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译本中的归化与异化(本站推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饮食的影响 On Misreading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ourse Analysis 3 英汉颜色词“红”的喻意和文化内涵研究 4 多媒体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利与弊 5 浅析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 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 7 论例句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浅析隐喻和换喻的异同 论杰克伦敦的个人经历和信仰对《野性的呼唤》主人公巴克命运的影响 10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11 浅谈网络聊天中的英语缩略语 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我不能与你一起生活》的多重主题研究 1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4 基于跨文化视角文化全球化的分析 托妮•莫里森《所罗门之歌》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研究萧伯纳《华伦夫人的职业》中的女性形象 17 经济学视野下的《鲁滨逊漂流记》 18 礼貌原则在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中的应用 19 由国内“外语早**”看关键期假设 论文化背景对跨文化英语口语交际效果的影响 21 浅析广告英语中修辞的魅力 从成长教育理论视角解读奥利弗退斯特的生活经历 Discussion on 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 24 浅析《圣经》人物典故在《红字》人物形象刻画上的运用 25 浅析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模式和策略 “I” and Rebecca--A Study on the Comparison of Two Female Characters in Rebecca 27 林肯话语中幽默特征的分析 Analysis of Gone with the wi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29 A Lonely but Strong-willed Soul A Character Analysis of Ellen Weatherall in The Jilting of Granny Weatherall 30 机器翻译回顾--案例分析谷歌 31 Sexism in English Language 32 试论商务英语与普通英语的异同——商务英语书面语的特点
The Interpretation to Captain Ahab in Moby Dick through Abnormal Psychology 34 简析美国个性化教育对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 35 支付宝-淘宝的成功之道
全球商务中基于文化差异的品牌名称翻译 37 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语音差异研究 38 论《简爱》对《灰姑娘》的继承与颠覆 39 浅析新闻英语中模糊语言的运用
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的生态解读 4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归化和异化策略在《红楼梦》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应用 43 是受害者还是恶棍?——重新解读夏洛克 44 从违反合作原则研究《生活大爆炸》
目的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功夫熊猫》为例
嘉莉妹妹失去自我的悲剧性命运对中国女性自我价值体现的启迪 47习语的文化现象及翻译策略研究
商标名的英译汉目的论研究——以洗护用品为例 49 简析《卡斯特桥市长》中亨查德的悲剧命运 50 《紫色》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解读
Analyzing Translation of Word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s 52 从三美原则看中国古诗词中酒意象的英译 53 英语中易混的修辞手法之区别 54 英语委婉语及其翻译 55 论《宠儿》中的象征意象
关于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影响的研究
隐喻在英语政治演讲辞中的认知功能—以奥巴马的竞选演讲辞为例 58 试论汉语新词的英译
英汉习语对比研究及其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启示 60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 62 侦探小说的发展
中国春节与美国圣诞节的文化比较 64 中美商务谈判的风格差异
从《看不见的人》中看黑人对自我身份的追求和探寻 66 浅析《警察与赞美诗》中欧•亨利的写作风格 67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
圣地亚哥命运的新解:论其在现实社会中必败的命运和悲剧 69 情态人际意义的跨文化研究
小说《紫色》和《妻妾成群》中女主角不同命运的的比较 71 简爱:魅力人格———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72 中学英语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浅析“欧亨利式结尾”在其小说中的主题揭示 74 导游词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
论密西西比河对马克吐温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影响 76 小说《飘》中斯嘉丽的人物性格分析 77 从意象理解艾米莉狄金森其人其诗 78 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及翻译 79 不同国家的商务谈判风格及其对策 80 浅析英语委婉语的应用领域
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语称谓语的翻译策略
从许渊冲“三美论”看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不可译和创造性再现 83 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艺术 84 论《宠儿》中的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成长
违反合作原则所表达的会话含义—以《越狱》中Theodore Bagwell话语为例 86 论亨利•詹姆斯的世态小说的特征—以《黛西•米勒》和《贵妇画像》为例 87 对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中“爱”的比较及其文化影响初探 88 交替传译中笔记的作用
《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的形象分析
On the Conceptual Blending of Business English Word Chunks and Their Translation 91 荒原背景下《还乡》和《呼啸山庄》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比较分析 92 从《爱玛》中的言语反讽看乔拉的反讽理论 93 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翻译中的应用 94 《抽彩》和《蝇王》的艺术魅力比较 95 谈英语中的性别差异及其文化内涵
Who Is Ishmael: Kantian Philosophy in Moby Dick 97 口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与对策 98 中式菜谱的翻译
《织工马南》中的因果关系说 100 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研究 101 浅析《红字》的含混性
解析名词化与商务语篇的汉英翻译
A Study of Humor in Films and TV Series Subtitles and Its Translation 104 浅论英汉翻译中词的转译
An Interpretation of China Bo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ism 106 夏洛克悲剧性原因探究
唐诗意象英译中的文化障碍和策略
一个典型的拜伦式英雄——论《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利夫 109 哥特元素在《宠儿》中的运用
从福柯的后人道主义视角看赫尔米娜之死——解读赫尔曼黑塞作品《荒原狼》 111 A Diachronic Study on Sexism in English Lexicon 112 On the Translation of Names of Scenic Spots 113 论中西文化中家庭观念的差异 114 从翻译等值理论看文化词的翻译 115 《推销员之死》中的家庭问题研究 116 美国俚语的文化及特征
The Similaritie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u Hongming and Lin Yutang 118 功能对等理论在新闻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119 合作性学习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120 分析西方末世论在美国电影中的体现 121 非语言交际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 122 英汉新词理据对比研究
理想与现实的距离——《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的求索之路 124 论《飘》与《傲慢与偏见》中女性追求幸福的不同方式
关注 耐心 教育——浅谈《差不多是大人的人》中黑孩子的叛逆心理 126 日用品广告语言中中西方价值观差异比较研究 127 论奥斯卡王尔德唯美主义童话中的批判精神
An Analysis of Main Characters in Wuthering Heights
浅谈《红楼梦》诗词的文化意象翻译
《百万美元宝贝》中麦琪性格男性化形成原因分析
Comparison between High and Low-context Culture in Language Expression 132 第二语言习得中语用迁移现象的分析 133 探究傲慢与偏见的独特魅力
西方文学中撒旦形象的形成与发展 135 《圣经》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136 《红字》的人文主义色彩
从《简•爱》的多译本看中国两性关系的变化
做最好的自己—论斯佳丽形象对现代女性的教育意义 139 功能翻译理论关照下的英汉商标翻译
从《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分析E.M.福斯特笔下的女性意识 141 从交际方式的角度比较中美课堂差异 142 The Darkness in Oscar Wilde’s Fairy Tales 143 《榆树下的欲望》中的自然主义
浅析中西方宗教习俗展现出的文化差异 145 《红字》中海斯特性格分析
《呼啸山庄》和它的四个版本电影的比较研究 147 The Tragic Color of Tender Is the Night 14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49 论美国梦破灭的社会因素—盖茨比和威力罗曼的比较 150 《傲慢与偏见》中的三层反讽
151 Roads to Happy Marriage: a New Conception of Feminism in Doris Lessing’s Novels 152 从归化和异化理论分析英语影视剧字幕翻译策略——以《绯闻女孩》为例()153 Satan in Paradise Lost as a Tragic Hero 154 《红字》中女权主义意识探析 155 爱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植物隐喻
156 《远大前程》中的“远大”可以是“错误”的 157 功能对等理论下的新闻词汇翻译
158 分析与比较中美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及其未来的发展
159 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Based on Nida's Fu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160 从社会语用学角度分析《雷雨》中的称谓语 161 从自然主义角度解读《苔丝》的悲观主义 162 英汉色彩词的对比研究
163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老友记》中的幽默 164 中西建筑文化差异及其形成背景分析 165 战争隐喻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16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67 非传统式英雄——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看《名利场》 168 中美饮食文化实体行为与非实体行为的民族差异 169 浅论广告英语的修辞特色
170 分析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的悲剧意识 171 张培基翻译个案研究之背影
172 浅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173 《觉醒》女主人公-艾德娜追求自我的过程
174 哥伦布和郑和航海的对比研究——两次航海所反映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175 乔治•奥威尔小说《动物农场》和《》社会对比研究 176 探析《奥赛罗》的三大悲剧起因
177 会计文本语言特色分析——以《国际收支手册》为例 178 广告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179 象征手法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运用研究 180 浅析《看不见的人》中的第一人称叙述策略 181 《等待野蛮人》中的寓言式写作手法 182 从《瓦尔登湖》看梭罗的自然观 183 浅析中文商标英文翻译的使用策略
184 On Wordsworth’s and Emerson’s Conceptions of Nature
185 Saussure’s Five Contributions to Linguistic Study and Its Modern Applications 186 高中生英语学习成败归因现状调查及对策 187 英文姓名的起源和文化内涵
188 论《黄墙纸》中女主人公女性主义思想的局限性 189 三星公司营销策略研究
190 惠特曼的人文主义思想对美国现代诗歌创作和中国诗歌创作的影响——以《自我之歌》为例
191 军服相关英汉颜色词的分析
192 Pragmatic Failures in the Practice of Interpretation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 193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中国式英语
194 Family Values in Desperate Housewives 195 做最好的自己—论斯佳丽形象对现代女性的教育意义
196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东西方爱情比较 197 从圣诞节、愚人节和情人节分析美国节日在中国流行的原因 198 如何培养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技能 199 《苏菲的选择》中的人性分析
200 从翻译目的论角度分析商务广告翻译
第二篇:德伯家的苔丝
读《德伯家的苔丝》 论苔丝悲剧原因
苔丝的父亲约翰酒鬼无 意中得知自己是古老贵族的嫡系后裔,这么一个消息成了全家人改变生活的希望,甚至约翰伯爵到死都寄希望于自己的血统力量。此时的少女苔丝在美丽的乡间小路上五溯节的舞会。初见命运中的安奇,却没有缘分把握相识。
这是很讽刺的,苔丝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不够勤劳,酗酒成性,没有一个家长的担当,破产的农民把希望寄托在没落的贵族血统上。哈代在这样的环境下已经说明在英国资产阶级时代大兴的时候,最先没落的就是血统贵族了。随着农民阶级毁灭,苔丝在替父亲送蜂窝的路上撞死了马,这个善良的少女不得已转向无产阶级的道路。在阿力克的家里养鸡,在这里她失去了影响她一生的童贞,还沦为一个出卖劳动力的农业女工。到头来,还是在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制度的作用下,死在绞刑架上。苔丝的悲剧是有一定的社会原因的,贫困迫使她误入歧途,农场的资本主义关系是她的生活不堪重负。
在哈代的笔下,残酷的命运不眷顾这个善良的女孩,苔丝不愿意去富有的亲戚家去“讨钱”但是偏偏撞死了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看到苔丝无力的看着马死去时的样子,也暗叹这个女孩的命运悲剧也开始了。苔丝的父母没有对苔丝采取保护,甚至是欢天喜地的吧苔丝送去阿力克家里,在约翰死后,苔丝的母亲甚至斥骂苔丝,你嫁了什么样的丈夫,不负责任,但对于他们自己对子女的责任却是模糊的。对传统的道德理想的看法,女性的出路只有嫁,门当户对的嫁是合乎世俗观念的,苔丝一个挤奶女工嫁到了牧师家庭中,可以说是相当高攀的,但是这个时候的苔丝又是处于被丈夫抛弃的状态。我们说女性出路的时候,一个是事业,一个是婚姻。介于社会原因,苔丝理想是做一个教师,已经破灭,从事的自能是出卖劳动力的工作,还越来越不值钱。婚姻悲剧就更加不用说了,失去童贞的苔丝和资产阶级的最低门槛有矛盾,连安奇也不能接受她。
阿力克是富有商人,他的贵族姓氏是假冒的,从他看到美丽的苔丝时,他的占有欲就一刻也停不下来,在女工们不怀好意的邀请下,苔丝回到房间看到阿力克送的裙子,她的心里还是单纯的对阿力克抱有感激和好感的,在这种极度不设防的情况下,苔丝被设圈套,最后被奸污了。但是阿力克的这种行为没有收到惩罚,被伤害的苔丝却成了罪人,更可笑的是,道貌岸然的阿力克还成了传教士,再遇到苔丝时,他还责备苔丝的美,是苔丝引诱了他,陷害了他。苔丝在被奸污了以后,毅然的离开了阿力克的家,面对阿力克的挽留果断的拒绝了,甚至丝毫不愿意妥协,以一个仍然骄傲的姿态回到家,所有的痛苦和悲伤,恶意的目光和嘲讽都由她来承受。苔丝的“悲伤”死了,没有得到宗教的救赎,神父不愿意给孩子洗礼和埋葬,苔丝对宗教也失望了。
她准备重新开始,刚到英伦谷,她享受女工们之间的友情,美好的夏日风光,工作繁重,但是有一个天使一样的男孩爱慕着她,这个时候的她怀着忐忑不安的,甜蜜的幸福感。安奇克莱尔是所有女工的梦中情人,是完美的情人,是个对知识自由无比向往的人,最重要的他是苔丝最爱的人。在小说中,苔丝和安奇的婚礼上,女工莱蒂自杀,暗示这这种笼罩着死亡气息的幸福是不会长久的。
在安奇还不知道苔丝的过去时,他对苔丝一片忠诚,真心相爱,他说服父母是说苔丝“浑身上下充满了诗意,其实,她本身就是诗”说的是这个女人简直是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人。但是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来说,安奇的父亲说“我是开明的家长,我们可以不在乎她的出身财富和地位,只要是纯洁的”。这在我们现在说就是“处女情结”,这处女情结还不是一个男人的事,是整一个社会看重的东西。所以,在得知苔丝的不幸以后,他马上就说:“你不是我爱的那个女人”,他说我们不是一个阶级的,你只是个不懂事的乡下女人,从来不懂世事人情。婚后没有见父母亲人,还不许先写信联系就离开了,变相的抛弃了她。说苔丝不幸,就不幸在第一次被一个坏男人骗,好不容易遇到一个真爱,还是不能够爱她的全部,哪怕是这么理想的安奇。
苔丝的悲剧也是一个性格悲剧。苔丝就是太善良太坦白了,才会过得辛苦。在《复活》里,卡秋莎被聂赫留朵夫迷惑失贞,还被抛弃以后,无奈之下沦为了卖弄风骚的妓女得以生存。这个方面,苔丝有着强大的韧性。到燧石山农场种地的日子苦不堪言,农场主耍流氓,故意侮辱苔丝,还有个阿力克跟狼一样的总是尾随在苔丝左右,苔丝的处境可以说是水深火热,几经绝望。但是苔丝一开始还没有主动联系安奇,只是等,过不下去了,去找安奇的父母,很有自尊心,觉得受到了侮辱,转头就跑了。安奇一点消息也没有,安奇也是个很虚伪的男人,在外面病的差点死掉了才反省过来自己还是爱着自己的妻子的,回来看到一封封求救信,都已经太晚了。苔丝看到安奇忽然回来了,但是楼上的床上还躺着毁了她幸福的阿力克,她终于忍不住了,她杀了这个伪善的狼,没有了心里负担才奔向安奇的怀抱,甚至在逃亡的路上,她早就放弃了希望。明明可以逃出国,也要多享受一分钟爱人的怀抱。苔丝的性格里是很单纯的,她看不破阿力克的圈套而受到伤害,拒绝安奇的求婚心里不得安宁,在新婚之夜马上原谅了安奇的风流史,还坦白自己的过去,看到安奇归来,愤怒之下一刀杀了阿力克。这些都可以看出在苔丝的性格中,是单纯的没有太明显的世俗观念的,甚至没有是非观念。她的骄傲使她不愿意委身阿力克,哪怕失身与他,也发誓一辈子都不原谅他,在贫困交加的时候也没有求助安奇的父母,自尊心太强也没有办法。阿力克就称她叫“永不求人小姐”。
苔丝的悲剧是命运对她的戏弄。苔丝在临时之前也想假如当初安奇是和她一起跳的舞,他们早就相爱了。假如安奇的父母能勤劳一点,苔丝也不用去求“亲戚”的帮助。甚至假如苔丝家的马没有被撞死,也许悲剧都不会发生,或者苔丝在出门前对阿力克有防备之心,他也不会得逞。或者安奇早就看到了那封信,他们之间的问题不用留到无法挽回的地步。或者安奇不要离开,或者不要再遇到阿力克,或者再多等一个月。都没有用,对苔丝来说,最无可奈何的就是无法选择,无法逆转的时间。哈代正是用这样一个不可逆转的不可选择的方式一步步让苔丝走向毁灭。
第三篇:关于《德伯家的苔丝》
关于《德伯家的苔丝》
《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是“威塞克斯系列”中的一部。它描写了一位农村姑娘的悲惨命运。哈代在小说的副标题中称女主人公为“一个纯洁的女人”,公开地向维多利亚时代虚伪的社会道德挑战。
本书作者托马斯·哈代是十九世纪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同时也是一位造诣非凡的诗人。哈代一生对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悲剧研读不已,并受叔本华悲剧意识影响,认同近代科学思想上的怀疑派论调,致使他对人生的见解悲观宿命。他认为人类文明无论发展到何种地步,人类终是无法摆脱宿命的捉弄。这一思想几作的一大框窗。哈代作品,巧合频频可见,自然气入;役境为人,融性格与环境于一体,是乃作家别外,因哈代早年曾攻建筑,故其作品之营造最堪玩密完善,或情节、人物、风景、对话配合之紧凑和有比肩者。
他将这些小说大体分为3类:性格与环境的小与幻想的小说和精于结构的小说。其中以第一类最于此类的长篇小说有《绿林荫下》、《远离尘嚣》、《还
说、罗曼史为重要。属乡》、《卡斯成囿哈代创息弥漫侵一匠心。此味,如此精调和,当少特桥市长》、《林居人》、《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一般认为它们是哈代思想、艺术上最成熟的作品,其中又以悲剧故事《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最为杰出。前者写贫苦美丽的挤奶女工苔丝因年轻无知而失身于富家恶少亚雷·德伯,受尽精神上和物质上的煎熬,最后失去自己真心爱恋的安玑·克莱,悲愤绝望之中,杀死亚雷,坦然走上绞架。后一部小说写贫苦善良的孤儿裘德·范立奋发自学欲赴高等学府深造,但无入门之道。他与志趣相投的表妹淑·布莱德赫双双摆脱法定配偶而自由结合,但为社会所排斥,流浪街头,最后家破人亡。
《德伯家的苔丝》描写的是贫穷的农家女子苔丝一生的遭遇。她渴望凭自己的劳动过日子,但是在当时的社会中却接二连三地受到沉重珠打击。苔丝还非常年轻的时候,就因为家庭贫困,不得不上德伯家去当女工,遭到资产阶级纨绔子弟亚雷·德伯的污辱,怀了身孕,成为一个“失了身的女子。她忍受周围人们歧视和道德偏见的压力,孩子病死后,她在一家牛奶场工作,认识了一个牧师的儿子,青年大学生安玑·克莱,不久便和他相爱。苔丝向克莱讲述了自己过去的不幸经历之后,充满资产阶级的虚伪的伦理偏见的克莱,突然一反往常的态度,遗弃了苔丝,使她走上更加悲惨的道路。苔丝转到另一个农场劳动,受到资本家更为残酷的剥削。后来父亲死去,一家人沦落街头,纨绔子弟亚雷又来纠缠她,她不得已而又迁就了他。克莱的突然归来使苔丝受刺激太深终于酿成了她杀死亚雷的悲剧。她成了一个杀人犯,被法庭判处死刑。
女主人公苔丝是被哈代理想化了的现代女性。在哈代的理想世界中,苔丝是美的象征和爱的化身,代表着威塞克斯人的一切优秀的方面:美丽、纯洁、善良、质朴、仁爱、坚韧和容忍。她敢于自我牺牲,勇于自我反抗和对生活抱有美好的愿望。她所特有的感情就是对人的爱和信任,女性的温柔和勇敢在她身上融成了一体。她有美丽的女人气质,坚强的意志和热烈的感情,同时也有威塞克斯人的正直忠实和自然纯朴,但是同时却包含有人固有的复杂的心态。她没有借助婚姻来实现追求虚荣的愿望,而是立足于自尊去追求自由。在她到冒牌本家亚雷“德伯那儿寻求帮助的时候,她的目的是想通过自己的工作来解决家庭的困难。她一发现自己上当受骗,就坚决离开了亚雷”德伯。苔丝的灵魂是纯洁的,道德是高尚的,但是在资产阶级的道德面前,她却被看成伤风败俗的典型,奉为警戒淫荡的榜样,是侵犯了清白领域的“罪恶化身”。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下,她成为了人们心中嘲讽的对象。哈代的观点和社会偏见尖锐对立,他通过苔丝这个形象对当时虚伪的道德标准严加抨击。哈代坚持道德的纯洁在于心灵的纯洁,不在于一时的过错,不仅仅在于她得过去,更包含她的将来,因此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社会则坚持传统的习俗,认为一时的过错就是不可挽救的堕落,苔丝是一个犯了奸淫罪的罪人。哈代认为世界上没有完人。人的完美体现在对人生的理解、对生活的热爱、感情的丰富和忠实的爱情之中,只有从这样的完美中才能产生出纯洁来。哈代严厉批评了克莱代表的资产阶级的伦理道德,指出它已经成为人们精神上的枷锁。然而正是这种民族风俗习惯结晶的伦理道德,它具有神圣的性质,是不成文的法律,被认作永远正当的东西。苔丝就是这种世俗谬见的牺牲品。哈代通过苔丝的悲惨遭遇无情结揭示出这种伦理道德的伪善及其劣根性,把它的残酷内容暴露出来。
那么,苔丝的悲剧是社会悲剧?是命运悲剧?还是性格悲剧?抑或是三种之外的什么?我下面作以简要剖析与阐释:
毫无疑问,苔丝的悲剧首先是社会悲剧。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是以其故乡威塞克斯为背景的。19世纪中期英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侵入农村,哈代的故乡也遭到强大的冲击,其宗法社会迅速解体,个体农民在经济上陷入失业、贫困的悲惨境地。面对工业文明带来的后果,哈代作为一个人道主义着者,心灵受到强烈冲击,在感情上深深地依恋古老的宗法文明,痛恨工业文明对人们和谐生存状态的摧毁。哈代乡土小说的社会悲剧意识立足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工业文明与宗法文明的冲突为切入点,采用由全景到局部、由面到点的客观描述笔法,深入地表现人们的生存困境。《苔丝》中,哈代对当时工业文明对乡村的冲击进行了全景式描绘,然后以苔丝家作为个体农民的缩影,深入展现人们在物质困境中的痛苦挣扎。社会悲剧是人同社会环境的冲突造成的。苔丝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侵袭到农村并毒化社会气氛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位弱女子,尽管聪明美丽,勤劳善良,但家贫如洗、经济拮据,负担沉重,她处于低下的社会地位,作为一个劳动者、一个无权无钱的农业工人,自然会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压迫和凌辱,这些压迫和凌辱有经济的、权势的、肉体的、更有精神的、宗教的、道德的、传统观念的。她的悲剧是时代造成的,同时,亚雷和克雷代表了把苔丝推向深渊的两种不同的客观社会势力,他们直接地共同造成了苔丝的社会悲剧。
学号:9201120536 姓名:李娟
班级:11级注会5班
第四篇:德伯家的苔丝
《德伯家的苔丝》
——落入悲惨深渊的女子
穆源名族学校六(2)班
朱雪倩
指导老师:王瑛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著称于世的“威塞克斯系列”中的一部力作。作者对19世纪英国西南部农村自然景色的优美描述,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尤其是他采用了诗歌的艺术手法,将自然界的优美景色与人物的细腻感情结合起来描写:通过自然景色来揭示人的心境,又通过人的心境来使自然景象充满人的情感,这种巧妙的结合产生出诗的意境,因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使人读来真觉得是一种惬意的享受。
小说描述了一位纯洁姑娘的不幸命运。主人公苔丝是一位美丽的农家少女,因受东家少爷亚雷诱奸而失身,导致怀孕。从此,这一耻辱的事实剥夺了她接受真正爱情的权利,致使新婚之夜遭丈夫安玑遗弃。后来,万般无奈之中,她重回了亚雷的怀抱,不料,就在这时她那有名无实的丈夫安玑拖着病驱千里归来,苦苦寻觅。苔丝为了自己真正的爱,毅然杀死同居的少爷亚雷,在与安玑短暂欢聚后,走上了绞刑台。
父亲德伯的愚昧无知,贪图富贵,使苔丝跌下了社会的的深渊,失去了属于自己的快乐,贞洁,终日生活在痛苦之中;而亚雷的邪恶无耻则将苔丝少女的所有美好梦想化为灰烬,恍惚度日,在异地他乡遇见了安玑,遇上了改变她人生的第三件事——与安玑•克莱相爱。而正是这个安玑•克莱,正是这个有着天使之名的懦弱男人,懦夫——最终造成了苔丝的悲剧,他才是该背上十字架的人。导致这一悲剧起因的罪魁祸首固然是亚雷克,但导致悲剧结局的还有苔丝名义上的丈夫克莱尔。亚雷克只是赤裸裸的剥夺了苔丝的贞洁,从肉体上揭开了悲剧的序幕;克莱尔却使这场悲剧落下了帏幕,他在新婚之夜抛弃了苔丝,从精神上导致了悲剧的发展。倘若克莱尔没有抛弃苔丝,没有披着那层虚伪的道德面纱,也就不会有这场悲剧的发展与结局,但命运是不可预测的,天有不测风云,人间有的是悲惨的人。
在苔丝是不幸时,她又是幸运的,因为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在她遭遇抛弃时,不离不弃的是那份温暖的友情。在苔丝回到娘家又身无分文时,因为失恋而酗酒的玛丽安又帮她找到了一份工作,使苔丝的生活又有了一丝光亮。在那些阴霾的日子中,温暖着苔丝冰冷的心的依然是这份暖人的友情;伊丝朴实的话语,体现了她高尚的品质„„
让我们为这份友情喝彩!
让我不明白的是,一个很好的天真女孩为什么会落的如此结果?她有什么错?漂亮?天真?自尊?也许你的天真善良真诚是你美之源,亦是悲之源。文章中亚雷有一句话:“美是要付出代价的。”苔丝用美换取了人们无限的“哀伤”,无论是愚蠢还是聪慧,都会被苔丝的“凄美”而伤。
苔丝是“一个清新、纯洁的大自然的女儿”,“在气质和体貌两方面都表现出一种尊贵的端庄,俨然是个皇后”,“她周身洋溢着诗意,一举一动都是诗,把诗人只在纸上写写的诗,活生生地显现出来了”,这是作者对她的评价;虽然苔丝是个失贞的女人,甚至最后沦为了杀人犯,但作者还是大胆地摒弃了世俗的观念,赞扬她为“一个纯洁的女人”,“远远胜过别的处女的清新”。
面对如此圣洁的女子,有人会说安玑•克莱才是真正该批判的人,但是无疑他生活在那个时代,他需要时间来释放自己,不可忽视的是,安玑•克莱是爱苔丝的,至少那爱是真的,而不是像亚雷一样,只有肉欲,把苔丝当做自己的玩偶。所以我认为苔丝的悲剧应该是当时的时代所酿成的,或许在现代社会也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不过对于像苔丝一样的人来说,生存的机会就多了
这就是„„就是苔丝的遭遇吗„„,让我有种冲动,想鞭挞当时的社会,指责亚雷的无耻行径,藐视安玑的懦弱,同情苔丝的悲惨遭遇,彼岸花开,人还在吗,花落人也老„„
第五篇: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
班级:2011英语教育姓名:孔秋芬时间:2013-10-9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巨著之一。这部悲剧围绕着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的少女苔丝展开的。主人公苔丝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受到两个男性的摧残,由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转变成世俗偏见的受害者,并最终沦为一名杀人犯走上了刑场。
然而苔丝的 悲剧结局并不是意外,而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综合造成的: 一:贫穷和家庭是导致苔丝悲剧的最直接的原因。
苔丝的家庭原属于在当时农村不受欢迎的岌岌可危的阶层。苔丝的父亲是个懒散无能,虚荣愚昧而且好酒贪杯的小贩。母亲则是个浅薄庸俗,不谙世事的大娃娃,也是一脑子虚荣。家庭的贫寒使苔丝去认本家。但当苔丝受到侵犯并拒绝嫁给阿力克后,苔丝的母亲感到非常的沮丧和失望。她不停地抱怨苔丝光顾着自己,不为家里人着想,她甚至责备苔丝如果不想嫁给阿力克就应当更小心些。但苔丝的母亲从未考虑过造成这一切的根源是她从没有警告过苔丝所面临的那个危险。并且两个无能的父母却有着七个孩子,沉重的家庭负担随时都有可能落到苔丝头上。苔丝心疼她的弟妹,不忍心他们受苦。这个形势决定了苔丝的命运。二:苔丝的悲剧与两个男性息息相关。
她的周围是两种类型的男人代表,阿力克代表着野蛮粗俗的恶势力,他狂妄的追求肉欲和金钱,这样的人其恶在于表面,人们有理由憎恨。而安琪儿,正如其名所言,是所谓“天使”的代表,我们毫不怀疑他对苔丝的爱情。但是,无法否认的是,他是一位对女性要求严厉,对自己宽容的伪善道德的化身。阿力克作风下流,利用苔丝的贫穷,假冒母亲的名义骗他去饲养家禽,利用快速赶车吓唬她,占她的便宜;在猎苑趁她精疲力竭时奸污了她;以后又乘人之危利用她一家老小无家可归时霸占了她。尽管他也曾做过“浪子回头”,现身说法狂热地宣扬过福音,但正如哈代所说:“他的阵地其实不堪一击,他那心血来潮式的转变跟理性没有任何关系,那只不过是一个吊儿郎当的人由于母亲的逝世心里难过,在寻求新的刺激时搞出的一种怪花样罢了。”安琪儿忠于自己的思想。他因为怀疑基督教义便毅然放弃了上剑桥读书的机会。他博览群书,有独立的思想。起初他对苔丝的爱具有初恋的纯洁,炽热与真诚,苔丝在他的眼里达到了物质与精神美的极致。可是,就在新婚之夜当纯洁的苔丝向安琪儿讲诉了她的过去之后,一切
班级:2011英语教育姓名:孔秋芬时间:2013-10-9
却突然变了样。苔丝的悲剧也就随之而来了。苔丝遭到阿力克的侮辱,那并不是她的过错。“这样遭受折磨的并不是一个在过去有很多见不得人的风流艳史的成熟女人,而是一个生活单纯不过二十一岁的姑娘还在她不通世事的年代,她就像一只小鸟,陷入了罗网,被人抓住了。”更何况安琪儿他自己也并非白璧无瑕。为什么苔丝可以原谅他一时的放纵,他就不可以理解苔丝的不幸?表面上看,安琪儿比阿力克好上百倍,但他给苔丝带来的伤害却远远超过了阿力克。三:苔丝悲剧的自身性格因素。
她太过纯洁,太勇敢作自我牺牲了。她的这个性格却不断地给她带来灾难,着真是莫大的讽刺啊!跟自己不爱的人谈情说爱,硬要她娶她,她做不到;跟他鬼混下去,她更做不到。于是便离开。她的逻辑就这么简单。内心就这么纯洁朴素。她也是个传统的男性中心贞操观念的受害者。她被阿力克侮辱后,内心总是怀着一种犯罪感,内疚感,自卑感。一遇到这类问题就畏缩退让,表现得软弱。同时,她心地太过善良,她愿意为了家庭而无私的牺牲自己,当家里面临极度困难时,她竟会选择与无耻的阿力克同居,以换取这个恶棍的帮助。当然这也表明那个时代下的女子的无助和可悲,想要自食其力而不得的悲剧人生。
苔丝这个女性角色,她不同于传统的柔弱的女子。美丽迷人是她的资质,可是她在更深层上来说是一个想凭借自己的双手劳动谋生,追求自己幸福权利的姑娘,可是社会的强权却没有给她这样的机会,在遭受到了诱奸,抛弃的重重打击与伤害后,最终酿成了苔丝的命运悲剧。
参考文献:
《德伯家的苔丝》(英国)托马斯·哈代著 王忠祥 聂珍剑 译长江文艺出版社 《苔丝》(英国)托马斯·哈代著 孙法理译(译序)
《英国小说各家名著译析》上高继海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