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戊戌六君子”百年祭有感

“戊戌六君子”百年祭有感



第一篇:“戊戌六君子”百年祭有感

戊戌六君子百年祭有感

热血冷却,疑问尚存

在中华万年历书上,1898年9月26日(农历戊戌年八月十三日)被涂上血色。

这一天,戊戌六君子康广仁、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谭嗣同等喋血北京菜市口刑场。

百年冷却,热血是否还有春温?

百年漂洗,记忆是否还会殷红?

这,只是我心里的一丝躁动,旋又压抑为沉默的超然。谁都明白,一个潇洒的时代,并不宜于谈论任何严肃的命题。有多少人会背负百年惦恋而放弃享受稍纵即逝的人生逸乐呢?

终于握起笔,用稀释的淡墨去勾勒那幅血凝的画图,不是出于高尚的史识或应时的文心;我只是觉得100年的风风火火之后,中国思想界的泰斗们并没有坦诚回答戊戌六君子蒙难这一史实所必然连带的历史疑问。百年反复,误识汹汹,常识性的清明之见反而屡遭批驳。

所以,本文不触及史学家们对戊戌变法史实的纷纭聚讼及对戊戌变法教训的冷峻判罚,只是有感而发,感之者亦是戊戌六君子走后100年间中国思想界的粗疏。

国有希望,则士有精诚

生命视死亡为最后的痛苦,尤其是种种血腥的刑杀之后还要蒙以恶名、罪名的死亡。戊戌六君子接受了死亡,接受了死亡之痛苦。

一个特别简单的问题,等了100年,等不来圆满的答案:戊戌六君子到底为谁舍生赴死?

为国家死,为民族死,亦泛说也。

既为国家,复为民族,却被握有国家、民族之最高权力者所诛杀,这是牺牲者的不幸?还是国家、民族的不幸?

追怀戊戌六君子之死,我常常跳不出思维的困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能让它的知识分子(士)为它的利益杀身以赴,这国家、这民族必有存在与发展的希望。而这国家、这民族的实际操纵者用杀戮回应忠贞,则这国家、这民族无疑又在自断其根、自塞其源的昏乱中呈现绝望。希望与绝望的悖论,从大屠杀中揭示出来,国人却每每不悟杀人的国家辩解压倒了被杀的国士宣言,这是周而复始的梦魇!一旦杀人者也顶着国家、民族的金冠,为国为民的牺牲定然呈现着滑稽。

思维倘能再进一步,思想的主人必然会对国家、民族作一番人文认识。因为,国家、民族不论表现着多么巨大的包容性,其内核都是一定空间背景下的人,都是顺应社会结体而将个人凌驾于全民之上的人,于是,国家、民族的简化形式,自然由人的简化形式得以体现。考虑到戊戌六君子的事业均在中华帝制的背景下拓展,所以忠君、报国的主题不容忽略。

如果不从光绪皇帝的明定国是诏上看出国家前途,不从帝党的政治倾向上看到国运转机,不从一个人或一群人身上测定出国事可为,戊戌六君子的行动就失去了必有的政治判断。事实是,戊戌六君子皆洞明时势而怀抱忠贞。于是,国士赴国难,便不可能绝缘于国君情结。反之,国事倘已败坏到连国家象征的人都一无所是,为国家民族的牺牲自然蜕化为愚忠。

戊戌六君子的牺牲,赢得为国捐躯的美名,又不可避免地带有士为知己者死的传统色彩。这不是污点。即便戊戌六君子走后的百年期间,结束了封建帝制的中华大国也舍不得告别专制。没有帝王的帝王意识不断以国家、民族、党派的名义驯化普遍的个人崇拜,没有帝王的帝王专制又不断以国家、民族、党派的威权惩处坚持个人意志的异己。在这软硬兼施的双重制约下,中国大地上不再有士之知己或为知己去死之士!

不知何种原因,国家剔除不了它专制的基因;民族的神圣外衣下,又总掩饰着与民族大多数人无关的个人野心。于是,国家与民族的价值体系上下松动。

国家出了问题,还是国士出了问题呢?

让国家重建它的价值体系,还是让国士重建他的牺牲精神?

走了100年,思想又回到元点:国士为谁而活的旧题,必然连带着国家值不值得国士为它去死的反命题。国士与国家必须等价。等价,才可互换。在严格的人生哲学意义上,从古至今一切受褒奖的个人牺牲,都可以用这个等价原则再加评估。这或许太商品化了,但商品化的公平也是思想的觉醒。

质言之,当广大的知识分子以戊戌六君子为典型反思人生取舍时,握有国家权柄的天之骄子定然要以慈禧太后为鉴戒作出权衡&&

养士,无须乞求

终于,大清的江山还是毁在反叛的知识分子之手。不是手下留情、没有斩尽杀绝,而是国家将国民与国士置于鱼肉的地位,逼使国士走向对立。

从国与家的关系,从国家与国士的关系设喻,这叫打着家鸡飞上天,或马棚牛栏大围猎。中国历史一以贯之的养士之风,蜕变为逐士或诛士,后果当然十分严重。士风之颓败几乎直接诱发着国运艰危!当政治家以皮与毛比喻国家与士的关系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成为对知识分子的警告;而在反向的哲学观照中,没有人注意毛发的脱落正预示生命的血气已亏!

戊戌六君子的喋血并非中国知识分子的最后悲剧。不论夕阳西下的大清帝国,还是匆匆收场的洪宪王朝、轮流坐庄的北洋政府,甚至后来的政治权威,都无一例外地警戒着知识分子的呼吸。如果不是钻入纯科学、纯学术、纯琐屑的业务中作蜷伏之状,即便稍作政治欠伸便可能招致囹圄之灾或杀身之祸。从秋瑾、徐锡林,到李大钊、瞿秋白,从李公朴、闻一多,到遇罗克、张志新,20世纪起伏着一条中国知识分子的血痕。

我常常想起飞蛾投火,如果那些生灵压根儿便厌弃了光明呢?

我又常常想起放火烧荒,不管你是益虫还是害虫,统统化为灰烬。

在无比崇高的国家旗帜之下,真的要用普遍的沉默来凝固无比崇高的稳定吗?

戊戌六君子是一个群体,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基本上也以群体的生态形式,表达着他们的故国情思。这也决定了他们的宿命牺牲同样是群体的。总结以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为发端的学生运动,我对20世纪国士的报国情怀有了铭心的感动。青史黄旧,那焦脆的书页何能再经血染?

从盛于战国的养士的命题,到宋太祖赵匡胤不杀读书人的许诺,中国的政治宽容找到实证。其实,养士与养农、养兵相比,源于更高的精神层面上的稳定与发展之需。

或许养士的吁求太软弱了。海阔鱼跃,天高鸟飞,何用乞求人类的施舍?只是,人类太专横,误认自己是地球的唯一主宰而滥施渔猎,才造成生态环境的失衡。在政治上、思想上,不也存在着那种相依相存、相克相生的生态平衡吗?只有在这个意义上,吁求养士才是可以谅解的。

第二篇:辛亥革命百年祭[定稿]

辛亥革命百年祭

文/ 曾笑一生忙

今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日。历史变迁,沧海桑田,转眼又是一个百年的开端。追今抚昔,我们倍感历史的厚重感。

当年武昌中和门一声枪响,响应者云集,一省举义旗,全国呼声应。辛亥革命不仅成就了反清复明的百年梦想,而且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迎来了共和的新开端。虽开端不利,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但是倒行逆施的复辟帝制妄想再难得逞。随着袁世凯死后的北洋军阀混战,城头变换大王旗,百姓不堪淫争苦,孙中山再举义旗,二次革命迎来了国共合作的新开端。孙中山毕生革命,光明磊落,念念不忘民本思想,倡导为“民生”而斗争,被国人誉为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临终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激励着奋进的后来人……

在新世纪、新百年之际,国人再次为“民生”的共同使命而携手前行。和谐社会,民生为本。辛亥革命百年祭,国人分外怀念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的先行者们,实力与日俱增的中华民族倍感欣慰。有一首《七律·忆辛亥》表达了民众的心思:

风雨如骤捣蟠龙,首义一声万众呼。飘零海恨终得展,功成身退生灵护。不惟旗森淫争苦,重来垂成神州讣。国共纷争转昨日,共和民生遗泽福。

第三篇:辛亥革命百年祭忠魂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8

辛亥革命百年祭忠魂

在萍乡城的南门外铁路旁,有一座不起眼的墓冢,和旁边香火旺盛的宝积寺相比,墓冢显的有些冷清而孤寂,拂去历史的尘埃,些许的冷清而孤寂却难以掩盖墓主人的光辉,这里安葬着的是萍乡籍辛亥革命烈士黄钟杰的忠骨。

黄钟杰又名载生、直生、黄骥等,是萍乡市湘东区湘东镇黄堂村人。读中学的时候就萌发了浓烈的革命意识,在学校积极组织进步社团,秘密从事反清的革命活动。与革命领袖黄兴结识后,黄钟杰成为了一名职业的革命者。黄钟杰先是加入了黄兴领导的华兴会,之后随华兴会一同参加中国同盟会,被任命为中国同盟会湘赣外务部员。此后,他接受中国同盟会和孙中山先生派遣,辗转萍乡、浏阳、醴陵一带积极开展革命工作,四处发动群众,播撒革命火种。1910年2月,正在从事革命组织宣传工作的黄钟杰在浏市街头不幸被捕。在狱中,黄钟杰视死如归,大义凛然,并留下了“无端风雨荡残舟,黄汉衣冠作楚囚。我欲鞭露重起露,好教割破一方秋”、“久将身世付尘埃,生死原来只刹那。大好头颅向天掷,血中溅出**”的绝命诗。1910年4月8日在萍乡西门郊区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29岁。

中华民国建立后,已经成为国民党的缔造者之一的黄兴将军,特意亲自来到萍乡,在安源张公祠主持了他的这位昔日的战友黄钟杰烈士的追悼大会,并提请当时国民党党部拨款400银元在黄钟杰就义处修烈士墓并抚恤其家属。黄兴将军还亲自撰书“气壮山河”牌匾安放在墓冢的牌坊上,同时撰写 “一死结成新世纪,万山罗拜此英魂”、“为祖国捐躯,倡义先声垂宇宙;择名山葬骨,稽勋旷典炳旗常”两幅墓联,来旌表黄钟杰烈士为革命所作的卓越贡献。

百年的历史已经渐渐远去,墓冢静静的对着过往的行人,墓冢旁边矗立着题写有“辛亥忠魂”四个大字的烈士塑像,似乎在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在百年前风雨变革时代,家乡的这片土地上有着以黄钟杰烈士为代表的萍乡籍革命先驱为推翻帝制、走向共和而奋斗的光辉历史。远远望去,身着戎装的黄钟杰拳头紧握,昂首向前,正体现出辛亥革命志士大无畏的勇气和奋斗不息的精神,这样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纪念。

临江仙·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萍醴开先摧帝制,宣言唤醒民权,武昌城外散硝烟,鉴湖悲烈士,黄岗忆前贤。

驱除鞑虏酬壮志,共和改换人间,思来把酒酹高天,百年弹指过,主义有新篇。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8

第四篇:辛亥革命百年祭

辛亥革命百年祭

天是黑的地是黑的这世间 都是黑的脚镣沉默着

破旧衣衫沉默着

骨瘦如柴 食不果腹的人们忍着眼中的怒火 沉默着

砰!哪里传来一声枪响!

哗!是桎梏破裂发出的声音!

一道闪电划过天际

划破了死气沉沉的天空

——祭百年辛亥

辛亥革命前的中国经历了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社会,专制制度不仅严重阻碍了文明大国的前进步伐,导致整个社会的封闭、停滞,使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世界,而且严重地剥夺了民众的自主权利,造成只有封建统治者发号施令而广大人民则“万马齐喑”的局面。邹容在《革命军》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之所谓二十四朝之史,实一部大奴隶史也。”而康有为也认为在那样的制度下,“君之专制其国,鱼肉其民,视若虫沙,恣其残暴”,是只有“臣民”,而没有“人民”的社会。辛亥革命前后的几十年间,中国思想界一直奔涌着一股滚滚的历史潮流,那就是人民觉醒的潮流。

屈辱的几十年间,鸦片战争中英美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打碎了清廷的东方上国的美梦,从此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而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中有良知的一部分人充分的意识到了中国的危机,从此国家经历了洋务运动、维新运动、立宪运动,社会随着被入侵的阵痛一次次的变革,可内忧外患却一直都治标不治本,人民生活处境每况愈下,国家资本外流,领土割让,南京条约、海关中外条约、虎门条约、道光条约……一个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粉墨登场,清廷沦为丧家之犬,以出卖主权来维系摇摇欲坠的国家机器、维系皇室纸醉金迷的生活,随着“皇族内阁”的这出荒诞闹剧的上演,原本坚持立宪的修正派对清廷完全丧失信心,转而寄希望于积极推翻清朝的革命派,从此辛亥革命拉开了序幕,维系了将近三百年的大清朝也敲响了丧钟!

辛亥起,帝制终。共和兴,万民从。

历史永远地记住了这一年---辛亥191

1内忧外患之下的中国可以说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而此时清廷再次展现了它的傀儡性与畏洋性。1911年5月,清政府唯帝国主义之命是从,决定实行“铁路国有化”,极大地侵害了百姓的利益。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省人民强烈反对出卖路权,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四川保路运动尤为波澜壮阔,同盟会员龙鸣剑等和哥老会组成保路同志军进围成都,转战各地,攻城夺地,猛烈冲击清政府在四川的统治。四川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与此同时湖北新军中文学社、共进会等革命团体也抓住机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他们乘机发动了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仗。由于在事先准备时出现一些失误,清廷有所察觉,汉口和武昌的起义指挥机关遭到破坏,一些起义领导人被捕、被杀或避匿。但所幸最终成功占领武昌并成立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由于缺少革命党领袖们的亲身参加,为了增强新政权的稳定性,起义者逼迫清湖北新军协统黎元洪任湖北军政府都督。军政府发布文电,号召各省为推翻清朝建立民国而奋斗。11月,湖北军政府公布了全国第一个按照资产阶级民主原则拟定的地方宪法---《中华民国鄂州约法》。

武昌起义的胜利,在全国得到了连锁反应,众多省份纷纷响应,一时间神州大陆被革命的浪潮所席卷。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宣告成立,同时颁布了首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但是表面的蓬勃掩盖不了内部的脆弱,临时政府的地方政权多为立宪派和旧官僚所操纵,南京临时政府和身为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对它们事实上不能行使中央政府的权力。革命派自身的弱点也更多地暴露出来,正确的政令无法实行。外国列强也向其施压,到最后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完全窃取,辛亥革命就此终了。

虽然最终失败,但我们应该肯定其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中国人民长期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辛亥革命的精神永存不息,它已成为摧毁封建专制与帝国主义的星星之火,必将演成燎原之势。

万事开头难。回首往昔,我们应该对那些革命者发出由衷的赞美与感谢,在中华民族最为艰难的时刻,是他们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是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是他们舍小我,为大国……他们的一切付出都是为了我们的民族,为了中华民族不再受欺压,不再被奴役。精神的力量永远是巨大的,而他们创造的辛亥革命精神无疑是对我们后世最为宝贵的馈赠。

历史的脚步没有停留。我党从诞生到成长,并最终接过了历史的使命,成为时代的擎旗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继而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创建了我们伟大的新中国。历史已经走过了一百年。一百年的时间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只是弹指一挥间。而我们的祖国也已经从当年列强眼中的东亚病夫,一个人人都可以来分一杯羹的弱国,变成了一个走在世界前列的拥有完全主权的世界大国。尤其是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国际地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我们的变化让世界震惊,让国人扬眉!这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已然振兴了中华民族,但还不够,远远不够。我们还能看到我们的国民受到他国的不公正待遇,我们还能看到我们的部分同胞的生存条件的恶劣,我们还能看到我们与他人的巨大差距,我们还能看到很多很多……

革命先辈的壮举可歌可泣,革命先辈的精神可赞可习。我们身为当代青年,从小沐浴在社会主义的温暖阳光下,成长在党和人民的关心下。我们自然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对此我们理应

时刻铭记。我们要牢记辛亥革命精神的教诲,牢记国家对我们的恩情,让辛亥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之源。

大国不足矣,强国才是硬道理。历史的今天,我们全国各民族人民在党的带领下正为祖国富强统一大业不断努力,我们要在前人目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实现小康目标,构建和谐社会,让全民族的同胞生活得更有尊严。这不也正是对百年之前辛亥革命先烈的最好继承与祭奠吗?

周恩来总理年轻时就曾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至今日我们则应抱着“为中华之伟大复兴而前进”的崇高信念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加强自身素质建设,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与国家建设,让我们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上不断前行。

毛泽东同志也曾说过“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们还在犹豫什么,还在等待什么?就让我们以主人翁的姿态自信而坚定地加入到拼搏争先的队伍中去,加入到建设祖国的大军中去,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听到了吗?“与天不老,与国无疆!”。前人的声音再次激励我们为了中华之振兴而前进!就让我们以实际行动来祭奠辛亥英魂,以实

际行动来纪念辛亥百年,以实际行动来迎接建党九十周年,更要用实际行动来振兴中华,爱我国家!

第五篇:《贝多芬百年祭》教案

贝多芬百年祭

萧伯纳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一代音乐大师惊人的音乐激情及与命运抗争、永不屈服的人格魅力。

2、学习文章以小见大,叙议结合,揭示内涵的写法,把握文章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3、勾画评点,品味精彩语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勾画评点,品味精彩语言,感受大师人格及音乐魅力。

2、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难点:

1、理解文中作者对于大师的独特的感悟视角。

2、感受诗化的语言中的丰富的情感,学会分析品味。

一、导入: 1827年3月26日,一位虽还听得见雷声但已聋得听不见大型交响乐队演奏自己的乐曲的五十七岁的倔强的单身老人最后一次举拳向着咆哮的天空,然后逝去了——他,就是伟大的贝多芬。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肖伯纳的文字走近贝多芬,更多地了解贝多芬。

二、作者介绍:

萧伯纳(1856——1950)英国著名的戏剧家和文艺评论家。因其戏剧强烈的讽刺倾向,他被称为“二十世纪的莫里哀”。他在192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的代表作有《鳏夫的房产》、《圣女贞德》和《巴巴拉少校》等,其中《圣女贞德》是他最佳的历史剧,是“诗人创作的最高峰”。

三、课文内容分析

《贝多芬百年祭》全文共八个自然段,全文脉络清晰,从整体上看,文章重点说明贝多芬的个性及音乐的特点:

1、阅读课文1至3自然段试归纳贝多芬的个性。萧伯纳写贝多芬,围绕什么核心展开的?为之作者选取了哪些具体事件来说明?在这里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提示:从文本中找关键词句分析。)

(1)贝多芬的个性:反抗性、奔腾澎湃、激进的共和主义者、清教徒性格。

(2)萧伯纳围绕的核心:作者以“反抗性化身”为核心,将贝多芬的个性和音乐的特点完美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3)能体现贝多芬“反抗性化身”的具体事件:

①第一段第三、四行“街上遇到大公不脱帽,且在他们中间大踏步地直穿而过”。

②第一段第六、七行“他穿衣服之不讲究尤甚于田间的稻草人,被警察当作流浪汉抓起来”。

(4)在这里作者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

2、写贝多芬离不开写他的音乐。

阅读课文4至7自然段试归纳贝多芬音乐的特点。在萧伯纳眼中贝多芬音乐的精髓是什么?他的音乐与他的个性有什么内在的联系?(提示:同学们应该先抓关键句去理解,先找关键句,然后加以讨论、分析、归纳,形成一定共识。)

(1)贝多芬音乐的特点:杂乱音响,不对称;活力与激情,包括产生于思想高度的那种最高的激情;他能使我们激动,并把他那奔放的感情笼

罩着我们。”“是使你清醒的音乐。”

(2)贝多芬音乐的精髓:惊人的活力与激情。(3)音乐与个性内在的联系

贝多芬的音乐打动着我们,震撼着我们,缘于他的音乐充满着活力与激情。音乐中的活力与激情,来源于他不屈的反抗性的个性品格,可以说他的个性魅力与他的音乐成就是相辅相成的,是协调统一的。

四、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1、语言特色:本文语言生动、优美、诗化,饱含着作者浓重的情感。

2、艺术手法:对比;大量运用生动具体的描绘;比喻

举例说明:① 谈到贝多芬的灵魂是奔腾澎湃时,与韩德尔巴哈相比较,突出贝多芬的活力与热情。②莫扎特、海顿等都是举世闻名的大音乐家,但在这里,都是为了衬托贝多芬的。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贝多芬百年祭》,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贝多芬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不仅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更因为他是一个能勇敢与命运作斗争的人,是一个扼住命运咽喉的人。只有勇敢的面对生活,以钢铁般的意志战胜千难万险,才能唱响生命的赞歌。贝多芬那种不屈于命运,敢和世俗、平庸、传统挑战,敢于和病魔、困窘、寂寞搏斗的精神伴我们走过人生的每一步!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5/1149848.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