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戏剧名作欣赏文章

戏剧名作欣赏文章



第一篇:戏剧名作欣赏文章

戏剧名作欣赏

话剧是一门非常有感染力的舞台艺术。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话剧,都是现时社会的缩影,作家将社会共性的东西集结起来,再由演员表达出来,深沉又热烈。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戏剧的艺术魅力首先在于它形象生动、雅俗共赏;其次在于它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更在于它张扬社会理性.成为播撒于民众心底的及时雨。

记得有一次课上,看完《暗恋桃花源》之后,一位同学困惑这作品的主题是什么,当时自己也不很明白,但却不求甚解。老师讲完这部作品的主题后,只觉得有些毁三观,其实很多东西,自己看着好就好了,若非搞科研这种不得不严谨的对待,不必强求用别人的认知来颠覆自己。看一部话剧,也许令你放松,你愉悦了自己,你有所感悟,这便是收获了,不必拘泥于它形式的东西。

戏剧是用来品的,或许它没有像电影那般跌宕起伏,没有像偶像剧那般唯美梦幻。但,同时,它不像电影那样商业化,更不像偶像剧仿若水面上的泡沫那般不堪一击。戏剧是通过演员表演故事来反应社会生活的一种综合艺术,它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等等多种的形式,生动形象,避实就虚,很好的将人生搬到了舞台上,让人若有所思。

戏剧中,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剧本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相隔千万里,跨越若干年,都可通过幕、场变换集中在舞台上展现。虽然戏剧的表演中存在着诸多的限制。

戏剧起源于古希腊。与古希腊戏剧和古典梵语戏剧相比,中国古典戏剧更具有世俗的内容。比如同样是反抗暴虐的悲剧主人公,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是个神话人物,而关汉卿笔下的窦娥是个普通民女。而且可以想像,关汉卿写出的这样一部感天动地的大悲剧,可能有现实的生活依据,而通过戏剧的形式把对天地间不公的怨恨之情尽情地发泄了出来。中国古典戏剧中与《西厢记》构成双璧的,是明人汤显祖的《牡丹亭》。汤显祖是一位举起“至情”的大旗的戏剧家,他在《牡丹亭记题辞》中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游园惊梦》能在中国舞台上久演不衰,也是因为“至情”之感人之深。中国20世纪后半叶的戏剧经典之作当属老舍的《茶馆》(1958),这部以一家茶馆的兴衰反映中国半个世纪历史风云的剧作后来到很多国家演出过,获得极大成功。有的外国观众说看了《茶馆》就知道中国为什么要发生革命。《茶馆》的演员表演艺术的成就更是令外国同行称赞。乌克兰导演列兹尼科维奇看过《茶馆》后认为,像于是之这样的表演功力只有老一辈的莫斯科艺术剧院的演员们才能达到。

个人而言,比较喜欢莎翁的戏剧。他的一些名言,不浮夸,不晦涩,不空洞,简洁而富有内涵。莎士比亚写到:一件伟大的事业担负在一个不能胜任的人的身上。….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他没有坚强的精力使他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了,这重担他既不能掮起,也不能放下….”当然,人们会更被这一段永远吸引着人类良知的哈姆莱特的著名独白所吸引: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天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这句至理名言,已经伴随着不知多少代人走过了他们如歌、如烟的岁月。每一句话都蕴涵着无限的力量。

莎士比亚一生中最著名的剧作有合称为“四大悲剧”的《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而喜剧创作中,诗意盎然的《仲夏夜之梦》、惩恶扬善的《威尼斯商人》和歌颂爱情又探讨人性的《第十二夜》,深受观众的喜爱。此外,莎士比亚在类型众多的剧本中,塑造了数以千计的各式各样的人物,丰富了戏剧艺术的人物画廊。上自高贵的国王大臣,下至普通的平民百姓,性格各殊,面貌各异。即使是同一阶层的人物,如莎氏所创造的帝王将相凯撒、理查三世、亨利四世、亨利五世、麦克佩斯、李耳王等,既有其作为统治者的共同特点,更有其不同的个性,可以说没有一个是雷同的、相似的。再以莎氏笔下的一系列鲜明生动的女性形象而言,朱丽叶、鲍西娅、考狄莉亚、黛丝德蒙娜、奥菲利娅等,也决非用善良、真挚、热情等词语所能概括的。至于一些被公认的突出的艺术典型,如汉姆莱特、奥瑟罗、夏洛克、福斯泰夫等,更是人各一面,呼之欲出。

幸福在于当下,而非荒诞与虚无的未来。一场喜剧,一场悲剧,两种戏在同一个舞台上演。这个舞台就是我们自己的人生,悲剧和喜剧,交错着纠缠着在上演,破碎的片段,贯穿了时间。

第二篇:选修课程《中外戏剧名作欣赏》教学总结

选修课程《中外戏剧名作欣赏》教学总结

在戏剧天地里自由翱翔----选修课程《中外戏剧名作欣赏》教学总结

本学期15-19周,高二进行了选修课程《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课文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是希腊时代的戏剧名家索福克勒斯和他的代表作《俄狄浦斯王》。这部剧作是西方戏剧的里程碑。亚里士多德称这部悲剧是一个“典范”。主人公那种对于“真相”的蝎子式的叮问精神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教材以该剧为典型介绍了戏剧对于“完整性”的要求以及“悬念”、“冲突”、“高潮”、“结局”等结构性因素,结合第三场讲解了戏剧最具魅力的“突转”设置。

第二单元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莎士比亚及其《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不仅属于他的时代,而且属于所有的世纪”。(本·琼生)该单元提供学生选读的是剧本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月夜幽会”(第二幕第二场)。结合这一场的赏析着重引导学生了解,爱情应该是一种“美的情感”。

第三单元是中国戏剧经典《牡丹亭》和它的作者汤显祖。中国的戏剧与西方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和美学特征。汤显祖是堪与莎士比亚媲美的戏剧大师。《牡丹亭》以杜丽娘与柳梦梅“以情而死、为情复生”的“死去活来”的曲折经历为主线,展示了封建社会“情”与“理”的尖锐冲突,用生花妙笔绘出了以杜丽娘为中心的正反两方面的众多人物的鲜明性格与冲突,富于抒情色彩与社会内涵。学生可以结合欣赏大师的精湛表演一窥中国古代戏剧的奥妙,并了解“生旦净末丑”诸行的区别及其所饰演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第四单元是欧洲著名喜剧艺术家莫里哀和他的代表作《伪君子》。喜剧是戏剧中最受观众欢迎的剧种。《伪君子》是讽刺喜剧的巅峰之作,它对于伪善的揭露淋漓尽致。别林斯基说:“击中伪善这条多头毒蛇的人是伟大的。”莫里哀因其对人性的丑陋的鞭挞而永驻史册。通过对《伪君子》第三幕的赏析,学生可以了解什么是喜剧、喜剧的美学特征和创作方法。教材中还以达尔杜弗为例,探讨了喜剧人物的扁平性质。

第五单元是北欧的剧作家易卜生和他的代表作《玩偶之家》。这部被称之为“现代妇女的解放宣言”的剧作,曾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引起过巨大的轰动。可以说,娜拉告别丈夫时的关门声至今还在全世界回响着。“事件”在戏剧结构中的举足轻重的位置,细致而微地分析了《玩偶之家》中两个“事件”如何引爆了人物性格之间的冲突并使其跌宕有致地展开,把戏剧推向激动人心的高潮。

第六单元是俄国现代剧作家契诃夫和《三姐妹》。契诃夫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而且,他的戏剧创作具有很强的现代性。正如曹禺所说:“契诃夫给我打开了一扇大门,我发现,原来在戏剧的世界中,还有另外的一个天地。”《三姐妹》没有人们在一般戏剧中常看到的曲折的情节、激烈的冲突和传统意义上的“反面人物”。戏剧的结尾既有对于即将到来的冬天的悲怆,也有对于冬天之后的春天的希冀。教材要求学生在笼罩全剧的迷雾般的“情调”中去摸索和探求人生的意义和对于永恒的渴望。

第七单元是我国现代的戏剧大师曹禺和他的《北京人》。曹禺在戏剧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无与伦比的,他是一个至今还没有人超越的中国现代戏剧的高峰。《北京人》与《雷雨》、《日出》不同,它是追求“寓深邃于平淡之中”的卓越成果。教材中选取的第二幕的片断,突出地表现出作者对于诗化戏剧的追求。在调动戏剧手段塑造愫方这个美丽女性时,作者达到了戏剧情景与女主人公的心灵起伏相激相荡、相融相汇的美妙境地。可以引导学生深化对于剧本主题乃至人类精神历程的理解。

第八单元是老舍和他的《茶馆》。这是一部具有浓郁北京特色的话剧,又是一部享有广泛国际声誉的作品,它对本土化作品如何走向世界提供了卓越的启示。剧本的结构也是别开生面的:它不像传统话剧那样围绕一个中心事件和冲突来展开,而是以一个“小茶馆”的微缩景观展现中国这个“大社会”的俯仰沉浮。每一幕都是生活的一个横切面,通过从晚清末年到民国灭亡的三幕(横切面)展现了上个世纪前五十年中中国历史上的巨大变化,揭示了旧中国何以灭亡的深层原因。老舍善于用两三句话就勾勒出一个鲜活的人物。他在这方面的才华,在中国作家中无人可及。

第九单元是贝克特和《等待戈多》。使贝克特于1969年荣获诺贝尔奖的作品就是《等待戈多》。这部剧作以荒诞的形式揭示了现代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全剧从理念、形式、结构到语言都具有反传统戏剧的意味。学生可以通过本单元的选段了解什么是西方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戏剧。选段中关于舞台场景的假定性、关于“戈多”究竟是谁,都是可以讨论的饶有兴味的题目。

戏剧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和优点是实演性。教学中强调在经典导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富于启发性的课堂讨论和力所能及的艺术实践。这种实践包含朗读经典台词、表演精彩段落和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小品或剧本的创作、演出。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进一步掌握戏剧经典的神髓,而且学会体察不同人物的各异的思想和精神生态,在“对话”与“独白”中把握不同性格与情态下人物的个性化语言。从而学会设身处地地理解人、尊重人,提高自我表现的语言能力及与人沟通的谈话技巧。戏剧专题的教学几乎所有篇目我们都采用了“表演法”,不过根据精读与泛读的不同要求,有的篇目如台词冲击力强或者情节冲突激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伪君子》、《玩偶之家》和《茶馆》几乎是全篇表演,有的只是选取部分片段进行表演,还有一些篇目作分角色朗读。同学们表演热情很高,在笑声或叹息声中不自觉地进入了角色,与剧中人物产生共鸣。同时,放映有关经典影片,深化对剧中人物和主题的把握。

仿写戏剧是戏剧赏析的延伸先后设计了两个训练内容:

1、以“巧合”或者“误会”为题写一篇戏剧。

2、学习《玩偶之家》之家后,让学生以戏剧形式为“娜拉走后怎样”设计一个结局,通过比较和切磋深化对该剧的主题认识。

在戏剧写作中,同学们感受到了此写作方式的独特之处:戏剧创作与小说等叙述体文章的写作有很大的不同,你可以讲一个有滋有味的故事,但用戏剧的方式来陈述则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戏剧需要集中的矛盾冲突,需要有集中的人物对话,且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也有更大的限制。有同学开始写作时虽然心中有动人的故事,可要编戏剧时却无从下手,后来通过老师点拨戏剧冲突的设置技巧等方法,才明白了其中的一些机巧。

戏剧教学也没有严格依据课文编排顺序推进,而是作了适当的变通。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是西方与东方几乎同时代的爱情剧,教学时将这两篇戏剧比较学习,领悟东西方戏剧艺术的不同风格。俄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契诃夫的〈〈三姐妹〉〉与我国现代剧作家曹禺的《北京人》的风格类似,教学时也将二者进行比较学习。

由于教材只选了九篇戏剧或片段,且同学们对有的作家不很了解,因此,相关背景的解读、同时代其它风格作品的适当介绍显得很有必要,而且鼓励学生读原著,写剧评,相互探讨交流。

本专题结业考查采取了较灵活的方式,即一篇仿写戏剧和一篇剧评的质量作为戏剧专题的结业成绩。

戏剧专题的教学也有一些需要探讨的问题,如戏剧表演如何进行充分的准备、篇目如何进行合理的取舍、长剧如何短教、如何让学生领悟现代剧隐晦的主题等等。

第三篇:名作欣赏(teniu推荐)

蒙娜丽莎的微笑鉴赏 《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幅名作大家已经再熟悉不过了,它是列奥纳多·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伟大作品。有句话说得好,作品的伟大之一就是因为作者的伟大。他不是一位单纯的画家,还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为了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他广泛地研究与绘画有关的光学、数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他的艺术实践和科学探索精神对后代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而说到达芬奇的名作之一《蒙娜丽莎的微笑》大家就会不禁想起画中主人公神秘的微笑。笑容虽是微弱的,但可以从她的眉宇间看出只心的愉悦,一丝微笑似乎刚从她的脸上掠过。稍翘起的嘴角和舒展的笑肌,可以让人微微感觉到这位妇人在被画的时刻的心情。但她那安详的仪态,表明她的微笑是平静的,不到引起情绪上的波动,这是一种古代妇女的矜持的美的表现。由于于蒙娜丽莎的微笑显得富有魅力,不少美术史家称它为“神秘的微笑” 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肖像画多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这样“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和稳重。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人们在欣赏这幅画的时候,不管是从那一个角度去观看,画中的主人公都是朝着人们微笑的。

《蒙娜丽莎的微笑》之所以“伟大”不仅仅因为画家画工的精湛,构图的巧妙,以及微妙的整体布局。而更因为作品背后那些引人遐想的谜团:真伪之谜、背景之谜、死因之谜、遗骸之谜、字符之谜、身份之谜。其中最引人入胜的字符之谜,意大利国家文化遗产理事会主席西尔瓦诺·温切蒂借助显微镜观察油画中蒙娜丽莎的眼睛,发现微小字符,达·芬奇不仅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杰出画家,还在科学和哲学领域表现出过人能力。他热衷于用符号和密码来传递信息。所以这些字符被更多人猜测,也有种种不同的解释。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一幅令人赞叹的名作,它不仅构图巧妙,画工细腻,刻画的人物惟妙惟肖,透露出画家不俗的画功,而且作品中种种的谜团也为这幅艺术瑰宝添上神秘的一笔。

第四篇:音乐名作欣赏

音乐名作欣赏

——课程作业

姓名:王兰宝

班级:艺术设计1202班

学号:120910217 授课老师:赵志鹏

内容提要:这篇文章主要是些关于舒伯特的音乐——摇篮曲的认识。其中有作曲家创作这首歌的背景,其次在心灵寄托方面的叙述以及情感方面的概论。创作背景主要通过资料搜集;心灵寄托主要结合自己的一些记忆与音乐相结合,认识音乐,解读音乐;情感色彩是通过上课时老师的讲解,加上自己的认识得出的一些结论。

关键词:音乐创作、心灵寄托、情感色彩,回忆

论舒伯特《摇篮曲》

——音乐的心灵寄托与情感色彩

人们常说音乐是有色彩的它不仅是情感的宣泄,更是心灵的寄托

——题记

正文: 创作背景:

从它被写出来那天起就一直被世界各国的母亲们和歌唱家们传唱着。我从书上了解到舒伯特创作这首动人的摇篮曲时,还有这样一段难忘的故事:

那个时候的舒伯特生活比较贫苦。一天晚上,他饿肚子没有吃饭,饿着肚子在街上不是往哪走,希望可以碰见一个熟人,借点钱买些吃的好充饥。可好久也没有碰到熟人。当他走到一家高档的酒店门前,便走了进去,在一张桌子前坐下,他忽然发现饭桌上有一张发黄的旧报纸,舒伯特就拿起随便的翻看着。他见上面有一首小诗:“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妈妈双手轻轻摇着你,„„”这首朴素、动人的诗,打动了作曲家的心灵,他眼前出现了慈爱的母亲的形象。是呀,在那宁静的夜晚,母亲轻轻地拍着孩子,哼唱着摇篮曲,银色的月光透过窗子照在母子的身上,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呀„„,舒伯特再也抑制不住自己,于是,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拿出一支铅笔,一面哼唱着,一面急速地谱写着。

舒伯特写好后,把歌曲交给了饭店的老板,老板虽然不懂音乐,但觉得这首曲子那么好听,那么优美,便给了舒伯特一盆土豆烧牛肉。

舒伯特在贫困中,以美好的心灵为母亲和孩子们写下了这首甜美的歌曲,这首《摇篮曲》很快在世界各地传唱开了,而它的作者舒伯特却在贫困中死去了„„这个是他创作时的背景,不知你有什么感想呢?

心灵寄托:或许你会问我为什么会选择这首歌,实话说我是听着这首歌长大的,每次听这首歌都会勾起我无限的回忆。记得小时候母亲经常哼给我听,甚至我现在都还可以记住这首名作的每一个音符,因为每一个音符都是一种心灵的寄托。记得那个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网络,只有一台很旧很老的收音机,还可以

放磁带的那种。当我听这首歌的时候,有时候会有一些噪音,但当时已经是我接触到最美丽的音符了,也是我接触音乐的启蒙阶段。

舒伯特的这首摇篮曲或许从我外婆的时候就给我母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我每次去我外婆家,当夜晚来临我却不能入睡时,她总会拿着蒲扇为我驱蚊乘凉并不时地哼唱这首舒伯特的摇篮曲。摇篮曲曲调轻柔,尤其适合夜晚来临时静静地欣赏。在我的家族中不知从什么时候流传了这个西方经典之作,也正是这样的流传,让我喜欢上音乐,想要去了解音乐,还自学了笛子、箫,葫芦丝、陶笛等乐器,这些乐器不是那么昂贵所以才会选择它们,有时候借助这些小乐器还会进行创作,可能不够好,不够专业,但是能给自己一种寄托,不仅是思想上更是那一段段令人难忘的回忆。

在课堂上我理解了什么是主旋律,我最喜欢这首歌的主旋律,它并不冗长,甚至一直在循环播放那几个音符,让人的心灵得到洗涤,有种归属感

情感色彩:每首被创作的经典之作都会有它自己的情感色彩,都会有发生的背景,所以每首名作都是有色彩的。就拿舒伯特《摇篮曲》做例子,我自己理解的是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在母亲的怀抱中听母亲哼唱着摇篮曲长大的一定是淡蓝色的。因为母亲通过摇篮曲,把人生的哲理,未来的希望以及母亲的爱,深深地埋在孩子们的幼小心灵里让他们心灵得到净化,让他们像淡蓝色一样。这只是我认真听事感受到的。

参考文献:专著:《音乐之门》 浙江文艺出版社 初海伦《音乐大师与经典名作》 上海大学出版社

第五篇:戏剧欣赏

黄梅戏之我见

电气学院 电气信息1211班 彭二宝 学号12401710104

生于安徽的我从小就接受过黄梅戏的熏陶,所以今天写一篇论文,我还是选择了写关于黄梅戏的一些看法和意见。在这几周的戏剧鉴赏课中,看了中国古代的戏剧如《西厢记》,近代的戏剧如《茶馆》,以及外国的戏剧如《哈姆雷特》,其实我觉得戏剧不管古代,近代,还是外国的,戏剧都有共性。首先,戏剧是反映一个时代的精华,能够反映当时社会人性,社会等级,人物冲突等等。其次,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戏剧四个元素:演员、剧本、观众、剧场。我觉得戏剧应该是在一个特定的剧场内,一个好的剧本在一群出色的演员中得到恰到好处的展现以此来打动观众的内心,从而吸引观众,所以戏剧的四个要素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说道黄梅戏,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黄梅戏是我国戏剧的主要地方剧种。黄梅戏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的交界处,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早期的黄梅戏多把当地的民歌小调直接搬到舞台上表现当时的生活,在安徽也出现一批专业班子,在这里唱黄梅戏十分的兴盛。从演出者来说,这里可谓人才济济,戏目也是繁荣众多,班社更是层出不穷。而从看戏者的角度来讲,观众都非常喜欢、热情高涨。安徽省也非常重视,一些文学、戏剧、音乐等专业人才也参加黄梅戏的改革,系统的整理从而使得黄梅戏的整体焕然一新,《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等杰出代表更是受到好评。

说实话,儿时最早接触的黄梅戏是《天仙配》,虽然不是在正规的剧场内,一大群在一起欣赏黄梅戏,而是在VCD上看的,由于在农村时,受到老人的影响,他们都喜欢去街上租光盘,在电视上播放,我也潜移默化的受到他们的影响,其实儿时也许不是十分的明白,但是还是挺有兴趣的,有时候,当有人来搭台唱戏时,我和一群孩童都兴冲冲的去听。《天仙配》讲述的是玉皇大帝的七女儿,深感天庭的寂寞冷清,鼓动六位姐姐去鹊桥游玩,拨开云雾偷看人间。七仙女看到长江两岸农夫耕田、樵夫砍柴、渔夫撒网、男婚女嫁的景象,对人间心存羡慕和向往。当看到舒州境内天柱山下的董永寒窗苦读,听到大姐讲述董永父亲病重,无钱医治时,美丽善良又颇具叛逆性格的七仙女顿生敬重和怜悯,便悄悄与王母娘娘的义女张巧嘴密谋,偷下凡间,帮助董永。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经历。《天仙配》深深的感动了我,不仅是董永和七仙女的爱情,更是其中的人情百味,细细咀嚼,真正的能够感受到戏剧的魅力。这也让我对黄梅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深深的喜爱。

而黄梅戏另一部代表作《女驸马》也是一部极富传奇色彩的古装戏,该剧讲的是民女冯素贞冒死救夫,经历了种种曲折,终于如愿以偿,成就了美满姻缘的故事。主人公冯素贞和李兆廷在同窗共读时订下了亲事。不久,李家遭到灾难,一贫如洗。一天,李兆廷来冯家借钱,冯素珍的后母嫌贫爱富,竟然逼李兆廷与冯退婚,冯素珍坚贞不屈,深爱着李兆廷。她悄悄地约李兆廷在后花园相会,私赠白银100两,助其进京赶考。不料,冯素珍的后母闻讯赶到,诬陷李兆廷为盗,把他送官查办,并将冯素珍另配他人。冯素珍誓死不从,在危急中逃跑,女扮男装进京寻找哥哥冯少英。她找遍京城,没有找到哥哥的下落。万般无奈之下,参加了会试,岂料一举考中状元,又被召为驸马。洞房花烛夜,冯向公主吐露真相,化险为夷,历经种种曲折,终于如愿以偿,成就了美满姻缘。至此,经过一系列近乎离奇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戏剧情节,塑造了一个善良、勇敢、聪慧的古代少女形象。一个封建时代的女子,能有如此的表现,使我们不禁想到了与之相对的《铡美案》中的陈世美。陈世美高中状元后,在荣华富贵面前抛妻舍子,为世人所不齿,是否在外界因素的干扰下,在爱情与责任面前,女子表现得比男子更加忠贞、更加坚定呢?陈世美和冯素贞在完全相同的事态发展下,经过抉择,走上不同的道路。陈世美隐瞒了自己的家世,在事情将要败露时,不惜派人去杀自己的妻儿,逼得秦香莲到包拯那里告状,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死于刀闸之下而冯素贞洞房花烛夜向公主吐露了实情,感化了公主,最终成功挽救了自己的姻缘,并落得千古美名传。在戏剧中也能看出百姓中普遍的愿望是惩恶扬善,弘扬善美,这也是中国传统的美德的集中体现。

最让我感动当然是的《牛郎织女》,小时候,当母亲跟我说天上在银河两边一个是织女星一个是牛郎星,便跟我说牛郎织女的故事,那时更是对牛郎织女的故事入迷而好奇!认为在这个世界真的有这么美好的爱情故事吗?更是蒙加了传奇的色彩,那样的神秘如今记忆犹新!当我真正欣赏《牛郎织女》戏剧时,在戏剧中牛郎的憨厚、老实、本分、实在、让人十分的敬佩,他的嫂嫂心肠虽不算坏,不过,为了自己的一点私利就想将牛郎赶出牛家,并且不分任何财产,不给分文、就连那头老牛也不愿送给牛郎,根本没有考虑牛郎离家后的生活状况会是什么样子,要不是那牛是金牛星的化身,懂的人性故作生气,或许牛郎连牵牛的机会都没有,这样的嫂子对于牛郎来说是多么的可悲啊!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作为牛郎的亲哥哥,虽说在立场上和态度上是想让牛郎留在家中的,但是,事出有因,又不敢或不予妻子争斗,反映出了男人的弱点,折射出感性与理性的思考抉择!这样的嫂子做事的确有些过分,不过更显现了现实社会人心的状态,自私自利,为追求名利而遗弃自己的亲人朋友。戏中虽短暂的带过,但展露人心,教育甚佳。更让我从中学会了做人的本质和原则。之后在老牛的帮助下牛郎和织女结成夫妻并且孕育两子,对于常人来说是件多么幸福的事,但在他们身上就偏偏成了最大的“错误”,这个错误并非来自他们俩而是来自所谓的规矩,人家说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但是换句话说有了规矩就能成方圆吗?不一定,牛郎和织女的悲剧就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释,在凡人看来天规是多么的神圣而遥不可及,可是即使是再神圣的东西也无法锁住一个人的心和爱的,或许当神仙都恋爱的时候才能够明白爱是个什么东西,或许那时他们会认为那比天规更加的神圣!同时最后还是给人们留下了卑微的希望,那就是“鹊桥”王母的法力是多么的巨大,还是无法阻挡两颗火热并深爱的真心,这也许就是反映封建势力的强大,最终阻碍了人间的平凡的爱情。这也许是间接地对封建势力的批判,对统治阶级的不满,但更多的是百姓对这种平凡爱爱情的歌颂,表达百姓内心真实的价值观。

对于黄梅戏,我自己感觉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但是从黄梅戏认识中能够看出其中的特定的背景时代、人物特征、文化内涵,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黄梅戏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戏曲文化里的一朵浪花,它只有依附在中华戏曲文化的基础上

才能得以生存和升华。现在是高科技低人文、高经济低道德的时代,黄梅戏戏曲的小环境只有依附于整个中华戏曲,中华艺术文化以及中华人文精神复兴的大环境下,才能够有所繁荣和昌盛,才能够真正地得到发展和壮大。其实,不仅是黄梅戏,更是中国的传统戏剧。在新时代下,年轻人更少的关注戏剧,当然戏剧也应该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最近听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叫做《唱脸谱》,我觉得这就是将戏剧与流行音乐结合的典范。但是并不说我们就应该失去戏剧的根本。只是我们要在形式上来吸引新时代的观众。从而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扬,当然黄梅戏也是如此。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5/1147923.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