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大美国画】有着诗意名字的国画12色,譬如 胭脂 …

【大美国画】有着诗意名字的国画12色,譬如 胭脂 …



第一篇:【大美国画】有着诗意名字的国画12色,譬如 胭脂 …

【大美国画】有着诗意名字的国画12色,譬如 胭脂 …

你一定知道12生肖 但不一定知道国画12色 今天图说 中国传统12色谱

中国画颜料一般两大类,一类是矿物质颜色,也即我们平时常说的“石色”,从矿石中磨炼出,色彩厚重。另一类是植物质颜色,也即是“水色”,透明色薄。

国画之色皆采集于自然界,又因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怀着对自然的崇敬,这些来自自然界的颜色有着诗意一般的名字:胭脂,硃砂,硃磦,曙紅,花青,三綠,三青,藤黃,酞青藍,鈦白,墨黑赭石。

∨ 认识它们 ▽

【 胭 脂 】 所谓“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时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染料。

【 硃 砂 】

即朱砂,又称丹砂、辰砂,呈红色,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应用广泛,“涂朱甲骨”指的就是把朱砂磨成红色粉末,涂嵌在甲骨文的刻痕中以示醒目,这种做法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 硃 磦 】

即朱标,是将朱京研细,兑入清胶水中,浮在上面成橙色的部分。朱京以色彩鲜明成朱红色者较佳,也有制成墨状。

【 曙 红 】

曙,东方明也,日出日落映照天际之色,红色带蓝色结晶,或棕色粉末,易溶于水。

【 花 青 】

用蓼蓝或大蓝的叶子制成蓝淀,再提炼出来的青色颜料,青绿色叶张或青绿色斑块,红里夹青。

【 三 绿 】

石绿的一种,通常呈粉末状,使用时须兑胶,石绿根据细度可分为头绿、二绿、三绿、四绿等,头绿最粗最绿,依次渐细渐淡。

【 三 青 】

从树木花卉中提炼出来的,石青的一种,石青也分头青、二 青、三青、四青等几种,头青颗粒粗,较难染匀,多染几次才好。

【 藤 黄 】

南方热带林中的海藤树,从其树皮凿孔,流出胶质的黄液,以竹筒承接,乾透即可使用。

【 酞 青 蓝 】

酞青蓝是一种植物颜料,是从一种植物的花上提炼出来的色素。在山水画中石青用于大青绿山水,而酞青蓝用于浅降山水比较多。

【 钛 白 】

惰性颜料,是传统白粉的替代物。传统白粉可分成蛤粉、白垩等数种,蛤粉从海中的文蛤壳加工研细而成,白垩在古代壁画中常用,亦历久不变色。

【 墨 黑 】

常用制墨原料有油烟、松烟两种。油烟墨为桐油烟制成,墨色黑而有光泽,能显出墨色浓淡的细致变化,宜画山水画;松烟墨黑而无光,多用于翎毛及人物的毛发。

【 赭 石 】

又秩士朱,从赤铁矿中出产,呈浅棕色,目前赭石大多精制成水溶性的胶块状,无覆盖性。∨

审美导师告诉你 ▽

国画之色源自于自然 色彩之名讲究精妙 用如此诗意的颜色 再添上笔墨纸砚

便可在国画水墨里自得其乐 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国画 我们不得不爱

——文章均源自互联网 精编整理公益分享

第二篇:关于国画

中国画的特点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中国独有的绘画形式。它形成于两千年前的汉代,成熟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国画的工具是我国特有的毛笔、墨、纸、砚,特点是 以线条为主,以形写神,不求形似,但求神似。这与西洋画以写实为主的“艺术 即模仿”的“形似”不同。它与诗文、书法、篆刻互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 格。幅式上有壁画、屏障、卷幅(横披、立轴)、扇面等形式,并有独特的装裱工 艺来衬托、保护和收藏。

中国画的形式

写意画——以简练的笔墨,画出物象的神态,以墨的皱点、浓淡、干湿变化

为主。它一般只是寥寥几笔,就大致表现物象,显出物象的气韵神态,不求形似,只求神似。

工笔画——用细微精刻的手法描摹物象,以勾为主,线条细致,-一丝不苟。它最擅长画翎毛花卉,亭台楼阁。

水墨画——不用彩色颜料,纯用黑色的墨作画,以黑代色,用不同的黑色(焦 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表现不同的深浅和颜色,故有“墨分五色”之说。用墨的方法,有积累法、泼墨法、破墨法等。

按题材分,有山水画,花鸟画、宗教画三大类,此外还有界画[建筑画、风俗 画、宗教画(佛像)]等。

中国画的技法

白描——有线无色: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修饰,多画人物、花卉。

勾勒——有线有色:画出轮廓后再着色,多画工笔花鸟。其中用笔顺势为勾,逆势为勒。

没骨——无线有色:不用墨线勾勒,直接以彩色描绘物象,多画山水。渲染——用水墨或颜色强化物象的明暗色彩,是画物象本身。

烘托——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外廓衬托,使其明显,如画云来表明月色,画 背景以显现、突出要表达的东西。

此外,中国画技巧还有破墨、泼墨、钩研、点苔、点簇、折枝、十八描等。

第三篇:国画(范文)

填空:

1.生叶处:丁香头;相合处:鹊爪;直杖处:钗股;从外画入:叠;丛里画入:迸跳 2.中国画全称“中国传统绘画”,古时称“丹青”,简称“国画”,它是一种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并且有着鲜明民主特色的绘画形式,是世界美术领域自成独立体系。按照体现内容题材可以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中国画的三种题材分科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分的,中国画初期是以人物画为主导地位,山水画在魏晋时期才从人物画背景中脱离出来并逐渐形成独立画科,花鸟画到了唐代才开始独立成科。至明清两代更为突出,按照技法和艺术风格可以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236 3.梅花

1.徐黄一体:指的是“两家画风,两种面貌”,即西蜀黄笙、黄居寀父子与南唐徐熙、徐崇嗣祖孙,他们都是五代和宋初的著名花鸟画家。黄家父子多服务于官廷,多画宫中珍禽瑞兽,奇花怪石,画风工细巧整,富丽明艳。徐熙则为江南处士,放达不羁,作画以水墨为主,略施淡彩,墨迹与色彩不相掩映,这种画风颇具潇洒野逸之趣。他们形成了当时花鸟画的两大派也就是后来花鸟画“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绘画风格的前身,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评他们为“黄家富贵,徐熙野逸”。

2.四君子:是对“梅、兰、竹、菊”四种花卉题材的总称。明万历年间,黄风池辑《梅兰竹菊四谱》,陈继儒题称“四君”,以梅、兰、竹、菊隐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此,称这四种花卉为“四君子”。学习水墨画的初学者以“四君子”入手是最好的途径:不仅因为体现了画家人格的高尚,其寓意好,而且竹子可学直线的配置和组合,兰草曲线的构成,通过对梅花枝干的学习可联想到其它树枝干画法,菊花叶子的构成了解之后就可画各种各样草花了。随后,中国文人花鸟画家常以梅兰竹菊抒发自己情怀,利用兰竹表现高洁,梅菊表现不畏强暴的高傲姿态。这种比喻如此贴切,使“人-社会-自然”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其思想内容和审美价值超出了花卉本身的自热形象,真正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地步。

竹林七贤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七人亦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

3.《梅花喜神谱》南宋画家宋伯仁所著现存最古老的梅花画谱,“喜神”是写生、写像之意。全书分上、下两册,是中国第一部专门描绘梅花种种情态的木刻画谱。因宋时俗称画像为喜神,故名。它收录 100幅图,分别描绘蓓蕾、小蕊、大蕊、欲开、大开、烂漫、欲谢、就实等梅花的种种形态。每图多一枝一蕊,形象鲜明而富有变化;图左边题诗四句,图上部根据花的情态标以寓意性画。

4.文人画:也称“士人画”,是中国绘画的一个专门名称。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和宫廷绘画。所谓文人画再具体点讲就是指有修养,有学问,重视人品画品的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学者画的画。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文人画注重水墨的运用,讲究墨分五色。运用墨干湿浓淡浑厚苍润的微妙变化,体现出“淡而不薄、厚而不浊、苍而不枯、润而不滑”的韵味。5.写意画:写意画是相对于工笔画而言的一种画法,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我们民族艺术最高的美学原则,是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借助笔墨、以意造境的一种形式。写意就是要求用粗放、简练的笔墨,画出对象的形神,来表达作者的心境。古人说作画必先立意,所谓立意就是画的主题。画家在作画之前应把意放在笔先,通过绘画来表达他对生活的看法,把自然景色和个人的感情结合在一起。

6.院体画:简称“院体”、“院画”,中国画的一种。一般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其后宫廷画家比较工致一路的绘画。亦有专指南宋画院作品,或泛指非宫廷画家而效法南宋画院风格之作。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因时代好尚和画家擅长有异,故画风不尽相同而各具特点。

7.梅妻鹤子:宋·林逋隐居西湖孤山,以三百棵梅花为妻,两只仙鹤为子,种植梅花饲养仙鹤,终生不娶,人谓“梅妻鹤子”,被传为千古佳话。他的《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梅花的传神写照,脍炙人口,被誉为千古绝唱。典出——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人事。后比喻清高或隐居时也作:梅鹤因缘、妻梅子鹤。

8.王者之香:指的是兰花的别名,说的是孔子与兰花之间的一段美丽的传说,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有受到重视,从卫国返回鲁国途中,在一幽谷里,孔子看到一株独自生长的兰花,孔子于是感叹道:“兰花具有王者之香,而现在都变成了杂草一般。”随后又取琴弹琴一曲“奇兰操”。来慰藉自己的失意心情。孔子将自己不得志的境遇比喻那株兰花,兰花别名王者之香正是由此而来。9.竹林七贤:古人说,竹子“既非花,亦非草,仍为竹”。竹子的美是非凡的,特别是成群的竹子形成静谧而美好的空间,从古代就深深抓住了中国文人的心,其代表是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王戎、向秀七人远离当时充斥着战乱和政治斗争异常激烈的现实社会,聚集于“竹林”之中,尽情于痛饮与“畅谈”之中,对于他们而言竹林无疑是超俗世间的场所,这七人的行为更是被后世所敬仰。

10.梅花主干、枝条、枝梢的用笔用墨关系。画梅花起手先画枝干,梅花的枝干是贯穿一副梅花作品的关键。画梅花枝干的方法有很多,所有的方法古人云:“姿态,梅之骨骼。或疏而骄,或繁而劲,或老而媚,或清而健,本各不同...”都是为了表现梅花的不同姿态。用笔要肯定有力,中侧锋并用,同时注意行笔的轻重缓急。画梅花老干时要注意干笔的用法,用笔是要中锋、侧锋结合运用,行笔要苍润瘦劲。画写意梅花枝干用墨要注意浓淡变化。古人画梅有句“浓写枝头淡写梢...”正是强调不同质感的用墨变化。尽量保持使画面和谐统一。11.《芥子园画谱》:是清代文人沈心友邀集画家王概、王著等人编辑的木板画谱,成书于康熙48年,以木板彩色套印而成,并以沈心友的岳父李渔的别墅“芥子园”为此书命名。全书主要分为初集、二集、三集三部分,囊括山水画谱、梅兰竹菊谱、花卉草虫翎毛谱、人物之精华内容。画谱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浅显明了,宜于初学者习用,故问世300余年来,风行于画坛,至今不衰。许多成名的艺术家,当初入门,皆得惠于此。《芥子园画谱》是一部中国传统绘画的经典课本。近代现代的一些画坛名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把《芥子园画谱》作为进修的范本。所以“芥子园”这部书的名气很大。从用笔方法到具体景物的笔墨技法,从创作示范再到章法布局,为学习者提供了完整的学习解决方案。

12.分析”孔雀升墩”和”月季花蕊四季不同”。这两个例子表明了宋代画风的一个侧面,也就是“尽物之情态”。孔雀升墩:升,就是从低处向高处移动,墩,就是土堆。宋徽宗赵佶设立画院,招考各地的画师,造诣高深的就给予职称。一次,宣和殿前的荔枝结果了,孔雀在树下啄食掉落的荔枝, 把画院的画师叫来当场写生。画师各显本领画出了一幅幅的荔枝孔雀图,送给宋徽宗评赏。赵佶看后,说:“你们虽画行不错,可惜都画错了。”“错了?”画师们个个非常惊愕。“孔雀上土堆,你们都画成了先抬右脚。”赵佶指着画上的孔雀,停了一会,他朝地上的孔雀一扬颏,说:“事实上,孔雀上土堆,往往是先举左脚的。”画师们有些不信,他们反复观察,果然如赵佶说的。月季花蕊四季不同:徽宗在位时,龙德宫刚刚建成,徽宗诏令御用画师在龙德宫的屏壁上绘图,所挑选的画师都是当时一流的高手。待到所有图画画成后,徽宗浏览一遍,都看不上眼,唯有当他走到壶中殿前柱廊的一幅“拱眼斜枝月季花”前,才驻步观赏起来,问随从这幅画是何人所作。听说是一个新进宫廷画院的少年,大为高兴,马上给予奖励,恩宠有加,众人皆不明所以。一次,近侍瞅了个机会探问徽宗,少年之画究竟好在哪里,徽宗回答说:“月季鲜有能画者,盖四时朝暮,花蕊叶皆不同。此作春时日中者,无毫发差,故厚赏之。”原来徽宗发现,一年四季,同样一株月季,前开的花、蕊与后开的花、蕊以及生长的叶子,都有不同的状貌,不仅如此,一日之中,早晨、中午、黄昏的花、蕊、叶也是各一异其态;而少年所画,为春季中午的月季,徽宗认为他画得丝丝入扣,符合实际。这说明,徽宗赵佶以及这位少年画师对月季花有长久而细致的观察,他们对月季花一物而多态、一种而千变的美有深刻的领悟。正因为宋人绘画对客观事物这种极为细致的登峰造极程度的追求,也就形成了宋画“工细巧整,富丽明艳”的艺术特色。

13.理解分析写竹口诀:“晴竹重人一川风,雨竹原来叶写分。风竹顶风枝借雨,雨垂低覆也重人,其间晴竹原无借,鹊爪多排人少重”。画竹难画叶,前人已把叶组的写法,高度概括为人字、个字、分字三大类,重人叠个叠分组成叶组,一定要练得烂熟,然后套在枝爪上即可成竹,叶子用笔,一般用中锋,落笔轻然后按提收起;叶子分布根据枝而生发,一般中旺、上下稀。晴竹的叶,人字加人字为重人,一般向上撇出,风竹叶如个字斜撇,类川字样。雨竹用分字,叠分字为之,最下几笔可用重人,顶风面的叶,分字来表现,表示风向,晴竹要在枝上多排鹊爪尽量少排重人。

第四篇:国画技法

国画技法大全

国画技法大全 很是方便 点击就看

2013-12-03 18:59:51| 分类: 国画精选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本文转载自 墨韵书香《国画技法大全 很是方便 点击就看》

国画技法大全

很是方便

点击就看 play齐白石绘画技法_2TE<47:25TE<孙奇峰画竹2TE<26:31TE<孙奇峰画竹1TE<26:32TE<花鸟画技巧与欣赏1TE<01:04:57TE<鸳鸯戏水画法全录_1TE<13:01TE<鸳鸯戏水画法全录_2TE<13:00TE<鸳鸯的局部特征和笔墨画法TE<14:17TE<写意花鸟画教学TE<21:55TE< play播放:564334 上传:hnxiexu写意花鸟画教学0102TE<21:54TE<写意花鸟画教学0202TE<28:59TE< play播放:428881 上传:斩红狼写意花鸟画教学0101TE<26:41TE

(一)——七彩墨老师TE<01:06:13TE<豆荚的画法——砚云国画教学TE<48:36TE<深秋里的葫芦画法——砚云国画教学TE<21:02TE<白菜的画法——砚云老师国画教学TE<17:42TE<豆荚的画法TE<48:36TE<深秋里的葫芦TE<31:28TE<砚云老师国画教学——果树TE<47:09TE<砚云老师国画教学——葫芦的画法TE<42:14TE<砚云老师国画教学——南瓜的画法TE<27:43TE<砚云老师国画齐白石的鸽子TE<31:22TE<砚云老师讲松鼠TE<24:56TE<砚云老师国画教学——鸽子的画法TE<31:22TE<牵牛花画法之二——砚云老师国画教学TE<28:57TE<鲢鱼与螃蟹的画法——砚云老师国画教学TE<20:47TE<雁来红的画法——砚云老师国画教学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转发至微博

0人

| 分享到:

阅读(3)| 评论(0)| 转载(1)|举报

【转载】[清]康熙临董其昌小楷《金刚经》展示(1)

历史上的今天

【转载】学做菜视频教程全集2012-12-03 17:38:09 【转载】四百首现代最流行的歌曲2012-12-03 17:34:29 【转载】生活常识《 永不牙痛奇方》2012-12-03 16:03:42 【转载】最全的牙疼治疗处方【收藏备用】2012-12-03 16:02:42

【转载】年龄和血压对照表以及注意事项******2012-12-03 16:02:07

lgm350

第五篇:国画有感

国画有感

轻化0801 陈和英

记得第一次开始画水墨画,是美术课时老师要求绘画的一幅花鸟图。简单的几笔浓墨画出树枝,再抽象的运用水和墨的比例调配出浓厚浅淡,最后只是几笔就勾勒出一只不太像又有点像的小鸟。那时,水墨画在我的心里就是神秘而有趣的,又可以说是神似形非似的绘画。简单的黑白灰,寥寥的数笔,就给人一个广阔的空间去想象,去描绘。

真正的喜欢上国画是上初中的时候吧!应该是简单意义上的山水画泼墨画吧。这都得益于初中时候学的一首古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只是粗糙缭乱的数笔,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更让我体会到了:垂钓者的旷达胸怀及寄情山水的闲适心情。让人觉得生活可以这样空灵高远,这样与世无争。只有浅淡的水墨才能描绘的画卷,是黑白灰的世界。那时知道了,水墨不仅仅可以给人美的想象空间,还能给人精神上的感染。

上了老师的国画课后才知道,以前对于国画的理解是多么的浅薄。从颜色上来讲,它原来不仅仅只是黑白的世界,它也是五彩缤纷的。表达的也不仅仅是那时“独钓寒江雪”的旷达,也可以是欢快的、喜悦的、悲伤的、愤怒的……甚至于华丽的,朴素的……感觉到,这个五彩的世界都可以是用水墨表现出来的。

深的就是:水墨画并不是简单的勾勒!它是那么注重细节。每个细小的部分都处理的很好,无论是用笔轻重,线条的粗细,还是水墨的浓淡。

由这张《江雪图》就可看出,国画的用笔细腻之处。从近处水中倾斜的芦苇可以看出,似乎寒风凛冽。茫茫的江面上,之余一条乌篷船,船头,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正在垂钓。它蜷缩的身子以及斗笠、蓑衣还有乌篷船上的点点积雪可以看出是个寒冷的雪后。再远一点是层峦叠嶂的山水交错,绵延到天际,有点旷达深远,无边无际博大无边的意味。近处的山用典型的“披麻皴”画法,体现出山的嶙峋。山的用笔十分细腻,山上的树木以及点点积雪都可以看出。而远处的山着采用留白的处理方法。简单的几笔勾勒出层次与蔓延无边的意境。

国画的细腻与 旷达均在此中清晰可见。让我们感受到了江雪独钓的孤寂以及寄情山水的旷达,是多元的感情载体。

记得唐代诗人王维说过一句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柳宗元的《江雪》里我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水墨画;而在上面的两张《江雪图》里,我读到了:茫茫天地,唯我独立的旷达诗情。古有“诗情画意”之说,我觉得,每一幅水墨画作品都是一首韵味久远的诗歌,需要我们细细体味——品出其形,味出其境!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5/1149847.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