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2015·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 圆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②
①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
③
④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4分)解题思维
解答此题,考生先要提取出诗歌前六句中的重点意象,如月、楼、江、扉、波、席、山、宿(星宿)等,然后概括出这些意象形成的画面即可。月不是孤立的,它是整首诗歌的线索,如第一幅画面是由月和楼组成的,描写的是孤月当空,照在楼上;第二幅画面是由月、江和扉组成的,描写的是月光映照江面,岸边的柴扉倒映江中;第三幅画面是由月和波组成的,描写的是月光洒在波浪上反射出点点金光;第四幅画面是由月和席组成的,描写的是柔和的月光照在席子上,光彩更加柔美;第五幅画面是由明月和空山组成的,描写的是月挂空山,万籁俱寂;第六幅画面是由明月和星宿组成的,描写的是明月中天,疏星寥落。
答案: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意思对即可。共4分。)(2014·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4分)解题思维
环境的最大特色应该用一两个形容词来概括。概括时一要抓住重点意象和写景时用到的形容词,二要想象其意境。重点意象有“莓苔”“履痕”“白云”“静渚”“春草”“闲门”,写景用到的形容词有“静”“闲”等。然后进行恰当的想象,归纳出环境的最大特色是“幽静”。具体分析时要结合诗句,围绕第一问的答案进行描述分析。
答案:幽静。(2分)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2分)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包括意象和意境。意象是融合了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客观物象,即含有某种思想感情的形象。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思与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意”是诗人在作品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描绘的图景。
高考对古代诗歌景物形象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①.概括景物特征。②赏析景物形象。③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等。高考对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是主观题。预计2016年高考会考查结合诗歌内容概括出景物的特点以及分析景物描写对抒发诗人情感、刻画诗中形象的作用等内容。
一般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②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鉴赏景物形象“4入手”
1.从景物本身的角度入手分析
了解景物本身的形、声、色,注意动景与静景的搭配,掌握高低远近的写景层次。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我们可以从形、声、色的角度分析,这句词生动地表现了壮阔雄奇的赤壁景色。
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主要从下面四角度入手:
2.从景物常见含义入手分析
对诗歌景物形象的赏析离不开分析意象的作用,了解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含义,无疑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如:“冰雪”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月亮”表达离愁别绪、思乡之愁,“松柏”象征孤直、清高、耐寒的品格,“长亭”和离别紧密相连,“蝉”比喻品行高洁,“猿啼”常常象征着悲伤的感悟,等等。
3.从景物蕴含的情感入手分析
诗歌的情景是水乳交融的。情感的把握,离不开对景物的理解。首先我们要理解景物本身的特点,其次要注意景物的有关修饰语,这对把握情感很有帮助。
4.从题干具体要求入手分析
(1)题干要求“概括”形象特点→用概括性的语言描述。
(2)题干要求“赏析”→除了要写出景物的自然属性外,还要写出景物的社会属性,即诗人在诗中赋予该景物的情操或品性以及意义等。
答题模板
概括特点―→描绘画面―→分析感情
第二篇: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
2013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组编 杨园园 审校 孟凡威
高考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教案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2.掌握鉴赏诗歌意境的方法。【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预习】
什么是景物形象、意象、意境?
1、景物形象,也就是诗人的感情载体,也就是景中情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还有其他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
在古诗中,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意象,寄寓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例:月、柳)
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愤、倔强的思想感情。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的审美评价的依据。、意境,由意象组合起来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所谓“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学习过程】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或某诗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013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组编 杨园园 审校 孟凡威
二、合作探究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问题。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的幌子。
思考: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6分)
【答案】词的上阕通过写田间桑树萌芽,东邻家蚕卵孵出幼蚕,黄色的牛犊在长满细嫩青草的平缓山坡鸣叫,及晚归的乌鸦散落在夕阳斜照的树林中栖息的画面,‖渲染出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常用术语: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淡雅。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答题范式】
描图景+点氛围+析感情(景——境——情)【答题套路】
这首诗描绘了()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补充】分析意境特点时的常用术语。(一般为四字短语)
2、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 ①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②泠泠:形容声音清越 ③楹:房屋的柱子。
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6分)【解析】解答分析古诗意境试题采用“描→点→析”三步法。2013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组编 杨园园 审校 孟凡威
【答案】(步骤一)半夜,四野万籁无声,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泉水轻声作响,山中的鸟儿不时传来一声鸣叫。(步骤二)作者描绘出月下西园凄清寂静的景象,(步骤三)抒发了自己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无人理解的寂寞郁悒的情怀。
三、巩固提高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
(步骤一)全诗选取了游览诸葛亮祠堂时所见之景:柏树,碧草,黄鹂,描绘一幅祠堂中幽静,寂寞的图景。
(步骤二)营造了一种肃穆的意境。
(步骤三)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景仰追念悼惜之情,表达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 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案】
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第三篇: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教案)
鉴赏诗歌作品中的景物形象(教案)
新化一中高三语文公开课 萧 燕
一、考纲解读
1、新课程语文高考说明及考纲对诗歌鉴赏有三个要求: 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三是在诗歌鉴赏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拓展延伸。
2、古代诗歌鉴赏属于文学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E级。
二、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2.掌握鉴赏诗歌意境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让学生掌握规范的答题模式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方法:呈现法、实践法、发现法、强化法。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1、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4、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5、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6、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二、导入
命题趋势、直击高考
三、概念释疑—关于意象与意境
四、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问题。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的幌子。
思考: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6分)题型: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
7、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景象)?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3)这首诗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展现不同类型答案)请你打分(学生实践)——发现规律
答案一:上阙通过写桑树芽、蚕、细草、黄犊、夕阳、暮鸦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答案二:词的上阙描写了农村生活的景象:田间桑树已长出新芽,邻居家的蚕卵孵出幼蚕,黄犊在山坡上吃草、鸣叫,夕阳斜照,林中乌鸦归巢。通过这些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答案三:词的上阕通过写田间桑树萌芽,东邻家蚕卵孵出幼蚕,黄色的牛犊在长满细嫩青草的平缓山坡鸣叫,及晚归的乌鸦散落在夕阳斜照的树林中栖息的画面,‖渲染出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答题范式】
描图景+点氛围+析感情(景——境——情)【答题套路】
这首诗描绘了()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分析意境特点时的常用术语(一般为四字短语)
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条凄寂、宁谧寂静、淡雅朦胧、高远深邃、繁华热闹、清冷幽静、孤寂衰败、寥廓旷远、缠绵婉转
五:课堂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 ①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②泠泠:形容声音清越 ③楹:房屋的柱子。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6分)【解析】解答分析古诗意境试题采用“描→点→析”三步法。
【答案】半夜,四野万籁无声,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泉水轻声作响,山中的鸟儿不时传来一声鸣叫。(步骤一)作者描绘出月下西园凄清寂静的景象,(步骤二)抒发了自己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无人理解的寂寞郁悒的情怀。(步骤三)
六、课后强化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鹧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
①玉瀣:美酒。②元:同“原”。
(1)这首词上片描写了哪些生活画面?(2分)
(2)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1)描写了词人饮酒、竹林漫步、读书、卧榻看山等生活画面。
(2)抒情主人公隐居“苍烟落照”之间,丝毫不理“尘事”,终日与美酒、《黄庭经》相伴,以及“贪啸傲,任衰残”的所谓随处开颜的举止,貌似轻松洒脱,实际上是一种无奈;“老却英雄”四字更明显地到出了诗人对统治者徒使英雄垂暮、无所作为的满腔悲愤(壮志难酬的愤慨)。
第四篇: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学生用)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一、景物类型:
1、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
2、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
3、色彩描写
二、基本思路:
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诗人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三、分析意境常见的常用术语
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冷清、凄凉、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肃穆、闲适、恬静、安谧、淡雅、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
四、试题类型:
1、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摹图景。
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五、例题赏析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龙》)。品味意境就要借助意象。
例1:下面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思考:A、选取了哪些意象?B、这些意象组合成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例2:秋 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1
问: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2、把握画面,描摹图景
“诗中赏画”,就要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歌的画面美。在中国的古典诗歌当中,画意往往取代了诗情的成分。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 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顺序
二是画面色彩;-----情感基调
三是动态;-----以静衬动,以动写静
四是静态。-----同上。动静结合例:请分析这首诗画面美。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3、分析景物,概括作用。
例: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海棠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六、答题思路
第一种类型: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
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忠于原诗,抓住主要景物,联想想象,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再现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例
1、题李世南画扇①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问: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例
2、琅琊溪【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问: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二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在写景方面有何特色?简要分析这首诗歌描写景物的方法。
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看描景的角度:如高低、俯仰、远近;听觉、触觉、视觉等的变化
2、看写景的方法:修辞(比喻、比拟、夸张、对偶、用典 „„),表现手法(虚与实、动与静、情与景、白描与细描、侧面描写„„)
3、色彩的渲染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例
1、〔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 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例
2、分析下面两首诗,看其有何不同。
谢亭送别谢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第三种类型:
常见问法:这首诗歌描写的景物(或景物的特点)有何作用?
这首诗歌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描写某一景物有何好处?
1.渲染气氛、烘托心情
2.含蓄地表达感情(借景抒情、以景衬情//以景结情,含蓄隽永)
3.衬托人物气节、性格、或品质(常见于咏物诗)
4.为人物活动提供环境
5.奠定感情基调
例
1、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此时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其居住躬耕之所。
问:第一句在全诗有什么作用?
例
2、南乡子唐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1.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2.“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第五篇: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专题教案
专题
(三)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主要有季节、时令、地域等景物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场面描写,以及色彩描写等。情与景的关系
(1)正衬关系: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相一致,即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实际诗歌写作中,主要是哀景写哀情。如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答题时可用术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以景结情
(2)反衬关系: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实际诗歌写作中,主要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杜甫《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答题时可用术语:以乐景衬哀情 意象的作用
1、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如《枫桥夜泊》
2、塑造环境或背景,一般表现为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活动提供环境,如《寻陆鸿渐不遇》
3、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形成了基本固定的作用,如松梅竹菊寓高洁
4、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多表现在咏物诗中,如《石灰吟》
5、结构上的线索,贯穿始终,如《春江花月夜》
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这首诗?/这首诗是怎样处理情景关系的?
答题步骤:
1、描绘图景
2、概括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沉寂、雄奇瑰丽、清新明丽、朦胧淡雅等)
3、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具体,切忌空洞。只答“表达作者哀伤之情”是不够的,还要答出为什么而哀伤)表述方式:①诗中(通过、等意象),描绘了一幅(一般是时令+人物+主事件,如初春丽景图,游子思乡图等)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展开)②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 ③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
例题示范: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游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请简要分析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答案示例:第一步:这首诗通过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种意象,描绘了一幅春日丽景图。春天阳光普照,田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第二步:营造了一种春意融融,明净绚丽的氛围
第三步: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课堂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答: 【答案】①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萧瑟的晚秋图,清晨启程时,风雨萧萧,江南水乡落叶飘飞;②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③表达了作者漂泊孤寂之感。(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答: 【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①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的手法,②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凄凉败落春日图景,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③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请简要分析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情与景? 答:
①诗的后四句融情于景,描绘出一幅愉悦清新的晚归图。嫩竹荷花清新可人,夕阳西下,炊烟升起,人们采菱而归;②营造了一种清新闲适的意境;③表达了诗人悠然闲适的心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贵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地貌)。
问: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答
①本句描绘了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清新幽静的氛围;
②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环境,照应了题目,为后文抒发乐观旷达的情怀作了铺垫。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问:最后一句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何好处? 答
①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是以景结情;后一句写了月照长城的苍茫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延起伏,秋月高照。
②营造了一种雄浑苍凉的意境,寄寓了更加深厚的思乡深情,以景结情,创设情境,言有尽而意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