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因写错别字闹的笑话
1、某生爱写错别字,老把歇写成喝。他有篇日记写道“班长指挥我们抬大粪,大伙干得很起劲,谁都不敢喝一喝。
2、某单位的清洁工阿梅聪明勤快,但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经常会写些错别字。那天,单位卫生大检查,阿梅用拖把将医疗实验室的地板拖得干干净净。因为担心别人进去给踩脏了,她写了张纸条贴在门口:请闲人勿进,我脱得很干净了,阿梅。
3、差之毫厘失之百里
江西有位农民从某报上看到一则消息:闽西龙岩市白沙镇食用菌栽培很有名,上年大丰收,决定到白沙去学习,千里迢迢来到闽西龙岩市新罗区的白沙镇,下车一问,不想人家告诉他,白沙镇很少有人栽培食用菌,更没有大丰收。他一听“傻”了,连忙拿出报纸问白沙镇的一位干部这是怎么回事?这干部一看报纸,想想才明白报上登的原来是龙岩市上杭县的白砂镇的事,报上因没有说是新罗区还是上杭县,更把“砂”误写成了“沙”,因而使这位农民找错了地方。就媒体上这么一个错别字,却让农民朋友耽误了一天时间、白跑了100多公里的冤枉路,多花了钱,你说冤不冤?
4、小明给舅舅写信: 亲爱的老。(舅字不会写,画了个圈。)听说您生了,(病字不会写画了圈。)希望您能好好养。(病字还是不会写,又画了圈。)读出来是:
亲爱的老蛋。听说您生了蛋,希望您能好好养蛋。
6、有一个老外来中国,学习汉语.一天他逛街回来对老师说:“你们中国人,太骄傲,一点也不知道谦虚.”老师很诧异的问:“为什么呀?中国人怎么骄傲了?” 老外理直气壮地说:“今天逛街,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中国很(银)行 中国建设很(银)行 中国交通很(银)行 中国农业很(银)行 中国商业很(银)行 中国人民很(银)行......”
第二篇:如何纠正学生写错别字
如何纠正学生写错别字
为了让学生尽量避免写错别字,针对学生写错别字的情况,我对他们开展了纠正错别字教育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首先,我给学生们讲了写错别字的害处。据报载,根据2007年广东高考语文考试大纲透露的信息,明年广东将实施高考改革新方案,高考的作文评分标准对错别字扣分的情况会更严格,由原来的“每3字扣1分直到扣满5分为止”改为“每字扣1分且不封顶”。这项规定实施后,经常写错别字的同学以后参加高考将会受到严重影响。此外,我还给同学们讲与错别字有关的笑话。其中有一个老笑话是这样的:有一个胆量很小的女同学在外地读书,一次给家人写信谈到自己的胆量时写了一句这样的话,“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我的肚子渐渐地大了,也不怕陌生人了”。她的家人为此大发雷霆,后来才知道是错别字惹的祸:“胆”字写成了“肚”字。
其次,在学生认识到错别字的害处后应着重引导纠正错别字。
1、把好生字教学关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不可忽视的,一旦识字这一关把握不好,将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产生严重的影响。教学生字时,我严格要求学生要把每个字的一笔一画写端正,引导学生熟悉掌握好所学的生字。例如,“千”不能写成“干”,“秃”不能写成“秀”„„写错的字要求重做,直到写正确为止。
2、把好作业、考试关
在批改学生作业、试卷时发现错别字,我都会将错别字用红笔圈出来,再由学生改正,必要时还要求重抄写易写错、常写错的字。
3、培养反复检查作业的习惯
学生做完作业后,我要求他们仔细反复检查作业中是否有错别字,发现错别字,马上改正。坚持这样做下去,学生自然就会养成反复检查作业的好习惯。
4、学生互相监督
除了让同学自己检查自己的作业之外,我还在平时的学习中,让学生互相审阅作业,发现错别字,马上给对方指正。开展这一活动,学生们的兴趣极浓,找出了错别字的学生就像警察捉住了小偷一样高兴。
5、要求学生勤查字典
在上学期期间,我要求学生坚持带字典回校。课堂遇到容易混淆、容易写错、难写难记的字时,我都让学生们查字典,使他们认清笔画、牢记字形。这样记忆的效果比老师教还要好,这还可以从字典上了解到这些字的意思和字的用法,能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渐渐地,学生们就养成了勤查字典的习惯。
6、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错别字
日常生活离不开使用文字,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错别字,会使学生重视正确使用文字,认识到正确使用文字的重要性。例如,让学生观察商店的价格牌,路边的广告牌,墙上的报告栏、商品说明书等,如果发现错别字要记下来并改正。
第三篇:打死不写错别字
1、“憧憬”
2、“泱泱大学止至善,巍巍黉宫立东南”
3、“哗众取宠。“哗众取宠”、“受宠若惊”中的“宠”与“庞”的字形非常相似,很容易写错。
4、泸州老窖、窑
5、病恹恹
6、“不假思索”
7、“妨碍”错写作“防碍”,“妨碍”是指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但由于音同形近等原因,“妨碍”一词中的“妨”很容易被错写成“防”。
8、“寒暄”错写作“寒喧”。“寒暄”是指见面时谈天气冷暖这类的应酬话。由于音同形近,有的人又想当然地认为,既然是应酬话,又是问寒问暖的,“寒暄”中的“暄”自然应该用口字旁的“喧”。事实上,既然是问寒问暖,那么“寒暄”中的“寒”和“暄”正好一正一反,即一寒一暖,“日”旁的“暄”就是温暖的意思。而“口”旁的“喧”则指声音大。
9、“不省人事”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昏迷,失去知觉;二是指不懂人情世故。由于“省”与“醒”音同,都读作x ng,加上“不省人事”有“人昏迷,失去知觉”的含义,再联想到“醒”有跟昏迷不醒相对的含义,于是就不知不觉地将“不省人事”错写成了“不醒人事”。容易犯类似错误的还有“长年累月”、“掉以轻心”等词。
10、“搭档”的“档”因为“搭”是“扌”旁,很多人就认为“搭档”的“档”也应该写作“扌”旁的“挡”才对。其实不然,“档”与“挡”的含义是有很大不同的。
11、如“文不加点”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它本来是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很多人不理解“文不加点”中“点”的意思,而望文生义地将这个“点”理解为“标点”,将“文不加点”这个词理解为文章不加标点。如:“不少学生的作文不要说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和语言表达不好,就是标点符号的使用也问题很多,有的文章几乎通篇文不加点。”事实上,“文不加点”一词跟标点没有任何关系。“文不加点”的“点”是作动词用,指涂上一点,表示删去。因为古人用毛笔写文章,“不加点”就是说文章不用涂改,一气呵成,形容作者文思敏捷,写作技巧娴熟。
12、如“明日黄花”,“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很多人认为,“明日”的黄花怎么会过时呢?应该改为“昨日黄花”才对,这就是不了解“明日黄花”一词的来历所致。“明日黄花”出自苏轼《九日次韵王巩》一诗:“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从事到青州。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诗中的“黄花”即菊花。古人多于重阳节赏菊,把菊花当作重阳节的时令花。原指重阳节过后,菊花即将枯萎,便再也没有什么好玩赏的了。后来人们就用“明日黄花”一词来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要是写作“昨日黄花”,这又从何谈起呢?
13、“佐料”一词以前也对,但现在就只能用“作料”一词;以前“成分”与“成份”两词都可以用,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将“成分”作为推选词,而“成份”已少用。这就是语言规范的结果。
14、“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15、人可以哀号,但不可豺狼叫。
我们在形容一个人悲哀地号哭时,常用“哀号”(i háo)一词。比如:噩耗传来,原本冷冷清清的小邮局突然挤满了发电报、打电话的拔山人。那段日子,拔山大街上,经常可以听到失去儿女的老人的哀号 但在很多地方,我们也看到有人用“哀嚎”一词。很多人不明就里,认为用错了。事实上,“哀号”也作“哀嚎”,但“哀嚎”与“哀号”的含义又不完全一样,“哀嚎”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悲哀地嚎叫,二是同“哀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两个词的不同点:“哀号”侧重于“号哭”,而“哀嚎”侧重于“嚎叫”又“号哭”。那“号”、“嚎”与“嗥”三个字,都读háo时,又有什么不同呢? “号”是会意字,“号”的繁体字写作“號”,从虎,从号。“号”亦兼表读音。“号”是“號”的古字,上面是“口”,下面代表声音,即号呼的意思。后繁化,变成“號”,现在简化为“号”,本义是“大声喊叫”的意思。“号”有两个读音:háo和hào。读作háo时,指拖长声音大声叫唤、大声哭。读作hào时,现主要有名称(如:国号,年号),指名和字以外另起的别号或名以外另起的字(如: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商店(如:《乔家大院》里乔家的“复盛公”商号)、标志、信号、排字的次第;表示等级(如:五号字,大号的衣服)、切脉搏、号令、军队或乐队里所用的西式喇叭、用号吹出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如:起床号)等含义。细心分析,我们会发现“号”读作这两个音时其含义也是有内在联系的。那就是它从哭喊的含义引申到发声的器具、能让别人记住的名字标记等。
“嚎”是形声字,读作háo。从口,豪声。“嚎”的本义是吼叫、鸣叫。现在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大声叫,二是同“号”(háo)的含义中“大声哭”的意思。
从“号”与“嚎”的本义上来看,两个字的含义是有区别的,但因为都有“大声叫”的含义,这两个字的组词有很多都可以互换。比如“干号”也作“干嚎”(指不落泪地大声哭叫,但“干号”是首选词),“号啕”也作“嚎啕”、“嚎咷”、“号咷”(均读作háo táo,形容大声哭,但“号啕”是首选词)。
“嗥”,读作háo,《说文解字》中说“嗥,咆也”,从口,皋声。“嗥”的本义是猛兽吼叫,到现在“嗥”的含义变化不大,指豺狼等大声叫。有一个词是“嗥叫”,读作háo jiào,它的含义就是号叫。这很容易让人把“嗥叫”与“号叫”两个词搞混淆。要分清这两个词,记住一点就行了,那就是“嗥叫”多指豺狼等的叫声,而“号叫”是指大声叫,并没有特指是动物猛兽的叫声。
由此可见,人只能“号叫”,而不能“嗥叫”,否则就成了豺狼虎豹了。
16、
第四篇:写错别字的代价
写错别字的代价
写错别字有什么了不起,顶多不就是扣0.5分吗?什么代价?不就是这么吗?这是同学们的体验。其实,在社会生活中,凑巧了,错写一个字就可能造成大经济损失,甚至酿成大祸,这决不是危言耸听,有从报刊摘下的几则事实为证。
1.一字之差误了事
报上有一段真实的故事,引人深思。
邢先生到广州做买卖,嘱咐妻子把款寄去。一般情况下,人到款到,一点也不耽误,这次可糟了,款子取不出来。为什么?他妻子写汇款单时,把邢写成刑了,取不出钱来。邢先生没办法,只能让妻子再寄一次。结果,一周后钱才到位。可怜的邢先生人生地不熟,吃饭、住店,费用全欠,费了不少唇舌,丢了不少面子。更可气的是,因为钱不凑手,一笔买卖就黄了,花了不少钱,邢先生只落得个空手而归。
2.一错费千金
全世界最大的一家出版字典的公司,以十万火急全速收回1993年3月10日出版的18万册图文并茂的字典。这因为有一字之差,有一图片说明将有剧毒的一种蘑菇误称为“无毒”。3.字迹潦草,患者送命
报上登了这么一个案例。老杨同志因高血压住了医院,他身体恢复得挺好,明天就要出院。但不知为什么,他突然咽痛、发烧,用了一些中成药也不管用。一进行血液检查,大夫大吃一惊,他得了再生障碍性贫血,他倒下了。经领导积极查找原因,终于发现,医生在治疗老杨高血压疾病时,开了“地巴唑”,但病历的药名字迹潦草,“地”又像“他”,司药按“他巴唑”办理,而“他巴唑”最大的特点是使粒细胞减少,严重时可引起障碍性贫血。老杨终因这一字之差去逝。
同学们,你们现在知道差别字的危害了吧,千万不要轻视了这个问题!
第五篇:减少写错别字的个案研究
南康庄小学
减少写错别字的个案分析
任丽霞
二〇一三年一月二十六日
减少写错别字的个案研究
一、个案简述与分析
(一)个案简述
该生:庞吉静,性别:女,漂亮文静。上课时发言积极,课下积极完成作业,书写工整干净,深得老师、同学的喜欢。但一翻开他的作文本、作业本,实在是不敢恭维。乍一看,字迹工整,但读起来错别字层出不穷。为此我不止一次地在作文的批语中写道“希望你注意错别字!”“写完作文要读一读,你一定会发现错别字的!”“看你的字多干净呀,如果没有错别字多好!”„„但是却始终未能在他的作文本中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个案分析
1、该生爸爸、妈妈在外打工,该生常年和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对她要求严格,但是检查作业有困难,只是检查作业是否完成。
2、该生很多的错别字,不是多一笔少一笔,就是同音字的胡乱使用,大多是形近易混。如:朴和扑、呜和鸣、酒和洒等。这类错别字往往会造成词不达意,语句不通。
二、个案的指导与实施
(一)加强思想教育,认识写错别字的危害。
我把该生叫到面前心平气和地说:“书写错别字是人们常犯的错,可你知道错别字的危害有多大吗?”她望望我,不做声。我接着说:“从小的方面说,写错别字不仅会使考试丢分,更会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误解、曲解汉字字义。同时,对于一个有文化的人来说,写错别字会令人瞧不起。从大的方面来讲,错别字甚至会造成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然后,我给她讲了“一撇导致战争失败”的故事。一九二九年,冯玉祥、阎锡山两部商定在河南沁阳县会合,一举灭了蒋介石部队。参谋长起草文件时,误把“沁阳”写成“泌阳”,一个在南部,一个在西北部,两地相距数百里。结果两队背道而驰,孤军作战,伤亡十万多人。两字就差一撇,却是损失惨重!清晰地记得,当时她的脸上闪过一种惊讶的神情。为了让她深刻认识写错别字的危害,继而我又讲了一个故事是“一点值万金”,乌鲁木齐一个挂面厂从日本进了一批价值18万的的塑料包装袋,挂面厂检查过后,交付日方印刷。当塑料袋飘洋过海,细心的人看的出,“乌”多了一点,变成了“鸟鲁木齐”了,价值十八万的塑料袋变成一堆废品。
“你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今天认识了错别字的危害,相信你一定能把字写正确。”她虽然没有说话,但从她诚恳的点头中,我感觉到对她思想性教育已经有成效。
(二)加强指导,避免写错别字。
1、写字时,教师要提醒:
①一定要细心,认真地写每一个字,以避免错误的发生;②理解每个字的含义,以正确书写。有些错别字的出现,是由于不理解字意造成的。如“衤”字旁和“礻”字旁,写法十分相近,但意思绝不一样。如果写字时能根据字意,区别其不同点,就可以减少失误;③要写规范汉字。记不清的可查字典,不要自造简化字。
2、比较对照,揭示记忆方法
比较就是在头脑中确定事物之间的相同点与相异点的思维过程。乌申斯基曾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谢切诺夫则称颂比较是“人类最珍贵地智力宝藏。”因此对形近、音同汉字进行比较对照,也有助于学生“同中求异,异中见同”。利用课余时间我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调动该生记忆的热情和欲望。比如变字练习:添一笔变一个字,像“头——买”、“王——主”;减一笔变一个字,像“体——休”、“理——埋”;改变某一笔的位置边一个字,像“压——庄”、“玉——主”等,这种方法可帮助她辨别、巩固记忆相似字形。再如“找朋友”的游戏:把几个同音字和可与这些字分别组词的其它字放在一起,让她找出来拼成词语。这种方法可帮助学生辨析、巩固运用同音字。又如让她对形近字“情、请、清、青、晴”进行比较发现它们字与意义的联系在组词,相信以后定能正确地运用这四个字。
3、对常见的错别字,强化记忆。
要想在学生的脑子里留下较深刻的刺激点。如:以—已、再—在、辨—辩—辫—瓣等,利用听写、辨字组词、填空等练习进行区别,增强其信心,这样,既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更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十分有利。
三、个案指导成效
从庞吉静如今明显减少错别字的作业本中,我知道庞吉静在错别字的书写中提高了信心,以后的日子里,庞吉静难免会出现热情减退,这时我将及时给予帮助,鼓励。
四、个案研究后的思考
从教多年,感觉学生错别字多,不是个案,而是一种普遍现象,每届学生中总有一些人的错别字现象比较严重。研究一下教育心理学,就会发现小学生在作业中暴露出来的错别字,其实可以说是一种合乎认知规律的正常心理现象。
儿童知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观察事物笼统不精确,辨别能力和空间方位知觉能力都很差,他们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的联系及特征。因此,学生在识字和写字时,常常对相似、相近的字产生感知失真,以至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其次,小学生的视、听、知觉是有选择的,所接受信息的强弱程度影响他们的思考。强化了的信息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先入为主”的效应容易掩盖其他信息。另外,我们的方块汉字中有许多同音字,读音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理解字义,在某种程度上比识字形复杂,更需要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尤其是需要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活动,而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活动为主,且因课外阅读量较少而缺乏感性认识和经验积累。因此,对同音字的字义理解含糊是导致学生写别字的一个主要原因。
教育家赞可夫说:“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正所谓 “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巨大的教育意义,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我们教师要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要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充分信任学生,及时采纳合理化建议,力求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最佳的纠错效果。相信只要肯下功夫,正确对待错别字,总有一天,学生会和错别字说声“拜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