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人同情弱者 日本人崇拜强者
中国人同情弱者 日本人崇拜强者
到过日本京都的中国人,都会有一种错觉:似乎是到了某个中国的古都,建筑、街道、古迹、牌匾、语言、文字、景色,乃至行人的面孔和服饰,一切都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这种感觉,拉近了日本与中国的距离。李大钊当年留学日本时,就曾写下著名的黄种歌:“黄族应享黄海权,亚人应种亚人田,青年,青年,切莫黄种同相残,坐教欧美着先鞭。”
可见,即便是经受了日本的侵略,很多中国人对同文同种的日本依然充满了善意的期待。
但实际上,对日本的了解稍微深入一些,就会发现,日本与中国的相似只是表象而已,两国的不同才更具有本质意义。
1987年访日期间,一件小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在乘坐公共电车时,看到身边一位老者颤颤巍巍,我立刻起身让座,岂料这位日本老人非但不感谢,反而面带怒容,拒绝就座。我当时不太理解,过后想一想才明白,这恰恰是日中两国文化的一个本质性差异。中国人同情弱者,扶老携幼被中国人视为义务和美德;而日本人崇拜强者,瞧不起弱者,给老者让座等于把对方置于弱者地位,老人不高兴也就不奇怪了。我认为,此事虽小,却具有见微知著的文化涵义,从中可以窥见中日两国文化价值观的显著差异。
《孙子兵法》被中国人奉为兵学圣典;但一些日本军事思想家却不以为然。
比如,日本第一部兵书《斗战经》就说:“孙子十三篇,不免惧字也。”认为《孙子兵法》中的种种智谋和韬略,如“五事七计”、“奇正虚实”、“用间”等等,都产生于对强敌的畏惧。《斗战经》甚至自大地认为,中国兵法重视谋略不是用兵的正道,日本兵学主张的“正攻战法”才是用兵的法则。其实,孙子的谋略并非惧怕敌人,而是文化特性使然。与日本人的强悍好战,多以实力战胜敌手不同,中国人并不好战,而倾向于智取敌手,力求不战而屈人之兵或以较小代价取得胜利。
这是两国文化的差异所在,一些日本人不了解这一点,故而产生误解和偏见。
日本人的文化价值观本质上与中国不同,加之明治维新以后学习西方、脱亚入欧的经历,使得日本与中国的差异更加显著。
他们奉行强者的逻辑,倾向于武力解决问题。
在侵华战争中,日军善于以强大火力实施强攻,力图中央突破,一举解决战斗。中国军队特别是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则反其道而行之,一般是避实击虚,先打弱敌,善用迂回包围、侧击袭击战术,完全是另一种路数。
由此看来,中日两国文化实际上是小同大异,形似神异。中国文化树大根深,受西方影响小,“黄皮黄心”;日本文化树小根浅,受西方影响大,“黄皮白心”。
具体说,日本文化是融合了中西两种文化的混合物,中华文化为其表,西方文化为其里。文化上的本质性区别,造成中日两国形近实远,两国人对待同一件事情的认识理解往往大相径庭,相去甚远,恐怕与此不无关系。
第二篇:同情弱者弱化强者与弱者取胜之道
同情弱者弱化强者与弱者取胜之道
作者:赵金明
中国人一向同情弱者,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在同情弱者的观念中,似乎没有明显的善恶之分,只要是面对弱者,中国人就普遍生出一种同情之心。《东郭先生与狼》这个众所周知的寓言,似乎就是中国人只知同情弱者而不问善恶的象征。在社会生活中,中国人同情弱者的现象比比皆是,弱者中当然也有善良的弱者,这样的弱者也当然值得同情,但也不乏象狼那样被沦为的弱者。
而中国人对强者就很少施于同情之心,其实每一个社会都是很需强者的,有强者的社会才能进化得更快。而强者是更需要同情的,否则强者在社会上就会陷入孤立,久而久之也会被弱化。然而,很奇特的是,弱化强者也正是中国人的目的。你若是太强太抢眼就会遭到普遍的妒嫉。
许多人都有这种体验,你在单位里若是太突出,取得了什么成绩,什么成果、获得了什么表扬、什么奖,自然就会成为关注的焦点,然而马上也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成为明里暗里众人“风必摧之”的对象。你难熬的日子也就降临了。你若是聪明的话,得马上采取一种自我贬抑的姿态,不但要谦虚,要拿你获得的成果与众人分享,而且还要对每一个人采去低姿态,以博得众人的同情,否则,骄傲自满、清高自负、恃才傲物的“恶誉”就在前面等着你,弄不好,还会众叛亲离。
中国人对弱者的同情,对强者的弱化,同时造就了中国文化中一种奇妙畸形的弱者取胜之道。在这种弱者取胜之道中,无论示弱者,还是不弱者,亦或是强者,你首先要使自己变成或者装扮成弱者——成为弱者,就会争取到公众的同情之心,一旦这个心争取到了,在众人的道德天平上就取得了优越感,这就叫做站稳了脚跟。然后在众人的同情之下,就可以用转弯抹角,投机取巧,甚至是卑鄙的手段去谋利,那是很容易取胜的。
弱者取胜之道,当然不止上述一途,还有更加核心,更加厉害,从而也更加奇妙的一招。你若是想制服或者战胜对方,一定要故意先将对方抬得高高的,这就是老子所言:“将欲夺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故意抬高对方,就会使对方得意忘形,疏于防范,你就可乘虚而入。
中国人不分善恶的同情弱者,从而又弱化强者,造就出的这种弱者取胜之道,对于这种“道”,当然不是我的“识破”,那是老子教人的辩证法的高明,也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实践于体验的结果。不过,这种东西肯定不适应于改革开放的今天,它应当是让弱者成为强者,让强者推动社会进化。
第三篇:强者和弱者
强者和弱者
这个社会是强者的舞台,弱者只能是忠实的观众。有时弱势群体甚至要为强者 的表演需要而奉献生命,如同吃饱喝足的猫玩一只可怜的老鼠。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早起的虫儿被鸟吃。
虫儿应该晚起吗?不,晚起的虫儿被鸟吃掉的机会更大。
晚起的鸟儿没虫吃?不,鸟总能吃到虫。
问题不在早起晚起,而在一个是虫一个是鸟。
有时候,我们看得很清楚:强者根本不是为了生存而去宰割弱小,他是出于残 忍的习性,或者那是他的娱乐。当年武则天手下有个武三思,他留下一句名言:“对 我好的人就是好人,对我坏的人就是坏人!”
人有恒言:“在这个世界上,好人比坏人多。”那是当然,虫比鸟多,麻雀比 鹰多,草比牛多。
佛教戒杀,最有力的理由是轮回。它说,当你动手杀一只鸡的时候,那只鸡也 许是你的父母转世,那么你亲手杀了你的父母——佛教使人心软。
世上确有这么一种人:有横冲直撞的勇气,不在乎别人的感觉;有巧取豪夺的 能力,经常是赢家;有抑弱扶强的智慧,鸡口牛后都胜任愉快;有表演天才,适时 展示其道德形象。
这种人是强人,是有本领的人,但在弱者看来他是坏人。也可以说,他只有在 面对弱小的时候才“坏”一下,回到志同道合、功力匹敌的群体中,他也是慷慨的 朋友,潇洒的绅士,忠义的干部,或者是先天下之忧的老板。
在大老板眼中,只有“有用的人”和“无用的人”无所谓好人坏人。
在强者群中,只有“对我好的人”和“对我坏的人”无所谓好人坏人。
强者做一点儿坏事,“他们”都谅解,因为“我也免不了这样做”。有时还欣 赏赞叹,暗忖:“他做得比我高明。”弱者必须循规蹈矩,克己复礼,左右前后都 是道德警铃。
弱者是道德规范的最后的守护者。
第四篇:强者与弱者
强者与弱者
来来往往的人群中,可以说,没有一个人是善良的。世界上的人都是罪恶的,弱肉强食,这世界注定容不下那些弱者。可悲可笑,看到弱者,竟没有一个人会理解他们,只会有冰冷的目光去看待它。世界是惨无人道的,当你遇见一个弱者,我敢说,你会情不自禁的奚弱他,因为你知道你过得比他们好,比他们高一等次。你有能力去嘲笑他,可你没权利去剥夺他们。人生就是一场场血腥的战争,只要打败对方,你就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东西。而战争的产生,就是这无休止的欲望,是它让你改变,让你变得连人都不敢去接近你。我们要想一想,如果我们也是那些弱者,那我们最想得到什么,是关爱,是强者对弱者的关爱。可世界就是缺少关爱。真是可笑啊。还有世界上本没有朋友,是人们的欲望和利用构成了朋友。朋友对于某些人来说:“是个工具。”而你的朋友也肯能把你当成工具,当你完成你的使命后,你就会被遗弃。朋友就是这样,有时当想着想着靠别人,还不如靠自己。你并非无用,你也有优点,也有缺点。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人!
就像我们班的于占洋,他的成绩不怎么好。但他就以为自己没有优点,所以他总受人欺负,就连出操的时候,看他那样子真有点恨铁铁不成钢的样子。他明明是有优点的。至于什么优点,这个他自己最清楚,我真希望他能强大起来,不再受别人欺负,可她的信心太小太小。只有鼓励才能让他觉醒,让他知道自己,认清自己。
人是一种失败的产物,在他成功的时候,往往会猎杀别人弱者的理想的理想。
第五篇:弱者 强者
弱者?强者!
——观《叶问2》有感
人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能被打败。
——海明威《老人与海》
“为生活,我可以忍,但侮辱中国武术就不行!”
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当这行字在银幕上映现,当这句话从洪振南口中迸出,我相信任何人都不会有任何思想准备。
是的,谁能想得到呢?那个蛮横霸道、仗势欺人、高傲自大、不可一世的洪门老大,那个勾结匪警、与洋买卖、面对权势 忍气吞声的洋人走狗,竟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就像他一下子从沉睡中醒来。他的傲骨与良知也一并醒来——为什么醒来?为中国武术!
生活的弱者
刚进入剧情的时候一目了然:甄子丹永远是正义的咏春大师;黄晓明化身不羁的痞子英雄;警察是与洋人勾结的匪徒;洋鬼是耀武扬威的主宰。而由洪金宝所饰演的洪拳宗师洪振南,则是一个有钱有势的“欺压者”。如果说洋鬼是在操控欺压,那么一开始的洪振南就是在实施欺压。
然而剧情进一步发展。洪拳与咏春交手、交流,一向自大的洪振南才意识到:自己也是个弱者——他是个生活的弱者!
为什么?为了生活。
就像他自己说的,他有两百多个兄弟和一大家子要养活,不得不出卖良知,苟且偷生。他认为实在是生活所迫。
就像叶问说的,既然受到压迫就应该奋起反抗,而不是趴在案上任人宰割。——这也是每个旁观者想说的。
但是并非每个人都是孑然一身、无所牵挂、大义凛然,人们总是有很多的包袱、累赘。生活不正是由一个个的包袱叠加在一起构成的吗?洪振南的包袱拖累着他,令他不得不妥协。——生活所迫,他成为生活的弱者。
精神的强者
但是在中国武术的世界里,他是强者;在崇高的武者精神上,他更是当之无愧的强者!他一次次被叶问感动,最终在那一刻爆发——在拳赛上,它的良知被唤醒,他的武者精神被点燃,他的怒意被引爆。
生活是自己的,但武术不被个体限制。为了他自己及兄弟家人的生活,他放下尊严,忍气吞声;然而此刻为了中国武术,为了国人精神,他重拾尊严,紧握双拳,拼死搏斗。
当他紧紧抓住围绳接受洋人的一记记重拳时,他已经做了一个不可挽回的决定。只要他在那一刻放手,只要他倒地过十秒,他就不会有生命危险。然而他没有。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死死抓着围绳。他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中国的武术,他以自身的灵魂坚定了国人的精神。——良知所驱,他冠名精神的强者。
我不赞扬叶问的丰功伟绩,也不褒奖肥波的觉悟爆料。我惟独敬佩他——洪振南,敬仰洪振南的精神,更叹服他精神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