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这个世界没有变,是我们在变
这个世界没有变,是我们在变
有一首歌里这样唱道:“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多少新朋友变成老朋友;天高地也厚,山高水长流,愿我们到处,都有好朋友„„”是啊,相信每一个人都希望能像这首歌里唱的那样,不断结识新朋友,然后把这些新朋友再不断地变成老朋友,变成自己人际圈中的一笔财富。
不过,有人或许会说,这年头,能交到知心的朋友是越来越难了。其实交朋友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无论是新朋友还是老朋友,如果想要长期地保有这份友情,我们就要懂得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一条,那就是常联系。有人曾这样形容朋友之前的关系——“关系就像一把刀,如长时间不磨,它就会生锈”。意思就是说,朋友之间平时要经常走动走动,朋友有困难的时候应该适当地给予帮助,自己有困难的时候也可以请求朋友的帮忙。如果长时间不联系,事到临头才想起让人家帮忙,不仅你自己不好意思开口,即使开了口,朋友也很可能因为你平时跟他少有来往而拒绝你。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千万不要做一些“临阵磨枪”的事情。
或许你对这样的体会也深有同感:当你遇到某种困难,想找个朋友帮你解决时,却突然想起来,过去有许多时候,本来应该去看他的,结果你没有去。现在有求于人家就去找,心里总觉得不踏实,老问自己:会不会太唐突了?会不会遭到拒绝?在这种情形之下,你免不了要后悔不该“平时不烧香”了。一般来说,女人更容易在这种事情上犯错误。
人和人之间的交情并不是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可以建立起来的,需要时间的磨合和历练,这样才能从了解一步步走向信任,从陌生人变成莫逆。所以,要想让你的人际关系经得起考验,就要在平时多用些心,多付出一些。首先,要经常跟老同学以及儿时的玩伴保持联络。小时候的同学和玩伴绝对是你一生中最珍贵的人脉资源,因为小时候建立起来的友情都是最纯真、最朴实,也是最深厚的。其次,要积极参加朋友的聚会。不要用“太忙”“太累”等借口不去参加朋友的聚会,这样做不仅会让朋友们渐渐疏远你,而且也会让你变得“孤僻”,难以沟通。这样一来,即使你有了困难,也不会有太多朋友来帮你的忙。另外,答应朋友的事情一定要尽心尽力去办。人情要做足,帮人要帮到底。朋友有事相求,是你力所能及的事而且你也已经答应了朋友的请求,那么就要尽心尽力把事情办得圆满,否则就不要答应。记住,朋友的人情,权衡利弊之后,如果于人于己没有坏处,那么就要把人情做充分,做到底。还有,要对帮助过你的朋友表示真诚的感谢。当朋友在某件事上帮助了你时,一定要给予真诚的感谢,还要让对方知道正是由于他的帮助你才有了现在的进步和成功。这样不仅可以让帮助过你的朋友产生成就感,而且在下一次你再提出请求时,他们也会更乐意向你伸出援助之手。最后,要学会多结交一些朋友。平时多用点心,多结交一些朋友。虽然不是所有的朋友都能够成为你的知己,但时间累积下来,你还是可以获得许多真正的友谊的。
对于用时间累积起来的友情来说,重要的在于平时的经营和呵护。否则,在需要它的时候,或许你会发现原来它早已“变了味儿”。有时候,如果超过半年时间没和某个朋友联系,那么你就有可能会失去这份友情。所以,与朋友建立“关系”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不要与朋友失去联络,不要等到需要帮助时才想到联系朋友。
闪印册 2015/3/17
第二篇:我们在变穷
我们在变穷
没错,我们在变穷!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经济学家们开始倾向于将所有课题都复杂化,仿佛不如此,就对不起自己读了那么长时间的学位一般。比如“钞票越来越不经花”是当下每个人都会挂在嘴边的感慨,但对于“钞票不经花”到了什么程度,却很少有人去做一个具体的估算。
在这里请大家一定要区分开两个概念——“生活水平”与“收入水平”。我们的生活水平在最近的20年里有了显著的提高,这一点没有人可以否认,我们用上了智能手机、液晶电视,甚至拥有了自己的汽车,但这些都是源于社会进步带来的生活成本下降。只有当面对一些稀缺性的社会资源时(如住房、教育),我们才会感受到自己的真实收入水平是多么的低下。
当然,有人会说感觉是会骗人的,所以我们接下来就用数字来说话: 根据《1996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1996年上海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0572元,而目前上海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则为71268元——20年间,上海的平均工资收入增长了7倍左右。但从1996年至2016年,我国的M2增加了近20倍!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的上海,其职工年平均收入水平尚且如此,就更不要提其他地区了——我们收入增长的速度远远低于货币贬值的速度。
所以,请千万不要将手里的咖啡跟以前的健力宝做对比,来说明我们正走在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上。真实情况是,如果你在过去的20年里既没有下海经商赚到大钱,也没有在一、二线城市咬牙多买几套房子,那么你会尴尬的发现,你的银行存款余额的增加,将一直只具备数字上的意义而已。
第三篇:世界在变我亦变
世界在变我亦变
李安道
当今时代,世界变化太快,让我们稚嫩的心灵颇感压力,然而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变化了。
(一)过眼云烟
往日如同云烟一般消逝,那人,那事,却依旧清晰。
那人,还记得他对我说人要有精气神,还记得他用行动为我们诠释什么叫奉献,还记得他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他的思想、性格、行为深深的影响了我。在成长的日子里,我丰富的生活画面里少不了他那一抹新彩,我的小学班主任李老师。他给我的印象就是正气,走路起来头顶一片天,潇潇洒洒。我也曾试图学习模仿他,但是觉得能力有限吧,呵呵。他影响了我的过去,给我积极的启示。
那事。人心总会有点难忘的事情,而终身难忘的,铭记于心里的却寥寥无几。尽管公公生病,孩子发烧,她毅然选择我们这帮学生,我们高中的班主任老师。谁说她不孝,谁又敢说她不是一个称职的妈妈,只是因为我们,因为我们考试,因为他那身上肩负的一份责任。我们显然是她的一部分,为了我们,他时刻陪伴在我们身旁,真的很感谢。
也许过去的成为历史,但是对于我那是美好的回忆,将继续激励我前进。
(二)异彩纷呈
进入大学都快半年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我也感到自己的角色,性格也随之而变,变得成熟,向深度发展。
我一向认为自己是个外向的人,尽管有的时候见到异性有点羞涩,但是表面还会保持镇定,尤其是见到陌生的异性。如果很熟的人就没事了,我不喜欢夸大事情的影响,是一个客观的主义者。我对事情总保持着乐观心态,尽管有时候有点偏执。
人际关系是大学的一项训练技能,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助你成功。我习惯热情对待每一个人,交往,怀着虔诚之心,不欺不侮,尊重他人。当然人际网还可以无限编制下去,不会到达边际。。。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是机体上的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一个积极乐观,有理想,开朗活泼的人不会有心理问题,即使有他也会及时调整,所以心理健康很重要。
(三)畅想未来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前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每个人都要有理想,有目标,大学目标尤为重要。一个有理想的人行为与众不同。首先大学要做到不挂科,这是基础。努力学习适应大学学习模式,中期目标是在自己的行业做出点贡献,深入发展自己的领域。最终怀着自信心情和昂扬的斗志迈向自己的终极目标在:做一名成功的企业家,扶危济困,热心大慈善,为构建和谐献锦帛之力。
第四篇:不会变的是我们的友谊
不会变的是我们的友谊
友谊是什么?是用爱建的彩虹桥,是用爱凝聚的小船。友谊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友谊给我们的,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美好记忆,更是使人感受到温暖与温情。
曾几何时,看着日落与日出已是一件在平凡不过的事了,而现在看着日落日出,心里感受到的是那份真挚的友谊。
在小学的时候,我最大的荣幸就是认识了一位能与我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同舟共济的朋友。他给我的童年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如今我还依稀记得六年前的那一幕。那是我们迈进小学校门,佩戴上红领巾的时候了。那是我和他同桌,而那时的我不像其他同龄的孩子,活泼乱蹦,调皮捣蛋总是对什么事物都充满好奇。我好像根本不是他们那一拨的人似的,是个平静而不爱动的人,十分地腼腆。他在校园里蹦蹦跳跳的,而我却孤零零地坐在位子上,呆呆地望着窗外。他每次看到我,都会劝我跟他一起去玩,去享受本应该属于自己的快乐童年。我再三推辞,但是他那份执着和真诚深深地打动了我,也不好意思再推托,便跟着他跑出了课室。他教我玩游戏,陪我一起玩劝我跟大家一起玩。摔倒了,他扶我起来,遇到困难,他努力帮我解决„„没过多久,课室里不再有人呆呆地望着窗外了,大家同在蓝天下自由玩耍。
上了高年级,我们依然是同桌,我们的友谊依旧那么真挚。不过,事与愿违,我们很少有共有同语言,他的体育很厉害,跑步在校运会上还拿过第一名,他进了校的田径队,而我则进入了校的奥数队。他每天训练个不停,我每天也思考个不停。周而复始,我渐渐地感觉到我是一个孤独的人。
尽管如此,一次偶然的事件,使我们的友谊更加深厚了。那时,离体育考试还有一周的时间。我的体育一直在班里是倒数的,听到下个星期体育考试的消息,我的心——-----凉了。也许是我整天的愁眉苦脸,同桌看出了我的心思,他坚定地跟我说:“放学以后我来操场找我。”
放学后,我如约而至,他把我带到了一个角落,说:“来吧,我们现在开始训练。”我又望了他一眼。点了点头,说:“嗯,来吧。”
他不停地冲着我喊:“抬起脚„„抬高点„„加快频率„„坚持„„快,快„„”他摇身一变成了一个“教练”,不停地吆喝着我,我不想辜负他的希望,促使我不得不努力训练。每天放学,我和他都一起来到田径场训练,每次,训练时,他的那大声的吼叫和我在跑道上挥汗如雨的场面,成了校园里最为美丽的风景画。
在他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星期的训练,我的体育有了显着的提高。考试的时候,自信满满地站在跑道上,发令枪一响,我想离铉的箭一样以掩耳不及迅雷的速度奔向终点。结果我不负众望,跑了全班第五的好成绩。当我知道成绩的时候,我紧紧地拥抱着他,我顿时热泪盈眶,他也替我高兴真挚的感情,在这一刻诠释了它的意义。
放学了,我约他到操场上来,我们躺在曾经挥汗如雨的跑道上,看着日落,侃侃而谈,回忆着我们之间的的点点滴滴„„
南海实验中学初一:刘岳朋
第五篇:这个世界没有欠你什么
这个世界没有欠你什么
吴军硅谷来信
自从我开通微博之后,很多人给我留言。大意是让我指导他们逆袭,同时流露出对社会千般的不满。两年前中国几家报纸报道了这样一件事情:
国内一些银行公开表示给予高端客户的子女提供实习的机会,这样就会对非VIP子女造成不公,由此引起了社会上很多人发出感慨,说十年寒窗苦读拼不过一张VIP卡,甚至有人说三观碎裂。
文章中说的这些情况确实存在,全世界都是如此。银行在平衡客户关系和提拔寒门英才上应该把握什么样的度,这是它们的问题,我不做评论。
今天我要给那些指望通过十年寒窗苦读就想一下子翻身的人泼点冷水,因为那是不现实的。
寒窗苦读只是一种读书态度,这种态度是好的,但是社会竞争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长期系统性动员,寒窗苦读只是成功的因素之一。
钱多、智商高、读书强、父母好、长得美都是其中的一个变量而已,命运是多个变量互动的结果。这种因为寒窗苦读所以全世界都欠你钱的三观,早一天毁掉比晚一天好。
01 任何社会都是分层的
很多年轻人确实不容易,家境不好,父母层次也不算太高,节衣缩食供着孩子读了书,毕业后也找不到好工作。看到大城市里一些家境好的孩子从小就有更多的资源,日后在社会上靠各种关系,混得如鱼得水,心里很是不平。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任何社会都是分层的。当然,有人可能会说,改革开放前中国很平等不分层,不是这样的。80后的读者可以去问问你们的父母他们当时的感受。在那个时代,首先农村和城市就是无法逾越的鸿沟,农民进城被称为“盲流”。
城市之间也分三六九等,即便是北京,也有大院里和胡同里之分。那时交通倒是不拥堵,但马路除了跑公共汽车,就是极少数特权阶层专用的车道。在坐到小汽车里的人和骑自行车的人之间,还有家里装电话的和没有电话的区分。
在任何国家,历朝历代,社会都是分层的。稍微好一点的社会不过是有一个上下层之间的通道,让人员可以流动而已。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应该讲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社会,因此才会有“屌丝逆袭”这个词出现。处在底层的人,首先要认清楚这个现实,才能有希望。
02 阶层是一个金字塔,你能往上爬几层
为了简单起见,我们不妨假定社会分为100层,站在金字塔尖的是第1层,最底下的是第100层。“逆袭”这件事,目标无非是在金字塔上往高处走几层。
没有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会每过两年就把这个金字塔打碎,然后随机地再建造一个。因此,即便经过了十年寒窗大学毕业的人,也不要指望自己毕业时,这个金字塔会被打碎,然后大家重新抢位置。
所以我每次谈到这个问题时,总是希望每一个人比较实际些,不要期望一辈子能从金字塔的第80层上升到前10层,如果能经过努力,往上挤进去几层,就很好了,而且是可以做到的。
那么怎么做呢?
我们假定,一个人目前处于第70层,他相比第69层的人一定有明显的劣势,家境也好,智力也好,才智也好,颜值也好,运气也好,总之有差距。如果他努力的程度和第69层一样,会是什么结果呢?
他最多呆在70层,甚至会跌到71层,因为下面一层的人可能更努力,或者遇到了更好的运气,占据了他的位置。很多逆袭者的误区在于,只看到自己的努力,而没有看到别人的努力。
另外,由于第69层的人占有某种优势,因此他付出80%的努力,产生的结果可能比那位70层的试图逆袭者还要好。所以逆袭不成功是常态,成功的反而是少数。
03 一百米的距离,走了两代人的时间 所庆幸的是,绝大部分人在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处在松懈状态,而达不到80%的努力程度,这才给了逆袭者以机会。
不过,处在第10层的人,可能只付出10%的努力,产生的结果都比那些70层的人100%的努力结果要来得好,因此,逆袭也要讲究实际,“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情况非常少见。
美国商业部前部长骆家辉在当上华盛顿州州长时讲,从他爷爷家到州长官邸只有一百米的距离,但是他们家人走了两代人的时间,说明逆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去过中国很多所大学,从一本到三本。不管他们为什么上了一本,或者是三本,我要说的是,三本大学的学生的普遍用功程度远不如二本的,而二本的远不如一本的。
我在清华、北大和上海交大这样的学校,晚上在校门口看不到什么学生,因为他们在校园里读书。我在很多二本的大学校门口,晚上看到的景象像是夜市。这是我看到的中国大学的现状,如果我说的不对,大家不妨给我修正和补充。
04 想要逆袭的人,没有时间抱怨
真正的逆袭是什么样子?我不妨讲一个故事。话说18世纪末英国有一个人,按照今天中国大家在网上的说法是标准的屌丝,因为他前半生过得实在让人悲催泪下。他出生于穷苦人家,没有读过书,十几岁时就在煤矿里当童工,但是他很好学,后来成为了一名机械工,不过直到18 岁,他还不太识字。但是,他知道,当个文盲,一辈子不会有出路,于是自掏腰包,拿出部分工资去上夜校,每周三次,从不间断。
到19岁,他才会写自己的名字,到21岁,他可以阅读并书写简单的书信了。因为地位低下,他的恋爱和婚姻也一直不顺利,最后娶了一个大他12 岁的乡村女仆。
和别人不同的是,这位技工很勤奋而有恒心。当那些蓝领工人在工作之余喝酒取乐时,他在研究机械和读书做作业。
我们这位主人公年轻时可以讲没有过上一天好日子,他的太太在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后便去世了。他不得不将幼儿交给妹妹代管,不久后,他的父亲也因为工伤而瞎了双眼,要靠他照养。
不过靠着自己的努力,他在31岁那年还是当上了矿上的技师,也终于有钱将自己的儿子送入学校。
由于在矿上工作,当时矿上的瓦斯爆炸很多,他就天天琢磨发明一种矿上使用的安全灯,最后他经过努力,还真发明出来了。不过,当时英国著名的科学家汉弗莱·戴维爵士也几乎同时独立地发明了安全灯。这引发了长达几十年的发明权之争。我们的主人公当时只是个普通的技师,而戴维是著名的科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长,也是世界上发现元素最多的人,有着显赫的社会地位。因此,这次争议对这位技师来讲很不利。虽然矿主们都支持他,但这件事最后不了了之,不过这位技师也没有因这项发明挣到什么钱。
这时候,如果换你,你觉得该怎么办,抱怨社会不公平?或者认为自己这一代算是完蛋了,寄希望于下一代?
都不是,他对此并没有在意,而是将注意力都集中在另一项伟大的发明之上了。最终,历史给了他一个称呼——火车之父,讲到这里,你已经猜到他就是继瓦特之后英国最伟大的发明家史蒂芬森。
我并不想给大家写鸡汤文,恰恰相反,我是用史蒂芬森的故事对比出我们身上的不足之处。对于那些试图在金字塔上爬几个台阶的人来讲,最需要具有的不是抱怨社会的不公平,而是需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同时把注意力放到最该关注的事情上去。
好了,最后总结一下,这个世界不欠我们任何东西。放弃掉不切实际的幻想,脚踏实地做点事情,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好。
祝冬安。
2016年11月27日于硅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