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鲁迅小说与绍兴民俗文化

鲁迅小说与绍兴民俗文化



第一篇:鲁迅小说与绍兴民俗文化

鲁迅小说与绍兴民俗文化

摘要:鲁迅小说除了以深刻地思想见长之外,还常以绍兴为背景,反映了出一个地域、时代浓郁的风土人情与精神面貌。其间包涵的民俗文化不容忽视,更反映了民众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对鬼神的信仰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和心理。

关键词:鲁迅小说;民俗现象;鬼神信仰

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1]

民俗和文学有着太多的相同资源、相同想像、相同观念、相同任务,及宗教、仪式和风格上的相同类型,这使它们纠缠在一起,相互影响、变化、生长和消歇。民俗具有熔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情感与理智、实用与审美于一炉的多重文化品性,为作品中的人物提供一种特具民俗氛围的生存环境。

鲁迅的小说是一个有着强大生命力的民俗文化体系,他在小说中向读者展示了婚姻民俗、祭祀民俗、信仰禁忌民俗、社会制度民俗、服饰民俗、交通民俗等等丰富而又翔实的民俗事象。这些民俗事象内涵丰富,形式多姿多彩,与浙江绍兴的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散射出久远的光辉。

一、鲁迅小说反映的民俗现象

(一)祭祀习俗

祭祀在当地也称“祭福”。灶神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神祗,已有很久的历史《战国策,·赵策三》中有“梦见灶君”[2]的话。灶君亦称灶神、灶王。原始人有祭火的习俗,祭灶风习亦历史久远,《论语·八佾》中王孙贾就有“媚奥媚灶”[3]之问。人们认为灶神除执掌灶火外,还考察人间太平并告知天帝。腊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上天,供奉一种富有粘性的糖,借此粘住灶神的牙齿,使他没法向玉皇大帝陈说人们的过失。每年的供奉就是为了“贿赂”灶神,求他在天帝面前多说两句好话,以保佑来年的风调雨顺。

送灶神之后,除夕之前,每户人家总要选择一个祝福的吉日,这是每家一年之中最为隆重的大祭典。《祝福》中就写了敬神祭祖这个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阶级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那种隆重肃穆的气氛,足以显示出祭祖的重要性了。

所祭的神像有“南朝圣宗”四字,绍兴人叫祝福菩萨、大菩萨,照老年人的说法,天上的菩萨,不进不洁之家。因此,祝福之前,必须把厅堂、祭桌、祭器等惮扫、洗刷得干干净净。“五牲福礼”煮好后,盛放在木制的朱漆大盘里。其摆法都有一定的规矩,如鸡鹅要跪着,头朝福神,表示欢迎;一尾活鲤鱼用红绳穿过其背刺吊在“龙门架”上,用红纸贴住色眼睛,是取“鲤鱼跳龙门”之意。祭典若在深夜举行,气氛更为庄严肃穆。男丁按辈份行三跪九叩大礼,妇女和个别忌生肖的男丁都要回避。别说寡妇祥林嫂,就是鲁府的太太、小姐们也是被剥夺祝福资格的。祝福后便祭祖(俗称“请回堂羹饭”)。祝福时桌子是照桌面的木纹横摆的,祭祖时则改为直摆;祝福时祭扫者朝外行礼,祭祖时则朝内跪拜。祭祖后,便用煮福礼的汁汤烧年糕或面吃,名日“散福”,表示神所赐之“福”放给了一家人。过年的习俗,绍兴和外地大同小异。“除夕吃喝,尤已穿着”,这是过年的高潮。在新年旧岁交替的一个月里,人们就是这么忙碌着的。

浙江绍兴过年最大的特色莫过于祭祀和社戏。“社”,最早指的是土地之主。渐渐引申为土地神。《左传通俗篇》有云:“凡有社里,必有土地神,土地神为守护社里之主,谓之上公。”[4]所谓社神就是土地神,其起源是来是对大地的敬畏与感恩:土地载万物,又生养万物,长五谷以养育百姓,此乃中国人所以亲土地而奉祀土地的原因。《药》中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这土谷祠就是社庙。《长明灯》里也谈到“有一天他的祖父带他进社庙去,教他拜社老爷,瘟将军,王灵官老爷”,这些都表明民间百姓对土地神的敬重。中国人对神祗的敬仰往往要通过某种方式表达出来,“稽山鉴水社戏热”,绍兴人自古有看社戏的习惯。每逢庙会和大年,社戏成为水乡绍兴最“露脸”的演出。光绪《金华县志》载:“一会之兴,有烟火、有戏班,且多至十顶。”[5]戏台搭在湖中央,戏台前的湖面上挤满了小划船、出畈船、乌蓬船。社戏深深地植根于绍兴人的心中,凡是有个喜庆之事,无论是知名的绍兴小百花越剧团,还是民间的戏班子,个个炙手可热。“水乡观戏”成为绍兴人一道必不可少的新春“大餐”。鲁迅笔下的《社戏》描绘出了一幅绍兴风情图。

(二)婚丧习俗

从作品中获知:初去鲁镇时的祥林嫂,大约二十六七岁,而比她小十岁丈夫已因病去世,那么可以推测,他的丈夫结婚时可能是十五六岁,或许更小。祥林嫂的小叔结婚年龄是多大呢?祥林嫂初来鲁家,“小叔十多岁”。卫老婆子第二年新正将尽时来鲁家拜年,她说:“现在第二个儿子的媳妇也娶进了”,可见,祥林嫂的小叔结婚年龄也不过十二三岁。鲁迅在作品中接连安排婆婆、祥林嫂、小叔三个不同年龄的人婚姻状况,是有特定用意的。可见当地的婚俗是女子比男子岁数大得多,且男子很小,一般十三四岁至十六岁就结婚。这种婚俗正是早婚习俗。这种落后的婚俗不仅表现在早婚上,而且还表现在女子可以作为婚姻的买卖上。祥林嫂被婆婆卖到山里去,婆婆得了八十千,为第二个儿子娶媳妇,财礼只花五十千,除办喜事费用外,还剩十多千。这种赤裸裸的婚姻贩卖,在世俗人们看来,“婆婆倒是精明强干”,“很有打算”,不但不憎恶,反而佩服赞扬。祥林嫂的婆婆不仅买卖婚姻,而且凭借宗法所赋予她的婆权从鲁家把祥林嫂抢来送到深山野林,这又是一种抢婚形式。小说这样写道:祥林嫂跪在河边淘米,一只白篷船上跳下两个大汉,把她捆在船上,劫去卖到贺家坳,与贺老六成了亲。这种抢婚习俗产生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时期,是氏族社会婚姻形式。那时,绍兴抢亲不犯法,官府也听之任之,作者深层描写抢婚习俗,目的是揭露这一陋俗使祥林嫂受到巨大的心灵创伤。

早婚、买卖婚、抢婚,这就构成了当时鲁镇一带的婚俗,这些氏族社会遗留的婚俗,注定祥林嫂一生坎坷,为她的悲剧人生埋下伏笔。

鲁迅小说也多次写到死人、出丧的情形,比如《在酒楼上》通过吕纬甫之口述到他给他三岁时死掉的一个小兄弟迁坟;《药》中写到夏瑜和华小栓死后,两位母亲同时去上坟,“华大妈看他排好四碟菜,一碗饭,立着哭了一通,化过纸锭”;《明天》中单四嫂子的独子宝儿死后也是烧纸钱,烧四十九卷《大悲咒》,雇了两名脚夫,抬棺木到义冢地上安放。还有《孤独者》中的主人公魏连殳的祖母去世后,亲族聚议,要魏连殳在丧葬仪式上按照以下三大条件去办:其一是穿白,其二是跪拜,其三是请和尚道士做法事。法事这里指和尚、道士超度亡魂的仪式。可见,人们不但重视活着的人的终身大事,也关心人死后的亡灵问题。

(三)服饰饮食习俗

服素。《祝福》中两次写到祥林嫂的穿着打扮,前后看上去像是没什么变化,都是“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实际上是祥林嫂刚好两次都死了丈夫,两次都正在戴孝。

银项圈。在小说《故乡》里,少年闰土“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这作为饰物的银项圈,显然表现着民间信仰,不仅寄托着父爱,也有着对神佛的迷信。

素食。小说《祝福》中的柳妈“吃素”。柳妈是个善女人,即信神而吃斋念佛的女人。吃素是民间信仰在饮食结构上的反映。佛教传入中国之初,我国佛教徒对饮食并没有严格规定,有所谓食“三净肉”之说,即对于自己没有亲眼看见、没有亲耳听到和没有怀疑是杀生的三种净肉,佛教徒都可以食用。后来,南朝梁武帝大力提倡僧徒禁止肉食,认为“凡一众生,具八万户虫”,“若断一众生命,即是断八万户虫命”。食肉就是杀生,是违背“不杀生”戒条的。由于梁武帝的提倡,就改变了我国汉代以来僧人食“三净肉”的习惯,对后来僧侣的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柳妈的“吃素”,突出了柳妈的善,她因此在鲁四老爷家只洗器皿,而不肯“杀生”。

二、民俗背后的核心——鬼神信仰

每一种较为成熟的民俗文化,都有较强的教化功能和规范功能,对其俗民个体有着较强的控制能力。在民俗学看来,“民俗控制是由某些民俗事象在习俗化过程中对俗民个体施加影响,促使俗民在实践中想当然地恪守其约束,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控制力,一旦违背了这些民俗的约束,立即在俗民的心理和精神上产生巨大的压力,并把这种压力作为一种自我惩罚或超自然力的惩罚。”[6]

中国人务实求存、重视现实的利益,反映在宗教信仰上,就是功利主义的信仰心理。人们不是把宗教价值作为现实幸福的慰藉,不是在精神上向神“奉献”,而是索取。对神的精神虔诚和物质供奉,就是为了得到好处,免灾祈福,有着现实的具体的目的,信什么就需要从什么得到好处,“无事不烧香,急来抱佛脚”就是这种思想的形象注脚。佛教传来后,它所宣扬的因果报应、轮回转生的观念,与中国原有的灵魂观念结合在一起,使人们认为人死后的灵魂,可因生前的善恶或升天为菩萨,或重新投生为人,或转生为牛羊猪狗,甚至成为饿鬼,堕入地狱。在小说《祝福》中,善女人柳妈吓唬祥林嫂死后会被嫁过的两个男人锯身子,就是这种观念的影响。在《祝福》中,祥林嫂由于再嫁,就被同是佣工的柳妈的一席话说得恐怖万分。柳妈说:“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谁好呢?阎王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7]柳妈给祥林嫂提出的补救办法——到土地庙里“捐门槛”,也是道教所谓的禳解的办法之一,即让这条门槛作为祥林嫂的替身,让千人踏、万人跨,才能赎掉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从以上列举的各项习俗来看,其实反映了民众内心一个重要的信仰问题,即对鬼神的信仰和崇拜。原始人由于灵魂观念而产生了对鬼神的崇拜。鬼就是已经死亡了的人们的灵魂。鬼的观念后来又演变成神的观念。最初的神,就是远古时候的氏族部落的“大人物”死后的灵魂。因此,在先民看来,鬼与神在性质上没有根本的区别。除了祭祀鬼神以外,鲁迅在小说《补天》中,还曾形象地提到秦皇、汉武求仙之事:“落在海岸上的老道士也传了无数代了。他临死的时候,才将仙山被巨鳌背到海上这一件要闻传授徒弟,徒弟又传给徒孙,后来一(下转第12页)(上接第14页)个方士想讨好,竟去奏闻了秦始皇,秦始皇便教方士去寻去。”“方士寻不到仙山,秦始皇终于死掉了;汉武帝又教寻,也一样的没有影。”[7]汉武帝也是与秦始皇齐名的执迷不悟的神仙迷。

以上列举的民俗事象尽管在点缀式整合中并不是作品叙述的重心所在,却已为作品提供了耐人寻味的细节,仍给读者留下了不可泯灭的印记,为整部作品添色不少。总的说来,民俗的生成和发展,是艺术的契机和指向,文学作品也为民俗提供了展示其风采的艺术空间。

参考文献

[1](法)H·丹纳(Hippolyte Adolphe Taine)著.张伟译.艺术哲学[M].北京出版社,2004.[2](西汉)刘向编,周晓薇,王其校点.战国策[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3]张以文译注.四书全译[M].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4]左丘明.左传[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5](清)邓锺玉,等纂修.光绪《金华县志》十七卷[M].[6]乌丙安.民俗学原理[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7]鲁迅选集第1卷[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第二篇:第二节 鲁迅小说与现代主义

第二节 鲁迅小说与现代主义

一、鲁迅小说的象征、隐喻

鲁迅小说富于象征和隐喻,有自己的象征意象系统,如《狂人日记》里的“月亮”与“夜”,《药》里的“药”,它的主题也是象征的、隐喻的。《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人,他的“病情”、“病况”毫无意义,他是怎么发狂的,该如何去医治,对小说的主题都不是很重要。狂人是一个象征符号,没有现实的对应物,他“发狂”的心理感受与“先觉者”的清醒思考合二为一,只要从艺术的象征与虚拟性上才可能完全理解狂人形象的寓意和小说的象征主题。《药》也是象征小说,它采用明暗两条线索,设置有两个故事,表面上是写华老栓买人血馒头做药给儿子治病,暗地里隐藏有先觉者夏瑜被害的故事,二者借助有“象征”意义的“药”连结起来,表现了先觉者和被启蒙者的双重悲剧,传达了一个象征性的主题:什么是医治华夏民族的精神药方?具体分析,以下小说具有突出的象征意义和隐喻功能。

1、小说《孔乙己》的象征

孔乙己

《孔乙己》也有象征,它所设置的“看与被看”结构本身就是一个象征,其中有一个细节,写孔乙己极高兴和自豪地告诉小伙计,“回”字有四种写法。这实际上也是一个象征,表现孔乙己作为传统知识分子的悲剧意义。一般语言有语义、语音和语法,语言文字形状对语言意义并无多少影响,即使“回”字有四种写法,它的意义还是一个,用法也没有改变,读音也是一样。语形是汉字书法的居所,就语言的意义而言,它却是最边缘性的,改变不了语言本身。中国的传统知识分子因拥有自己的一套语言和文字,并守住其意义,而拥有自己 的话语特权。他们以创造话语意义为天职,以使用语言符号为手段,确立社会和人的价值意义,从而也确立了自身的意义。如果他们在对语言的基本元素:语义、语音和语法的运用和阐释上变得无所作为,也证明了他们自身已逐渐被社会边缘化而陷入意义的漂浮状态。当孔乙己为自己知道“回”字的多种写法而沾沾自喜时,象征他生存意义的无根状态和喜剧性命运已昭然若揭,读者已了然于心。可以说,鲁迅使用的这一“回”字与其他小说中的“药”、“**”、“祝福”、“肥皂”、“故乡”、“示众”和“离婚”都有象征的意义。

2、小说《示众》的象征意义

“示众”是小说《示众》里的中心情节,它表面上写实,多用白描,描写在“盛夏”的“酷热”里,牲畜与飞禽就只能发出生理上的“喘气”,比牲畜和飞禽高级的人却耐得住暑热立在十字路口观看穿“白背心”男人的“示众”。他们“仰起脸”,伸着“脖子”,“挤”进“挤”出,寻着“看”、“研究”着“看”,“相互”“看”,不断发出“好看”、“多么好看”的赞叹声。他们没有姓名,没有自我,没有精神和思想,只有“四肢”、“五官”上的差别和感觉,只有年龄、面相和性别的不同。有“小孩子”、“秃头老头子”、“穿白背心的男人”、“红鼻子胖大汉”、“老妈子”、“胖脸”、“椭圆脸”、“长子”、“瘦子”和“猫脸”的不同,但他们都是“看客”,是没有自我意识和精神灵魂的无聊的、冷漠的看客,这一点他们是相同的。人能区别于动植物的,是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是意识的高等动物,有独立精神的思想者和行动者。我们实在看不出《示众》里的“看客”与一般动物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区别,也许他们是一群能站立的动物,不同的可能是能够忍受和抑制生理上发出的热的反应而不伸“舌头”,鼓“肚皮”地去“看”。人与人的区别在于有自我意识和精神情感,而他们的不同却是生理自然和性别差异,他们有“类别”,而无“个性”,有动作而无“思想”,有“外形”而无“情感”。他们所做的“挤”、“说”、“指点”、“叫喊”、“喝彩”都是直接出自生理的简单反应,都是为了“看”,而没有经过内心的触动和意念。可以说,他们是一群有“人形”而无“人心”的动物,是受着“好奇”与“无聊”驱使的生活旁观者,是“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小说写了一个片断,主要情节是“看客”们“看”示众,读完以后才发现小说的寓意却是把“看客”们拿来“示众”,让“看客”“示众”,“看客”表演着他们的“看”,读者看出了“看客”们的“看”的悲哀与沉痛,反过来一想,扪心自问:我也是其中的一个“看客”么?小说的寓意和目的就实现了。在这里,“示众”和小说《示众》都是象征的

3、小说《离婚》的象征和隐喻

小说《离婚》也有其象征和隐喻性。小说的表层故事是写爱姑找夫家去“离婚”,实际上是写她要在老爷、大人和洋少爷们面前去“评理”,“出气”,证明自己婚姻的合“礼”、合法性。她的目的并不是要“离婚”,是因她的丈夫“小畜生”在外面姘上了小寡妇,她认为自己15岁就用“花轿”抬到施家做媳妇,有“三茶六礼”的定礼,平时“低头进,低头出”,严守妇道,“一礼不缺”。而丈夫却在外找了小寡妇,要赶她出去。她为此而“不平”,要找人评说道理,甚至想“给他们一个颜色看”。由此可见,爱姑的本意并不是想与夫家闹离婚,而是争得自己“做媳妇”的位置,她不过是在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位置而奋斗。更有意味的是,爱姑自认有理,所依据的是自己的婚姻和行为合乎传统的“礼”,殊不知她丈夫的找小寡妇也是合乎“礼”的,“礼”让女人有节操,守妇道,但并没有限制丈夫“妻妾成群”的梦想,只不过“礼”中规定了她的“妻”的地位,“小寡妇”是“妾”的位置而已。妻妾之分不过是名份、称呼的不同,要以丈夫的意见和妻的忍耐程度为前提,一旦丈夫不愿意,他可“休妻”,或者是妻的大吵大闹,更为丈夫的“休妻”提供了口实。爱姑自认是有理和礼的,小畜生的行为也是合“礼”的,这些“礼”都是由男人们设置而服务于他们自己的,并且,“礼”的背后是权力,是“知书识理”者的专利,解释权握在他们手上。所以,小说写到爱姑要找老爷、大人们去评理和说礼,想从他们那里获得“理”的支持。结果是老爷和大人们的“理”都是一样的“同理”:“走散的好”,赞同夫家的“离婚”,休掉爱姑。爱姑从“不平”到“后悔”,再心存感激,还“谢谢慰老爷”,爱姑的心理防线被击破而垮塌,她在懵懵懂懂中承认了“理”的高深和“礼”的不可评说。“礼”是男人的护身符,也是知识者和权力者的把戏,由他们所确立,也由他们去判定,合礼与非礼并没有固定的一个标准,如果要说有的话,就是男人中心和权力至上。爱姑自认有“理”,也合乎“礼”,但她不知“礼”的标准是双重的,男人和女人有不同;“礼”之理也是不可讲的,更不会由女人们去“品评”和“论说”,连她的父亲和兄弟们也不知“礼”的深浅,因为他们不“知书”,没有多少文化,“礼”是写书上的,是有知识的特权,连庄木

三、爱姑们所知的“礼”也是经“知书”者所说,再由他们去“信”,去做的,他们有理说不清,只好用“武力”“打架”,“拆”了施家的灶。连进过“高门大户”,有威望的庄木三到了城里的“大人”目前,也变得一言不发。难道他先是知道“礼”之“理”的不可说的么?至少他在“威严”而“知书识理”的大人们面前,是无话可说的了。

鲁迅精选集

小说设置了两个场景,在“船上”和在慰老爷“家里”,乡村村民和知书识理的老爷们对“离婚”有着不同的看法和反应。纯朴的乡民自有公道,不断说“对对”,为爱姑的 勇气而佩服,赞赏庄木三一家的行为。但老爷们却不讲公道话,虽“知书”但不识常理。“离婚”在小说里是一个事件,也是一个象征符号,它本身是指对一种秩序和关系的拆解和分离,小说在“离婚”背后却隐喻着对“礼”之“理”的双重性和权力性的嘲讽,“礼”是不可讲,不可说的,实是无理的。爱姑的“离婚”也成了一个自我反讽,她不想离而被“离”,她从大“闹”而“恭恭敬敬”,从大“吵”而被“炒”,所有的努力结果都转向了自己,你说就是你错,你闹就是你的不对,在“礼”面前,哪有爱姑说话的权力?“礼”是不由讨论的,不知爱姑在被“离婚”,被以“九十元”物化后是否马上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二、鲁迅小说的叙事革命

鲁迅小说也带来了中国小说叙述方式上的革命,他巧妙而精心地选择叙述者,在隐含作者和叙述者间设置距离,形成叙述的反讽,在读者、隐含作者和人物之间取消间隔,把主体情绪融入叙述,产生一种诗性化的抒情效果。相对于传统情节化小说,鲁迅创造了现代心理小说和象征小说。在艺术上,《孔乙己》对“看与被看”叙述视角的设置,《示众》象征寓意的“突转”,《伤逝》和《故乡》的抒情性回忆视角,以及《阿Q正传》等作品对杂文等非小说文体的大量引入都有“创新”和“革命”的意义。鲁迅小说的语言也有创造和实验性,他对语言有“洁癖”,追求语言的节俭、含蓄和凝练,善于巧妙使用动词和副词。当然,在表达情感的繁复与痛苦时,他也不吝啬使用语言的冗长与重复。含蓄、凝练是鲁迅小说的主流,复沓、冗长、象征的笔墨也时有所见,二者交替、混合,各有所长。

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是鲁迅创作的一部寓言小说,也是一部不像小说的小说。它收有8篇小说,从1922年到1935年,鲁迅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中取材加以自由演绎,“新编”而成。它以反时空,反逻辑,反理性的创作方法大胆地进行小说的文体实验,把杂文笔法、戏剧程式、故事演义混在一起,把历史人物与现实场景,英雄事迹与世俗生活,客体对象与自我感受融注为对历史、文化意义的解构,对现实、生命的复杂体验。整部小说是“反讽”的,也是象征的,它的每一篇都有自己的不同意义,从第一篇的《补天》到最后一篇的《起死》又构成一个整体的意义,分开是独立的,合起也是一部大小说。它的意义也是连贯、统一的,它在对历史上的创造者、英雄、名家和圣人的生存状态与意义关怀的悲剧性和荒诞性的表现,既刨了中国历史的“祖坟”,又敞露了人与文化的无意义性。鲁迅是绝望的,但又是反讽、喜剧性的。他站住文化“废墟”边上发出“笑”,坐在“坟”中间做小说的“游戏”。他从来没有享受到这样的潇洒、从容和幽默,他有庄子式的思维,有儒家“内圣外王”的境界,更有存在主义者的超越意识,体现的却是一个现代思想者和文学家的“怀疑”、“反叛”、“抗争”和“创造”精神和智慧。有了《故事新编》,中国就有了另一种历史,有了另一种文化,也有了“大”小说,有了真正的中国现代派小说和寓言小说

第三篇:绍兴鲁迅故居导游词

一、绍兴鲁迅故居导游词范文

大家好!欢迎你们到绍兴游玩。我是快乐旅行社的导游,我姓陈,大家可以叫我陈导。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参观绍兴鲁迅故里。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鲁迅先生的出生地——鲁迅故居。鲁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它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清代建筑之一。

沿着长廊,向后走去,令人豁然开朗,你会看到一个很大的院子,那就是鲁迅小时候玩耍的地方——百草园。百草园其实是一个普通的菜园,虽然那里没有奇花异草,但是它是鲁迅童年的乐园。大家看,这是一口小井,鲁迅小时候经常和同学们在小井上跳上跳下。在冬天下雪时,他经常来这里捕鸟……

从鲁迅故居出来,东行数百步,往南走过一座石板桥,从一扇黑漆竹丝门进去,就到了鲁迅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鲁迅12岁开始到这儿读书,五年多的学习生涯,使他受益匪浅,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为日后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鲁迅的座位在书房的东北角,这张硬木书桌是鲁迅使用过的原物,桌面右边有一个鲁迅亲手刻下的“早”字。一次鲁迅上课迟到,受到先生的严厉责备,他就在自己课桌的右边桌沿上刻了这个“早”字,时时提醒自己,此后就再也没有迟到过……

亲爱的游客们,由于时间关系。鲁迅故里的参观到此就结束了,希望通过这次旅游,你们能够喜欢上绍兴,欢迎大家以后带着自己的家人朋友再来游玩!

二、绍兴鲁迅故居导游词范文

各位来宾,欢迎大家参观绍兴鲁迅故里。我们绍兴是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人杰地灵,群星灿烂,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就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绍兴都昌坊口周家大院。他儿时就读于三味书屋,13岁时,家道中落。18岁那年,毅然“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先后去南京、日本学习。1909年夏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北京、厦门、广州和上海等地从事教学工作和文学创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享年56岁。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万字,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今天,非常荣幸能做大家的导游陪您一同参观。我是这次带大家游玩鲁迅故里的导游,叫潘星言,大家可以叫我小潘。希望在我的陪伴下,大家能度过愉快的一天。鲁迅故里是鲁迅先生儿时乐园,希望这里能给你留下美好的记忆。现在,展现在你面前的一幅巨幅壁画,画中那位慈眉清目的老人就是鲁迅先生,只见他身穿长袍,手执一根烟悠然地抽着,给人一种大义凛然的感觉,敬佩之感油然而生。壁画塑着几个小孩嬉戏玩耍的造型,一下子让我们回想起鲁迅先生笔下那些栩栩如生的童年画卷来。

鲁迅故里是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它建于清嘉庆年间,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往前走,一阵阵香味迎面而来,原来是臭豆腐、霉干菜、香糕等绍兴特产香味四溢……靠左侧走就是著名的“三味书屋”了。走进细看,迎面中堂上方悬挂着一块横匾,上书“三味书屋”四个大字,下面则是一副松鹿图。小屋角落是鲁迅先生儿时读书曾用过的桌子,桌子右上角清晰的刻着一个“早”字。这里还有一段小故事:有一天先生有事,上学迟到了,被老师用戒尺批评。后来先生就刻了这个“早”字,时刻提醒着自己。

走出三味书屋,穿过对面石板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鲁迅故居两楼两底。拾阶而上,东首前半间是当年鲁迅家吃饭、会客的主要活动场所。与客厅一板之隔是鲁迅母亲的房间。南边那张八脚大床是鲁迅的母亲——鲁瑞睡过的原物。东边这张小床是当年鲁迅的弟弟周建人睡过的床。与鲁瑞卧室相隔一天井,就是鲁迅家烧菜做饭的灶间,也就是厨房。在厨房正前方的这座绍兴旧时大户人家所用的“三眼大灶”继续往前走,经过大堂左侧,再往里走,穿过小弄,就来到了曾给鲁迅先生童年带来无限欢乐的百草园。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这仿佛让我们穿越时空,看见了小鲁迅在这生机勃勃的百草园中嬉戏的快乐场景!

与鲁迅故居排成一字形的是旁边的鲁迅纪念馆。鲁迅纪念馆首建于1972年,后于2004年重建,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分为展览区、辅助区、办公区、服务区和休闲区五个功能,它与鲁迅故居、鲁迅祖居、三味书屋、百草园构成一个整体,我们在这里可以深深领略到鲁迅当年的生活场景和鲁迅笔下的绍兴风情。

各位游客朋友,鲁迅先生是一位驰名中外的文学巨匠,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将一代代传承下去。在今天他不仅是绍兴人的骄傲,更是我们每位中国人的骄傲!相信通过今天的参观,您对鲁迅先生和他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谢大家的光临,希望能给您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期待您再次光临!再见!

三、绍兴鲁迅故居导游词范文

各位游客们,大家好,我是来自绍兴的沈导游,长话不多说,现在就由我带着大家去鲁迅故里走一走,感受一下那里的美丽风景吧!

到了,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鲁迅故里。首先,马上你就可以看到这条街的左边就是著名的咸亨酒店,它坐北朝南,门外塑有鲁迅笔下人物孔乙己的雕像,里面有我们绍兴著名的土特产,比如臭豆腐,茴香豆,莓干菜和热腾腾黄酒等,想去品尝品尝的游客不妨到里面坐一坐。

再往前走,就进入了鲁迅故里的后门,这整条街是用石板铺成的,所有的建筑都是砖瓦结构,很有江南水乡的特色,这条街也十分热闹,人也非常多,所以后面的游客千万别掉队。再往前走,左边有鲁迅先生生活的地方-鲁迅故居,它的门前还有一条小河流过,是以前的交通要道;故居的后面是百草园,他童年时代的乐园,玩耍嬉戏的地方;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有名的私塾,鲁迅12 岁--17岁就在这里求学。这些地方里面的家具基本上都是当年的原物,保持着原状。大家可以去自由地参观一下,联系鲁迅的一些作品可以增加大家的游兴。

另外要想买些土特产的可以在这条街去看一看 ,许多小商店都可以买到,绍兴土特产是好吃不贵,引来许多游客的关注。

各位游客们,祝大家旅游愉快,两小时后在咸亨酒店门口集合。

第四篇:绍兴鲁迅故里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叫朱,大家可以叫我朱导。就由我来做你们的一天导游吧!绍兴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好地方,是桥乡、水乡、酒乡,鱼米之乡,拥有东方威尼斯之美誉,绍兴还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大名鼎鼎的陆游老先生,擅长书画的徐文长老先生。今天,我们就去游赏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故居鲁迅故里。踏着脚下的石板路,顺着弯弯曲曲的小道来到了第一站:鲁迅住居跨入大门绕过德寿堂,又一个观览亭展现在我们面前,两旁的屋檐下挂着一排齐齐的红灯笼,沿着小路走去,马上来到了鲁迅先生的卧室,在床前的小桌上,摆满了鲁迅先生的笔墨,他的第一篇文言小说《怀旧》在此写就。把目光转向床,里面隐约可见鲁迅先生的凉席和枕头,十分俭朴。继续大步向前走去,游客们,这就是小堂前,这是周家吃饭会客之处。穿过一条阴暗的羊肠小道,来到鲁迅家的厨房,向里望去,里头摆满了古代烧饭的工具,古老的大锅上早已斑痕累累,落满灰尘。绕过一扇门,眼前豁然开朗,这便是百草园。红漆的栏杆,绿色的草木,成片成片的,灿烂的阳光照射在树叶上,晃动着的叶片若暗若明,光彩夺目。阳光还穿过茂密的叶片,在地上留下了个斑斓的图案,百草园中种满了白菜,这是鲁迅小时候玩耍、嬉戏的地方,小时候,鲁迅在百草园中捉蛐蛐,拔何首乌,四季都因百草园带来了快乐的每一天,因此鲁迅先生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写到: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在百草园的出口处,有个石像老奶奶在给她的小外孙讲故事,手中的蒲扇扇啊扇,逼真极了,跟随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也去看看三味书屋吧。走过小桥,桥下的涓涓细流缓缓地流淌着,溪水绿得深邃而稳重,这种色彩与两岸的树木的绿色成了鲜明的对比。树木是浓淡相杂的颤动着的绿,而溪水却是凝固一般的绿。一条乌蓬船慢慢滑过水面,不小心打破了水面的平静,水面泛起层层涟漪,就如一幅凌空展开的画卷一般。走过小桥,三味书屋四个大字有力地嵌在凹凸不平的石墙上,进了三味书屋,思任堂三个大字映入眼帘,三个字下方挂着画与对联,令大家闻到了一股浓浓的文学气息,再进去些,正中悬挂着三味书屋匾额,是由梁同殊所提写。紧接着来到了鲁迅的座位,座位上刻有一个早字。关于这个早字,还有一个小故事哩。一次,鲁迅为了给生病的父亲买药,因故迟到,被老师狠狠骂了一顿,鲁迅便在桌上刻下了一个早字,勉励自已不要迟到。说到这儿,不得不提鲁迅的老师寿镜吾老先生,他为鲁迅打下了很大的文学基础,我们好像看见寿老先生一手捧书一手拿着戒尺的样子。走出百草园的大门,来到了咸亨酒店,门口立着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已,大家可以进店尝尝他爱吃的茴香豆和绍兴黄酒,品尝绍兴美食。时光在流逝,鲁迅之游一日游在欢笑声中结束了,入口广场的墙上的鲁迅先生目光炯炯,神态庄重,手中的烟头依旧未灭,那沉思的面孔,一看就知道是在构思文章。游客们,鲁迅故里之游是不是很充实呢?!欢迎你们再度光临!!!

第五篇:最新绍兴鲁迅故居导游词-精品

绍兴鲁迅故居导游词

篇一:绍兴鲁迅故居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你们到绍兴游玩。我是快乐旅行社的导游,我姓陈,大家可以叫我陈导。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参观绍兴鲁迅故里。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鲁迅先生的出生地——鲁迅故居。鲁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它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清代建筑之一。

沿着长廊,向后走去,令人豁然开朗,你会看到一个很大的院子,那就是鲁迅小时候玩耍的地方——百草园。百草园其实是一个普通的菜园,虽然那里没有奇花异草,但是它是鲁迅童年的乐园。大家看,这是一口小井,鲁迅小时候经常和同学们在小井上跳上跳下。在冬天下雪时,他经常来这里捕鸟……

从鲁迅故居出来,东行数百步,往南走过一座石板桥,从一扇黑漆竹丝门进去,就到了鲁迅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鲁迅12岁开始到这儿读书,五年多的学习生涯,使他受益匪浅,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为日后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鲁迅的座位在书房的东北角,这张硬木书桌是鲁迅使用过的原物,桌面右边有一个鲁迅亲手刻下的“早”字。一次鲁迅上课迟到,受到先生的严厉责备,他就在自己课桌的右边桌沿上刻了这个“早”字,时时提醒自己,此后就再也没有迟到过……

亲爱的游客们,由于时间关系。鲁迅故里的参观到此就结束了,希望通过这次旅游,你们能够喜欢上绍兴,欢迎大家以后带着自己的家人朋友再来游玩!

篇二:绍兴鲁迅故居导游词

今天,非常荣幸能做大家的导游陪您一同参观。我是这次带大家游玩鲁迅故里的导游,叫潘星言,大家可以叫我小潘。希望在我的陪伴下,大家能度过愉快的一天。鲁迅故里是鲁迅先生儿时乐园,希望这里能给你留下美好的记忆。现在,展现在你面前的一幅巨幅壁画,画中那位慈眉清目的老人就是鲁迅先生,只见他身穿长袍,手执一根烟悠然地抽着,给人一种大义凛然的感觉,敬佩之感油然而生。壁画塑着几个小孩嬉戏玩耍的造型,一下子让我们回想起鲁迅先生笔下那些栩栩如生的童年画卷来。

鲁迅故里是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它建于清嘉庆年间,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往前走,一阵阵香味迎面而来,原来是臭豆腐、霉干菜、香糕等绍兴特产香味四溢……靠左侧走就是著名的“三味书屋”了。走进细看,迎面中堂上方悬挂着一块横匾,上书“三味书屋”四个大字,下面则是一副松鹿图。小屋角落是鲁迅先生儿时读书曾用过的桌子,桌子右上角清晰的刻着一个“早”字。这里还有一段小故事:有一天先生有事,上学迟到了,被老师用戒尺批评。后来先生就刻了这个“早”字,时刻提醒着自己。

走出三味书屋,穿过对面石板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鲁迅故居两楼两底。拾阶而上,东首前半间是当年鲁迅家吃饭、会客的主要活动场所。与客厅一板之隔是鲁迅母亲的房间。南边那张八脚大床是鲁迅的母亲——鲁瑞睡过的原物。东边这张小床是当年鲁迅的弟弟周建人睡过的床。与鲁瑞卧室相隔一天井,就是鲁迅家烧菜做饭的灶间,也就是厨房。在厨房正前方的这座绍兴旧时大户人家所用的“三眼大灶”继续往前走,经过大堂左侧,再往里走,穿过小弄,就来到了曾给鲁迅先生童年带来无限欢乐的百草园。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这仿佛让我们穿越时空,看见了小鲁迅在这生机勃勃的百草园中嬉戏的快乐场景!

各位游客朋友,鲁迅先生是一位驰名中外的文学巨匠,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将一代代传承下去。在今天他不仅是绍兴人的骄傲,更是我们每位中国人的骄傲!相信通过今天的参观,您对鲁迅先生和他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谢大家的光临,希望能给您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期待您再次光临!再见!

篇三:绍兴鲁迅故居导游词

各位游客们,大家好,我是来自绍兴的沈导游,长话不多说,现在就由我带着大家去鲁迅故里走一走,感受一下那里的美丽风景吧!

到了,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鲁迅故里。首先,马上你就可以看到这条街的左边就是著名的咸亨酒店,它坐北朝南,门外塑有鲁迅笔下人物孔乙己的雕像,里面有我们绍兴著名的土特产,比如臭豆腐,茴香豆,莓干菜和热腾腾黄酒等,想去品尝品尝的游客不妨到里面坐一坐。

再往前走,就进入了鲁迅故里的后门,这整条街是用石板铺成的,所有的建筑都是砖瓦结构,很有江南水乡的特色,这条街也十分热闹,人也非常多,所以后面的游客千万别掉队。再往前走,左边有鲁迅先生生活的地方-鲁迅故居,它的门前还有一条小河流过,是以前的交通要道;故居的后面是百草园,他童年时代的乐园,玩耍嬉戏的地方;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有名的私塾,鲁迅12 岁--17岁就在这里求学。这些地方里面的家具基本上都是当年的原物,保持着原状。大家可以去自由地参观一下,联系鲁迅的一些作品可以增加大家的游兴。

另外要想买些土特产的可以在这条街去看一看 ,许多小商店都可以买到,绍兴土特产是好吃不贵,引来许多游客的关注。

各位游客们,祝大家旅游愉快,两小时后在咸亨酒店门口集合。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5/1145395.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