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谁败坏了赫德莱堡

谁败坏了赫德莱堡



第一篇:谁败坏了赫德莱堡

读《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有感

高二(2)许昭琪

每个假期我都喜欢读上一两本好书,进行一次心路之旅,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在书本的花园里感受美德的馨香。在这个暑假里《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集》带我走进马克·吐温的小说世界,时而幽默,时而夸张,时而严肃的不同风格的故事,让我体会到酸甜苦辣,人生百态。它有时会使你奉腹大笑,在笑声中闪出泪光;有时也会使你沉吟不语,默默体味马克·吐温字里行间用心良苦。读完这篇小说集,它不仅让我对马克·吐温语言的运用、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有了近一步的了解,更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小说中所包含的“抑恶扬善的严肃的创作目标”。这也令我更加敬佩这位幽默大师。

书中摘选了马克·吐温三篇以金钱对人的诱惑、腐蚀为主题的小说。《百万英镑》幽默、滑稽,处处洋溢着喜剧色彩,从中我明白了世界上还有许多比金钱更珍贵的东西;《三万元的遗产》语言辛辣,讲述了一对原本生活幸福的夫妻幻想着即将到来的巨款遗产,整天埋藏在虚幻的欢乐中,当美梦破碎,他们只能“沉浸在模糊的悔恨和悲伤的梦境中”,从中我读到了金钱对人性的扭曲;而《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情节安排巧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读时令我欲罢不能,读后却令我不禁掩卷深思,浮想联翩。

《败坏了赫莱堡的人》主要讲的是:赫德莱堡是一个以诚实和清高闻名于世的市镇,那里的婴儿在摇篮里就开始接受诚实教育,市镇中的十九位被认为最清高、最诚实的居民,则被人们称为首要居民。但这个不可败坏的市镇,却无意中得罪了一个异乡人,异乡人怀恨在心,并开始实施报复:他把一袋一百六十磅零四盎司的黄金送到赫德莱堡,称要将它送给那位曾经帮助过他的恩人,因为那位恩人曾经施舍给他二十块钱,并说了一句劝诫他的话。事实上当然没有什么恩人和金子。但在那个隆重热闹的认领仪式上,赫德莱堡的十九位最诚实、最清高的首要公民都称自己是那位恩人。当真相揭开时,这一切都成为一场闹剧,让每个赫德莱堡人无地自容,赫德莱堡被败坏了。那句官印上的格言也由“请勿让我们受诱惑”变成“请让我们受诱惑”。

小说的题目《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就像马克·吐温留给世人的一个大大的问号,到底是谁败坏了赫德莱堡呢? 疑问在心中形成,我的第一反应是:那个异乡人败坏了赫德莱堡,正是他一步一步精心设计,使十九位首要居民钻进圈套,败坏了赫德莱堡,使它美好的名声荡然无存。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异乡人其实就是马克·吐温自己。在小说中,马克•吐温收起了以往的笑脸,以“正正经经”的语气来进行叙述。他通过一个异乡人完美的背景故事,一封“诚恳”的信和一袋镀金的铅饼,通过充满辛辣和讽刺的语言,曲折巧妙的情节设计,把赫德莱堡的人“诚实、清高”的面具毫不留情地摘下来,使“这个小镇被剥去了他那世代光荣的最后一块遮羞布”。虽然异乡人把赫德莱堡在我们心中营造的美好道德幻境破灭了,使我们必须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但我对他恨不起来。因为我们都明白,与其说是马克·吐温败坏了赫德莱堡人的名声,倒不如说是他使赫德莱堡人虚伪的面目败露了。

通过对小说进一步的阅读,它带给我的思考不止这些。小说中有两段对理查兹太太的描写令我印象深刻:当她得知袋子里装着是黄金时,她“浑身颤抖地飞跑过去把门锁上,然后把窗帘拉下来,惊魂不定地站着,心里发愁„„”而当她和丈夫决定独吞金币时﹙当时金币仍放在他们家﹚,丈夫出门后,她“把灯拧小一点,悄悄地溜过去,在那只口袋旁跪下,伸手去摸它那鼓起的四周,恋恋地爱抚着。她那老迈的眼睛里闪出一种贪梦的光芒„„”。读到这时,我浑身一震,在马克吐温形象生动的描述下,我看到了理查兹太太虽然在灯光下、在众人面前清高、圣洁,仿佛还有天使般的光芒,但在没人注视的黑暗角落,她肆无忌惮的举动显示出了她内心深处埋藏很久,正在萌发的贪婪种子。我也突然明白,接下来发生的故事不是必然吗?正是每一个赫德莱堡的人的欲望败坏了赫德莱堡!纵使它对摇篮里的婴儿就开始教育诚实的原则,想方设法不使青年人受到诱惑,纵使它把“诚实、清高”的荣誉看得比一切都宝贵,纵使他们认为诚实已深入他们的骨髓,诚实坚定而牢固。但我认为,实际上他们只是把诚实看作一件华丽的外衣,他们重视的不是诚实本身,而诚实所能给赫德莱堡带来的美好名声。于是,那看似无坚不摧的诚实堡垒在赫德莱堡人欲望洪流的冲击下不堪一击,瞬间倒塌,败坏赫德莱堡的人正是他们自己。

小说中马克·吐温把贪婪和自私看作人类的本性,作品中流露出了一种悲观失望的心情,甚至还带有对人性的绝望。他的这种看法,我并不认同,我想起几年前的一个新闻:四十多岁的彩票店主赵书兵垫资帮别人买彩票,结果彩票中奖五百万,面对巨额的奖金,他毫不犹豫地把彩票归还给主人,并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很自然。在这件事中,我看到了人类美好的道德,并为之深深地感动,我想,是心中真正的诚信使赵书兵经受住了金钱考验,他是一个不可败坏的人。

当然,马克·吐温的这种悲观思想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他借赫德莱堡映射美国社会,十九位首要居民代表美国资本家,用《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折射出美国社会的道德败坏。从这我想到,对于正在打开国门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来说,随着经济迅猛发展而来的必将还有各色各样的、大大小小的诱惑和日益膨胀的欲望,社会上出现的地沟油、瘦肉精、楼脆脆等事件,触目惊心,我们不禁惊呼中国的道德被败坏了吗?为了不上演“赫德莱堡的悲剧”,我们在建设法治社会的过程中更应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正如《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虽然一直主张通过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经济,但他也写过《道德情操论》这样的著作,可见在他看来,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思想建设是密不可分的。这些都值得当代社会主义建设者深思。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居住在赫德来堡,都是那里的居民,守护它的纯洁,由我做起,由现在开始。而当人们心中树立起良知的标尺,社会将筑起一道诚信的长城,那时的社会才是真正不可败坏的。

2012年8月

第二篇: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读后感

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读后感

拉布曾说过:幽默是生活波涛中的救生圈。

何尝不是呢?现代社会中的幽默,难道只是那种粗俗的漫画,无聊的笑话吗?自从看了这本书以后,我完全可以否定这种观点。马克·吐温用他的作品告诉我什么才是真正的幽默!

读完整本书以后,我最有感触的是这篇《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它主要讲述的是一位路过赫德莱堡的陌生人,因为被这个市镇的人无意冒犯而绞尽脑汁想报复这个市镇居民的故事。他拿着一袋有一百六十磅四盎司的金币去诱惑赫德莱堡的人们,想让赫德莱堡的人们引以为傲的诚实的好名声受到玷污。结果那位陌生人成功了,他假借一个死去的人来虚拟了一个故事,让十九位首要居民受到了金钱的诱惑而撒了谎。最终当谎言被揭穿时,那些人都成为了众人的笑柄。

看完这篇小说,我有很多感触。那些感触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诚实是人类最美好的品质!

在我看来,马克·吐温不只是一位小说家,在他的精神与风格上,他更像一位思想家,一位哲学家,他的作品不单单是引人发笑,更引人深思,他的确像一颗闪烁的星星照亮了我的心灵!

第三篇: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读后感

当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行动往往比名声更具真实性,不要被表象蒙蔽了双眼。

很久以前,赫德莱堡是一个追最诚实、最清高的城镇。但很不幸这个城镇得罪了一个报复心理极强的外乡人。这天,一个陌生人来到这个城镇走进了一对诚实的老夫妇家里,并拜托老夫妇找到当年有恩与自己的人,并把这袋钱交给那个人。随着钱袋的还有一封信,陌生人称那位恩人对他说过一句他永远也忘不了的话,只要打开信封,验证那句话是否正确,就能知道是不是当年帮助过他的人。于是这件事点儿天就在小镇传开了,那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一共有19家参加竞争,其中也包括那对老夫妇,并且他们都在参加竞争之后都收到了一封信(除了收信人的名字不同之外,其他完全一样)。每家人都志在必得。

但这只是一个阴谋。

竞争的日子到了,但却是每人都想不到的局面,因为那19家人的话都一样!有几户人还吵了起来,并严厉指责对方是抄袭了自己写的话。真相就在那个信封里,当主证人读出信里的话时,全场人都呆住了,其实这件事根本就不存在,这一切都是一个异乡人的报复计划,他在信里说,他要让最诚实的人变成撒谎的人,盗窃犯,让赫德莱堡身败名裂,因为他最了解这个小镇。这与那满满的一袋子,里面全是镀金。那19家人都感到羞耻,场上的喝彩声也转变成嘲讽声。从此,赫德莱堡成了最臭名昭着的地方,也成了邻镇最看不起的小镇。

异乡人的计划固然狠毒,但如果不是那些人真的心存贪念,自以为是最善良的人,想来那异乡人的计划也不会成功。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不是异乡人,而是那些镇民,表面的高尚始终掩盖不住其内在贪婪。

【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读后感】相关文章:

1.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初中读后感

2.《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读后感3篇

3.赫赫的造句

4.玛德莱娜英语故事

5.九败一胜读后感

6.《一胜九败》读后感

7.赫赫巍巍成语解释

8.赫赫有名的成语故事

9.赫赫扬扬的成语故事

第四篇:《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读后感

《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中篇小说,该小说运用讽刺手法,揭露批判了19世纪美国社会的拜金主义,辛辣讽刺了资产阶级的虚伪人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读后感(一)

《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近日得闲读完了它。《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是马克。吐温中后期的一部中篇小说,他一改前期的幽默风格,而用辛辣的讽刺抨击美国社会的腐败、道德虚伪现象,以及金钱所产生的魔力和罪恶。它与《百万英磅》一样,透过在金钱对人的诱惑、腐蚀这个主题,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从幽默到讽刺的写作风格。

《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描述的,是哈德莱堡本来是四里八乡最诚实最正直的一个镇子,他们把这种名望持续了三辈,成为了拒腐蚀抗诱惑的典型。为此,他们把诚实正直的美名看得高于一切,教育也从小孩子抓起。但是,由于无意中得罪了一个过路的外乡人,哈德莱堡的三世英名就毁于一旦了。哈德莱堡的几世英名是被那个外乡人毁掉的吗?

是,但又不是。说是,是因为败坏哈德莱堡几世英名的一系列事件的的确确是那个外乡人一手精心策划的,他实际上就是败坏哈德莱堡美名这出闹剧的总导演。说不是吧,是因为哈德莱堡还不是名副其实的诚实正直,还不是名副其实的拒腐蚀抗诱惑。当然,不是说哈德莱堡一点诱惑都不能抵抗,但是他们只能抵抗那些小打小闹的诱惑,至于面临巨大的诱惑,他们就纷纷陷进去了。因此,哈德莱堡和别的镇的区别仅仅在于,别的镇是抵抗不了芝麻的诱惑,哈德莱堡则是抵抗不住西瓜的诱惑。仅此而已。

赫德莱堡,其实是美国社会缩影的象征。小说借一袋金币的故事,无情地揭下了资产阶级诚实和道德的假面具,暴露了他们拜金主义的丑陋,讽刺了他们的伪善本质。赫德莱堡实际上成为整个美国社会的缩影,而那19位首要居民也就是全体资产阶级的代表。小说揭露了19世纪末美国社会的拜金主义思想。

作家把资产阶级的卑鄙贪婪暴露得体无完肤、淋漓尽致,对资产阶级的道德礼貌作了一个卓越的总结。以理查兹夫妇为代表的赫德莱堡人根本无力抗拒金钱的魅力,赫德莱堡名誉被败坏是难以逃脱的宿命。

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是赫德莱堡人自我。确切地说,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是赫德莱堡人对金钱的贪婪和难以抗拒的欲望。

《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读后感(二)

素以诚实、清高著称的赫德莱堡小镇,因得罪了一个外乡人而遭到报复。外乡人以一袋金币为诱饵,使镇上十九位首要公民明争暗斗,演出了形形色色的丑剧,终使赫德莱堡的名声彻底败坏,这个人就是马克·吐温。

和上次一样,马克吐温写的是自我去败坏赫德莱堡的的设想,虽然是设想,可也把该发生的事情写得十分清楚,他写的这种“设想小说”就像真实发生的事一样。如果马克吐温他不喜欢一个地方,他能够制造丑闻,但这始终不好,所以他写了这篇小说。

假如马克·吐温真的要这么做,那他遇到的困难可不只这些,但关于这方面的问题,已经写得十分透彻。

在败坏的过程中,马克吐温去了很多地方,当然,这些都是他本人得来的资料,赫德莱堡的宫殿、旅馆、第五大街、拍卖场……把每个地方的真实状况都写得淋漓尽致,写出了宫殿的华丽,旅馆的舒适度,第五大街人山人海的景观,还有拍卖场价格不断升高、情绪愈来愈高涨的的物品和人们。体现出了一个正常城市的繁华与热闹,这才是真正的城市!不像其他的,十分不真实,连个人影都没有,就像“死城”一样寂静,荒无一人。

那么马克·吐温写的《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其实是一个秘密,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其实就是他自我呀!但他并没有十分明确地写出他自我就是文中那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而是用了这种神秘的方法来吸引读者,正是因为有神秘感,他写的小说才能十分热烈、激烈。我们明白,书中的惊险资料吓不到你,惊险的不是书,而是图画和视频。

读了这篇小说后,我对于马克·吐温的认识更深刻了,他是一个富有神秘感的人,他写的小说不一样于其他人的,他透过一些简短的、零散的小说,来表达自我对于生活的热爱。关于西方人,马克吐温的品德问题,我想,他即使回到年轻时代,也不会是那个“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

《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读后感(三)

《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是马克。吐温最的短篇小说之一。哈德莱堡以“整个地区最诚实清白的小镇”而享誉四方。

一天一个陌生人在爱德华-理查兹家丢下价值4万美元的黄金,以答谢给他出主意使他致富的恩人。后来全城竟冒出许多人自称就是那个“恩人”,而且他们都是城里的知名人士,结果一个个成了被嘲弄的对象。

马克吐温是的短篇小说大师,从这里他很现实的批判了,各种成功人士,受人敬仰的知名人士在金钱面前受到了诱惑得到的种种结果。

哈德莱堡是祖孙三辈一直言传身教下来的小镇,这里的人以清白,诚实,厚道受到很多人的尊重,因为她们从不说谎,从不做败坏道德事情,然后由于一个过路人的报复,愚弄,让这个小镇的人禁不住内心的挣扎诱惑,在一袋子金钱面前变得狰狞不堪,互相猜疑,互相揭底。最后发现是一场闹剧的时候,这个小镇身败名裂,然而主人公却因为阴差阳错的丢失文件而获得巨大的奖金,也许这更能让他们反省到,做人还是不要贪心的好,以诚信为本,这样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第五篇:拷问灵魂——《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读后感

拷问灵魂

——《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读后感

我常常以为,一篇篇文章就是一面面镜子,我们可以在这些镜子里读到社会,读到人生,读到人性,读到我们自己。

而马克·吐温的许多小说,就不仅仅是镜子,更是洞烛幽微法力无边的照妖镜。我以为,小说《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就是这种典型。

哈德莱堡本来是四里八乡最诚实最正直的一个镇子,他们把这种名望保持了三辈,成为了拒腐蚀抗诱惑的典型。为此,他们把诚实正直的美名看得高于一切,教育也从小孩子抓起。但是,由于无意中得罪了一个过路的外乡人,哈德莱堡的三世英名就毁于一旦了。

呜呼哀哉,哈德莱堡!呜呼哀哉,哈德莱堡的公民!

哈德莱堡的几世英名是被那个外乡人毁掉的吗?是,但又不是。说是,是因为败坏哈德莱堡几世英名的一系列事件的的确确是那个外乡人一手精心策划的,他实际上就是败坏哈德莱堡美名这出闹剧的总导演。说不是吧,是因为哈德莱堡还不是名副其实的诚实正直,还不是名副其实的拒腐蚀抗诱惑。当然,不是说哈德莱堡一点诱惑都不能抵抗,不过他们只能抵抗那些小打小闹的诱惑,至于面临巨大的诱惑,他们就纷纷落马了。因此,哈德莱堡和别的镇的区别仅仅在于,别的镇是抵抗不了芝麻的诱惑,哈德莱堡则是抵抗不住西瓜的诱惑。仅此而已。

那个外乡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非常准确地把握住了哈德莱堡的阿喀琉斯之踵。当然,更准确地说,是他异常洞悉人性的阿喀琉斯之踵。

应该说,只要是人,就有人性的弱点,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阿喀琉斯是神,尚且有致命之踵,更何况我们这些凡胎肉身的俗人?所以,我忽然觉得就是那个一手导演这场闹剧的外乡人,也未必就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能够彻彻底底地抵抗一切诱惑。由此看来,我们许多可爱可敬的高官显爵正在飞黄腾达平步青云踌躇满志之时突然坠落地狱,就丝毫不足为怪了。他们先前的荣耀盛名未必就是假,但他们后来的堕落也未必就不是真,区别仅在于致使其堕落的诱惑是否足量够份而已。

更何况,很多人追名是假,逐利才是真,追名是手段,逐利才是目的。就像人们信奉上帝,你以为他们是真心实意?其实,他们不过是想从上帝那里贪得无厌地捞取好处。他们那信誓旦旦的虔诚,何曾遮掩住他们那追腥逐臭的贪欲?

因为人人都有人性的弱点,所以,当那个外乡人冷酷无情地拷问哈德莱堡人灵魂的时候,当无数哈德莱堡人痛快淋漓地竭尽冷嘲热讽之能事地拷问那十九家大户的灵魂的时候,我却怎么也笑不起来,笑不出声来。我知道,我们都该拷问自己的灵魂;我担心,我自己的灵魂恐怕经受不起这种拷问。

不过,我很快就发现,除了理查兹夫妇,没有谁主动地拷问自己的灵魂。即使被人严酷拷问,他们也无不百般狡辩百般抵赖。这是不是小说揭示的另一个更加悲哀的人性:严于律人,宽以待己?

而更为高超的是,被人拷问时不仅负隅顽抗,还能绝处逢生化险为夷把坏事变成好事。当地两大富豪之一的哈克尼斯本来也在被拷问之列,但他很快就发现有机可乘,于是花巨资买下那袋假币,然后利用它来参加竞选,结果轻而易举就击败了参加竞选的对手,另一富豪平克顿。

这就令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厚黑学》。在现实世界里,真正能活得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八面威风的人,是要精通厚黑学的,是要擅长厚黑之道的。有个大名人在他的遗言里就曾不无调侃地写道,假如有来生,他希望自己能够脸厚一点,心黑一点。

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间正道是厚黑!

我从小说里读出这一点,可不是哗众取宠耸人听闻,而是有前车之鉴的,那就是理查兹夫妇。

理查兹夫妇是小说中唯一不断地接受别人拷问灵魂而自己又不断地自我拷问灵魂的人,结果呢,也就是小说中唯一为这场闹剧付出生命代价的人。我认为,与其说他们是被人拷问而死的,还不如说是他们自我拷问而死的。那个对落难的外乡人伸出援手的人说的那句话,可以说一语成谶:总有一天你得死,不是去地狱,就是去哈德莱堡——还是想办法去前一个地方吧。理查兹的自我拷问,使他再也没

有希望在哈德莱堡活下去了。理查兹能怪谁呢?似乎只能怪自己脸不够厚,心不够黑,人太善良老实了。老实岂止是无用的别名,简直就是自戕的罪魁祸首!还是那句俗语厉害,好人命不长,祸害一千年。

所以,小说结尾处哈德莱堡的官印就很有意思了:

原官印:引导吾等免受诱惑

现官印:引导吾等受诱惑

那么,小说是否在引导吾等拒绝拷问自己的灵魂?对不起,这恐怕对吐温先生就很不恭了。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5/1129525.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