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语哲学小故事
我的分享,让知识传递的更远。
英语哲学小故事
Stand up
A father is worried for his children.Because he has the 15-year-old son, but that is not manly.Thus, a Zen master to visit his father and asked him to train their children.Three months later, his father came to pick the children.Arrangements for children and a Zen master karate coach for a game to demonstrate that three months of training results.Coach a hand, the children will go down.He stood up to meet the challenge, but it was down right away.He would also stand up......so repeatedly on a total of 16 times.Zen Master asked his father: “Do you think your child's performance enough masculinity?”
Father said: “I could die of shame!I did not expect him to come here for training of 3 months to see the result is not his fight, a dozen were on the back.”
/ 4
我的分享,让知识传递的更远。
Zen Master said: “I am sorry, you only see the surface of the outcome.You have not seen your son immediately fell down and stand up to the courage and perseverance it? This is a real macho ah!”
Stand up as long as one more than the fall, that is success!
站起来
一位父亲很为他的孩子苦恼。因为他的儿子已经十五岁了,可是一点男子气概都没有。于是,父亲去拜访一位禅师,请他训练自己的孩子。
3个月后,父亲来接孩子。禅师安排孩子和一个空手道教练进行一场比赛,以展示这3个月来的训练成果。
教练一出手,孩子便应声倒下。他站起来继续迎接挑战,但马上又被打倒。他就又站起来„„就这样来来回回一共16次。
禅师问父亲:“你觉得你孩子的表现够不够男子气概?”
父亲说:“我简直羞愧死了!想不到我送他来这里受训了3个月,看到的结果是他这样不经打,被人一打就倒。”
/ 4
我的分享,让知识传递的更远。
禅师说:“我很遗憾,你只看到表面的胜负。你有没有看到你儿子倒下去立刻又站起来的勇气和毅力呢?这才是真正男子气概啊!”
只要站起来比倒下去多一次,就是成功!
Magical Function of Poetry
In the West, the writers of the magical effect when talking about poetry, likes to talk about such a story: a cold winter, a busy New York streets, there is a blind beggar.It beggars hanging a sign around her neck reading: “blind at an early age.” One day, a poet, approached him, he made the poet begging.The poet said: “I also very poor, but I'll give you something else now.” Finished, he picked the beggar's name, wrote a word.That day, the beggars have been a lot of people's sympathy and handouts.Later, he met the poet, is, strangely enough, asked: “Did you give me to write anything at all?” The poet smiled, read the brand of the sentence, he wrote: “The coming of spring, but I can not see to it.”
/ 4
我的分享,让知识传递的更远。
诗的妙用
在西方,作家们谈起诗的妙用时,总喜欢讲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条繁华的的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有一天,一个诗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
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后来,他又碰到那诗人,很奇怪地问:“你给我写了什么呢?”那诗人笑笑,念那牌子上他所写的句子道:“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见到它。”
/ 4
第二篇:英语哲学小故事
英语哲学小故事
Nowadays, more and more young people are becoming too proud and over-confident.They think they can do everything.So they simply ignore their old parents, and believe thattheir parents’ experienced thoughts are out of date.Actually I used to be one of them,but after hearing a story told by my father, I changed my mind completely.Now I would like to share it with all of you.Once, there’s a young man who look down on the old.He always thought that the old were justnuisances in your busy life, a useless life that was going to wither.He also did this to his father.One day, the father and the son happened to meet each other in the grove.The son suggestedthat they should take a walk together.As they walked, a beautiful garden came into their sight.The son pointed to one of the prettiest flower and said,‘we young people are like this fragrant flower, so healthy, so vigorous, and full of spirit.What about you oldsters? Just like the falling leaves from a dying tree.’
Hearing this,the father smiled butsaid nothing.They continued the walking in silence.when they passed a grocery,the father stopped and went in, he bought a walnut and show it to his son, slow and gracious, he said,‘we old are like this walnut.We’ve experienced many hard events in life.So we built up such a firm shell,and at the same time we also built up a pure inner world.Every fruit is so full-grown.’‘but every fruit wasborn by flower.’ Refuted the son.‘yes, but not every flower can bear fruit….’
From the on, I always keep this story in my mind.It has taught me a lot.We should try to be a flower that can bear fruit.we alsohave to know that our parents aren’t nuisances,useless lives or falling leaves but are experienced walnuts, masterpiece of nature.They are the ones we should appreciate forever.
第三篇:哲学小故事之三
恒星的演化
恒星演化是一个漫长的天文过程,这个过程的每一阶段都经历着吸引和排斥的相互否定,而每一次否定又都推动恒星不断进化。
恒星的幼年期是引力收缩阶段,弥漫的星云物质互相靠拢,体积变小。这时,吸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通过收缩造成恒星内部温度逐步升高,热排斥逐渐加强起来。后来,由于温度的继续升高,巨大的热排斥力量造成恒星外围物质的膨胀,形成红巨星阶段。直到恒星的老年期,恒星的内部温度达到最高点,于是便发生巨大的爆炸。这时,排斥否定了吸引,占据了矛盾的主要方面。
恒星从幼年到壮年,主要矛盾方面由吸引转向排斥,恒星由壮年到老年,主要矛盾方面又由排斥转变成吸引。
雪梅
(宋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她们各有其特殊性的矛盾,真实这种特殊的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诗中深刻地说明了: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果离开了对于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人们就无法区分是未,也就更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事物。
“吹落黄花满地金”
有一天,他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没有在家。他见王安石的书桌上有一首咏菊的诗,这首诗没有写完,只写了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看了,心里想道:这不是胡言乱语吗?“西风”明明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而菊花敢与秋露鏖战,是能耐寒的。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大错特错?于是他诗兴大发,不能自持,便提笔做墨,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苏东坡被贬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重九天气,连日大风,风息后,苏东坡邀请了好友后园赏菊。只见菊花纷纷落叶,满地铺金。这时他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来,不禁目瞪口呆,半晌无语,恍然悔悟到自己错了。
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千万不能搞经验主义。
赤壁
(唐
杜牧)
折戟沉沙铁围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倘若没有一定的条件,即使是英雄人物也是无法成功的。
不材生死 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很大的树,枝叶茂盛,伐木的人站在树旁边不断砍它。庄子问是什么原因,回答说:“没有一点用处。”
庄子说:“这棵树正因为没有什么用处,才能活得长远。”
庄子出山后,到一个老朋友家里去。老朋友很高兴,叫童仆杀鹅招待他。童仆问主人:“一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杀哪一只呢?” 主人说:“杀那只不会叫的,它已经没什么用了。”
第二天,庄子的学生问他:“昨天山中的那棵树,因为没有什么用,就活得那么久;而主人的那只鹅,因为没有用,却被杀死了。请问先生,有用和无用,你将处于哪一边呢?”
庄子笑着说:”我将处于有用和无用之间。“ 感化与转变 晶莹深厚的积雪 在阳光的长期照耀下 就会融化、升腾 或变做纯净的水 流淌„„ 异常坚固的岩石 在长久的风吹日晒下 也会破裂、粉碎 或变成弥漫的尘土 飞扬„„
同样,人类顽固保守的 错误思想
在实践与真理的磨砺下 也会一一消尽瓦解 或得以扭转 哪怕他是铁石心肠 回首 人生路上,我发现闪光的东西,捡起来,珍藏好。
对没有光泽的东西,毫不犹豫地扔掉。有一天,我蓦然回首,发现扔掉的,都是闪光的珍宝; 而珍藏的,却应该扔掉。感谢你的敌人
一位动物学家对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奥兰治河两岸的羚羊群进行过研究。他发现东岸羚羊群的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强,奔跑速度也不一样,每分钟要比西岸的快13米。对这些差别,这位动物学家曾百思不得其解,因为这些羚羊的生存环境和属类都是相同的,饲料来源也一样,全以一种叫莺萝的牧草为主。有一年,他在动物保护协会的协助下,在东西两岸各捉了10只羚羊,把它们送往对岸。结果,运到西岸的10只一年后繁殖到14只,运到东岸的10只剩下3只,那7只全被狼吃了。这位动物学家终于明白了,东岸的羚羊之所以强键,是因为在它们附近生活着一个狼群,两岸的羚羊之所以弱小,正是因为缺少这么一群天敌。
戒赌之道
甲乙二人的工作都是帮助赌徒戒赌,但是乙的成果卓著,甲却顶多只有五分之一的成效。他们的主管特别请甲乙二人报告工作的方法。“我以最诚恳的态度,告诉赌徒们赌博的害处,并且举出许多实例,警告他们再不戒赌,就会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名誉扫地,再也无法重见天日。”甲说。“我通常先不跟他们谈戒赌,只要求对方告诉我一共欠下多少赌债,再帮助他们拟出还债的计划。”乙说:“许多人在看到计划时,都会吃惊他讲:‘我还以为一辈子也还不完呢,居然看来远景并不差!’而每当他们这样说之后,往往就自动戒赌了,因为他们不再自暴自弃,也不再作翻本的空梦,而愿意勇敢面对现实,开创明天!”对那偏向虎山行的人,拦在他前面说一百句劝戒的话,也不如以半句话指点出一条安全的道路。
”过犹不及“与恰到好处的化学
稀薄的硫化氢(H2S)气体,是一种”臭名远扬“的硫化物,它有独特的臭鸡蛋脾气。不过因为硫化氢有毒,其臭味虽然刺鼻,却能使人提高警惕,采取消毒的措施进行自我保护。较浓的硫化氢气体会使人的嗅觉神经麻痹,”浓而不觉其臭",闻不出它的臭味。可是这样一来,人却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中毒。最为有趣的是,大粪因为其中含有较多的一种名叫吲哚的有机物C8H7N而使人感到臭不可闻。但是,你意想不到的是,香料厂竟然用它调制成很稀的吲哚来配制茉莉型香精。
克隆技术对人类是一把“双刃剑”
克隆技术对人类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能给人类带来许多益处;另一方面,它将对生物多样性提出挑战,而生物多样性是自然进化的结果,也是进化的动力;有性繁殖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克隆动物”则会导致生物品系减少,个体生存能力下降;更让人不寒而栗的是,克隆技术一旦被滥用于克隆人类自身,将不可避免地失去控制,带来空前的生态混乱,并引发一系列严重的伦理道德冲突。多莉去世无疑向人类发出警告:应用克隆技术需格外慎重,克隆人类应该缓行!
一分为二看科学
可以想像到,如果镭落在恶人的手中,它就会变成非常危险的东西。这里可能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知晓了大自然的奥秘是否有益于人类,从新发现中得到的是裨益呢,还是它将有害于人类。诺贝尔的发明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烈性炸药可以使人们创造奇迹,然而它在那些把人民推向战争的罪魁们的手中就成了可怕的破坏手段。我是信仰诺贝尔的人们当中的一个,我相信,人类从新的发现中获得的将是更美好的东西,而不是危害。
——居里
科学技术中的矛盾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的。各种社会因素以不同方式规定或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其自身的内部矛盾。科学技术自身的内在矛盾包括:(1)科学发展的内在矛盾,表现为科学内部的两个基本的结构要素 实验与理论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空间形态和时间进程中的具体展开,表现为科学的分化与综合、继承与创新的矛盾运动;(2)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表现为技术内部的两个结构要素 规范与实践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时间进程和空间形态上的具体展开,表现为目的手段、结构与功能的矛盾运动;(3)科学与技术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科学构成技术创新的基础,技术成为科学生长的沃土,形成科学与技术相互转化,相互创造的整体格局。
两只青蛙的遭遇
两只青蛙在觅食中,不小心掉进了路边的一只牛奶罐里,罐里还有为数不多的牛奶,但是足以让青蛙们体验到什么叫灭顶之灾。一只青蛙想:“完了!完了!这么高的一只牛奶罐,我是永远也出不去了。”于是它很快就沉了下去。另一只青蛙在看见同伴沉没于牛奶中时,并没有一任自己沮丧、放弃。而是不断地告诫自己:“上帝给了我坚强的意志和发达的肌肉,我一定能够跳出去。”它每时每刻都在鼓足勇气,鼓足力量,一次又一次地奋起、跳跃。不知过了多久,它突然发现粘稠的牛奶变得坚实起来。原来,它的反复践踏和跳动,已经把液状的牛奶变成了一块奶酪!不懈的奋斗和挣扎终于换来了自由的那一刻,它从牛奶罐里轻盈地跳了出来,重新回到绿色的池塘里。
第四篇:哲学小故事(精选)
1、画蛇添足
“画蛇添足”是一个比喻做多余的事、反弄巧成拙的成语。这个成语揭示了深刻的哲理。成语说的是:楚国有一个贵族人家,一次祭礼完毕后,把所用的一杯酒货给了几个门客。几个门客面对着一杯酒,一时不知怎么办才好。后来有个门客想出了一个主意,说:“我有个办法,咱们在地上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杯酒。”众门客一致同意,于是就开始各自画蛇。转眼之间,其中一人首先画好了一条蛇。他拿起酒杯正想喝,看见别人还没有画完,便左手拿杯,右手握笔,得意忘形地说:“看这条蛇没有脚,让我给它添上几只。”正当他在给蛇添足时,另一个门客的蛇已经画完,于是从第一个人手里夺了酒杯,大声说:“蛇本无足,你为什么给它添上?”说罢,举杯一口饮尽。画蛇脚的人,张口结舌,说不出一句话来。
蛇本来没有脚,可那个自作聪明的人硬给它添上几只脚,结果,从胜利者变成了失败者。这里所包含的哲学道理就是,客观事物原本怎样,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它,否则,人为地或主观任意地添枝加叶,歪曲了事物的实际面貌,就必然得到相应的“惩罚”。从广义上说,客观事物的规律是怎样的,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在反映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差错或认识不足,但决不能主观地、任意地歪曲它。“画蛇添足”虽是一个久远的故事,但在我们现实工作中有时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形。有些人在处理问题时,不是如实地反映客观实际,不是依据实际情况订计划、想办法,而是自作聪明,任意标新立异,硬把自己的空想强加于客观实际,从而招致工作失误。这与“画蛇添足”实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采用主观任意性代替客观实际的哲学思维方法。我们应该屏除或尽力避免这种思维方法。
2、荆人循表
说起思想僵化,在《吕氏春秋察今》中的“荆人循表”的故事,可谓是典型了。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有一次楚国和宋国作战。楚国打算偷渡沈河,袭击宋国。于是派人到河岸边,在可以渡过的浅水地方作了标记。后来河突然涨水,已不能徒步渡河了。但是楚国的军队不顾情况的变化,仍然按照原定计划,在深夜里顺着滦河岸边作了标记的地方徒步渡河。河水又湍又急,一下子淹死了1000多人。士兵们惊慌失措,好像房屋倒塌下来一样,大吵大嚷,乱作一团,真是“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这个故事形象地刻画了楚国军队的死板。河不是“死水一潭”,其深浅缓急不会常驻不变,但楚军却只顾循表,当然会铸成大错了。其实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事物出现一定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是有条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条件的改变,原有的状态就会改变。孙武说得好:“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说来,即具体事物的存在状态,会随着条件变化而改变。如果人们的思想不注意事物存在的具体条件的变化,不随其改变作出相应的调整,就会使思想脱离实际,造成思想僵化,从而在具体行动中出错。
思想僵化的危害是极大的。人们做事情总是有一定的计划的,而正确的计划只有来自对客观事物的准确的分析和判断,这实质上就意味着对客观事物的存在状态和条件有个正确的认识。但是,客观事物总是变化的,这就要求人们在思想上作出相应的改变,否则就会造成指导思想过时,从而使行动的后果与自己的愿望背道而驰。无论个人和国家都是这样的,就拿国家处理经济问题来说:市场的供求矛盾总是随着具体的条件变化出现各种具体情况,有时是供不应求,有时却是供过于求。如果不注意这些具体的变化,或把针对供不应求采取的经济政策用于供过于求的矛盾状况,或把针对供过于求采取的经济政策用于供不应求的矛盾状况,都会造成经济决策上的重大失误。当然,解决各种问题要靠各种专业知识,但是,从上述所讲的思想僵化的危害性来看,说明掌握正确的哲学思想,可以使人们在思维方法上既唯物又辩证地看待问题,从而避免犯一般性的思想方法的错误。
3、猫羊相及
众所周知,我国有个成语叫“风马牛不相及”。此典故出自《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下相及也。”意思是说,你住在北边的齐国,我住在南边的楚国,两地相距十万八千里,即使马牛走失,也达不到对的境内。后人沿用此语作比喻,来说明毫不相干的东西是扯不到一块去的。而这里却说“猫羊”相及,说怪也不怪,猫和羊可相及,可以联系在一起,这是达尔文的伟大发现。“食物链”,是达尔文在论述生物进化的观点时曾提到的一项著名而有趣的发现。他在研究生物时观察到,在养猫愈多的地方,羊也养得愈多。猫和羊有何相干呢?原来羊吃一种三叶草,这种草是靠丸花蜂授粉的,而田鼠为吃这种蜂蜜又往往会破坏蜂窝,所以,田鼠多了,蜂就少,从而三叶草传粉的机会也就少。相反,养猫愈多,田鼠就愈少,丸花蜂因而也就愈多;三叶草传粉机会多了,就能获得好收成;三叶草愈多,牧草充足,喂的羊也自然就愈多了。因此,“猫一田鼠一丸花蜂一三叶草一羊”之间就形成了一根相互联系的生物的食物链。
达尔文所发现的“食物链”,揭示了生物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规律。它表明有许多事物看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实,在客观世界中,不仅有食物链,而且还有其他相互联系的“链条”。从宇宙星系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到人类社会,从客观世界到主观世界,无不处在普遍联系的相互影响和制约之中。正如恩格斯所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植物生长总是和一定的阳光、温度、雨露、水分、土壤等相联系。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与一定的社会、学校、家庭影响相联系。人的有机体的各部分也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人体的各个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及其功能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和互相制约的。
总之,依据客观事实,用唯物辩证的眼光观察和思考问题,就能使看来互不相及的事物联系起来。当然,这不是人为地创造的,而是客观事物原本如此,只不过是被人们正确地认识到了。
4、庖丁解牛
战国时期,魏 国的国君魏惠王有一次来看庖丁宰牛。庖丁是魏国著名的厨师,他解剖牛的时候,手、脚、肩膀、膝盖的动作和刀的响声。同音乐一样有节奏,他毫不费力地把牛的骨头和肉分割开来,手起刀落,干净利索。魏惠王看后十分惊叹、佩服,便问他:“你的手艺怎么这样高啊?” 庖丁答道:“其实,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我对牛的肉和骨头的结构已经很熟悉了。开始,我眼中所看见的,都是一头头完整的牛。学了三年之后,我看到的就不是一头整牛,哪里是关节,哪里是筋骨,从哪里下刀,需要用多大力气,全部心中有数,我顺着肉和骨头相接的地方,一刀一刀地把它们分开,毫不费力。”他接着说:“一般宰牛人用的刀,一个月就得换一把,因为他们的刀刃经常碰到骨头,宰牛的能手可以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只用刀来割内。可是我这把刀,已经用了十几年,解剖了几千头牛,还像新刀一样的锋利,因为肉与骨头之间有一条缝,我看准了它轻轻地把刀插进去,肉就一块一块地落下来。当然,遇到复杂的结构,我也要聚精会神,认认真真,小心翼翼,才能万无一失。”
庖丁解牛,在他的眼中不仅是完整的牛,而且还看到了牛的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在客观事物中,联系是非常普遍的,有内部的,有外部的,有必然的、有偶然的,有本质的,仑非本质自。之和事物内部的、稳定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就是事物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存在的特点和发展的趋势,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我们承认与不承认,认识到与没有认识到,对我们有利还是有害,只要条件存在它就必然发挥着作用。因此,我们在工作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地认识规律,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办容。这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要求,同时,在规律面前人们并不是完全的消极被动,我们又可以认识规律,利 用规律来取得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良好效益,这就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问题。
庖丁自觉不自觉地在实践中遵循这一基本原理,他知道解牛必须按牛自身的构造出发,不能蛮干,要遵循解牛的规律,而要想解好牛就必须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实践,去认识。经过20年的实践,他终于清楚地了解了牛各器官的位置及骨路的特点,认识到了解牛的规律性,于是才能游刃有余,毫不费力地把牛的骨头和肉分割开来了。
5、歧路亡羊
战国时期,有位著名的思想家叫杨朱。有一天,他的邻居跑丢了一只羊,于是全家出动寻找,又来请杨朱的奴仆帮助寻找。杨朱问道:“仅仅丢了一只羊,为什么需要这么多人去找?”邻居说:“村外的岔路太多了,所以人去少了不行。”于是杨朱就让奴仆和邻居一起去找羊。过了半天,找羊的人陆续都回来了。杨朱问邻居:“羊找到了吧冲邻居垂头丧气地说:“跑丢了,没有找到。”杨朱又问:“怎么会找不到呢?”。邻居答道:“岔路太多了,岔路之中又有岔路,谁知道羊跑到哪里去了?所以找不到了。”“原来是这样。”杨朱沉思了好久,半天没有笑容。他的学生见他这样,感到非常奇怪,不解地问:“丢了一只羊,并不是一件大事,况且又不是老师的,角为什么这样闷闷不乐呢?”杨来回答说:“我并不是为了一只羊,而是由这件事联想到我们学习和研究学问的事。如果另们在学习方面,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不能专心致志,也会像在岔道上找羊一样,结果一无所获。”
在这里杨朱阐述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哲学原理,也就是识在我们做任何一件工作中,都要注意抓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在同一个事物之中也存在着众多的矛盾,在复杂的矛盾群体中,各种矛盾力量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事物的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及发展方向。这一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和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与此相反,其它的、处于次要地位的矛盾则是非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它也会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由于容物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力量的关系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区分不是凝固的、僵死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的地位会发生转化。这就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以及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就一定要注意抓住主要矛盾;而次要矛盾又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所以在把侧重点放在主要矛盾的同时,还要兼顾次要矛盾的解决。不论是在学习上,还在工作上都是如此。在歧路之羊的典故中,有那么多的岔,如果不分主次,平均分配人力,结果只能徒劳而返。如果分析一下各条路的情况,看看羊最可能从哪条路上跑有重点地去找,找回来的可能性就大得多了。
6、纸上谈兵
古人说得好,“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这就是中国古代朴素的知行观。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说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如何看待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反映了不同的哲学思想。“纸上谈兵”就是片面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的形而上学的错误做法。《史记廉颇商相如列传》是这样讲的: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有个儿子,叫赵括,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真可谓熟读兵法。其实,他的父亲早已看穿了他,认为赵括只是死啃书本教条,如果真叫他带兵,“破赵军者必括也。”相如也看出了这一点,说赵括只是徒然能背他父亲的兵书,并不知结合实际运用。可惜赵王不听劝说,还是以赵括为将,抵抗秦军。果然,因赵括死搬教条指挥作战,使40万大军全部覆没,赵括也死于乱箭之中。
这一故事生动地说明了理论脱离实际的危害性。知道或懂得理论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只是知,而不知怎样行,则会贻害无穷。有的人只会靠嘴巴卖弄自己的学识,一碰到具体问题就束手无策,于事无补。在范镇的《东斋记事》中就有一个“费铁嘴”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一天,蜀国国王闻知宋朝天兵要进攻蜀国,非常恐惧。朝中的大臣们都在物色能去抵抗天兵的人。此时有一个外号叫“费铁嘴”的人,走到国王面前答话。大家都以为他不光有“识”,而且还有胆量。仔细听着,他却说:“这个事儿,我可绝不敢干。”于是,大家都笑着退朝了。“费铁嘴”只能说.不能干,有什么用呢?所以大家讥笑他。
人类掌握知识或理论的目的在于在实践中发挥作用。这样的理论和知识才具有生命力。人们只有根据复杂多变的具体条件灵活地运用理论和知识,并通过实践进步深化,才能使它成为人类的宝贵财富。再好的理论如果不和实践相结合,就只能是纸上谈兵。赵括就是因死读兵书,而不懂得如何应用,而兵败身亡的。
7、望梅止渴
“望梅止渴”是《三国演义》.上的一个小故事。有一次曹操带兵打仗,行军途中,士兵口里冒烟,渴得要命,但是又找不到水。曹操见此情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用马鞭往前面树林一指,说道:“前面就是梅林,树上结了许多又大又酸的果子,可以用来解渴了。”士兵一听是梅子,嘴里分泌出许多唾液,也就不渴了。
这个望梅止渴的故事,更确切地讲应该是听梅止渴,因为事实上没有梅林,大家自然也看不到梅林,只不过听了曹操的一句话。这里所反映的是人的消化系统与梅酸的联系,曹操利用了这种联系,巧妙地为士兵们减轻了干渴的威胁。而这种联系可以用条件反射来解释。
不管人还是动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反射活动进行的,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两种,无条件反射是人及其它一切动物生来具有的反射,是遗传的本能。而条件反射是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的,由动物自身活动的经验而建立起来的,或者说是后天学习来的。比如,食物能引起狗的兴奋,会立即分泌唾液,这是无条件反射。但是如果每次喂食时都给狗以灯光刺激,那么久而久之狗一见到灯光就会分泌唾液。这时感觉到灯光的兴奋点与感觉到食物的兴奋点沟通了起来,这种反射叫条件反射。不管是条件反射还是无条件反射,都是人与其它动物共同具有的。人与其他动物在反射问题上的差别并不在于此。
条件反射是接受外界刺激之后而引起的反射活动。在建立这种反射的时候必然要经过一定的途径。经过眼、耳、鼻、舌、身这样的感觉器官将外界刺激传导到脑所引起的反射,被称为是第一信号系统,这是人与其它动物共同具有的。但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创造性的活动,人的意识所需要反映的东西.无论从深度、广度都远远超过了其它动物。第一信号系统不能满足这种反映的需要,因而出现了第二信号系统。也就是借助于语言这一反射的信号所引起的反射活动。语言抽象地表达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因此人的这种反射的广度、深度都达到了其它动物无法比拟的高度。第一信号系统约反射是具体形象的反射。而第二信号系统的反射则是抽象概括的理性的反映。
人在看到梅林、酸梅时分泌唾液,这是第一信号系统基础上的反映。而当人们听到别人讲到梅林,酸梅,通过语言这一途径,引起了反射,分泌了唾液,这是在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的反映。这是人与其它动物的本质区别。难怪士兵一听到曹操谎称有梅林便不觉那么干渴了。
8、胸有成竹
北宋时期有一位著名画家叫文与可,他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清秀逼真,非常出色。文与可学画非常认真,为了画好竹子,他在窗前种了许多青竹,每天都仔细观察竹子的枝叶状态和生长情况,了解竹子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天气里的形态变化。经过长期的种竹实践和观察、揣摩,他不仅对竹子的特性了如指掌,而且在脑海里形成了各种各样竹子的形象。正因如此,在他动笔作画之前,要画什么样的竹子,怎样构图、着墨,他心中早就有了轮廓,不必费尽心思,反复琢磨,而能一挥而就,挥洒自如,出色地面出各式各样的竹子。因此他的一位朋友赞扬他说:“与可画竹时,胸有成竹。”意思是说文与可在画竹子的时候,完美的竹子形象,早就在他的心里构思好了。
文与可画竹之所以挥毫泼墨自如,方面是由于他本身的国画功底;另一方面则是他长期的观察、实践,这里面就体现着人类对事物的认识从必然向自由的发展。必然指的是客观事物的规律,也就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自由是指人们对于必然规律的认识以及对于客观世界的改造。自由不在于摆脱客观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来改造客观世界。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我们能否认识到,也不管我们是否喜欢它,需要它,只要条件具备,规律都要发挥作用。在人们还没有认识到某种规律时,在某方面就处于盲目的被支配地位,没有任何自由可言。一旦人们认识了某种规律,就可以自觉地运用它来改造客观世界,这时人们就掌握了自由。从整个社会的情况来看,原始人对客观规律知之甚少,所以几乎没有什么自由,现代人掌握了一定的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就有了较大的自由。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会有越来越大的自由,但是由于客观世界发展的无限性,绝对的、彻底的、脱离必然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文与可画竹就有着这样一个从必然向自由的发展过程。他开始画竹时也不是得心应手的,只是机械地临摹竹子的外形。那时对于画竹他还是处于必然王国。为了画好竹,他又种竹又观竹。不仅竹子的一般形态已牢记在心,就是对不同季节竹子枝叶的变化,不同种类竹子的特征也都丁如指掌。这时他对竹的了解就由必然王国进入了自由王国,画起竹来自然得心应手,胸有成竹了。
9、刻舟求剑
战国时候,有一个楚国人坐船渡江。船正在江中行驶着,他一时疏忽,“扑通”一声,将随身所带的宝剑掉到江里去了。他马上在船舷上落剑的地方.,刻下一个记号,并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剑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船在江中行驶了好久,终于靠了岸。他急忙从船上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寻找宝剑。结果,捞了半天什么也没捞到。
这就是著名的“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船是不停地向前走的,剑落在了江心,距离船停靠的岸边已经很远了。在船上刻上记号怎么能找到剑呢?从这里我们必须正确地把握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
物质世界是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的,绝对的静止,脱离运动的静止都是不存在的。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生命有机界直到人类社会,都没有不运动的事物。就运动的基本形式来说,即包括简单的位置移动,场所变更的机械运动,也包括物理运动,化学运动;有各个生物体自身变化的新陈代谢运动,也有以社会基本矛盾的出现、激化、解决为标志的社会运动。运动是普遍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承认与不承认这种绝对的运动是唯物辨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之一。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那么对于一个具体的物质形态来讲又有静止的一面,比如一个人就其外形来看,一段时间内看不出有什么变化。一件家具放在屋子里与其它东西相比较也没有位置的变化。我们坐在船里船在动而我们没有离开座位半步。承认这种一定条件下的静止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无法使我们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但是这种静止只是相对的,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虽然一个人在一段时间没有大的变化,但这只不过是没有质变,量的变化总是有的;一件家具放在屋里没有位置的变化,但它有内部的分子运动;我们坐在船上相互之间没有位置移动,但相对于岸上的参照物仍然在运动。因此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个楚国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以为只要自己坐的位置不动,其它条件也一定不动,结果再也找不到自己的宝剑了。
10、郑人买履
春秋时期,有个郑国人打算到集市上去买鞋穿,于是,他先把脚的长短量了一下,记下了一个尺码,可是他在临走时粗心大意,竞把尺码忘在家中。到了集市上找到卖鞋的地方,正要买鞋;忽然想起尺码的事,于是就对卖畦的说:“我把鞋的尺码忘在家里了,等我回家把尺码拿来再买。”说完就往家里跑。等他跑回家拿了尺码,又急急忙忙地返回集市上时,天色已晚,集市已经散了。他白白地跑了两趟却又没有买到鞋子。有人知道了这件事,觉得非常奇怪,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偏偏要回家去拿尺码呢?”他却振振有词地答道:“我量的尺码是非常准的,用脚哪有尺码准确呢?”
这个“郑人买履”的寓言故事非常深刻地讽刺了那些只相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的人。在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主要是不理解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关系,而把理性认识绝对化。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开始只是接触和了解这一事物的表面联系和外部特征,这是感性认识,是直观的、片面的。在我们不断地进行实践的过程中,感性认识不断积累和反复,于是对这一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化,正确反映了这一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这个认识就是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单凭感官无法完成的.认识,这个认识已不是对于事物表面的外部联系的认识;而是能够指导实践活动的经过抽象思维而形成的认识了。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成功率极低,但如果只注重理论而不从实际出发,不相信产生理性认识的实际,那就会步入教条主义的歧途。这个郑国人白白地跑了两趟,只相信自己量出来的尺码,却不相信产生这个尺码的自己的脚,实际上就是犯了这种教条主义的错误。实际生活中,仍然有人在重犯郑人买履的错误,他们轻视或否认感性认识,不从实际出发、不调查研究,只是从本本出发。不是把马列主义当作行动的指南而是当作教条,当成包医百病的药方,不问时间、地点、条件而生搬硬套,而对于本本上没有提到的事情则一筹莫展。这种教条主义实质上抽去了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扼杀了真理,是必须屏弃的
其他回答(2)
请跟我读┃万 3级 2010-12-12 1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违背客观规律就会遭到它的惩罚
2守株待兔:错把偶然当必然,误把现象当规律。
3刻舟求剑: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 5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既要组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6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行而上学孤立的,片面的看问题 7不入虎穴,耶得虎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8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 9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10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从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1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抹杀事物矛盾的特点,混淆事物的性质
12白马非马:割裂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主观任意的玩弄概念的诡辩论 13画龙点睛:做事物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
1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任何事物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联系着,整个世界
热心问友 2010-12-13 庄子和朋友走于桥上。庄子看着鱼说:鱼很快乐啊。朋友说 :你不是鱼 你怎么知道鱼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鱼 你怎么知道鱼不快乐呢?
第五篇:哲学小故事
人生就像一碗蔬菜汤 必须辛勤地“搅动自己”
人生就像一碗蔬菜汤,如果没有经过搅动,鲜美好料就会一直沉在碗底;唯有辛勤地“搅动自己”,才能让内在的才华与能力美力呈现。
你看过老鹰吗?咱们生活在都市的人,大概很少有机会看到老鹰。
根据鸟类生态学家的研究,老鹰是一种奇特的飞禽,因为它们都把窝巢筑在“树梢”,或是“悬崖陡岩”上,通用动物很难直接攻击它。
可是,老鹰是怎么“搭筑窝巢”的呢?生态学家用望远镜仔细观察后发现,母鹰先用尖嘴衔着一些“荆棘”放置在底层,再叼来一些“尖锐的小石子”铺放在荆棘上面。乍看之下,总觉得 用锐利的小石子当材料来筑巢,是很突兀、怪异的,这怎么能筑出一个温暖、舒适的窝巢呢?不过,母鹰后来又衔一些枯草、羽毛或兽皮覆盖在小石子上,做成一个能“孵蛋的窝”。
小鹰孵化、出生后,住在窝巢里,母鹰按时叼回来小虫、肉食,喂入雏鹰嗷嗷待哺的小嘴中;母鹰天天供应食物,也细心保护,以防敌人入侵。
后来,小鹰慢慢长大、羽毛渐丰,这时,母鹰认为,该是小鹰学习“自我独立”的时候了!
可是,有什么办法能让小鹰不再眷恋着始终被母鹰呵护、舒适无比的窝巢呢?有的,母鹰开始“搅动窝巢”,让巢上的枯草、羽毛掉落,而暴露出尖锐的“小石子和荆棘”;小鹰被刺痛得哇哇叫,可是母鹰又很无情地加以驱逐、挥赶,小鹰只好忍痛振起双翅,离巢他飞。
母鹰残忍、无情吗?不,母鹰深爱着它生养的小鹰!
但是,母鹰更渴望它疼爱的小鹰能成为四处翱翔的飞鹰,因此,必须无情地逼着小鹰“飞离舒适的窝,勇敢地学习独立”;即使小鹰在刚开始跌跌撞撞,母鹰仍偷偷地在旁照顾看护它,直到小鹰能“展翅高飞、直上青天”!
我在美国念博士班时,常搭飞机来回美台两地。有一次,我匆忙地赶上台北飞往旧金山的班机,查找座位后,发现身旁已经坐着一位30来岁的小姐。她身穿长裤,对着我微微一笑。漫长的飞行,我和她开始闲聊。她说,小时候家穷,父母又离异,所以国小毕业后就没再读书,只好跟人家学做裁缝;20多年过去了,现在经济能力好转,虽然想多念点书,可是没学历,不能念大学,于是只好趁暑假时间到美国念暑期美语学校,藉此拓展视野。
这小姐脸庞清秀,不疾不徐地对我说:“我们客家人有一句谚语━━穷人莫断猪,富人莫断书;我啊,现在不是穷人了,但也不是什么富人,只是觉得自己必须多读点书,毕竟人生不像录影带、录音带,可以倒带重来,所以我希望尽可能地多充实自己!” 聊着聊着,飞机已经飞行了3小时左右,这时,她礼貌地对着坐在走道旁的我说:“对不起,可不可以借过一下,我想上洗手间?”“噢,好!”我说,随即起身让她走过。
只见这小姐用手扭转一下长裤里的硬硬东西,然后慢慢地站起来„„她一跛一跛地、缓缓地从我眼前走过,再跛着脚,走向前端的盥洗室。天哪,身躯娇小的她,竟是一位小儿麻痹患者,她宽松的长裤里,装着的是支撑她站起来走路的铁鞋!
当她走回座位时,我对她说:“你可以请空姐帮你安排前面好一点的座位呀!”“不用啦!我已经习惯了,这小问题难不倒我!”她笑笑地对我说:“到美国念书3个月,要自己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呢!”
常在想,有时,小鹰不一定都有母鹰喂食、呵护,也不一定会有看似残酷无情的母鹰逼它离巢他飞,但是“孤苦无依的小鹰”必须懂得━━要含泪坚强地站起来,自己飞、不断地飞,飞往属于自己的一片晴空与蓝天。
其实,人生就如同“一大碗蔬菜汤”,如果没经过搅动,鲜美好料就会“一直沉在碗底”。就像小鹰一样,母鹰无情地“搅动窝巢”,才逼得它必须独立展翅飞翔;可是,它不能抢劫超市、不能跳楼自杀,还是必须靠自己“独立更生”,才有食物吃啊!人,似乎很少听说因为太勤劳、流汗太多,而被汗水淹没的!
我们必须辛勤地“搅动自己”,让鲜美的“蔬菜好料”浮现━━让内在的才华、能力美丽呈现。
所以,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做最棒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