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夫妻暴力心理干预的研究进展

夫妻暴力心理干预的研究进展



第一篇:夫妻暴力心理干预的研究进展

夫妻暴力心理干预的研究进展①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

黄国平张亚林

夫妻暴力是家庭暴力中最常见类型之一,在美国每分钟就有4名妇女遭到关系密切的人的殴打;在被他杀女性中,超过半数是被现在或以前的伴侣所害[1]。2000年中国北京一项民意调查显示[2],33.9%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47.1%的离异者离异是源于强度较大的家庭暴力;2002年一份资料显示[3],国内三地区共计3543个调查对象中,夫妻吵架发生率80.17%,夫妻打架发生率为34.9%。如果不进行干预,夫妻暴力有可能继续或升级(Rosenfeld,1992)。就暴力造成的伤害、配偶自杀或被他杀而言,夫妻暴力所造成的后果是令人震惊的。其它不良结果包括夫妻不满以及抑郁、酒滥用等。夫妻暴力与儿童问题紧密相关。如美国有三分之一儿童出生于婚姻失调家庭,这些孩子更可能与贫困相伴、靠福利生活和有行为问题,也可能不能上学、吸毒,最后入狱。1996年美国福利改革法将促进健康的双亲家庭作为国家目标,并计划每年斥资30亿美元即TANF计划,用于教导夫妻关系交流技巧。促进已怀孕妇女步入稳定、健康的婚姻,并且还为那些低收入夫妻提供训练以改善他们的关系和避免暴力行为[4]。

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本文拟从夫妻暴力的事后治疗和事前预防两个角度来探讨其研究进展,同时对方法学和干预效果作一评价,以期为国内开展此类研究提供参考框架。

一、夫妻暴力的心理干预

由于丈夫对妻子的暴力危害将远远大于妻子对丈夫的(Cantos,et al,1994),所以各种治疗理论和方案选择是建构在丈夫对妻子的暴力事实基础上。各种具体治疗方案的目标不尽完全一致,其最终目标均是消除暴力行为。治疗形式的选择和治疗依从性一般来讲,夫妻共同,治疗会优于个体治疗[56]。但考虑到暴力问题的特殊性,治疗者还是应在充分评估的基础上,决定夫妻共同参与还是分别接受治疗。若暴力行为发生不太严重或不频繁,或者夫妻双方都愿意通过消除暴力而改善关系的话,共同治疗无疑是比较好的选择。它的优点是[7]:使治疗者更准确了解正在发生的暴力;改变夫妻交流方式,帮助丈夫控制愤怒并与妻子沟通;帮助妻子识别危险信号及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等。

如果暴力行为很严重,或者施暴者不愿意降低暴力危险或妻子不愿以平等身份同丈夫一起参加治疗,则建议分别参加小组或个体治疗[7]。施暴者小组治疗能够让施暴者有机会和其他人交流,减少其通常有的孤立和耻辱感。这要求男性为暴力行为负责并有义务终止暴力行为和增加妻子安全感。对受暴者提供支持性小组治疗同样普遍。治疗给予受暴者感情支持和建立自尊的机会;给予社会和法律援助。有人对受暴韩国妇女进行支持性小组治疗,内容包括评估创伤、识别主要问题、处理情感、理解自我、改善应急处理策略和提高女性赋权等。干预后,16例受暴女性的特质焦虑分明显下降,但同时发现其状态焦虑、自尊、抑郁分的变化水平与17例对照组比较并无明显不同[8]。一些希望参加共同治疗的施暴者,治疗者可根据情况要求其先完成小组或个体治疗。①本课题受CMB(美国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资助(项目编号:01-749)依从性是影响治疗形式选择的主要因素。接受施暴小组治疗者常常认为他们是迫于法庭或伴侣的外界压力,因而充满愤怒和对治疗的阻抗。如某研究有526个被推荐治疗的男性施暴者,仅有218人(41%)参加了一次治疗活动,132人(25%)完成了为期10周的短期治疗计划[9]。如何增加治疗依从性是小组或个体治疗的首要考虑问题。有人采用播放戏剧录相/心灵的阴影0让施暴者从内在动机上消除治疗抵抗。戏剧讲述一个年轻男孩眼中的夫妻暴力,当他长大以后也成了夫妻暴力的施暴者。被治疗者出自对目睹家庭暴力孩子的同情,他们学会将习惯化的愤怒反应转化为非暴力行动。在随机试验了106个男性施暴者后,发现观看录相可显著地增加治疗的出席和参与率(Stosny,1994)。

针对暴力发生后的治疗

对暴力发生后的治疗,无论是选择夫妻共同或小组治疗,还是个体治疗方式,所用方法多数是认知-行为治疗。其理论认为暴力行为可以通过儿童期目睹、影视媒体宣传、同伴影响等学习而来。有资料也显示暴力男性更多成长于暴力家庭、目睹或经历夫妻暴力(Hotaling,et al,1986)。同时还显示暴力男性更难以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缺乏冲突解决技巧特别是在婚姻状况中,如研究表明目睹父母暴力的男性在当前的夫妻冲突中有更多负性情感和交流方式,女性有更多负性认知[10]。在新近结婚的夫妻中,有躯体暴力的个体表现为解决问题的技能更少。值得注意的是,在缺乏问题解决技能等方面,受暴和施暴的女性也存在同样的问题(Claerhout et al,1982)。

该治疗方案包括[11]: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夫妻必须学会采用非暴力方式处理婚姻冲突问题。即让夫妻学会更有建设性的冲突解决技巧,而不是单单注重消除负面的攻击行为。学会了有效交流方式和应对问题的策略以后,许多冲突和由此导致的暴力行为将得到避免。其次,要学会愤怒情绪方面的控制技巧如回避、自我劝解、放松。第二,应关注有增加暴力危险的问题如应激、酒使用等。应给予关于暴力基本知识和一些女权主义观点如性别角色教育,让暴力夫妻了解暴力危险和反省自己对暴力的态度。有人把218例社区家庭暴力的男性施暴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进行基于女权的认知行为治疗和过程-精神动力治疗。共有136例完成了治疗,其中79%完成了治疗后两年的暴力行为报告。结果发现两组治疗后疗效没有差异,指出只有依赖人格的男性对精神动力治疗反应较好,而反社会人格的男性对认知-行为治疗的反应较好[12]。认知-行为治疗不仅对一般条件下的夫妻暴力有效,而且对特殊情况的夫妻暴力显示了同样效果。有两个两年随访研究发现,夫妻行为治疗(BMT)可明显降低酒中毒男性患者,对他们妻子的暴力发生率(从48%降至16%)和降低夫妻的言语攻击[34]。2001年,一项研究再次表明,夫妻行为治疗有物质滥用的已婚或同居男性后,可显著地降低毒品使用和增加夫妻间愉快感[6]。

其它如夫妻情感集中疗法(EFT),以成人亲密的依恋理论为基础。它认为紧张的夫妻关系和僵化的交流妨碍彼此感情吸引,后者又将导致夫妻采用负性处理方法去应对关系问题,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这种模式限制了彼此亲近和回应,后者则是情感和依恋的基础。由于它重视夫妻间内心体验和含蓄的交流方式,所以被验证为目前最有可能将紧张关系修复为亲密关系的方法之一[7]。也有认为叙述治疗对治疗有过性虐待和暴力的复杂经历的受暴者有效(Draucker,1998)。

针对暴力发生或升级的预防

许多情况是这种夫妻治疗来得太晚以至无法修补夫妻严重冲突带来的损害,并且有些打算离婚的夫妻不再考虑夫妻治疗。一种可行办法是预防,尽管夫妻当前还处于快乐或冲突不太严重的阶段。它的重要性是由NlMH的研究报告得到认识的(Coie J,et al,l993)。它指出毁坏性的婚姻冲突是产生成人和儿童各种形式的精神病理的内在因素;对夫妻不和的预防具 2 有鲜明的优点,因为它的效果可辐射整个家庭。

各种预防项目中。预防与关系促进教程(PREP)的长期效果得到了最广泛研究。它于20多年前由丹佛大学的两名学者Marklnan H和Stanley S得以最初设计。它要求夫妻共同参加,4-10对或更多夫妻一起学习,然后各自实践并反馈信息。所以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很重要。其主要手段是教导夫妻交流、冲突解决和负性情感反应的调节技巧,以及如何维持和,促进爱、承担义务等。丹佛一项长期研究肯定了PREP的效果[1516]:与对照组比较,干预后3年,研究组仍然保持了高水平的关系和性满意度、较低问题密度。干预后12年,研究组有更积极交流技巧、更少负性交流模式和更好冲突管理技能。干预3-5年后,研究组有更少躯体暴力发生率。同时发现,研究组更少出现关系破裂。在德国和澳大利亚的研究得到类似结,果[1718]。如德国一个研究显示,5年随访,PREP组的离婚率为3%,而对照组为16%(Thurmaier,1999)。2001年,一项更大规模、设计更严密的PREP干预项目再次证明它所起的作用[19]。

最初的PREP主要用于婚前预防干预,目前它已广泛用于婚后有高危因素(如关系紧张、有物质滥用或暴力冲突早期)的年轻夫妻的干预,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毕竟许多夫妻是终生没有暴力行为。PREP已有多种形式的宣传载体如书刊和音像带等。

其它的一些如夫妻交流(CC),是最古老和研究最多的以技巧训练为基础的夫妻预防项目之一(Miler,et al,1976)。主题包括反省和揭露、情感倾听、冲突解决和交流的信息模式内容。要求把每一个内容分解成具体的技巧,使被治疗者都能学会。目前研究最多的是12小时的结构式训练项目,已在美国军队中广为应用(Wampler,1990)。1991年,经过重新设计和更新,CC可用于小组或个体治疗。

二、对夫妻暴力心理干预的方法学

和效果评价针对夫妻暴力的事后治疗研究主要集中在男性施暴者的小组治疗,有少数研究共同治疗。可能原因是后者往往让暴力夫妻误以为妻子也应为暴力行为负责和妻子可能处于更危险境地,如妻子和治疗者讨论了丈夫认为不应讨论的问题,将可能遭到丈夫的报复[11]。许多研究缺少严格意义上的对照,如将完成治疗的男性与中途退出治疗的男性比较,而不少研究表明他们存在人口学上的差异。如退出小组治疗的男性更多为失业、未婚或无小孩、低收入、少教育以及有犯罪史、物质滥用等[20]。一些研究还将有其它方面问题如酗酒或没有决心改过的男性排除在外,影响治疗在更多人群的效果评估。不同研究者采用了暴力、再犯和退出治疗的不同定义和评估方法,影响了研究结果之间的比较。多数研究是短期评估,长期追踪的少。所以有人对夫妻治疗干预暴力行为的效果感到悲观,认为与那些拒绝、退出治疗,的暴力男性相比,让法庭建议接受并完成治疗者本来就存在暴力不严重、低再犯率等特点[2122]。也有研究认为认知-行为治疗无效,如把861对海军暴力夫妻随机分成4组:男性施暴组、夫妻共同治疗组、严格监控组、对照组,在完成12个月的行为-认知治疗后,发现男性施暴组和夫妻共同治疗组暴力情况的各项评估指标没有明显改变[23]。对夫妻治疗持怀疑态度者,假定被治疗者仍接受的是标准夫妻治疗,而后者常常把挽回夫妻关系作为治疗的主要目标。现实中采用的夫妻治疗却与标准夫妻治疗有别,它注重消除暴力行为,不把夫妻关系的结束看作负性结果[11]。如果这样,至少现有资料已证明夫妻治疗对不严重的暴力行为是可行并有效的(O.Leary,et al,1993)。有人在综述有关文献后也得出:夫妻治疗至少在短期内可以减少冲突行为,且在促进婚姻稳定性方面还显示了一定的长期效果[24]。2000年,加拿大学者对夫妻治疗进行了10年回顾后指出夫妻治疗用于暴力问题的治疗进一步加深了对该问题的理解,同时认为治疗模式可能趋向综合,并正在成为暴力治疗的可行选择[25]。

如果说已有资料表明夫妻治疗不是最好干预措施的话,那么PREP出现,却让干预者有了足够信心,尽管目前研究在方法学上仍有可疑之处。其最重要的问题是大多数研究用短期设计去评估长期目标。此外,未经任何干预的对照组更容易出现关系破裂或退出研究,而随 3 机治疗或替代性治疗的对照研究少。无论怎样,至少有29种杂志包括了100余篇独立评估的文章表明:不管是婚前预防,还是婚后关系促进、夫妻咨询、交流技巧训练等心理治疗,在降低夫妻冲突、增加交流、促进快乐和避免可导致家庭解体的负性行为方面有效。且这些效果还体现在低社会经济地位的人群中[4]。

尽管夫妻暴力的心理干预有一些方法学问题值得探讨,但有足够证据表明各种干预已给不同年龄、不同地位的夫妻及家庭其他成员如小孩、老人带来了好处。未来考虑采用更严密的设计(如随机治疗对照以控制混杂变量)和更严格的评估,在不同人群中进一步验证心理干预的长期效果,还须结合成本-效益分析寻找最优化方案。此外,针对女性施暴的干预和进行更早期预防如在学校中添置暴力相关课程的效果研究,也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略)

(原文参见《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年第9期)

第二篇:校园暴力分析及心理干预

校园暴力分析及心理干预

定西市安定区西关小学 743000 燕巧玲

关键词:校园暴力 学生 心理因素 干预

在校园暴力中主要就是校园欺凌。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由于我国是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欺凌过程,蕴藏着一个复杂的互动状态,欺负的同学会对被欺负的同学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心理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在众多的校园暴力事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从学生自身方面,由于行为习惯和文明礼仪问题而引发的校园暴力事件。中学生大多是由本街道各个小学升上来的,也有少量外地转进来的学生,人数上百,形形色色,所以存在的问题也较多。学生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同学也都是陌生的,在原学校长期以来养成的生活习性也不同,行为观念相差比较大,所以,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容易产生摩擦和矛盾。祸从口出,有些学生语言不文明,脏话随口而出,容易产生矛盾,结果同学双方争吵,恶语相向,矛盾进一步激化,发生打架事件,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处理,甚至还会引发社会人员参与的群体斗殴这样的恶性事件。

二、结交一些辍学的同学和社会不良人员,近墨者黑。比如有网瘾的、抽烟的、打牌赌博等等而引发的学生矛盾事件。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往往与社会环境、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着直接关系。当前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化现象、不良风气给青少年造成极大的腐蚀和影响,特别是一些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网络游戏充斥着大量的凶杀械斗,腐蚀学生的心灵,使得学生经不起诱惑,不自觉地模仿,学会了用以暴抗暴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和冲突,致使校园暴力频频上演。再就是社会、媒体对校园暴力事件的过分渲染,及个别学生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对学校责任的过分苛求,助长了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三、因为男女生不正常交往,争风吃醋而引发的校园暴力事件。这类事件往往是由于男女生交往过度,关系不正常而导致的,所以我们男女生之间一定要正常的交往,正确的交往。

四、家庭因素影响。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家庭环境能否让学生健康的成长,起的作用很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父母的个性特点、教养观念和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些学生的父母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偏激,孩子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也总爱用暴力解决问题。一位心理学家说:“家庭是孩子心灵成长的摇篮。只有健康的家庭,才能给孩子健康的成长环境,而一颗健康成长的心灵会在家庭环境中体会到幸福与快乐,反之则不然。”由此可见,父母的教育、家庭的健康都是保持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很多问题可以从父母、家庭里找到原因。

许多家长从小就向学生灌输的是在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错误观念。不少家庭的父母因孩子是独生子女就对其溺爱、娇惯,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有较严重的惟我独尊的畸形心态,形成了遇事只考虑自身利益、漠视他人存在的偏狭性格,一旦自身利益受到了外界的侵犯,就立刻会采取一些极端行为来发泄自身的愤怒。家庭暴力、父母离异,忽视对孩子的言传身教,让孩子满脑子闪现的都是打架斗殴、强者为王的画面,一旦在校与同学发生矛盾,便会发泄出来,打架斗殴也就在所难免了。

五、“哥们”关系,所谓的讲团结,讲义气而引发的校园暴力事件。打群架就是因为同学互相帮忙、好朋友帮助调节问题,结果越调越乱,发生打群架事件。

六、学生心理年龄的原因,在每一届学生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存在某种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性格缺陷问题。首先,从青少年这一群体身心发展的特点看,由于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加之面临考试、升学等诸多人生选择的压力,遇事往往不冷静、易冲动、敢冒险,处理问题也常常不计后果。一旦与同学、老师产生矛盾,就很容易采取一些过激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导致暴力事件的发生。其次,从个别的人格特质看,一部分学生性格偏执、过激,遇事不冷静,钻牛角尖,即使是一个很小的间矛盾或语言摩擦,也会使其难以承受或丧失控制力,就会演化成极端的暴力倾向,催生出校园暴力事件。

针对校园暴力所产生的主要原因,学生如何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呢?

第一、在威胁与暴力来临之际,首先告诉自己不要害怕。要相信邪不压正,终归大多数的同学与老师,以及社会上一切正义的力量都是自己的坚强后盾,会坚定地站在自己的一方,千万不要轻易向恶势力低头。而一旦内心笃定,就会散发出一种强大的威慑力,让坏人不敢冒然攻击。

第二、大声地提醒对方,他们的所作所为是违法违纪的行为,会受到法律严厉的制裁,会为此付出应有的代价,在能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大声呼喊求救。碰到‘下暴’应尽量保持镇静,不要惊慌,有勇有谋地保护自己。无论如何一定要记住‘下暴’者的人数和体貌特征,以便事后及时报警或报告老师。最好还是运用自己的智慧与坏人进行周旋,达到既能保护自己,又能巧妙制服坏人的最佳效果。

第三、如果受到伤害,一定要及时向老师报告或报警。不要让不法分子留下“这个小孩好欺负”的印象,如果一味纵容他们,最终只会导致自己频频受害,陷入可怕的梦魇之中。千万不能因为一时害怕而选择怯懦,不报警只能助长‘下暴’者的嚣张气焰,他们不仅还会不停地来纠缠你,而且还会继续危害其他同学。对学生来说,让“暴力”远离校园,应该从自身做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从而铲除校园暴力滋生的土壤。

每个同学都要树立正气,这样才会形成学校的正气,这就要求我们同学要按中小学生守则要求自己,养成举止文明、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团结互助的好品德和好习惯。

第三篇:压疮研究进展及护理干预发展方向

目录

1压疮的概念„„„„„„„„„„„„„„„„„„„„„„„„„„„„„„„2 2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2 2.1力学因素„„„„„„„„„„„„„„„„„„„„„„„„„„„„„„„2 2.1.1压力„„„„„„„„„„„„„„„„„„„„„„„„„„„„„„„„2 2.1.2剪切力„„„„„„„„„„„„„„„„„„„„„„„„„„„„„„„3 2.1.3摩擦力„„„„„„„„„„„„„„„„„„„„„„„„„„„„„„„3 2.2物理因素„„„„„„„„„„„„„„„„„„„„„„„„„„„„„„„3 2.2.1潮湿„„„„„„„„„„„„„„„„„„„„„„„„„„„„„„„„3 2.2.2温度„„„„„„„„„„„„„„„„„„„„„„„„„„„„„„„„3 2.3导致发生压疮的全身性因素„„„„„„„„„„„„„„„„„„„„„„„4 2.4吸烟„„„„„„„„„„„„„„„„„„„„„„„„„„„„„„„„„4 2.5其他因素„„„„„„„„„„„„„„„„„„„„„„„„„„„„„„„4 3压疮高危人群及危险因素评估„„„„„„„„„„„„„„„„„„„„„„„5 3.1压疮高危人群„„„„„„„„„„„„„„„„„„„„„„„„„„„„„5 3.2危险因素评估表„„„„„„„„„„„„„„„„„„„„„„„„„„„„5 4压疮的预防新进展及护理措施进展方向„„„„„„„„„„„„„„„„„„„6 4.1压疮的预防„„„„„„„„„„„„„„„„„„„„„„„„„„„„„„6 4.1.1保护皮肤的措施„„„„„„„„„„„„„„„„„„„„„„„„„„„6 4.1.2营养支持„„„„„„„„„„„„„„„„„„„„„„„„„„„„„„6 4.1.3促进血液循环„„„„„„„„„„„„„„„„„„„„„„„„„„„„7 4.1.4心理护理„„„„„„„„„„„„„„„„„„„„„„„„„„„„„„7 4.1.5有效的健康教育„„„„„„„„„„„„„„„„„„„„„„„„„„„7 4.2压疮创面的护理„„„„„„„„„„„„„„„„„„„„„„„„„„„„7 4.2.1新型敷料应用„„„„„„„„„„„„„„„„„„„„„„„„„„„„7 4.2.2负压治疗„„„„„„„„„„„„„„„„„„„„„„„„„„„„„„8 4.3压疮管理方面的新进展„„„„„„„„„„„„„„„„„„„„„„„„„8 4.3.1科学地实施压疮护理管理„„„„„„„„„„„„„„„„„„„„„„„8 4.3.2提高护士压疮知识„„„„„„„„„„„„„„„„„„„„„„„„„„8 5压疮研究进展及护理发展方向的展望„„„„„„„„„„„„„„„„„„„„8

压疮研究进展及护理发展方向

【摘要】长期以来压疮一直是临床护理工作中重点研究的问题,其防治一直是困扰临床医务人员的难题,它不仅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而且大量消耗医药护理费用,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影响疾病的康复[1]。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压力性溃疡(压疮)预防及护理进展,包括保护皮肤、改善营养、新型敷料应用、清创、手术治疗,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可减少压疮的发生,缩短压疮治疗的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关键词】 压疮;预防;护理;进展

我国护理资源不足,常常在患者出现压疮时才采取护理措施,而不是运用护理程序去发现和解决患者潜在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在压疮的预防方面提出了许多新概念、新方法。有调查结果显示:护士普遍缺乏压疮预防及治疗知识,对压疮的防治新进展了解不够[2],医务人员缺乏相关知识是压疮防治的主要障碍之一,医务人员预防压疮相关知识亟待改善与更新。促使各国都根据国情制订了相应的预防实践指南,旨在更新护士的压疮知识结构、规范预防护理行为和保持护理措施的一致性,最终达到提高预防效果的目的[3-4]。压疮的概念

压疮最早称为“褥疮”(bedsores),来源于拉丁文“decub”,意为“躺下”,因此容易使人误解为压疮是“由躺卧引起的溃疡”。实际上,压疮可发生于长期卧床的患者,也可以发生在无法站立而长久坐位或强迫体位的患者。压疮是指由于身体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导致的软组织溃烂和坏死[5]。引起压疮最重要、最根本的因素是压力,故称为“压力性溃疡”,简称“压疮”(pressure ulcer,PU)压疮形成的危险因素

2.1力学因素

造成压疮的三个主要原因是压力、摩擦力、剪切力,其中主要是压力起主要作用。2.1.1压力

压力是造成皮肤损伤最重要的因素。压力是指物体垂直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力,最主要的是局部组织持续性垂直压力。压力会造成局部缺血引起周边血管扩张反应,K osiak 等[6]通过研究提出,外界阻断毛细血管的压力是导致压疮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萎缩的瘢痕化及感染的组织,增加了对压力的敏感性[7]。压力作用的大小,持续时间与压疮发生有密切关系,单位面积承受的压力越大,组织发生坏死所需时间越短[8]。压力作用时间与压疮发生有密切关系,不断变化的压力下即使 25.3 k Pa 的压力达 1 h 也不致出现组织变化,但是如果 9.3 k Pa 的压力持续 2 h 就可能引起不可逆的细胞变化,这提示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为患者减轻压力的必要性[9]。

2.1.2剪切力

剪切力是引起压疮的第2位原因。剪切力是施加于相邻物体的表面,引起相反方向的进行性平滑动的力量,剪切力作用于深层,引起组织的相对位移,能切断较大区域的小血管供应,导致组织氧张力下降,因此它比垂直方向的压力更具危害。当身体同一部位受到不同方向的作用力时,就会产生剪切力,剪切力比压力更易致压疮。剪切力作用于组织深层,当患者取半卧位时,身体下滑,与髋骨紧邻的组织跟随骨骼移动,但由于皮肤和床单间的摩擦力,皮肤和皮下组织无法移动,剪切力使这些组织相对移位,因而造成皮肤组织损伤[10]。皮肤挤压、搓拉、各种贴膜的不正确揭开都可造成剪切力。

2.1.3摩擦力

摩擦是机械力作用于上皮组织,能去除外层的保护角化皮肤, 造成皮肤破损,增加压疮的易感性,临床上,床面皱褶,存有碴屑或搬运时拖、拉、扯、拽病人均产生较大摩擦力。[11] 2.2物理因素

2.2.1潮湿

在潮湿的环境下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会增加 5 倍[12]。潮湿可使皮肤的酸碱度发生改变,削弱皮肤角质层的屏障作用,使皮肤表面容易被腐蚀,从而增加细菌增殖和组织发炎的可能。R am say[13]认为,外科手术时使用消毒液或合并其他可引起潮湿的因素时,可增加皮肤损伤的危险。大便失禁或腹泻、伤口分泌物的渗出、发热引起的大汗以及病房内湿度过高,都会使皮肤处于潮湿的环境中。尿液和粪便对皮肤也有刺激作用。据统计,失禁病人发生压疮的机率是一般病人的5.5倍[14]。

2.2.2温度

皮肤压疮与体温的关系密切,已有研究发现,体温每升高1℃,组织代谢的氧需要量增加10%[15],持续压力引起组织缺血时,温度升高将增加压疮的易发性。如果软组织已处于压迫引起缺血的危险时限,当受压区域内组织的温度升高时,将更容易发生

坏死。另外不合理使用热水袋、冰袋灯也将影响局部代谢,或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血供,从而起到有害作用。

2.3导致发生压疮的全身性因素

导致发生压疮的全身性因素主要有感觉丧失,营养不良,组织灌注不足,年龄、体重、精神心理因素。感觉丧失的患者感受不到过度压迫的疼痛刺激,从而不会自动变换体位或者要求变换体位,就容易引起身体某些局部皮肤的过度、长期受压。营养不良是导致压疮的内因之一,也是直接影响压疮愈合的因素,不良的营养摄取或贫血皆会影响伤口的愈合以及免疫力的下降。营养不良以及年老的患者,皮下脂肪减少、萎缩,皮肤松弛,弹性差,沟纹多而深;皮脂腺减少、萎缩,分泌相应减少,使皮肤表面干燥、粗糙,无光泽,不滑润,严重者可出现糠批状脱落;汗腺减少、萎缩,降低了皮肤的排泄功能和调节体温的功能;表皮细胞减少和再生缓慢,使皮肤变薄,皮下毛细血管减少,血液流量降低,直接影响营养的供给,使皮肤更容易受损,伤口愈合更加困难。组织血流灌注不足导致组织缺氧,影响组织的营养供给,皮肤抵抗力下降。压疮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据报道 50 岁以上患者较 50 岁以下患者发病率高出 7~8 倍[16]。老年人、消瘦者、体温过高或过低者、精神抑郁者均易发生压疮。消瘦者较肥胖者发生压疮的概率高[17],但肥胖的危重患者脂肪组织血液供应相对较少及活动困难,在床上翻身时易被拖拉,从而导致压疮的发生。已有报道,83% 的临床压疮是发生在疾病的早期[18]。在护理实践中也发现,急性损伤患者早期易发生压疮,有报道急性损伤患者早期发生压疮与患者应激应对状态有关[19]。当一个人处于情绪紧张状态时,肾上腺增加糖皮质激素的生成。已经证明,在情绪激动或负性心理的情况下,可以抑制免疫系统功能,使细胞活性白介素-lβ明显下降,胶原蛋白的合成被抑制[20],而这又使组织更易于分解从而延迟创口愈合。

2.4吸烟

现代研究发现,烟草中的古丁有收缩血管和使血管硬化的作用,可加重皮肤及伤口区域的缺血坏死。吸烟者压疮的危险性显著加大,吸烟量与压疮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有报道称吸烟者足跟压疮发生率是非吸烟者的4 倍[21]。

2.5其他因素

①药物。患者长期使用镇静剂类固醇导致机体抵抗力及活动能力下降也是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②医疗条件。医疗设施、人力、护理技术等医疗条件对压疮的发生有明显影响。

3压疮高危人群及危险因素评估

3.1高危人群

高危人群的拟定是根据英国皮肤及伤口护理中心[22]和美国国家PU顾问委员会提供的资料并结合我国临床实际共同拟定的,具体如下:(1)意识不清、大小便失禁、感觉、活动力及运动力减弱或消失;(2)危急重症、严重的慢性或终末期疾病;(3)营养失调严重、中度以上贫血、极度瘦弱;(4)严重脱水、严重水肿;(5)疼痛及其他原因所致固定:如骨折、上支架、石膏等;(6)心血管疾病:心衰、DM及其他疾病所致周围血管疾病;(7)腰以下手术、手术时间> 2h的手术;(8)组织创伤、烧伤、烫伤等;(9)长期使用镇静剂、类固醇、毒性药物;(10)入院时已有PU、陈旧性PU史(1年内)。年龄≥ 65岁,非体检病人。

3.2危险因素评估表

应用压疮危险因素表(RAS)评估病人情况是指导临床护理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压疮的关键一步。美国的压疮预防指南推荐应用Norton和Braden2种量表,尤其是Braden评估量表被认为是较理想的压疮RAS,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为平衡,使用Braden评估量表对高危病人采取干预措施后,压疮的发生率下降50%~60%[23],目前已在世界上多数医疗机构中应用。Braden量表包含6个被认为是压疮发生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即感觉、活动、潮湿,运动能力、营养、摩擦力和剪切力。这6个方面除了“摩擦力和剪切力”为1~3分外,各项得分均为1~4分,每个因素分为4个分值等级,总分6~23分,评分分值越小压疮发生的危险性越高,18分为压疮发生危险的诊断界值。15~18分提示轻度危险,13~14分提示中度危险,10~12分提示高度危险,9分以下提示极高度危险。Braden评估表在临床上应用于老年病人、重症监护病房(ICU)病人、骨折病人围术期及外科病人围术期均能作出准确的风险评估[24],有利于采取对应的护理措施,合理利用护理人力资源,以科学的方法防治压疮。评估除在病人入院时进行外,还强调在入院后定期或随时进行,因随着治疗的实施或病程的进展,入院时不存在的或潜在的危险因素会产生并表现出来,随时评估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遏制压疮风险。建立压疮三级监控管理网络,及时申报,同时与病人及家属做好口头或书面沟通,提高病人及家属对压疮护理的认知和依从性,取得较好的护患沟通和法律保护的效应。

4压疮的预防新进展及护理措施进展方向

压疮的预防主要在于加强支持疗法和健康教育,消除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注意局部护理与患者全身情况相结合的综合预防。预防措施主要有缓解压迫、减少摩擦力和剪切力、防止潮湿、增加营养等。

4.1压疮的预防

4.1.1保护皮肤的措施

(1)间歇性解除压力是有效预防压疮的关键。护士在工作中应端正态度,加强巡视,定时翻身。各文献显示,目前临床已普遍重视患者的体位变换,每 1 h~2 h 翻身 1 次是预防压疮的简便而有效的方法[25]。与传统的 90°翻身法相比,30°侧卧更换体位法可有效缓解骨突部位压力,提高预防压疮的效果[26]。翻身顺序为右侧 30°卧位→左侧 30°卧位→平卧位循环进行,同时双下肢屈曲稍错开位,两膝间垫软枕,以免骨突处皮肤互相受压。采用 30°翻身法,使两侧髂嵴和股骨粗隆避免承受身体垂直压力;身体一部分重力落在软枕上,另一部分重力落在髂嵴与骶尾之间的组织-臀大肌平面上,较好地分散了压力,有利于骨突部位的血液循环。(2)预防压疮的工具减压设施包括动态减压设施和静态减压设施两种,动态减压设施如气垫床是预防压疮的理想方法,利用电子充气泵定时充气或排气,从而改变身体与床垫的接触部位,减轻局部受压;气垫床表面有许多微孔,能喷出少量空气,保持皮肤干燥。静态减压设施,如泡沫床垫、水床等,通过增加受力部位的面积减轻局部压力,达到预防压疮的目的。各种小型软垫的局部应用也能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从而降低髂嵴、股骨粗隆部压疮的风险。(3)减少摩擦 保持床单平整无皱褶,无渣屑,注意随时检查清理。更换被服时,不能拖、拉等,以避免因摩擦而使皮肤受损。(4)清洁皮肤时应用温水及中性清洁剂;皮肤干燥可使用润肤露;易潮湿浸渍的皮肤可使用保护膜;赛肤润是美国卫生保健政策和研究机构(AHCRP)推荐的按摩油,按摩 1 min 迅速经皮吸收,形成脂质保护膜,有效限制水分流失,同时可防止尿液、汗液等浸渍,缓解局部受压后红肿现象,加速软组织瘀血、瘀斑的吸收,每天使用可增强皮肤抵抗力,保护受压部位皮肤[27]。

4.1.2营养支持

营养不良是导致压疮的内因,又可影响压疮的愈合。低营养摄入是指患者每日热量摄入低于 1100 kcal 或蛋白质摄入低于 50 g,而蛋白质是机体组织修补所必需的物质,这就表明该患者具有发生压疮的高风险[28]。纠正低蛋白血症、改善营养状况,是预防和治疗压疮的根本措施。因此,对于长期卧床、恶病质等危重患者,应当根据情况给予高蛋白、高纤维素膳食。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饮食。必要时,静脉补液、输注高营养

液体,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及组织修复能力。应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针对性进行营养供给,予高蛋白、足热量、高维生素膳食,以增加机体抵抗力和组织修复能力。此外,给患者适当补充硫酸锌等矿物质,可促进压疮的愈合[29]。对Ⅳ度压疮一直不愈的,可静脉滴注复方氨基酸及抗感染治疗。低蛋白血症患者可静脉输入血浆和人血白蛋白,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不能进食者采用完全胃肠外营养(TPN)治疗,保证每日各种营养物质的供给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有条件的医院高危人群可以联系营养师制订营养方案,共同调整饮食结构,酌情给予高糖、高糖蛋白、高维生素C饮食。

4.1.3促进血液循环

经常进行温水擦浴,局部按摩,定时用擦红花酒精或红花油等按摩全背或受压处,达到通经活络,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状况,增强皮肤抵抗力。但有关研究[30]报道,按摩无助于防止压疮,因软组织受压变红是正常皮肤保护性反应,会自动褪色,如持续发红,则表明软组织损伤,按摩必将加重损伤程度。所以正确的按摩很重要,按摩可应用于皮肤无发红的部位,对受压部位进行推拿,可取得满意的效果[31]。

4.1.4心理护理

压疮多发生于长期卧床的年老或脊髓损伤、肢体瘫痪等生活不能自理者,往往因病程迁延而感到痛苦,易产生急躁、焦虑、孤独、悲观、绝望等消极自卑心理,对疾病的治疗失去信心,护理人员应采取各种沟通技巧和病人进行沟通,耐心安慰积极疏导,提高病人心理承受能力,消除不良心境,促进身体早日康复。

4.1.5有效的健康教育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知识宣教,介绍压疮发生、发展及治疗护理的一般知识,得到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并教会家属一些有关压疮预防措施,如勤换体位、勤换洗、勤检查、勤整理、勤剪指甲防止抓伤皮肤等,使患者及家属能积极参与自我护理,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自觉配合医护治疗,尽早从疾病和伤痛的负性情绪中解脱出来,以促进机体免疫机制的恢复[32]。尽可能避免使用约束带与镇静剂;协助患者做全关节运动;促进早期离床活动。在压疮护理中预见性是第一位的,对患者进行充分评估的基础上,找出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最优化方案,及时发现潜在性压疮的部位,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把压疮消化在萌芽状态。尽可能使患者感到舒适,避免痛苦,同时考虑患者的价值观和愿望,以最少的资源发挥最佳的效果,以改善压疮治疗的效益成本比,使压疮护理走向制度化、程序化、人性化、科学化[33]。

4.2压疮创面的护理

4.2.1新型敷料应用

在高危人群可能受压部位贴敷新型敷料保护是临床预防压疮的重要手段。湿性愈合理论促进了新型敷料的产生。湿性环境不仅能够阻止细菌侵入、减低疼痛、减少炎症,而且能够促使伤口产生多种促进愈合的生长因子,如白细胞介素-

1、表皮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β等。湿性敷料包括多种,如聚合物膜敷料、聚合物泡沫敷料、藻酸盐敷料、水凝胶敷料、生物膜敷料等。近年来,银离子敷料治疗压疮已被广泛应用,具有抗菌和促进肉芽组织再生的作用[34]。Jean-Francois BISSON 等研究证明,在皮肤慢性炎性伤口的愈合过程中,银离子敷料显现出极强的抗炎作用。该敷料是一种浸渍有硫酸银的聚酯纺织物,其中的硫酸银逐渐释放,游离出银离子,发挥其强大的抗菌作用,对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普通变形杆菌、乙型溶血型链球菌等细菌均具有抑菌作用。对照实验显示,15 d后小鼠慢性炎症宏观评分从 6.0±0.3 降低到 0.3±0.3,P=0.0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5]。另外一项由42 例压疮患者(面积>200 cm2)组成的对照研究表明,患者清创手术后,使用银离子敷料合并负压吸引治疗的患者住院时间仅为 7.5 d,而仅使用负压吸引治疗的患者住院时间为 19 d,P<0.041[36],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4.2.2负压治疗

负压技术是治疗慢性伤口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植皮或清创术后,根据创面选用面积适宜的生理盐水纱布和手术半透膜覆盖创面,其下放置多侧孔的 14-0 吸痰管,连接负压吸引装置,持续 24 h 引流。负压维持在 16~60 k Pa 为宜。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接口有无松动、敷料是否呈真空状态等。持续地负压吸引可彻底清除创面及皮片下渗液、渗血,加速组织消肿;同时,能有效去除乳酸,保证了创面愈合所需的氧及营养成分。另外,负压吸引使皮片与创面良好贴附,促进了新生毛细血管的生长,有利于创面愈合。

4.3压疮管理方面的新进展

4.3.1科学地实施压疮护理管理

建立责任护士、护士长、护理部三级监控网络,实施压疮三级监控管理。落实入院评估、压疮高危筛查,发现压疮高危患者及发生压疮及时报告,管理小组预防指导、压疮追踪等措施,进一步加强预防压疮的几个重要环节管理,有效预防患者住院期间压疮的发生。莫桂英[37]报告实施三级监控管理流程前后高危患者压疮发生率由6.14%下降到 2.14%。

4.3.2 提高护士压疮知识

护理管理者应重视护理人员压疮防治知识的培训与更新,通过讲座、继续教育、护士长培训班等形式进行压疮防治新进展的培训。护理人员也应主动通过多种渠道学习与提高,除熟知皮肤的正常生理、压疮形成的原理外,在护理患者时能正确执行评估及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达到最大的预防效果。

5压疮研究进展及护理发展方向的展望

压疮是由活动减少和功能损害引起的一个潜在的具有很大危害性的并发症,它形成过程迅速,治疗过程漫长。由于压疮发生机制不明,诱发因素众多,需要全面分析并评估其风险,因此有效的护理干预,良好的护理始终是防治压疮发生的前提。充分认识其危害,努力探索预防和治疗压疮的新方法、新技术,是每一名护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预防压疮发生的重要措施。压疮患者往往病情危重,病程长,机体免疫力低下,如何有效地对压疮进行护理干预,降低并发症,是护理工作者面临的重大挑战。目前,新疗法、新措施不断涌现,其中银离子敷料治疗压疮的效果已被大量研究证实。国外的相关报道也很多,但在银离子敷料的制备及使用过程中仍然有许多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例如,银离子促进压疮愈合的最佳浓度尚未得到验证。因此,寻求一种更加高效、经济、低毒的新型银离子敷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之一。

参考文献

1.王翠茹.压疮的临床护理进展.天津护理,2006,14(1):58-59.2.谢小燕,刘雪琴.对护士压疮防治相关知识现状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67-68.3.蒋琪霞,刘云.成人压疮预测和预防实践指南 [M].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1-3.4.蒋琪霞.全球压疮预防指南的作用评价及其执行现状 [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8):869-872.5.崔焱.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6-162.6.K osiak M,K ubicek W G,O lson M.Evaluation ofpressure as a factor in the production ofischiokaulcers [J].A rch Phys M ed R ehabil,1985,39(11):807-812.7.叙淑云.压疮 14 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4):641.8.崔焱.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6-162.9.何华英,杜峻,王素芳,等.压疮危险因素预测及预防护理研究进 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9):803-805.10.叶磊,廖燕.气垫床对卧床患者局部受压程度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 志,2007,42(4):369-370.11.谢小燕,刘雪琴.对护士压疮防治相关知识现状的调查[J].中华护理 杂志,2005,40(1):67-68.12.刘红,付小悦.压疮危险因素评估及预防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 理,2007,7(2):50-51.13.R am say J.Pressure ulcer risk factors in the operating room [J].A dv W ound Care,1998,11(3):5-6.14.王彩凤,巫向前.压疮形成的机制研究进展 [J].护理学杂志,2007,22(1):74~77.15.叶丽花,吴海勤.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与压疮预防的循证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4): 36.16.周萧.浅谈压疮护理[J].当代医学,2008,14(8):134.17.廖林英,韦素惠.压疮危险因素预测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5):96.10 18.王 泠.压疮的管理(一)[J].中国护理管理,2006,6(1): 62.19.杨德彦,王秀平.压疮形成的原因分析[J].西南军医,2004,4(6):77.20.Matlhorod A.Decubital Ulcer Theory Development in Nurs-ing[J].Nurs Times,1994,(3): 60.21.彭翠兰,刘梅.临床压疮患者原因分析及对策[J].当代医学,2009,15(3):121.22.Marten Butcher.NICE Clinical Guidelines: Pressure ulcer risk assessment and prevention-a review[M].Wood wide wounds,UK, July 2001.996-997.25.23.谢小燕,刘雪琴,李漓.应用Braden量表评估压疮危险因素.中华护理志,2004,39(12):941-942.24.董晓江,吕巧英.压疮防治进展[J].护理研究,2010,24(6):1516~ 1517.25.何华英,杜峻,王素芳,等.压疮危险因素预测及预防护理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9):803-805.26.朱文芳,胡克,范湘鸿,等.30°侧卧更换体位法预防压疮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7,22(22):48-49.27.鱼秋玲.赛肤润在预防压疮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4,19(12):40.28.Choo TS,Hayter M,Watson R,et al. The effectiveness of nu-tritional intervention(s)and the treatment of pressure ulcers-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Practice,2013,19(S1):19-27.

29.靳宏征.压疮的预防与护理进展[J].全科护理,2009,7(9):2532~2533.30.王泠.压疮的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06,6(1):62-64.31.谢鸿,蔡淑珍,何永莲.应用活络油预防压疮的观察与护理[J].现代护理,2006,12(3):235-236.32.张先云,黄会玲.脑血管意外患者压疮的预防及护理.淮海医药,2006,24(1):62-63.33.吴金花.褥疮预防及治疗的进展.实用护理杂志,1997,156(12):169.34.Kinglsey A. The wound infection continuum and its applica-tion to clinical practice [J]. Ostomy Wound Manage,2003,49(S7A):1-7.

35.Bisson JF,Hidalgo-lucas S,Bouschbacher M,et al. Effects of TLC-Ag dressings on skin inflammation [J]. Journal of Der-matology,2013,40(4):463-470.

36.Diego F,Herrera MD,Jason G. Silver Negative Pressure Dre-ssing With Vacuum -assisted Closure of Massive Pelvic andExtremity Wounds[J].ClinicalOrthopaedics and Related Res-earch,2014,472(8):830-835. 37.莫桂英.改进管理流程对预防压疮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15(4):70-71.

第四篇:心理危机干预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大家下午好。很高兴能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在这里跟大家汇报自己参加培训后不成熟的感悟与思考。这次的培训是在华中师范大学,以讲座学习为主,参观了华师大的心理发展服务中心并于其他院校的老师进行了交流。由于时间所限,我仅就学习中感触最深的一点和交流中引发的一点思考做一个简要汇报:

学习中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我们指导员在心理危机中的角色定位究竟是什么。

1.辅导员应扮好心理危机“处理过程参与者”

辅导员工作侧重点主要在于平时对学生的关心关爱、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对心理危机苗头的发现与辨别等;工作内容主要是关注发展性危机,协同专业心理健康助人者,进行预防性干预,如做好心理普查、危机排查等工作。根据心理危机各阶段的特点,辅导员应偏重于进行全程性、动态性管理,定期访谈,定期排查,及时与专业心理助人者共同研判状态。在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或者心理危机预防中,应更偏向于价值观的引导,解决心理危机的思想根源。在心理危机突发事件中做好陪伴和与各方的协调以及学生相关情况的及时提供。觉得我们也应该效仿一些高校,细化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应急手册,一方面明确各部门权责,另一方面提供指导型工作流程和范例式处理办法,使指导员拿来能用,用之有效,事后无责。

2.辅导员不应扮演“庇护者”的角色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下,学生问题的处理不再像过去那样可以简单粗暴,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利,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这一导向下,我们容易产生同情心理,犯过渡保护的错误,最终错误的扮演了“庇护者”的角色。我们应当学会甄别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当做思想问题谈心谈话了事,而是需要提高我们的敏感性,自己迷惑和无法把握时及时转介。

3.辅导员不应当扮演“专业人员”的角色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有别于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主要充当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至于业务上要求辅导员掌握心理学基本理论、心理辅导等相关知识,为的是把握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更好地开展工作,而不是要求其代替专业人士从事心理危机的诊断和干预工作。这背后有三个原因:一是辅导员如果兼具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心理辅导者的角色,会引起角色冲突。心理危机干预或者辅导要求遵循价值中立原则,而思想政治教育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二者的冲突是显而易见的。二是心理危机干预中,辅导员面临着相当大的专业受限性,所以真的很难做出准确判断。三是法律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十六条和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 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教育;配备或者聘请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人员,并可以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心理咨询人员发现接受咨询的人员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应当建议其到符合本法规定的医疗机构就诊。也就是说法律只赋予我们进行心理健康说明教育的权利,并且明令禁止我们进行任何形式的心理治疗和心理障碍的诊断。此外,现阶段关于心理危机干预问题方面的管控制度局限于如何从源头来解决问题,从而忽略了对心理干预的指导员法律途径的保护以及进行不科学的心理危机干预所造成的后果的法律责任的认定,这也导致了我们指导员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心理问题问题谈虎色变。所以我们应当对二级学院的生活辅导室有一个更加清晰明确的作用定位,从宏观制度上细化明确指导员的权责义务,促使指导员健康教育职能的有效发挥。

在交流中引发的思考就是我们指导员在心理危机工作中应重视体育锻炼的作用

体育锻炼对心理危机的积极作用是取得理论界和一线工作者一致认可的有效办法。大家总会听说这个官员那个老板不堪重负自杀了,娱乐明星今天吸毒明天抑郁后天离婚了,但你很少听说从事体育工作的人员出现诸如此类的情况,我想可能算做是一种证明吧。

所以,我们应引导学生积极投入体育锻炼,观看体育比赛。结合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组织大量学生真正喜欢的体育赛事和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锻炼,在培训、资金、场地、设备上给予大力支持,通过组织许多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体育锻炼,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尝试建立学生工作与体育工作的协调配合机制,让学生工作部门与体育工作部形成合力,大力提升校园的运动氛围,让体商建设工程更上一层楼。这样才有可能取得体育场对网络游戏这场攻坚战的胜利。再如我们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观看大型赛事,给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伴随着比赛的无限激情与跌宕起伏的是观众们的呐喊、鼓掌和感动,可以使他们压抑着的评判欲和表现欲得以释放。如果你去过辽宁主场,喊过辽宁,削他这样的口号。就一定能感受到这种作用的真实存在。此外,我们也应当强化心理训练和团体训练,全方位保护学生脆弱的心灵。寻求传统课堂理论性质健康教育教学的改革,大力提倡心理训练和团体训练,将其制度化体系化,努力实现在活动中教育,在笑声中学习,在快乐中思考。

以上即为我此次学习的一点感悟和一点思考,由于并非心理学专业出身,以上感悟和思考会存在大量不科学的结论和内容,也希望大家给与理解和原谅。最后,再次感谢学生工作部能给我们这样一个出外参观学习提高的机会,让我们真正的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更加认识到了自己业务上的巨大短板与显著差距,让我们明确了努力方向。

谢谢大家!

第五篇:心理干预调研报告

新坝镇中心小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调研报告

在素质教育稳步推进的今天,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新时期,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重视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及关注的热点,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势在必行。新坝镇中心小学收到 张掖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调研的通知后,高度重视,做了周密部署,安排分管安全的副校长专门负责该项工作,成立了调研小组,向各校区下达了调研任务。

通过为期一个月的调研,各校区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为及时疏导、有效干预校园师生心理危机,避免或减少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伤害事件的发生,及时、有效、稳妥地处置校内可能发生的各种心理危机事件,奠定了基础,中心校总结了各校区有益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经验,形成了该心理干预机制。

一、预防教育

立足教育,重在预防,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善待人生;应对学生进行自我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愉快接纳自我,积极发展自我,树立自信,消除自卑;应对学生进行危机应对教育,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危机,人们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危机,同学们的哪些言行是自杀的前兆,对出现自杀预兆的同学如何进行帮助和干预。心理辅导室通过课程、广播、讲座等多种途径在学生中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现代健康观念,针对学生中广泛存在的环境适应问题、情绪管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学习方法问题等开展教育;组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学校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通过主办主题鲜明的特色班会,帮助学生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干预对象 存在心理危机倾向与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是我们关注与干预的对象。确定对象存在心理危机一般指对象存在具有重大影响的生活事件,情绪剧烈波动或认知、躯体或行为方面有较大改变,且用平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暂时不能应对或无法应对眼前的危机。

对存在下列因素之一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高危个体予以特别关注:

1.情绪低落抑郁者(超过半个月); 2.过去有过自杀的企图或行为者;

3.存在诸如学业失败、躯体疾病、家庭变故、人际冲突等明显的动机冲突或突遭重挫者;

4.家庭亲友中有自杀史或自杀倾向者; 5.性格有明显缺陷者;

6.有强烈的罪恶感、缺陷感或不安全感者; 7.感到社会支持系统长期缺乏或丧失者; 8.有明显的精神障碍者;

9.存在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或其它可能对自身、他人、社会造成危害者。

对近期发出下列警示讯号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的重点干预对象及时进行危机评估与干预:

1.谈论过自杀并考虑过自杀方法,包括在信件、日记、图画或乱涂乱画的只言片语中流露死亡的念头者;

2.不明原因突然给同学、朋友或家人送礼物、请客、赔礼道歉、述说告别的话等行为明显改变者;

3.情绪突然明显异常者,如特别烦躁,高度焦虑、恐惧,易感情冲动,或情绪异常低落,或情绪突然从低落变为平静等。

三、早期预警

做好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警工作,做到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变化早发现,早通报,早评估,早治疗,信息畅通,快速反应,力争将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消除在萌芽状态。

(一)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排查制度每届新生入校后,由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观察,安排进行心理测试,在四年级建立心理档案,并对重点学生进行特别跟踪,掌握其心理动向。

(二)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汇报制度

为掌握全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发展,随时掌握高危个体的心理状况,学校建立学生心理问题报告制度。

在学生层面,培养班级心理委员,负责本班同学心理健康健康方面的联络,对班级内出现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初步判断,并报告班主任或心理辅导老师。

在班主任层面,心理辅导站根据工作需要对班主任进行基本的心理健康水平甄别和基本的心理辅导技能的培训,增强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了解。

(三)建立心理咨询老师学生心理危机报告制度 心理咨询老师在心理咨询期间发现学生存在较严重心理危机、超出学校心理咨询范围的,应在当天将相关信息报告给学校相关领导,并及时通知学生家长做好转介工作。

四、干预措施

对于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学校根据其心理危机程度实施心理危机干预。

(一)建立支持系统

学校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态,在学生中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良好人际氛围。

全体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经常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与学生交心谈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心理辅导员、学生干部对有心理困难的学生应提供及时周到的帮助,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心理辅导站站长负责与个别学生的谈话和跟踪访问,动员有心理困难学生的家长、朋友对学生多一些关爱与支持,必要时可以要求学生亲人来校陪伴学生。

(二)建立治疗系统 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应进行及时的治疗。对症状表现较轻危机程度不高者,以在校接受心理辅导为主。对症状表现较重者建议到相关医院的心理门诊接受咨询、治疗(必要时接受药物治疗)对症状表现严重、危机程度很高者,必须立即将其送医院等专业精神医院治疗。

(三)建立阻控系统

对于学校可调控的引发学生心理危机的人事或情景等刺激物,协调有关部门及时阻断,消除对危机个体的持续不良刺激。对于危机个体遭遇刺激后引起紧张性反应可能攻击的对象,学校应采取保护或回避措施。

(四)建立监护系统

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在校期间要进行监护。

(五)后期跟踪因心理危机而休学的学生申请复学时,除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办理外,还应向所在学校出具学校认可的心理疾病康复证明。

学生复学后,学校对其学习生活进行妥善安排,帮助该生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引导同学避免与其发生激烈冲突。班主任对其要密切关注,了解其心理变化情况。心理咨询老师每月与其谈心一次,并通过周围其他同学随时了解其心理状况。

对于因有强烈的自杀意念或自杀未遂休学而复学的学生,学校要对他们给予特别的关心,安排班主任、任课老师、学生干部等对其密切监护,制定可能发生危机的防备预案,随时防止该生心理状况的恶化。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对他们保持密切的关注,组织心理咨询老师和专家对其进行定期跟踪咨询及风险评估。

各工作人员要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着教育为主、及时干预、跟踪服务的原则,畅通学生心理危机的早期预警通道,经常性地对本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逐一分析。对学习困难学生、经济困难学生、适应困难学生、突然遭受重大打击等的学生给予特别关注,随时掌握心理危机高危学生的心理变化。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5/1149832.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