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

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



第一篇: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

皮影俗称“灯影”,它以兽皮雕刻人物和其他图形并借助灯光在屏幕上得影,是我国民间流传较广的傀儡戏之一。皮影艺术是将戏曲艺术之美与工艺制作之妙巧妙结合的艺术种类。中国皮影艺术具有历史悠久、演技奇妙、唱腔悠扬的独特魅力。数千年来,这枝民间戏曲艺术奇葩经过漫长的历史雕琢和众多皮影艺术家的提炼,已经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一、陕西皮影戏的发展渊源

皮影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美术、绘画、雕刻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表演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皮影戏起源于宋代,并受到古代弄影幻术、影子游戏、民间剪纸、宋代说话词本等多方面的影响。皮影戏形成于古代中原地区,北宋都城是其最早的繁盛地。据史料记载,皮影戏最早是面向宫廷贵族表演的艺术形式,然后才慢慢流传到民间,融入乡土气息,成为广大群众非常喜欢的艺术形式之一。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之后,一部分影戏艺人迁移到北方,一部分影戏艺人避靖康之乱西出潼关,演变为陕西皮影,陕西皮影不仅有着黄河流域民俗的文化积淀,而且有着令人震撼的声腔艺术魅力,还有着非常丰富的、刻工细腻、精巧别致、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的皮影造型。它是中国皮影的上乘之作,堪称中国民间艺术一绝。

二、陕西皮影戏的风格特点 皮影戏,别称灯影戏,是借助灯光透过镂刻的影人和道具在影布上的景象来完成表演的。影人的造型在皮影艺术表演中显得尤为重要。

影人制作的传统技法是镂空,以渭南影人刻制为例,其制作包括以下四种艺术风格:其一,人物造型符合整体美法则。每个人物的头身手臂和总身高均有特定的比例,其外形轮廓的整体美中包涵了内部装饰的古典美,在设计刻制时由创作人在夸张中赋予艺术变型。其二,人物造型艺术化。设计的人物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影人的装束与面容神韵生动形象、夸张幽默。生、旦人物,鼻尖口小、朱红点唇、秀婉妩媚,讲究图案纹花、用色简练、平涂着色;武生以立突的眉毛体现出英姿挺拔;文生则用平眉展示文人的清秀文静。其三,人物造型卡通化。皮影人物一般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人体比例通常是上身与双臂偏长,以利表演效果。影人涂有各种颜色,表达人物的善恶美丑,而染色也有一定的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多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图案。其四,人物造型戏曲化。皮影人物造型是按戏曲生、旦、净、丑的模式进行设计的。各行当脸谱和行头的程式化造型,源于舞台戏剧而又超越于舞台戏剧。皮影人物的造型都体现了头大身小、身段上窄下宽、手臂过膝的特点。在造型设计时,不仅男女有别,而且人物身份性格不同,相貌则各异。其中的女性形象,极尽委婉妩媚之态。

三、中国皮影戏的表演艺术特色

皮影戏是靠灯光透过镂空的影人和道具在亮子(影布)上的活动来展示人物的运动、情态以及各种自然现象的变化的,在表演上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皮影艺人却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表演技巧,创造了独特的艺术语言,为皮影艺术,皮影戏经过漫长的发展和不断的融合,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因此皮影戏的流派和唱腔有数十种。皮影戏演出不同于现实剧场分幕分场形式,由于影人出入场自如方便,场景变换非常容易,其特点就是故事性强,因果关系明确。皮影戏还被称为五人忙,由前声、签手、板胡、二弦、下档五人组成。皮影戏的感人魅力主要是靠签手高超的技艺,签手是影戏的灵魂。挑签是皮影表演在陕西渭南地区的名称,在表演时,签手主要采用挑、抵、推、揉、拖、反转等技法来表现容纳五个繁复动作和细腻情感,赋予皮影以鲜活的生命力。在皮影表演中,亮子在深度空间的表现上具有一定的缺陷,但艺人却巧妙地将这种不利因素减至最小,他们在影人的上下场表演中,巧妙地运用距离亮子的远近,形成上场由大变小、由虚到实的艺术效果,给观众以姗姗来迟的视觉感受;下场则由小变大,由实到虚,给观众渐渐远去的视觉感受,这就有效加深了皮影场景的深度空间。

四、皮影戏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发展

皮影艺术是世代民间艺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珍贵的艺术瑰宝,同其他传统民间艺术一样,皮影也经历了由胜到衰的过程,许多技艺高超的皮影艺人相继去世,皮影艺人逐渐减少,大量皮影戏道具残损失落,陕西乃至国内的专业剧团寥寥无几,只在农闲时或遇红白喜事才能维持演出,青年观众越来越少。演出市场的萎缩直接威胁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生存。虽然陕西博物馆、民间个人尚有一些皮影艺术品收藏,但总的看来皮影艺术已处于逐渐失传的境地。

与传统皮影戏而相比之下,数字化的皮影动画却能克服上述种种的局限性。由于皮影戏是一门集雕刻与绘画为一体的造型艺术,近年来许多动画制作公司使用贝齐尔样条曲线分段逼近等i维制作方法来构造皮影人的外形,这样做不仅可以真实再现其复杂的轮廓,通过反复调整控制点位置和曲率,使曲线尽町能光滑;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或审美观念的不同,用曲线拼接出新颖别致的图案。绘制好的曲线被剖分为大量的三维多面体,虽然厚度设置很小,但在光照下对散射效果的影响却不可忽视。在皮影戏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它的光照方式了。从光源出发,追踪从聚光灯中射出的各个方向的光线,并把其中与物体或投影面相交的光线信息存入缓存区。建立二维的贴图,以求能将瑰丽古朴的色彩,光洁透明的皮影质感和戏台上光影的空间感在阴影中表现出来。当然,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如何用计算机传递皮影戏中的动感也是很重要的。为了表现皮影运动的特点,将整个影人分成十一个部分来构建,在通过设置在关节处的隐藏点来对齐整个模型。通过对每一个部分进行平移,旋转,切变等矩阵变换,皮影人物就可以依照我们的要求,做出转身,行走及其他各种平面动作。通过数字化的配器和各种唱腔的配合,将呈现出一个数字化的传统皮影戏。

数字化的皮影动画不仅真实地再现了皮影戏的原理,制作也相当方便,可以根据观众的需要进行修改。我们可以打破皮影戏作为传统艺术的沉重,而给它赋予大量现代的流行元素。可以在动画中应用电影中各种长镜、短镜以及蒙太奇手法,用皮影戏的方法来演绎现代的故事。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现代网络的技术,让皮影戏(而不仅仅是皮影本身)在世界各地流传,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毫无疑问,利用信息技术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播对于加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理解与沟通,在振兴地域文化的同时促进全球性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对于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创造新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提供了“天时”之机。

第二篇:皮影戏

《皮影戏》阅读答案

①几年前,电视连续剧《小兵张嘎》风靡一时,剧中人物胖墩的父亲是一位靠耍“手艺”度日的民间艺人,他耍的就是皮影戏。皮影戏诞生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甚至有人认为皮影戏就是现代电影的“始祖”。据史料记载,中国的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的元代起,就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传入亚欧大陆的许多国家。歌德、卓别林等世界知名的艺术家,都对中国的皮影戏艺术给予过高度的评价。可以说,皮影戏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

②皮影人物及道具是以皮革为材料制成。以牛皮和驴皮作原料的皮影最好。具有坚固性和透明性。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皮影戏人物一般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11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

③皮影戏的发源地在陕西,但由于皮影戏在我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其音乐唱腔吸收了各自地方音乐的精华,从而形成了众多流派。如在陕西、山西、河南一带的皮影流派中,有弦板腔、阿宫腔等十多种,曲牌也非常多。演员在演唱时,还常用和声接腔、帮腔和鼻哼余韵的唱法,拖腔婉转悠扬,非常动听。而河北、北京一带的各路皮影唱腔,分别吸取京剧大鼓、梆子和民间歌调的精华,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其中,河北唐山地区皮影戏的掐嗓唱法更是十分独特。

④皮影戏对表演者的技艺有着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个人控制三四个影人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要练就过硬的皮影表演功底,除了需要师傅言传身教,更加需要勤学苦练,积累大量的实际表演经验。由此可见,培养皮影表演人才,最终组成皮影剧团,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⑤演皮影戏的设备非常轻便,所以戏班流动演出的优势很强。不论在剧场里还是在户外、庭院以至普通室内,架起影窗、幕布和灯箱就能开戏。一个戏班六七个人和一箱影人就能演四五十出戏。演出完毕全部行头装箱就走,搬运十分便捷。这也是皮影戏广泛流传、普及于民间的原因之一。

⑥小的时候曾经多次在家乡看过这种令人叫绝的民间艺术,如今,再想看到皮影戏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了。

19.文章开头写电视连续剧《小兵张嘎》中的人物有什么作用?(4分)

20.文章第二至第五段介绍了“皮影戏”哪几个方面的知识?(3分)

21.文章第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2.文中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23.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概括出兰州皮影戏的特点。(4分)

【链接材料】

(1)当代史学家顾颉刚在《中国影戏及其现状》中提到:“甘肃是皮影戏兴起较早的省份之一,河北西路的影戏就是从甘肃传来并发展而成的。”有人说河北涿州是中国皮影戏兴起较早的地方,但有关专家指出:“涿州一带的影戏亦来自兰州。”

(2)早在十三世纪,兰州皮影戏就随着成吉思汗的远征大军,传入波斯、阿拉伯以及欧洲许多国家。这种东方小技艺,很受欧洲人的喜爱。

(3)兰州皮影戏班众多,根据有关资料记载,清、民国年间,水登、榆中、红古等县郊地区皮影戏班演出相当活跃。

特点:

第三篇:皮影戏

浅谈陕西民间艺术——皮影戏

[摘要]本文从民间文化观念、生活方式和美学角度,结合民间的社会背景、历史及现状,试析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及造型观念,强调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意义。民间艺术的审美强调人文伦理和道德标准,以现实生活为底蕴注重人伦性的直观表现形式。

[关键词]民间 皮影 审美 寓意 保护

皮影艺术,是发祥于我国的古老而独具魅力的民间美术之一,从皮影造型风格上看,大分北方、西部、中南部三大艺术流派。陕西皮影是西部皮影艺术的主要代表,生活在八百里秦川上的陕西人,在这片丰沃的黄土地上世代繁衍生息,形成了许多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间美术和民俗,皮影艺术便是开在其中的一朵奇葩。

一、皮影戏的起源及由来

皮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是用灯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据说,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

从世界范围看,18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名人,对中国的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高度的评价。可以说皮影戏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

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戏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很多皮影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无论是从影人造型制作、影戏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讲,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置办精工影箱、私养皮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比比皆是,乡市有二三十个皮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皮影班对擂演唱,热闹非凡,其盛状可想而知。

然而,中国皮影艺术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它曾历经风雨劫难起落兴衰。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不振。1949年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又开始重新活跃,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但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再次遭“破四旧”的噩运,从此元气大伤。

皮影艺术堪称当今影视艺术的鼻祖,起源于中国,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先秦,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孝义是我国皮影戏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因流行于山西省孝义而得名。据历史考证,孝义皮影已有2400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即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396年期间,孔子的得意门生子夏在孝义讲学,为吸引更多人听他的演说,曾在夜晚利用“皮影音乐”的形式聚众讲学。由于子夏从师于孔子,也会"“乐、琴”,以皮影音乐形式设讲,寓教于乐中,使“设教、乐琴、影乐”融为一体而成为“影、乐、教”的完善影戏形式。子夏讲学被当地人所喜爱,当地人学会了表演皮影音乐的技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影乐教的形式在当地变为影戏,这就是最早的孝义皮影戏。

二、陕西皮影民俗文化特征

民间皮影艺术历史文化悠久,内涵丰富,是我国极其重要的民俗文化、民间娱乐的艺术形态。陕西是我国古老文明的发祥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民族传统,皮影艺术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传承,与民间习俗相互承载着地方传统和民俗文化。

陕西皮影戏习俗及民俗文化:

中外古人早期均有把人影当作灵魂的观念,被历代巫术所用,使之形成民间“弄影还魂”之术。舞动的影像便是与想象中的神灵沟通,达到意愿传达的载体。陕西皮影与众多的民间习俗活动相关联,在广大农村地区,皮影戏非常流行,人们在祈雨、祈晴、谢土神、庙会、寺院“开光”及个人求子、求仙药等民间习俗活动后均有酬神还愿的影戏演出,称为“报神”,在影戏中,出现大量的天上、人间、地下的各路神仙朵子,“天官大帝”、“招财童子”、“福禄寿三星”,和寓意吉祥的“和合二仙”、“五子夺魁”景片、彩帘子用于祈祷、许愿。影戏的唱词则代替人们向神灵祈求吉祥平安。此外,在欢庆丰收、嫁娶生子之类的喜事,及为逝者超度亡灵的丧事时都有皮影戏上演,人们图热闹,寄哀思。由于皮影被民间大众赋予了神性,故陕西皮影中有许多约定俗成的规定,如男女影人不能对脸存放以免乱了阴阳,皮影的翻动要用杆不

能用手等习俗、习惯。在陕西皮影造型中出现了大量的民间传统吉祥图案,蕴涵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观念。如在武将的甲靠中运用最多的“万字纹”寓意绵长不断,富贵不到头。皮影景片中出现的“古钱纹”为富寿双全之意,“盘长纹”又被陕西人称之为“蛇盘九颗星”为四环贯彻,一切通明之意。另外很多谐音讨口彩的复合图案,如梅花和喜鹊为“喜上眉梢”,石头和雄鸡为“市上大吉” 鹿和鹤为“六合同春”等,均体现了民间美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造型传统。与陕西皮影艺术相互依存的民俗文化,符合民间大众向往美好幸福的主观愿望,在皮影造型意识中更是沉淀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皮影从形式到内容上多褒善贬恶,蕴涵了人们希望战胜自然的力量。历代变迁,陕西皮影艺术已成为研究民间伦理道德、民间信仰及社会关系的百科全书。但皮影戏发展至今也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三、皮影戏发展至今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皮影戏面临的问题

1、政府保护制度不完善

影戏已成了一个濒危剧种,绝非危言耸听之词。影戏作为一项古老而又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濒危的现状,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加快了对它的抢救和保护。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并且开始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程,现在已经有13个地区的影戏荣登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有13个地区的影戏成为了首批国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一些地方影戏成为了省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作为一个影戏大国,其保护程度仍然是相当薄弱的。

2、影戏班子规模小,没有特定的制作交流场所

陕西皮影艺术逐步萧条,最后仅有的皮影戏班也为数不多了,少有的民间表演团体坚持了下来。并且皮影演出大多是应邀请临时塔台演出,没有固定的戏台。

3、缺乏观众群体,受关注程度低

当今,越来越多的娱乐方式使得皮影戏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无疑,传统的皮影戏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也是它适应如今快节奏社会最大的障碍。皮影精雕细琢,巧夺天工的色彩造型倾倒了无数的艺术家,却给它的制作带来了极高的难度。一个影人的制作要包括制皮,描样,雕镂和上色等十余道工序,这些复杂的工艺足以花去一个手工艺人数星期的时间,还不包括这期间因任何一个小错误而导致无法修改,全功尽弃的可能性。同时,成品的保存也是一个难题,长时间的日晒会使颜料褪色,温度的湿热变化也会造成皮影的变形。这对强调批量生产的工业化社会来说无疑都是致命的弱点。

要练就过硬的皮影表演功底,除了需要师傅言传身教,更加需要勤学苦练,积累大量的实际表演经验。由此可见,要培养表演人才,甚至最终能组成一个皮影剧团,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也正因为这样,全中国目前仅存的皮影剧团屈指可数,而且都集中在文化生活较为贫乏的山区及农村。这样的表演方式及传播渠道显然无法让皮影戏走入城市,乃至走向世界。

4、影戏出现后继无人的局面

虽然皮影有过辉煌的历史,但目前皮影戏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当年的制作和表演艺人如今都已年逾百岁,这门精湛的技艺眼看着就要失传。村里的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来学习皮影技艺。有的戏班里,年纪最大的有80岁,最小的也有近60了,皮影戏也就快失传了。

(二)皮影戏的保护措施

1、政府对皮影戏的保护—立法保护

皮影戏是一项非常优秀的文化遗产,然而却面临这失传的困境,在这样的情况下,光靠民间皮影艺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作为政府应把保护皮影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最可行的方法就是把皮影戏申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及申报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特点:

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皮影属于表演艺术,其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皮影戏申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皮影是不可再生的珍贵的文化资源,必须致力于对它的保护。在人们的文化保护意识还没有充分树立起来之前,立法显得格外重要。况且,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短期行为,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代代做下去。要实施好这项工程,仅有应急性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坚实的法律和政策的规约和保障。可以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是进行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皮影成功申报成为国家级或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意义的重大是不言而喻的,有了这个前提后,皮影的传承和发展将得到保障,这一优秀的文化艺术将重现昔日的辉煌。这是无数民间艺人世代的期盼,也是对皮影保护最有效、最长远的做法。

(2)建立皮影专属网站,加强宣传教育,培养皮影观众,提高全民的保护意识

从目前的调查来看,喜欢皮影艺术的人还有很多,尤其是到陕西旅游的游客。目前信息传播覆盖范围比较广泛的要属互联网,在互联网上建立陕西皮影的专属网站,一方面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陕西皮影,起到宣传和推广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供广大网友沟通和交流,为陕西皮影的保护和传承出谋划策。例如“中国皮影网”是目前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皮影专属网站。

另外,电视也是现代主要的信息传播工具,应借助电视媒体扩大皮影的影响力。案例:200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许多人看到了由老年朋友表演的皮影舞蹈《俏夕阳》,反响十分强烈。可见皮影还是具有广阔的演出市场。陕西皮影从中可得到借鉴,根据观众口味,市场需求编演新剧目,灵活改变皮影的演出形式,通过电视让皮影走进大众心中。只有了解皮影、喜欢皮影,才能共同出力保护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

(3)发行皮影邮政明信片

很多地区,尤其是旅游发达地区,都会发行明信片以宣传景区景点,如丽江的束河古镇;大理崇盛寺三塔等。皮影明信片不仅可以宣传陕西皮影,提高皮影的知名度;还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外地游客到腾冲可购买作为纪念,也是赠送亲友的不错选择。因此,政府发行皮影明信片是保护皮影的有效方法。此外,运用技术,系统规范地保护皮影。现阶段和今后一段时间内,通过照片、录像、计算机等技术手段对陕西皮影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对戏目种类、人物形象、角色功能、表演流程以及雕刻工艺等等进行记录、数字化处理,形成资料库以便永久保存是非常必要的。

2、民间对皮影戏的保护

(1)培养影戏接班人,认定杰出的影戏传承人

改变古老行规,根据近代以来的研究及考察可以看出影戏行招收学徒有着较为严格的规定,并形成了许多相关的习俗,例如拜师礼、写投师契约、期满谢师等。学徒在学习期间,必须给师傅一定的报酬,即“学费”。影戏学徒的学习期一般是三年,学习期内,第一年是白干,戏班不给学徒工资;第二年有的学徒可以拿一半工资,有的则全付。但在学习期内,无论收入多少,都归师傅所有。以上这些规定无形中破坏了许多人想学皮影的想法,皮影行业因适应现代社会要求,适当改变或取消以上行规。

放宽条件,取消性别限制,以前的皮影戏讲求的是“祖传制度”,例如师傅会传授技艺给媳妇,却不会传给女儿,因为怕手艺会外传,与自己竞争。尤其早期的老师

傅在表演皮影戏时,会在身后搭起一块板子,负责打鼓等演出乐器的师傅则在板子后,所以实际上是看不到师傅是如何操作表演的。要使陕西皮影发扬光大、后继有人,就必须放宽条件,让对皮影感兴趣的年轻人学习到皮影的精髓。老祖宗所留传下来的智慧与产业,若后人不加以学习、保存与推广,则许多传统技艺便会很快就失传了。

(2)对皮影不断改进、不断创新

皮影的剧目丰富,多取材于传奇、演义及民间故事等。二十多年前观众最爱看的剧目是《隋唐演义》、《北宋杨家将》这样的传统剧目,现在爱看的是折子戏和一些融入了现代流行元素的小剧目。除了剧目上的创新,设备上也有了改进,唱词有了字幕提示,伴奏也用光碟播放,听觉感受变得更好。要使陕西皮影不断发展下去,必须不断努力,在保持皮影原本特色和文化的同时不断提高和创新。

(3)加强国际和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是皮影保护的必要途径

在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维护民族多样性方面已先行一步,并取得了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他国的政策、措施和经验中借鉴成功的做法,毕竟是有益的。组织表演艺术团队到各地进行巡演,尤其是皮影发展较好地区,如唐山、浙江等地,可就皮影的表演艺术、制作技巧等进行交流,吸取他们的优点,取长补短。加强国际和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保护工作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皮影是宝贵的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既是中国人民引以为豪、倍加珍视的财富,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因而保护工作需要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3、企业对皮影戏保护的参与

(1)捐款建造皮影艺术博物馆或传习馆

要使皮影这一文化得以保存和发展,建造皮影艺术博物馆是很必要的。这样既可以为皮影演出提供固定的演出场所,还能收藏、展示影人,让民众进一步了解自己的优秀文化,让外地游客能一饱眼福。博物馆内可分设文物展厅、皮影演出厅等。抢救征集民间皮影,利用博物馆收藏保护。借助博物馆研究实力、影视设备以及先进的保管保养手段,将其纳入关注范围,应是陕西皮影得以抢救保护的一项有力措施。此外,因地制宜,建皮影传习馆。获得社会各界的投资建传习馆,通过传习基地不但可以培训众多新一代皮影艺人,将之发扬光大,而且通过传习基地的工作,可以树立并带动全民保护传统艺术的自觉意识,达到“自己的艺术自己传承”。(2)制造以影人为题材的工艺品

皮影是精美的民间工艺品,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因此可以根据皮影的这一特点推出皮影文化艺术产品。陕西旅游业发展日趋成熟,而且旅游市场不断发展壮大,皮影艺术工艺品具有广阔的客源市场,可作为陕西又一重要的旅游产品。

四、陕西皮影的艺术价值及对社会的贡献

陕西皮影艺术是以中原影戏为源、长期流传于民间、经历代发展而形成,以华县、华阴一带皮影为主向各方向传播,影响了晋南、甘肃、川北、青海等地的皮影艺术

陕西皮影在民间皮影艺术中具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

陕西皮影是民间美术中集大成者,它广泛吸收地方戏曲、民间剪纸、民间年画艺 术的造型特征,以其唯美主义的艺术追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创造了大量形态优美、雕刻精细、极具形式美感的影人和景片以及具有丰富想像力的神仙朵子,其造型中巧妙地运用民间传统吉祥图案,既丰富和充实了皮影的造型,又迎合了民间大众的集体审美意识,具有黄河流域母体文化的艺术特征及内涵。

陕西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乾县阿宫腔、富平县弦板腔作为民间美术造型的经典,在民间艺术品市场呈升值趋势,其中蕴涵的文化价值逐渐被国内外学者所重视。研究保护陕西皮影艺术,对继承发展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皮影艺术是中华民俗文化中的一支奇葩。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的荧幕文化娱乐形式。千余年耒,她为中华大地生生不息的儿女增添了无数年节与丰收的喜悦,寄托了对平安福祉的祈盼和对未来无穷的向往。它是历代广大民众的精神食粮。过去在农村、厂矿、部队、机关、学校都常有业余皮影戏社团组织,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我国先民所发明的皮影戏,是利用荧幕将表演的影子与音乐伴奏和说唱配音联合运用最早的一种视影艺术。国际电影史理论界公认,皮影戏艺术是后来发明电影的先导。在当代的电影艺术中,皮影技术还为动画制作提供了一种新的便捷工艺手段,为美术片创出了新品种。从1958年第一部皮影美术片《猪八戒吃西瓜》起,已有十来部吸取皮影表现技法的美术片问世。皮影戏自古也是随军的一种娱乐工具。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内皮影艺人也曾奔赴前线阵地进行慰问演出。在抗日战争和土改时期,不少皮影艺人配合时局编演新戏,成为宣传革命的轻骑。中国皮影艺术之中,还蕴涵着许多历史信息。学者们可从中研究中国历史中的民俗民情、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以及衣食住行等多方面问题。在今天,虽然人们已经远离了皮影,但是只要我们找到皮影艺术的精髓,她仍然会回到我们的身边。

参考文献:

1.魏力群.皮影之旅[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1 2.魏力群.中国皮影艺术史[M].文物出版社,2007.6 3.李跃忠.影戏[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10 4.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0 5.李跃忠.灯影里舞动的精灵—中国皮影[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11

第四篇:皮影戏的由来、发展和原理(精选)

皮影戏的由来、发展和原理

中国皮影戏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汉朝(公元前200年),兴盛于隋唐,到公元十世纪宋朝进入极盛时代,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上已有多处皮影戏演出情景。据考证,陕西关中地区为皮影发祥地,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皮影俗称“灯影戏”,又有“电影始祖”之美称。是中华民族传统戏剧之一相传皮影起源于汉代(公元前200年),兴于隋、唐、宋、十三世纪穿入西方.陕西是皮影发源地,尤其在关中一带(西安)十分广泛,仅传统戏剧目就有数百本,唱腔就有几十种之多。

皮影戏的演出,东路唱腔以碗碗腔花腔为主。而西路唱腔则以弦板、秦腔为主。皮影的制作:

皮影制作十分精细、皮影选用上等牛皮,经刮、磨、洗、刻、着色等二十四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而成。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中国不少地区都有皮影,其中陕西皮影造型精巧别致,刻工细腻,施色考究,堪称中国皮影的上乘之作,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演出时用细长棍支撑牵制表演。皮影的演出 :

物体遮光成影的现象早为古人察知,“云破月来花弄影”能成美丽形象;竹影映窗启发墨竹技法,李白“对影成三人”的名诗都是观察自然光影情趣的艺术加工。

早在两千多年前《墨子》书中已对光影现象作科学研究,群众则早已用纸或皮张剪成人形,以光投射其影于墙取乐,唐人小说即有术士剪纸成月形贴于壁上并引唐明皇游月宫的神话,即是民间影戏的反映。为使影子活动而加关节,为让影像美观而加镂刻成花,为求影像空灵而用处理成半透明的驴皮加彩,发展成皮影戏。

第五篇:《皮影戏》教案

设计意图:

在我园年俗表演中,我们邀请了皮影艺人为孩子们来进行表演,在表演的艺术中,孩子们对皮影戏这门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园也为孩子们开设了有关皮影戏的活动,希望孩子们通过这样的活动,了解皮影戏,学习制作皮影并尝试表演。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皮影戏的有关知识,知道表演皮影戏需要用到的一些道具。

2、了解制作皮影的材料和制作过程。

3、激发幼儿合作表演的兴趣。

活动准备:

一出皮影戏、皮影戏台、三套皮影(小小的早餐,熊出没,十二生肖)、PPT、铁环数个,铁棒数个,木棒数个,皮影卡、灯、故事创编、音乐、材料盘、剪刀数个、活动过程:

一、了解欣赏皮影戏

导入:孩子们好,昨天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你们告诉了我几个你们喜欢的故事,有《熊出没》《十二生肖》《猫和老鼠》等等,老师也让你们用塑料板纸画下了故事里面的人物,今天我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我特别特别喜欢的故事《小小的早餐》,请你们欣赏一下。

幼儿观看,教师表演

引导幼儿说出皮影戏,知道表演皮影戏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灯影戏”,就是通过我们这个戏台幕布后面的灯光投射出我们这个活动皮影的影像,这种表演形式我们叫他“皮影戏”也叫做“灯影戏”。

师:其实我们这个皮影师我们这出皮影戏里最关键的道具,那皮影究竟是如何制作的呢?请你们想一想让幼儿探索,尝试说出皮影的制作过程。

师:孩子们,其实我们民间古老传统的皮影制作是用动物的皮质做成的,但是工艺比较繁琐,为了做工方便保存方便,我们现在都是用塑料板纸来制作皮影的。

师:孩子们,我们制作皮影一共分为几步呀?

幼:三步。

师:第一步是绘制皮影,第二步是剪切,第三步是将材料把皮影卡连接在一起。

二、幼儿制作皮影,教师巡回指导

三、表演皮影戏

每组幼儿表演不同的主题。

四、活动延伸

孩子们,你们想不想分享给班级里的其他小朋友,那我们带着这些皮影给其他小朋友进行表演吧!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5/1106198.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