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向往的地方或我知道的风俗
哈萨克族的节日主要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和那吾热孜节。前两个是源于伊斯兰教的节日。在这三大节日中,历史悠久的当属那吾热孜节。那吾热孜节是哈萨克族的传统节日。肉孜节:这个名称来自波斯语音译,而阿拉伯语的音译则为“尔德·菲土尔”,意为“开斋节”或“尔德节”,所以“肉孜节”又称为“开斋节”。这个节日来源于伊斯兰教,但现在已经变成了哈萨克族的群众性节日。按照伊斯兰教的规定,每年伊斯兰教历9月,教徒要封斋30天,即1个月。在斋月里,教徒每天黎明之前吃早饭,然后整日不进食,连水都不能喝,只有等太阳落山,叫拜之后才能吃晚饭。也就是说在斋月里教徒每天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吃两顿饭。斋戒是教徒必行的“天命”功课,象征着内心负疚的穆斯林向安拉忏悔和赎罪,以此来培养教徒成为能够忍受饥饿、克已禁欲、畏主守法的人。30天封斋结束之后,就是为期三天的肉孜节。
过节时,男女老少都要穿上最新最好的衣服,骑着马成群结队地互相拜节。首先小辈给长辈拜节,每家都准备丰盛的食品,这些食品大都是在斋月最后一个主麻日(星期五),也就是第四个主麻日后开始制作的。这些食品以油炸食物为主。这一天还要举行各种文娱活动。现在虽然大多数哈萨克族人已经不再封斋,但是由于肉孜节已变成了哈萨克整个民族的群众性节日,所以所有的人都过这个节日。
古尔邦节:伊斯兰教传入哈萨克族人民之中后逐步形成的,是按照伊斯兰教历法进行的节日,它在肉孜节之后70天,称为回历的新年,也叫大节,比肉孜节隆重。“古尔邦”一词系阿拉伯语音译,意为“牺牲”、“献身”,俗称“献身节”。在伊斯兰教义中相传先知伊卜拉欣梦见安拉,安拉命他宰杀自己的儿子,以考验他对安拉的忠诚,他惟命是从。正当伊卜拉欣准备执行时,安拉深为感动,特派人送来一只黑色绵羊代替。伊斯兰教根据这个传说,规定每年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宰杀牲畜,祭祀安拉。
节前,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每个家庭都要准备包尔沙克(油炸果子)、油饼和各种点心,富有的人家宰羊、宰牛或宰骆驼,待客或馈赠。节日清晨,男性穆斯林要沐浴更衣,到清真寺做礼拜,听阿訇讲解教义和“古兰经”。回到家立即洗手,宰杀牲畜。宰羊时,传统习惯不绑羊腿,据传说,宰的这只羊是上天堂乘骑的牲畜,绑了腿就没法行走,也就上不了天堂。宰后切成大块煮,熟后放在大盘子内,客人来后,主人便当着客人的面用刀子削成片,热情地请客人吃肉,并请喝一碗肉汤。在节日期间,男女老幼都穿上节日盛装,走亲串邻,祝贺节日。哈萨克族人民在古尔邦节还要举行赛马、叼羊、姑娘追、摔跤传统娱乐活动。
那吾热孜节:“那吾热孜”哈萨克语为“辞旧迎新”之意,按照哈萨克族的古代历法,这个节日表明新年春节来临了,哈萨克族人民将从这一天开始的月份叫做那吾热孜月。这一天,各家各户都吃一种用小麦、小米、大米、面、盐、肉、奶子7种食品做成的那吾热孜饭。这种饭香味扑鼻,咸淡适宜,营养丰富。人们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互相登门祝贺,主人要用亲手制作的那吾热孜饭招待客人,饭后,人们尽情欢唱、歌舞、做游戏。
为了送旧迎新,预示丰收,人们不仅吃“那吾热孜”饭,还要食用珍藏过冬的马肋条灌肠、马肥肠、马碎肉灌肠、马脖肉、马盆骨包肉和其他肉类等。在这一天,人们成群结队地从一个阿乌勒到另一个阿马勒,走家串户,吃“纳吾热孜”饭,唱“纳吾热孜”歌,互相拥抱、祝贺新年。在节日期间,还要开展各种体育娱乐活动,有牧民们喜爱的绕口令、猜谜语、弹唱、对唱、摔跤等。
哈萨克族的服饰别具一格。男子冬季一般头戴用黑羊羔皮、狐狸皮或水獭皮做里,外覆各色鲜艳绸缎,有两个耳扇,后面有一个长尾扇,顶饰猫头鹰毛的四棱尖顶帽(吐马克)或尖尖帽。夏天一般戴用白毡和黑平绒制作的分瓣翻边帽。上身内穿高领花边衬衣或条格衬衣。衬衣上穿坎肩,坎肩上穿短上衣,再套长袷袢。下身内穿白布长裤。外衣,冬春多穿用老羊皮缝制的皮大衣和大裆皮裤;夏秋多穿用棉布或毛布制作的长襟大衣和大裆皮裤与条绒夹裤。腰扎镶嵌有金、银。珊瑚、珍珠、玉石等饰物的腰带。腰带左侧多挂皮囊,存放杂物,右侧佩戴小刀,脚穿长筒皮靴。骑上俊马,英武洒脱。哈萨克族妇女的服饰异彩纷呈,极其讲究。
头饰主要有帽子和头巾两种。未出嫁的姑娘一般多戴“塔合亚”、“标尔克”和“包头巾”。“塔合亚”是一种用红、绿或黑色绒布制作,金线绣花,并用珠子镶成各种美丽图案的硬壳圆斗形帽子。帽顶上插一撮猫头鹰的羽毛。“标尔克”是用绸、布和水獭皮做的圆形帽,帽顶上绣花并有猫头鹰羽毛。在帽顶与帽沿之间有珠饰镶嵌。“包头巾”的四角绣有各种花纹。姑娘出嫁时,戴一种名叫“沙吾克烈”的尖顶帽。帽体用毡制作,外覆布、绒和绸缎,上面绣花并用金银珠宝装饰。帽子的前方还饰有串珠垂吊脸前。婚后一年之内戴这种帽子,穿红绸子做的衣服,使人一看就知道是新婚妇女。一年后换戴花头巾,生下第一个孩子后换戴一种绣有“颊克”花纹的“克衣米谢克”,“齐拉吾什”套头巾(用白布制作,类似盖头巾,大而宽,遮住头、肩及腰部,直到臀部以下,戴上后只露出面部),三、四十岁以下的妇女佩戴的“克衣米谢克”绣有各种图案。年长的妇女或者子女多的妇女一般不讲究服饰,只佩戴花纹不太鲜艳的„克衣米谢克”,或者只戴白色头巾。身上穿袖子绣花,下摆多褶,色彩鲜艳的连衣裙。夏季,裙子外套坎肩或短袷袢;冬季则穿条绒棉大衣。脚穿皮靴和套鞋。
哈萨克族--民居
为了便于游牧,哈萨克族很早就创造了容易搬迁的房屋—毡房。它的主要构件是用羊毛织成的毡、红柳木栅栏、本撑杆、圆形卷顶和毛线编织的菠哀草帘。这些构件都可以就地取材,自己制作。拆或装毡房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搬迁时用骆驼或牛就可驮运。
毡房是哈萨克族民间建筑。春、夏、秋三季,哈萨克牧民住“宇”,是可以拆卸和搬运的圆形毡房;冬天则在冬季牧场(俗称“冬窝子”)修建平顶土房。毡房一般就地取材,用红柳做成圆栅和顶,构成立架,然后在木栅外围上芨芨草编成的墙篱,再包上毛毡。顶部有天窗,覆以活动的毡子,用以通风。有的房顶毡上饰有红色或其他色彩图案。毡房一般向东开门。哈萨克族--礼仪
哈萨克族是个热情、好客、重礼仪的民族。人们相见,总要互致“全家平安”,“牲畜平安”等问候。这与他们从事游牧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以季节与草场情况不断转场迁徙的哈萨克牧民,对前来拜访和投宿的客人,不论相识与否,都会热情款待。牧民认为,如果在太阳落山时放走客人,是一件耻辱的事,会被亲朋邻里认为待客不周而耻笑。主人待客,有自己的一套方式。通常客人来临,都要宰杀羔羊。至尊的客人,还要在现场宰杀一匹马驹。宰羊前,主人要牵羊到客人面前征得满意。进餐时,先将羊头献给客人。客人接过羊头,要用小刀先割一块面颊肉献给主人家年龄最大的长者,再割一块羊耳朵给年龄最小的孩子或主妇。然后,自己随便割一块肉吃,再将羊头献给主人。这时,主客围座一起,一边食用盘中的大块肉,一边细饮主人特制的马奶酒。马奶酒是一种营养丰富的独特酒类。味道清香醇厚,既能解渴,也能充饥,还能医治轻微的肠胃病和其它慢性病。维生素含量比牛奶多好几倍,是草原牧民防寒助食的极好饮料。夜晚,广袤的草原特别静寂,幢幢毡房一片温馨,客人被安置在毡房正面的上方住宿。纯朴、敦厚、诚挚的主人,还会给你讲述草原近年的新气象和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
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对登门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十分尊贵的客人或多年未见的亲人到来,除宰羊外,还需宰马,以马肉相待。入餐前,主人用壶提水和脸盆让客人洗手,然后把盛有羊头、后腿、肋肉的盘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要先将羊腮帮的肉割食一块,再割食左边耳朵之后,将羊头回送给主人,大家共餐。食毕大家同时举起双手摸面,做“巴塔(祈祷)”。客人中如果有男有女,一般都要分席。
哈萨克族在婴儿出生后,别人不能问其性别,知情人也不许讲出去。第二、三天,举行庆祝,宰羊、邻里妇女要送礼物,青年男女在晚上跳舞。这种活动要进行三天。在婴儿40天时,举行“四十天礼”,参加者要给孩子送衣服、串珠、鹰毛等礼物。由长者给婴儿起名字。礼仪后才可以公布婴儿的性别。
孩子5岁左右举行骑马礼,头上插羽毛到各家拜访,亲友们要送马鞍、马鞭、肚带、马蹬带等。男孩在5-7岁时举行割礼,行礼的前4-5天,孩子穿上新衣服,腰系白布带,骑着由别人牵着的马走亲戚,亲友们要送礼。
第二篇:我知道的风俗
我知道的风俗
我比较向往西藏,所以对西藏一些比较特别的风俗知道的较多,其中西藏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它的葬法。在西藏,人死后主要有五种葬法,包括天葬、水葬、火葬、塔葬、土葬。“天葬”,藏族同胞认为“秃鹫”是佛祖比丘的化身,藏族同胞认为自己死后只有将自己的尸体让“秃鹫”全部吃光,灵魂才可以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在西藏“天葬”时有一种奇特的现象:如果这个人生前是个“善者”,在他死后秃鹫就会将他的尸体全部吃的一点都不剩,这样此人的灵魂才可以被秃鹫带到西方极乐世界了;如果这个人生前是个“恶者”那么秃鹫就会把他的尸体拉的乱七八糟,一口不吃,这样他的灵魂就永远无法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一般“天葬”要将死者分解成“365”份,象征着我们一年中的365天。
“水葬”,在雅鲁藏布江等江河附近,有水葬习俗。实行“水葬”的一般是一些鳏寡孤独的老人或夭折的小孩,还有经济地位比较低下的人也实行“水葬”。在西藏“天葬”是将尸体喂食天上的“秃鹫”,而“水葬”则是喂食水里的鱼,这样也可以得到超度。
“火葬”,“火葬”和“塔葬”只在佛教寺院里才有。在寺院里一般的僧人都实行的是“火葬”。仪式相对比较隆重,由喇嘛念经超度,用稣油涂满尸体然后再用干柴点燃烧成灰,最后将燃烧成的骨灰带到高山上顺风吹撒,或带到江河边撒入江河之中。
“塔葬”,“塔葬”又称“灵塔葬”。这是西藏佛教寺院里最高贵的一种丧葬仪式。只有德高望重的“**喇嘛”、“**大师”及寺院中的“大**”才可以实行的一种丧葬仪式。这些人圆寂后,他们的遗体要先用盐水抹擦,吸走体内的水分,然后再用西藏特殊的药材和香料涂抹,以便使遗体不容易腐烂,最后将他们的遗体放在灵塔之内。
“土葬”,在西藏“土葬”只用于那些得了“天花”等传染病的死者,以及那些 “杀人放火犯”的尸体。意为这些罪恶之人的灵魂不可以到达西方的极乐世界只能下到地狱,在埋葬时一般不用棺木,只挖一个洞穴,将尸体放进去,盖上土即成。
第三篇:我知道的风俗
我知道的风俗很多: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这些节日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除夕晚饭,非常丰盛,一家老小围在一起吃团年饭,好不热闹!吃完年夜饭,一
家人一起放烟火,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一片快乐祥和。
再说说清明节,这是对先人表示追忆和哀思的日子。每到清明,学校就会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去祭扫烈士墓。
端午节的由来和我国古代爱国诗人陆游有关。插艾叶、挂香囊、吃粽子,是端午
节的风俗。只是现在雄黄酒已经很少见了。
我不禁想起苏东坡的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誌。重陽節時人們還喜歡佩戴菊花。茱萸雅號“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壽客”。
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藥的果實,因為出產于吳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品質最好。重陽佩茱萸的習俗在唐代很盛行,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面佩帶,稱為茱萸囊,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但是在宋元之後,佩茱萸的習俗逐漸稀見了。
重陽在早期民眾的時間生活中強調的是避邪消災,隨著人們生活狀態的改善,人們不僅關注目前的現實生活,而且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長生與延壽。所以“延壽客”(菊花)的地位最終蓋過了“避邪甕”(茱萸)。
第四篇:我知道的风俗
我知道的风俗
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也是最隆重的一种礼节。当好客的主人跟客人献哈达时,客人应该鞠躬接受。藏族人伸舌头是一种谦逊和尊重对方的行为,而不是对他人不敬。双手合十表示对客人的祝福。
三口一杯是藏民族在会客时最主要的一种礼节。客人先用右手无名指沾点酒向空中、半空、地上弹三下,以示敬天、地和祖先(或者敬佛法僧三宝),然后小喝一口,主人把杯子倒满,再喝一口,主人又会把杯子倒满,这样喝完三次,最后把杯子中的酒喝完。
在西藏,马肉、驴肉和狗肉是从来不吃的,有些地方的藏民,连鱼肉都不吃,因为藏族人认为狗和马是通人性的,是不能吃的。而驴被视为一种很不干净的东西,也不会食用。所以在西藏千万不能提起吃驴肉、狗肉等事情。
西藏主要旅游景点是寺庙。目前西藏对游客开放的很多寺庙都是藏传佛教寺庙。藏民族普遍信仰是藏传佛教。所以在转经时一定要按顺时针方向行走,切不可逆时针方向行走。很多藏族老者在转经的时候,身后会跟这一些挂着红绸子的羊,这种羊被称为“放生羊”。不可对这些羊进行骚扰。同时在寺庙佛殿之内不可大声喧哗和随意触摸佛像,在没有允许的情况下,更不能在佛殿内录象、照相等。
从战国始,除夕吃饺子的习俗,大约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除夕之夜,全家人围坐灯前,边包饺子边聊天,山南海北,天山地下,无所不谈,不时引来欢声笑语,大有共享天伦、其乐无穷之趣。
《燕京岁时记》记载过年吃饺子的情形:“每届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面做饺而食之,谓之‘煮饽’,全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示顺利,家人吃得者,则终岁大吉。”如今,人们已不信这些了。不过,还有人家在饺子里放上糖块、花生仁等,吃到糖块象征生活甜蜜,吃到花生仁祝愿长寿(花生名长生果)。除夕之夜这顿饺子全家都要吃,谓之曰“岁饺子”、又叫“团圆饺子”。
古时,称饺子为“馄饨”、“水角”、“角子”、“扁食”、“煮饽”、“银元宝”等等。
《广雅》记载:那时的饺子叫“馄饨”,形状如饼,到了北齐,形状与以前的就不同了。颜之推谈到:“今之馄邬,形如偃月,形状与现时无异。”
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书中,也有记述:“凡御宴至第二盏,多有下酒肉、咸豉、爆肉、双下驼峰角子。”那时御宴上的饺子是“双峰”的,形状与现时的不同,可能是宫中的特制,与民间的形状不一。经过2000多年的变革,形成了今天这个样儿。
据近年考古发现,在新疆吐蕃的塔那北地区发掘出的唐代墓葬里,发现木碗里有饺子的遗存,其形状与现在的一样,这表明,在当时人们食用的饺子已经传到了中国的边疆地区。
北方人都爱吃饺子,把饺子当做佳肴,多有敬人之意,逢年过节,迎宾送亲,总要包饺子。春节、除夕、初
一、初
五、全家吃饺子,喜庆团圆。辞旧迎新,预祝新的一年幸福、快乐、平安、顺利。北风东渐,上海街上开了许多饺子店,上海人对饺子也感兴趣了。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我们这一带农村中,在端午节的前几天就要去采摘芦叶了。
在农村里,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最为普遍。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家境比较清寒,每年端午节只能包米少豆多的豆粽,母亲叫它“豆粽”,一个粽子里除糯米外,就是那些红褐色的赤豆、白豆等豆子,这些都是母亲在房前屋后一些闲地上种的,不过,豆子多了,吃起来很香,包豆粽这个活儿,还要有一定的技术的,不然的话,在煮的时候,粽子会散开来。
粽子的形状最常见的就是一种宝塔粽,尖尖的顶,三角形的底座,竖起来放在桌子上,它不会倒下来,这种粽子大的约有半市尺长短,小的也有三四寸,一些心灵手巧的小媳妇还会包十分有趣的“连环粽”,两个小粽子中间有一根红线牵连着,还有别出心裁包的“月牙粽”、“枕头粽”、“拳形粽”、“方粽”等等,五花八门。
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不管贫富都要包粽子,左邻右舍串门的,按村里的规矩,也一定要尝一下主人家包的粽子,吃时,把青青的芦叶从下面开始,一张张地剥开,再用两根筷子戳进底部,从粽子的宝塔尖上开始咬起,直到吃完为止。有些大的粽一次吃不完,只好带回家去,不能留给主人家。这个时候,满屋、满村都散发着芦叶的清香。家家户户不仅自己吃,还要挑上几只包得最好、最大的粽子,用红线串着扔到村旁的河浜里去,连我们偏僻小乡的农民也知道纪念屈原,这个忧国忧民重气节的诗人。
小时候的我,疑惑不解也好奇地问过母亲:“屈原抱着怨气是跳到家门前的小河里淹死的吗?”一字不识的母亲当然不能回答我的问题,她只是喃喃地说:“天下的水是相通的!”
第五篇:我知道的风俗
我知道的风俗
我们中国这个大家庭有许多节日,已经变成了风俗。我知道的风俗就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风俗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地位最高。春节也是所有节日中规模最大、礼仪最隆重的节日。过春节又叫过年。即使是身在千里之外也会不辞辛劳尽量赶回家跟家人团聚,过一个和和美美、团团圆圆的快乐年。过年时,小孩子是最开心的了,他们不仅可以吃到美味的食物、穿上漂亮的衣服,而且可以拿到不少的压岁钱。在春节的前几天,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整理得整整齐齐。大年三十是最忙碌的一天,除了要准备年夜饭,还要挂年画、贴春联,有的还要挂上大红的灯笼。除夕晚饭非常丰盛,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很是热闹,吃完年夜饭,一家人还要一起放烟花爆竹,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很快乐。
清明节也是我们中国人很重视的一个节日。清明节是对先祖表示追忆和哀思的日子。每到清明节,人们纷纷扫墓祭祖,有的大姓人家还要做清明会。学校里还会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
端午节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人们就会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挂香囊,据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
中秋节人们会吃月饼、赏明月。
重阳节人们会登高望远。
总之,我国的风俗都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