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红楼梦人情,不是虚伪而是因为虚伪才能真实
红楼梦人情,不是虚伪而是因为虚伪才能真实
【导读】我觉得很有必要和大家揭穿一个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现象,那些我们认为虚假的人,有时候我们退一万步来想,并不是那些人虚伪,而是每个人背后都有可说和不可说,该与不该,在这份取舍的背后,难免会有些厚此薄彼,有时候我们真的应该多一份担待和理解。一个人是否能够真正的有智慧,我觉得一定要多去体悟第六回刘姥姥的出场,古大德曾说:“身不苦则福禄不厚,心不苦则智慧不开”,也正是因为曹雪芹知道人情冷暖的关系,知道如人饮水的滋味,才能写出这么有生活,接地气,触动我们心灵的文字。接下来刘姥姥开始拜访周瑞家的,周瑞家的听到外面有人在打听她,问:“是那位?”刘姥姥忙迎上来问道:“好呀,周嫂子!”周瑞家的认了半日,方笑道:“刘姥姥,你好呀!你说说,能几年,我就忘了。请家里来坐罢。”周瑞家的非常诧异刘姥姥的到来,“刘姥姥一壁里走着,一壁笑说道:‘你老是贵人多忘事,那里还记得我们呢。’”这寒暄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的话,一面是奉承,一面有点不好意思,因自己的落败不敢高攀。“说着,来至房中。周瑞家的命雇的小丫头倒上茶来吃着。周瑞家的又问板儿道:‘你都长这们大了!’”周瑞家的非常客气,可见对刘姥姥是有几分的人情在内。“又问些别后闲话。又问刘姥姥:‘今日还是路过,还是特来的?’”周瑞家的寒暄之后,又问刘姥姥为什么要到这里来,其实这句看似多余的话,大有学问。无事不登三宝殿,自然刘姥姥如此大费周章的到来,不仅仅只是路过,有时候我们看似多余的废话其实一点都不多余,而是一种很委婉的询问你来找我做什么!刘姥姥便说:“原是特来瞧瞧嫂子你,二则也请请姑太太的安。若可以领我见一见更好,若不能,便借重嫂子转致意罢了。”当然特意来瞧瞧嫂子周瑞家的这话是假的,请姑奶奶王夫人的安,也是半假半真。说到这里,我觉得很有必要和大家揭穿一个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现象,那些我们认为虚假的人,有时候我们退一万步来想,并不是那些人虚伪,而是每个人背后都有可说和不可说,该与不该,在这份取舍的背后,难免会有些厚此薄彼,有时候我们真的应该多一份担待和理解。就像刘姥姥这般,周瑞家的明知道刘姥姥的到来是有缘由的,却问刘姥姥是否是路过,而刘姥姥的回答却不直接,并不是因为这些人虚伪和不诚实,而是在每个人的背后,真的有很多难言之隐,有时候看明白这些以后,我们才知道这一层层面具之下,都会有一颗畏惧世俗的心在小心翼翼着,生命有时候看起来真的是非常不堪。接下来的一段,我看着心酸。“周瑞家的听了,便已猜着几分来意。只因昔年他丈夫周瑞争买田地一事,其中多得狗儿之力,今见刘姥姥如此而来,心中难却其意,二则也要显弄自己的体面。”我们都知道,最后周瑞家的帮忙引路,刘姥姥才能不虚此行,并且日后进出荣府非常方便。但是看到这里的时候,你会发现人之所以虚伪,因为他们都想追求真实,并不是大家太虚伪,而是虚伪得真实,我觉得这不是在批判人我之间,而是生命在每一刻每一秒争取生命的存在感。前面我们也知道,刘姥姥的女婿狗儿和周瑞家的有几分交情和交道,周瑞家的也不忘恩情,但是最为重要的事情,是作为高级佣人周瑞家的,她也渴求在家族之中找到一份尊重和生命的存在感,而刘姥姥的到来,忽然让周瑞家的觉得自己在家族的地位被外人的重视了,从刘姥姥身上她找到自己价值的存在,所以周瑞家的觉得刘姥姥这次的到来,终于给她一个雪中送炭的存在感,并不是周瑞家的世俗,而是这些人对生命的争取显得非常的卑微。当我们抛开一切,什么面子、票子、位子、孩子、妻子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的生命都在追求这些外在的东西。周瑞家的在刘姥姥面前,她要做到自己在这个家族是有分量的,这是一份存在感,在刘姥姥这里,她要的是生命的认同感,我想这也是我们认为那些人虚伪的原因。有些人不是虚伪,而是因为虚伪才能真实,正是我们追求的往往都是一些表现,心安和幸福对我们而言,只是一种感觉。本文系《解毒红楼梦的禅文化》作者悟澹的原创文章,《解毒红楼梦的禅文化》当当网、亚马逊、京东商城、淘宝正在热卖!
第二篇:虚伪爱情真实婚姻
虚伪爱情真实婚姻
——电视剧《我爱男闺蜜》随想
西乡县城北小学教师甘春燕
一个是无房无车无学历貌不惊人的快递员,一个是有房有车有貌有才的公司老总,正常人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把这样两位条件悬殊的男女往一起想的。可电视剧里不仅把二人往一块儿捏,还给他们了皆大欢喜的结局: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直到看完电视剧,我还一直懵懂着,我不明白爱情这个话题怎么能演绎得如此常新呢?也质疑为什么所有都市题材的电视剧(包括搞笑喜剧片)都要让爱情成为主线呢?可不管如何演绎,也得根植在现实的土地上才行啊!这样有悖常规的结局让人始料不及。男方不仅无房无车无学历貌不惊人,家庭负担还很重,女方却一直在优越的环境中生活,有房有车才貌双全,又是公司的老总,尽管她离过一次婚,可她没有孩子,这一点在当今社会是完全可以忽略的。为什么叶珊放着帅气年轻、有型有事业有背景的大卫不要,偏要跟一个穷快递员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好几天我都为电视剧纠结着,为叶珊可惜着。但是静下来沉思,回想剧中很多的细节部分,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方骏,京城第一男媒婆,有郭德纲的嘴皮子,有泰迪熊的萌态,顶着方便面头,挺着肉嘟嘟小肚腩,他是一家婚介所的金牌顾问,只有他没想到的,没有他做不到的。他细致体贴而又有耐心,他热爱生活、有爱心,他的热情感染着身边的一群女同胞,从阿姨辈的到同龄
1辈的女人,他都能做到最完美的贴心。他没有高学历,但是特别能干;他没有父母,却懂得用爱去打动别人,笑容是他最好的通行证,幽默的语言使他的人格魅力格外突出。只要有他的地方就有笑声;只要有他的地方就有和谐;只要有他的地方就有舒心。他看惯了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自己却一直孑然一身,不是没有谁爱他,而是他把爱情看得太重,他都三十多岁了,还是不肯让爱情屈就在现实的土地里。他的徒弟年轻也漂亮,一直默默地爱着他,还倒贴着想顺杆子爬到顶端的婚姻里去,都被方骏巧妙地拒绝了。他对爱情的执着、对亲人的爱和责任、对他人的那份耐心和体贴,让“女强人”“女汉子”叶珊慢慢从讨厌到接受,最后铁了心地爱上。其实细思量,就会觉得叶珊爱上并选择方骏是多么合适的事情啊!叶珊太强势,性格不太好,如果选择和她一样或者比他更强势的男人,婚姻是不可能长久的,她的第一次失败婚姻不就是这样吗?婚姻是实实在在的,而爱情却是虚伪的,就像叶珊为了博得大卫的喜欢,一直努力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一直用男人最欣赏的表演吸引着大卫:故作淑女状,尽管喜欢大卫却一直矜持着,不喜欢足球却在一旁陪着笑,甘愿去受罪。
叶珊的表演是成功的,大卫从刚开始的点头一笑到主动打电话,到每天送花约会,最后到花尽心思在屋里铺上鲜花地毯,主动展示自己男人的性感来博得叶珊的爱。但是在最后一刻,叶珊慢慢扣上了大卫的衣服扣子,因为她从大卫的嘴里明白了:这个帅气年轻有才的海归精英只想和自己浪漫,并不想结婚。再联想到自己和大卫在一起的
2一幕幕虚假情景,叶珊幡然醒悟:自己要找的结婚对象,能和自己共度一生的男人是方骏!只有方骏!
再回过头来品品电视剧中的情节,我就更坚定地支持叶珊和方骏结婚了。方骏是叶珊最舒适的鞋,尽管这双鞋不是很完美,但是质量不错,耐看耐穿,最重要的是穿着它舒服快乐呀!方骏懂叶珊,处处为叶珊着想,还处处让着她,而且方骏生活能力很强,能烧一手好菜,再大的风浪在他面前都不算个事。他的幽默风趣给叶珊带来了多少快乐啊!这样的男人比那些“高富帅”可强多了,“高富帅”一是不可靠,二是不能给你安全感,三是你得小心翼翼,要不然哪天他就不爱你移情别恋了。
大卫是很优秀,但他要在咱们这个国度里,只适合做情人、恋人,是绝对不能托付终身的。他多才多艺,生活品味极高,尽管优雅和浪漫的生活是许多女人向往的,可是如果用失去自我做代价、跟在爱情后面亦步亦趋失去尊严,就会失去生活原有的本质,让人感觉是在演戏。整天为这样的男人小心翼翼地活着,还不如活得真性一些,这样自然随性的生活才会真正的幸福快乐。
许多女人都抱怨老公婚前婚后大变心:婚前他每天赞美你,给你最贴心的关怀,给你最美的花前月下;婚后每天抱怨你,理所当然地当起了甩手掌柜,更别想什么花前月下的浪漫了。婚前双方怎么看都顺眼,都美,为什么呢?因为爱情会蒙蔽人的双眼,会把人变得虚伪,他或者她掩藏起了自身的所有不足,这样做也无可厚非,动物界不都这样吗?为了吸引异性展示最美。可是一旦进入婚姻生活里,那些缺
3点就全部暴露出来了,而且是肆无忌惮地暴露,全然不顾及对方的感受。一位朋友和老公谈恋爱时每天都精心化妆、搭配衣服,每天面带笑容,行为举止得体大方,男方喜欢得不得了,如宝似地捧在手里。才三个月便迫不及待地要和她结婚,可是结了婚生完孩子后,该女子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每天脚跻拖鞋,脸不洗头发不梳就能抱着个孩子到小区溜达,老公下班回到家,她发出的不是悦耳温柔的声音,而是埋怨和叫苦不迭,惹急了还破口大骂。老公震惊了:“这还是自己爱的那位女子吗?”其实这原本就是她的特点—懒散、随意而又有些骄横,只是之前为了博得男人的爱情才委屈自己收敛的。对于这样的老婆,老公当然也就敬而远之了,不想回家,宁愿在外面喝酒打牌,久而久之,也就就移情别恋了。因为她老公也是一优质男啊!职位不低,家庭条件不错,这样的男人诱惑力本来就大,如果你再原形毕露,不修炼、不进步,不进步,身上的魅力全然殆尽,老公怎么会爱你呢?
爱情可以装,可以虚伪,因为毕竟时间短,是完全有耐心去装和作的。再加上单身不用面对琐碎的家务,只一门心思地吸引对方,所以你身上那些缺点会一直掩藏得很好,很难发现。但是一旦进入婚姻生活就不同了,它处处都在考量着你:会不会居家过日子,会不会体谅对方,会不会让对方感到舒心和谐,会不会应对紧急情况,会不会和他的家人相处。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活状态,长久而乏味,如果你再不会调节,不给它加点调剂品,那婚姻就像一潭死水,变成了真 4
正的围城。如果再不注重修炼,你的婚姻之路就会越走越崎岖,最后也许面对的是悬崖。
所以婚前同居就因此派生出来了。虽然有些不道德,但是毕竟没有危害社会,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先实习婚姻,对两人进行考验和磨合,如若实在磨合不到一块儿再分手,也总比孩子都有了再离婚强吧!起码孩子不会受到伤害。但也不一定只有婚前同居才能了解对方,只要你别着急,多花点时间去了解;别冲动,多想想婚姻的责任,就不会有那么多闪婚和裸婚一族了。常言道:日久见人心。尽管有一部分人在恋爱时很会隐藏,时间久了自然也能了解清楚的。恋爱时擦亮眼睛,恋爱时多些真实,才不至于让婚姻危机重重。
想让婚姻成为一种最幸福的真实,男女双方都要努力才行。
第三篇:虚伪诗歌
心虽不爱,却叫人生死与共。
明知结局如此,却不知劝言数句。
心虽不愿,却叫人长相厮守。
明知身伴他爱,却不去应答分毫。
只为那世人的眼光,违逆初心。
只为那虚荣的心情,放肆欲望。
只为那金钱繁华,抛弃妻子。
只为那跪着生存,却丢失全身尊严。
哪怕一分一毫,不留一丝,也丢了所有。
只为那虚伪,郁郁终生。
值得吗?
为什么?
难道
就只是因为这世界?
难道
自己有从没有错过?
难道
没有内疚与后悔?
也许
现在后悔,还来得及?
也许
现在回头,还能博得世人微笑?
为什么?
到底
为了什么?
最后
又得到了什么?
你
虚伪,和这世界一起
虚伪,虚伪到底。
至少我知道的你的虚伪。
——忘却的明天
第四篇:真实和虚伪的周朴园
真实和虚伪的周朴园
摘要:周朴园是《蕾雨》的主要人物之一,也是作品中人物的中心,更是悲剧的制造者,作品中的每个人物和他有着或多或少的牵连,他是半封建半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因此,周朴园的复杂性也是他作为封建资本家的特色。
关键词 周朴园 冷酷 残忍 无情 复杂 可怜 伪善
《雷雨》是话剧家曹禺1934年所写,是曹禺的话剧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典范之作。剧中通过展现周家与鲁家之间的冲突和阶级矛盾,成功表现了20年代中国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中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环境、思想和鲜明的人物性格,成功塑造了周朴园这一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
周朴园是一家之长,他爱面子,看重自己的尊严。剧中周朴园逼蘩漪喝药的片段最令人发指。为了在儿子、下人面前树立威严,为了这个家没有人敢对他说不,为了建立那个他认为最有秩序的家,他不惜威逼自己的妻子喝下一碗妻子并不想喝的苦药,如果蘩漪不喝,这对他这个封建家庭制的家长来说,是万万不能的,周朴园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周朴园也是残忍的,狡诈的,冷酷的。我们从鲁大海的口中可以知道周朴园从前在哈尔滨修江桥时,故意使江堤出险,活活淹死了2200个工人,每个工人扣三百块工钱;如今他压榨工人,叫警察打死了30个反抗的工人,对工人们的反抗进行残酷的镇压。他收买除鲁大海外的先进阶级工人,与他们重新签合同,在与鲁大海谈判时,周朴园已经知道了鲁大海是他儿子,还是仍无动容,仍视他为和自己相对的工人阶级代表。这可以看出周朴园为了钱财漠视亲情,冷酷、无情,连自己的亲生儿子也不相认。
周朴园也是懦弱的。在他与侍萍相遇时,明明一切的线索都指向眼前这个人就是侍萍,可他一直不敢肯定。在侍萍和周朴园的话中可以知道,当年的侍萍是被“你们家”赶出家门的,也就是说当年的周朴园不没有能力和勇气去保护他自己心爱的女人,而是在封建母亲面前做出了妥协和让步,与如今他的强势,实在难以联系在一起。
周朴园是伪善的。当周朴园知道自己面前站的就是侍萍时,他问的第一句话是:“你来干什么?”,并且语气是严厉的,这句话反映了他内心一系列复杂的活动,而他的话与之前对侍萍的怀念形成鲜明的对比。当他知道侍萍没死,周朴园并不是惊喜而是惊愕,鲁侍萍追问他是否相见她一面时,周朴园连说两个不,我们可以看出周朴园内心的复杂。我们无法确定周朴园内心对侍萍的感情是真是假。也许使他如此怀念的仅是30年前的鲁侍萍,那个对他毫无影响不会威胁到他名声地位的鲁侍萍,而30年后,周朴园已不是像周冲一般的小伙子了,他更多想的是鲁侍萍会不会威胁到他,当他知道他与侍萍的过去没有人知道时,他才平和下来,我们也可以看出周朴园的复杂性。
周朴园是蘩漪、侍萍人生悲剧和不幸命运的制造者,但他自己不也是受害者吗?周朴园年轻时,他不完整的爱情使他变成封建家庭制的受害者,也是自己沦为封建家长。周朴园年轻时曾出国留学,与现在的周冲一样有着先进的思想积极地人生观,可是经过这个社会的摧残,使他从一个有着激进思想的人沦为旧社会封建典型人物。
周朴园身上的特点、他所导致的悲剧,也许并不是他所想的,或许他只是想在旧社会里能有自己的成就,能维持那个他认为最有秩序的家庭。他对蘩漪、侍萍等人是否有爱有情,我们无从得知,但是从周朴园身上,我们能看到的是封建地主和资本家集一身的人,是一个曾经受过伤害的人,是一个可恨又可怜的人。
第五篇:虚伪(200字)作文
精选作文:虚伪(200字)作文
虚伪的人太多,多得令我目不暇接。
或许是太渴望一份真心,才选择相信了你。
只可惜我自诩聪明一世,却糊涂了这一时。
你说你有苦衷,可这又何必。
有苦衷的人多了个去,怎么会差你?
那边的牡丹开得妖艳无比,只可惜高傲华贵令人惋惜。
雍容的牡丹的你惹不惹得起?
如果惹不起就请你滚到一边去!
世上的好人多了个去,少了你也不过是少了点乐趣。
别把自己想的太过神圣,说到底也仅仅如此而已。初一:王娟2001 篇一:丑陋的虚伪 作文
丑陋的虚伪——我身边的陋习
妈妈常说:“时间是一张不漏的网。”
一次,妈妈正在翻美容杂志,突然她叫住了我,叫我看看其中的一页。那是一名著名的美容师的半身肖像,身旁标有她有长大成人的女儿,然后便请读者猜猜她的年龄。柔光镜拍出来的皮肤似乎很细腻,脸上绝少有褶皱,却也看不出皮肤的弹性,眼、唇均被重重地描过,化妆无可挑剔,完全盖住了原来的模样,脸上的笑容和眼中的神情明显在模仿蒙娜丽莎,却又少了那么一点醉人的味道——看不出她有多少岁,说30、40、50都有人信,她仿佛永远都是这个模样了。
但是我突然害怕了起来,这样一张面具式的面孔让我总猜测那后面的是什么。当一个人可以把岁月的痕迹隐藏起来的时候,大概没有什么东西不可以伪装了。与这样的人生活在一起的话„„我不敢想象,不过我承认,我们身边真的有这样的人,而且不止一个两个,虚伪的人总会伪装成好人,但是虚伪终究是虚伪,它总会被识破,丑陋的虚伪„„
看了这位美容师我又想起来我以前在公交车上看见的一幕: 在十五分钟内,她已经化妆4次,她用她的镜子照着那张用了各式各样的化妆品的脸。
我为她担心,脸上别起化学反应啊!
短短的十五分钟,她疏了5次头。这不,他开始用肉肠似的手指在一头红发间穿梭着,十指上的银指甲和那一头红毛“相映成趣”。
突然,她开始大吼起来,她责骂一位老奶奶,只位老奶奶让她开
开窗让车厢通风。在那阳光的斜射下,那张五颜六色的脸仿佛有无数的粉粒往下掉,散落在空气中„„
她们两个却始我很欣赏梁一个女人:她白发苍苍,脸上堆起了皱纹,一望便知道进入了老年。她是布什的夫人芭芭拉。没有肯尼迪夫人那么惊世艳人,但是她的笑容却无比地灿烂、温暖、爽朗和慈祥。因为她不矫饰。“一位没有皱纹的祖母是让孩子害怕的。”我相信这话不假。
现代的人都在想尽一切办法来掩饰年龄、心情、目的等等,这些本应该自然流露的纯真美好却被裹上了一层层面皮,丑陋的虚伪,这不仅是我身边的陋习,或许这是全人类的陋习啊!
丑陋的虚伪!
篇二:话题作文——抛掉虚伪
抛掉虚伪
请勇敢斯下虚伪的外衣,自然做人。
——题记
李书福嫁女儿了!各大网站纷纷报道,吉利集团现任董事长李书福低调嫁女,李书福除了用“自家的”16辆沃尔沃吉利组成豪华车队外,又送了女儿价值800万的阿斯顿马丁作为嫁妆。当车队出现时,路人竟疑似车展。
“低调”吗?
此举一出,盛赞不已。有人说是,因为李书福这样的车队在富豪云集的台州根本不算什么,而且李总也是相当有地位的人物,这样的排场实不为过。
但据曝光,李书福共设酒宴超过100桌,每桌21个菜,有鲍鱼、鱼翅等。这是低调吗?不!
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李书福的心计,嫁女儿也不忘炫炫富,打打广告,展示一下自家的魅力。同时显示自己的身价,宣传自己的形象。但,这是真正的低调吗?
是虚伪!
这是低调吗?这该是虚伪!李书福的做法正说明,李书福深谙人心,营造悬念,富于心计。他借办婚礼来搞推销,借嫁女儿来显身价。如果是真的低调,又怎会在网络上闹得风生水起?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个性被统一化了,做事的目的性被强化了,心思不再单纯,往往另有所图,正如李书福嫁女儿,目的是宣传自己。用低调的外衣包裹,也遮掩不住其中的虚伪!
湖南卫视一部《宫》迅速爆红,“宫斗”电视剧层出不穷,成为新的潮流。《美人心计》《步步惊心》??人们陷入皇宫中的勾心斗角,心机重重,看得不厌其烦。华衣甜言,包裹着争夺权力的祸心,遮掩不住的虚伪。
应单纯!
就不能单纯些吗?我们不禁要问。
看厌了曲意逢迎的嘴脸,听厌了虚伪做作的语言,什么时候我们能够真正让心思纯净,真正一心一意地做事?抛掉客套的官话,抛掉高大全的人物塑造,抛掉虚伪,我们应该做真实的自己。
尽管社会错综复杂,但我们不该在其中迷失了自己,泯灭了个性。用最真实的本性面对生活,一切都会变得非常简单。
后记:让我们抛掉虚伪,用真实面对人生,面对一切。
【精彩点评】
这是一篇很有见地的佳作。主要有以下两大亮点: 1.构思巧妙,结构严谨。文章开篇用请勇敢斯下虚伪的外衣作题记,用三个小标题:低调?吗——是虚伪——应单纯,做腰排结构。
活。结尾用后记形式:让我们抛掉虚伪,用真实面对人生,面对一切,呼应题记文题,首尾圆合,收笔利索。2.立意深刻,发人深思。小作者的观点对我们现实中做事目的极强,而人情味淡薄,以醒示作用,特别是?让心思纯净,真正一心一意地做事,抛掉客套的官话,抛掉高大全的人物塑造,抛掉虚伪,我们应该做真实的自己?,对我们的人生的成长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迟丹点评)
篇三:虚伪 真实 虚伪 真实——真实 虚伪
孔子,大家不是熟悉他的人,而是知道他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圣人。凡是圣人,或是很出名的人,历史上记载总是从很邪门的一些传说开始介入。孔子在出生之前就已经很多怪怪的事提前来告诉当时的人们,要有一个圣人诞生在凡间。我们从一个朝代一个朝代传下来的文字记载来推敲他的一生,他的著作,他的人品,有多少是真实的,又有多少是锦上添花堆切上去的。他的传记,有多少是统治者的传誉,又多少是民间俗人的敬仰,还有多少是文人的美化。统统不知道。等到了两千多年后,我们后人的脑子里刻记的是一位超乎圣人的孔子。他没有缺点,他没有私心杂念。一个道德近乎完美的,一位超脱自然的大师风范的圣人。在
以后的文字中,他更会是炎黄子孙们可塑的圣人形象。难道他真是这样一个人吗?起码在文字记载的书页中,我们看到的孔子是这样的。他博爱,广学,到各个国家周游来推广自己的学说,是后人给他戴上儒家的帽子。君子要怎么做,臣民该怎么做。一生都奉献给当时的社会而忘却自我。学生记录他的话语,司马迁撰写他的一生经历,还有可以考据的文史、文献都有他的生平,但都一个结论,他是圣人。我想未必描述的都是一个真实中的孔子。他在我们的面前首先是一个人,再者才是“圣人”的称呼。他应该有私心杂念,应该有一个自我,可为什么历史没给我们一个完整的孔子。也许,闪光的东西,人们注目
地都是他的亮光,而忽略可以不记地是他黑暗的背面。
后人在写前朝的历史时,有是从宫中所谓的正史,也有民间搜集到
的野史。野和正只是称呼不一样,一定要说究竟谁的更接近当时的历史,我想,也不能一概而论,一定正史就是真实,野史就会水分多点。在历史的迷雾中,雾里看花,真真切切,虚虚假假,确实看不清楚。就因为是历史,它是过去的,现代人用现在尘世的眼光、思想去分析,去思考,那层雾会更浓密,因为豁然开朗的时候是时间发生的进行时。
人都是有私心,人也都是有虚伪的一面。古代的皇帝不允许做的事情,在民间是禁止的,哪怕是一个姓氏,一个忌讳的字都要停止它的历史进步,更何况是所发生的一些有碍于自己情面的历史事件。肯定要像现在人所谓的包装思想,一定要完美得地呈现后代人的心里。所以在宫中专门管记史的官员不会一五一十地把真正的事件给遗留下来。既然有些是大事,在民间流传开来,也会失去它的真实面目。憎恶的人和爱戴的人同样去描述同一个人,那会是给我们的是完全相反的两个人,而不是一个人。夸大其词,或避讳什么,都不会让我们在他们的文字记录里找不到事情的真面目。
人终究是一个人,要让他很完整的一个思想,而一点自我都没有,他终究是一个虚伪的人。宋·戴复古《寄兴》:“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也就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以一个人在别人的心目中很完美,但并不一定是一个真实的他。
明星,即使是明星,也不得不背着虚伪的包袱。他们不能真实地说话,不能在众人面前真实地做。要不就是头条新闻。所以都是如履薄冰在社会上战战兢兢地走路,所以压力大,导致精神上的扭曲。自杀、吸毒,失去一个正常人的人生乐趣。既然自己不能说真话,让别人替他说了,那能说者就把自己的调味瓶拿出来,最后一盘色香俱全的菜就端到众人的面前。话大多数都变味了,但还失去基本的味道,也就不会现身说法,如果是背道而行,在什么专栏里就会看到“澄清”二字。
作家们把一件件作品当作是自己的孩子,孕育,生产,在孕育,再生产。毕竟不生孩子,所以你有多少孩子你就生去,等到你是生文学孩子的名人时,你变是作家了。其实大多数也是虚伪的东西。有很多的想法,只能借助虚构来表露心声,而不能直言面对社会。曹雪芹一开始就把《红楼梦》的灵魂赋予一块顽石上,就是隔阂现实中的什么人一样,也不能去迫害他。吴承恩则把自己所有的思想奉献给神话,完成了一部巨著。雪莱把自己满腔的生活、爱国热情,化成天地中神灵与神灵之间的诗篇,成了一代的骄子。这叫刻画,像雕塑一件塑像一样去刻画,是用笔把自己的思想来雕琢,滋润成一个个不朽的作品。
我想还是虚伪,而不能直白地去告诉别人。如果没有虚伪,文学的里程碑还不知道停留在什么年代的土坑里尘封。世界需要虚伪,就像一个人需要包装,而且要跟着潮流去包装。人就脱去一个本性是善的外衣。按说,每个人都喜欢虚伪,特别是领导,喜欢谄媚的人会在他面前抗起虚伪的旗帜,让他虚荣的心在众人面前有个圆满的形象。所以喜欢说大实话的人,总是要受到冷眼相看,是他不会使用虚伪,也就是人都要面子,而你偏偏没去给他遮上,所以要受到排挤。
单单在现在的现实社会中,我们能得到真实的东西就越来越少,不要指望历史中会给我们留下多少真实的记载。就像造房子,基本的构架是这样的,但是辅助的材料就可以偷工减料,或是安分守纪地去填充。有人说,到了韩国,那里大街上的女人都是化妆的,你看不出它们的真正面目,说是把美留给别人。有些明星到最后的时刻也不愿意别人知道它的真面目,是不让自己的荧屏上的形象破坏,我觉得这样的人很可悲,一生也不能从虚伪的套子里钻出来看看阳光。是虚伪活在真实里,还是真实活在虚伪的影子下,不去管它,只要做一个自己喜欢的自己就可以,本来虚伪和真实都是人们无法去隔阂开的两面胶。
前段时间,法国的身高只有1.65米的法国总统萨科齐明显很在意自己的身高,但这个却总给他带来尴尬。他带着自己的“秘密武器”——小板凳,想在世界面前体面一点,可还是被人发现了。他穿高跟鞋,他站在小凳子上,无非是自己想在众人面前完美一点,是善意的虚伪,但还是被人拉下马来。当萨科齐和他的名模妻子布吕妮站在一起时,很明显的,他比穿平底鞋的妻子要矮上一大截。众所周知,布吕妮有1米
75。对此,布吕尼在接受媒体访问时也无奈地表示:“不管我们做了多少对世界有意义的事情,但是媒体仍然只关注我们之间的身高差距。”可见,真实面前,有多少人会感到无奈。
虚伪,过于的虚伪,就成了虚无,一个人,你挑不出他的缺点,他的一丝瑕疵,那他变成了仙人,而成了一个虚无的人。这种虚无经过年代的沉淀,他更是人心目中的一个神,到后来,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时间越久,就越弄不明白。所以追溯远古,都是今人发挥超乎异常的想象力来去绞干脑汁去研究那历史的尽头。历史在我们面前,永远都隔着一层尘世的迷雾。也许我们总是吸取着精华,而去其糟粕,吸一次,同时也去一次,就这样周而复始,才留给我们一个个大众化的情节。
下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