对孪生姐妹经过春夏的几次欢聚,到了深秋即将悲离,在“深秋的姐妹”一章最后一次出现这两株紫花地丁时,他们的处境更使人感到忧伤,“那棵老枫树上长着的苔藓虽还是绿色的,可寄生在树干上的两株紫花地丁的叶子却已经开始枯黄了”。这简洁的一笔,浓重地渲染了千重子与苗子即将悲离的感伤情怀和沉痛心绪。可以说,千重子感情色彩的变化,许多时候是依托在紫花地丁的出现和变化之中,有时她会被紫花地丁的“生命”所打动,有时她又为紫花地丁的“孤独”而感伤。如果说《古都》中的紫花地丁是千重子的象征,那么北山杉又何尝不是苗子的写照呢?“北山的杉林层层叠叠,漫空笼翠,宛如云层一般。山上还有一行赤杉,它的树干纤细,线条清晰,整座山林象一个乐章,送来了悠长的杉林之声⋯⋯”苗子就生长、劳动在这里。她仿佛是株山杉的精英,也象北山杉一样挺拔、秀丽、温良纯朴、生机勃勃。而她对不曾见过面的孪生姐姐的思念和关切之情,屡屡难拂,浓郁得一点也不亚于北山杉的“漫空笼

翠”。千重子在祗园节听到的“悠扬的杉林的音乐”就是苗子对千重子的幽幽挂念。及至后来姐妹相认后,在杉树下躲雨,这一象征意义就更加明显了。作者在写了苗子扑在姐姐身上为其挡雨之后,又有一段景物描写:“的确,北山杉树的枝丫一直修整到树梢。在千重子看来,呈圆形留在树梢上的叶子,就像是一朵朵淡雅的冬天的绿花。”无疑,作者在喻示千重子和苗子的手足之情犹如杉树一样优雅、纤细和微妙,更以杉树的坚挺、秀丽象征苗子那纯良、正直的心灵美。

小说中的紫花地丁以及北山杉已不单纯是物象的存在,而是与人的心灵、精神以及人的命运、性格相通了。景物变化和位移的过程,就是故事情节展开的性格和人物情感心理的流程,人物性格的发展从忧到喜,又由喜转悲,完全使心灵融化进自然景物的变化之中,从而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川端文学很少直接抒情,而多是移情于景,以景抒情。此时,不管是“我”还是“物”都超越了自身存在,而成为一种意外之象,情外之韵,也就是说,成为一种即深又远的,浸润人心的余情。例如,小说中对以紫花地丁和北山杉为核心的意象创制,其艺术效果,让人觉得它们不只是千重子和苗子性格的象征,更重要的还是人们内心情绪在自然界引起的一种感应。它们在作品中多次出现,不仅连接故事情节、暗示人物命运,而且诱发人物的情感,甚至让人觉得自然景物仿佛是在主动呼唤人的情感一般。将人、事、情、理均溶化于自然景物之中,使大自然蕴聚着一种人的情韵,同自然美的韵致达到一种内在的完美的契合,从而创造出一种灵动飘逸的氛围,形成情景交融的美的意境,不仅很好地凸现了人的情韵美,而且还将自然美提炼成为纯度极高的艺术美。自然随着情感流动,情感随着自然变化,情与景氤氲一体——情已不再是原情,景已不再是原景,而只是成为密集浓郁的艺术氛围的元素,淹没在无限深邃的意象之中。这些意象的外延,不仅加深了意象的内涵,而且延伸了情感表现的空间,在读者心中掀起了起起伏伏层层叠叠的情感波澜,这些情感的余波荡漾开去,就像空谷回音,久久不能平息,极大地催生着余情幽玄之美。

正如前面所讲的日本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以自然景物来感悟人生,体察人情的思维传统,后来又把这传统用之于文学,归纳成为其民族的美学思想——“物之哀”。“物哀”精神是日本古代文学的最重要特征。

“物之哀”简单说就是对“自然万物之情思”。日本人从自然风物的生死荣枯,引发出对生命短暂无常的哀叹,又再把这种生命哀叹投射于自然风物的过程中,感到天物的哀怜,人生的欣喜,并获得一种“物人同命”的心理平衡和“物心冥合”的精神超脱。正如川端康成所言:日本人的“悲哀和哀伤本身融化了日本式的安慰和解救”。

日本民族崇尚自然,钟情于大自然孕育出的自然美。日本人十分关注大自然的变化,对自然界的动一静都十分敏感,热爱自然是日本民族精神生活与“美意识”的核心。从文化艺术到宗教信仰,从日式建筑到庭院营造,还有日本的茶道、花道处处渗透和闪耀着日本人追求与自然融合的感情。“雪月花时最怀友”——就是当看到雪的美、月的美、四季时节的美而有所感悟时,当由于那种美获得幸福时,就会热切地想念知心朋友,但愿能与其共同分享这份快乐。就是说,由自然引起的美的感动,强烈地诱发出对人的怀念之情。日本的茶道就是欢会,是在美好的时辰邀集最好的朋友的聚会。沏茶、品茶只是联络感情、陶冶性情的手段。花道更反映出日本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他们喜欢将各种各样的花插入瓶内作为装饰品,以饱眼福。热爱自然、追求与自然的融合是日本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特质。日本文学家尤其是歌人,对自然以及对自然界四季景物的变化,观察得格外细致;有时也会将自己融人大自然当中,以自然为友,以四季为伴,并将自己的灵魂注入到笔下的景物之中,使景物灵性化、使自然人格化。在日本文学家眼里,生生不息的自然美,四季流转的季节美已化作美意识的底流,成为自己寄托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的重要载体。风、花、雪、月是他们袒露情感的最佳道具。日本和歌中就有讴歌四季美的名句“春花秋月杜鹃夏/冬雪皑皑寒意加”。在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情化的统一上,川端文学充分体现了东方“天人合一”的传统自然观。

日本文学究竟为何对大自然如此挚爱?正如许多学者指出的那样,日本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得日本人和大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日本地处季节风带,其气候的总特征是气温变化大,降水量多,全国面积虽然不大,可是由于南北狭长,所以各地气候差异很大,南北气温相差约有一个半月,如九州的樱花在3月末即已开放,北海道的樱花则迟至5月才含苞。一年四季界限清楚,变化显著。由于地形狭长且复杂,气候多变,所以日本生长的植物比较丰富,仅种子植物即多达近5000种。总之,日本是个自然景物多姿多彩的国家。川端康成曾深情地说:“世界上再没有像日本的绿色那样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纤细微妙的了。春天的嫩叶那样青翠欲滴,秋天的红叶那样鲜红似血。别的国家恐怕再也没有像日本那样种类繁多的花草树木吧。在这种风土、这种大自然中也孕育着日本人的精神和生活、艺术及宗教。”

正是这种如画的大自然培育了日本人的精神和生活。自古以来,许多著名的建筑,如仁德大皇陵、伊势神宫、日光东照宫、严岛神社等等,几乎都置身于美丽优雅的大自然怀抱中,这是日本由来已久的传统。独特的生活环境孕育出了日本民族独特的自然观,即热爱自然,将自己的身心与自然融为一体,追求自然之美,追求人生的意义。

在漫长的历史中,日本人便形成了“自然之力不可征服的自然观”,他们力争探求一种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所以,日本民族对自然既有一种与之共生的亲和力,又有一种将自然神化的敬畏感和崇拜意识,他们本能地把人生、自然与神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四季的流转、自然的律动,视万物为有生命的存在。基于这种感受,大自然在日本民族心目中已成为有灵性的美的存在,成为日本文学家争相讴歌、赞美的对象。所以,日本的和歌集多以春夏秋冬四季分类,俳句则须咏入直接表现季节或暗示节令的季语。否则,则是不规范的,至少算不上佳作。

上述日本列岛的环境特色也影响到日本民族的心理,使得日本人对于四季时令的循环往复感觉十分敏锐,对于应时应节的自然景色观察极为细致;而这种民族的心理又反映到文学上,使得日本文学自古以来特别注重描绘四季的美。特别注重表现自然的美,使得花草树木、鸟兽鱼虫、山川湖海、日月风云、雨雪雷电等自然景观经常成为文学作品所描绘的对象。川端康成在《古都》中更加以其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独特描绘,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川端文学”的民族美学思想—— “物之哀”。

第五篇:古都读后感

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下面是瑞文小编收集整理的《古都》读后感范文,欢迎借鉴参考。《古都》读后感(一)

川端康成的《古都》,我读了很久,读着读着会有种不知所云的感觉。

想当年读王小波的小说,讲一个红拂夜奔的故事,捧着书,就像拿着共有一百二十四把的钥匙串,望着眼前六十四个钥匙孔,不知用哪把钥匙打开哪扇门又会衍生出怎样的剧情。(友情提醒:密集恐惧症患者此处请不要联想)

王小波的书读的很慢,因为读着读着发现不知走到哪个路口了,还要停下来想一想,川端康成的《古都》却是读着读着,发现自己怎么还在原地没动呢,于是停下来又想了想。

这本书很清淡,淡到讲了一个还没开始就结束的故事,描写了一对从出生起就被分开的孪生姐妹,长大后重聚、相认相识的故事,姐妹俩就像北杉山上的两棵北杉树,掩埋在土地下的树根紧紧相连,地表上却仅仅是相逢一笑的交集,各自听凭命运的安排,生活在设定好的故事情节里。

评论说,川端康成喜于并擅于写“日本美”,何谓日本美呢?畅游在古都中,我所见的都是黑白灰暗,佐田太吉郎的厌世情绪感染了整幅画面,即使是文中描写的华丽、鲜艳、热闹,想起来却只是清淡寡味,脑海中跃出一只红艳的江鸥,无比寂寥的,在阴郁灰暗的天色中扑棱着飞向远方。

古都更像是一首日本传统民歌,用近世邦乐演奏出别有韵味的旋律,书中提到的时代节,描绘的各种节日习俗,主人公们的盛装打扮,包括太吉郎的厌世清高,水木龙助因爱入赘等等,都像是黑白电影里的故事情节。古都中的人们,生活是悠闲的、缓慢的,在还没跨入工业时代的古都,男子操作着高机,织出一条条腰带赠予心仪的女子。

读罢,好似川端康成只是叙述着别人的故事,却不参杂一丝自己的感情。他融入情境,揣测着千重子对真一的爱慕,却平淡的叙述着最终嫁给佐助的归宿,更令人惊讶的是在这过程中,千重子根本没有想过反抗自己的命运(吗?),她只是隐忍着,接受命运安排的一切。

这是发生在古都的故事,随着古都历史的沉淀,继而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份贡品。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想必不会再有哪个小姑娘,会为树根下的两株紫丁地花哀伤了。

就让命运安静的发生,安静的结束。

《古都》读后感范文(二)

初读《古都》,便是深深地被川端康成那朴素淡雅的语言所吸引。浅浅一读,并未深刻了解文章内容。后来细细一品,倒是知道苗子和千重子这孪生姐妹之间的悲欢离合,以及年轻一辈之间爱情与婚姻的缠绵。

《古都》讲述了孪生姐妹千重子和苗子的故事。幼年时家里贫寒,不得已将千重子弃于红门格子下的街道。千重子有幸被一批发商收养,当做他们的独生女,悉心培养。后来遇到了苗子。纺织户长子秀男误将对千金千重子的爱慕转移到了苗子身上,把她当做千重子的幻影,对其求婚。“对美的幻影,总没有厌倦的时候吧。”苗子说出此话,内心的无奈,又有谁知道。还有就是千重子,她的青梅竹马真一,她所遇见的秀男,她的爱情。最终她也不过是选择了家庭的产业,选择了真一的哥哥,龙助。最值得一提的,还是这悲情姐妹的故事。原本她们是一家人,第一次团聚的欢乐,渐渐地被现实所打破。苗子,她只是出卖体力的下层劳动者,又如何去和大家千金的千重子对等?更如何融入到她的家?“苗子摇摇头。千重子抓住红格子门,目送苗子远去。苗子始终没有回头。在千重子的前发上飘落了少许细雪,很快就消融了。整个市街也还在沉睡着。”宁静,苗子的离去就好像细雪消融一样,无声无息。一切都会继续。淡淡的忧愁,隐隐的无奈,带着意犹未尽的感觉,结束全文。

此外,川端康成对京都这日本文化集中的地方的描写,各种节日,寺院,植物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一本日本文化百科全书。像时代祭、葵祭、鞍马寺的伐竹会、祇园祭、“大字”篝火仪式等,这些京都民风民俗,带着浓郁的日本文化色彩,出现在文章当中。并且在细腻的文风下,散发着无尽的日本文化美。文章对当地的环境描写,更是将文章的哀愁烘托得淋漓尽致。“春天,西山柔和的暮色,几乎把京都的半边天染上了一层淡淡的霞光。”春愁,傍晚,霞染天。在那里,千重子静静地述说着她那弃儿的故事。

《古都》从一开始就渲染着淡淡的感伤,枫树上的紫花地丁是一开场出现的景物。“上边和下边的紫花地丁彼此会不会相见,会不会相识呢?”虽然这是千重子的美好愿望,事实却不尽如此,这正如文章以后的故事,人生别易聚还难,太多无奈,太多叹息,这就是人生。

《古都》读后感范文(三)

《古都》里的一切都在静谧中进行的,无论是千重子与真一在人山人海的平安神宫赏樱花,还是千重子与妹妹苗子在北山杉场里的偶遇,所有的场景仿佛只有两个人的世界,一切就此停止,婉转地却掷地有声地道出各自的台词,这种与年龄不符合寂静心态,文中比比皆是。年轻的千重子喜欢清雅的图案,喜欢在闲暇时参观古老的寺庙和神宫,感受自然的魅力和神秘。这些思想都是川端康成所推崇的,清澈无华,质朴纯真。

当千重子同时面对真一的爱慕和秀男的称赞时,她虽依恋真一,但却对秀男的称赞与关心无法拒绝,她无法马上抉择这两份情感,这种少女的羞涩和犹豫,浅浅的哀思和忧愁,逼真而形象,生动且丝丝入扣。而自从千重子知道自己是弃儿之后,她与父母之间关系也产生了相应微妙变化,常常千重子会因为父母的一两句无关紧要的话黯然流泪,特别是得知其孪生妹妹苗子的下落后,这种情感波动更表现得愈加明显:一方面千重子真心地希望和失散多年的妹妹住在一起,渴望去了解自己唯一的亲人,但另一方面千重子也舍弃不了自己的养父养母,辜负不了那份真挚的爱,承受不住那份难得的感动。

作者川端康成借助生活中宁静祥和的生活片段片断,去抚触古都的自然美、传统美,同时成功地塑造了千重子和苗子这两个人物形象,但其主旨并不是纯粹叙述男女间的爱情波折,所以没有让他们的爱情发展成喜剧性的结合,也没有将他们爱情推向悲剧性的分离,而是将人物的纯洁感情和微妙心理,交织在京都的唯美的风物之中,将爱与感动隐喻在樱花的漫烂世界里,这正是《古都》魅力之所在。

我爱文中对于花的描写和隐喻,它让我想起中学课本中《花未眠》里面发关于美的体会与感叹。古都,美女,樱花,爱情,构成了如梦如幻的组合,浓墨重彩之下表现出惨淡和凄凉的宿命,这正是川端康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樱花的凄美与短暂的生命象征了无常的人生,入世太深往往急功近利追逐名利之尾,入世太浅往往遁入佛门四大皆空,或许只有樱花的境界才是最为理想的人生,在川端康成的笔下,古都文化是那样的美仑美奂,同时它与现代文化又是那样的不合时宜,就像千重子纠结微妙的美丽心灵,犹如绚丽飘渺的玻璃景观,美则美矣,虚则虚矣,但只要轻轻一碰,它便碎了一地。

《古都》读后感范文(四)

《古都》是川端康成一九六八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部作品之一。它描写了一对孪生姐妹悲欢离合的际遇。

姐姐千重子出生后,由于家境贫寒,无力抚养,即遭遗弃,幸而为一家绸缎批发商所收养,成了一个养尊处优的小姐。而妹妹苗子,虽未见弃于父母,却在襁褓中便成了孤儿,孑立伶仃,长大后自食其力,到山里种植北山杉。

论人物,我最欣赏的就是千重子。千重子优美,文雅,善于感受,赋有少女细腻的心理春花秋虫,是她联想到大自然的永恒,生命的无限;高耸的北山杉,使她感悟到为人正直之道……

《古都》的故事由紫花地丁娓娓道来。古都里的一切都在静谧中进行的,就算是在一开始千重子与真一在人山人海的平安神宫赏樱花,场景里却仿佛只有千重子和真一两个人,婉婉地却掷地有声地道出各自的台词,纹丝不乱,这种与年龄不符合的沉寂的心,在这儿却比比皆是。年轻俊美的千重子喜欢那些清素的图案,喜欢在闲暇时参观一座座参观古老的寺庙、神宫,一次次赏析古都里的自然风光。而这些想必都是川端康成所推崇的,因为整篇的笔法也都如此,清透无华,澄静质朴。

而《古都》的结尾却是最令人心醉的。苗子的离去就好像细雪消融一样,无声无息。一切都会继续。淡淡的忧愁,隐隐的无奈,带着意犹未尽的感觉,结束全文。

从《古都》中,可以读到千重子父亲太吉郎江郎才尽的哀怨、母亲阿繁想放手女儿去追寻自身却又依恋不舍的矛盾的哀怨、千重子得知自己是弃儿的哀怨、苗子找到自己亲姐姐却不能与她亲近的哀怨,真一因为门第而不能表达自己情感的哀怨……所以《古都》上空的天气是清新的却总有挥之不去的阴霾感,看不见惊喜的太阳。所以他才会在文中隐隐地透露出过“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不觉得道出“幸福是短暂的,而孤独却是永久的”的念头。

因此,《古都》从一开始就渲染着淡淡的感伤,枫树上的紫花地丁是一开场出现的景物。“上边和下边的紫花地丁彼此会不会相见,会不会相识呢?”虽然这是千重子的美好愿望,事实却不尽如此,这正如文章以后的故事,人生别易聚还难,太多无奈,太多叹息……

《古都》读后感范文(五)

《古都》是川端康成晚年的作品,描绘了战后京都一户人家中,女儿千重子寻觅到失散多年姐妹苗子的故事。

对日本稍有了解的人便知,日本人民族性中有一种孤傲的个性,与单纯的西欧式傲慢与中国式高傲有所不同。武士道的忠勇——尤其是勇猛——在二次大战中消耗殆尽,但他们行为与思维方式中近乎偏执的自命清高却逐步演化成了现代日本人个性中的一部分。我们看《古都》时,不免感受到那种“高处不胜寒”的悲愁。这些悲愁,源于孤傲。

千重子是被领养的孤儿——而不是如其父母所称的抢来的孩子。这是千重子灵魂晦暗的底色的由来。因为领养的前提是抛弃,是被遗忘、被放弃。这对于自尊心强烈却从不表现的岛国女孩来说,是一种无法愈合的创伤。因为孤傲,所以力求自身的完美。而力求完美,一方面是追求自身的无罪高尚,即不带给他人忧愁与负担;而另一方面,则是争取与其他出身良好的友人站在同一条人生起跑线上,是要赢得全部应有的尊重……是故,她在心中堵塞了一块顽石的情况下仍需全心全意爱她的父母,投入当下的生活。

一开始,就像书中说的“她并没有改变对太吉郎和阿繁的亲和爱,也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但当她遇见苗子之后,许多潜在的问题浮现了:亲生父母的归宿、养父母对自己真实的评价乃至应该面对还是回避生活——生活,有时就是“不幸”。尽管文中并未明言。所幸千重子所遇到的问题最终没有带来什么苦难与祸患,因为她的亲人与追求者也都是善良与宽容和博爱的。

命运弄人,千重子生活在虽然没落但依旧殷实的商人世家,有慈爱的养父母。这一切不能使她感受到孤儿应有的痛苦与悲切。她所感受到的只是邈远的呼唤,与近乎闲愁的哀感。但就是这一层淡淡的愁绪已使她离开了那人潮汹涌的京都一小步。她仍在家庭中,但心中的疑惑与悲哀使她与世界隔了一道透明的墙。

若说苗心与千重子有什么隔阂,那是苗子的思想的国界。苗子自幼在农家长大,比千重子更成熟,阶级意识在她心中早就扎根。她一方面充分爱护与接收千重子,但却无时无刻不铭记着他们身份的巨大差异。她无法也从未设法融入千重子现今的家庭。孪生姐妹,因生长在不同的环境,注定了她们一生中在某些方面的对立。阶级的产生,有时不是什么征服与压迫,而是同一志趣背景的人向一处聚集后产生的团体。共产主义者只认为上层阶级倾轧下层,故阶级是不应存在的。孰不知,社会要有分工,个体差异要正视,个性要有发展的空间,阶级是迄今为止最自必然的结果。苗子,当她静观资产阶级的千重子向她伸开臂膀,只可以去拥抱一次又走回原处。日本人的高傲不容她作分外之念。

太吉郎是千重子的养父,他也是寂寞的。作为店主,他不愿意管理、竞争;他隐居在嵯峨山中,用他并不天才的思绪去创造光怪陆离的服装。他一心结合日本传统文化与西方流行文化,但他的同行们也许是在用西方现代化经营方式推销日本货物。二战之后,日本人第二次对自身历史产生了质疑。没有五四、时的疯狂毁灭,却是在五十、六十、七十年代慢慢淘洗净了古日本的美丽花纹。这与不同,这是良性的改革。但谁说良性改革就没有损失呢?太吉郎眼中的京都,在改变,变得比他更快。没有进取心的人在大潮中落后,但又孤傲得不愿认输,终于孑然一身。

中国人的高傲是自豪和乐观,西欧人的傲慢是自信和刚毅,而东洋人的孤傲却是清高与顽强。《古都》讲述了平凡、可爱又可敬的几个京都人颇不宁静的人生的一刻。有时,我们孑然一身“走过地铁和人海”(孙燕姿《遇见》),此时,大可以去品味一下十六七岁的千重子在老枫树下观赏两朵紫花地丁的寂寥。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5/1154703.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