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传



第一篇:小传

“小传”例文一:小传

本人属鼠,但并非胆小如鼠。对于不喜欢女孩子的奶奶来说,还应该说是胆大妄为呢。1972年4月15日早晨,当朝阳撒满大地的时候,我降临在这个世界上。奶奶连正眼都不看我,爸爸却寄予无限的期望。根据“旭日东升放光辉”给我取名为“旭辉”,希望我象晨辉一样蒸蒸日上,越来越充满活力。

因为奶奶不喜欢我,妈妈去地里干活前只好将我托给邻居们。他们那慈母般的胸怀,包容了我那幼小的心灵,使我享受到了更多更博大的母爱。那更多的无私的爱哺育了我这吃百家饭的孩子。

从蹒跚学步,到咿呀学语,在邻居的爱抚中我长到三岁,进了幼儿园。大忙时节,我白天去幼儿园,晚上随妈妈去场院自己玩耍,累了就倒在备好的塑料布上呼呼睡去。一起干活的婶婶们常怜惜地说:“这么小的孩子,真是苦了她了。”不过,象我这样的孩子,苦又怕什么?温室中的小苗永远也经受不住风暴的侵袭。也正是这种生活磨练了我的意志,培养了我不怕苦、不服输的性格。转眼上了小学,爸爸当时在外地,生活的重担压在妈妈一人身上。她拉扯着我和弟弟,生活比较困难,但在外人面前,她从未叫过一声苦。她这种不怕苦、不服输的精神,也感染了我。我在放学后,常去打猪草。场院旁、麦田边,留下了我的身影,也留下了我的笑声。劳动后取得收获,怎能不高兴呢?但我总叹息:为什么还不长大,好帮妈妈多分担一些家务?终于,机会来了。一天,我发现妈妈在沉思,便悄声问:“您在想什么?”妈妈爱怜地望着我说:“我打算到鸡场去喂鸡,可是要早走晚归,晚饭也没法做了。你和你弟弟可咋办?”望着妈妈消瘦的脸和那双充满忧虑的眼睛,我轻声说:“您不是教会我做饭了吗?况且弟弟也很听话,我们会照顾好自己的,您就去吧。”“可我不希望你的学习落下来。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你可要好好学习,为妈也为你自己争口气呀。”“我向您保证,不让人落下。奶奶总说‘女孩子没用’,您就让我有个机会证实自己不是无用的。”我说着哽住了,妈妈这才决定去了。

以后的日子,我每天照顾弟弟吃饭,上学,睡觉。刚过10岁的我便背上了沉重的家庭负担,成了一个“小大人”。弟弟刚上一年级,十分调皮,只有看着才写作业。写完作业就缠着我讲故事,否则就出去乱跑。他睡了,我才能写作业。望着弟弟睡熟时嘴角露出的甜甜笑意,我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虽然那本该是无忧无虑的年华,生活却使我过早地成熟,过早地独立。我的生活虽苦,但能让弟弟快活地生活,我感到幸福;能为妈妈分担忧愁,我感到欣慰。谁说女子不如男?谁说女孩儿无用?

花开了又谢了,叶绿了又黄了,在家与学校间的那条小路上,留下了我匆匆的足迹。脚步有些沉重,却倔强地迈动。终于有一天,走出了那条小径,迈入了市重点中学的殿堂。升入中学,老师让我当班长。当班长难,当个女班长就更难了。开始遭到一些女生的忌妒,一些男生也不屑一顾。这其中的苦与涩,我默默地吞下。既然当了,就要当好。

学习上我热心帮助同学,有问必答;生活上我象对待自己的弟弟妹妹,悉心地照顾他们。处处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于是,我首先赢得了女生的心。我们一起唱歌、煅炼,无所顾忌地争论,轻声细语地交谈。后来她们竟将心里话悄悄地吐给我听。这是何等的信任!

然而,要想得到男生的另眼看待可不容易。在一次劳动中,他们终于转变了自己的看法。

那次,我们班的任务是拔草,男女生分工完毕,劳动就开始了。有个调皮的男生说:“班长,对你们这帮‘女兵’来说,甭提干活,还是先把手保护好吧。否则纤纤细指伤痕累累,哭爹喊娘将为时晚矣。”这话可激怒了我:“别看我们纤纤细指,干起活来可不比你们的棒槌手差。不信咱就比比。”同学们观阵,比赛开始。

拔草对我来说算是家常便饭。没进入这所中学之前,哪年不去拔草拔菜?我暗下决心,今天倒要和你决一雌雄。在同学们的助威声中,这名男生被我落下了。男生们开始为他加油,渐渐地都不出声了,只能听到嚓嚓的拔草声。一会儿,到了地头儿,我直起腰,周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名男生赞许地说:“行,服了。”此刻,我只觉鼻子发酸,泪水模糊了视线。若是没人,我会任泪水流淌的。如今,我已18岁,葛然回首,只见身后的路留下了一串深深浅浅的足迹。时间虽已逝去,却隐约可见从霞光中走来的身影:不怕苦,不服输,走路总爱昂首阔步。为何走得如此坚定?只因我还很年轻。前进号角刚刚吹响,我将驾着帆船去迎接更大的风浪。

【点评分析】

文章从属相,和姓名的来历入手,既新颖生动又暗中交代了自己的性格特征。文章没有写成流水帐似的简历,而是选取了生活中几个重要片断,这些片断又都被一条线索贯穿。这条线索就是:“不怕吃苦,不服输”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文章结构完整,中心明确,人物形象丰满。这些都是得力于作者对材料选择的精心。:我给爸爸写传记(写人作文)

前言

暑假前老师留了一份作业——《给爸爸写一份传记》,于是,我就开始收集资料,我先从爷爷、奶奶、伯伯那儿收集了一些资料,由于资料不充分,我又从姑姑、叔叔那儿得知了一些资料。等到把资料收集完毕。接下来就该编写了。

爸爸的童年

每一个人都有一份纯真的童心,我的爸爸也不例外。

我的爸爸1973年出生在一个叫团城的村里。爸爸有三个哥哥和一个弟弟。由于当时家庭状况不怎么好,爷爷只让我爸爸和五叔念了书。爸爸的童年不像我们现在的孩子,个个都是家里的娇宝贝。每天放学后,做完作业,都要去村后割草,或帮着爷爷干这干那。

奶奶还告诉我一个小秘密:有一次,爷爷让爸爸、伯伯他们几个给奶奶送鸡蛋羹。他们总是争着抢,生怕这份差使被别人夺过去。那次,爸爸赢得这份差使。为什么他们会抢呢?因为在给奶奶送鸡蛋羹的时候,路上趁人不注意可以偷偷地喝几口。说起来真让人可笑。

爸爸的少年

到了该上学的时候了,爸爸上了学前班,在上学前班的时候,爸爸特别爱学习,认真听老师讲课。一直上完了六年级,爸爸也就小学毕业了,在假期里,爸爸就和小伙伴们在一起玩自己做的飞镖。玩飞镖可是一件很危险的游戏,一不小心就会扎伤自己。有一次,爸爸的小伙伴在投飞镖的时候,一不小心就把爸爸给扎伤了,鲜血就流了下来,吓得他们赶紧回家包扎,好不容易把血给止住了,小伙伴们才舒了口气。打这以后,爸爸再也不敢玩飞镖了,这正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呀!

爸爸的青年

中学毕业后,爸爸考入了医学院,大学毕业以后,爸爸自己在村里开了一家小门诊。每天,看病的人来来往往,而爸爸总是微笑相待。不久爸爸就成了我们村的大神医,整个村子都出了名。我也以爸爸为荣。有的时候,看病的人没带钱,爸爸也不计较,就让记上账,等有钱了再还给我们。而且爸爸平时不分什么时候,什么天气,只要有人来求医,爸爸都会给病人看病,哪怕是刮着大风,下着大雨,爸爸依然照例出诊。

有一次,我们村有个人病了,但天色已经黑了,深更半夜的,有人来喊门,爸爸听见了,马上穿好衣服,为病人看起病来,直到病人转危为安,爸爸才回到屋里去睡。像这样的事真是数不胜数。

还有一次,一个急病号,因中毒被送进了医院,而我的爸爸也跟随在人家身边,交钱、化验,一项项都做好了,等到病人度过了危险期,爸爸才回到家来。

这就是我的爸爸,他处处为别人着想,就像天使一样呵护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为他们解除病痛,为他们带来平安和幸福。

后记:这是我写的第一本书,在别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算是一本书,但是,我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希望大家能够支持我。

一. 童年的母亲

母亲出生在一个小村庄,在家排行老二,因为是家里的第一个女孩,所以很受爷爷姥姥的宠爱,所以每次在家都享受着比哥哥好的待遇,在加上又添了个弟弟,妈妈在家的地位又升了一番。直到她的妹妹(也就是我的小姨)出生之后,妈妈才变成了与哥哥弟弟一样的地位。受宠的对象才转移。母亲小时家里日子也不算富裕,加上这么多兄弟姐妹,使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有了更大的压力,四个孩子的生活可不好过,过去又十分贫穷。但是,一家人很团结,过的非常愉快。母亲很小就学会了帮家里分担家务,家里的小活她都抢着做,四个孩子的生活可不好过,过去又十分贫穷,于是母亲从小就知道帮家庭分担负担,虽然每次都吃不饱,但她还是去捡豆子,洗干净了就是今天的晚饭,在晚饭上,姥姥会表扬她几句,那时应该是她最高兴的时候。她也与其他的孩子一样,喜欢出去玩,而且经常弄得全身脏稀稀的,被姥姥和爷爷教训了许多次。却每次都不听话,还经常出去,弄的爷爷和姥姥无可奈何。却不停地管教她。并且不让她出门。但她总有方法溜出去。有一次,她看见别人院子里的柿子树的枝条伸出墙外,那又红又大的柿子不禁对她是一种诱惑,她变叫了几个同学去帮她望风,再两个同学搭起人梯来,自己站在最上面去摘柿子,刚一摸到柿子,便和正在浇水的男主人的目光相遇了,母亲利马吓地摔下了树,把脸上划破了一块皮,连忙跑了,其他几个同学见母亲跑了也连忙地跑了。回家后,母亲只好说不小心摔的,可怜的母亲啊,摔的鼻青脸肿,又骗了家人,隐瞒了事实的真相,每当我想器这段时,十分佩服母亲当时的胆量。二. 少年的母亲

母亲上学时是70年,粉碎四人帮是时76年,小学这段打基础且很重要的时期就这么耽误了,虽然母亲是班里的干部,但和其他孩子一样,没学到多少知识。初中时,学校由于社会上反潮流的影响,开门办学,同学们不学习,开始弄纸浆和泥造课桌,每天比着谁干的活多,母亲带领着他们小分队拔草、割麦子,每次都数第一。有时候上课,先要背几段毛主席语录,再大喊一声:“毛主席万岁!才能正式地去上课。下午放学的时候,又要检查毛主席语录的背诵情况。母亲在前面带领同学一起背,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土豆烧熟了,再放牛肉,不许放屁,示看天地翻覆……”每当背到这,母亲都会扑哧一声笑了,下面的同学也就跟着笑,母亲就会被老师骂一顿,然后接着背,哎,真同情母亲,不过这样的生活的确很搞笑,让现在的孩子听了不笑掉大牙才怪。等国家恢复了制度,把高考恢复了,母亲和同学才开始进入正轨开设了有关中考的补习班,专补那时期落下的课,想想,几年的课程要用几个月补过来,效率会怎样?母亲那时连正反比都搞不清,拼音也不懂,其实老师都不太会,怎么迎接中考呢?母亲白天拼,夜里拼,别的同学都放弃了,几乎每天在外面玩,他们叫母亲也出来玩,说再学都不管用了,但母亲从来都不会听他们的,只顾自己埋头苦学。那年,他们全镇只有三个女孩子考上了,且还是重点高中,其中还包括母亲。在学校由于成绩优异,得到了许多老师的关心。母亲在班里是班长,管理着班级的方方面面,而且还是学校团支部的宣传委员,想想,那时的母亲和当年的我有个比啊!母亲每月回家一次,那时才16岁的母亲怎能承受想家的痛苦,和远离家只身一人在外的孤独?但是母亲做到了。一直到现在,我都觉得母亲是最坚强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女强人。

但她让我十分意外,她毅然 选择了放弃重点高中的教学,而去找工作,因为家里还有弟弟妹妹等着她去赚钱养家。母亲从此就踏上了找工作的道路上。

三. 青年的母亲.母亲找工作越来越难,只好东奔西走,在宜昌的一个煤气厂里找到了工作。便一直干下去了,她每次都赚钱了就寄回家,只给自己留下一小部分,勉强地过着日子,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麻烦、痛苦,从不再向他诉说一句,自己默默地顶住一浪接一浪的厄运。后来弟弟妹妹都找到工作了她才放心了自己的生活也过的可以了,本想再找一个工作,可她的文聘不够,只好就在煤气厂上班。后来找了我爸,之后我就出生了,从此开始做一个真正的母亲。

四. 中年的母亲

不记得是什么人说的,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一位伟大的母亲。是否有人统计过其确切性的百分比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所有成功者的背后都有一个爱自己孩子的母亲。时间过的真快,母亲从开始到现在,已经过三十几个春秋。辛辛苦苦把我拉扯大,经历了多少艰苦的岁月,母亲的白发增多了,我也渐渐的懂事了。她每天都很劳累,她总是说自己老的真快,尽爱忘事,我最讨厌她说这句话,每次都会对她说,什么老不老的,只要心不老,妈就不老!她都会愉快地笑起来。母亲说年龄越大越恋家,而且每次下班回家,一想到家里有丈夫和儿子在等她回家,她就会感到无比的幸福。为了这个家,她操劳了半辈子。到现在都不忘家,经常给爷爷姥姥一些关心和问侯,母亲是一个非常孝敬的人,待我的爷爷奶奶像自己的亲爸亲妈一样。那一段时间爷爷在麻城。妈妈说麻城很冷,怕老人受不了,就把爷爷奶奶接到自己的家住所以那阶段母亲一人照顾我和爷爷,但她从没说过苦。每天回到家里,母亲就会把一些吃的东西都放到我的房间里让我学习辛苦的时候吃,每每这时,我都会有一种说不出有多么幸福的感觉。这让我感觉到母亲的爱,母亲为了我和父亲牺牲了很多,她把自己的全部的爱投入到我们身上,自己什么也不舍得自己的衣服穿旧了也不舍得买,而我和爸爸的衣服却每天不知道穿哪件。有时我就想,为什么做母亲的就这么不容易呢?她可以为自己呀!为什么把更多的爱给与别人?这也许就是母性的伟大吧!

现在我最想说一声:母亲,您不老!在儿子眼里您永远不老!

我的故事作文

一个小姑娘,娃娃脸上长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炯炯有神的。一对弯月般的眉毛,小小的嘴巴,可爱极了!这就是我。调皮的我

说起我的故事,那就肯定离不开“调皮”二字。有一次,我看见自己的宠物狗小白的毛有些长了,我想:现在是夏天,狗狗非得被它自己的毛热死,看来得好好修剪修剪。我拿起剪刀,“阴险”地向小白走去。“咔嚓咔嚓”,不一会儿,小白被我剪了个光光。我仔细地打量着小白,发现头上还有一小撮毛,我“咔”的一声,把小白身上仅剩的毛给剪了。表哥刚从卫生间走了出来,看见小白的新发型——光头,滑稽地摔了一跤,嘴里说了一声:“什么,什么鬼东东。”我对表哥的反应很不满意,白眼了他一下,抱起小白,回房间欣赏去了。善良的我

我虽然调皮,但很善良,一只小猫小狗受伤了,我都会哭个没完没了。一天,我放学回到家,就躲在房间里大哭起来。爸爸听见了哭声,连忙跑到我房间安慰我说:“乖宝贝,谁欺负你了,爸爸找他算账去。”我撇撇嘴,擦干眼泪,抽咽了一下,说:“爸爸,我们班的同学把一只刚好路过的蟑螂踩死了,那个同学看也不看就走了。可小蟑螂也是一条小生命呀,怎么能„„呜呜。”说完,我又大哭起来,弄得老爸哭笑不得„„ 乐观的我

呵呵,我可乐观了。跟我在一起的朋友都能感受到我简直是个乐天派。所以大家都很喜欢和我交朋友,自然我的朋友也不少。有一次,我的几个好伙伴来我家玩,我准备削苹果给大家吃。可一不留神,锋利的水果刀把我的手削破了一层皮。一个小伙伴看见了,惊叫起来:“呀呀,小琳的手出血了,快拿止血贴止血。要不然失血过多会死亡的。”“喂,没这么严重吧,小姐。只是弄到手而已嘛。”“你呀,就是太乐观了,什么坏事都往好处想,真拿你没办法。”其中一个小伙伴学着大人的口气严肃地对我说。

这就是我,一个调皮、善良、乐观的小女孩。

第二篇:六、小传范文

(一)小传的定义和特点

1.小传的定义

小传是传记的一种,因其篇幅短小,体式灵活,内容简洁,别具一格,常常被人视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小传因短小灵活,在生活中运用广泛。一个人如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新闻媒体往往会在报道他事迹的同时,配发他的小传,以满足人们了解他生平的要求。出

版社出版重要著作,有时也会在书中附上作者小传,以便读者更多了解作者。现在有些网站的主办者,也爱在网站上公布“版主小传”,目的是跟上网者有更多的交流。

2.小传的特点

(1)篇幅短小

跟一般传记常成长篇规模相比,小传篇幅十分短小,通常不过数百字或千余字。

(2)内容简单明了

小传的只记载传主生平的要点,不枝不蔓,内容简洁明了。

(3)体式灵活

小传可将传主生平事迹概括叙述出来,如后面所选《金庸小传》;也可只选其某一侧面加以重点描述,如《球迷王帅小传》。表现角度、表达手法,均可自由灵活处理。

(二)小传的写作

1.传主身世

包括姓名、出生日期、籍贯和主要身份等。

2.生活道路

包括传主不同时期身份的变化,从事的主要职业,所做的主要事情等。

3.主要业绩和贡献

包括传主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就,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及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等。

4.性格特点

写其性格特点是为了使传主的形象鲜明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鲁迅为柔石所写的小传中,就有这样的性格刻画:“秋,咯血,但仍力助宁海青年,创办宁海中学,至次年,竟得募集款项,造成校舍。”将柔石坚忍不拔的性格特点突显出来。

5.家人情况

如有必要,可对其妻子儿女的情况做一些简单传神的介绍,如鲁迅为柔石写的小传中就有“柔石有子二人,女一人,皆幼”的记述。

【 例文 】

金庸小传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生,浙江海宁人,出身望族。

大学主修英文和国际法。毕生从事新闻工作,曾在上海《大公报》、香港《大公报》及《新晚报》任记者、翻译、编辑,1959年创办香港《明报》,任主编兼社长历35年,期间创办《明报月刊》、《明报周刊》、新加坡《新明日报》及马来西亚《新明日报》等。

所获荣衔甚多,包括:1981年英国政府o.b.e.勋衔,褒扬其对新闻事业及小说写作的贡献;1986年香港大学社会科学系荣誉博士,表扬其对社会工作及文学创作的成就;1988年香港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名誉教授;1992年加拿大ubc大学doctorofletters;1994年北京大学名誉教授;以及1996年剑桥大学荣誉院士等。

金庸阅历丰富,知识渊博,文思敏捷,眼光独到。他继承古典武侠小说之精华,开创了形式独特、情节曲折、描写细腻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侠义的新派武侠小说先河。

金庸的作品包括:

1.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雪山飞狐》、《飞狐外传》、《倚天屠龙记》、《连城诀》、《天龙八部》、《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记》、《白马啸西风》、《鸳鸯刀》、《越女剑》。以上各书均曾被改编为电影、电视连续剧、广播剧、舞台剧等,其中若干作品已被译成英文、泰文、越文、法文、马来文、韩文等在海外流传,日文版亦将由德间书店于1996年9月起陆续出版,其作品销路长期高踞华人社会之榜首。

2.政治评论:撰写《明报》社评二十余年,有《香港的前途》评论集。

3.散文:有随笔、电影评论、戏剧评论、佛学研究及历史人物研究《袁崇焕评传》等。

4.翻译:已出版者三种,在报刊连载者四种。

5.电影剧本:十余种,电影剧本《绝代佳人》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金章奖。

第三篇:瞿秋白小传

瞿秋白小传

数学科学学院数学1102张静110701228 瞿秋白,原名瞿双,1988年1月出生于江苏常州,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他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上海大学原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把上大建设为南方的新文化运动中心,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民族振兴输送了一大栋梁之才。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慷慨就义,时年36岁。

1917年春,瞿秋白随同堂兄纯白北上到北京。原本秋白要报考北京大学,但付不起学膳费,参加普通文官考试未被考取,于是考入外交部办的“不要学费又要出身”的俄文专修馆,学习俄文。1919年5月4日,性格内向的瞿秋白参与了五四运动,加入了李大钊、张嵩年发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1920年8月,瞿秋白被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到莫斯科采访。1921年6月22日,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7月6日,是瞿秋白永远难忘的日子,他在安德莱厅见到了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并在会间进行了简短的交谈。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节四周年,瞿秋白在莫斯科第三电力劳工工厂参加工人的纪念集会,又一次见到了列宁,并聆听了他的演讲。1921年秋,东方大学开办中国班,瞿秋白作为当

时莫斯科仅有的翻译,进入该校任翻译和助教。1921年5月由张太雷介绍加入共产党,1922年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瞿秋白主持中央政治局的近一年期间(1927年7月-1928年5月),发生了南昌暴动,广州暴动,以及秋收暴动。瞿秋白的领导方式与强势作风的陈独秀不同,只发表一般政治主张,对组织和军事完全放权。但11月在上海召开的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发展了八七会议以来“左”的情绪,形成左倾盲动错误。12月广州起义的失败使瞿秋白等中央领导人有所觉悟,及时发现纠正了左倾盲动错误,并在1928年3、4月间的临时常委会上作了自我批评,在实践中基本结束了全国范围内的左倾盲动错误。1928年5月中旬,瞿秋白抵达莫斯科。6月,瞿秋白在莫斯科郊外的兹维尼果罗德镇主持召开中共六大,“六大”之后,瞿秋白继续留在莫斯科,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的代表团团长两年时间,实际在国内直接领导中共的是李立三和向忠发。但1927年夏,米夫、王明一伙捏造了“浙江同学会”事件。1929年夏,王明一伙利用联共反右清党运动,掀起中山大学风潮。他们先是举行“十天会议”形成“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在王明的带领下喧嚣、起哄、谩骂,使用一切卑鄙手段攻击中共代表团,将右倾和左倾的帽子一切扣到瞿秋白头上,导致秋白的三弟景白的“失踪”。

1930年春在联共中央和共产国际的支持下,瞿秋白被撤销了中国共产党驻莫斯科代表的职务,携妻子离开苏联回国,此后瞿秋白留在上海养病(肺结核),进行文艺创作和翻译,与茅盾、鲁迅来往结下深厚友谊,领导左翼运动。1934年1月7日,瞿秋白奉命离开上海,于1934年2月5日,瞿秋白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职。红军决定长征后,瞿秋白虽然几经要求随军长征,但还是被留在即将沦陷的瑞金。1935年2月24日,瞿秋白在向香港转移途中,在福建省长汀县水口镇小迳村被地方反动武装保安十四团钟绍葵的部队俘获,关入上杭监狱。由于叛徒指认,身份被识破,于5月9日被押解到长汀。在被押期间(5月23日),瞿秋白写下了《多余的话》,表达其由文人从政曲折的心路历程。6月18日晨,写完绝笔诗,神态自若缓步走出囚室,到中山公园凉亭前拍照,留下最后的风采。用毕酒菜,从容走向刑场,沿途唱俄文《国际歌》《红军歌》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到达罗汉岭,选一草坡坐下,对刽子手微笑点头说:“此地甚好!”饮弹洒血,从容就义。

1924年,瞿秋白的生活中出现了两个女性,一个是在年初和他结为夫妻的王剑虹,不幸的是王剑虹在同年的7月就病故了,还有一个便是他的学生,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生杨之华。后者和前夫沈剑龙自由恋爱,她是大家闺秀,又有新女性的热情,拥护妇女解放,渴望志同道合的感情。王剑虹去世后,杨之华对瞿

秋白的崇敬渐渐转变为爱情,和自己丈夫已经从思想上,感情上都分道扬镳了,她鼓起勇气向瞿秋白表白了心迹,瞿决定和她一起回老家与丈夫离婚,在萧山三个青年经过一夜的交谈,达成共识,瞿秋白和杨之华结婚,沈剑龙和瞿秋白结为朋友。

这段惊世骇俗的感情深深吸引了我们,我们试着通过这段并不漫长但是非常浓郁丰富的爱情写出两个风华正茂的青年的理想与追求。在中国革命风起云涌的大时代中,他们因觉悟而革命,因革命而相爱,因相爱而勇敢,因勇敢而从容。作为革命者,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作为青年,他们为纯真爱情和美好生活投入了全部热情。10年对于历史和人生都很短暂,但这段10年的感情留给历史和人生的影响却十分长久,对我们的感动也很强烈。

杨之华,1900年出生于浙江萧山,是家道中落的绅士门第小姐,当地出名的美人,曾就读于浙江女子师范学校。20岁时,她和浙江有名的开明士绅沈玄庐的儿子沈剑龙相爱成婚。沈剑龙喜欢诗词、音乐,但他和朋友一起到上海后,经不起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的生活引诱,堕落了。此时,杨之华已生下一女,便是“独伊”,意即只生你一个,可见杨之华心中的怨愤。1922年杨之华只身跑到上海,参加妇女运动,认识了向警予、王剑虹等人,并于1923年底被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录取。

瞿秋白当时是社会学系的系主任,他风度翩翩、知识渊博,在师生中声望很高。杨之华第一次听瞿秋白的课,就对他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1924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纪念日这一天,瞿、杨在上海举行了结婚仪式,沈剑龙亲临祝贺。从此,瞿秋白和沈剑龙也成了好友,经常书信来往,写诗唱和。更有意思的是,沈剑龙送给瞿秋白一张六寸照片——沈剑龙剃光了头,身穿袈裟,手棒一束鲜花,照片上写着“鲜花献佛”四个字,意即他不配杨之华,他把她献给瞿秋白。

有一次刻图章,瞿秋白对杨之华说:“我一定要把‘秋白之华’、‘秋之白华’和‘白华之秋’刻成3枚图章,以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你无我,永不分离。”瞿独伊说:“为了纪念他们的结合,父亲在一枚金别针上亲自刻上‘赠我生命的伴侣’7个字,送给母亲。这一爱情信物,后来伴随母亲度过了几十年风风雨雨。”

曾有人问杨之华,为何瞿秋白牺牲后不再婚,她这样回答:“再没有人比秋白对我更好了。”1955年,经过20年的努力寻找,杨之华终于在福建长汀找到了瞿秋白的骸骨,并运回北京,隆重地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了“瞿秋白之墓”的碑铭。杨之华的心得到了安慰。她怀念、铭记着瞿秋白,直到自己生命终了。

瞿秋白一生所创作的作品中,从开始就被人们记得,而且到现在还被人们争论着的,无疑当属那篇《多余的话》了。它曾经被认为是国民党反动派伪造的,以便达到污蔑坚贞的共产党员瞿秋白同志的。首先是,国民党站出来说,瞿秋白的文笔是没有任何人可以模仿得了的。后来,周恩来说他见过《多余的话》的手迹,确是出自瞿秋白之手。终于,人们不得不承认,它确是瞿秋白的遗书。现在,它又被人看作是瞿秋白顽强斗争的一生的历史记录,而且把瞿秋白奉为革命英雄。其实,《多余的话》——当然,它并不多余,没有它,我们就根本不能认识真实的瞿秋白——就是瞿秋白“变节的口供”,也不是他“顽强斗争的一生的历史记录”,这只是瞿秋白对他身上存在着的挥之不去而且是愈来愈分明的一种疏离感的自白。因为“可与知者言,难与不知者道”的缘故,所以人们对这篇文章至今还争论不休。

1950年12月31日,毛泽东为《瞿秋白文集》题词,高度赞扬他说:“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第四篇:赵树理小传

赵树理小传

赵树理,原名赵树礼,1906年9月24日出生于山西省沁水县尉迟村一个贫穷家庭。他的少年时代是在地主的盘剥和压榨下度过的,饱尝生活的辛酸。他从小喜爱民间曲艺、戏剧和民间乐器,深受民间文艺的熏陶。这些,都为他以后的文艺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25年,他考入山西省立长治第四师范学校初级班学习,开始接受“五四”新文学的影响,试写过一些新诗和小说。1937年,他参加了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5月发表了他的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作品通过一对农村青年的恋爱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封建恶霸势力和反封建思想的胜利,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随后,他又以减租减息和反奸反霸斗争为题材,先后创作了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和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以及短篇小说《地板》和特写《孟祥英翻身》等。这些作品在内容上深刻反映了农村阶级斗争的曲折、复杂和尖锐性,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思想性、艺术性。其中《李有才板话》堪称当时解放区文艺的优秀作品。

全国解放后,他除了参加戏剧改革工作以外,还兼任《工人日报》记者,这期间,有陆续发表了短篇小说《小经理》、《福贵》、《邪不压正》、《传家宝》、《田寡妇看瓜》等。1950年,他担任《说说唱唱》主编,同年5月,发表了以婚姻自由和妇女解放为题材的著名小说《登记》。1951年,他回到故乡太行山区深入生活,1955年,发表了著名中篇小说《三里湾》,反映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斗争。

以后又陆续发表了短篇小说《锻炼锻炼》,《实干家潘永福》以及评书、鼓词等。

赵树理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重要作家。在艺术上,他继承和发展了革命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被称为“当代语言艺术大师”。

新中国建立后,赵树理参加了历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曲艺协会主席,并曾任《曲艺》主编、《人民文学》编委。1970年9月23日,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第五篇:凡人小传

凡人小传

XX,姓X,于1996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一个普通的小康家庭。现年一十六岁,近视,有长直黑发,圆脸,五官无明显特征,相貌平平。

自小十分顽劣,常惹祸端,据说曾以头撞门,被送入医院,又曾因追逐打闹,无意用椅子碰碎教室前的镜子。

于2002年9月进入建国第一小学接受初等教育,此时XX仍整日与人追逐打闹,虽聪慧诚实,还身为副班长,学习委员和语文课代表,却偶尔会做出过分捣蛋之事,令老师与家长十分头疼。

两年后该校与回族穆兴小学合并。该年,XX读二年级。

不知是家长赏罚得当,亦或是老师教育严明,此人在三四年级阶段的某一天,与先前时常无理取闹,称之为“对手”之人握手言和,说不再干这么无聊的事了。之后,XX便与寻常小朋友无异,碍于父母忙碌,无暇督促日常学业,其一直自觉性极高。尽管游刃有余,也未尝傲慢自负,但除其本分,不迟到不早退,不翘课不辍学,对学习的态度始终不冷不热,得过且过,绝对够得上不思进取之辈。2005年更换了班主任,在XX的人生中也许是一个转折。这是一位年老,知识渊博的语文老师,性格倔强不服输,正义且直言不讳。对这个老师,XX心中产生了从未有过的敬畏,仿佛一只井底之蛙看见了整片天空时的心情,这激发了她对语文的兴趣,对文学的兴趣,同时也对XX的性格产生了不少的影响。直至六年级,好像有什么能力在其不知晓的情况下被挖掘出来,她被老师格外的重视,职务前的“副”字也因此被去掉。

2008年7月,XX摇号失利,直接怀着平常心进入了公办的杭州第X中学,因为中小学衔接一事已在该学校呆了一年,印象不错,想到将来也压力不大,她心中一丝后悔或恼怒都没有。正是已在这里呆了一年,相对大部分新生较为适应,又加上小学老师的高度评价,在几个再次同班的同学嚷嚷之下,“老班”这个所谓的“爱称”,无关本人的意愿,变得名副其实,甚至于理所应当地继续着,之后玉洁身为第一批团员,“中队长”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改成了“团支书”。2011年5月7日,XX第一次踏入心仪的高中——XX高级中学,并如愿以偿地成为了其中一员。

初中的三年是XX目前为止最珍惜的,从前从前,她总觉得那时的自己太过幼稚,太过自我。升入初中时,昔日两个最要好的朋友也是同校,课余活动自然是少不了,她觉得,似乎友谊都是从那时开始的,毕竟要让她真正信任,有时要很久。初中自己的班上,她交的第一个朋友在初二下半学期,一个她偶尔需要仰望的文学之星,不像她,仅仅只是爱好,两人十分投缘。同班还有一个很随性,不受约束,却又很博学,自有独到见解的怪才,他的言行举止对玉洁产生很大的影响。

XX平时开朗乐天,大大咧咧,偶尔鲁莽冲动,虽骨子里很懒散,但需要担当时绝不会退缩,所以做朋友十分可靠。

2011年9月,XX即将进入新的高中展开新的生活,此后之事,现今不得而知。

2011年8月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